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毕业论文企业破产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07-05 03:29:50

毕业论文企业破产读书笔记

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兴衰成败给人最深刻的就是,那些曾经叱咤商海、呼风唤雨的巨子们大都只是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销声匿迹。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我国企业家往往将失败归咎于决策失败。飞龙总裁姜伟反省出的20大失误,头三条赫然是:“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可见决策失误给姜伟带来切肤之痛。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曾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我一个人的失误,给集团整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也恰好说明,权力必须制约。”而国内其他企业家在反思失败时,也无一例外地检讨自己的决策失误。我国企业家为什么总是决策失误呢?最根本原因是财权配置不当,企业内部缺乏一套完善的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几乎所有失败的决策都是在独断中产生的。巨人集团公司缺乏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决策机制,独断专行,一意孤行,并在形式上追求军事方式,搞“三大战役”。不仅是巨人集团,我国决大多数企业决策基本上是独断体制,没有人能够阻止姜伟“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也没有人能对吴炳新的“三株年销售额1999年达到900亿元”的宏伟目标提出质疑。我国的企业大多集创业者、所有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一身,董事会形同虚设。这些条件与权力的结合,必然使我国的企业家拥有了全世界最高的经营失误机会和决策失误机会。从理论上说,财务治理权是指由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组成的一个体系。目前我国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极不规范,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财务决策权过度集中与过度分散并存,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不当。一是财权过度集中。财权过度集中于集团内部,集团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权往往受到轻视。尤其是银行作为现阶段我国企业集团的主要资金供给者,还没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权利,国际通用的相机治理的财务机制尚未建立。财权过度集中于内部单个经营层次和个人,财务决策的内部配置与制约机制尚未建立。在多数集团公司里,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身二任,董事会与经理会机构重叠。并且,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通常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说了算。由于财权过度集中,使企业的决策不仅有独裁性更有主观性。在实践中,由于这样的决策机制致使企业破产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是过度分权。一则下属单位的财权过大,导致集团资金运作混乱,资金投向不合理,资金使用浪费严重。二则对下属单位的财权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下属单位滥用财权,过多考虑本单位的利益。有许多人曾对安然公司内部决策权最大限度地下放大加赞赏。然而安然破产后这一“经验”恰好变成了教训:在分权体制下,拿着“奶酪”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外部人,而是自己的部下或子公司。二、财务监督权虚置,财务约束机制运转不力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企业内部的监督层面。(1)董事会“空壳”或“形同虚设”,缺乏董事会对经营层的有效约束机制。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企业,董事会往往被管理层所控制,成为管理层实现其目的工具。(2)监事会“有责无权”,监督泛力。(3)内部审计没有发挥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多受托于总经理,是一个与财务部门平行的职能部门,主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难以对本公司的财务经理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其财务监督职能是有限的。(4)内部员工的监督在组织与职能上缺位,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二)在政府监督层面。政府监督的形式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外部监事会制三种以国家出资者身份对经营者进行外部监管。然而这几种形式都有其缺陷,如委派的会计、总监和监事能尽职尽责所依赖的前提不可靠;委派人员的再监督存在问题。 (三)社会监督(或民间监督)层面。注册会计师对企业集团财务报表的审计也多流于形式。如 “安然事件”以及我国的银广夏事件等一系列财务欺诈事件都使人们开始怀疑注册会计师这一市场经济的“看门人”的角色;银行等其他债权人的财务监督在组织与职能上缺位,没有建立相机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是财务体制的核心,必须实现财务治理权的有效分置。具体而言:首先,对财务决策权进行合理配置。管理的重心在于决策,而决策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决策权的配置。从理论上讲,公司的财务决策权应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但在实践中,股东会和董事会所拥有的财务决策权部分地授权给经理层执行。这就需要研究财务决策权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与经理会之间的分割与配置问题。一般认为,财务的决策分为两类:一是财务战略决策;二是财务战术决策。即使在授权制度下,财务的战略决策权也必须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而一般的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给经理层作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个公司好比一个球场,领队、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必须分工明确,不能越位。一个公司包括集团公司也必须清晰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监督层的各自权限和责任。决策权尤其是财务战略安排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是不宜放权的,决策权的下放必然导致诸侯现象、控制失灵,战略决策权上的集中体制是公司制度下的理性选择。其次,对财务执行权进行合理配置。公司的总经理和财务经理负责对财务决策进行执行并承担三种职能:董事会授权进行日常财务决策;董事会制定财务战略决策并拟订方案;负责实施董事会制定的财务战略决策方案。第三,对财务监督权进行合理配置。财务监督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单位内部预算、制度等,以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经济活动为工作对象,对企业财务活动、财务收支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的检查、控制和督促。财务监督权是分散地配置的,主要有两大监督体系:其一,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和外部财务监督体系。从国际惯例看,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一般是按机构分设、权利分置、责任分割和相互制约的原则或逻辑展开设计的一个纵横交错的复合体系。根据我国现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情况,考虑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的委托代理链,同时设置监事会、内部审计两个监督机构,并在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外部独立审计进行沟通,形成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1)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的财务监督。《公司法》已明确规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其成员由股东大会产生,代表股东大会对董事和经理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可见,监事会产生于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委托代理关系上,处于财务监督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整个体系的中心。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的财务,有权对董事和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有权要求董事或者经理纠正其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等。监事会是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的,其目标确保总经理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一致;董事会代表所有者对总经理进行财务监督,其目标是确保总经理与所有者的财务目标一致;总经理对财务经理进行财务监督,其目标是确保财务经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一致,并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2)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在我国一般由管理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发表意见,因此通过事务所鉴证财务报告,进而监督公司管理当局的机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师讨论审计范围、费用、要求,解决审计师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冲突,就可以在管理层与外部独立审计之间形成一种监督力量,增强外部审计的独立鉴证功能。可见,审计委员会应定位在监督管理层与外部人员对内部财务鉴定而产生的关系上,其职责主要是通过独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外部审计机构以及独立财务顾问等来确保这些外部人员能公允地发表意见,以免被管理当局控制和利用。(3)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一般通过对生产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审计、组织结构的审计,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和完善性的审计,发挥其监督、评价与服务职能。从监督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机构产生于经理层与下属部门的代理关系上,它可以定位为监督经理层下属部门的财务活动,而经理层的行为偏差则可由更高层次的财务总监去纠正。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主要集中在: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检查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检查单位对政策、计划、规程、法律和条例的执行情况;检查资产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情况等。(4)员工的监督。通过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共决制、员工代表进入监事会等方式进行的财务监督,也是属于内部财务监督的范畴。外部财务监督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一般采用自律型的体制,但同时也必须辅之以结构复杂的外部监督体系。包括:政府的财务监督。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干预和管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也是必要的。如为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以及实现其环境保护的目标等,政府通过行政审批和产业政策等方式引导和约束企业的投资行为等。出资者的财务监督。即使在两权分离的制度下,企业的出资者仍将保留一部分的企业治理权,尤其是财务控制权,这些财务控制权包括:选派经营者和财务总监;参与重大财务战略决策;实施财务监督;参与收益分配和决定再投入等。在法人财产权得以确立的条件下,出资者的财务主要就是一种监控机制,以确保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与出资者的目标相一致。债权人的财务监督。传统的债权债务关系仅仅是一种本金和利息的偿付关系。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在发生变化。相机治理机制的产生,使得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取得了对企业的部分财务监督和控制权。注册会计师的财务监督。这是市场化的财务监督的主要形式。注册会计师的查帐验证活动,是企业财务规范运作的重要保证。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实现自身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这样才能降低经营失误机会和决策失误机会,使我国企业走得更远。

不会。1、因为写企业倒闭方面的毕业论文也很有意义,老师不会说,而且论文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写这类题材。2、可以通过对某公司倒闭的专业性剖析、论证,找出导致公司倒闭的根本性症结。

毕业论文读书笔记读后感

有。对于作者来说,论文的总结内容就是论文的读后感了,总结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并带有主观性的论述,表达了作者的某些看法和感受。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 ,几句名言 ,一段音乐 ,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 写成的文章 叫做读后感。

●要养成编排书目顺序编排资料的习惯

●尽量把笔记记在本子上,然后卡上各个条目保持分离与独立,这样子能让笔记不失焦

●笔记的条目之间留下空白,方便日后加注

●要清楚明了的记录文献的题目、出处、作者以及发表年代和期卷页码之类的信息

●在大量阅读文献期间,要多多总结归纳,把跟自己论文相近的一些文献进行整合归纳,把整理出的新的内容去专题发展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论文读后感的写法如下:1、相关书讯:关於所闷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2、内客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内,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3、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内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5、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内容相启发的。6、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此部分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客,所以这里篇幅长一些。7、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进行总结。

护理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要养成编排书目顺序编排资料的习惯

●尽量把笔记记在本子上,然后卡上各个条目保持分离与独立,这样子能让笔记不失焦

●笔记的条目之间留下空白,方便日后加注

●要清楚明了的记录文献的题目、出处、作者以及发表年代和期卷页码之类的信息

●在大量阅读文献期间,要多多总结归纳,把跟自己论文相近的一些文献进行整合归纳,把整理出的新的内容去专题发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你猜:一定要说到头悬梁锥刺骨和萤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话?总不至于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你很聪明,并且对书敬畏而疏远.电视、卡通书和流行歌已经瓜分了你的心田,可我还想为书开垦出一亩三分地儿.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一书,并不是写给护士看的,而是写给女人的。这本书,融合了卫生学、心理学、建筑学、营养学,还有很多人文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一本女性的励志书。这让我想起了《大长今》。她们的成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少年时期的理想,永远是她们心头亮着的一盏灯。灯光照亮前行的路,信仰,是最坚定的支撑。即使遭遇梦想破灭,依然坚持,不放弃。还有,在向理想进发的途中,需要准备,知识的准备,经验的准备,需要时机,需要朋友的帮助和团队的支持。

毕业论文读书笔记范本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扩展资料:

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

1、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4、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字体用宋体。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用上述方式进行重复。即一篇引用资料下接一篇读书笔记。 4.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5.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 ;边距:默认。 6.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读书笔记随同毕业设计论文一起装入档案档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多。从内容来说,无非两类,一类以记书的内容为主,一类以记自己的感受为主,前者多是为了吸收,后者多是为了思考。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记在书上,一种记在本子上,再一种是记在活页纸或卡片上。下面介绍经常被采用的希望同学们暑假能加以运用的几种笔记形式,同学们可按阅读的步骤选择使用。一、摘抄式笔记 就是把原文重要的语句、数据、公式、定理、精彩段落、精辟的论述、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实、资料等摘录下来,甚至全抄原文,以便日后查检。关于词句、个别论点、个别事物的摘录,则宜用卡片或活页约的形式,以便于分类保存查检;整本书或长篇文章的详细抄写,宜用笔记本的形式,可多备几个笔记本。按需要门类分别抄写。更为省事的就是将这些文字(或图画)剪下来,贴在笔记本或不用的杂志上,如果书刊不是自己的,则可以先复印后剪贴。 采用摘抄式笔记须注意: 1.要摘抄那些精彩、有价值、有必要的内容; 2.摘录后要经过核对,注意与原文相符,甚至标点符号也要与原文一样,否则就有可能把作者的原意弄错; 3.摘抄前后或中间有所省略,要用省略号表示。如果遇上原文已有的省略号,要加括号注明“(省略号为原文已有)”,以便区别; 4.摘录可以帮助记忆,同时,抄录下来的资料也有利于保存,便于今后温故知新或写作征引,所以,一定要在抄录(或剪贴)后注明资料的来源,如书名或刊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需要时可查考原文; 5.使用卡片摘抄资料,一张卡片只能记一条材料,不能因为怕浪费纸张而在一张卡片上记几条材料。否则,不便于分类,也不便于检索; 6.如果能在抄录后,随时写一点体会、感想,可以促使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例一:(妙录名言)类:名人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读书笔记: 1、书名 2、作者 3、内容梗概 4、摘抄 5、感想 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添一些内容,比如说改写、提问等。切记:感想一定要比前四项写的都多,要不老师会K掉你的!

生态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此篇读书笔记对应于《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第三版第六章——Plant population dynamics. 理论上,植物种群动态也不过是Malthus理论的实例化和拓展,这是所有生物体的共性。植物的特殊之处在于一系列的 限制(constraint) 。 书上的这句话说得挺好, 植物像是被加了一系列限制条件的生物体 ,就像我们买股票时总要考量下自己腰包里有多少钱,以及我们不是巴菲特这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既然有限制就有 权衡(trade-off) ,即在有限的资源、给定的条件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会获得一定受益,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因此才有了竞争(competition)与拓殖(colonization)的较量、K选择与r选择的较量、种子大和种子多的较量,等等。 就是说,当 感知 到某些困难时,动物可以及时解决困难;但植物感知到某些困难时,还要考虑它能不能解决这些困难。 取消高考好不好?好,因为孩子轻松了许多。现不现实?不现实,因为没有高考,拿什么来进行社会选拔?这就是植物的烦恼。 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植物种群动态变得有趣。 请注意硅藻的特点:时代周期短。因而可以采用微分方程模拟其种群动态,也就是Malthus模型:自然会想到,硅藻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而是受密度依赖(density dependence)效应调控。从机理性的角度讲,硅藻的密度依赖效应具体表现在对 硅酸盐含量 的响应,也就是硅藻的限制性因子(依据 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eibig's Law of the Minimum)。硅酸盐含量大于一个阈值时,d N /d t >0;小于这个阈值时,d N /d t <0。Tilman将这个阈值称为 资源平衡点 R* 。称这一理论为 Tilman的 R* 理论 。 将模型拓展到“多个物种、一个限制因子”的场景,则 R* 值更低的物种会遭到 竞争排除(competition exclusion) 。 继续拓展到“多个物种、两个限制因子”。假定A物种对资源2更敏感,B物种对资源1更敏感。当两个物种对自己的敏感资源消耗速度更快时,物种才可能共存(图1a)。  继续拓展到“多个物种、多个限制因子”。种群和资源动态可表示为:其中 代表物种 i 的内禀增长率, 代表第 j 种资源的含量, 代表第 i 个物种的死亡率, 是恒化器的资源周转率, 是第 j 种资源的供给浓度。 与书本第三章提到的密度依赖相比,这里做了机理性的细化,主要是由于硅藻的特殊性。 一年生维管植物通常用离散时间模型表征种群动态:同样,需要考虑密度依赖。可以采用第三章中提到的Ricker曲线及其解析方法探讨一年生维管植物种群的密度依赖效应。 但研究者不会仅止步于此,而是像硅藻那样,说清楚密度依赖发生的本质原因,就像口语考官总希望让考生把事情具体化,不要泛泛而谈。于是,研究者就把一年生维管植物的密度依赖效应拆解成 微地域限制(microsite limitation) 、 大小可塑性(size plasticity) 和 自疏(self-thinning) 。三者分别降低萌发率、繁殖率和死亡率。 所谓微地域限制,就是指当种子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补充(recruitment) 就进行不了了。补充是指种子在适宜的生境萌发并最终生长到繁殖阶段的过程(也就是说,种子生长到幼苗后不幸死亡,这是不算补充的)。当种子数量超过环境所能接纳补充个体的阈值后,补充自然很难进行(图2)。 大小可塑性,大致是说:每个植物都认为,既然资源不够,那我每个 构件(module) 都长小一点,或者构件长少一点,或者我能量都分配到营养器官,先保证我活得下去再说。这也是构建生物的特性之一。不管植物怎么操作,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生育力(fecundity) 下降了。这种思想,推演出了两个结论:一、 产量衡值法则(The law of Constant Yield) 。这个法则相信做生态的人都熟悉到要听烂了;二、书本第三章提到的 争夺竞争(scramble competition) ,也就是个体平分有限资源。而争夺竞争会让种群动态变得不稳定。 自疏,其实就是密度依赖导致的死亡率提高。 –3/2自疏法则 就是代表之一。随后又牵扯到不同学者对–3/2这个自疏指数究竟有多大的争议,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实问题在于,如果三种密度依赖机制都成立的话,如何设计实验区分三种不同机制,来研究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对重要性?或者问,分别有哪些模式是一定由三个机制中的其中一种、而非其他两种涌现出来的。 种子库(seed bank) 是另一个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考虑种子库时,种群动态变为:其中, B 代表种子库中的种子数量, d 代表种子死亡率, g 代表萌发率, f 代表生育力。种子库的存在有利于种子逃避恶劣天气,等待气候适宜时再萌发。 如果种子库这个策略很不错,为什么并非所有一年生植物都有种子库?一方面,一些植物产生少量的大种子,这些种子竞争力强,但进入种子库后很容易被捕食者捕食;另一些植物产生大量的小种子,这些种子竞争不过前者,但能进入种子库,等条件适宜时萌发。另一方面,一些种子的策略是在“空间上逃避(escape in space)”,即避开不利生境,寻找有利生境以萌发,这种策略叫 传播(dispersal,或扩散) ;另一些种子的策略是在“时间上逃避(escape in time)”,等条件适宜时再萌发,这种策略叫 休眠(dormancy) 。总结起来,就是说,你种子库可能的确是个不错的策略,但我也有其他策略去适应我所在的生境,你这种策略要搬到我所在的生境里(或者我的种子性状),可能是行不通的。就像每个人都会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一样,不是说成绩好、荣誉多就是成功的,成绩不好、荣誉少就是失败者(开始鸡汤...收住)。 引入草食者后,相当于人为地构造了捕食者–猎物系统。可以从Lotka–Volterra模型出发,分析草本植物和捕食者的种群动态。经过作者的推演发现,若捕食者不存在密度依赖,则系统平衡点与草本植物的内禀增长率无关;否则有关。 也可以从权衡的角度去解读,即如果竞争力更强的物种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吸引,那么竞争与逃逸捕食就构成了一对权衡,从而促进草本植物的物种共存。 多年生草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寿命长、难计数、通过根状茎或匍匐茎横向传播。这时候,采用 生物量(biomass) 而不是种群个体数来模拟种群动态。 彩票模型(Lottery model) 是一种空间隐含模型,它将空间划分成大量网格,但并不指明网格的位置。每个网络能够塞一个构件。初始状态下,构件就已经塞满整个空间。随后,只有当构件的死亡发生,腾出位置时,才能塞下新的构件。而新的构件到底塞哪个物种,这取决于每个物种的生育力。在A、B双物种系统种,A种群动态可表示为:其中, 为被A种群构件占领的网格数, 为死亡率, 为空间内网格总数, 为A种群的生育力。显然,当 时,B种群总会被竞争排除。但当A种群生育力受密度依赖调控,并且大于一定阈值后,A种群生育力低于B种群时,共存就发生了。 显然,该模型将生物量简化为构建数量,作出了“生物量简单相加”这一假设。但实际上 混种(mixture) 有时候比 单种(monoculture) 能达到更高的产量,这种现象叫做 超产(out-yield) 。这里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 BEF)的理论,一个是 取样效应(sampling effects) ,即恰好取到高产的物种,使混种体系产量很高;另一个是 互补效应(complementarity) ,即生态位分化使混种体系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提高产量。目前BEF是国内生态学研究中当之无愧的热点,实在太多人研究了,在此不作展开。 提起林木就让我想到基于个体的模型(individual-based modeling),想到储诚进老师课题组做的林木个体间的高阶相互作用。为什么林木就要基于个体,草本和藻类怎么就没有提要基于个体呢?显然是因为传统的模型用到林木种群动态上出问题了。 空间效应在森林中是不容忽略的。简单地用空间平均密度或平均场理论考虑空间效应,模型的解释度是不够的。常见的过程,例如竞争、环境异质性、随机效应发生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种子传播的远近造成不同物种搜索适宜生境的能力不同。林木个体仅和周围的个体发生竞争,而不是全局范围内的所有个体。 因而,常常采用基于个体的空间显式模型模拟林木种群动态。其中,最重要的四个组分是 生长曲线(growth kernel,或生长核) 、 死亡曲线(mortality kernel) 、 生育曲线(fecundity kernel) 和 传播曲线(dispersal kernel) 。 捕捉更多变异就要付出代价,例如降低模型的普适性、增大模型验证成本、增大随机误差,等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还能像最初的生态学理论那样发人深省,的确是让人担忧的。 随着Malthus理论的实例化,我们固然能够得出有关某一特殊研究材料的特殊结论。但,科学可能更希望得到普适性的结论。如何突破这种“It depends”的僵局?上一篇:  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四)——捕食者–猎物互作 下一篇: 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六)——物种共存

此篇读书笔记对应书籍《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一)——合作的机制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二)——种群动态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三)——集合种群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四)——捕食者–猎物互作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五)——植物种群动态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六)——物种共存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七)——多样性与稳定性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八)——群落格局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九)——应用 同时,此篇读书笔记也会提到《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第一章(Introduction)和最后一章(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why they matter)的部分内容。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如果不太专业地使用搜索引擎,会发现搜索引擎采用的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这个定义。对专业人员而言,生态学的定义有好几个门派。1866年的定义重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Odum的定义则从系统论出发,重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定义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组成和格局的一门学科;方精云老师在去年把不同维度的定义整合在一起,认为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宏观生命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动态的学科。 但看完本书后,我的感悟是: (1) 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种群个体数 N 如何变化的学科 。这是生态学的初衷,是历史的选择,也应当是生态学一以贯之的顶梁柱。第一个生态学问题因Gilbert White在1789年发表的《 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 》而诞生,是书里面对塞尔伯恩(Selborne)雨燕种群的一个很自然的提问。 (2)生态学定义之所以纷繁复杂,可能是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想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主观性地使生态学定义越来越复杂。但我们很少意识到, N 是生态学的核心。 第一本描述生态学现象的书,是Gilbert White(1789)的《 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 》(详见 第二篇读书笔记 )。为什么Gilbert White好奇雨燕种群动态?因为塞尔伯恩的雨燕总是8只,每年都是8只,既不是9只,也不是7只,为什么呢?第一个生态学问题应运而生。 随之,“生态学第一定律”(尽管未广泛认可,我在 第二篇 和 第九篇 读书笔记中都讨论了这个问题)——Malthus(1798)理论诞生。但相比于物理学的牛顿第一定律、进化生物学的达尔文进化论、遗传学的孟德尔定律,Malthus定律在生态学中的地位常常被忽视。但它确实不断地被频繁使用,频繁到几乎被认为是一种常识。 随后,生态学理论发展“似乎”沉默了100年(但注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于19世纪),直到20世纪上半叶,大量数学模型被用在探讨种群动态中,大量Malthus模型的导出模型诞生。 20世纪上半叶,是Malthus理论导出模型的繁盛时期。 Lotka(1910)和Volterra(1926)提出将“捕食”这颗糖放到了Malthus的罐子中,形成了Lotka–Volterra模型;他们(分别为1925和1931)又把“竞争”这颗糖放进去,形成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1911年,Ross在探讨疾病传播时提出 参数(详见 第九篇 读书笔记)。1945年,Leslie矩阵诞生,标志着“年龄结构”这颗糖也被放到了Malthus的罐子里面,于是出现了至今还被广泛使用的种群矩阵模型。1959年,Holling认为,捕食者对猎物密度的响应并非总是线性,于是引入功能响应函数。 以上似乎可被看作生态学的第一阶段。姑且称其为 Malthus阶段 吧。 第二阶段的开启,有个关键性的导火索——Hutchinson在1961年提出多样性悖论(详见 第六篇 读书笔记)。 Hutchinson在实验室的小水缸中发现一个“怪象”。在如此环境同质、资源单一、竞争无比激烈的环境中,藻类物种数还非常多。这被称为生物多样性悖论。这一悖论在今天被称为“物种共存”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导致生态学家更加关注种群动态背后的具体生物学含义。比如说种间竞争,怎么竞争?是资源、光照,还是其他因素?20世纪70年代,生态位理论的探讨迅速爆发。1976年,Tilman的 R* 理论(详见 第六篇 读书笔记)诞生,对资源竞争机理作出阐释。随后,Tilman又指出,权衡(trade-off)是物种共存的本质。这无疑是物种共存问题中的一个精辟的阐述。 如果说第二阶段以 生物学意义 的考虑为代表,那么第三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 随机性 。 20世纪60年代,Hutchinson的学生MacArthur活跃于生态学一线。1967年,MacArthur和Wilson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紧接着,1970年,Levins提出著名的集合种群理论。该理论没有从Malthus模型出发,而是直接在景观水平上建立模型(详见 第三篇 读书笔记)。1968年,隔壁群体遗传学领域中,木村资生提出中性突变理论,就像一声炮响,为生态学带来了“中性主义”(但我尚不知道Hubbell是不是真的受木村理论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零模型运动”在生态学中爆发。很多研究者将随机洗牌作为零模型,标志着零模型思想的雏形诞生。1988年,Pulliam将集合种群模型拓展为源–汇模型。1999年,Hanski提出异质生境下的集合种群理论。2001年,Hubbell成为随机性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中性理论,标志着第三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同时,Harte等人于1999年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的幂律提出解释,Plotkin等人(2002)则进一步对幂律作出拓展(详见 第八篇 读书笔记)。 一条特殊的故事线,是有关合作的探讨,包括1964年一场酒吧谈话诞生了亲属选择理论(详见 第一篇 读书笔记),1971年的直接互惠理论,1998年间接互惠理论,1992年图选择理论,以及1996年群体选择理论。这些理论本质是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出发,并不属于生态学原生的理论,现在也很少真正见到它们被用于物种合作的探讨中。当然,为什么会这样,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九篇 读书笔记对应于书本的第十至十四章,涉及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很遗憾,真正落实到实际应用的生态学理论仍然是Malthus理论和它的推导理论。很少有其他的第一性原理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Robert May在最后一章中提到的unanswered question,实际上基本都是偏重应用,而且个个都是当今人类社会面对的重大挑战:人口爆发、温室效应、物种灭绝、发展不平等、…。总之是人类世的一系列特征,以及我们该何去何从。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研究者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还在做传统的理论研究,到如今则逐渐扩大“格局”,接轨可持续发展、接轨环境保护、接轨气候变化、接轨全人类福祉。 (1)从简单到复杂。 (2)当没有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质时,粗鲁地假设它是个随机事件是个优雅的选择。 (3)传承的力量是强大的,但要看清楚,什么时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在什么条件下不够高了,在什么条件下已经足够高了。 (4)成功的思维看起来只有一条——对事物最本质的认识。 (5)聚焦一件事情。同时一次性考虑扩散限制、生境异质性、物种互作和干扰时,不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路径。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