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与马小贵的诗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14:59:16

与马小贵的诗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诗坛90后十剑客是祁十木、莱明、兰童、马小贵、朱春婷、树弦、贾假假、向晚、姚巍、张玛丽。他们是第三届淬剑诗歌奖获得者。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2.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唐. 李白

3.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6.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8.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10.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言之难不如容之难,容之难不如行之难. ——《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列传》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邨《燕山夜话·涵养》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坤》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明]薛瑄《理学粹言》卷一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轻则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省心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古今名人对联》林则徐撰.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训。

言之难不如容之难,容之难不如行之难. ——《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列传》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马南邨《燕山夜话·涵养》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坤》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明]薛瑄《理学粹言》卷一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轻则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省心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古今名人对联》林则徐撰.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训俗遗规》 宰相肚内好撑船. ——[明]叶盛《水东日记》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卷三 能宽恕别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干二净就更好. ——(英)勃朗宁《诗》 能读书,才心博;能养气,量心宏. ——[清]江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 ——[明]李贽《焚书·高洁说》 冤宜解,不宜结. ——[清]杨风辉《南皋笔记》卷二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明]薛瑄《读书录》卷一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 ——《孔子集语·漆雕氏》 眼孔浅时无大量.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 ——《蔡锷集·〈曾胡治兵语录〉序及按语》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十老诗选》朱德《游七星岩》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敬礼看升旗,肃立唱国歌。 五十六民族,肃立唱过歌 华夏历史长,古今英雄多。

改革开放好,科技水平高。 神八和天宫,对接成功好。

红旗飞上天,中国在腾飞! 邻里多关照,同学互帮助。 关心残疾人,温馨暖心房. 扬善又惩恶,浩然正气张。

交往有传统,温良恭俭让。 妒忌令人嫌,偏见应自防。

流言勿妄传,君子坦荡荡。 文明成果丰,美誉五洲传。

共产党伟大,社会主义好; 爱党爱人民,长大建祖国! 名言:1.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助人为乐的 2.巧言令色,鲜矣仁! 只有一张嘴,是没有道德的 3.仁者莫大于爱人 写仁义的 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诗: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

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

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

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

名言:1.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助人为乐的2.巧言令色,鲜矣仁! 只有一张嘴,是没有道德的3.仁者莫大于爱人 写仁义的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诗: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

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

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

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

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

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

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

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

找到一首当代名家写的关于“包容”的唯美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

文/李者也

天地之间景千重,世上万物皆不同。

一花不阻它花开,方得异彩纷纷呈。

大器应须有大量,大量必当包且容。

若欲斤斤计而较,其业或将固而凝。

【注】创业者,尤其是几个人合伙创业的情况,一开始大家都一无所有,背水一战,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一定的成功。然而,一旦开始小富小贵,往往开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疑神疑鬼,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难以互相包容,缺乏大器量,闹分裂,最终分道扬镳。

【词目】厚德

【拼音】hòu dé

【释义】

1、有大德。

2、谓深深地感激。

3、谓施以厚泽。

4、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主,重公轻私,谓之厚德。 《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淮南子·泛论训》:“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余益德君,君真厚德人也。”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成相国二世厚德》:“人称其两世厚德云。”

清《睢州志·贡士》:“袁赋谌,袁可立孙,枢之子,赋诚弟。风度凝远,门内肃雍,有先辈孝友家法。终身口无雌黄,尤见厚德。”

《汉书·淮南厉王传》:“夫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

三国 魏 曹植《鹦鹉赋》:“蒙含育之厚德,奉君子之光辉。” 宋 苏轼《答漕使启》:“敢缘厚德,尚许兼容。”

《国语·晋语二》:“故轻致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劝而叛者慕,怀之以典言,薄其要结,而厚德之以示之信。”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原来军伍中有人接了城中家信,说:‘庄公如此厚德,太叔不仁不义。’一人传十,十人传百,都道:‘我等背正从逆,天理难容。’哄然而散。”

清 汤之旭《皇清太学生武修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此固分所当然,亦由公之厚德深情涵育者,久不能已,于悲怆也。”

【厚此薄彼】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厚德载物】 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厚古薄今】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厚积薄发】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

【厚今薄古】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厚貌深情】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

【厚颜无耻】 颜:脸面。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厚德载福】 后指有德者能多受福。

【厚禄高官】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厚貌深辞】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厚貌深文】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厚生利用】 指富裕民生物尽其用。

【厚往薄来】 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

【厚味腊毒】 指味美者毒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意思:(如天道一般,要永恒地运行不休,身为君子则必须效法这乾道的法则,自己克制,自己坚强起来,不断求进步,不懈怠,不停止,并且不断地去努力.)

2、有志不在天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意思:(心理有远大的志向要从小就培养,心中没有理想,到老也是白活。)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意思:(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和时间,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取得成功,而不要等到年老体弱时,才懊悔自己年轻时的少不更事,虚度光阴.到那时再感到悲观失望已经是悔之晚矣)

4、担贰曹荷丨沽查泰肠骏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意思:(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5、路曼曼其修远兮,捂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意思:(路悠长而且很遥远,我要不断的去寻找真理。)

6、不积蛙步,无以之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意思:(不走半步,就不能走千里;不积累一点一滴的水,就不能汇成江海。)

我的最好啦!投我!

与沙马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与炭马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大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

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8、《语言学大意》,乐嗣炳著,中华书局1923年出版

19、《中国诗学专著选读》,张寅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选题目的

(一)、现实意义

发展中小企业市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发展中小企业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困扰着中小企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引进。在如何用人和如何管理好人才,人才如何在中小企业里得到充分的发展等方面,其核心就是企业文化是否坚持和贯彻落实到位,一切行动和执行的结果是否以企业文化来衡量和考核,这是最根本的思路。企业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任何寻找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现论意义

面临机遇和挑战,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坚定的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创新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的人才来实现,人才才是制约中小型企业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写作提纲

(一)中小企业人才吸引与开发策略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人才吸引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三)中小企业人才吸引与开发的.措施

三、参考文献

[1]《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能否实现“先强后大”?》作者:高建华《中外管理》

[2]《如何使用式人才?》作者:吕布《中外管理》

[3]《寻找“战略级人才”》作者:王兆献《中外管理》

[4]《“知本”,已经伸手可及了吗?》作者:甄源泰《中外管理》

[5]《不可忽视“员工敬业”的上司因素》作者:张兰霞亢亚男《中外管理》

[6]《让组织信仰留住人才》作者:吕锋《中外管理》

[7]《学会“报告”:执行文化的钥匙!》作者:王缨20xx07

[8]叶国标,《民营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今日上海,

[9]施振荣,《再造宏基》,上海远东出版社,

[10]邢以群,《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11]《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社

[12]《人力资源管理》【美】力口里.德斯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1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者:安鸿章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4]《浅谈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吸引人才》作者:艾云辉,李东香,《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5]《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悉》作者:冯晓明,赵伟,王爱民,《科技信息(学术版)》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与沙马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谈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思想探讨

莎士比亚是一位“自然诗人”,即莎士比亚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诗人,本文来谈谈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思想探讨。

〔摘要〕 莎士比亚的诗和戏剧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莎翁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自身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高超的语言艺术及深邃的哲学思想使其创作出的作品表现出深厚的哲学意蕴。如他在《凤凰和斑鸠》《十四行诗集》及《李尔王》等诗和剧中采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手法,讴歌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痼疾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丑恶,表现出了深邃的价值意识和哲学意蕴。

〔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哲学意蕴;生活哲学基础

一、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环境

中世纪晚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15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6世纪席卷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欧洲的经院哲学在意识形态中失去了统治地位。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化却出现了新旧并行或交替的局面,即人文科学与神学、古代哲学与经院哲学相互碰撞与混淆,其特征可概括为“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两大主题。

这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由于被宗教禁欲主义所蒙和禁锢,压抑了其与生俱来的情感和欲求,扭曲了正常的人性。而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大功绩就是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近代哲学的兴起,它代表着欧洲社会文化的全面复兴,最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人性的复兴,还给人类作为主体的地位,赋予了“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及近代哲学和文化形态的鲜明时代特点。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作品(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对青春和美、爱情和友谊的热烈礼赞,还是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以说,莎士比亚其诗和剧中的众多人物均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存在于丰富的民俗和哲学、历史的故事之中,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人生视野。其情节,其语言,通过毫不妥协的讽刺和哲理性的思索,并以理性的渗透、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洞察力,揭露和鞭挞了充满剧烈矛盾下的封建社会的丑恶。因此,19世纪西方文明中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马克思指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反映世界、说明世界,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从而得出必须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结论。这应该是莎士比亚个性特征的真实反映,其所创作的诗和剧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环境。

二、莎士比亚源自生活的哲学体悟

(一)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莎士比亚是一位“自然诗人”,即莎士比亚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诗人,也就是说,生活本身赋予了莎士比亚艺术家的灵气和哲学家的睿智。莎士比亚并非生来就是一个绝代的天才,在开始的时候,他一边演戏一边着手改编旧戏和修改其他作家的剧本,供剧场排演上戏,后来,他才独自创作剧本。

他不仅写剧本中的国王,同时还在舞台上扮演过几百次国王和其他角色。他曾说“,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当他通过生活实践和舞台创造出角色,并且如醉如痴地把自我和剧中人融为一体时,使他即便是在演出结束走回后台也无力立即“恢复自我”。这说明他把自己的生活实践与艺术哲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专心致志地融入其角色的创造之中,使其所扮演的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最终真正占领舞台。

莎士比亚的生活似乎跟他的诗和剧一样,在他青年时代的生活中戏剧性的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出现。从他第一次走上舞台“救场”演出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看,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勤杂工———剧院门外的牵马夫一鸣惊人,征服了观众,似乎他有一种天赋的本能。其实,他在生活中对此剧本早已多次熟读、思索,全部台词能够背诵得琅琅上口,无需排练,就可以上台了。可以看出,青年时期莎士比亚的艺术生活首先是从舞台演剧来体现的,而角色的情感、语言,开始时他是照着剧本读的,随着多次扮演角色,他则把自己的理性、灵性、体验和启示为主要特征的哲性之思逐渐赋予他的艺术角色与文学形象之中了,即将艺术与哲性浑然为一体。

(二)莎士比亚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从他与伊丽莎白女王的交往中可见一斑。一次,女王问他“一个艺术家最大的享受是什么”时,莎士比亚回答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善于享受人生中寻常的赏心乐事,尤其还要享受不幸和痛苦。痛苦越深,从中获得的享受越多”。更令女王惊叹的是他对待荣誉的态度:“一个人无论禀有什么样的奇才异能,倘如不把这种才能的光辉照耀到别人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当然也没有荣誉。”他不仅将他的语言艺术运用于人际交往的对话中,而且亦将这一艺术手段运用在日后创作的诗和剧中,赋予了剧中角色以深刻的哲理思考。因此,莎士比亚是世界数千年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他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诗和剧创造的千百个不朽的人物,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杰作、哲理杰作。

(三)莎士比亚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

不应忽略的是,我们从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一世的交往中,从女王问起有关柏拉图、苏格拉底、尤维纳利斯等人的著作,莎士比亚均一一对答如流的事实看,他在演剧、写诗、创作剧本时,就已谙熟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意大利诗人们的思想精髓,这正表明莎士比亚在其诗和剧的创作之前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中蕴藏的哲学资源。

他受培根、奥康、霍布斯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的哲学智慧是他进行诗和剧创作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人文主义典型。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作者自己的私仇与不幸的真实反映,正是因此才使他不再用天真的眼光看世界,而是更多地注意社会的黑暗与不正义、不公平。这些都是莎士比亚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思考所得,它产生于事物本质造就的必然,这是莎士比亚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

三、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意蕴

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意蕴集中反映于其所创作的《凤凰和斑鸠》《十四行诗集》《李尔王》等作品之中。

(一)《凤凰和斑鸠》的哲学意蕴

《凤凰和斑鸠》于1601年出版,全诗共67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号召群鸟来参加葬礼行列,第二部分是葬词,第三部分是一首哀歌。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引用全诗,但要摘录阐述部分诗中所表现出的朴素、凝缩、高度哲理化的特点。传说中的凤凰是美丽的奇鸟,见于阿拉伯沙漠中,以香木筑巢而居,活到五百年时自焚而死,但又从灰烬中起而重生。斑鸠则历来是爱情忠贞的象征,作者将两者放在一起,是对爱情与忠贞同死亡与重生的思索和表达。

诗的情调是肃穆的,适合所写的葬礼,而之所以有葬礼,是因为“爱和忠贞已经死亡,凤和鸠化作了火光”。然而对此结局,诗人并没有泛泛地表示哀悼或老生常谈地论述爱情不朽,反而采用了一种奇特的表达,例如:“它们彼此相爱,本质乃是一体;分明是二,又浑然为一,数已为爱所摧”。这里提到了“本质”“数”,而“分明是二,又浑然为一”则引来了矛盾之言,这就进入了思辨的领域。然而被“摧”的何止是数,连距离和空间也消灭了,如“两心远隔,却不分离;虽有距离,但无空间;在凤和鸠之间,就是这样神奇”。当神奇到一定程度时,连物的性质也变了,如“物性变得离奇,己身已非原身;同质而有异名,不叫二,也不称一”。

因此,理智本身也陷入困境:“理智也感到困惑,眼见是分,却又合一;两者也难说我或你,简单变成了繁琐。”由此可以看出:事物由简变繁,归真反璞已无可能,伊甸园和黄金时代都是梦幻。“于是理智喊道‘:看似一体,却又成双,爱有理而理无常,但愿分而不倒!’”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唱起哀歌。哀歌是实在的,再不谈“一或二”“此和彼”了,而转到“美,真,罕见的风流,始终朴素更难求!却只剩灰烬遗留”。诗的最后出现了新意:凤和鸠没有后代,因为它们虽然结婚而保持贞节,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结合;它们的死亡表示这种纯洁的理想也已灭绝,因此:“今后再说真,是谎;夸美,也只是假相;真和美已被埋葬。还剩真或美的人,请走近这骨灰瓶,为死鸟把祷词轻吟。”

诗至此结束,以真实的鸟开始,经过抽象的思索,终于回到了骨灰瓶的实物,虽然偏离了凤凰不灭的传说,但多少表示了在较低的层次上还有重生的希望。然而,哲理诗必须是美的,它的文字干净而含深意,是一种美。它有矛盾,所思涉及人生中大问题,值得回味,也有美。它形式完整,三部分各有重点,也是美的。所以,关于《凤凰与斑鸠》一诗,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首伟大的哲理诗,称其写得绝好,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不再引述。

(二)《十四行诗集》的哲学意蕴

《十四行诗集》创作于1590至1598年之间,共收诗154首。这一时期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诗风一方面表现为对善的执着,对爱情和友谊的憧憬和追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破灭的厌恨和反抗。十四行诗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语汇丰富,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入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的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哲理格言。如第三首:照照镜子去吧,给镜中脸儿报一个信,是时候了,那张脸儿理应来一个再生。假如你现在不复制下它未褪的风采,你就这个世界,叫它少了一个母亲。想想,难道会有那么美丽的女人,美到不愿你耕耘她处女的童贞?想想,难道会有那么美丽的男子,竟然蠢到自甘坟茔,断子绝孙?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在你身上,她唤回自己阳春四月般的芳龄。透过你垂暮之年的窗口你将看见,自己的黄金岁月,哪怕你脸上有皱纹。

若你虽活着却无意让后人称颂,那就独生而死吧,人去貌成空。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的创作中所写的“浅发的朋友”和“黑肤女郎”,在生活中他们同诗人有过一定的友谊或爱情,然而,当诗人还在赞美他们的高贵、美貌、真诚、善良之时,转眼间“浅发的朋友”却背叛了友谊“,黑肤女郎”背叛了爱情。这种惨痛经历使诗人倍尝“人生”的痛苦,体验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同时也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对“爱”与“人性”、“女性”与“男性”的看法,说明了人性的完整性。此外,莎士比亚笔下的这种人性元素表明了人性的完整性必须由两性的协调互动及以和谐统一的人性为哲学基础。正因如此,莎士比亚把现实生活赋予他的如此经验感受移入戏剧创作,于是就有了“黑肤女郎”般的克利奥佩特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性格复杂的人物就是莎士比亚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人生、人性进行深刻哲学体悟的产物。

(三)《李尔王》的哲学意蕴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李尔王》的主要剧情是:李尔王的两个女儿极尽其花言巧语,当她们得父亲的财产权后则原形毕露,一跃变成了魔鬼,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她们将其父弃于荒野外。此时的李尔王才发现女儿们冷酷残忍的真面目。李尔王的两个女儿丧失良知与人性,逾越道德约束,残忍凶狠,她们的行为和言论,以及与她们密切相联的吃人野兽的意象,再现出一种残暴的原始动物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追逐金钱的种种病态。

莎士比亚在悲剧中提示人们,李尔王的错误在于平时对其女儿们的言行只是靠感觉而非靠理智予以思考和判断,结果她们的假相欺他,只得自食其果。最终在《李尔王》第三幕第二场剧中,李尔王在暴风雨中呼喊道“: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沉了屋顶上的风标吧!你,思想一样迅速的硫磺的电火,劈碎橡树的巨雷的先驱,烧焦了我的白发的头颅吧!你,震憾一切的霹雳啊,把这生殖繁密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在暴风雨中,李尔王得以“清醒”并“复活”。莎士比亚作为一位深刻哲理思考的剧作家,他在悲剧《李尔王》中思辨地将个人的灾难扩展为整个社会的灾难,将整个时代的危机扩展为人生的荒谬、世界的痛苦。该剧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社会秩序紊乱、道德沦丧、民不聊生的现实面貌,批判了忘恩负义、骨肉相残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歌颂了人文主义的哲学道德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慧云,王斌.莎士比亚爱情诗歌中空间隐喻的认知翻译———以《凤凰与斑鸠》与《情女怨》为例〔J〕.安徽文学,2015(10):87-89.

〔2〕方平.莎士比亚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赵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多种译文比较研究〔J〕.长城,2013(3):199-200.

〔4〕朱廷波.莎士比亚诗歌研究(下)〔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5〕赵敦华﹒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参考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展我们的知识深度。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姜晓丽. 女权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探析[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3]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4] 李夏. 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5] 阳英. 关联理论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与何译本比较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6] 沈蔼亲. 操纵学派“忠实观”与传统“忠实观”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7] 郭慧. 操纵论视角下理雅各与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3

[8]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0]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2] 滕娇月. 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唐诗颜色词的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3] 王筱. 默认值图式视域下的《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4] 支翠霞. 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5] 薛颖然. 目的论视野下的英汉字幕翻译[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6] 贺倩.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小说Jane Eyre的翻译[D]. 新疆师范大学 2012

[17] 何婧舒. 操纵理论视角下《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文化再现比较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8] 吴云云. 《简爱》的女权话语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19] 纪娜. 成长路上的逃离与皈依[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20] 胡娟娟. 《简·爱》在20世纪中国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女主人公的形象变迁[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篇二:参考文献

[1] 刘禾着,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M]. 三联书店, 2002

[2] 胡安江. 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05)

[3] 郭延礼着.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张南峰着.中西译学批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 谢天振着.译介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美)爱德华·W.赛义德()着,谢少波,韩刚等译.赛义德自选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8] 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9] 陈福康着.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0] 刘宓庆着.当代翻译理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1] 冯庆华编着.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2] 唐玉娟,谭少青. 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13] 符白羽. 从旅行理论看文学作品在翻译中的旅行[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04)

[14] 赵俊姝. 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15] 李坤,贾德江. 《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 苏留华. 小说对话的翻译--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简·爱》[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17] Clifford,: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 1997

[18] Andre Source Book. . 2004

[19] Lefevere ,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2004

[20] 于德英. 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J]. 中国翻译. 2004(05)

篇三:参考文献

[1] 刘美玲. 操控理论视角下《世界是平的》两中译本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杨晓琳. 从翻译共性的角度探析英译汉中的“翻译文体”[D]. 浙江大学 2013

[3]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 多元系统论[J]. 中国翻译. 2002(04)

[4] 张书玲. 英国博物馆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中南大学 2013

[5] 笪鸿安,陈莉. 从《简·爱》两汉译本谈直译与意译的运用[J].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6] 叶荷. 翻译与改写[D]. 华侨大学 2009

[7] 王晓元.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 中国翻译. 1999(02)

[8] 廖秋忠.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04)

[9] 周忠良. 重思抵抗式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10] 张焰明. 剩余信息在翻译中的应用--兼评祝庆英和黄源深的《简·爱》译本[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1] 葛中俊. 翻译文学:目的'语文学的次范畴[J]. 中国比较文学. 1997(03)

[12] 蒋骁华.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 中国翻译. 2003(05)

[13] 杨自俭. 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14] 谢世坚. 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4)

[15] 郑雪青. 《简·爱》两个译本翻译比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16] 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7] 颜凡博.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中式菜名的英译[D]. 中北大学 2011

[18] 赵伟. 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上海海运学院 2000

[19] Zhang Haifeng. A Principle 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1

[20] 陈王青. 虚构专名英译中的行为常式[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21] 杜洪洁. 政治与翻译: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1979-1988)[D]. 天津理工大学 2008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与马原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大学生活是走进社会的前提基础,在大学里学会充分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立统一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了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啃得津津有味,而至于马列主义,因为它理论内容乏味而且不实用,因此我们常常对它提不起兴趣来了。但是在校园中惬意、浪漫的我们,几年后终究是要走出象牙塔,踏进这个复杂纷烦、快节奏的社会,每天都要在那个充满了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都说大学是我们走进社会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大学里就很有必要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在大学里,有时工作、学习、生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种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那双慧眼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在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会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有助于我们成功成材。在大学里,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现行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习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和各自不同的专业课,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就必须开设不同的专业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不同的人才都需要具备某些公共的素质,如数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政治修养,这是人才培养的共性。事物的共性蕴涵在个性之中,是个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课的学习,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学忽视了公共课的学习,急于在本专业上有一技之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公共课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有长足的发展。二、恋爱与学习。恋爱是大学生公开的秘密,也是大学生活里最敏感最通俗的话题。恋爱与学习既可以看作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恋爱中的同学来说,恋爱和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恋爱和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这是对立性。但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感情的追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传统观念里,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件大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牺牲恋爱,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毕业工作之后,恋爱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把恋爱提上日程,就可以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三、工作与考研。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两个选择。从短期来看,这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考研,要么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考研是暂时的,工作是迟早会面对的。因此,就有了先考研后工作和先工作后考研这两种兼顾二者的选择。先考研后工作,就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工作能力势必比刚毕业的本科生强。相反,先工作后考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专业,学习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不会像应届生那样,整天不知所措,一脸盲目。很多同学认为哲学没有用,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实不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哲学知识处理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发觉罢了。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各个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同时渗透在每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思想中。如果具体科学是世界本质规律的个性,那么哲学就是它的共性。哲学存在与具体科学当中,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哲学的妙处所在。从这点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努力。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论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具体如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

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

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们应当以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为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自觉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把事情办的更好。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以实际问题,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

农民工问题 结合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