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对三叶草研究的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7-05 05:09:16

关于对三叶草研究的论文摘要

检索特征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多数,无梗或有梗,密集成头状、 穗状或短总状花序;花萼钟状,萼齿5,近于等长;花冠有红、紫、黄、白等色,花瓣的爪与雄蕊管 相连,干后不脱落,旗瓣和翼瓣狭窄,龙骨瓣劲直,钝头;雄蕊10,9枚合生,一枚单生,二体雄 蕊;子房无柄或稀有柄,花柱丝状,无毛,柱头多少倾斜。茎直立、上升或平卧,有时于节上生 根。掌状复叶,小叶几乎无柄,通常3,稀为5~7,全缘或有细齿;托叶连于叶柄上。荚果小,几 乎完全包于萼内,通常不开裂,有1~4粒种子。折叠编辑本段种类介绍折叠白三叶白三叶学名为Tri folium re pens L.,英文名为white clover,又称白车轴草,广泛分布于 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海拔地区。我国新疆、云南、贵州、四川、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都有野 生分布,是一种重要的草坪草,形成的草坪美观、整洁,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白三叶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低矮,具匍匐茎,长30~60 cm,无毛,节上生根,根 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15 cm左右。掌状三出复叶,互生,具长柄;小叶宽椭圆形、倒卵形至近 倒心脏形,长 cm,宽 cm,先端圆或凹陷,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面光滑无 毛,叶片中间有"V"字型白斑;托叶呈卵状披针形,抱茎。花密集成球形的头状花序,从匍匐茎 伸出,总花梗长15~30 cm;花萼筒状,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较萼管稍短;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子 房线形,花柱长而稍弯。荚果卵状长圆形,长约3 mm,包被于膜质、膨大、长约1 cm的宿萼 内,含种子2~4粒;种子褐色,近圆形。生态学特性:白三叶喜温凉湿润气候。最适宜在年降水量为600~1200mm,温度为 19~24 °C的地区生长,适应性较其他三叶草广。耐热耐寒性比红三叶、杂三叶强,不耐干旱, 稍耐潮湿,耐阴性也很强,在部分遮阴的条件下生长良妤。对土壤要求不苛刻,耐贫瘠,耐酸, 最适排水良好、富含钙质及腐殖质的黏质土壤,不耐盐碱,适宜的土壤pH值为6~7。为簇生 草坪草,靠匍匐茎蔓延,也常作为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冬季一年生草坪草。我国黑龙江省有耐 寒力较强的野生品种。该草绿期和花期长,例如在沈阳市区,绿期可达230 d左右,花期长达 150 d。栽培管理与应用:白三叶繁殖容易,既可用种子繁殖,又可进行营养繁殖。种子繁殖时 需细致整地,播前要灌好底水,待土壤半干时再耙地播种。采用撒播或条播,撒播量为5~10 g/m2,播深 cm;条播,播种量3~5 g/m2,行距10~15 cm。播后保持土壤湿润直至出 苗。幼苗期生长缓慢,怕干旱。春播与秋播均可,南方以秋播为宜,因秋播杂草少,易于养护管 理。营养繁殖,采用分根繁殖法,可采用带土小草块移植,株行距20 cmX20 cm,品字形穴植, 则一个月可封闭地面,一般1 m2草块可扩大栽植新草地4~5 m2。用匍匐茎扦插法,30-40 d 则可封闭地面。该草不耐水淹,因此要注意及时排水。白三叶叶色翠绿,绿期长,适应性强,因此主要用于建植观赏草坪、庭院绿地草坪、林下耐 阴草坪和水土保持、固土护坡草坪等。也可把白三叶与其他冷季型和暖季型草混合栽培。我 国各地近年也把它撒播在已建坪的草坪上,增加草坪的适应性,尤其撒播在暖季型草坪中,可 延长草坪的绿色期。常见品种:马可波罗(Macro Polo)、瑞文德(Rivendel)、那努克(Nanouk)、铺地(Prop)、考拉(Koala)、海发 (Haifa)和胡依阿(Huia)、超级海法(Super Haifa)、超级胡依阿(Super Huia)、等。

三叶草会夏眠,睡眠的不只是红三叶草的叶子,只要留心观察,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叶子的睡眠。夏天的傍晚,合欢树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成对的闭合,然后低下头来,含羞草的小叶闭合后也会低下头来,这些现象告诉人们,叶儿瞌睡,夜幕降临了。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美的花朵也要睡眠。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不是

三叶草是对三种植物科类的统称,其中就包含了酢浆草科。所以黄花酢浆草和三叶草是不一样的,黄花酢浆草是三叶草,而三叶草不等于黄花酢浆草,黄花酢浆草只是三叶草的一种。

关于三叶草的确切植物身份,由于伦敦植物学家詹姆斯·埃比尼泽·比切诺的研究探讨而陷入更多的困惑。他在1830年发表的论文中称:真正的三叶草是白花酢浆草或酢浆草。

比切诺认为三叶草不是爱尔兰的本土植物,只在十七世纪中叶才传入爱尔兰的,他认同爱尔兰人食用三叶草的传统。比切诺认为,这符合酢浆草的植物性质,只有酢浆草才经常被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用于风味食品。比切诺的论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然而,作为证据支持这是三叶草的一种。

扩展资料

对于“真正”三叶草是那一种植物,精确植物种类定位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约翰·杰拉德在1597年的草药中将三叶草定义为红车轴草或白花红车轴草。

他用英文对植物进行描述为“三叶草”或“爱德华三叶草”MedowTrefoile”。爱尔兰植物学家凯勒·思雷尔克德在1726年写作的《爱尔兰本土植物》的论文“SynopsisStirpiumHibernicarum”中,将红车轴草鉴定为三叶草,称之为白斑三叶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叶草

百度百科-黄花酢浆草

三叶草(英文名称:Shamrock):是多种拥有三出指状复叶的草本植物的通称,主要包括三类:豆科的车轴草属(被认为是最正宗的三叶草)和苜蓿属、酢浆草科的酢浆草属中的某些种类。在西方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三叶草代表着幸运,因为它被认为是只有在伊甸园中才有的植物。在有些国家里,扑克牌里面的梅花就是代表幸运的三叶草。三叶草的数目代表真爱、健康和名誉。三叶草是爱尔兰的国花。物种学史对于“真正”三叶草是那一种植物,精确植物种类定位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约翰·杰拉德(John Gerard)在1597年的草药中将三叶草定义为红车轴草或白花红车轴草。他用英文对植物进行描述为“三叶草”或“爱德华三叶草”Medow Trefoile”。爱尔兰植物学家凯勒·思雷尔克德在1726年写作的《爱尔兰本土植物》的论文“Synopsis Stirpium Hibernicarum”中,将红车轴草鉴定为三叶草,称之为白斑三叶草。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在他1737年的作品《植物学》中,将红车轴草标识为三叶草,并以拉丁文字的形式提到它,写下一段颇为有趣的话:“这些开紫红花的小草,爱尔兰人称之为三叶草,他们认为吃了它的叶子可以获得敏捷、灵活的力量”。基于林奈描述的关于三叶草的资料和信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作家如埃德蒙·斯宾塞在他的著作 《爱尔兰现状观》中描述了他对战争破坏的芒斯特的观察,其中就有关于三叶草的评论,他说,三叶草是爱尔兰人的食物,特别是在困苦和饥饿的时候。在这里三叶草被描述为一种食物,因为在战后的饥荒中,饥饿的人食用这种植物来摄取营养,作为生存下去的最后的手段。关于三叶草的确切植物身份,由于伦敦植物学家詹姆斯·埃比尼泽·比切诺的研究探讨而陷入更多的困惑。他在1830年发表的论文中称:真正的三叶草是白花酢浆草或酢浆草。比切诺认为三叶草不是爱尔兰的本土植物,只在十七世纪中叶才传入爱尔兰的,他认同爱尔兰人食用三叶草的传统。比切诺认为,这符合酢浆草的植物性质,只有酢浆草才经常被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用于风味食品。比切诺的论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然而,作为证据支持这是三叶草的一种。更科学的方法是由英国植物学家詹姆斯·布里顿和罗伯特·荷兰德,他们在1878出版的《英文植物名称词典》中引用,通过调查表明,三叶草就是在科文特花园最常见的钝叶车轴草,这就是在圣帕特里克节的三叶草,并在爱尔兰至少有13个城市认定该种植物为三叶草。

关于对三叶草研究的论文题目

三叶草(英文名称:Shamrock):是多种拥有三出指状复叶的草本植物的通称,主要包括三类:豆科的车轴草属(被认为是最正宗的三叶草)和苜蓿属、酢浆草科的酢浆草属中的某些种类。在西方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三叶草代表着幸运,因为它被认为是只有在伊甸园中才有的植物。在有些国家里,扑克牌里面的梅花就是代表幸运的三叶草。三叶草的数目代表真爱、健康和名誉。三叶草是爱尔兰的国花。物种学史对于“真正”三叶草是那一种植物,精确植物种类定位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约翰·杰拉德(John Gerard)在1597年的草药中将三叶草定义为红车轴草或白花红车轴草。他用英文对植物进行描述为“三叶草”或“爱德华三叶草”Medow Trefoile”。爱尔兰植物学家凯勒·思雷尔克德在1726年写作的《爱尔兰本土植物》的论文“Synopsis Stirpium Hibernicarum”中,将红车轴草鉴定为三叶草,称之为白斑三叶草。植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在他1737年的作品《植物学》中,将红车轴草标识为三叶草,并以拉丁文字的形式提到它,写下一段颇为有趣的话:“这些开紫红花的小草,爱尔兰人称之为三叶草,他们认为吃了它的叶子可以获得敏捷、灵活的力量”。基于林奈描述的关于三叶草的资料和信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作家如埃德蒙·斯宾塞在他的著作 《爱尔兰现状观》中描述了他对战争破坏的芒斯特的观察,其中就有关于三叶草的评论,他说,三叶草是爱尔兰人的食物,特别是在困苦和饥饿的时候。在这里三叶草被描述为一种食物,因为在战后的饥荒中,饥饿的人食用这种植物来摄取营养,作为生存下去的最后的手段。关于三叶草的确切植物身份,由于伦敦植物学家詹姆斯·埃比尼泽·比切诺的研究探讨而陷入更多的困惑。他在1830年发表的论文中称:真正的三叶草是白花酢浆草或酢浆草。比切诺认为三叶草不是爱尔兰的本土植物,只在十七世纪中叶才传入爱尔兰的,他认同爱尔兰人食用三叶草的传统。比切诺认为,这符合酢浆草的植物性质,只有酢浆草才经常被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用于风味食品。比切诺的论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然而,作为证据支持这是三叶草的一种。更科学的方法是由英国植物学家詹姆斯·布里顿和罗伯特·荷兰德,他们在1878出版的《英文植物名称词典》中引用,通过调查表明,三叶草就是在科文特花园最常见的钝叶车轴草,这就是在圣帕特里克节的三叶草,并在爱尔兰至少有13个城市认定该种植物为三叶草。

三叶草会夏眠,睡眠的不只是红三叶草的叶子,只要留心观察,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叶子的睡眠。夏天的傍晚,合欢树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成对的闭合,然后低下头来,含羞草的小叶闭合后也会低下头来,这些现象告诉人们,叶儿瞌睡,夜幕降临了。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美的花朵也要睡眠。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三叶草(Shamrock):是多种拥有三出指状复叶的草本植物的通称,主要包括三类:豆科的车轴草属(被认为是最正宗的三叶草)和苜蓿属、酢浆草科的酢浆草属中的某些种类。

三叶草主要分布在温带至热带地区,并在湿润草地、河岸、路边呈半自生状态。喜湿润温暖气候,较耐旱、耐寒。适宜于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粘性土壤生长。生长周期一般为2-6年,在温暖条件下,常缩短为二年生或一年生。

三叶草多作为草坪种植于各公园,绿地。苗期生长缓慢,种子播入坪床后,每天早晨或傍晚进行喷洒,始终使坪床表面保持湿润直至出苗,出苗后可减少喷水次数,但仍需精心管理,苗期管理约30-50天,期间除注意浇水使坪床保持湿润外,还要随时清除杂草,主要是人工拔除,防止杂草危害。

三叶草由于其侵占性强,不需要进行中耕除草,由于固氮根瘤菌能吸收空气中的氮素,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因此,施肥以磷钾肥为主,不施或少施氮肥。在生长旺季和越冬时,要供给充足的水分,以保证旺盛生长和安全越冬。盛夏前可进行一次刈割,并浇足水,使植株保持绿色。越冬前再刈割一次,浇足冬水。这样,来年返青时,坪面上无枯黄的枝叶。

扩展资料

在西方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三叶草代表着幸运,因为它被认为是只有在伊甸园中才有的植物。在有些国家里,扑克牌里面的梅花就是代表幸运的三叶草。三叶草的数目代表真爱、健康和名誉。

三对于“真正”三叶草是那一种植物,精确植物种类定位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约翰·杰拉德(John Gerard)在1597年的草药中将三叶草定义为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或白花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flore albo)。

他用英文对植物进行描述为“三叶草”或“爱德华三叶草”Medow Trefoile”。爱尔兰植物学家凯勒·思雷尔克德(Caleb Threlkeld)在1726年写作的《爱尔兰本土植物》的论文“Synopsis Stirpium Hibernicarum”中,将红车轴草鉴定为三叶草,称之为白斑三叶草。

关于三叶草的确切植物身份,由于伦敦植物学家詹姆斯·埃比尼泽·比切诺(James Ebenezer Bicheno)的研究探讨而陷入更多的困惑。他在1830年发表的论文中称:真正的三叶草是白花酢浆草(Oxalis acetosella)或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

比切诺认为三叶草不是爱尔兰的本土植物,只在十七世纪中叶才传入爱尔兰的,他认同爱尔兰人食用三叶草的传统。比切诺认为,这符合酢浆草的植物性质,只有酢浆草才经常被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用于风味食品。比切诺的论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然而,作为证据支持这是三叶草的一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叶草 (植物代表的文化符号)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弊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最明显的例子是澳洲引进的兔子。1500年以来,世界各国动植物的交流,有些已成为当地的有害动植物。至于转基因作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有可能引发:第一,转基因作物使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问题;第二,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第三,转基因作物影响食物安全。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 未来20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代理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三叶草研究现状论文

分两种颜色的,白色和红色的!

这种为白色三叶草,适应力比红色强很多!

你是否在职场中感到厌倦、焦虑和失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你可能进入了职业倦怠期。 接下来介绍的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就是帮助梳理倦怠原因,从何找到有效解解决办法的有效工具。顶尖战略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奉行这样一个原则,把客户遇到的问题拆解清楚了,解决方案就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对个人职业生涯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 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是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老师在2011年提出的理论,由价值、能力、兴趣三部分组成,处于良好的职业生涯状态的人的三叶草是️转动的,因为工作有价值,所以兴趣高肯钻研,正因为肯钻研有积累所以能力提升,正因为能力越来越高,价值感也在提升,循环促进,良性循环。 如果对工作本身不喜欢,上班如上坟,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三叶草就如同生锈一般,停止了转动,还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能力的缺失会引起焦虑感,兴趣缺失会引起厌倦感,价值缺失会引起缺失感。 比如一直做琐碎的行政类工作很难让人产生价值感,更谈不上兴趣,对个人长远发展不利,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就要思考如何破局,寻找更适合的工作。 职业转型是要有阵痛过程的,找到坚定的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积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机会出现并抓住,实现转型,从长远来看利好。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哪怕最终没有做出改变,但知道了工作不是全部,在业余时间不断提高自己,发展副业,小步快跑,也能活出自己,活的精彩,《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希望所有处在职业倦怠期的朋友都能深入分析现状,找到解决方案,并最终走出倦怠,活的更有价值感。

三片叶子,是那种圆叶子,没有棱角

三叶草会夏眠,睡眠的不只是红三叶草的叶子,只要留心观察,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叶子的睡眠。夏天的傍晚,合欢树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成对的闭合,然后低下头来,含羞草的小叶闭合后也会低下头来,这些现象告诉人们,叶儿瞌睡,夜幕降临了。

关于对日本研究的论文摘要

文化 作为人类文明的积累在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 传统文化 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形成的,其发展进程主要反映在社会 教育 活动中。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日本传统艺道文化的美学特征

摘要:日本艺道是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并且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蕴含闲寂、空寂、幽玄、风雅、枯淡等美学特征,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其中空寂和闲寂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关键词:艺道 空寂 闲寂 茶道 俳句

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各种艺术和艺能,这些艺术和艺能在长期的演变中,受到了日本本土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并将之称为“道”。日本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艺道文化,范围甚广,涉及歌道、俳谐道、能艺道、花道、茶道、书道、画道、棋道乃至剑道、 柔道 、武士道等,直接与“文武两道”有关的技艺,都通称为“道”,并且拥有各自的艺道理念和艺道的规范。而各种艺道的理念十分复杂,各种艺道的规范也迥然不同。真正有代表性的是茶道、歌道、书道、花道、连歌道、能乐道,所谓“六艺”就是指这六种艺道。 “道”指有关活动中的出神入化的技巧及合规律性的自由创造的能力。日本人把技艺、技巧推崇到“道”的绝对地位,其意在于表明对技艺、技巧本身审美价值的重视程度。他们把中国人称呼的技艺、技巧称之为“艺道”,认为艺道较之于通常的技艺、技巧更能体现他们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日本美学和艺术思想中高度尊崇技巧、技艺之美,表明了日本民族审美趣味的独特性。

“道”的含义,在日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道”字和大陆文化一起传到日本,平安时期,“道”字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偏重于学术、技能方面。到了中世纪,随着日本自身的艺术观的形成,“道”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道”成了通向澈悟人生之路、之行程。大歌人藤原俊成的儿子藤原定家制定了歌道的理论,在其代表作《和歌大观》中,定家提出了“汉诗言志,和歌唱情”的理论,指出了日本文化的特点,给其后的“道”观以极大的影响。继歌道之后,便有连歌之道、能乐之道,后来便把茶汤也称作茶汤之道。这些道综合在一起,称之为“艺道”。日本的艺道不强调天赋和智能上的聪愚,而强调忠诚专一、全神贯注、认真磨练的精神,这是“道中人”和“道外人”的基本区别。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对“艺道”的体悟同思维上对“道”的认同是同样的道理,同佛教禅宗对“佛性”的直觉领悟也是同样的方式。因此,“艺道”可以通接“天道”、“人道”、“自然之道”、“万物之道”,从而赋予“艺道”以神奇性和神秘性,也使艺道文化蕴含了禅意美。

1 日本传统艺道美观——追求禅意禅境

中国宋代的佛教禅宗涌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室町时代禅宗在日本的流行,适应了日本民族的精神需要。日本民族不仅把佛禅思维和审美情趣推向艺术领域,而且推向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奉禅趣禅境为最高精神境界,并处处追求表现禅意,禅意同日本民族原有的神道教的生命意识融化在一起,成为艺术美的极致和日本艺术精神的核心。

日本禅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本体论上的“空”是万物的本性,“空”就是禅悟所需要把握的真如。所谓“禅悟”,就是以直觉的方式体验和领悟万物的“空”的本性。东方美学研究者邱紫华认为,艺术美须蕴含禅意禅趣是日本民族的艺术美观的基点之一,即艺术必须表现对生命本体的领悟和“无我”的自由心境。

禅对日本艺道美观的影响在于:首先,禅的“有限即是无限”的观念,决定日本艺术不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并形成日本艺术形式小巧和简化的特点。就诗歌而言,典型地表现在俳句的形式上。俳句形式非常短小,但美学追求却是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来表现丰富的情感,以浓缩的语意抒发深厚的思想。其次,以自然界中个别事物来显现“真性”、“真如”。禅宗的真实观、真理观就是“真如”、“真性”,也就是主体领悟到事物本质的本性的“空性”、万物的“空性”。把这种生命的神秘感受贯注于艺术创造之中,艺术家就成了造物主的代言人。因此,在艺术中只要以禅意去描绘一景一物、一山一水的自然本色、天然情态就都富有禅趣。日本的艺术往往不加雕饰,破除人工的痕迹而追求淡泊浑朴,强调表现景物的原色和天然的生气,这也正是禅意的表达。再次,禅宗思想不仅对日本艺术创造有深远影响,而且渗透审美意识中,形成颇有禅思色彩的美学范畴。如“空寂”、“闲寂”、“枯淡”、“幽玄”等。室町时代由于禅宗对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审美意识也完全禅宗化,由古代的“真实”“物哀”为主体的审美观转向以“空寂”的幽玄和“闲寂”的风雅为主体的审美观。“空寂”和“闲寂”的审美意识渗透到日本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空寂”的含义是幽玄、孤寂、枯淡;“闲寂”的含义是恬适、寂寥、古雅。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在萌芽初期阶段,两者常常是同义的,主要表达一种以悲哀和净寂为根底的枯淡和素朴、寂寥和孤绝的精神,与禅宗精神有着深刻联系。禅宗以“悟”为目的,“悟”的体验是超越理智分析的神秘存在,因此“悟”带有神秘色彩,在作为艺术表现时,就产生了空寂的幽玄美。空寂以幽玄作为基调,充满苦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多体现在生活艺术上;闲寂是以风雅做为基调,充满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多体现在表现艺术上。艺道中的茶道、歌道、画道、俳谐道、能艺道足以表现日本中世纪的空寂和闲寂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中世“空寂”主要体现在作为生活艺术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上,近世“闲寂”主要体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松尾芭蕉的俳谐趣味上。

2 千利休的茶道——空寂的幽玄美

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生活方式之一。日本茶道的源流,应上溯至8世纪上半叶。当时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文化,完全是照搬中国贵族书院式的茶道模式。室町时代末期,村田珠光等一反书院式茶道,提倡“空寂茶”。茶道大师千利休继承吸取了村田珠光等人的茶道精神后提出来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他改革了茶室,由书院式的豪华建筑改为简素的草庵式建筑,以简素和非对称性为其基本特色,从茶室建筑、装饰和摆设,到煮茶 方法 、使用茶具样式和吃茶礼仪,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狭窄的茶室和茶庭空间,简洁的内部摆设,反而使人感觉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趣,蕴涵着无边的开阔和无垠的幽玄。朴素的草庵式茶庭,不规则的露地式茶庭和形态不匀整的茶具,使人进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与造化合一的古雅和空寂的理想境界。千利休的茶道俗称“空寂茶”。由此,在日本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茶道也因此成为修炼精神和交际礼法之道。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和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日本的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在大和民族独特的环境下,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自然地融为一体,成为日本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中的“本来无一物”的哲学思想,不对称、简朴、素淡,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千利休贯彻于茶道中的“空寂”,是强调从“无”的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精神性的东西。从美学的角度言之,其草庵式茶道,肯定简素,完成了茶道这一特殊艺术以“空寂”为中心的幽玄美。

如果是说中世以千利休为代表的茶道的美表现为“空寂的幽玄美”,近世以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谐艺术美则表现为“闲寂的风雅美”。

3 松尾芭蕉的俳句——闲寂的风雅美

日本 文化史上的安土桃山时代末期,即江户前期,流行以芭蕉为代表的“闲寂美”的俳句。俳句是日本民族诗歌的一种独特形式,形成于室町时代,后以松尾芭蕉为代表的俳人,将俳句推向了全盛期。俳句无论在形式上或是在审美情趣上,都是由日本古代诗歌演变而来。拥有俳圣美誉的松尾芭蕉在俳谐 艺术世界进一步 发展了“闲寂”的审美情趣,创造了以“闲寂”为中心的风雅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日本歌论的美学范畴。这里所谓“风雅”的概念,是指日本人美意识中自然感的美。芭蕉主张俳句的特殊性格:一是风雅之诚,二是风雅之寂,三是不易流行。禅道修业、回归造化,成为芭蕉俳句思想的重要源泉。芭蕉出于“一切皆空”的佛法观,追求空虚的幻想世界,故而其俳谐观和自然观贯彻了“山川草木悉无常”的思想,这 也给他的“风雅之寂”平添了几分玄妙的禅趣。芭蕉以传统的日本精神——“贯道之物”为根本,创造了俳句闲寂风雅的新风,俗称“蕉风”。

在俳句的世界里,松尾芭蕉是无与伦比的一代宗师。他经过苦心钻研,将俳句从俳谐的诙谐导向真诚,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被世人誉为“芭蕉风格”。而显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就是如下这首俳句:“寂静古池塘,青蛙跃入池中央,水声扑通响”。这首俳句既表现了自然的美感,又巧妙地将恒定的存在与瞬间的动作结合起来,从而暗示了无止境的事物与此时此刻的事物的并存这一人生的哲理。从芭蕉的 “徘眼”来审视,可以看到,古池周围一片幽寂,水面的平和更增添一种“寂”的气息,青蛙跃进池水,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又恢复了宁静。在这一瞬间,动与静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表面是无穷尽的宁静,内里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可以说,芭蕉感受自然不是单纯地观察自然,而是契入自然物的心,将自我的感情也移入其中,以直接把握对象物生命的律动,这样,自然与自我才能在最高层次上达到一体,从而自我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进入幽邃的幻境,艺术上的“闲寂”之风雅也在其中了。芭蕉在奥洲小道旅行,置身于景色优美而沉寂的意境,心神不由为之清净,于是作了一首名句:“一片闲寂中,蝉声透山岩”。这首徘句的“闲寂”精神,与《古池》是相通的,都是体现了芭蕉的“闲寂风雅”的典型佳句。芭蕉是俳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流贯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这些“俳禅一如”的俳句,不仅贯穿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而且体现了流行于其时的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日本文化和美学研究者叶渭渠认为,芭蕉的艺术观以及基于此的艺术 实践,一是源自于日本传统的“真实”、“物哀”、“幽玄”的 文学思想,二是受中国老庄思想和朱子学世界观的影响。芭蕉将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朱子的“天道既人道”思想移在徘句上,在把握主客合一的基础上,寻觅俳句的人生救济的至高之道。在表现上,他的俳句深受汉诗内在张力的表现的影响。他的“闲寂”看似消极无力,但内里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松尾芭蕉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俳句以及诸多俳论,他发现了禅文化中存在的美,创造并完成了一个时代的日本美。正如川端康成所说,芭蕉在俳句方面对传统美的传承与创造,的确是个“登峰造极者”。人们尊他为“俳圣”,这是当之无愧的。从芭蕉的俳句、俳文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日本的“闲寂”的风雅之美,并进一步领会到这种美只有在永恒的孤绝精神之中才能产生,而这种孤绝的精神只有在自然、自然精神和艺术三者浑然一体中才能放射出光芒。

空寂和闲寂作为审美理念,其意义是非常暧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空寂和闲寂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茶道和俳谐道两个领域,构建了幽玄美和风雅美的世界。

4 结语

艺道文化是日本独特的文化之一,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技艺之称为“道”,不仅意味着艺技达到至高至纯的技法,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内涵(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1页)和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哲理。日本艺术家把佛教的苦行和禅宗悟禅引进艺道之中,通过反复的实践和体悟获得艺术技巧的成熟,从而达到化境。在日本艺术精神中,艺术显现禅意禅趣之境是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日本各门类艺术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都 总结 出某种 经验 性的理论,也陆续形成一些艺术美学特征。最典型的是“空寂”和“闲寂”两大范畴。作为美学范畴,空寂和闲寂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同佛教禅悟相结合的产物,是禅宗“无”的观念在艺术创造和审美领域的延伸,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千利休的茶道和松尾芭蕉的俳句充分表达了禅意和禅趣的精神追求,也蕴含了空寂的幽玄美和闲寂的风雅美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藤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3]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下页带来更多的有关于日本传统文化论文

关于甘草研究的论文

甘草【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来源】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和根状茎。野生品秋季采挖,栽培品于播种3~4年后,在秋季采挖,除去残茎,按粗细分别晒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粗壮,呈圆柱形,味甜,外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茎直立,基部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约6厘米,托叶早落;小叶7~17片,卵状椭圆形,长2~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浑圆,两面被腺体及短毛。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花密集;花萼钟状,被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厘米,旗瓣大,矩状椭圆形,基部有短爪,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荚果条状长圆形,常密集,有时呈镰状以至环状弯曲,宽6~9毫米,密被棕色刺毛状腺体;种子2~8粒,扁圆形或稍肾形。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 3次,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生境分布】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栽培】喜干旱气候。适于生长在砂土或砂质壤土地带,但不宜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栽种。种子繁殖,穴播(条播亦可),播种前用30℃左右的水浸2~3小时后播种。行距1尺,穴距5寸开穴,穴深2寸,每穴播种5~10粒,覆土5分,每亩播种量3~5斤。生长期间,除苗期外,不宜过多浇水。追肥以施用氮、磷肥为主。【化学成份】根及根状茎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即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C42H62O16)6~14%,为甘草的甜味成分,是一种三萜皂甙。甘草酸水解产生一分子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即glycyrrhetinic acid,C30H46O4)及二分子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C6H10O7)。并含少量甘草黄甙(即甘草甙liquiritin,C21H22O9,为一种黄烷醇flavanone的甙,其甙元名甘草素liquiritigenin,,C15H12O4和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C21H24O9)、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 即grabric acid,C30H46O5)、甘草西定(licoricidin,,C25H32O5,即3’,6-二异戊烯-2’,4’,5-三羟基异黄烷)、甘草醇(glycyrol,C21H18O6)、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C22H20O6)、异甘草醇(iso-glycyrol,C21H18O6),此外,尚含有甘露醇(mannite)、葡萄糖%、蔗糖~%、苹果酸、桦木酸(betulicacid,C30H48O3)、天冬酰胺、菸酸、生活素(biotin,C10H16O3N2S)296微克/克、微量挥发油为甘草特有臭气的来源及淀粉等。【药理作用】 1.解毒作用:甘草甜素或其钙盐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于一些过敏性疾患、动物实验性肝炎、河豚毒及蛇毒亦有解毒作用。其解毒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通过物理、化学方式的沉淀、吸附与结合,加强肝脏的解毒机能以及甘草甜素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也是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2.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囊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铵、甘草次酸钠能有效影响皮下肉芽囊性炎症的渗出期及增生期,其作用强度弱于或接近于可的松。甘草酸的各种制剂之抗炎作用,以琥珀酸盐的活性较高,但毒性亦大。甘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3.甘草有祛痰作用,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咯出。4.甘草次酸衍化物对豚鼠及猫的实验性咳嗽均有显著的镇咳作用。5.甘草的各种制剂对大白鼠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的水提出物有保护胃粘膜,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据临床与药理研究室观察,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粘膜细胞的“已糖胺”成分,使胃粘膜不受伤害。6.对胃液分泌的影响: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吸附胃酸,故能降低胃酸浓度,但吸收后也能发挥作用。对基础分泌量亦有抑制作用。7.解痉:甘草煎剂、流浸膏对动物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等引起的肠痉挛有解痉作用。甘草对动物离体肠管及在体胃均有松驰作用。8.甘草对于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使其肝脏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元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表明甘草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9.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能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甘草能使尿中游离型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增加,结合型减少,小剂量表现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束状层幅度加宽,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降低等。甘草能显著增强和延长考的松的作用。甘草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的原理,有人认为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作用也相似,系一种直接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间接作用即甘草次酸抑制了肾上腺皮质固醇类在体内的破坏,因而血液中皮质类固醇含量相应增加,而呈现较明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10.甘草有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并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11.抗癌:甘草次酸对于大白鼠实验性骨髓瘤及腹水肝瘤均有抑制作用。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12.甘草与芫花合用有相反作用:二者共浸组的毒性较分浸组显著增高,芫花与甘草同用,利尿、泻下作用受到抑制,能增强甘草毒性。【炮制】 炙甘草:将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放锅内炒至深黄色和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炙甘草能补脾益气。主治咽喉肿痛,咳嗽,脾胃虚弱,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癔病,痈疖肿毒,药物及食物中毒。【用法用量】 ~3钱。【注意】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附方】 1.胃、十二指肠溃疡:甘草10克,鸡蛋壳15克,曼陀罗叶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每日3次。2.癔病:(甘麦大枣汤)甘草5钱,大枣1两,浮小麦4钱,水煎服。3.心虚气悸,脉结代(早期搏动):炙甘草、党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各3钱,桂枝钱,生姜3片,大枣5枚。阴虚内热,夜寐不安者去桂枝、生姜,加灵磁石5钱,牡蛎1两;气虚者加黄芪3钱,五味子钱。【备注】 1.商品甘草主要分东甘草和西甘草两大类,东甘草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北部,原植物主要系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西甘草主产于西北的内蒙古西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山西及陕西北部,原植物也是此种。2.西甘草之产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的,除甘草外,尚有:(1)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分布于新疆。根成分与甘草相似。(2)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根在当地与甘草及光甘草均作甘草入药。分布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3)黄甘草Glycyrrhiza kanscensis Chang et Pang, mss.,分布于甘肃及新疆。质地较甘草烧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志远首先对欧美“茶叶致癌论”提出挑战 。1984年,在夏威夷举行的“泛太平洋化学联合会年会”宣布茶叶抗突变成果。1987年在杭州“第一次国际茶叶与健康学术会议”,宣布茶叶抗癌变实验动物结果。1997年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身份,在美国肿瘤研究学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选择为科学家代表,对社会宣布茶叶防癌抗癌的研究成果。王教授的茶叶防癌研究项目也被哥伦比亚大学1997年年报列为杰出研究成果。其研究事迹曾在国际著名媒体“科学新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报导。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肿瘤研究”封面介绍中,把他列为世界上在茶叶与健康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之一。他有8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大部分论文的学术引用率在50以上。其一篇发表在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学报”(J Natl Cancer Inst.)论文(Yang CS, Wang ZY. Tea and cancer,J Natl Cancer Inst. 1993 85:1038-49)经Google科学引文索引搜索,至2013年9月1日为止,此论文至今被该领域评为学术引用率“Top 1”. 王教授也是研究甘草的专家。其一篇关于Licorice and cancer(甘草与肿瘤)的论文,其科学引文索引率也在该领域至今保持位居榜首 。他也专注于生物分子簇科学研究,特别是分子簇水与健康,分子簇水线和生物信号传递网络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组在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年会上,开创性地提出“分子簇水缆-经络-生物信息传递”和“分子簇水和生物信息网络”的理论受到普遍关注。王教授近年专注于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特别关注茶叶,全谷食物,和包括栀子,甘草,菊苣,桑叶,火麻仁,淡豆豉等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中药的深度开发。考虑如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既帮助农民致富,又开创新的健康产品。王教授正组合海内外科学家联合团队,将东方养生保健传统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共同创新21纪新型“药食健康产业”。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