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与爱沙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3 07:23:46

与爱沙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多恩的爱情观进行试探性的研究,着重评述其性爱观中的理想主义因素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多恩的早期作品所表达的爱情观,正如绝大多数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具有现实性,所表现的是不完整的、一时的性爱和对女性玩世不恭的态度。但是从多恩现实性的性爱描写和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怀疑和对女性的轻蔑当中,依然可以发现其理想主义因素。对于这些诗歌,可以认为是他理想主义爱情观的一种折射。 多恩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的爱情集中体现在正面表达歌颂爱情的诗歌中,这些诗歌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其爱情观表现在几个方面,既有爱情的排他性,相爱双方自主性,又处处强调爱情的相互性,也有理想主义典型的夸张深情。与此相对应,他对女性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他将爱情视为神圣,把真爱的双方看作圣徒。由于这种理想主义追求,他对于爱情的认知没有停留在肉体之爱这个层面,强调理想的爱情应该是肉体和灵魂的完美结合。灵与肉二者相辅相承,肉体之爱是灵魂之爱的依托,而灵魂的结合又是相爱的本质。 正是多恩这种理想主义的体现,使他的爱情诗歌得到进一步升华,超越了他所属的时代,是文学作品爱情主题的一个进步。

五篇太多了、如果是一篇我还可以式一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10期.甄丽娜.仇晓春.[2].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0期.郑三元.[3].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5期.陈纳.[4].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张玉敏.许卓娅.[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周榕.[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王春燕.林静峰.[7]."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9期.赵南.[8].试论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实践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年2期.赵彩丽.[9].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2期.顾荣芳.[10].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刘慧.二、幼儿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被引次数:18作者:范元涛.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2].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被引次数:18作者:陈维霞.学前教育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3].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赵楠.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音乐教育——以河北师大第二幼儿园教学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王芳芝.音乐学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9作者:何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6].言它与言我——幼儿园教学中师幼问答语研究.作者:吴婵.学前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7].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邵小佩.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8].支持儿童带着理论前进——基于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幼儿园教学.作者:魏婷.课程与教学论四川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数学活动》为例.作者:陈曼丽.学前教育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10].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幼儿园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之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胡冬群.学前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幼儿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Problemsolvingby56yearsoldkindergartenchildreninacomputerprogrammingenvironment:《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2]《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被SCI收录[3]EverythingINeededtoKnowAboutTeachingILearnedinKindergarten:《SIGCSEbulletin:ACMSIGCSEAnneHaworthHeatherSimmonsLizSchimanskiPamMcGarvaEileenKennedy《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091[10]CountingSounds:

与沙马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谈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思想探讨

莎士比亚是一位“自然诗人”,即莎士比亚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诗人,本文来谈谈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思想探讨。

〔摘要〕 莎士比亚的诗和戏剧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莎翁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自身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高超的语言艺术及深邃的哲学思想使其创作出的作品表现出深厚的哲学意蕴。如他在《凤凰和斑鸠》《十四行诗集》及《李尔王》等诗和剧中采用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手法,讴歌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痼疾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丑恶,表现出了深邃的价值意识和哲学意蕴。

〔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哲学意蕴;生活哲学基础

一、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环境

中世纪晚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15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6世纪席卷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欧洲的经院哲学在意识形态中失去了统治地位。然而,这一时期的文化却出现了新旧并行或交替的局面,即人文科学与神学、古代哲学与经院哲学相互碰撞与混淆,其特征可概括为“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两大主题。

这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由于被宗教禁欲主义所蒙和禁锢,压抑了其与生俱来的情感和欲求,扭曲了正常的人性。而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大功绩就是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近代哲学的兴起,它代表着欧洲社会文化的全面复兴,最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人性的复兴,还给人类作为主体的地位,赋予了“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及近代哲学和文化形态的鲜明时代特点。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作品(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对青春和美、爱情和友谊的热烈礼赞,还是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以说,莎士比亚其诗和剧中的众多人物均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存在于丰富的民俗和哲学、历史的故事之中,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人生视野。其情节,其语言,通过毫不妥协的讽刺和哲理性的思索,并以理性的渗透、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洞察力,揭露和鞭挞了充满剧烈矛盾下的封建社会的丑恶。因此,19世纪西方文明中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马克思指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反映世界、说明世界,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从而得出必须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结论。这应该是莎士比亚个性特征的真实反映,其所创作的诗和剧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环境。

二、莎士比亚源自生活的哲学体悟

(一)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莎士比亚是一位“自然诗人”,即莎士比亚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诗人,也就是说,生活本身赋予了莎士比亚艺术家的灵气和哲学家的睿智。莎士比亚并非生来就是一个绝代的天才,在开始的时候,他一边演戏一边着手改编旧戏和修改其他作家的剧本,供剧场排演上戏,后来,他才独自创作剧本。

他不仅写剧本中的国王,同时还在舞台上扮演过几百次国王和其他角色。他曾说“,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当他通过生活实践和舞台创造出角色,并且如醉如痴地把自我和剧中人融为一体时,使他即便是在演出结束走回后台也无力立即“恢复自我”。这说明他把自己的生活实践与艺术哲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专心致志地融入其角色的创造之中,使其所扮演的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最终真正占领舞台。

莎士比亚的生活似乎跟他的诗和剧一样,在他青年时代的生活中戏剧性的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出现。从他第一次走上舞台“救场”演出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看,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勤杂工———剧院门外的牵马夫一鸣惊人,征服了观众,似乎他有一种天赋的本能。其实,他在生活中对此剧本早已多次熟读、思索,全部台词能够背诵得琅琅上口,无需排练,就可以上台了。可以看出,青年时期莎士比亚的艺术生活首先是从舞台演剧来体现的,而角色的情感、语言,开始时他是照着剧本读的,随着多次扮演角色,他则把自己的理性、灵性、体验和启示为主要特征的哲性之思逐渐赋予他的艺术角色与文学形象之中了,即将艺术与哲性浑然为一体。

(二)莎士比亚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从他与伊丽莎白女王的交往中可见一斑。一次,女王问他“一个艺术家最大的享受是什么”时,莎士比亚回答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善于享受人生中寻常的赏心乐事,尤其还要享受不幸和痛苦。痛苦越深,从中获得的享受越多”。更令女王惊叹的是他对待荣誉的态度:“一个人无论禀有什么样的奇才异能,倘如不把这种才能的光辉照耀到别人身上,他就等于一无所有,当然也没有荣誉。”他不仅将他的语言艺术运用于人际交往的对话中,而且亦将这一艺术手段运用在日后创作的诗和剧中,赋予了剧中角色以深刻的哲理思考。因此,莎士比亚是世界数千年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他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诗和剧创造的千百个不朽的人物,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杰作、哲理杰作。

(三)莎士比亚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

不应忽略的是,我们从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一世的交往中,从女王问起有关柏拉图、苏格拉底、尤维纳利斯等人的著作,莎士比亚均一一对答如流的事实看,他在演剧、写诗、创作剧本时,就已谙熟这些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意大利诗人们的思想精髓,这正表明莎士比亚在其诗和剧的创作之前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中蕴藏的哲学资源。

他受培根、奥康、霍布斯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的哲学智慧是他进行诗和剧创作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人文主义典型。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作者自己的私仇与不幸的真实反映,正是因此才使他不再用天真的眼光看世界,而是更多地注意社会的黑暗与不正义、不公平。这些都是莎士比亚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思考所得,它产生于事物本质造就的必然,这是莎士比亚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

三、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意蕴

莎士比亚诗和剧的哲学意蕴集中反映于其所创作的《凤凰和斑鸠》《十四行诗集》《李尔王》等作品之中。

(一)《凤凰和斑鸠》的哲学意蕴

《凤凰和斑鸠》于1601年出版,全诗共67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号召群鸟来参加葬礼行列,第二部分是葬词,第三部分是一首哀歌。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引用全诗,但要摘录阐述部分诗中所表现出的朴素、凝缩、高度哲理化的特点。传说中的凤凰是美丽的奇鸟,见于阿拉伯沙漠中,以香木筑巢而居,活到五百年时自焚而死,但又从灰烬中起而重生。斑鸠则历来是爱情忠贞的象征,作者将两者放在一起,是对爱情与忠贞同死亡与重生的思索和表达。

诗的情调是肃穆的,适合所写的葬礼,而之所以有葬礼,是因为“爱和忠贞已经死亡,凤和鸠化作了火光”。然而对此结局,诗人并没有泛泛地表示哀悼或老生常谈地论述爱情不朽,反而采用了一种奇特的表达,例如:“它们彼此相爱,本质乃是一体;分明是二,又浑然为一,数已为爱所摧”。这里提到了“本质”“数”,而“分明是二,又浑然为一”则引来了矛盾之言,这就进入了思辨的领域。然而被“摧”的何止是数,连距离和空间也消灭了,如“两心远隔,却不分离;虽有距离,但无空间;在凤和鸠之间,就是这样神奇”。当神奇到一定程度时,连物的性质也变了,如“物性变得离奇,己身已非原身;同质而有异名,不叫二,也不称一”。

因此,理智本身也陷入困境:“理智也感到困惑,眼见是分,却又合一;两者也难说我或你,简单变成了繁琐。”由此可以看出:事物由简变繁,归真反璞已无可能,伊甸园和黄金时代都是梦幻。“于是理智喊道‘:看似一体,却又成双,爱有理而理无常,但愿分而不倒!’”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唱起哀歌。哀歌是实在的,再不谈“一或二”“此和彼”了,而转到“美,真,罕见的风流,始终朴素更难求!却只剩灰烬遗留”。诗的最后出现了新意:凤和鸠没有后代,因为它们虽然结婚而保持贞节,是柏拉图式的精神结合;它们的死亡表示这种纯洁的理想也已灭绝,因此:“今后再说真,是谎;夸美,也只是假相;真和美已被埋葬。还剩真或美的人,请走近这骨灰瓶,为死鸟把祷词轻吟。”

诗至此结束,以真实的鸟开始,经过抽象的思索,终于回到了骨灰瓶的实物,虽然偏离了凤凰不灭的传说,但多少表示了在较低的层次上还有重生的希望。然而,哲理诗必须是美的,它的文字干净而含深意,是一种美。它有矛盾,所思涉及人生中大问题,值得回味,也有美。它形式完整,三部分各有重点,也是美的。所以,关于《凤凰与斑鸠》一诗,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首伟大的哲理诗,称其写得绝好,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不再引述。

(二)《十四行诗集》的哲学意蕴

《十四行诗集》创作于1590至1598年之间,共收诗154首。这一时期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诗风一方面表现为对善的执着,对爱情和友谊的憧憬和追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破灭的厌恨和反抗。十四行诗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语汇丰富,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入耳。而其最擅长的是最后两行诗,往往语出惊人,既是全诗的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哲理格言。如第三首:照照镜子去吧,给镜中脸儿报一个信,是时候了,那张脸儿理应来一个再生。假如你现在不复制下它未褪的风采,你就这个世界,叫它少了一个母亲。想想,难道会有那么美丽的女人,美到不愿你耕耘她处女的童贞?想想,难道会有那么美丽的男子,竟然蠢到自甘坟茔,断子绝孙?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在你身上,她唤回自己阳春四月般的芳龄。透过你垂暮之年的窗口你将看见,自己的黄金岁月,哪怕你脸上有皱纹。

若你虽活着却无意让后人称颂,那就独生而死吧,人去貌成空。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的创作中所写的“浅发的朋友”和“黑肤女郎”,在生活中他们同诗人有过一定的友谊或爱情,然而,当诗人还在赞美他们的高贵、美貌、真诚、善良之时,转眼间“浅发的朋友”却背叛了友谊“,黑肤女郎”背叛了爱情。这种惨痛经历使诗人倍尝“人生”的痛苦,体验了“人性”的复杂、多变,同时也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对“爱”与“人性”、“女性”与“男性”的看法,说明了人性的完整性。此外,莎士比亚笔下的这种人性元素表明了人性的完整性必须由两性的协调互动及以和谐统一的人性为哲学基础。正因如此,莎士比亚把现实生活赋予他的如此经验感受移入戏剧创作,于是就有了“黑肤女郎”般的克利奥佩特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性格复杂的人物就是莎士比亚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人生、人性进行深刻哲学体悟的产物。

(三)《李尔王》的哲学意蕴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李尔王》的主要剧情是:李尔王的两个女儿极尽其花言巧语,当她们得父亲的财产权后则原形毕露,一跃变成了魔鬼,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她们将其父弃于荒野外。此时的李尔王才发现女儿们冷酷残忍的真面目。李尔王的两个女儿丧失良知与人性,逾越道德约束,残忍凶狠,她们的行为和言论,以及与她们密切相联的吃人野兽的意象,再现出一种残暴的原始动物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追逐金钱的种种病态。

莎士比亚在悲剧中提示人们,李尔王的错误在于平时对其女儿们的言行只是靠感觉而非靠理智予以思考和判断,结果她们的假相欺他,只得自食其果。最终在《李尔王》第三幕第二场剧中,李尔王在暴风雨中呼喊道“:你,瀑布一样的倾盆大雨,尽管倒泻下来,浸没了我们的尖塔,淹沉了屋顶上的风标吧!你,思想一样迅速的硫磺的电火,劈碎橡树的巨雷的先驱,烧焦了我的白发的头颅吧!你,震憾一切的霹雳啊,把这生殖繁密的饱满的地球击平了吧!打碎造物的模型,不要让一颗忘恩负义的人类的种子遗留在世上!”在暴风雨中,李尔王得以“清醒”并“复活”。莎士比亚作为一位深刻哲理思考的剧作家,他在悲剧《李尔王》中思辨地将个人的灾难扩展为整个社会的灾难,将整个时代的危机扩展为人生的荒谬、世界的痛苦。该剧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社会秩序紊乱、道德沦丧、民不聊生的现实面貌,批判了忘恩负义、骨肉相残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歌颂了人文主义的哲学道德原则。

〔参考文献〕

〔1〕张慧云,王斌.莎士比亚爱情诗歌中空间隐喻的认知翻译———以《凤凰与斑鸠》与《情女怨》为例〔J〕.安徽文学,2015(10):87-89.

〔2〕方平.莎士比亚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赵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多种译文比较研究〔J〕.长城,2013(3):199-200.

〔4〕朱廷波.莎士比亚诗歌研究(下)〔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5〕赵敦华﹒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参考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展我们的知识深度。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姜晓丽. 女权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探析[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3]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4] 李夏. 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5] 阳英. 关联理论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与何译本比较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6] 沈蔼亲. 操纵学派“忠实观”与传统“忠实观”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7] 郭慧. 操纵论视角下理雅各与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3

[8]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0]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2] 滕娇月. 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唐诗颜色词的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3] 王筱. 默认值图式视域下的《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4] 支翠霞. 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5] 薛颖然. 目的论视野下的英汉字幕翻译[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6] 贺倩.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小说Jane Eyre的翻译[D]. 新疆师范大学 2012

[17] 何婧舒. 操纵理论视角下《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文化再现比较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8] 吴云云. 《简爱》的女权话语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19] 纪娜. 成长路上的逃离与皈依[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20] 胡娟娟. 《简·爱》在20世纪中国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女主人公的形象变迁[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篇二:参考文献

[1] 刘禾着,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M]. 三联书店, 2002

[2] 胡安江. 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05)

[3] 郭延礼着.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张南峰着.中西译学批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 谢天振着.译介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美)爱德华·W.赛义德()着,谢少波,韩刚等译.赛义德自选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8] 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9] 陈福康着.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0] 刘宓庆着.当代翻译理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1] 冯庆华编着.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2] 唐玉娟,谭少青. 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13] 符白羽. 从旅行理论看文学作品在翻译中的旅行[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04)

[14] 赵俊姝. 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15] 李坤,贾德江. 《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 苏留华. 小说对话的翻译--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简·爱》[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17] Clifford,: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 1997

[18] Andre Source Book. . 2004

[19] Lefevere ,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2004

[20] 于德英. 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J]. 中国翻译. 2004(05)

篇三:参考文献

[1] 刘美玲. 操控理论视角下《世界是平的》两中译本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杨晓琳. 从翻译共性的角度探析英译汉中的“翻译文体”[D]. 浙江大学 2013

[3]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 多元系统论[J]. 中国翻译. 2002(04)

[4] 张书玲. 英国博物馆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中南大学 2013

[5] 笪鸿安,陈莉. 从《简·爱》两汉译本谈直译与意译的运用[J].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6] 叶荷. 翻译与改写[D]. 华侨大学 2009

[7] 王晓元.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 中国翻译. 1999(02)

[8] 廖秋忠.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04)

[9] 周忠良. 重思抵抗式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10] 张焰明. 剩余信息在翻译中的应用--兼评祝庆英和黄源深的《简·爱》译本[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1] 葛中俊. 翻译文学:目的'语文学的次范畴[J]. 中国比较文学. 1997(03)

[12] 蒋骁华.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 中国翻译. 2003(05)

[13] 杨自俭. 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14] 谢世坚. 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4)

[15] 郑雪青. 《简·爱》两个译本翻译比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16] 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7] 颜凡博.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中式菜名的英译[D]. 中北大学 2011

[18] 赵伟. 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上海海运学院 2000

[19] Zhang Haifeng. A Principle 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1

[20] 陈王青. 虚构专名英译中的行为常式[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21] 杜洪洁. 政治与翻译: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1979-1988)[D]. 天津理工大学 2008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与伊沙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诗集:《一行乘三》(诗集·合著)《饿死诗人》《伊沙这个鬼》《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伊沙诗选》《我的英雄》《车过黄河》长诗《唐》《无题诗集》《灵魂出窍》《伊沙诗歌:纹心》《蓝灯》《世界的角落》《伊沙诗选:尿床》《诗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热浪中的理想国》《行》《在长安》诗歌专论集:《十诗人批判书》(与人合著),随笔《晨钟暮鼓》,《中国现代诗论》。散文随笔集:《亵渎偶像》(随笔集·合著)《一个都不放过》《被迫过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无知者无耻》、《剖开球胆——中国足球批判》(足球评论集·编著)《时尚杀手》(随笔集·合著)《明星脸谱》(随笔集·合著)中短篇小说集《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谁痛谁知道》。长篇小说:《江山美人》《狂欢》《迷乱》《中国往事》《黄金在天上》《士为知己者死》《曹操》。编著:《语文大视野(初中二年级)》(编选·合著)《世纪诗典》《现代诗经》《被遗忘的经典诗歌》(上、下卷)《新世纪诗典(第一、二、三季)》《陕西诗选(2000-2010)》等。译著:《当你老了——中外名诗100首新译》、《布考斯基诗歌快递》(翻译·合著)、《布考斯基诗选:干净老头》《特朗斯特罗姆:最好的托马斯》《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泰戈尔名诗精选》作品译本:《灵与肉的项目》(诗集希伯来语译本)、 《第38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伊沙卷》(中英文对照诗集)、《饿死诗人》(诗集英译本) 、《伊沙短诗选》(中英文对照诗集).

一个女人满城找你这是多么好的事却令你恐慌四处躲藏表现极度反常可怜的哥们儿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那是后来当我在大街上看到你被追逐狼奔豕突追你的女人敞着怀要给你哺乳

与一粒米开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节约粮食的议论文作文

节约粮食的议论文作文,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功底,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经常写作文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作文的写作手法有很多,以下是节约粮食的议论文作文的参考。

每当我们在垃圾桶里看到只咬过一口的面包,看到同学们没吃完的饭菜,大家会是什么感受?难道我们的粮食真的就那么充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不,不是的。到现在还有1亿人因为吃不上粮食而挨饿着。非洲有,美洲有,亚洲有,甚至欧洲也有。我们来算一笔帐,中国约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一星期就浪费了91亿粒米,一个月就浪费了390亿粒米,一年就浪费了如同一座山一般高的一堆米。如果每人节约一粒米,那就能大大减轻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供应困难。我们学校的餐厅中,剩饭剩菜一会儿就倒满了泔水桶,看着十分可惜。虽然餐厅的墙上贴满了要珍惜粮食的提示语,可又有谁会真正去做呢?大会都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口头上说说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自己也不一样在浪费吗?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浪费,认为祖国地大物博,浪费一点没关系。但是,我国人口约13亿,每年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全国40%城市人口消费粮食依靠进口。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面积,我们的粮食从哪儿来?是靠农民们种出来的!节约粮食,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回家,不能浪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你我做起,让节约粮食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明白了粮食来之不易。可如今,浪费粮食的现象却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随妈妈去一家饭馆吃午饭。吃完饭后,正想回家,只听见坐在我们后面的一个小女孩问她妈妈:“妈妈,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饭菜打包回去?”“不用了,人家要笑话我们的,晚上妈妈给你做更好吃的饭菜,好不好?”妈妈皱了皱眉头。“为什么?我不要!”

“小孩子不懂得,如果剩下饭菜,人们就会说这是年年有余,这才有面子!”“哦,那好吧。”小女孩似懂非懂的跟妈妈走了。

听了这位母亲的话,我感到非常震惊。要知道,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想到这儿,我愉快的叫服务员过来,然后笑着对妈妈说:“我吃饱了,我们把这些饭菜打包回家吧。”“真是个节约的好孩子,好吧。”就这样,我们开心的回家了。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美食大国,中国人爱吃,会吃,痴迷于吃,所以也便有了“民以食为天”之类的俗语。但是中国人除了吃得多,浪费掉的更多。

记得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一个公益广告,说的是中国人的浪费行为。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被倒掉的食物惊人,相对比我国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一些农村还有很多扶贫对象。

据在国外亲戚讲,参加一些聚会,去饭店吃饭时,吃光盘中的食物是对厨师的赞赏,是对食物的肯定。而在中国,吃饭盘中食物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一种卑贱,被人看不起的行为。难道只是因为国籍的不同,人们的思想就有如此大的差异吗?

“舌尖上的浪费”实在太严重,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去北方的参加表哥的婚礼,作为东道主,热情款待。8个人上了30几个菜,菜叠了好几层,亲朋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寒暄忆过往,很多佳肴连品尝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酒足饭饱,一个人的胃是在装不下那么多的食物,只能闻美味兴叹。我提出了把没有动过的食物打包带回家继续食用,叔叔们也许为了体现大方豪爽的面子,拒绝了打包,结果眼睁睁地看着一盘盘食物直接流入了垃圾桶,有一只鸡还没有吃也直接丢入垃圾桶里。面对盛情的长辈,又无力阻止,这种感觉心里好难过。

我们学校有大块农场,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种植区域,每周我们跟着学农老师,一起学种地,一起播种,一起施肥,一起收割。体验到了一粒食物从发芽到收割的整个过程,知道了农作物到口中的过程是要经过这么多程序。

现在学校同学间流行一种行为叫做“光盘行动”,就是吃饭时要打自己的食量,吃光碗里的饭,盘里的菜。如果出去吃饭时吃不完的菜要打包,努力做到不浪费一点粮食。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兜着走。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不仅仅致敬了向天要粮食农民伯伯每天辛苦的劳作,也尊重了做食品加工每个环节师傅们的付出,也让自己的内心更加豁达与包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如果吃不了,那我们就“兜着走”。从现在开始,让我们都节约粮食吧,请相信我们。

节约每一粒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说的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告诉我们,吃饭时不能浪费,因为我们盘中的米粒都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节约是中华名族的美德。人人都会背这首古诗,可每一个人都做到了吗?有人饭后碗中还有半碗饭,有人吃完饭后桌上还有不少米粒。有的人想桌上有米粒是理所当然的,小小的米粒算不了什么!他们这么不珍惜粮食那我们来算算!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粒米就可以节约十三亿粒米。一千克米大约有五万粒米,十三亿粒米就有二万六千克。一个人一天大约要吃零点五千克大米。二万六千克大米可以让一个人吃五万两千天。五万两千天大约是一百四十二年五个月。那么这一粒米从爷爷吃到孙子也吃不完。你看每个人节约一粒米可以从爷爷吃到孙子也吃不完,这说明了节约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节约是个宝,处处不可少。养成节约好习惯,中华就会更美好。

与沙马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