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对独居老人的心理干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0:07:06

对独居老人的心理干预毕业论文

现如今,由于老年人群体因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推进,老年人群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关注老年人群的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项社会及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1-3]。老有所乐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期待,但由于躯体及心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增加晚年的幸福感。在社会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到异地工作,这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空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4],社会支持水平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关爱老年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我国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脆弱性。社会支持包括子女、配偶、亲朋好友等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也包括收入状况等经济支持。有研究认为,较低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5-6]。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是中国家庭的两组重要支撑,作为社会支持的环节,良好的子女关系让老年人有较好的精神寄托,可以经常性的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缓解内心的孤独感[7]。重大的生活不良事件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大事件,甚至会造成老年人的抑郁等症状。本次研究以社会支持作为研究的支点,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对象与 方法

对象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疗养中心进行疗养及体检的205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8例(),女性67例();年龄60~82岁,平均(±)岁。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思维清楚,具有一定的表达和读写能力,能够配合调查员完成调查问卷;③企业及事业单位等离退休人群;④身体无精神病症及恶性疾病等;⑤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方法

调查工具本次研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其中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 文化 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检测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5级评分,分别为:1.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2.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

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问卷均有护理测评小组完成,护理测评小组共有5名本科学历的护士,在量表调查之前均接受培训,培训测评成绩优秀。调查问卷收集后抽取5%进行复查,核实信息,确保信息收集及量表评估的准确性。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定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两组相关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预测两组定量资料的关系,P<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不同维度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得分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影响,见表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中的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负相关,具体到3个维度上,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只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不同领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9-11]。本次研究以心理症状为评估指标,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下各心理症状的情况。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情况、客观支持情况,同时包括老年人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利用度决定社会支持所发生的效果,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因素

本次研究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症状和社会支持的影响以在70岁以上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躯体的老化,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主客观的利用度降低,同时交流的困难及躯体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到了心理的起伏变化,这一点健康自评状况的分析情况也可以印证,自我身体情况较差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评分较低,同时症状得分情况也偏高。

主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主观支持是指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家庭中如果发生重大的不良事件,如丧偶等,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同时社会支持程度得分也就较差。根据相关性的研究也表明,主观支持与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主观支持也可以从子女关系、居住状况上来分析,子女关系较差、独居、空巢老年等社会支持相对较差,其各种心理症状表现的也就越明显,本次研究的也得到邬俊福等研究[12-14]的认证。

客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由于退休老年人相对 其它 农村地区及没有社会退休保障的老年人相比[15],有可供生活的退休养老 保险 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对物质生活和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因此,收入状况这一项客观支持在单因素分析中并未对老年人的心理症状总分发生明显的作用,但这不能否定客观支持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中也表明客观支持与焦虑有显著的相关性。

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支持的利用度是评估老年人所能接受到支持的最有效指标,本次研究也说明,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症状评分的相关性最高。由于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受到躯体等健康状况的影响,支持利用的程度不同,虽然提供相同的支持,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对支持利用度进行研究,探索如果提升支持的利用度,通过干预老年的支持利用度来实现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标。总之,合理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老年人支持模式,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

【摘 要】老年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且迅速扩大的群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现代老年人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特征,提出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平均每年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到2015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3],这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2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4]有5个方面。

心理状态良好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热爱生活和家人,幽默豁达,助人为乐,有好奇心,对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对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智力正常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 想象力 ,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生活目标。

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想办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及晚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正确扮演符合该年龄在各种场合内的身份和角色,其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伦理的认识,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与社会协调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称心理卫生,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质量均明显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脏器功能减退是多脏器衰竭的基础[6]。多数老年人 记忆力 下降,语言活动及思维范围窄,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产生听觉理解和判断力的障碍等。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 教育 、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等。如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7]。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由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更好地适应机体和环境的变化[8]。心理健康与 人际交往 、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9]。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孤独的心理老年人的脑及体内其他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焦虑、抑郁的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有文献 报告 ,正常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转性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有负性情绪,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负性情绪较严重[11]。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容忽视的[12]。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可有轻度的忧愁到严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时,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恐惧与害怕的心理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从而产生恐惧感。

疑老和绝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4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护理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

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 爱好 、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应不断完善。

实施 措施 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使老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①与老年病人沟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主动与老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的悬念问题,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对老年病人有适当的称呼,护理时征得他们的同意,态度要和蔼,避免发生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术赢得老年病人的信赖,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主动配合治疗。 ④护士应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动多接触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满足医疗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医,礼貌待人[14],时时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入院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视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15]。

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 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使他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同时,加强社会联系, 鼓励其亲友、老同事及单位人员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16]。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报刊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的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多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调查、认真听取家属意见等方式,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5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心理护理是目前心理护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性行为方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在护理过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谐的医患、护患、家庭及社会关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丹,胡亦心.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54.

[2]李嵘.浅谈老年心理保健问题[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38-39.

[3]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55-56.

[5]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33.

[6]杨文,初荣,刘淑荣,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62.

[7]杨纾加,温玉洁.影响老年人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3,16(4):595.

[8]孙淑梅,张红莲.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个性测评与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100.

[9]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医药,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36-37.

[11]周运生,刘兰.银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1):19.

[12]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 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30.

[13]宋桂云,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4.

[14]郭军英,杨宇彤.对军队疗养老干部心理护理方法的 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9.

[15]吴岩.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08,29(2):35.

[16]汤智颖,张俏颖.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29.

我们在提高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同时预防和治疗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略论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节的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从事高校离退休工作的经验,探讨了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要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思想、需求,帮助老年人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衰老是个体生长、成熟的必然的连续变化过程,是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减退的表现。进入老年,从外观到内在生理代谢、器官功能都有相应变化,主要会有以下特点。

一、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1、人老健忘。离退休老干部的健忘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也叫近事遗忘。也就是说老年人遗忘得主要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新接触的事物或是学习的知识,特别是人名、地名、数字等没有特殊定义或是难以引起联想的东西都忘得特别快。但是,对于谢谢陈年旧事却往往记忆犹新,说起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而对这些远事记忆的影响只有在发生大脑器质性疾病时,才会发生,即出现远事遗忘。这也是老年人健忘的一个规律。

2、孤独寂寞。造成离退休老干部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3、空虚无聊。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干部。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经常感到时间过的很慢,度日如年。

4、情绪多变。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退休老干部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他们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

5、产生衰老感。离退休老干部产生衰老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身心状态的变化,感知能力下降。如,头发有青丝变成花白,健步如飞变成步履蹒跚,精神饱满变成气力衰弱等。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如,退休赋闲,与子女分居,亲人朋友的离世等。还有就是周围的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处处被当作老人看待。衰老感的产生是一个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积极性的开始。因为衰老感无形中致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绪消沉,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现新的疾病。

老年人动作和学习速度减慢,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均降低,加之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减弱和人格改变,常常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要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思想、需求,帮助老年人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

二、老年人自我调节、自我保健的方法:

1、更新观念。首先要对老龄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不稀奇”。老年人要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观念。日本提倡老年人要做到经济自立、身体自立、精神自立、凡事靠自己,这种精神状态,可以抗衰老。在心理上摆脱“老年意识”,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才能推迟衰老。

2、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信心。俗话说“年老多病”这话虽非绝对,但多少是人们经验的概括。如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但不能因怕骨折而整天户外不出,甚至卧床不动。而应该增加饮食中钙的摄人量,多喝奶,多运动,防治骨质疏松。另外,由于老年人的抵抗力、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较弱,常同时患有数种疾病,更易受到慢性病的侵袭。因此,要注意心理因素在疾病中起的作用。

3、生命在于运动。适当地合理地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使精神饱满,力充沛,生气勃勃,青春焕发。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是多方面的,如做体操、练气功、早晚散步、慢跑、打羽毛球、兵乓球、骑自行车郊游等,锻炼时应注意因人而异,遵循机体机能规律,养成稳定型的有规律的活动习惯,动静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许多事例都证明,坚持各种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推迟衰老和延年益寿。

4、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实老年生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老年人诸多心理不适,追根溯源是生活中缺少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鉴于老年人本身的惰性,我们更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休闲方式,例如知识型休闲、旅游型休闲、收藏型休闲等。同时,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近亲属千万不要把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误认作精神病讳病忌医,适当的时机应取得心理医生的积极治疗,效果会很好。

5、要学会与人相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就要相互依赖、相互交往。老年人由于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给阅读带来困难;视力模糊,给外出带来不便;听力减退,导致交际困难。由于身体衰老引起的生活困难所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是老年人经常遇到而又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老年人最易产生的心理疾病是孤独。所以老年人要学会与人相处,与朋友保持联系,经常地给别人友爱和温暖,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温暖。心理学家发现,与朋友接触,可以解除痛苦和紧张,可以促进疾病的治疗,促进身体健康。老年人还要学会交一些年轻朋友。一则可以使自己年轻,二则从年轻人那里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加强与青年人的思想沟通减少认识上的代沟。因此,老年人要尽自己所能,多与社会保持联系,为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自己处于一种年轻活泼的氛围中,使自己从心理上感觉自己还年轻。

6、精神上、感情上要有寄托。上了年纪的人,要避免激烈的情绪波动,万事要采取乐观的态度。如到了应该退休的年龄,高高兴兴退下来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件大好事。可是往往有些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社会交往少了,每天习惯做的工作不做了,每天接触的人已不见或少见了,这样往往失去工作时的节奏感和责任感,而在生活上感到空虚,精神上若有所失,因此产生孤寂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因此,要正确理解退休、年老是自然发展规律,万事要想得开。应当继续振作精神,乐观积极,重新替自己安排合理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计划,发挥余热,给人民做些有益的事,这样使晚年过得更充实和有意义,就可以消除寂寞、孤单焦虑和忧郁。

空巢老人:老年人的孤独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空巢老人也在逐渐增多。当年轻人外出求学、工作时,他们便开始独守“空巢”,与寂寞和孤独为伴。近年来,空巢老人的数量更是不断攀升,孤独、疾病、生活无人照料是困扰他们的三大难题,而疾病就包括抑郁症。

空巢老人很容易感到孤独,此时抑郁就会找上门来。但他们抑郁的表现往往并不明显,这时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如果出现以下这三个信号,我们就要当心了。

信号1:性情突变,常常自责

假如老人平时性情开朗、乐观,突然变得寡言少语、拒绝社交,甚至常常哭泣,为一些小事或旧事而自责,那家人就应该引起注意,带他去医院寻求治疗了。

信号2:时常感到身体不适

这是抑郁者普遍的表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心慌胸闷,腰背肩颈乃至全身酸痛,忽冷忽热,时常出汗等。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具体病因。

信号3:焦虑烦躁,紧张不安

老人常常感到紧张焦虑、烦躁不安,以及莫名其妙的担忧。比如担心自己的资金不够维持生活,子女未来不能孝顺自己,年老力衰无法做家务,家人不知何时会出意外等。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是杞人忧天,但是他们会因此坐卧不安。

除了以上这些表现之外,老人的抑郁很隐蔽,严重时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因为此时老人的思维和动作都会受到限制。老人的抑郁往往产生迅速且发展较快,持续较久;智能方面的障碍是暂时和局部的,并且脑CT检查没有表现阳性;一日用了抗抑郁的药物之后,老人便会得到治愈。而阿尔茨海默病的表现则与之相反。空巢老人因为长期独居,难免倍感寂寞清冷,抑郁惆怅。究其根源,不外乎以下三点。

(1)不适应离休或退休后的生活。离开长期工作的岗位,进入闲居状态,老人可能无法适应这种角色转换。

(2)对子女有很强的情感依赖性。他们普遍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但是在人到暮年希望有儿女作为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难免会深感失望、无助、自怜。

(3)有些老人自身性格上存在缺陷,自卑退缩,在生活上常兴味索然,也缺少独立自主规划自己晚年美好生活的勇气。当身边的亲朋好友相继离世时,他们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时日无多,难免黯然神伤。

(1)心理调节。每当出现心慌、焦虑的情况时,可以静坐、听音乐、深呼吸,这些能帮助自己缓解抑郁的情绪;发觉自己的情。绪时常波动的时候,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加强自控力,让自己内心恢复平静。如果发现自己仍然无能为力,则可以咨询专业人十。

(2)老有所乐。老人要学会关爱自己,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太极、书法、下棋、摄影、园艺等,让生活丰富多彩。同时,老人还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广交朋友,经常走动、聊天也可以让内心的压抑得到释放。

(3)老有所为。假如老人身体比较健康,不妨在社会中发挥余热,比如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样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更加充实。

此外,老人的子女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关怀、体贴老人,常回家看看,或在闲暇时给老人打一个电话,写一封邮件,问候一声,都能够帮助他们驱散抑郁的阴霾。

以上就是关于空巢老人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浅谈独居老人毕业论文

我们在提高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同时预防和治疗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略论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自我调节的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从事高校离退休工作的经验,探讨了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要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思想、需求,帮助老年人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衰老是个体生长、成熟的必然的连续变化过程,是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减退的表现。进入老年,从外观到内在生理代谢、器官功能都有相应变化,主要会有以下特点。

一、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1、人老健忘。离退休老干部的健忘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也叫近事遗忘。也就是说老年人遗忘得主要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新接触的事物或是学习的知识,特别是人名、地名、数字等没有特殊定义或是难以引起联想的东西都忘得特别快。但是,对于谢谢陈年旧事却往往记忆犹新,说起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而对这些远事记忆的影响只有在发生大脑器质性疾病时,才会发生,即出现远事遗忘。这也是老年人健忘的一个规律。

2、孤独寂寞。造成离退休老干部孤独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离开了工作岗位和长期相处的同事,终日无所事事,孤寂凄凉之情油然而生。儿女分开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动。丧偶或离婚,老来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独,因为孤独使老人处于孤独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感”,继而使老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抑郁、绝望。

3、空虚无聊。这种问题多见于退休不久或对退休缺乏足够思想准备的老干部。他们从长期紧张、有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一时很难适应,经常感到时间过的很慢,度日如年。

4、情绪多变。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丧失期”,例如“丧失”工作、丧失权力和地位、丧失金钱、丧失亲人、丧失健康等。一般而言,退休老干部的情感趋于低沉,这与他们的历史经历和现实境遇是分不开的。另外,由于大脑和机体的衰老,他们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变。

5、产生衰老感。离退休老干部产生衰老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身心状态的变化,感知能力下降。如,头发有青丝变成花白,健步如飞变成步履蹒跚,精神饱满变成气力衰弱等。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如,退休赋闲,与子女分居,亲人朋友的离世等。还有就是周围的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处处被当作老人看待。衰老感的产生是一个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积极性的开始。因为衰老感无形中致使人的意志衰退,情绪消沉,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现新的疾病。

老年人动作和学习速度减慢,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均降低,加之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减弱和人格改变,常常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要全面了解老年人的思想、需求,帮助老年人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

二、老年人自我调节、自我保健的方法:

1、更新观念。首先要对老龄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不稀奇”。老年人要树立自信、自强、自立观念。日本提倡老年人要做到经济自立、身体自立、精神自立、凡事靠自己,这种精神状态,可以抗衰老。在心理上摆脱“老年意识”,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才能推迟衰老。

2、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信心。俗话说“年老多病”这话虽非绝对,但多少是人们经验的概括。如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但不能因怕骨折而整天户外不出,甚至卧床不动。而应该增加饮食中钙的摄人量,多喝奶,多运动,防治骨质疏松。另外,由于老年人的抵抗力、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较弱,常同时患有数种疾病,更易受到慢性病的侵袭。因此,要注意心理因素在疾病中起的作用。

3、生命在于运动。适当地合理地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使精神饱满,力充沛,生气勃勃,青春焕发。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是多方面的,如做体操、练气功、早晚散步、慢跑、打羽毛球、兵乓球、骑自行车郊游等,锻炼时应注意因人而异,遵循机体机能规律,养成稳定型的有规律的活动习惯,动静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许多事例都证明,坚持各种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推迟衰老和延年益寿。

4、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实老年生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老年人诸多心理不适,追根溯源是生活中缺少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鉴于老年人本身的惰性,我们更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休闲方式,例如知识型休闲、旅游型休闲、收藏型休闲等。同时,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近亲属千万不要把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误认作精神病讳病忌医,适当的时机应取得心理医生的积极治疗,效果会很好。

5、要学会与人相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就要相互依赖、相互交往。老年人由于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给阅读带来困难;视力模糊,给外出带来不便;听力减退,导致交际困难。由于身体衰老引起的生活困难所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是老年人经常遇到而又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老年人最易产生的心理疾病是孤独。所以老年人要学会与人相处,与朋友保持联系,经常地给别人友爱和温暖,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温暖。心理学家发现,与朋友接触,可以解除痛苦和紧张,可以促进疾病的治疗,促进身体健康。老年人还要学会交一些年轻朋友。一则可以使自己年轻,二则从年轻人那里也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加强与青年人的思想沟通减少认识上的代沟。因此,老年人要尽自己所能,多与社会保持联系,为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自己处于一种年轻活泼的氛围中,使自己从心理上感觉自己还年轻。

6、精神上、感情上要有寄托。上了年纪的人,要避免激烈的情绪波动,万事要采取乐观的态度。如到了应该退休的年龄,高高兴兴退下来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件大好事。可是往往有些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社会交往少了,每天习惯做的工作不做了,每天接触的人已不见或少见了,这样往往失去工作时的节奏感和责任感,而在生活上感到空虚,精神上若有所失,因此产生孤寂感,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心理上的变化,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因此,要正确理解退休、年老是自然发展规律,万事要想得开。应当继续振作精神,乐观积极,重新替自己安排合理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计划,发挥余热,给人民做些有益的事,这样使晚年过得更充实和有意义,就可以消除寂寞、孤单焦虑和忧郁。

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相当多的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固守乡村,也使养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空间分离,养老的难度增加。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收不高,生活质量较差。目前我县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绝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据了解,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很多老人农忙时都舍不得花钱请人帮忙,致使劳动强度极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的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俭朴。2、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对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同时,子女外出打工后,部分老人独居或配偶同居,大部分的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小孩,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因此,老年人极害怕生病,害怕没有人照顾。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并且留守老人代为照顾的孙辈0—4个不等,负担极重。有的孙子年纪小,不能离身,给老人农作及家务劳动带来极大不便。3、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心里压力较大。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特别是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当孩子上中学后,由于相处时间大幅减少,孩子自控能力差,老人家庭管理鞭长莫及,这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 4、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老年人口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决定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不仅仅需要经济保障,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农村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于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所必不可少的。据调查,子女外出后,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而实际上,有些老人连这样简单的基本精神慰藉都没有,有的子女一去就是多年却杳无音讯,有些老人甚至“不知子女是死是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留守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温暖,使他们倍感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时候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法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地越来越少。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异常单调。5、医疗难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丞待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以上,许多人是多病缠身。由于子女务工带来的收入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留守老人也只是对于一般的小病可以治疗,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情况。而且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小病抗,大病拖”,已成了一种潜意识。农村留守老人除了存在上述这些主要问题外,留守老人家庭很容易成为盗贼的目标;而缺少青壮年男子在家中,也很容易沦为弱势群体,造成利益受损。三、对策与建议综上所述,劳动力外流引起的家庭结构、居住距离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地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老年人的代际支持特别是经济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精神以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一)坚持政策导向,着力构建良好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亦如此。政策导向体现了一个价值观的导向问题。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从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审视和对待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既缓解了农忙时节和农村公益事业劳动力短缺的矛盾,又可以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等社会问题。(二)坚持制度支撑,健全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积极争取上级放宽条件,扩大农村低保比例,力争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三是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特别是力争把留守老人全部纳入新合疗范畴。如果财力允许,可以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切实地解决农民特别是留守老人“就医难、费用高”的问题。四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化制度,给予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在居住权、劳动保障权、子女教育权、医疗、福利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市民同等待遇,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彻底实现外出务工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转变,促使农民工由“单飞式”转移向“挪窝式”转移,实现由暂时性转移向永久性转移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让尽可能多的外出务工农民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各级应共同协调努力,妥善安排城市外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降低外来人员在城市生活的门槛和限制,从而减轻老人因为子女外出而产生的隔代照料负担。(三)坚持创新方式,夯实经济供养基础。 1、多方争取资金。农村老人(包括留守老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家庭关系和农村大局作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全社会都应当自觉承担他们的养老扶助责任。要坚持舆论宣传引导、政策推动、制度促进等方式,引导多方各界出钱出力,参与解决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养老资金问题,形成家庭、企业、社会、个人、政府等多方共同出力、踊跃分担的局面,确保妥善安排留守老人问题资金需要。 2、发展农村地方经济,加强社区经济“养老”的支持力度。社区是老年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社会支持过程的展演平台。社区对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点要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基础。村组应从各自的资源(并非仅指自然资源)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是那些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及经济来源较少、较单一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老年人学会“自我保障”,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增强老人们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 3、增加农业创收,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政府应立足于实际,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收益中的贡献率。大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4、倡导男女平等地位,解决嫁女不养老问题。儿子和女儿在赡养老人、继承遗产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纠正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错误观念,适当明确女儿在养老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外嫁的女儿基本上不负担养老,但女儿的居住距离通常小于外出的儿子(一般女儿嫁在本县而儿子是在县外务工),更便于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因而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四)坚持各方联动,营造社会养老氛围。针对留守老人的家庭照顾,要加大宣传强化子女对老人照顾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履行自己在照料、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切实减轻留守老人照看孙辈的负担。1、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仍然扮演和发挥养老的重要角色和作用。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家庭养老关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养老的重要方式。 2、构架集中供养体系。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留守孤寡老人的增多,集中供养已成为农村养老发展的方向,因此构建健全的集中养老体系成为各地方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县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如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心敬老院,可集中供养500人,同时,配合各乡镇敬老院,目前已基本能解决我县农村孤寡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这样既可缓解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可增加新的就业途径和岗位,还可以把一部分外出人员留在本地,实现多方得利共赢。3、重视农村基层社团组织的助老作用。通过老年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快建立志愿者队伍,实现与留守老人的互助。鼓励农村中的中青年人、健康的低龄老人、邻居等都可作为志愿者,在志愿者与需要照料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外流子女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形成社会助老养老的良好氛围。(五)坚持畅通渠道,搭建精神慰藉平台。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目前,我县电话普及率有所提高,农村大多数都是无线电话。但是这些还是完全不够的,社会、家庭都应当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1、积极推进农村通讯建设。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搭建平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积极联系协调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开发创建适合留守老人的资费服务产品,便于老人们沟通。2、加强活动场所建设。支持村委会集体建设,并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各级政府对此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开展活动。老年协会作为农村基层社团组织,应该组织起老人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艺活动、身体锻炼、育儿讲座等,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大力发挥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重要作用,村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改建、扩建托老所,建立农村的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根据现有条件,可对乡村小学校等实现多功能开发,开办形式多样的留守老人活动中心、娱乐室。3、不断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4、引导留守老人自我调节。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如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参与邻里纠纷调节,担任村组经济发展参谋等,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摘要 随着的进步和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狐狸工作着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狐狸的重要。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社区忽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 心理护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老年人的心理问题1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2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抑郁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健忘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2.1角色转变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2.2 经济状况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2.3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2.4 身心衰老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3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3.1 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的接触 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3.3 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3.4 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 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3.6 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 鼓励老年人勤于,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抑郁的护理 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 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 。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5 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 湖南出版社,2001。142-149王青 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 33(8):489-490张小玲 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护士进修尽修杂志,1998,13(5):19李芳 许有芹 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7) 427-428颜廷健 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 人口研究

农村独居老人论文题目

老人他们的孩子去哪啦!都是不孝顺的人才有这样的问题。

社会工作学介入空巢老人问题的伦理困境及解决原则论文

摘 要: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时期,其中空巢老人问题现象格外显著,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主要从老人心理和生活方面分析了空巢老人们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然后是从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两个方面介绍了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面对这一重大问题,社会工作的开展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阻碍,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通过具体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社区空巢老人的服务,最后重点介绍了在面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时的解决原则。

关键词:社会工作;空巢老人;伦理困境

我国的老龄化的进程在不断地加快,这要求我们加快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社会工作存在突出的伦理特性, 在老年社会工作开展实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价值冲突、比较棘手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能否正确的解决困境决定着实务活动的成败以及社会工作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1 G社区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空巢老人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问题,这严重的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一方面空巢老人的面临着身体状况日益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着问题,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缺失;另一是面精神慰藉方面得不到满足,往往导致空虚,不安,焦虑和孤独。

(一)生理心理,缺乏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们缺乏照料,生活不易。虽然一部分G社区的老年人经济相对的独立,但是大部分主要是依靠子女的生活费用给予,导致他们很难接受巨大的医疗费额。而且由于自身缺乏一些预防疾病的常识,增加了老人生病的几率。特别是当他们去医院检查或者是引发疾病住院时,有能力照料老伴的时候都采用老伴照料式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事物尚且可以处理,而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空巢老人却不能有效的进行处理。在自身精神状态中,由于空靠老人缺乏子女的慰藉,心理会产生一些空虚和寂寞,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社区内建立了很多老年活动场所,但是他们宁愿自己孤独一人在家,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长此以往,空巢老人就会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平日里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有时自己偷偷流泪,更严重者一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的症状。

(二)心有芥蒂,参与度低

在社区内随机找老人进行调查问卷的招募活动中,一些老人们对我们存在一定的排斥,以“我不识字”、“我没时间”等理由拒绝参与。这种固有的心理与社会工作者专业的介入存在着伦理困境,致使活动无法开展,不能正确的分析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实际状况。由于回迁后人际交往圈的缩小,社区没有定期的集体活动,很难进行较大范围的聚集,致使老人之间的交流机会逐渐减少,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与之同时,由于老年人的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他们了解到的信息和资源较少,导致他们在于其他年龄人群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着障碍。长此以往,老人把自己孤立在家庭中,不愿意加入和谐的大家庭,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也没有呈现出积极的热情,这对于空巢老人及社区的建设都有不利的影响。

2 伦理困境的基本内涵和成因

(一)基本内涵

伦理困境是指专业价值中对从业者要求的不同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矛盾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现实复杂的情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面临着多角度的理论选择的艰难境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很难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做出既符合社会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

(二)伦理困境成因

1.社会工作专业和价值自身的特征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自身鲜明的到的特点,和伦理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特性,他们极易产生伦理困境尴尬问题。主要表现在:伦理系统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在G社区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以往此老人都十分的积极,这次突然在活动半途执意离场,由此让社会工作者面临着一定的伦理困境;总体看来,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专业和职业都存在某些程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工作人员模棱两可的表达让社工很难确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另一方面,专业价值观和伦理理论不完善,社会工作者知识不健全,往往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指导计划。最后,许多因素是社会工作者无法改变的,加上资源的有限性,很难评估自己介入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个人与环境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比如,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由与价值,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责任。使社会工作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问题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下,不同的价值和角色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G社区中,老人大部分是务农为主,习惯了农业劳作的他们,在社会工作者讲到城市生活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 认为农村人养活了城里人等,成为导致伦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3.不同社会文化的冲突

由于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在实务的社会工作过程中,导致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伦理困境。中国的社会工作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家长制作风与老人的的问题自决会直接产生冲突。 在G社区,老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传统意义的事,社会工作者会认为自己的方法能有效的帮助老人处理问题,而有些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事物有自行解决的办法,在社会工作者对其服务过程中,在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接收到这些的时候,就产生了伦理困境,造成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困难。

3 伦理困境的表现

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为老年案主进行服务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伦理难题使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之中,就是在具有明显冲突的道德规范之间,若遵守其中一项,则违反另一项的情况。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服务对象、专业价值与传统思想之间、保密问题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为:endprint

(一)专业价值与传统思想的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进入我国以来,一直面临着本土化的重要议题。由于社会工作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老年人的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不愿意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道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而一旦介入,老年人会形成完全依赖社会工作者的现象,这样与按住自决原则相违背,使社会工作者陷入伦理困境之中。就 G社区来讲,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与老人初步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在活动中,需要老人动手去制作的时候,社工往往会在一旁辅助,这时老年人就会把这件事完全交由社工去做,产生了使社工为难的选择困境。

(二)涉及隐私的伦理困境

在对老年社会工作开展实务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老年服务对象的一系列情况,才能以便于更好的介入,但是这里有一些调查问题对于服务对象老人来说是隐私,他们不愿意透露更多的信息给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员也不能随意的介入老年人的生活中去,更不能随意去宣扬一些老人的隐私问题,只有在老人自愿的情况下,通过了解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老人对问题的配合度程度不积极,更有甚者进行排斥,以至于通常导致工作的不能顺利开展,使社会工作者处于困境之中。

(三)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伦理困境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老年服务对象有来自于家庭、机构、社会的选择,拥有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义务,在对不同对象服务时,所体现的要求往往会发生冲突。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于老年家庭利益时有可能会伤害到社会的利益,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伦理困境。再对不同对象的忠诚之后包含着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目标,服务理念。社会工作者既要代表其服务对象的利益,又要代表其自身组织机构的利益,老人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利益的保护,另外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其自身的机构负责,当其服务对象与自身的机构发生矛盾冲突时,既不能不解决服务对象老人遇到的问题,又不能不遵守自身组织的原则和宗旨,导致社会工作者处理事务往往会变得很棘手。

4 解决原则

(一)遵循服务对象权利优先原则

在开展活动招募服务对象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首先考虑老年服务对象的家庭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促使老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一定的良好生活习惯,社工这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具体的方针、策略。尊重老人自身的权利,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在社会工作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基于一定的原则处理问题,应注意保证不能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注意链接医疗资源给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老人们的权利不会受到侵犯或强制。在G社区,基于回迁社区的大背景,社会工作者会定期组织开展养生操、养生知识的串讲,让老年服务对象了解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

(二)老年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自决,是指特定主体依据自己意志处理一定事务的方式或权利。在各方向的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自决原则是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尊重服务对象自决原则是对其的一种肯定,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意愿或想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老年服务对象群体,应当尊重他们对生活主导的权力,不要拿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去要求老人们做什么,避免一些敏感的话语的使用及行为的表现。活动中,充分发挥老年人们的自决,以此帮助他们回顾自己生命的历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自信和对生活的信心。在一系列的伦理困境产生之后,社会工作者针对G社区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尽最大可能保障服务对象的自决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促使其老年事物合理解决。

(三)尊重文化差异原则

文化对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老年人,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由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带有西方文化的特点,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交叉,所以社会工作本国化是必要的,这也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出为本国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社会工作。在实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文化差异引起的伦理困境的产生,针对此类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以引导的方式让老人逐渐熟悉,不能强制老人接受专业理念。

(四)服务对象主体原则

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形成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空巢老人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做好中心的正确定位,帮助老人正确的认清楚自己的角色,即空巢老人为活动的主体,坚持了这个原则,才能全方位的为老人着想,为老人考虑,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获得重视喜悦感,充分发挥老人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不是说社会工作者一味地坚持,要做好引导,让老人的行为方式、对待晚年生活的态度等各方面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老人的生活的稳定。

5 结束语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中,空巢老人问题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到空巢老人的服务工作当中,对于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遇到的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社会工作者在其服务过程中往往也会面临一系列的伦理困境,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全面的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准确的把握伦理困境的基本原则,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服务质量和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淑平.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策略[M].中国工人.

[2]孔娜.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应对原则[M].伦理学研究,.

[3]李清昕.本土化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探讨[M].理论与实践,.

[4]王苏紧.浅析社会工作四五种的伦理困境[M].2016年11期.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论文摘要:中国是在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迟滞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和传统管理体制都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发展中国家。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三是老年照料服务体系不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增长的要求。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独居老人。要求提供社会照料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约有3250万老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但社会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的总数只有0.84%,而发达国家约为7%。这表明,我国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服务能力需要大力加强。四是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要求。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企业退休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都将进入社区,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已成必然。这就要求社区承担起健全老年工作机制、培育和发展老年群众组织、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老年活动项目、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老年人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等任务,迫切要求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但我国的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社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亟待快速提升。

独居老人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专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论文种类

1、专题型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2、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3、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开题报告写法:

1、明白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是在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对课题进行的论证和设计,阐述这个课题有什么价值、应该怎样进行研究,提出研究方案,以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就是说,确定了的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行动指南,尽管可以随时修正,但不能随意推翻。

2、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开题报告不是凭空写出来的,动笔写之前要做到大量的工作,包括广泛地阅读文献,熟悉导师或师兄师姐做过的工作,落实实验室工作条件,摸清楚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认清开题活动的作用:开题活动是集思广益的学术交流,其作用是从同行那里获取更多有益的帮助。通过开题活动,让更多同行——导师以外的其他老师,课题组以外的其他同学——在短时间里听懂、看懂自己要做什么,并给予具体的建议。自己的开题报告写得不清晰,同行不知从何帮助,开题活动也就沦为走过场。

注意事项: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

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01 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般要简洁,不宜太长;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需说明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以及介绍本人所研究课题的初步方案。 论文开题报告是一份摘要,详细说明了您的工作大纲。它确定了您正在研究的问题,明确说明将要研究的所有问题,并描述您需要的资源和材料。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般要简洁,不宜太长;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需说明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以及介绍本人所研究课题的初步方案。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论文开题报告建议 1、题目不宜太长,最好保证在20字以内,以最少的工程术语表达论文的核心工作。 2、尽量用一句话说完,不要变成两句话。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经常出来这样的句式,但不宜出现在论文标题中,举个例子,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3、避免使用动宾结构。动宾结构的语气比较强烈,像第2点中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么写的,但是论文不需要,论文需要的是简单朴素地描述事实。 4、必须与你的关键词有极大的联系,通过论文标题必须能够一眼看出你要做的工作内容,关键词也是研究工作的简短概括,因此论文标题必须和你的关键词有极大的联系。

一.日本孤独死及目前日本老年人独居现象的状况,可从网上搜罗一些具体的新闻报道及人群规模,大致定性一下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二.简要分析日本目前家庭、社会的亲人关系,找几个典型的事例透视家庭亲情疏离,社会层面在社区养老及政府重视层面的缺失。三.1分析日本孤独死的原因,这个方面可以从一两个老年人的死亡新闻开始,也需要关注到非老年人患上忧郁孤独症状的事实,比如春上村树文学作品《挪威的森林》里展现的几个忧郁病患者的孤独事例。2试着找出日本孤独死和患忧郁症或有孤独感的人群分布,比如城乡差别、城市差别,哪些城市比较严重,这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关系。3从人口迁徙、家庭成员生存及社会心理学多维度去解析该地无缘社会形成的历史演变。四、找一些专家学者对无缘社会的研究观点,拣自己需要的部分重点去拓展分析一下,在文中深化自己的认识。五、对比过去日本的状况,也可以对比其他国家的状况来分析无缘社会的产生和影响。比如中国比较重视亲情和社会人情,在中国最容易孤独的老年人群体中出现的广场舞等群体性活动场所及活动内容对于打破无缘社会的作用。在社区构建上,中国有个地产公司在福建惠安建设了一个聚龙小镇,它的理念就是着力打造一个有人情味的现代化社区,你可以去具体了解一下,把事例运用到对比分析中。六、可以最后联系到我们中国,即使依然保持着比较浓厚的人情社会现状,但孤独死的无缘状况其实也已经很严重,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隔代人被迫性生存选择的不同,很多老人儿童留守在精神世界贫乏的乡村和城市角落,无缘社会的趋势有蔓延趋势。日本的应对措施和各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对此人群和现象的关注关心才可能会有所改观,总之,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问题。以上都只是简单的一些思路,希望你可以去多找资料多角度去充实论文内容。

心理干预毕业论文答辩

答辩前要做一下2-3分钟的自我介绍,主要介绍内容是你两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要点内容,以及论文中需要说明补充的部分,千万不要介绍自己的名字和来自哪里,否则没有成绩;答辩过程一般为15-20分钟;一般答辩组为3个专家,必须三个专家的平均分大于60分,且至少有两个专家的分数达到60分以上,才视为及格。学生答辩时一定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讲,不要从政治、宗教等其他角度;论文的前面和后面部分要重点看,中间部分如权利义务责任等照抄的部分不是重点;论文答辩可能出现的情况案例论文中可能会出现的前后矛盾或者数据不匹配:有的论文咨询前没有做心理测量,咨询后又有写心理测量结果,前后不匹配。要做好这种错误的应答准备。根据你的案例还可以做哪些心理测试,为什么?有的论文没有做人格心理测试,但是却有写求助者“性格内向”等。要做好这种问题的应答准备。有的论文会出现数据不匹配的情况,比如SCL测试,总分、因子分、阳性项目等不匹配,答辩老师可以会质疑,应做好准备。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时有报导,此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者也不在少数。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谈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摘要: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时有报导,此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者也不在少数。及早识别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中图分类号:C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46-03

一、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伤害或者杀害他人等恶性事件时有报导,每每激起社会极大反响。此外,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及早识别有心理危机的学生,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高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当前,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并落实中央文件的精神,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许多高校专门成立了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较为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制度,从确定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标准以及排查频率,到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后的一些相应的干预措施,乃至到发生恶性危机事件后学校的各种应对举措等,都有比较完善的规定和流程。但是,不容乐观的情况是,当前高校中学生自杀以及相关的心理危机恶性事件仍然层出不穷,表明高校在预防学生心理危机方面的工作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有成效。现在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每当高校发生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后,校方在善后工作的处理方面通常都做得比较及时和到位,但是,这只是对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措施,是被动的应对,并不能挽回学生的生命和健康,也不能减缓学生家属心中巨大的心理伤痛。因此,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更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上。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探究

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其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生理因素

学生如果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生理残疾,治疗周期长或者难以治愈,本人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时,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2.心理因素

(1)个性特点。通过对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的分析发现,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的学生,常常封闭自己、压抑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易选择独自承受,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与支持,或者主观认为没有谁可以帮助自己,没有人愿意帮助自己等,导致本人缺乏社会支持,时常感到极度孤独绝望,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易出现心理危机。

(2)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Ellis)认为,不良的情绪反应,常常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对事件不正确的、偏激的认识,称之为非理性观念。非理性观念具有绝对化、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和灾难化(糟糕之极)三大特征。如我必须考上研究生、我一定不能失败、竞选班干部失败让我丢尽了人、被恋人抛弃我的人生全完了等等。头脑中大量充斥着非理性观念的学生,在看待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容易钻牛角尖,出现心理危机。

(3)精神疾病。患有比较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如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的学生,会比心理正常的学生更多地体会到紧张、恐惧、担忧、压抑、痛苦、绝望等不良情绪,这部分学生虽然数量很少,但是出现心理危机的概率却很大。

3.社会因素

(1)学业与考试压力。大学的专业学习内容在深度以及广度上都远远超出中学的课程,有些学生上大学后,会因为难以理解所学专业内容而导致对考试挂科的极度担忧,在考试季节即将来临前夕整日紧张焦虑、坐卧不安,感到极度绝望。有些学生因为害怕难以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害怕拿不到学位文凭而惶惶不可终日。结果一旦他们最害怕出现的情况变为了现实,他们就很容易心理崩溃,发生心理危机。

(2)家庭经济贫困。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中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贫困生通常比非贫困生更多地体验到来自于生活的艰辛。在当前的大学校园,来自于富裕家庭的学生和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共处在一起,彼此在消费能力与消费行为上的强烈反差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受到非常大的心灵冲击,出现深深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导致负性情绪体验过于强烈、持续时间过长;而且,有许多贫困生的亲人还存在光宗耀祖的封建思想,将兴旺整个家族的重责大任托付在他们身上,为此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得活出个样儿来,才能对亲人有所交待。一边是亲人殷殷期待的目光,一边又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种内心的不平衡使得有些贫困生感觉活得特别累,认为命运对他们特别不公平,为此怨天尤人、痛苦万分。由于他们在上大学期间很难迅速摆脱家庭经济贫困的阴影,因此他们心理上的失衡也将长期存在,这些都会为随时出现心理危机埋下隐患。

(3)家庭矛盾和突发变故。有的大学生自认为与家庭的矛盾非常尖锐,不可调和也无法解决,为此非常痛苦和绝望,承受不了的时候,容易产生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的想法。有的学生因为近期内遭受突发事件的刺激过于突然和强烈,超出了一个人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201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只有预防,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挽救学生的生命和健康,才可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获益。那么,高校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持续不断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

(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西方有一句谚语:“事先预防总比事后遗憾好。”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学生平时就掌握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调节能力,当生活中的烦恼或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就比较容易平稳度过,不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心理健

康知识的普及,覆盖面要大,宣传频率要高,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保证宣传普及的质量。当前许多高校都开设心理健康课,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收到了相当不错的预防效果。

(2)加强对校园各类相关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大学校园中,有一些工作人员每天与学生亲密接触,如果他们能够掌握足够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一些学生心理危机出现时的危险征兆,那么就有利于对出现心理危机学生的及早发现。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定期对这些工作人员展开培训。这些人员主要包括学生辅导员及班主任、学生宿舍管理员、专业课任课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等。

学生宿舍管理员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在一起,对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有些学生有了烦恼也会找他们聊聊天。学生宿舍管理员一般都是学校雇佣的临时工,通常文化程度比较低,但对于日常行为异常的学生,他们通常根据生活经验能发现学生的反常,但是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有时候会热心帮倒忙。因此,定期培训宿舍管理员,可以有效地做到学生心理危机的及早发现,为随后的应急干预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高校的学生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大多数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虽然他们工作热情高,关心学生,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储备,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不能恰到好处地应用谈话的技巧,有时候显得束手无策,不知道谈话该从哪个点切入进去以及怎样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因此,高校要积极想办法,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能够有机会定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专业培训,充实他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并在此支撑下有效地开展工作。

2.定期开展心理危机排查

在当前的高校,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出事了,但是在心理咨询中心却查询不到该生曾经来访的记录。调出该生刚入大学时的心理普查记录,结果也往往属于正常范围内。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两点:一是学生本身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由于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羞耻感而加以掩饰,怕别人知晓,因此他不会前往心理咨询中心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在回答心理普查问卷时也不会以诚实的态度作答,导致心理咨询中心难以发现此类学生;二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不一定只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出现。那么,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学生这些心理危机的苗头呢?这就需要高校尽可能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多方位宣传心理咨询中心,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把各种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另外,高校应每年对各年级学生开展一次心理普查,每个月开展一次心理危机排查,筛查出重点人群,并随后把他们约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面谈咨询,可以做到及早发现并消除危机隐患。

3.及时归纳总结危机事件

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从中可以发现具有哪些特征的学生易出现心理危机。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通过对几年来出现的恶性危机事件总结分析发现: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成为心理危机易感人群,找不到工作、难以拿到学位文凭等,如果与情感问题、家庭矛盾等诸多问题堆积在一起,就很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叠加效应,最终压垮学生,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通过总结分析危机事件,可以使我们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将预防工作做在前面,防止负面情绪在学生心理无限堆积和放大。

4.在事故易发场所张贴生命救助海报

通过对高校多起校园心理危机事故的调查分析发现:在高校的校园,有一些特殊的场所通常会成为学生选择轻生比较集中的地点。因此,建议高校有关部门在这些地方可以张贴一些有助于挽救生命、激起人求生求助欲望的生命救助海报,内容可以是铭言,或励志、温馨的话语,也可以是漫画或图片,同时附上学生可以选择求助的有关校内外的心理危机求助电话。比如国内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电话热线,本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电话、地址、网址等等,有助于即将采取轻生行动的学生看到后,在最后关头悬崖勒马,重新燃起求生求助的希望,为挽救学生生命留下一线生机。

5.要及时防范模仿效应的发生

当今社会,报纸、网络、电视、电话通讯等媒体高度发达,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获取信息的速度非常迅速,导致由此而产生的模仿效应不断发生。例如:2010年春季,媒体报道了福建省南屏县凶手杀害8名小学生的恶性事件后,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全国其他地方也相继发生了好几起类似的残害幼儿的恶性犯罪事件。同样地,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一旦被媒体披露,在短期内很可能会对其他高校中那些正徘徊在生死关头的学生形成“榜样”的效应,导致他们也选择下定决心并采取同样的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每当媒体报道大学生或者社会名人的自杀或他杀等恶性事件时,高校应迅速采取行动,在本校立即开展一次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并做好学生情绪的安抚工作,防范连锁反应的发生,做到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在先。

6.持续不断地提升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人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通常是比较复杂的,对这些个案的处理通常也是非常棘手的,只有非常富有经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超的资深心理咨询教师才能做到比较迅速地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好较快地得以解决。要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心理辅导专职人员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素养。为此,高校每年均应制订出明确具体可行的心理辅导专职人员进修计划,保证每个专业人员定期学习进修的经费,并给予每个专业人员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在固定培训经费的保证下,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专长以及兴趣,选择合适自己的专题或方向进行深入学习,不断提升专业修养,不断提高辅导质量。

总之,要有效地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浮躁、不敷衍,将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落在实处,做细做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防的效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论文3000字

一、答辩的考核目的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解决求助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主要包括(★为重点考查部分):1、文章内容部分: 1)选题的实际意义和难度 2)运用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正确性★ 3)结构的规范性和逻辑性 4)对心理咨询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5)运用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运用心理咨询技能解决求助者问题的能力★ 7)写作和书面表达能力 8)独创性和应用价值2、文章答辩部分: 1)报告陈述时是否全面,流利,简练?★ 2)对报告中涉及的基本理论是否掌握?★——主要针对研究报告 3)对涉及的理论分析、诊断、测验、咨询等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主要针对案例报告 4)对个人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体验如何影响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等问题的自我分析,是否正确?如何看待和处理?★——主要针对个人分析报告 5)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答辩时间:每位答辩学生用时30分钟以内,学生自述不超过10分钟,各评委提问和考生回答问题约20分钟。三,答辩过程:(一)答辩流程:答辩前填写《心理咨询师级操作技能综合评审评分表》中的考生姓名,单位名称,身份证号,文章题目等项目, 并上交答辩秘书答辩开始,自我介绍,陈述提交的两份报告 报告陈述结束,答辩专家提问 逐一回答专家提问答辩结束,向答辩专家致谢行礼,离开。四、答辩考生主要陈述内容1、案例报告:1)案例选择的意义与目的——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 它所发映问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它所使用的咨询方法与技术的适切性; 咨询过程完整性和规范性; 咨询效果是否理想; 2)案例的主要内容: 结合诊断与分析所确定的基本逻辑,简要介绍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基本成因,阐明明确的诊断,一句话即可;简要介绍所使用的咨询方法、整体咨询过程(主要阶段,次数,每次时间,一句话即可),咨询效果报告(效果如何?如何评估的?) 3)案例中需要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任选其中部分项目):评估与诊断上是如何处理的? 为什么选择这些心理测验工具? 为什么选择这些咨询方法?2、个人分析报告: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基本人格特征、情绪特征、压力(挫折)的应对方式、培训和从业动机等做简要介绍;2)结合自己以上的分析,谈谈自己对心理咨询职业活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认识;3)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体验是如何影响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的从业过程的?如何看待这些影响?如何应对和解决由此而带来的系列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自己对心理咨询师职业从业方向和前景的看法,同时谈谈自己在业务技能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方面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五、答辩专家可能的提问重点 1、案例报告 1)为什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做这样的分析,理论依据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 2)初步诊断,确定诊断的依据是什么?鉴别诊断的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确立这样的咨询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咨询过程中是如何实现的? 4)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咨询设置(咨询阶段,咨询次数,咨询时间,咨询收费等)? 5)咨询过程中为什么采用某个或某些疗法和技术?具体是如何使用的? 6)咨询过程中遭遇阻抗,沉默,求助者失约或迟到,脱落等问题时你是如何处理的? 7)这个案例是不是自己亲自处理的?2、个人分析报告 1)对培训或从业动机进行提问? 2)结合你的个人分析,对你的人格特征,情绪特征,压力(挫折)的应对方式和个人成长经历中重要事件,重要体验对你从业的影响和你的应对方式进行提问?六、答辩考生回答问题的注意事项1、案例报告1)与案例相关的理论必须熟练掌握; 2)诚实的回答,该案例是否是自己亲自处理的案例.如果不是,必须诚实的表明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进行 答辩。 2、个人分析报告 1)务实,真诚的进行分析;2)要避免在写作和陈述时变成个人简历的介绍;3)必须在分析和陈述时使用心理学专业术语,避免使用大众化的媒体语言。七、答辩前必须的准备 (一)对文章内容的熟悉, 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的熟悉。尊敬的评审老师:你们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的论文答辩。根据要求,我撰写了两篇论文,一篇是《一例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篇是《个人成长分析报告》。接下来,我就这两篇文章作一下简短的陈述。关于案例报告,我选择的是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因为我们学校除了中职生外,每年还有1000多个高考复读生,因为他们曾经高考失败的经历,与应届高考生相比他们更期待高考的成功,因此表现出了更高的考试焦虑水平。学生长期处于过度考试焦虑之中,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还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选定了这一主题。在咨询过程中,从求助者的个人陈述、同学反映和我的观察,掌握了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本案例中,求助者李某的主要问题是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出现了考试焦虑.主要表现在一个多月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失眠,成绩下滑,想到高考临近,内心就十分紧张、苦恼。根据其症状表现,结合心理测验的结果,最后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主要原因主要有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社会原因:来自家庭的教育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心理原因:主要是求助者曾经的高考失利对其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紧张,害怕考试,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内在原因却是由于自我要求过高,对考试的错误认知等因素造成的。针对该求助者的情况,我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的信念改变其认知、并指导求助者运用放松技巧和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式,来消除求助者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提高其应对考试焦虑的能力,最终达到战胜考试焦虑的目的。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四次。第一次,主要是收集求助者的详细资料,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 65,提示有中度焦虑;第二、三次咨询,与求助者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让求助者认识自己不良的认知模式,学习放松技巧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并建立新的认知模式,第四次主要是巩固和结束阶段。经过四次的咨询,求助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失眠了,考试也不再感到紧张害怕了。在我的个人成长报告中,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成长历程,二是我的职业行为分析。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家庭的温馨和相对较好的经济条件,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也培养了我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善良品质。在成长过程中,跟爸爸去城里上学时的“留级事件”让我经受了人生第一次挫折,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面对不利环境时的“坚持”,对成功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我人生的最大遗憾是这辈子没能读高中,初中毕业后我就在本地县城的一所职业中专参加了工作。幸运的是在教师进修培训的学习中,邂逅了改变我命运的第一个人,教我们《教育学》的宿老师。在他的引导下,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开始思考今后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中专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考上了烟台职工大学。大学毕业后,我以一个专业教师的身份走向了工作岗位,开始了我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在工作中,我先后任教了《统计》、《公共关系》、《礼仪》、《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市场营销》等课程,担任过班主任、专业科科长、学生处付主任、团委书记等职务,每一次教学任务的更换和职务的转变,都没能改变我做一名值得学生信赖和尊重的教师的信念。最初接触心理咨询是在2006年暑假召开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上,我作为团委副书记和本校的德育课组长一起参加了这次培训。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青岛经济职校的心理教师李欣,利用自由发言的机会向与会者介绍了她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及心理咨询的有关情况,其新奇的教学方式和显著的咨询效果,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后,我于2007年6月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培训,通过近半年的学习和培训考取了3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2008年9月,学校成立了心理辅导办公室,并安排我担任心理辅导办公室主任,和另外两名老师一起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生动写照。2年多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经历,让我积累了一些心理咨询的成功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了,性格更豁达开朗了,人际关系也更和谐了,个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因此不断得到提高,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处理夫妻关系和子女教育问题上,让我获益匪浅,这更坚定了我成为更高一级心理咨询师的信心和决心。由于我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较为擅长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咨询。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让自己在这个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我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仅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不断更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技术方面,自身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我相信自己具备成为优秀心理咨询师的潜质,我会按照一个优秀心理咨询师的标准一路走下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努力地丰富和成长自己,以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论文内容陈述完毕,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第一、论文答辩时,声音小,5分钟左右的自我陈述内容提炼的不够。陈述要自然,不要象背书一样,语速适中,不要太快或太慢。 第二、论文中的心理测验的数据自己不清楚 第三、如果老师问到论文是否是自己做的,如果是自己做的,就说是的。如果不是自己做的,可以说和老师一起做的。或者说观摩了专业人员的咨询过程。(注意的原则是:对答辩老师要尊重,不要和老师去争辩什么,表现的谦虚一些,要不卑不亢。如老师对你的论文提出了疑问点,最好也不要与老师争辩,在后面也可表示感谢老师的指导,如果可以直十分肯定的确认自己回答的是对的,也可以坚持,但要注意语气,注意尊重答辩老师要 第四、情绪过于焦虑或者非常不自信。这点非常重要 第五、不懂装懂,答非所问。(我个人觉得此时的答题技巧:遇到不会的问题,可把问题重复一下,和老师再确定一下问题,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多少会有点提示。具体的要依当时的情况来处理) 第六、一定要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熟悉。特别是在论文中所用的疗法、原理、诊断标准等一定要清楚。总之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必须熟悉和掌握 第七,如发现自己之前把提交的论文中有严重错误时,可以在答辩时进行纠正。可表述为当时论文交的急,或之前比较粗心写错了,现通过学习认识到了。 答辩程序: 1、进入答辩现场后先简单和答辩老师打个招呼和作简短的自我介绍 例:各位老师好,我叫XXX,很高兴能来参加这次答辩. 2、之后答辩老师让你简述一下你的论文,你再简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时间5分钟左右为宜。注意:是答辩老师让你简述后你再说,不要像背书一样,要表述的自然,语速不要太快。 2、评审委员提问,答辩人进行口头答辩,时间约15-20分钟左右 3、答辩人退场,(最好表示一下感谢后再退场,以体现出较高的素质) 答辩的考核目的: 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解决求助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质素、应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主要包括(★为重点考查部分): 文章答辩部分 1、报告陈述时是否简练、流利、完整,考核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2、在个人成长的报告中要避免在陈述时变成个人简历的介绍,尽量用心理学专业术语,避免使用大众化的媒体语言。因为这是针对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论文答辩。★——主要针对个人分析报告 3、对案例报告中涉及的基本理论是否掌握★——主要针对案例报告 4、对涉及的理论分析、诊断、测验、咨询等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主要针对案例报告 5、对个人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体验如何影响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等问题的自我分析,是否正确?如何看待和处理?★——主要针对个人分析报告 6、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辩能力和心理素质★ 论文答辩要点总结 对文章内容的熟悉; 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的精通; 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知识 着装及仪表适当; 情绪上要放松自信; 尊重专家,不要抢话。 注:以上的这些仅供大家参考,具体的答辩情况要依当时的具体的情况来定,也可以按照考生自己的思路来答也可以。祝大家答辩顺利,取得好成绩。 以往答辩时问过的相关问题?(仅供参考,答辩时主要还是根据个人提交的内容随意提问) 1、现场模拟一下咨询过程? 2.、为什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做这样的分析,理论依据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 3、初步诊断、确定诊断的依据是什么?鉴别诊断的依据是什么?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权利、责任、义务分别是什么? 4、为什么确立这样的咨询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咨询过程中是如何实现的? 5.、咨询过程中为什么采用某个或某些疗法和技术?具体是如何使用的? 6、咨询过程中遭遇阻抗、沉默、求助者失约或迟到、脱落等问题时你是如何处理的? 7、中国人大多数不愿意做心理咨询,认为跟看病一样似的,对此你怎么看? 8、有人认为咨询师是万能的,有人认为是无用的,这样的人来咨询你怎么办? 9、上级领导来咨询是否接诊? 10、一个40多岁的人总怀疑周围有放射线,来咨询你怎么处理? 11、思想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别? 12、心理咨询师与政工干部的区别? 13、你咨询时,发现来访者有伤害过他人时,怎么做? 14、心理咨询的现状,以及你的看法 15、你认为心理咨询师的素质、原则是什么? 16、心理学的各种流派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各代表人物是什么? 17、在医疗工作中,怎么把心理咨询工作融入进去? 18、结合你的个人分析,对你的人格特征、情绪特征、压力(挫折)的应对方式和个人成长经历中重要事件、重要体验对你从业的影响和你的应对方式进行提问? 19、如果个人成长中写过负性情绪,就有可以问到,你是怎么看待和处理的? 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篇2]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论文答辩的考查重点首要有两个:一是从考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工作经历,是否具备今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素质;二是对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上的基本知识是否掌握,是否认真学习心理咨询相关的知识(包括咨询技术以及个人成长),答辩时间15~20分钟此中5分钟个人陈述,简要报告两篇论文的内容;10~15分钟,由专业人士针对论文以及考生个人环境进行提问。 一、基本注意事项 1、定时提前到场(按答辩时间提前1小时到场); 2、务必带好准考证、身份证,可带论文参加答辩; 3、衣着整洁,谈吐自然,自我放松; 4、个人陈述时间不要太长,简单总结即可,不要长篇大论的念论文; 5、当场倾听教员的提问以及提示,不要因为紧张着急抢答,以致所答非所问; 6、当场准备、回答相关的问题。 二、答辩常见问题 (一)案例方面: 诊断 1、一般心理问题以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依据是什么?(时间、社会功效受损程度以及泛化) 2、来访者焦虑/抑郁的症状体现是什么?(注意是症状,不是产生焦虑或抑郁的原因) 3、案例中采用什么方法对一般心理问题进行咨询?过程与步骤要熟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什么(与其它咨询方法相比) 4、抑郁症/焦虑症,严重心理问题一般不要进行诊断与治疗,可以转诊。对主考官谦虚的说明 5、来访者有明显的抑郁症状应如何处置?(转诊,医院就诊服药的环境下,可协助咨询) 6、心理量表在诊断中起什么作用?你是如何应用的?说明量表的作用,关键数字 咨询 1、在案例中,你与来访者是如何成立咨询关系的? 2、在案例中,焦虑等级是如何设定的? 3、系统脱敏的原理是什么? 4、合理情绪疗法的几个阶段是什么? 5、举例申明,你在案例中是怎样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的? 6、如何使用放松技术帮助来访者缓解焦虑? 7、举例模拟一段咨询(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是什么,你是怎样用合理情绪疗法与来访者质疑的?) 评估 1、咨询结束时,来访者的症状与最初相比,有怎样的`改善? 2、是否进行回访,回访的反馈怎样? (二)心理咨询基础知识方面: 1、心理咨询有那几个首要流派?代表人物是谁? 2、心理咨询的定义? (三)个人成长及工作方面: 1、你参加过哪些心理咨询相关的学习? 2、将来是否打算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打算从事哪方面的咨询(婚姻、亲子等)? 3、你的年龄、性格、经历,是否合适从事该人群的心理咨询工作? 4、你的工作对象首要有哪些心理问题(学生、给不住院病人看病的病人、官兵等)? 5、心理咨询以及思想政治教诲的区别是什么(对军队、监狱以及政工考生等)? 6、个人成长中,有什么重要事件,促使你希望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7、怎样处理咨询过程中呈现的移情以及反移情问题? 要像准备笔试一样当真地准备答辩,答辩前把论文中涉及的诊断方法步骤、鉴别诊断、量表、咨询方法,仔细复习一遍!抄下来带到候考室,熟记最好! 答辩的依据是你提供的论文,与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个人成长:一般提问一个或者两个问题 咨询一般提问2---5个问题 时间一般10分钟,依据问题回答,不要与答辩老师争执,注意委婉回答技巧。 2015-11-22整理 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篇3] 1、答辩要注意完整性,从进场到出场能够看出学员的整体素质,所以进场出场都要鞠躬问好道谢。 2、答辩要做到真诚,语速不要过快,听完问题再回答。 3、概念性问题:幻觉、妄想、自知力 4、来访者问题是否泛化?请说明。 5、您的案例是自己的吗?SCL-90见过吗? 6、心理学有哪些流派?你参加过哪些培训学习? 7、是否考过三级?何时考的?——注意这是一道测谎题,请结合自己的个人分析报告回答。 8、打架是初中生常见现象为何来访者出现恐惧焦虑症状?——一例学校恐惧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恐怖症和恐惧症有区别吗? 9、恐惧和焦虑的区别是? 10、求助者焦虑抑郁哪个更多些? 11、求助者焦虑表现是? 12、焦虑和焦虑性神经症的区别? 13、系统脱敏法等级如何建立?放松训练您用的是哪种?怎样证明等级建立合理?怎样证明焦虑缓解? 14、认知疗法的核心:自动化思维,什么是自动化思维? 15、冲击疗法的适用对象?注意事项? 16、介绍一下阳性强化法使用方法? 17、ABC疗法和贝克雷米认知疗法的区别? 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常见问题 [篇4] 心理咨询师论文答辩的问题及应对总结 第一部分 答辩者的心态 一、怕遇到强者 1、专业学识不够,心虚。 2、案例并非自己所做,心虚,怕问到疼处,不知如何回答。 3、心理应变能力不强,言语善辩能力不强,难自圆其说。 4、对答辩信心不足。 二、怕被追问 1、论文缺乏真实性,主观描述过多。 2、对个案中的症状认识不清。 3、对所选用的咨询和治疗方法缺乏理论支持和必要的解释。 4、对量表的使用依据不足。 5、对个人成长中的事例难自圆其说。 三、怕被揭穿 1、个人成长过程缺乏社会的支持。 2、个案不是自己亲自经历的,论文显得单调泛味,禁不起推敲。 3、案例分析不全面,或切入点不对,但后来才发现。 4、对引用的理论观点了解的不深。 四、怕失败 1、怕考试。 2、怕成为“万一”。 3、侥幸和依赖心理。 第二部分 答辩者常出现的问题 1、一进场就发慌,身不由己。 2、理论基础不扎实,怕被盘问。 3、运用的咨询方法不能给予清晰地解释。 4、对专家的质疑不能给予说明。 5、语无伦次,不善言辞。 6、强词夺理,不服专家的评估。 第三部分 答辩专家的心态 1、否定的心态,看你的应变能力。 2、对你的成就不予承认,看你的诚意。 3、怀疑你案例的真实性,看你是否能自圆其说。 4、怀疑你的真实学历。 5、怀疑你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经历。 6、怀疑你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 第四部分 个人成长报告部分 一、个人成长的事例是否真实? 如实回答。自圆其说。对专家指出的问题虚心接受。不要强词夺理。 二、个人成长与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之间是否有的必然关系? 1、着重放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应,社会的反映和支持上。 2、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泛咨询的事情发生,并从中感悟到心理咨询工 作的高尚。 3、自己现在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继续深造,向专家们请教。 三、成长中的事例是否可以说明你已经在心理素质上具备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 1、强调自己有很强的愿望,很愿意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人,同时也 帮助自己。 2、强调自己的人格特征,具备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条件。 3、强调自己已探索了多年,有信心在专家进一步的指引下,真正从事这一 职业。 四、在帮助他人的事例中,你是否运用了心理咨询技术? 1、注意不要强调自己在刻意使用什么方法,只是根据案例的需要尝试着使 用某种方法。 2、强调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优点,如擅长倾听、共情等,也承认自己 的漏洞。 3、强调自己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开始使用某种咨询技术。 五、单位证明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如何? 1、必须提前了解单位证明的单位情况,包括主要负责人、主要从事的业务、 自己的角色及工作范围。 2、如果自己的案例分析与这一单位的工作性质有出路,一定要会善变和善 辩,能自圆其说。 3、如在咨询公司工作,一定要说在配合心理咨询师或督导搞咨询。 六、你平时是如何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 1、强调自己只是做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而且是兼职工作。 2、有时是在心理咨询师指导下做过几例心理咨询。 3、注意自己的角色,只是咨询员或心理辅导员,不要以心理咨询师自居。 七、心理咨询工作的收费问题? 1、以前的工作属于探索阶段,没有收费,做咨询员后,是协助心理咨询师 做初步诊断工作,由咨询师收费。以后有能力从事心理咨询职业后会收费。 2、学校咨询,学生是免费的。 八、心理测验的运用问题? L、如果在分析报告中显示有使用心理测验,那是在征求的求助者的同意和 心理咨询师或督导的认可下进行的,千万不要说是自己确定并独立操作完成的。 2、测验数据只是说明来访者的症状可能性,并非最后结论。 九、如果顺利考上心理咨询师,你准备怎么做? 1、如果考上也只是说我刚刚迈进这一职业的门槛,还需要继续学习和探索。 2、寻找适合自己能力所及的咨询群体或课题。 3、永远做专家们的学生。 十、你原来的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不太相符,你准备怎么做? 1、因为有兴趣才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2、心理学的知识与原来的工作存在着关系,可以帮助自己更成熟。 3、希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身边的朋友,不断完善自己的咨询能力。 十一、何时何地做的艾克森个性测验? 1、在培训过程中做的,测验结果是老师提供的。。 2、委托什么机构做的,测验结果是某机构提供的。 3、自己根据量表程序自测的(但要能解释清楚测量的程序) 第五部分 个案分析报告部分 一、案例的真实性? 试探性提问! 1、如实回答是否真实。 2、可能存在主观的描述。 3、在分析过程中,存在不成熟的地方,请专家们指正。 二、案例症状诊断的可靠性? 关键性问题! 1、来访者的自我陈述、咨询员的观察、必要的测量。 2、如实回答诊断的由来,自己诊断或在心理咨询师督导下诊断的。 3、可靠性是依据 三、咨询方法选用的依据性? 1、个案症状的需要。 2、症状的主要潜在点。 3、容易进入咨询状态。 4、咨询效果的支持。 四、心理测量的需要性? 1、并非对所有来访者都做心理测量,心理测量的目的是对所诊断的症状的 再确定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2、心理测量是在督导的认可和指导下进行的。 五、对咨询方法的深度理解情况? 1、对个案的咨询方法必须给予足够理由的说明。 2、对所使用的咨询方法必须有清晰地了解和解释。 3、对其理论的创始人、基本步骤、咨询效果等能阐述出来。 第六部分 答辩的应急措施 一、当你的论文被专家否定时。 1、不要急于辩解,虚心倾听专家的评论。 2、在专家评论时,不时点头接受。 3、注意被否定的部分,自己能否给予说明,以期得到专家的理解和认可。 4、承认自己的失误,希望专家给予指正。 二、当你案例的人物、情节被质疑时。 1、如是事实应该承认。 2、如有主观臆造应该承认。 3、承认自己的经验不足,愿意接受专家的指正。 4、如人物情节是真的,但写出来的东西令他人费解,要承认自己的不足。 三、当你所选用的心理测量被否定时。 1、在社会上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切忌不要随便使用心理测量量表。 2、承认自己在诊断过程中的不成熟,希望通过量表加以确认。 3、或强调是在督导下进行的(但必须确有其事、其人) 4、确认量表对自己的诊断的帮助。 四、当你的职业被质疑时。 你可能正从事其他的行业,如会计、律师、工商管理等职业,现在却要考心理咨询师,专家会提出质疑。 1、兴趣 2、对现职业的帮助 3、对自己的帮助 4、曾对他人有过帮助 5、希望未来能使用 五、当你对所选用的咨询方法不熟悉时。 1、承认自己的不成熟。 2、承认自己选用咨询方法的失误。 3、强调自己正在探索尝试这一工作,希望专家多给予指导。 4、自己会吸取教训,不断提高的。 六、当你难以回答两种咨询方法时。 1、现在常用的是认知、人本主义、行为、精神分析等。 2、做为初学者易混合一种以上的方法,如认知与行为、认知与精神分析等。 3、提前将这几种常用的方法之间的可比性进行总结。 4、如已失误,要虚心接受。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