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湄洲日报社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7-02 12:15:08

湄洲日报社总编辑

要照片。湄洲日报申报条件:有意者须持报名表、个人简历、身份证、学历学位(应届生凭就业推荐表)、获奖证书等相关证书原件、复印件和近期免冠同底版2寸彩色照片2张在2021年9月1日(截止日)之前到湄洲日报社24层办公室。

展开全部

郭风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诗作家、儿童文学家,他像一位勤劳俭朴的老农,在文学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七十多年,出版了50余部作品集,一些作品被译成俄、日、法、英等文字。他的作品获过首届鲁迅文学奖荣誉奖;获得全国第五届、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第五届冰心文学奖(儿童文学)头等奖;并荣获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

这就是我们的乡亲,从莆田城关书仓巷9号(或曰芳坚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叶笛”诗人散文家郭风。本人退休后,经常到离莆田一中(原址)校门口三四十米处的书仓巷散步,并时常在9号大门口驻足瞻仰片刻,此处为郭尚先故居,市文物保护单位。有一次郭风回乡时,曾叫我到他故居小坐片刻。这个地方为什么叫书仓巷呢?郭风说:“我在很小时便听说过,古代有一位儒者藏书甚富,曾于此巷建藏书楼,因而得名书仓巷。”郭风在《记书仓巷》一文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文字,引述如下:

在我晚年时,有时会忽然怀念起来的是,大概由于巷内多为果园之故,时有鸟类,譬如白头翁、八哥、斑鸠、黄鹂以及猫头鹰飞到各户屋顶上来;特别是早晨,从巷中走过,便听见喜鹊在屋上报喜。我总感到有一种田野风趣,又有一种世代相传的、持续的、固执的民俗气氛,出现在我的故宅所在的书仓巷内。

这种对故宅、故乡沉甸甸的刻骨铭心的思念,用诗的语言倾诉出来,这是郭风散文的特色之一,他的作品充溢着故乡的“香味”和“气氛”。

1990年之后,我侧重搞宣传文化工作,或曰文字工作。因此,有幸多次或说经常拜访郭风,要嘛在福州八旬斋,要嘛在莆田,只要有家乡的文事,郭风都欣然参加。听章武、谷忠和郭景能(郭风儿子)介绍,郭老75岁之后宣布,除莆田之外,其他地方活动都不参加。这说明,郭老的这种情结十分“固执”。1993年朱谷忠简介,郭风与朱谷忠等从石狮途次莆田,我在兴化宾馆风味酒楼请郭老吃午饭,我点了焖豆腐、麦螺、花螺、炒米粉、煎、蒸跳跳鱼、“竖蛏”等风味小吃、喝家乡啤酒。郭老和谷忠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郭老动情地说:“今天是我历次到莆田吃得最满意的一次。”朱谷忠也朗诵起诗来,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菜是故乡好……我颇感欣慰,原来点菜也有学问,可以激发那种“固执的民氛……”。

郭风是以描写故乡“田野风趣”和“气氛”的“叶笛”而一举成名的。我找来原诗再次拜读。诗人在《叶笛》中两次写道:“啊,故乡的叶笛。”最后一段引录如下: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龙眼树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1985年9月8日,郭风在一篇文章中说:“这三个‘细节描绘’,不客气地说,是从我几十年间对于故乡风土的许多印象中‘精选’出来的。”故乡的“香味”以及“太阳的光明”伴随郭老一生,照亮他的全部作品。他的作品给人美的享受,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熏陶,影响几代人。

1994年元旦起,《湄洲日报》正式改为对开大报,之后又扩为八版,用稿量大增,除了新闻外,我想到了副刊,想到了郭老以及许怀中、章武、章汉、谷忠、丹娅、健民等莆仙籍在外乡亲。因此,想方设法创造机会,让这些文人回乡参加吾乡文事活动。如:在副刊上开辟“双松图”专栏,由郭风和许怀中联袂供稿,“骥斋”则由章武、章汉哥俩搭档。可以说,郭老当时的首肯以及许怀中老师和其他文人们的大力支持,使报社副刊大为起色。可以说,那段时间,有关郭风的信息,本报是第一时间发表的。我的手头有郭风的几封亲笔信。其中有一封信中说,袁启彤给郭老写信,信中对《郭风散文选集》和《汗颜斋文札》进行评点。郭风在信中说,袁“文采斐然,见解有独到处,为书信体文学短评。”郭老谦逊地说:“请家乡党报先行发表,不知您以为然否?”这么有分量的文章我们求之不得也,可谓人无我有,得天独厚矣!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郭老与我竟成为忘年之交,我几次到福州八旬斋拜访时,他与我促膝谈心,回忆故乡的“风趣”和那些“固执”的“气氛”,肯定我的散文写作方向,鼓励我多写。并分别两次赠送我两套经典的精装本,一套是《四书五经》,另一套是《二十五史》。并为我的拙著《荔城放歌》和《海峡乡音》认真作序,说了许多呵护、鼓励的话,可能有“溢美”之嫌。但实话实说,我无心相争,只是“做做文”,圆梦而已。郭老对我则有知遇之恩朱谷忠简介,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还有一件事,朱谷忠曾告诉我,我申请加入中国作协时,中国作协领导征求郭风意见时,郭老一锤定音:“许培元一定要上。”在八旬斋漫谈中,郭老还曾想把我的某些散文介绍给全国性文学期刊,被我坚决谢绝。章武曾说:郭风是“一位从不请人写序,却为许多青年人写序的人。”我手头有一张1985年郭风和章武、谷忠、姚文泰等作家与莆田一中蒲钟文学社的学生在兴化宾馆的合影照片,这是我女儿留下的一份珍贵资料。据说,郭风曾与文学社的学生们座谈,畅谈文事,指导他们如何写作,对青少年厚爱有加。

《汗颜斋文札》是郭风1988年至2000年之间的散文、随笔集,100多篇30多万字,由《湄洲日报》社印刷厂印刷。本书获得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文札”中大部分文章是写莆田的人、物、事,莆田的稀饭、焖豆腐、花螺、菠菜等,在郭老笔下皆成美文。在《故乡的海味》中,郭风写道:“汉语中有成语曰‘耐人寻味’,家乡的花螺等物,在我的追忆中,似能出现此等境界。”在《说莆田焖豆腐》文中,他写道:“为此,我在岳母家中吃到的焖豆腐特别有味,”郭风一语泄露了天机。他似乎很少涉及爱情这个主题,但在《致亡妇》中,郭风深情地写道:“我常常觉得你仍然在我的身边我们互相信任的、真挚的心一起跳动。”在《文札》中,我依然闻到了“叶笛”中那种香味,看到那“太阳的光明”。所以,本文题目为:叶笛声声忆郭风。

问渠哪得清如许?1985年,郭风在《语文学习》上发表文章说:“鼓舞作家孜孜不倦地创作的重要因素,是作家对于生活的爱,对于自然的爱,对于历史和人民的爱,对于土地的爱。一句最明确的话可以概括:对于祖国的爱。”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赤子宣言,正是郭风人品、文品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郭风是壶山兰水哺育的精英,是莆田大地的儿子,他永远活在莆田人民乃至海内外读者心中。我分明听见了叶笛声声。

五、学生获奖情况:1.2007年4月,体育组带领学生参加阳光伙伴活动,荣获莆田分赛区第一名,6月30日赴福州参加全省总决赛获得第四名。2.2007年4月,五年(6)班的许曦和五年(8)班的王博翔两位同学被莆田市直团工委评为“市直机关十佳优秀学生”。3.2007年4月,按照共青团莆田市委、莆田市少工委的布置,我校开展评选“自强少年”和“关爱留守队员手拉手‘好对子’活动。杨晓、刘思吟、林嘉和、陈伟伟、许嘉雄、叶志贤、刘晓彬、许 静、柯柏怡、陈晓菲、吴向深、肖佳馨、游莉蓉、黄建展、郭丽云、康恒勇、刘茂荣、谢鹏、叶美君、李静静、宋雅、陈贞、许小华、林悦思、谢淑花、方锐、黄武杰、李韩宇、郑泽彬、王媛媛等30位同学被评为莆田市“自强少年”;陈宇宁、欧思歆、庄国鑫、翁晨阳、郑琦琪、吴越、宋兴扬、俞逸珺、吴南南、许纳川、张璐昕、伍婧超、杨泽、郭妍、林昀露、陈人凡、俞宸、陈熠韦、林枫、郑淳拥、吴佳祥、刘灵娴、陈人和、黄一君、刘含璐、蔡罗丰、刘佩琪、廖逸宁、吴杰、黄铿、陈泓、陈毅超、林锦萍等33位同学被评为莆田市“关爱留守队员手拉手‘好对子’”。4.2007年6月,六年(9)班的陈亦暄同学在莆田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之知识竞赛中表现突出,获一等奖,将作为我市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表彰会。六年(6)班的郭研同学参加全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之讲故事比赛获一等奖,将参加全省讲故事比赛。指导教师分别是:陈明霞和毛萍萍。5.2007年6月,六年(2)班黄嘉辉、郑昊同学制作的网页作品《昆虫大世界》获福建省电脑作品比赛三等奖(指导教师:林燕芳)。6.2007年4月,由我校谢建忠、林素娟老师指导、谢琳同学撰写的作品《关于用芦苇污染的思考制作一次性筷子的研究》获福建省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铜奖。7.6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征文比赛,获奖人数全省最多。累计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五年(8)班 郑启航《我和繁星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朱菊雪 /四年(7)班 陈天乐《我和奥运圣火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林玉芳 /五年(1)班 黄琦婷《我和于红梅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方天树 /二等奖:五年(8)班 宋 溦《我和梦境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朱菊雪 /三等奖:五年(1)班 陈敏敏《我和女巫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方天树 /六年(8)班 陈睿雯《我和奔跑有个约会》,指导教师:姚文峰 /六年(3)班 吴向深《我和生命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方瑞兰 /五年(8)班 朱官男《校园轶事》,指导教师:朱菊雪 /五年(8)班 黄容羲《我和大海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朱菊雪 /五年(8)班 林 垚《校园轶事》,指导教师:朱菊雪 /五年(8)班 林家宁《我和大地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朱菊雪 /五年(8)班 陈佳雪《我和我的影子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朱菊雪 /五年(8)班 林 欢《我和精灵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朱菊雪 /五年(8)班 周卫欢《我和月亮有个约会》,指导教师:朱菊雪 /8.2007年4月,我校组织四年级学生参加莆田市第四届小学生习作竞赛,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3名)四年(1)班 李向昕 指导教师:许碧珊四年(7)班 张牧原 指导教师:林玉芳四年(8)班 欧思歆 指导教师:林荔蓉二等奖:(1名)四年(8)班 林子健 指导教师:林荔蓉三等奖:(1名)四年(8)班 吴小龙子 指导教师:林荔蓉9.2007年5月,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由市关工委举办的五好小公民“知荣明耻树新风”主题教育征文活动,六年(7)班的张佳铭(指导教师:林建国)、五年(6)班的许曦(指导教师:郑梅芳)同学获得二等奖,五年(7)班的何育凡同学(指导教师:杜春生)获得三等奖。10.2007年4月,由莆田市科学技术协会、莆田市教育局、莆田市科学技术局、莆田市环境保护局、莆田市关工委等五家单位联合举办的2007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幻画比赛,我校共有6位同学获奖。一等奖:(4名)六年(3)班 蔡修琳《神奇的智能树》,指导教师:郑为勤四年(6)班 蔡舒虹《月球能源收集站》,指导教师:方永煌六年(9)班 肖叮钰《未来的海底小学》,指导教师:徐珍香一年(1)班 陈柯瑶《太空能源转化》,指导教师:吴梅花二等奖:(2名)六年(2)班 林育莹《月光收集转变器》,指导教师:郑为勤六年(6)班 张麟《神奇的水电开发》,指导教师:方永煌11.2007年3月,组织学生参加由市宣传部、市教育局举办的“华邦杯”莆田市首届舞蹈大赛,五年(4)班的杨冰晶同学的舞蹈《木兰辞》获一等奖(指导教师:陈慧玲),三年(3)班周书琪、周书玥等同学的群舞获二等奖(指导教师:胡丽群、许黛娟)。12.2006年9月,五年(2)班游子帅、蔡毅丹等同学参加由教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比赛,获全国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福建赛区一等奖、全国艺术新人赛福建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潘丽珊)。13.2007年5月25日,由四年(3)班荚小芸同学创作、方永煌老师指导的国画《鸭嬉新荷》刊登在《莆田侨乡时报》上。14.据不完全统计,本学期我校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累计有19篇作文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三年(4)班柯勇杰同学的作文《做知荣明耻的学生》刊登在《莆田晚报》上,卓凌霄同学的作文《扔垒球》刊登在《读写天地》上,指导教师:官彬彬。三年(5)班林雨婷同学的作文《爱的延伸》、《一个秋千》刊登在《莆田晚报》上,指导教师:杨柳。三年(7)班共有8篇作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李若男同学先后发表了6篇作文,《长大后我也要去献血》刊登在《东南快报》上,《周末,“撒野”去》刊登在《湄洲日报》上,《快言碎语》刊登在《读写天地》上,《武夷竹排》、《奥运之梦》刊登在《莆田晚报》上,《郊游》刊登在《莆田晚报》上。程逸璐同学的作文《小燕子寻梦》刊登在《读写天地》上,陈韦帷同学的作文《快言碎语》刊登在《读写天地》上,张思瑶同学的作文《两颗钉子,让我长大》 刊登在《莆田晚报》上。指导教师:宋平沙。五年(7)班林正熙的作文《都是“愚人节”惹的祸》刊登在《莆田侨乡时报》上,指导教师:杜春生。五年(8)班陈晋宇同学的作文《老师的呵护——永无止境》刊登在《莆田晚报》上,指导教师:朱菊雪。五年(9)班林锦萍同学的两篇作文《做个快乐读书人》、《自尊 自强 自爱——读〈知荣辱 树新风〉有感》分别刊登在《莆田晚报》和《湄洲日报》上,指导教师:张珊珊。六年(2)班吴剑南同学的作文《退一步,海阔天空》刊登在《湄洲日报》上,指导教师:陈维坤。六年(9)班柯帆航同学的两篇作文《当一回工人》、《除草》分别刊登在《莆田侨乡时报》上,指导教师:陈明霞。(附注:根据戴粤珊副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的发言,对极个别地方的内容进行充实。对此表示感谢。)⊙内容整理:办公室 ○文本编辑:PTCHY

吉林日报社总编辑

还有就是大多数关姓满族人都是瓜尔佳氏

历任德惠县达家沟乡知青(户长、队长),德惠县轧钢厂工人,吉林省计委科员,吉林省计经委科员、副处长、处长,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处级政务秘书,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综合一处处长,厅助理巡视员兼政务公开办公室主任,吉林省人民政府政务公开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协助主任分管综合一处、综合二处、综合三处、调查研究室)等职务。 2008年任吉林日报社总编辑、党组成员。2015年1月当选为吉林省记协第八届理事会主席。

2015年12月,拟任吉林日报社总编辑、党组成员。

我们福州为真理奋斗不息的李幼青2003年4月26日,李幼青这位从福建沿海贫苦渔家步入革命队伍,在白山黑水之间,为真理和理想奋斗不息的新闻战士与世长辞了!在他卧病期间,我们多次去医院探望,总想和这位老伙伴一叙衷肠;总企盼他能重新站起来,再到松花江游泳,再提笔写诗作画,再和同事们纵论天下大事……然而,他病得太重,走得默然,以至临终,连一句话也没有说。令人痛彻心脾,备感遗憾。2006年4月,李幼青的儿子,将其父生前写下的《风雨关东路》找出来,准备出书,嘱为写序。抚卷追昔,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冥想中,那位苦读好学,节俭质朴,刚直不阿,求真务实,心系群众,勤奋笔耕的新闻老兵,又活现在面前。李幼青,福建人,原名李幼青(《风雨关东路》中的“李青”)。当记者后,为效仿鹰集的锐利目光,“看清人间是非,铲除世上不平”,发表稿件时署名李集。因嫌此字生僻,在“集”的左旁加上“两滴水”,改作“率”;后来汉字简化,演化成“准”。自此,“李准”这个名字连同他所从事的新闻事业,便相伴终生了。我与李幼青相识,始于1956年。从那时起,他从中央党校新闻研究室调入吉林日报社,先后任编委、总编室主任、副总编。我们一起“上上下下、圈圈点点”地办报纸;一起经历过“反右”、“文革”,蹲“牛棚”,后被“解放”,重操旧业,直到1978年,他担任吉林日报社总编辑。可以说,我们是相知相依,同舟共济几十年的同事和战友。然而,真正读懂李幼青,理解李幼青,只有在他留给我们的《风雨关东路》中才能得到答案。李幼青遗著《风雨关东路》分四部,是作者叙述他从出生到投身革命这段历史的“所历所闻”。全书不拘形式,独具特色。叙事情景交融,述议兼备,资料翔实,故事动人,是一部文字淡雅,引人入胜的纪实文学。《风雨关东路》不是小说一类的文艺作品,没有虚构升华,没有典型人物塑造和曲折故事描绘,是未经加工包装、原汁原味、“纯天然”的“绿色”精神食品。因此,它有着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然美”和“开发价值”。只要以求索精神品读《风雨关东路》,我们不仅会从作者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中了解“人生况味”,还可从大量原始资料中汲取做人为文的“营养元素”,获得记者必修课中的“基本要素”。就让我们从《风雨关东路》着眼,一读李幼青斯文斯人。为求知识,书不离手,苦读终生。李幼青自幼好学,一生以书为伴。因家境贫寒,儿时的李幼青断断续续读过几天私塾,上过一段学堂。为求知识,他到学校窗外“旁听”,向本庄“学究”问字,成为同龄穷孩子中的佼佼者。少年时的李幼青逃荒至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栖身于货栈、布庄,边挣钱糊口,边借书苦读,只要是有用的特别是日伪“禁书”,一经到手,便不分昼夜,“先吞下去再说”。凭着这股孜孜以求的精神,他先是自修完高中课程,又上了夜大学。身为学徒、店员的李准,当年积蓄的惟一财富是“一麻袋书籍”。参加革命,当了记者,他“犹感知识不足”,更是手不释卷,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啃”下了多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连一纸高小文凭也没有的李幼青,却涉猎了大学课本难以包含的多门类、多领域的书籍,获得了广泛的知识。这为他后来成长为知名新闻工作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从本书《去姥家上私塾》、《想到大姑家念书)(闲时多读书》、《上夜大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剩余价值与剥削》、《学外语》等篇目中,探寻到作者自学成才的“秘诀”。追求真理是李准“求索”路程上的一次升华和飞跃。幼年苦读,他梦想着长大做个“不受富人欺负,也不欺负穷人”的男子汉;步入青年,他亲眼目睹并经历了“亡国奴”的凄惨境遇,使他从读书求知转向读书求真理。为了解开“为什么天下穷人总是受苦受累,被富人欺压”、“为什么地大物博的中国反倒受日本侵略”这些疑问,他冒着被当做“思想犯”投进监狱的危险,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受到启迪。进而悟出“大丈夫处身立世,读书、求知、追求的就是要接近真理,走向进步。”“以自己之所知,启他人之所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人一生,应该做点对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个人发了财,国家都亡了,有什么意义?”其实,求索真理,接近与掌握真理,不是他的目的;奋斗,为真理而斗争,才是李幼青一生实践的主旋律。血气方刚的李幼青,在党的指引下,以手中之笔为武器,以革命理论、广博知识为动力,以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抨击新时弊、弘扬真、善、美为己任,在新闻这个党的重要舆论阵地上战斗不息,一干就是50个春秋!求真务实,敢讲真话,这是党报记者必备的素质。作为党的职业新闻工作者,李幼青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老党员、老干部应具有的优秀品格、良好作风和光荣传统,更为新闻工作者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腿勤手勤,注重实际,是他的一贯作风。在原《黑龙江日报》当记者期间,李幼青经常“打起背包就出发”,深入村屯,吃住在农家,采访在田间,写作在炕头,成为领导器重、百姓爱戴的好记者;来到吉林后,他经常同记者一起下乡下厂,到第一线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把党和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挖掘出来,见诸报端,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公而忘私,勇于直言,是李幼青的一贯风格。早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哈尔滨时期,他曾不顾反动当局的恐吓与威胁,以记者的合法身份,同国民党“接收大员”、“东北行营(辕)参谋长”唇枪舌剑,并在报纸上公开揭露反动当权者腐败丑行和两面派嘴脸;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不随声附和,敢于对当时“形势大好”的假话说“不”,扣发不实事求是的稿件,教育记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讲党性,说真话。为了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示与促进解决客观存在着的实际问题,他不怕“得罪”人,带头同回避矛盾,报喜不报忧的风气作斗争。《风雨关东路》的成书与出版,是李幼青对党、对新闻事业作出的最后贡献。他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又把自己“求索”的历程和感悟“真实地记录”下来,留给我们,“但愿它能使后来人少走点曲折的路”。其赤诚之心,山河可鉴感人肺腑。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为真理奋斗终生的新闻战士,衷心感谢他留给我们这部珍贵的《风雨关东路》!我们将像他所期望的那样,求索不止,奋斗不息!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 仅供参考!!

经济日报社总编辑

副厅级干部。

报社里的总编室主任,级别是中层干部正职。具体是什么职级,要看报社的行政职级。在我国,报社的行政职级分为中央级、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地市级等等。中央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厅级;省级报社(含副省级城市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处级;地市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科级。报社总编室主任是重要业务岗位。其职责是在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报的编务工作,通常是报社编委会成员。报社的最高领导是社长(通常兼任党委书记),以下分别是总编辑、总经理、副总编辑、各部门主任、副主任、编辑记者、印务及后勤部门职工。

庹震

庹  读音: tuǒ

庹震,男,汉族,1959年9月生,河南方城人,1982年6月入党,1976年6月参加工作,武汉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记者。

1976年河南省南阳县溧河公社插队知青

1978年 武汉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

1982年 经济日报社总编室编辑

1986年 经济日报社工交部副主任

1988年 经济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其间:挂任河北省保定地区涿州市副市长)

1992年 经济日报社记者部代主任

1993年 经济日报社记者部主任

1996年 历任经济日报社编委会委员、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其间: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5年 经济日报社总编辑

2011年 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

2012年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中宣部副部长

第十届、十一届广东省委委员。

焦作日报社总编辑

7月2日《焦作日报》创刊60周年,报社一行四位记者提前来郑专访。回去后经济新闻采访部副主任丰舒潍先期发了个朋友圈,我知道对她对我的溢美之词是由衷言表,但我也清楚,没有好的工作环境,你再有抱负又能怎的? 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说过,一个好记者的产生也要有三要素:新闻土壤、领导识珠、敢于放手。 我真是幸运,在柴国庆执掌报社的十几年里,很多重大题材和新闻人物我可自由采写,直接上编前会。像为民请命的女人大代表姚秀荣、普通教师徐国立等平民人物典型都是我自由采写的,他们不仅登上头版头条,而且有的甚至引起全国的关注。 我对其他一些事情可以将就,但对稿子绝对较真。重要稿子我要直接交给总编室主任处理。三任总编室主任张国柱(退休老干部)、王爱军(现任社长)、李弘(现任总编辑)对我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 我退二线后总希望写篇告别新闻的收官之作。时任副总编王爱军给我提供了谢延信的线索,我首写的这个普通矿工典型2007年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的这篇文章被评为焦作市、河南省、中国城市党报三个一等奖,我的收官之作也成了我新闻事业的巅峰之作。我退二战后,刚刚到焦作晚报主持工作的副总编李弘就在该报给我开辟了专栏,这个以我名字开设的《少勇随笔》是《焦作日报》历史上的第一个个人专栏,我经营了两年,也圆了我一个年少时的作家梦。 天时、地利、人和。《焦作日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一个地市报的记者晋级正高职称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啊,可是我做到了,我以达到高级记者一倍的硬件让省高评委无可挑剔,1999年我晋升高级记者,至今18年了,我盼望焦作日报后继有人。 给我写微信的《焦作日报》经济采访部副主任叫丰舒潍,是我看着她成长起来的,在焦作日报经我手招进或者建议提拔的记者至少有十余人了吧,时任总编辑柴国庆对我的提议几乎从没拒绝,这是何等的知人善任?因为他知道我惜人才,没私心。如今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报社的中流砥柱,今年春节后,报社新老领导来看我,王爱军对我培养的、现在的报社骨干如数家珍,我深感欣慰。 附丰主任的微信朋友圈文: 昨日有幸赴思念果岭拜访老领导,一位我们早已视为亲人的长辈。大家趁机毫无压力地吃吃喝喝,玩玩转转,表示以后工作若都这样就好啦[偷笑] 老领导是我们的偶像。他对记者这个职业太喜欢了,怎么说呢,用无比热爱、把报道视作生命来说可能感觉官方些,但事实就是这样。他抓新闻一出手绝对快准稳,作品几乎都成了精品。离开工作岗位后,他多年被中央媒体约稿,一字一金,让我等晚辈望尘莫及。(他也教授我们很多写作东西,可总学不好,我因此也认定好记者是天生的[囧][傲慢]。)如今,老领导择景区洋房而居,又把这份热爱放到了生活中,认真回报因工作熬坏的身体。他坚持早中晚到户外散步,那些随手拍摄和分享的小景记录了他每日率性豁达的好心情。回到家里吧,室内布置十分讲究,就是特色、品质、有格调,从一个果盘、一盆绿植,你都能看出有多用心。都说人退休了老的快,可老领导愣是把日子过得这般潇潇洒洒、令人艳羡,越活越年轻了,这种智慧和心境实在够我们学习一辈子!为了向往的生活,为了不会特别后悔的人生,我们要加油,加油啦![奋斗][奋斗][奋斗]/p>

来源:焦作日报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为避免人群聚集,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提醒大家减少非必要的出行和聚集性活动。

那么在疫情防控期间,

各项社保业务怎么办呢?

别着急,社保业务办理攻略来了!

1月7日,市人社局发布《关于开展社保业务“线上速办”“就近快办”的倡议书》,向全市各参保单位和广大群众倡议,优先选择线上服务平台,包括河南省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大厅、“河南社保”手机APP、“焦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微信公众号、“河南社会保障卡”支付宝生活号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足不出户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如果确需线下办理的,可选择到就近的“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方便快捷办理社会保险业务。

社保业务线上办理方式

全市各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可以使用网上服务大厅查询和办理相关社保业务。具体方式为:访问“河南省社会保障网上服务平台”(),进入网上服务平台页面,点击“单位办事通道”或“个人办事通道”,注册登录后即可办理。同时,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可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见附件),下载“河南社保”APP手机客户端,即可进行社保业务查询、个人权益记录打印和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业务办理。

参保单位或职工未开通网上服务大厅办理功能或无法使用网上服务大厅办理业务的,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申请办理,并注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以便工作人员及时与您联系。办理业务所需表格,可在市社会保险中心官方网站()下载。

社会保险业务咨询服务电话:

基础管理科(公共业务)相关政策咨询服务电话:

养老保险退休待遇相关政策咨询服务电话:

失业保险待遇相关政策咨询服务电话:

工伤保险待遇咨询服务电话:

指纹和人脸信息采集生存认证咨询服务电话:

信息查询及投诉电话:

业务受理电子邮箱:

社保卡业务线上办理方式

使用线上服务大厅查询和办理部分社保卡业务(修改、重置、解锁密码除外)的具体方式是:

1.关注“焦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下角“智慧人社”,注册登录即可办理社保卡相关业务。

2.关注“河南社会保障卡”支付宝生活号和微信公众号,选择“服务大厅”,注册登录后即可办理社保卡相关业务。

3.登录,注册后即可办理社保卡业务。

未开通网上服务大厅办理功能或无法使用网上服务大厅办理业务的群众,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向服务大厅申报,并注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以方便工作人员及时与您联系沟通。

社会保障卡咨询服务电话:(0391)12333

现场办理注意事项

市人社部门提醒,确需进行现场办理的事项,参保单位和群众可提前拨打咨询电话,问清办理业务所需的资料,带齐所有资料后,可到办事大厅现场办理。办理业务时,请遵守“三个务必”:

1.出入公共场所,请务必按照防疫要求正确佩戴口罩。

2.进入办事大厅前,请务必出示健康码、行程码,接受体温检测。使用老年手机的同志需持身份证及社区出具的14天内无外地旅居史证明。近14天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需携带48小时内核算检测报告;未持报告的人员,我们将对其进行劝返。如体温高于37摄氏度或者有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的,请自觉到发热门诊就医。如检测时发现异常情况的,我们将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上报解放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处理。

3.进入办事大厅后,请务必按照指引到相应窗口办理业务,严格落实一米线要求。办理业务时,请有序办理,不拥挤、不扎堆,即办即走,尽量减少在大厅停留时间。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玲 报道

焦作市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

序号

服务网点

网点地址

咨询电话

1

邮储银行人民路支行

焦作市解放区人民路与民主南路交叉口路南农信小区823号

2

中信银行焦作塔南路支行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与站前路交叉口东北角1000号

3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陟朝阳路支行

武陟县龙泉街道朝阳二路与广济路交叉口东南角

4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人民路支行

焦作市人民路东段2855号亿祥东郡

步行街口

5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塔南路支行

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586号

6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民主南路支行

焦作市解放区建设西路148号

7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焦东路支行

焦作市山阳区焦东北269号

8

交通银行焦作分行营业部

焦作市解放区人民路1159号

9

交通银行焦作分行迎宾路支行

焦作市山阳区韩愈路1833号

10

交通银行焦作分行东方红广场支行

焦作市山阳区解放中路236号

11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博爱中山路支行

焦作市博爱县清化街道办事处中山路中段

12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分行马村支行

焦作市马村区文昌路805号

13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新区支行

焦作市山阳区文苑路金冠嘉华小区楼下

14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环城东路支行营业室

焦作市山阳区环城东路11号

15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建设西路支行

焦作市建设西路45号

16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民主路支行营业室

焦作市解放区解放中路132号

17

中国工商银行河雍大街支行

孟州市东河雍大街唐人御园南门西侧

18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沁阳支行营业室

沁阳市府前街一号

19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向支行

沁阳市西向镇万都时代广场楼下

20

中国工商银行武陟支行营业部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红旗路91号

21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铝支行

修武县七贤镇中州铝厂云台花园内文化活动中心楼下

22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修武支行

修武县七贤大道290号

23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中站支行

中站跃进路5号

24

建行银行焦作分行

焦作市建设东路152号

25

建行银行人民路支行

焦作市人民路与焦东路交叉口东北角

26

建行银行焦作韩愈路支行

焦作市韩愈路百大嘉苑小区西100米路北

27

建行银行焦作解放路支行

焦作市解放中路86号

28

建行银行焦作太行中路支行

焦作市太行路与新华街交叉口郁金香苑楼下

29

建行银行马村支行

焦作市马村区文昌路88号

30

建行银行中站支行

焦作市中站区怡光路125号

31

建行银行修武支行

焦作市修武县八一北街与文化路交叉口

32

建行银行武陟木栾大道支行

焦作市武陟县木栾大道龙泉湖东门对面

33

中旅银行孟州支行

孟州市西韩愈大街0808号

34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博爱县葵城路支行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葵城路中段路东

35

中国农业银行沁阳市怀府中路分理处

沁阳市怀府中路时代广场T04-T05

36

中国农业银行武陟詹店分理处

武陟县詹店镇车站街

37

中国农业银行武陟西陶分理处

武陟县西陶镇西陶村

38

中国农业银行武陟文化路支行

武陟县文化路中段

39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修武县支行

修武县竹林大道南段财政局侧楼

40

中国农行焦作世纪路支行

焦作市世纪路1777号正大国贸中心5号楼一楼

41

中国农行焦作亚细亚分理处

焦作市解放中路华景国际商住楼一楼

42

中国农行焦作建设西路分理处

焦作市建设路与友谊路交叉口

43

中国农行焦作民主南路分理处

焦作市解放区民主南路88号一楼南侧

44

中国农行焦作人民路支行

焦作市人民路时代雅居467号和469号门面房

45

焦作中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博爱文化路支行

焦作市博爱县文化路东段169号

46

焦作中旅银行武陟龙泉支行

武陟县龙泉街道文化路与黄河大道交叉口东北角徽商农贸市场2号楼

47

焦作中旅银行工业路支行

焦作市焦东南路2号院轮胎小区4号楼2-3号

48

焦作中旅银行万达支行

焦作市民主南路988号万达广场西南角

49

焦作中旅银行修武支行

修武县为民路6号

50

焦作中旅银行温县支行

温县黄河路382号

51

洛阳银行焦作分行营业部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人民路66号锦江现代城(广场御景)9号商业楼

52

洛阳银行焦作长恩路支行

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长恩路1288号13号楼11号

53

沁阳农商银行怀府支行

沁阳市怀府中路5号

54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博爱县支行清化镇支行

博爱县团结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东南角

55

邮储银行武陟县兴华路支行

武陟县兴华路73号

56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温县支行营业部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河路60号

57

建行银行温县黄河路支行

焦作市温县黄河路534号

“河南社保”

APP二维码

转发,扩散~

让更多朋友知道~

点击下方微信公众号名片

关注“焦作日报”

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权威消息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801

版权声明:本文为《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1982年参加工作,从事文秘工作,后进修新闻摄影专业,先后从事文秘、共青团、新闻和网络管理工作。现任焦作日报社摄影美术部副主任。

南昌日报社总编辑

如何识别“老赖”?遭遇该怎么找到幕后黑手?这个“老大难”在江西有望变得不再难!12月4日,第二届国家宪法日,“江西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在南昌上线启动,标志江西打击“老赖”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在全国开创了“法(院)媒(体)银(行)”联手共筑诚信的先河。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建晖,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方晓春,工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倪百祥,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赵九重共同启动"江西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建晖,江西省高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方晓春,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江西省高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赵九重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江西日报社总编辑任辛主持,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倪百祥代表出席此次活动的金融机构发言。 如何最大限度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始终摆在江西法院系统负责人案头的重要位置。尽管江西省高院创新举措不断,但法院“执行难”依然面临执行措施手段运用单一、综合运用执行措施能力不强等问题,“互联网+”时代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全国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背景下,“江西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因时而生、因势而为。它由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西日报社主管,由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中国江西网、大江网、江西手机报、江西文明网组建,工行江西省分行、农行江西省分行、建行江西省分行、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中行江西省分行、南昌银行、兴业银行南昌分行、中信银行南昌分行、招商银行南昌分行、北京银行南昌分行、上饶银行、赣州银行、光大银行南昌分行、九江银行和民生银行南昌分行共17家金融机构协建,是一个银行自主推送、法院监督管理、网站信息发布的三方平台。 据了解,“江西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将重点发布江西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功能,用户注册后,输入对方身份证号码或组织机构代码,即可查询到该人、企业(公司)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及其详细信息,如失信情形、履行情况及标的等详细信息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江西省委网信办主任郭建晖认为,江西日报社以及中国江西网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主动对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各大金融机 构,为立体式破解“执行难”和建设诚信社会出谋划策,搭建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有利于引导江西的市场主体树立规则意识,推进江西全省的诚信体系建设,为全 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这是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维护江西省金融秩序稳定的必然要求。”在启动仪式上,江西省高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方晓春如此评价。他说,积极运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联合包括各家银行在内的有关部门、行业对“老赖”实施联合惩戒,向社会曝光“老赖”名单,“它可以提高银行、保险、期货、证券等单位系统的风险管控能力”。 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表示,江西日报社将充分发挥所属各媒体的优势,充分做好“江西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的宣传推广工作,在诚信江西、法治江西的宣传方面, 集团各媒体将通力协作,在全社会营造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良好舆论氛围,为建设诚信江西、法治江西汇聚其强大的舆论合力。 对于这种法院、新媒体和银行的跨界合作,赢得了各方好评。“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全国人大代表、 江西财经大学 副校长、法学教授邓辉认为,江西建设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可操作性强,法院、网媒和银行三家各具资源优势,强强合作极具想象力,说明江西日报社及中国江西网具有比较强烈的突围意识。同时,他也十分看好这种模式的前景,“这是一个诚信建设的试点,也是一个全新探索,或可在工程、贸易等其他领域做尝试。” 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温学宇,建设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万国平,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杨宁,省高院执行局副局长罗志坚,省高院执行局副局长傅伟刚,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邮政储蓄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肖天星,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金岳,南昌银行党委副书记、总行行长吴洪涛,兴业银行南昌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洪文理,中信银行南昌分行纪委书记、副行长王旭,招商银行南昌分行行长助理邓云平,北京银行南昌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李征宇,上饶银行党委副书记、总行行长朱晓健,赣州银行党委委员、总行副行长张春秀,光大银行南昌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任锋,九江银行党委委员、总行副行长童发平和民生银行南昌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崔俊峰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

潘汉年(1906年1月18日-1977年4月14日),江苏宜兴归径乡陆平村人

2016年3月 与队友一起代表清华大学赴新加坡参加第14届“ELSA-WTO”模拟法庭竞赛亚太区域赛获得东亚区冠军,个人获得半决赛最佳辩手奖。创造了中国大陆参赛队历年来的最好成绩。 ——英语演讲(风采)大赛2015年5月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唯一代表赴伦敦参加由国际英语联合会主办的国际公众英语演讲比赛,跻身全球六强。 2015年3月代表清华大学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日报社 “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获“最具潜力奖”和亚军,并将代表中国学子赴伦敦参加由国际英语联合会主办的国际公众英语演讲比赛; 2014年12月代表清华大学参加“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总决赛获冠军、最佳创意奖; 2013年3月获第十一届中国日报社 “21世纪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高中组冠军、最具潜力奖, 并作为中国中学生的唯一代表赴伦敦参加由国际英语联合会(ESU)主办的国际公众英语演讲比赛; 2011年7月获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初中组亚军、最佳语音奖; 2009年4月获第七届中国日报社 “21世纪杯”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初中组冠军; 2009年8月获第四届POP杯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总决赛C组冠军; 2008年10月获第三届POP杯全国少儿英语风采大赛总决赛B组冠军。 ——其他比赛 2009—2012连续四年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2012年获全国“创新杯”作文征文赛一等奖;2013年获南昌市高中数学竞赛二等奖;2012年获南昌市高中数学竞赛三等奖;2012年获南昌市高中物理竞赛一等奖;2012年获南昌市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2011年代表学校参加南昌市中学生辩论赛,获团体季军、个人最佳风度奖;2011年代表学校参加南昌市青少年健身操大赛,获团体一等奖;2011年获校田径运动会女子800米第一名;2009年获全国中学生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另外,2012年高一暑假初次考托福取得119分(满分120)。——荣誉2014年获江西省赣鄱最美少年荣誉称号, 受到省政府领导接见; 2013年获南昌市十佳美德少年荣誉称号, 南昌日报、南昌晚报、南昌新闻网、南昌电视台、江南都市报、江西新闻网、江西教育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其事迹被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入《共筑中国梦》时事增刊;2013年获南昌市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2012年获南昌市文明学生荣誉称号;2011年获江西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此外,每年还获得南昌外国语学校十佳学习标兵、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共青团干部、十佳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 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中法重庆分校是共产党员吴玉章创办的一所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范长江在这里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们一道在街头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讲演。“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参加了事件后的示威,并与镇压示威的反动军阀展开斗争,成为反动军阀在四川通缉的对象,他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为谋生计,范长江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并随贺龙转赴南昌。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他经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在日本军国主义觊觎中国,全民抗战难以避免的时刻,范长江从一个记者的政治敏感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范长江的这次西部之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对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宗教、民族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更为可贵的是,范长江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字里行间显然倾注了他对红军的同情,甚至不无敬意。范长江的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大公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 当时西北对外交通完全断绝,范长江利用各种私人关系,冒险飞赴兰州。他说服了甘肃省主席兼51军军长于学忠,特拨给军用卡车一辆,还选派了数名全副武装卫士随车护送前往西安。1937年2月2日傍晚,范长江终于在乱军丛中,顶风冒雪,抵达西安。2月4日,在《大公报》西安分销处同仁的协助下,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范长江来到杨虎城将军的公馆。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来自绥远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闯进西安,当时年仅27岁的《大公报》战地记者——范长江。在采访到周恩来后,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厘清了真相。就在范长江计划刊发“西安事变”报道的同时,被张、杨释放回到南京不久的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社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为深入了解陕北的情况,范长江向周恩来提出到延安去采访的请求,得到了同意。1937年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当天下午,“抗日军政大学”(即红军大学)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范长江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志、朱德等。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虽然他在延安只呆了一天时间,却深深感受到这里火热的抗日之情。 率先打开国民党新闻封锁大门的范长江一鼓作气,连续在上海《大公报》上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等约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全国人民从这些通讯中,第一次看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报道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范长江更多地了解了共产党,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清楚了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和任务。1937年11月8日,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这就是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中国记者节。1939年5月,在国民党特务机关严密监视下的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里,由周恩来作为介绍人,范长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指定与周恩来、李克农单线联系。自此,范长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进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范长江被周恩来指名由华中解放区飞抵南京,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此时,他不仅要经常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要接见频频来访的各界人士,向他们解释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回答各种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和平的一个窗口。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范长江准备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的时候,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把范长江等人叫去开会,彭真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范长江等人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长江还说,他愿立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长江带领的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很快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他培养年轻记者编辑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的作品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连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他要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 正当范长江英年盛名、大有作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范长江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1970年10月23日,在范长江被关押的地方——河南省确山的一个农村机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虽然多数媒体都以“自杀”来评述年仅六十一岁的范长江,但事实上,范长江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 妻子沈谱,沈钧儒之女。长子范苏苏次子范东升,文革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一届本科生,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三子范小军四子范小建,曾任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现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 范长江参加过南昌起义,是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区记者。抗战中他是活跃在各战区的战地记者,周恩来同志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听到你饱载着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二十余万人。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当时他任新华总社总编辑,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时任新华社北平分社社长的李庄同志回忆说:“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同志召集我和长江等人开会。他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长江都认为,国民党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长江还说,他愿立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长江带领的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很快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他培养年轻记者编辑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的作品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连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他要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1950年1月,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这时报社闹稿荒,当时正好放映前苏联影片《大转变》,是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长江抓住这个时机,提出报社工作也要来个大转变,把能派出去的人都派出采访,抓稿子。他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决胜于社门之外”。不少人对这个决策半信半疑,但长江坚持不动摇。几个月后,稿子源源而来,报社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任社长。他不定期地举办‘飞行集会’,常突然地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随时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个工作人员,或者让大家对当天的报纸提意见,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编辑或记者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让某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十分窘迫。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会被长江同志点中。其实,这是社长对编辑、记者的一种当场考试,是一种严格的职业训练。长江同志提的问题并不刁钻古怪,本来是记者、编辑应该知道的,不过这种方式毕竟太特别、太尖锐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他从来也没有批评过我们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们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范长江对一些工作疲沓的老同志颇不客气,批评他们凭老资格吃饭,工作上不力求上进。有些人对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很不习惯,对他的尖锐批评也很不满意。也许这是长江的缺点,但也恰恰是他的性格。”范长江还谆谆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报社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兢兢业业,不能“大致差不多”就算了。韬奋办报刊多么周到精细,一点不含糊,数十年如一日。不要以为“我过去在老解放区就是这样做的,那时还受到过表扬呢!”要知道,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同了,从前可以的,现在就不行。他还说,靠中央党报的牌子、地位吓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领导舆论的本领才行。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他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还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正当范长江英年盛名、大有作为的时候,腥风血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长江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1967年,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范长江 被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关押起来,这成了范长江厄运的开始。1969年3月,被定性为“反革命”,长期遭到关押的范长江,随首批500名劳动改造和接受锻炼、批判的人员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薄山林场芦庄林区(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所在地)。范长江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度过了近两年的时光。1970年10月22日晚,对范长江的批斗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在确山五七干校大门前五六十米处,是范长江经常挑粪浇灌的菜园子,菜园旁边是一口深7米、直径为米的水井。1970年10月23日早晨起来,五七干校的监管人员发现范长江不见了。早上7时多,有人在菜园边的水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已浮在水面上了,且只穿了一身单薄的衣服。至于死因,或是投井自尽,或是失足坠落,或是其他,无人能说清。五七干校院内,并没有多大反应。上午10时左右,监管人员从隔墙的芦庄大队加工厂叫了几个工人,把范长江的尸体从井中捞出,用塑料布裹住,抬到离干校七八百米远的一个山涧阴沟里,草草掩埋了。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1978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范长江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横眉冷对众虎狼,俯首甘随牧牛郎。层层迫害骨愈坚,种种欺蒙瓦上霜。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这可以成为我们坚持真理,清正廉洁,正直正派的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撰写旅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还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本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奖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009年11月9日,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并讲话。范长江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好友、原工作单位和家乡代表、部分老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常务理事、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等参加了座谈会,百余人汇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以及范长江同志亲属代表范小建,老新闻工作者代表杨翊,范长江同志家乡代表唐利民,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奖者代表栾俊学在座谈会上发言,会议由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主持 。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范长江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农村,青少年时代就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新闻宣传单位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范长江同志,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