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论文包豪斯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7 15:06:28

论文包豪斯题目

外国设计艺术的源流 水晶宫博览会 1851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进步,英国 伦敦举办了19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 水晶宫博览会。水晶宫的设计采用了玻璃 和铁架结构,博览会对设计理念产生根本 影响,各种思想争论对设计界形成强大冲 击。终于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引发了一场 工艺美术运动。 霍塔旅馆 维克多-霍塔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大师,霍 塔是一位建筑师,他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 经常使用葡萄蔓般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 线条,这种线条被称为“比利时线条”或 “鞭线”,它起伏有力,并成为了比利时 新艺术的代表性特征。 巴黎地铁设计 吉马德(Hector Guimard,1867-1942)是 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法国新艺术运动 受到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影响,追求华 丽、典雅的装饰效果。 吉马德最有影响的 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所有地 铁入口的栏杆、灯柱和护柱全都采用起伏 卷曲的植物纹样。这些设计赋予了新艺术 最有名的戏称——“地铁风格”。 高迪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以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 为代表,他吸取了东方风格与哥特式建筑 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形式,以浪漫主 义的幻想,将极力软化的曲线趣味渗透到 三度空间的建筑之中去,巴赛罗那的米拉 公寓是一个典范。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 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之 中去,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有异曲同工 之妙。 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它是于1920年在巴黎首度出现的。 装饰艺术风格是一种明确的现代风格,它从各种源 泉中吸取了灵感,包括新艺术,俄国芭蕾、美洲 印第安艺术。 艺术装饰运动传入美国,与美国的大众文化相融 合,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爵士摩登”风格。它豪 华、夸张、迷人、怪诞,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和 产品设计两方面。在建筑设计上,一系列的大型 建筑物都是艺术装饰风格的产物,如克莱斯勒大 厦等,这些建筑一方面采用了金属、玻璃等新型 材料,一方面采用了金字塔形的台阶式构图和放 射状线条来处理装饰。 第三国际纪念塔 构成主义是一战前后俄罗斯的一个先锋艺术流派。 构成派艺术家力图用表现新材料的空间结构形式, 雕塑家塔特林是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构成主义 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建筑师塔特林创作于1919年的 第三国际纪念塔。按照设计,这座塔塔高400米, 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出一半。纪念塔完全采用 钢铁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造型上是简洁的螺旋 上升的几何形状,表达了一种坚定向上的政治信 念。 风格派 风格派(De Stijl)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 兰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1917年10月,一批荷兰的 设计师,艺术家发行了一本叫“风格”的杂志,风格派由 此得名。这个组织以杜斯博格(Theo Van Doesburg)为 领导,风格派认为艺术应该用几何形象的构图和抽象的语 言来表现宇宙的基本法则——和谐,在建筑、产品、室内 等各个设计领域,风格派都使用着一种和谐的几何秩序来 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抽象的倾向,对后来的艺术和设计有 着持久的影响。 风格派艺术以一种几何和精确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精神支配 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胜利,以及寓美于纯粹与简朴之中的 思想。里特维尔德(Cerrit Rietveld)的红蓝椅揭示了风 格运动的哲学精髓,他的《红蓝椅》、《柏林椅》和茶几 成为现代设计史上经典之作。 麦金托什 查尔斯·麦金托什被公认为新艺术在英国的 杰出人物,在英国19世纪后期独树一帜。 1896年以他为首成立“格拉斯哥四人”的 设计小组,麦金托什设计了格拉斯哥艺术 学校大楼及室内陈设,获得了极大成功。 这座建筑的外观带有新哥特式的简练、垂 直的线条,体现出植物生长垂直向上的活 力。麦金托斯设计的大量家具、餐具和其 他家用产品都具有高直的风格,世界闻名的 高靠背椅就极具代表性。 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 “高技术风格”(High-Tech)是与新现代主义 平行发展的另一种工业设计风格。高技术风格在 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在美学上力求表现新技术。 高技术风格直接表现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 征。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游击队”风 格,即军用通讯机器风格,以表现战争中发展起 来的电子技术。“高技术”风格的发展与50年代 末以电子工业为代有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分不开的。 英国建筑师皮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 (Richard Rogers)于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 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是其中最为轰动的作 品。 波普设计 波普设计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又称流行艺术、 通俗艺术、新达达主义,代表着流行与大众化的品 味。它的鼎盛时期是本世纪60年代,主要活动中 心在英国和美国。它代表着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 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反映了 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 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波普风格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形式,如美国电话公司就采用 了美国最流行的米老鼠形象来设计电话机,意大利 的波普设计则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如把沙发设 计成嘴唇状,或做成一只大手套的样式。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抗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在 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得到广泛地体 现。后现代主义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它 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 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文丘里的 建筑理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 的信条针锋相对的。他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 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他把后现代主义的 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 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Arnamentation)。 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 1925-)设计的新奥尔良意 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典型体现。 孟菲斯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界最有影响的组织是意大利成 立于1980年12月的“孟菲斯”(Memphis)的设 计师集团。孟菲斯原是埃及的一个古城,也是美 国一个以摇滚乐而著名的城市。设计集团以此为 名含有将传统文明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意思。 “孟菲斯”成立于1980年12月,由著名设计师索 特萨斯(Ettore Sottsovss)和其他7名年轻的设 计师组成,以后设计队伍和影响逐渐扩大,成为 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集团。代表人物是索特萨斯, 他与其它一些反现代同仁们成立了“阿尔其米亚” 设计室,开始了取代现代主义的艺术运动(新设计 运动)。孟菲斯作为设计小组的名称,标志出索特 萨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艺术相结合的理念。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价值在于它对现代主义设计 运动的前驱作用与启迪意义。1859年工艺美术运 动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 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另外,工艺美 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 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适用的作 品。工艺美术运动的先天局限是将手工艺推向了 工业化的对立面,这一观念无疑违背了历史发展 的潮流,由此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它导致英国 成为最早工业化和最早意识到设计重要性的国家, 但却未能率先建立起现代工业设计体系。代表人 物是威廉·莫里斯,英国作家、画家、工艺美术家。 包豪斯( 包豪斯(BauHaus,1919-1933) , ) “包豪斯”一词由德语的“建造”和“房屋”两个词的词 根构成。创始人是格罗佩斯,包豪斯学校由魏玛艺术学校 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材。包豪 斯是一所设计学校,开设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 塑、印刷等科目。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提出了三个基本 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 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 对于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 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包豪斯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 “基础课程”的教育—三大构成。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其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 设计教育的参照系统,包豪斯的思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 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 “设计奇才”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设计奇才”科拉尼( 设计奇才 ) 70年代中期,德国设计界出现了一些对抗功能主 义的设计师,他们希望通过更加自由的造型来增 加设计的趣味性。被人称为“设计奇才”的科拉 尼(Luigi Colani,1926-)就是这一时期对抗功 能主义倾向最有争议的设计师之一。科拉尼出生 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 习空气动力学。在科拉尼的许多设计方案中,他 都用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知识表现出强烈的造型 意识。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设计将简洁与实用的设计思 想与功能主义融为一体,使手工艺传统与新的严 谨的理性主义并行,创造了自己鲜明特色。它体 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 言、传统的融合,以及自然材料的欣赏等。因为 环境因素的影响,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 的设计文化相结合,既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 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 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 代设计文化,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批优 秀的设计大师当然功不可默。如汉宁森、克兰特、 阿尔托等。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 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 阿尔托 (Alvar Aalto,1898-1976) , 阿尔托是芬兰著名工业设计师、建筑师。1921-1925年间在瑞典、芬 兰等地从事建筑、规划、室内设计、家具、灯具、染织、玻璃以及展 示设计等工作, 1923年,他研究和从事使木头弯曲的实验。这项实 验导致他30年代革命性的椅子设计。1929年,与他人合办了他第一 次完整的、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现代家具展。他最著名的建筑设计 是他在土库的家,这被看作是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的第一个代表。 在选择压薄的木头与胶合板作为他设计的主要选材后,他与土库附近 家具厂的技术指导奥托(OTTO KORHONEN) (OTTO KORHONEN)一起研究薄木板的结合 以及胶合板成型的局限性。这些研究导致了他最具技术革命性的设计 41号和31号椅子。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 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已成为国际上驰名的芬兰产品。他设计 还有芬兰设计文化显著特征,如皱叶甘蓝花瓶。这个花瓶的设计是他受 到了芬兰峡湾海岸线的启发,他的产品设计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 汉宁森 汉宁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的成名作是他 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这件作品于1925 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好评,这种 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 畅销不衰。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特色。 PH PH灯具的重要特征是:①所有光线必须经过一次 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 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②无论从任何角度均 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③对白炽灯 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④减弱灯罩 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 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PH灯 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雅各布森( 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 1902-1971 ) 雅各布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他的三个经 典的椅子设计,世界闻名。即1952年为诺 沃公司设计的“蚁”椅,1958年为斯堪的 纳维亚航空公司旅馆设计的“天鹅”椅和 “蛋”椅。这三种椅子均是用热压胶合板 整体成型的。 流线型设计 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 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 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 型语言而广为流传,冰箱、汽车的设计都受其影响。这种 外形能够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呈现出一种流线型,在 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大的速度。流线型设计最早是用在20世 纪交通技术上。如轮船,飞机,汽车,以此来解决高速运 动中的流体动力和气体动力性能。它不仅运用于功能改进 上,还用在家居产品上,从电熨斗、电冰箱乃至所有的家 用电器,都采用了这种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这些 产品对消费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不少流线型设计完全是 由于它的象征意义,而无功能上的含义,流线型在富有想 象力的设计师手中,体现了流线型作为现代化符号的强大 象征作用。 罗维( 罗维(Raymond Loeway, 1889-1986) , ) 罗维是美国最重要的设计师,被认为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者。1935年 为西尔斯百货公司设计的“冷点”电冰箱,外型简单、明快,奠定了现代电 冰箱的基础。 他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 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 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空军一号” 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 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罗维曾受肯尼迪总统委任为国家 宇航局——NASA的设计顾问,从事有关宇宙飞船内部设计、宇航服设计及 有关飞行心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宁静的太空,如何使宇航员在座舱内感到 舒适、方便,并减少孤独感,这是工业设计的一个新课题。罗维对此进行了 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航天工业设计的体系与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34年罗维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设计的K45/S-1型机车是一件典型的流线 型作品,车头采用了纺锤状造型,不但减少了1/3的风阻,而且给人一种象征 高速运动的现代感。 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 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罗维一生有无数殊荣,在美国《生活》周刊 列举的“形成美国的一百件大事”中, 1949年,罗维(LOEWY)是第一个出 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师。 兰德( 兰德(Paul Rand,1914-1996) , ) 兰德作为当今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图形设计 师及设计教育家之一,兰德1929-1932年就学于 纽约普拉特设计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视 觉设计方面的建树和前卫精神对整个图形设计领 域而言,影响巨大而深远。兰德的设计实践领域 极广,包括广告、杂志的艺术设计、书籍装帧及 插图、字体设计、包装设计等。多次获得各种由 专业组织颁发的大奖,包括数枚"纽约艺术家协会 "金奖。他还被授予英国"荣誉皇家设计师头衔。 他曾受聘为许多美国著名大公司的设计师或设计 顾问,其中包括美国广播公司、IBM公司、西屋 电器公司等。他为这些公司所设计的企业标志 , 已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 贝聿铭(Pei Ieoh Ming ,1917-) ) 贝聿铭生于中国广州,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1935年加入美国籍,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 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著称于世。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 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 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图书 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这些设计新颖,造型 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 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1988年设计的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 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他在设计 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 材料和结构。 点击查看本章知识点 点击查看本章在线测试 谢谢!

对啊,才10分。你也太天真了吧。

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的三大构成,现在依然是设计课程的基础课,你可以联系三大构成谈一下展示设计,题目可以叫展示中的构成。1可以先谈一下构成2再谈一下展示设计3然后谈一下构成在展示设计的应用4最后可以谈一下对展示设计的展望,比如新融入的元素什么的。

平面设计是沟通传播、风格化和通过文字和图像解决问题的艺术。关于平面设计类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平面设计专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平面设计类 毕业 论文题目

1、《与秋》平面设计系列作品

2、探讨图像处理软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浅谈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4、探析色彩语言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5、平面设计中的二维动态图形教学与实践

6、分析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

7、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8、印染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评《中国传统印染 文化 研究》

9、基于人工智能AlphaGd视角下的平面设计发展思考

10、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 方法 探究

11、 传统文化 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2、浅谈绘画性语言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3、互联网时代下平面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评《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

14、基于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多维表现研究

15、当代平面设计中的女性身份建构与视觉表述

16、分析平面设计中元素视觉多维化表现方式

17、工作室制模式在高职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

18、计算机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19、论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0、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研究

21、点、线、面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意象表达

22、平面设计教学的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究

23、数字化时代平面设计的生存与发展

24、浅谈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表现

25、浅析中 国画 基本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

26、浅析符号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7、平面设计中视觉元素构建意义及策略

28、平面设计中视觉美学的构建研究

29、创新平面设计理念--浅谈极简主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0、论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1、李能建平面设计、插画设计作品

32、柳芳、陈佳莹平面设计、插画设计作品

33、以"玉环文旦"为例谈中职平面设计社团的实践创新

34、包豪斯的平面设计艺术成就探讨

35、民间染织 刺绣 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6、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37、浅议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38、平面设计中两极原理应用研究

39、油画风景和平面设计的关系与应用

40、电子商务冲击下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策略

41、网站建设中的平面设计方式研究

42、 广告 学专业平面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43、火力发电厂总平面设计要点分析

44、平面设计在外卖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45、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策略

46、传统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7、设计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48、地域文化符号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49、建筑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研究

50、设计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51、Photoshop在平面设计中的技术技巧

52、浅谈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53、建筑平面设计构思要素分析

54、建筑平面设计构思要素分析[J/OL]

55、平面设计与绘画艺术视觉构成的形式美研究

56、计算机应用专业平面设计方向建设初探

57、摄影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58、平面设计元素在空间中的运用分析

59、水墨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60、传统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021平面设计毕业论文题目

1 浅析计算机平面设计中设计软件的相互结合与应用

2 计算机平面设计创新教学 措施 探讨

3 试论动画中平面设计元素的视觉语言

4 计算机平面设计应用及创意研究

5 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平面设计教学

6 谈电脑软件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的影响

7 简约主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8 论平面设计在中职 教育 中的重要作用

9 探究极简主义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应用

10 论技工院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措施

11 平面设计中的传统美术色彩研究

12 简析20世纪初期未来主义运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13 大理喜州白族图形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探究

14 基于文字、图形、色彩语言艺术的平面设计运用

15 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的重要性初探

16 平面设计中元素视觉的多维化表现

17 平面设计软件与DICOM图像数据处理技术

18 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搭配方法分析

19 高职《Photoshop平面设计》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20 刍议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21 多维视野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构建

22 平面设计中的插画艺术

23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应用研究

24 关于涂鸦艺术风格的平面设计研究

25 互联网时代的平面设计与新媒体融合研究

26 图形创意在平面设计中核心价值的研究

27 平面设计中汉字符号演绎的创意思维研究

28 平面设计中商业海报的表现形式

29 摄影术的传入如何影响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手法与观念

30 平面设计语言在动态设计中的维度互联研究

31 动态化平面设计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与创新

32 平面设计元素在跨媒体平台动态设计中的视觉形态研究

33 平面设计立体视觉表现探索

34 儿童 画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35 女性参与:女性主义视角下中国近代平面设计探究

36 展陈中的平面设计视角与平面设计中的展览意识

37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平面设计的指导

38 中原民间美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与应用

39 平面设计的多维性研究及思考

40 平面设计在影视广告中的视听应用研究

包装设计论文题目

1、交互式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设计优化探讨

2、论人性化包装设计在商业环境下的体现

3、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4、基于芒编与纸盒相结合的包装设计研究

5、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6、探究包装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

7、浅析地域文化在秦皇岛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8、国潮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9、植物纤维制可分解包装袋的营销策略

10、艺术品包装设计理念分析——以书画类艺术品为例

11、折叠结构在快餐包装设计中应用所思

12、浅析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3、文化旅游创意视角下的信阳毛尖包装设计

14、蔚县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及对策探究

15、情感化设计在食品包装中的运用

16、基于淘宝SEO的度尾文旦柚包装设计

17、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儿童产品包装研究

18、情感视角下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9、贺岁生肖纪念瓷包装策略研究

20、网红思维角度下的包装设计营销策略研究

21、中老年降压药品的交互式包装设计

22、中国风视觉语言在国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23、基于Ansys Workbench的电炖锅包装设计与仿真分析

24、塑壳式低压断路器纸质运输包装设计

25、民国时期“三星”牌膏类化妆品包装设计解读

26、洛阳地域文化在葡萄酒包装设计研究中的应用——以洛阳宝石酒庄包装设计为例

27、木版 年画 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8、电饭煲运输包装设计及跌落仿真分析

29、糕点包装设计中的视觉元素研究——以四喜岷县点心系列包装设计为例

30、蜂蜜包装中的视觉元素研究——以Miel(蜜尒)蜂蜜系列包装设计为例

31、东阳竹编文化元素在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32、浅谈视觉阅览顺序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宋玉洁

33、以茶产业为例谈中小型食品企业包装设计的推广研析

34、论茶包装的设计维度

35、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包装设计

36、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包装设计研究——以吉林人参为例

37、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8、民族手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转型应用研究

39、网购产品包装设计研究

40、浅析趣味性包装设计与受众消费心理

41、探究物联网发展视角下的包装设计

42、电子商务模式下山西农特产品包装创新性设计研究

43、插画艺术在中国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44、包装的色彩运用与广告效果探究

45、动漫元素在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专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平面设计类的学术论文(2)

★ 平面设计类的学术论文

★ 平面设计相关论文范文

★ 平面设计的学术论文

★ 平面设计研究论文范文

★ 平面设计学术论文(2)

★ 艺术毕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平面设计的学术论文(2)

★ 平面设计论文2000字范文

★ 平面设计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包豪斯题目的论文

包豪斯在实践中探索,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①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②设计必须遵循客观、自然的法则。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与设计风格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由艺术和技术构成。其早期的教学体制可称为“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每一门课都由这两种教师共同担负,学校还设立了木工、陶瓷、编织和印刷工作室,供学生实习,使其兼具艺术和技术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1923年8-9月间,包豪斯举办了名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大型展览会。师生的作品吸引了欧洲著名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从而进行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宣传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高潮。当时,格罗佩乌斯作了题为“论综合艺术”的演讲并发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设想与组织》。其后,他在教学上又作了较大改革,把数学、物理、化学作为必修课,使教学体系向着更加理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右翼政治势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迁至德骚市,开始其发展的第二阶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设计学院”的附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性质。教学不再由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师傅共同进行,而是聘请技术熟练的工匠协助教授工作。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启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的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而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些中小企业无可奈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在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学校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包豪斯新校舍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学院在小型工业城市迪索市开学。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学校本身的建筑、规划,就是一篇无声的“宣言”,所以他亲自以包豪斯的原则设计了迪索新校舍,这座被誉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建筑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实习车间、学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风车形的平面。各个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错落。整个形体简洁明快,没有任何装饰。面对主要街道的实习车间为大面积装有机械开窗装置的玻璃幕墙,深灰色山墙,上书”Bauhaus”七个竖排字母。其余部分则全部为白色粉墙加黑色钢框窗。建筑内部布置着布劳耶尔(MarcelBreuer)设计的钢管皮面家具。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立方体造型,表面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依靠简朴的体块空间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节奏感。由于其简洁,这些建筑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20美分/平方英尺。与传统建筑的对比:传统的建筑观念是先考虑外观,然后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进外壳中,“先外后内”。格罗皮乌斯则是“先内后外”,先确定各部分功能所决定的空间,由这些空间组成合理的总体外观,功能决定外形。传统建筑中采用对称法则,而现代设计中采取灵活、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错落有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新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脱离承重的位置,从而扩大了窗户的面积,使窗户成为组成外观形态的重要部分。窗户的玻璃和几何秩序是新建筑最显著的特色。包豪斯教学: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的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改革是对主宰学院的古典传统进行冲击,提出“工厂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然后再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包豪斯课程实用指导材料研究工作方法正式指导观察课:自然与材料的研究绘画课:几何研究、结构练习、制图、模型制作构成课:体积、色彩的研究与设计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与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为贯彻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编织工厂:主要以金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编织设计为主陶瓷工厂:以距离魏玛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厂为实习工厂木工工厂:该工厂产品追求严谨的几何结构金工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纺织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师资包豪斯的教师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纺织品设计的保罗·克利(PaulKlee)以及费宁格是公认的20世纪绘画大师。构成派成员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使包豪斯的教学由手工艺转向工业设计。此外画家约翰·伊顿,建筑家米斯·凡·德洛、汉内斯·迈耶、家具设计师马赛尔·布鲁尔,灯具设计师威廉·瓦根菲尔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干。基本课程:康定斯基的课程:1)自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绘图保罗·克利的课程:1)自然现象的分析;2)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的研究约翰·伊顿的课程:1)自然物体练习;2)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3)古代名画分析莫霍利·纳吉的课程:1)悬体练习;2)体积空间练习;3)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4)结构练习;5)质感练习;6)铁丝、木材结合的练习;7)构成及绘画艾伯斯的课程:1)结合练习;2)纸造型练习;3)纸切割造型练习;4)铁板造型练习;5)铁丝造型练习;6)错视(illusion)练习;7)玻璃造型练习其他基本课程:色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着色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其它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建筑研究班特别选修工程课及各类专题研究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等三方面知识。此课程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1927年,包豪斯建筑系正式成立,由杰出的瑞士建筑家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开设:结构、静力学、制图、建筑学、城市及区域规划等。他们为迪索市设计的工人住宅小区和为柏林附近的柏诺工会学校所做的规划和设计,获得很高评价。鉴于上述包豪斯的师资,使包豪斯将现代美术诸流派发展的基本原理也纳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轨道;而且还使当时各种造型思潮得以聚集,并进一步形成体系,最后终于促成视觉语言的产生。正如时人所评论的,“包豪斯的工作,使人理解了隐藏在现代绘画后面的新观点。包豪斯的研究基于一种对新空间的探索。这种探索最早始于综合立体主义,20世纪初期,俄国的至上主义、荷兰风格派都是这方面的反映。是包豪斯将这种地方性的视觉语言整理提高成具有国际视觉语言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论。包豪斯的理论性著作--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的《根据材料进行建筑》、《动态的视觉》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纳吉的理论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并由此构筑了20世纪的造型教材基础。包豪斯之所以能将视觉语言体系化,因为: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围的有形有色地生活环境所包围,并不断地受到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唤起各种感觉和心情。这些从人的心底里涌现出来的感情,必须求得某种表现。因此,视觉语言是世界上每个人所共有的根本体验。这是一种更远大、更重要的生活设计概念。包豪斯的原则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包豪斯思想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技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采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干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相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变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宣言由36岁的格罗佩斯执笔,扉页上是表现主义版画家费宁格所作的星光照耀下的大教堂,宣言中可见到威廉·莫里斯和凡·德·维尔德的思想影响。包豪斯对建筑思潮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米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国际风格“的出现为现代主义提供了理论借口,他们“开拓机器生产时代的新的创造潜能,怀有对机器的热忱“。强调功能决定形式、不讲民族特色、个性特征,力求纯粹、反对装饰,这种国际语言逐渐推向理性、标准化使现代主义最终走向了极端。之后根源于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不断兴起。相继出现诸如:单纯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复古的新古典主义;甚至新新古典主义;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的高技术派;和理性、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的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等建筑思潮。建筑上的革命也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设计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产品形态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审美设计没有极致和终点。正如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 “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包豪斯“ 本世纪20年代初,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依凭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既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又改变了人们内心的思想观念,包豪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继承了莫里斯“人性化“的一面,而更提倡创造精神。“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的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这种态度是建立在把人作为尺度的整体观念上的,艺术家应该是完整的人的典型,要恢复艺术家在生产世界中的原位,与科学家、事业家一道制导自然,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美的形式与意义。艺术家凭他对生活进行有机安排的创造,必定会有利和促进生活之美的显现。"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豪斯被迫解散后,包豪斯的设计家们纷纷流亡法国、瑞士、英国,而大部分去了美国。欧洲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中心转到了美国。如格罗皮乌斯在英国居留三年后又于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此后,布鲁耶投奔格罗皮乌斯并在美国执行建筑业务,米斯·凡·德洛暂居德国,1937年赴美国任教于伊利诺工业技术学院(1llionis lnstitueeof Technology),希尔伯西摩和彼得汉斯等也前往该校任教。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基前往巴黎。巴耶在纽约任一家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14年3个月,毕业学生不过520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二十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创造一个具有人类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一样,事实上,包豪斯在调和“人”与“人为环境”的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远远超过了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包豪斯的产生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分析如下:1.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2.包豪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3.包豪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4.包豪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5.包豪斯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包豪斯的设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随处可见,但当时却被人们指斥为野蛮和傲慢,是对古典文明的叛逆。尽管现在人们已用“包豪斯风格”来表示对包豪斯的尊敬,但格罗皮乌斯本人是坚决反对这种提法的,他指出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包豪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最早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当然新中国最早的设计教育就是工艺美术教育,比如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博导的张道一教授,最早就是从事图案教学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在1991年版田自秉著《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同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包豪斯思想影响的痕迹,尽管当时的理解、认识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我们还以外国近代的工艺思潮为例,作为说明。对这种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的双重属性的认识,表现为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的偏颇。 19世纪,英国工艺家莫里斯倡导工艺运动。由于当时正值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制造的生活用品代替了古老的传统手工生产。莫里斯认为机器产品的粗糙简略,不及手工产品具有艺术性。因而提倡恢复手工艺生产,并亲自设计和制作家具、挂毯、壁纸,装潢等。这种工艺思想,没有注意工艺美术和时代结合,和新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以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的需要,侧重于艺术性,而忽视生产性,脱离了时代的步伐,违背了历史规律。因而,只具有感性的认识,显示其偏颇性。和莫里斯形成对比的,是20世纪初的包豪斯工艺思想体系。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综合造型学校。早期设在魏玛,1925年遭受纳粹的迫害而迁到德绍,1932年关闭,之后,该校的主要成员纷纷流亡美国,1938年在美国芝加哥创立了美国包豪斯。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建筑家格罗皮乌斯,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工艺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工艺美术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新领域的开拓,工艺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包豪斯工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这种理性的观念,同样也显示其偏颇性。所以,后来又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重视人性的亲近感和强调个性的多样化的新的工艺思潮。”田自秉当时所说的工艺美术正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设计或艺术设计,而包豪斯的影响也一直影响至今,当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过分固守这一过时已久的理念,对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障碍,无法逾越则无法创新发展。格罗彼乌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为尺度““平衡的全面发展“在其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作为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创造者约翰·伊顿教授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以克服所谓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危机,他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分为倾向精神表现的、倾向理性结构的、倾向真实再现的三种类型而予以不同的指导,伊顿的这种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与东方的“以意为之“的表现体系非常吻合。我国设计专业名称设置也与70多年前的包豪斯类似。以上海东华大学设计专业本科分类为例:艺术设计学院:工业造型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电脑艺术设计 装饰艺术设计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工程 服装表演艺术本科课程:以工业造型专业的课程结构为例,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相近。

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的三大构成,现在依然是设计课程的基础课,你可以联系三大构成谈一下展示设计,题目可以叫展示中的构成。1可以先谈一下构成2再谈一下展示设计3然后谈一下构成在展示设计的应用4最后可以谈一下对展示设计的展望,比如新融入的元素什么的。

包豪斯电大毕业论文

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发现和精心构造备选方案的活动。

内容摘要: 本文对新经济时代设计艺术理念,格罗佩斯现代设计理论的开放性特质,以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为大众设计 艺术与技术 纯艺术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

早在80年前,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就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基本理念。他明确指出:“艺术不能再仅仅为少数人提供快乐,而是为所有人的生活带来快乐。”他强调现代设计必须把艺术理想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经济世界、工业技术的结合,并“通过艺术设计来改变环境,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正是格氏的革命性理念,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基础,使艺术设计不再是“为我”的,而是“为他”的;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全社会大众服务的。格氏设计理念从根本上阐明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性质:首先是现代设计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精神享受。它要求反映时代的精神,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它必须具备现代性和普遍性的基本特质。因为现代设计的产品本身,其服务对象就是普通大众,它的艺术性既要具有时代的前瞻意识,引导大众消费潮流的趋向,又要为大众喜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要求。

现代设计产品是通过大批量工业化加工、生产的,其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广大消费者。从本质上讲,现代设计仍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它服务于经济,同样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了“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个小时的阳光”(格罗佩斯语),现代设计强调设计结合实践,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功能,这与传统艺术、纯艺术有很大的区别。后者虽然同样具有经济价值,但它不是以经济发展或普通大众为最终目的。所以,现代设计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取代了自我表现的艺术观,迅速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今天,现代设计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广泛领域,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科学技术因素,这是又一个反复强调的重点,而且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格罗佩斯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非常需要技术,还进一步阐明:“只有持续地去追寻新科技的发展,跟上新材料和新创作方法的发展,设计者本人才可能获得注入传统设计新的活力的能力,形成全新的设计态度。” 此前,艺术躲在精神的象牙塔里,技术似乎只是它的仆人或帮工。格罗佩斯颠覆了这个观念,把材料学、机械学、工业技术,甚至光学、声学的法则纳入现代设计的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发展的科学基础,使现代设计从单一的艺术范畴向更宽广的领域发展,激发出强大的活力,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值得提及,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数码、多媒体等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些传统的艺术、学科领域呈现出日渐萎缩的状况,与此相关的理论和观念也愈显陈旧。与此现象相反,现代设计却在这些新兴的技术革命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

—方面是计算机软件设计,数码图形技术及多媒体、数码技术等在现代设计领域的介入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却是现代设计在互联网络、动画游戏、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制图的劳动效率,不仅如此,它还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表达的视觉领域,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进程,它还必然介入到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而恰恰是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介入,使现代设计掌握了数字图像等新的视觉语言,并因此迅速进入到互联网、动画影视、多媒体数码等新兴领域。由此可见,现代设计非但没有衰落,恰如格氏所言,因它始终追寻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吸收它的成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反而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概括地讲,格罗佩斯构建的现代设计体系中,这些基本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质。它要求“为大众设计”,体现时代精神,要求设计贴近生活,满足社会需要;强调设计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结合。使得现代设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处在开放、吸收和不断丰富的动态中,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和空间,始终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现代设计的人才资源基础,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却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主体至今承续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套教育体系。其状况是:“从30年代、60年代,一直延伸到90年代,乃至跨入了21世纪。这种教育固然是有它无可厚非的—面——逼真,但它也有极可怕的副作用,那就是它将美术对社会关注的方式僵滞化了。”首先是纯艺术,“自我表现”的艺术观念未曾离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纯绘画越来越呈现出自我、主观的倾向。设计艺术教育不同,它不可能是创作者个人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它的服务对象是大众,本质上是“为他”的。因此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创作者是自由的但又是受对象限定的,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这与纯绘画艺术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而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都仍处在“为艺术而艺术”的主观状态,缺乏“为大众设计”的现代设计观念。其直接的后果,是“天马行空”的纸上谈兵,必成自我欣赏的艺术,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普通大众的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继续在为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生产企业培养成批的“画家”;而企业因为缺乏自主创新的设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继续接着外来加工的大批订单。高雅而又封闭的艺术设计教育,隔离于市场经济,脱离普通大众的消费需求。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它是为介入生产消费领域的设计培养人才,它“应该把设计教育的起点与终点连接起来,把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与社会消费终点连接起来,把生活的现实与期望的未来联系起来”。

再谈科学技术因素。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单一的艺术门类,它横向交叉于生态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及心理学诸多学科;它的设计最终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来实现;甚至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已经介入到它的视觉语言表现和创意思维的过程中。它带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性质,正逐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用格氏的话说:是艺术非常需要技术。可是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至今仍是,硬件设备:画室、教室、画板、画架、丁字尺、绘图仪;软件系统:画石膏头像、画静物、画人体、绘设计效果图。在此我们不想否认艺术设计需要具备造型基础能力和艺术素养,问题是一味地追求造型能力,大课时量的造型基础训练,可怜的相关学科知识,其结果必然是学服装设计的认不出几种服装面料,学环艺的识别不了几种建筑材料,更谈不上熟悉工艺技术和加工手段。殊不知,现代艺术设计的大多数领域已经与现代科技、新材料及计算机数字化融为一体。许多学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找工作不得不花上三五千元,再去进行诸如广告师、室内设计师或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培训,这不能不是我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悲哀。90年代中期,笔者在东京造型艺术设计学院参观,看到的是—排排计算机室,一间间印刷排版设备的车间,一个个灯光照明影棚,这些给笔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在现代设计的服务理念上我们尚存差距的话,那么在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及应用上,则有更长的路要走了。

现实情况是,虽然过去的几十年,格罗佩斯倡导的包豪斯现代设计理念已经深刻影响着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推动着现代设计的全方位发展,但在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仍是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作为主流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滞留在前苏联的“纯艺术”模式之下,积重难返;二是许多教育者本身是“象牙塔”中人,不愿下嫁到市场经济中去,不去研究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拘泥于“纯理论”的研究,造成教学与社会实践、市场经济的脱离。倘若不转变观念,不尽快改革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使其在新经济社会的框架中重构,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试想,如不做一些积极的改变,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将如何应对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和新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Frank Whitford,Julia Englehartdt, 《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 陈江峰、李晓隽译,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

[2]《岁月铭记》论文集(白马设计学丛书),主编:邵宏、严善醇,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4

1.设计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发现和精心构造备选方案的活动。2.现代设计的概念;设计就字义来解释,是设想和计划的含义。现在所说的设计包括人类对自己将要创造的产品的前期构思,以及实现这个构思的整个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反映现代大工业社会的本质!3.艺术设计的本质;1.是人类有目的性的审美活动。人类在进行艺术活动时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预见性,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的性和预见性的自觉的行为。2.是一种问题求解活动。设计过程就是以问题求解,寻找问题答案为核心,它是人们为满足一定需要,精心寻找和选择理想被选方案的活动。3.是一种智能文化创造形态。设计表现为某种文化创造活动形态,而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进行设计活动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质的人所决定的4..现代设计的特征:1.是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实践活动。设计的时空性特征,给设计成果打上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烙印。为了减少时空的限制而造成的负面效应,设计师可做的是强化设计的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2.设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的的约束下进行的。设计活动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3.设计都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进行的。设计始于需求,需求由设计来满足。这是设计与需求的本质关系。4.设计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是一个重要的本质特征。5.设计活动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系统过程。5.设计活动是一个不断推进的系统过程。具有过程性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设计的社会价值来说,现代设计是科学,是生产力,是生活方式的创造,是科学技术的全面物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五.现代设计的经济价值: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成为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战略和途径,作为经济的载体,设计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当今时代是品牌经济的时代,是形象消费的时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设计是管理,设计左右产品的发向和市场的导向。企业家是企业管理的“概念设计师”。六.现代设计的文化价值;现代设计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构成部分。设计文化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两者的共融。文化价值的体现:1. 设计传播的信息体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观念,这是独有的效应,2. …………………体现特定民族文化或亚文化群的人文特征,3. …………………体现人类社会知识的传承,获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的知识,都是靠文化传播发展起来的。4. ………………..体现道德价值,即设计作品中的精神文化价值,表达一定的道德评价和判断的标准。七.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现代设计之父。拉斯金的设计口号“要向自然学习”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出在美国和欧洲发展的装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比利时画家费尔德在布鲁塞尔倡导新艺术运动,常常往来于比,法,德,英。推动了艺术的深入发展。他是最杰出的设计家和思想家。新艺术的发源地——法国。艺术运动的两中心——巴黎,南西。影响大的群体:萨姆尔`宾的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与六人集团。八.装饰艺术运动1.产生于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的法国,美国和英国等。2.从产生动机和设计立场来说,它是对新艺术的背离和挑战。装饰艺术反对古典主义,自然的有机形态,单纯手工艺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与新艺术强调的歌德式的自然风格的装饰,强调手工艺的美,否定机械化的时代特征有着极大的不同。3.装饰艺术的样式风格,类似新古典主义的做法,喜欢直线和对称的构成。九.现代主义:1.从设计思想上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民主主义,理想主义,精英主义三特征。德国工业同盟,1907年10月成立,奠基人和组织着——穆特修斯。他主张:“明确的使用性”认为设计讲究明确的目的和功能,遵循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他肯定机器生产的进步,主张艺术与技术,审美,与应用的结合。十.包豪斯1. 1919年建立,在魏玛,由格罗佩斯建立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学院。是一所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建筑及设计艺术学校。2. 包豪斯的教学思想和方针:1.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2.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提倡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征。3.强调基础训练。从现代抽象绘画和雕塑发展来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成了现代设计基础教学方法。4.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修养并重。5.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3.包豪斯原则:1主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2.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不是产品。3.强调设计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进行。4.他教育体系和设计思想经历三阶段:1.魏玛时期(1919—1924)是草创阶段。2.狄索时期(1925—1930)包豪斯在教学思路和体系上有所改变。3.痛苦的结局—柏林时期(1931—1933)米斯任校长,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大师之一。主张“少而精”5.包豪斯对现代主义的影响:教学思想和方法被瑞士,荷兰,日本等过相用。作为教育思想学派,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继承着遍布全世界,从建筑,室内设计,从产品设计到广告。几乎 所有领域都受到影响。十一.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它发源于现代主义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与美国高度富裕的经济融合,发展为声势浩大的国际主义。1. 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从传承关系上看,二站后在美国发展的国际主义风格与现代主义一脉相承,在设计风格上,注重功能,追求少尔精,少就是多的形式语言,简洁理性,反对装饰。一. 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挑战和背叛,在本质上,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核心,仍然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架构,它的挑战也仅仅针对风格和形式,未能涉及到核心。2.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三典型特征:1.后现代主义恢复了装饰性,从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加强设计的丰富性和审美愉悦性,与他们的冷漠,简单,和理性化,缺乏人情味的形式成对比。2.对历史传统文化采取折中立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对历史风格采取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加以运用,即传承又有变化。3.他们讲究理性化和明确性,而后现代主义强调设计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上的含糊性。后现代主义希望设计上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创造出含糊的空间敢,让设计作品显得宽松和舒展,给人更多的心理空间。3.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流派:1.波谱风格2.孟菲斯集团3.宇宙风格4.未来风格二. 现代设计的基本类型;根据设计目的分为三领域:1. 产品设计:以用设计为目的,创造适当的产品。以作为人和自然的媒介。2.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以传达为设计目的,制作良好的信息,以作为人与所属社会间的精神媒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成立于60年代。他的构成要素:文字 ,标志 ,插图。3.空间设计:以居住为设计目的,构建和谐的空间和环境,以作为自然和社会间的物质媒介。三. 1. 设计与现代艺术,他们本为一体,是从现代艺术中脱胎而出的是现代艺术的延伸和发展。如代表人,毕加索,老特累克,德加,杜米尔,波尔等,他们身肩艺术家和设计家。现代艺术运动发起者的前卫艺术家又从事于设计教育工作。如康定斯基,克利等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设计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实用艺术门类,依附于现代商业社会的艺术学科。现代艺术运动与现代设计发展的紧密关系,他们都揭示对于美的观点和主张,新的艺术主张和理论,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社会思潮波及一切文化领域,现代设计也受到它的影响。2. 立体派,立体主义创造的独立于自然的设计观念,对客观对象分析重构的处理探索,启迪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在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中得到深化和发展,提供了平面设计的形式基础。四. 现代设计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1.良好的精神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设计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是为社会服务,要产生社会后果的。因此设计师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2.要有紧跟时代的设计观念。 它是设计师艺术生命活力。应该思想开阔,眼光敏锐,不固步自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做到与时代同步,保持设计活力。3.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的本身就是创造,所以设计的主体具有设计才能是相当重要的,也是衡量设计师基本品德的重要标尺。4.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广泛的知识面。现代设计不是纯科学,也不是纯艺术,是科学,艺术,文化,经济的高度融合。是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5.有很高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审美素养。专业设计能力是专业设计师的首要条件。整体艺术修养 的高低,直接间接关系到设计出作品的高低,在关键时刻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6.有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协调力。现代设计项目涉及到多学科,必须调动多方面的智慧和技能,才能有效的进行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完成后,协调各方面的认识加以调整修改,才能使设计更加完美!B原理篇一. 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 设计的基本原则,按照设计的客观规律归纳制定的设计家必须依据和遵循的法则。2. 现代设计的要求和原则:1.功能性原则。即合目的性原则,是设计产品时应具有的目的与效用,以功能目的为设计的出发点。2.经济性原则,不但是成本的考虑,消费者支付能力的预测,重要的是寻求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产品的实用审美价值。3.艺术性原则,是指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作品具有较好的审美功能和艺术品位。从而给受众以审美享受。4.主题性原则,是设计目的出发点的把握。现代设计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审美创造其目的是为了人,所以设计活动从始至终必须从人出发,把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放在第一要素的位置来考虑。5.创新性原则。现代设计作为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推动现代设计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现代设计家的追求。现代设计的创新性原则实质上是,个性化原则,是一个差别化设计策略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内涵与独创的表现形式统一。显示设计作品的个性和设计的独创性。二. 现代设计的传播技巧的运用:1.清晰2.准确3.可信4.感人三. 现代设计的重要前提——市场.认识和把握市场看准选择目标市场是获得设计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环节:1.认识和把握市场,有助于设计找准目标对象,使设计有客观依据克服了盲目性使目标不会偏离 2.助于确定理想的诉求对象。 3.有助于市场定位。四. 设计作为经济管理的手段,作为管理手段,设计领域中最典型最能体现管理效应的是视觉识别系统(CI)和以设计塑造企业文化。五. 设计中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1.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史上文化积累的延续和拓展,是人类文明演化的进步,是一场社会文化的大变革。 2.设计具有良好的认识和诱导功能,能够以生动的形象的不同媒体文化方式浅移默化地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作用,使之转变和更新。 3.具有强烈的美感力量,推动审美概念的变化,利于提高设计品位。六. 设计风格。 风格是现代设计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设计家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形成起来的,是设计家独特的的审美见解通过独特的审美传达活动表现出来的,在设计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七. 设计家风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范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时尚的影响。一定时期的历史潮流,社会风尚都会影响和制约设计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渗透到设计风格的方方面面。 2.受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与设计传统的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会产生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的特殊性。 3.受到外来文化和艺术思潮的影响。设计家受到外来文化和艺术思潮的冲击,设计观念的碰撞会导致设计审美理想追求的转向和更新,有意识的吸收某种外来文化和艺术流派的成分,形成自身的设计风格。 4.受同时代其他设计家,艺术设计家风格的影响。八.现代设计和民族风格;1. 不同的经济生活政治状况,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构成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心理结构,个性气质,习惯爱好,审美要求等,发应在设计上就形成了独特 的民族风格。2.由于设计是民族文化创造的一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所以设计不仅仅是时代的,也是民族的,人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审美设计创造活动,作品上打下了民族烙印。九. 现代设计的方法与程序:1.设计 方法学的特点。优化性,理解为在给定的条件下得到尽可能满意的结果。2.设计方法的分类:直觉优化,实验优化,进化优化,数学规划优化方法等。C造型篇一. 1.英国画家贺加斯(1697-1794)最早对线的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的人。3. 美国的安迪`沃霍的名作品——艳星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底片复制出50张,其创作意图:说明人们信服的事物实在都是虚假的,作为照片上的她实际上是一种类象。他是波普风格的代表,后现代主义。二. 色彩影响力的表现:1.在视觉上,使形象增强感染力。2.使人增强识别记忆的价值。3.有刺激感和影响情绪的作用。4.色彩可以传达意念,表达一定确切的含义。三. 色彩计划,是根据企业市场营销战略,采用科学分析定位,运用色彩知觉,配色原理等理论于各项计划内的实施方案,是一种配合市场营销,经营策划,商品设计的整体性规划。D 艺术篇1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决定了设计师是一个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决定了设计师素质品格——创造力的重要。2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眼前知觉对象而进行的想象。科学发现,重大设计发明及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是想象的结果。3 .实质上灵感的产生,是创造主体长期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得以集中应用的结果。4 创造性思维,是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情况,问题。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它不是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渗透在人的各种活动,思维形式中,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的综合运用,比较复杂,更具能动性和探索性。一. 创造性思维的五个显著特征:1.独创性,.独创新意,还要敢于自我否定,打破自我框架萌发新的设计构想。2.连动性3.多向性4.跨越性5.综合性二.作为一个从事设计创造的设计师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要自己开阔视野,兴趣爱好广泛,成为多方面文化素养的人。2.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专业外的科学知识。只有不断的吸取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存,才能拥有与时代同步的专业知识。3.还应该懂得,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因为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跨专业的学识造诣都是必要的条件,但它本身不是创造。三. 设计的基本方法;1.头脑风暴法2.超序联想法3.影象创意法4.联想创意法5.分列创意法6.分脑创意法7.逆转创意法8.辐射创意法四. 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断丰富与发展,由,以下三个方面促成的: 1.激烈的市场竞争,促成手法的不断更新。为了设计作品的市场竞争力与促销效果,设计家在设计的过程中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性。不同的饿艺术形式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不同一般的艺术魅力吸引消费大众。 2.为适应当代审美心理趋势的发展变化。设计作为有目的的艺术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物质,整个时代社会审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还必须与作品接受的特定的消费人群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兴趣相适应能够更好的完成它的传达过程。 3. 与其他艺术的渗透融合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内容。现代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受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推动中,不断的受到多种艺术潮流的影响和冲击,逐渐地借鉴和消化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成果,为现代艺术传达的表现手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五. 现代设计的多样化艺术表现手法:1.真实再现2.突出特征3.对比衬托4.夸张变形5.幽默偕趣6.以情托物7.比喻象征8运用联想 9.以小见大10.神奇弥幻11.字体效应12.抽象含蓄13.解构重复14.系列展开15.怪异荒诞16.创造节奏17.间接暗示18.空灵淡化19.气氛烘托20.着意剪裁21.选择偶像22.巧选角度23.掌握分寸24.重迭复合25.空间落差26.偷梁换柱27.模拟名作28.善用省略六. 艺术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诸因素(形状,色彩,线条,语言,动作等)按一定的法则组合出来的审美特征。它是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的特征,也是形式美法则。七 现代形式的蒙太奇概念: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指建筑中的构成,装配,用于电影有组合和剪辑之意,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一段电影是由不同的镜头组成的,所以在电影创作中,需要将全片所要表达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再按照创造构思将这些分散的镜头组接起来。重而形成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把它称为蒙太奇。

包豪斯的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文对新经济时代设计艺术理念,格罗佩斯现代设计理论的开放性特质,以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为大众设计 艺术与技术 纯艺术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

早在80年前,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就提出“设计为大众服务”的基本理念。他明确指出:“艺术不能再仅仅为少数人提供快乐,而是为所有人的生活带来快乐。”他强调现代设计必须把艺术理想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与经济世界、工业技术的结合,并“通过艺术设计来改变环境,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正是格氏的革命性理念,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基础,使艺术设计不再是“为我”的,而是“为他”的;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是为全社会大众服务的。格氏设计理念从根本上阐明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性质:首先是现代设计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精神享受。它要求反映时代的精神,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它必须具备现代性和普遍性的基本特质。因为现代设计的产品本身,其服务对象就是普通大众,它的艺术性既要具有时代的前瞻意识,引导大众消费潮流的趋向,又要为大众喜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要求。

现代设计产品是通过大批量工业化加工、生产的,其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广大消费者。从本质上讲,现代设计仍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它服务于经济,同样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了“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个小时的阳光”(格罗佩斯语),现代设计强调设计结合实践,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功能,这与传统艺术、纯艺术有很大的区别。后者虽然同样具有经济价值,但它不是以经济发展或普通大众为最终目的。所以,现代设计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取代了自我表现的艺术观,迅速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今天,现代设计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广泛领域,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科学技术因素,这是又一个反复强调的重点,而且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格罗佩斯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非常需要技术,还进一步阐明:“只有持续地去追寻新科技的发展,跟上新材料和新创作方法的发展,设计者本人才可能获得注入传统设计新的活力的能力,形成全新的设计态度。” 此前,艺术躲在精神的象牙塔里,技术似乎只是它的仆人或帮工。格罗佩斯颠覆了这个观念,把材料学、机械学、工业技术,甚至光学、声学的法则纳入现代设计的体系,奠定了现代设计发展的科学基础,使现代设计从单一的艺术范畴向更宽广的领域发展,激发出强大的活力,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值得提及,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数码、多媒体等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些传统的艺术、学科领域呈现出日渐萎缩的状况,与此相关的理论和观念也愈显陈旧。与此现象相反,现代设计却在这些新兴的技术革命领域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

—方面是计算机软件设计,数码图形技术及多媒体、数码技术等在现代设计领域的介入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却是现代设计在互联网络、动画游戏、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制图的劳动效率,不仅如此,它还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表达的视觉领域,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进程,它还必然介入到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而恰恰是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介入,使现代设计掌握了数字图像等新的视觉语言,并因此迅速进入到互联网、动画影视、多媒体数码等新兴领域。由此可见,现代设计非但没有衰落,恰如格氏所言,因它始终追寻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吸收它的成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反而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概括地讲,格罗佩斯构建的现代设计体系中,这些基本要素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质。它要求“为大众设计”,体现时代精神,要求设计贴近生活,满足社会需要;强调设计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结合。使得现代设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处在开放、吸收和不断丰富的动态中,不断开拓着新的领域和空间,始终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现代设计的人才资源基础,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却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主体至今承续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套教育体系。其状况是:“从30年代、60年代,一直延伸到90年代,乃至跨入了21世纪。这种教育固然是有它无可厚非的—面——逼真,但它也有极可怕的副作用,那就是它将美术对社会关注的方式僵滞化了。”首先是纯艺术,“自我表现”的艺术观念未曾离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纯绘画越来越呈现出自我、主观的倾向。设计艺术教育不同,它不可能是创作者个人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它的服务对象是大众,本质上是“为他”的。因此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创作者是自由的但又是受对象限定的,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这与纯绘画艺术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而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都仍处在“为艺术而艺术”的主观状态,缺乏“为大众设计”的现代设计观念。其直接的后果,是“天马行空”的纸上谈兵,必成自我欣赏的艺术,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普通大众的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继续在为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生产企业培养成批的“画家”;而企业因为缺乏自主创新的设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继续接着外来加工的大批订单。高雅而又封闭的艺术设计教育,隔离于市场经济,脱离普通大众的消费需求。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它是为介入生产消费领域的设计培养人才,它“应该把设计教育的起点与终点连接起来,把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与社会消费终点连接起来,把生活的现实与期望的未来联系起来”。

再谈科学技术因素。现代设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单一的艺术门类,它横向交叉于生态学、材料学、人体工程学及心理学诸多学科;它的设计最终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来实现;甚至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已经介入到它的视觉语言表现和创意思维的过程中。它带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性质,正逐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用格氏的话说:是艺术非常需要技术。可是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至今仍是,硬件设备:画室、教室、画板、画架、丁字尺、绘图仪;软件系统:画石膏头像、画静物、画人体、绘设计效果图。在此我们不想否认艺术设计需要具备造型基础能力和艺术素养,问题是一味地追求造型能力,大课时量的造型基础训练,可怜的相关学科知识,其结果必然是学服装设计的认不出几种服装面料,学环艺的识别不了几种建筑材料,更谈不上熟悉工艺技术和加工手段。殊不知,现代艺术设计的大多数领域已经与现代科技、新材料及计算机数字化融为一体。许多学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找工作不得不花上三五千元,再去进行诸如广告师、室内设计师或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培训,这不能不是我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悲哀。90年代中期,笔者在东京造型艺术设计学院参观,看到的是—排排计算机室,一间间印刷排版设备的车间,一个个灯光照明影棚,这些给笔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说,在现代设计的服务理念上我们尚存差距的话,那么在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及应用上,则有更长的路要走了。

现实情况是,虽然过去的几十年,格罗佩斯倡导的包豪斯现代设计理念已经深刻影响着西方现代设计教育,推动着现代设计的全方位发展,但在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仍是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作为主流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仍滞留在前苏联的“纯艺术”模式之下,积重难返;二是许多教育者本身是“象牙塔”中人,不愿下嫁到市场经济中去,不去研究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拘泥于“纯理论”的研究,造成教学与社会实践、市场经济的脱离。倘若不转变观念,不尽快改革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使其在新经济社会的框架中重构,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其发展前景令人堪忧。试想,如不做一些积极的改变,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将如何应对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和新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Frank Whitford,Julia Englehartdt, 《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 陈江峰、李晓隽译,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

[2]《岁月铭记》论文集(白马设计学丛书),主编:邵宏、严善醇,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4

包豪斯在实践中探索,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①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②设计必须遵循客观、自然的法则。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与设计风格在实践中逐渐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由艺术和技术构成。其早期的教学体制可称为“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每一门课都由这两种教师共同担负,学校还设立了木工、陶瓷、编织和印刷工作室,供学生实习,使其兼具艺术和技术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1923年8-9月间,包豪斯举办了名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大型展览会。师生的作品吸引了欧洲著名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从而进行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宣传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并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高潮。当时,格罗佩乌斯作了题为“论综合艺术”的演讲并发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设想与组织》。其后,他在教学上又作了较大改革,把数学、物理、化学作为必修课,使教学体系向着更加理性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右翼政治势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迁至德骚市,开始其发展的第二阶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设计学院”的附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性质。教学不再由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师傅共同进行,而是聘请技术熟练的工匠协助教授工作。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其所提倡和实践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单纯、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工业化设计风格,被视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经典风格,对20世纪的设计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包豪斯的教育启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的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而是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成了大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但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又使这些中小企业无可奈何。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且在持续升温,折射出现在我们学校教育体制的严重缺陷。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今天,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二十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第二阶段(1925-1932年)迪索时期包豪斯在德国迪索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这个时期是其高峰时期。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继任。这位共产党员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迈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继任。接任的米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迪索后,被迫关闭包豪斯。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米斯·凡·德洛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于1933年正式上台的纳粹政府,米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柏林时期仅有6个月的时间。包豪斯新校舍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学院在小型工业城市迪索市开学。格罗皮乌斯认为,新的学校本身的建筑、规划,就是一篇无声的“宣言”,所以他亲自以包豪斯的原则设计了迪索新校舍,这座被誉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建筑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实习车间、学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风车形的平面。各个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错落。整个形体简洁明快,没有任何装饰。面对主要街道的实习车间为大面积装有机械开窗装置的玻璃幕墙,深灰色山墙,上书”Bauhaus”七个竖排字母。其余部分则全部为白色粉墙加黑色钢框窗。建筑内部布置着布劳耶尔(MarcelBreuer)设计的钢管皮面家具。钢筋混凝土建筑,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立方体造型,表面白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依靠简朴的体块空间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节奏感。由于其简洁,这些建筑也创造了当时建筑的最低造价,20美分/平方英尺。与传统建筑的对比:传统的建筑观念是先考虑外观,然后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进外壳中,“先外后内”。格罗皮乌斯则是“先内后外”,先确定各部分功能所决定的空间,由这些空间组成合理的总体外观,功能决定外形。传统建筑中采用对称法则,而现代设计中采取灵活、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错落有致、纵横交错、变化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新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脱离承重的位置,从而扩大了窗户的面积,使窗户成为组成外观形态的重要部分。窗户的玻璃和几何秩序是新建筑最显著的特色。包豪斯教学: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峙”的状况,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包豪斯以前的设计学校,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身的设计学校,设有形态、色彩和装饰三类课程,培养出的大多数是艺术家而极少数是艺术型的设计师。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包豪斯的整个教学改革是对主宰学院的古典传统进行冲击,提出“工厂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然后再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包豪斯课程实用指导材料研究工作方法正式指导观察课:自然与材料的研究绘画课:几何研究、结构练习、制图、模型制作构成课:体积、色彩的研究与设计每一门课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师与一位技术教师共同教授,传授美术与设计,又传授技艺与方法。为贯彻包豪斯的教学体系,学院内设置了供各门课程实习所用的相关工厂,既是课堂,也是车间:编织工厂:主要以金属材料和纤维材料的编织设计为主陶瓷工厂:以距离魏玛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厂为实习工厂木工工厂:该工厂产品追求严谨的几何结构金工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纺织工厂:1925年迁往迪索后成立师资包豪斯的教师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纺织品设计的保罗·克利(PaulKlee)以及费宁格是公认的20世纪绘画大师。构成派成员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使包豪斯的教学由手工艺转向工业设计。此外画家约翰·伊顿,建筑家米斯·凡·德洛、汉内斯·迈耶、家具设计师马赛尔·布鲁尔,灯具设计师威廉·瓦根菲尔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干。基本课程:康定斯基的课程:1)自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绘图保罗·克利的课程:1)自然现象的分析;2)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的研究约翰·伊顿的课程:1)自然物体练习;2)不同材料的质感练习;3)古代名画分析莫霍利·纳吉的课程:1)悬体练习;2)体积空间练习;3)不同材料结合的平衡练习4)结构练习;5)质感练习;6)铁丝、木材结合的练习;7)构成及绘画艾伯斯的课程:1)结合练习;2)纸造型练习;3)纸切割造型练习;4)铁板造型练习;5)铁丝造型练习;6)错视(illusion)练习;7)玻璃造型练习其他基本课程:色彩基础、绘画、雕塑、图案、摄影等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着色玻璃、编织、壁纸、印刷等。其它专门设计课程:展览、舞台、建筑、印刷设计等。建筑研究班特别选修工程课及各类专题研究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现代设计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技能基础等三方面知识。此课程体系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1927年,包豪斯建筑系正式成立,由杰出的瑞士建筑家汉内斯·迈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开设:结构、静力学、制图、建筑学、城市及区域规划等。他们为迪索市设计的工人住宅小区和为柏林附近的柏诺工会学校所做的规划和设计,获得很高评价。鉴于上述包豪斯的师资,使包豪斯将现代美术诸流派发展的基本原理也纳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轨道;而且还使当时各种造型思潮得以聚集,并进一步形成体系,最后终于促成视觉语言的产生。正如时人所评论的,“包豪斯的工作,使人理解了隐藏在现代绘画后面的新观点。包豪斯的研究基于一种对新空间的探索。这种探索最早始于综合立体主义,20世纪初期,俄国的至上主义、荷兰风格派都是这方面的反映。是包豪斯将这种地方性的视觉语言整理提高成具有国际视觉语言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论。包豪斯的理论性著作--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的《根据材料进行建筑》、《动态的视觉》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纳吉的理论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并由此构筑了20世纪的造型教材基础。包豪斯之所以能将视觉语言体系化,因为: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围的有形有色地生活环境所包围,并不断地受到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唤起各种感觉和心情。这些从人的心底里涌现出来的感情,必须求得某种表现。因此,视觉语言是世界上每个人所共有的根本体验。这是一种更远大、更重要的生活设计概念。包豪斯的原则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包豪斯思想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技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采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干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相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变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宣言由36岁的格罗佩斯执笔,扉页上是表现主义版画家费宁格所作的星光照耀下的大教堂,宣言中可见到威廉·莫里斯和凡·德·维尔德的思想影响。包豪斯对建筑思潮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米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国际风格“的出现为现代主义提供了理论借口,他们“开拓机器生产时代的新的创造潜能,怀有对机器的热忱“。强调功能决定形式、不讲民族特色、个性特征,力求纯粹、反对装饰,这种国际语言逐渐推向理性、标准化使现代主义最终走向了极端。之后根源于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不断兴起。相继出现诸如:单纯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复古的新古典主义;甚至新新古典主义;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的高技术派;和理性、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的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等建筑思潮。建筑上的革命也推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设计产品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产品形态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审美设计没有极致和终点。正如包豪斯的旗手格罗皮乌斯在《全面建筑观》中所指出的: “历史表明,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的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包豪斯“ 本世纪20年代初,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依凭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既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又改变了人们内心的思想观念,包豪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继承了莫里斯“人性化“的一面,而更提倡创造精神。“包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以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的文化统一体,实现文化的再结合为目标“。“这种态度是建立在把人作为尺度的整体观念上的,艺术家应该是完整的人的典型,要恢复艺术家在生产世界中的原位,与科学家、事业家一道制导自然,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美的形式与意义。艺术家凭他对生活进行有机安排的创造,必定会有利和促进生活之美的显现。"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豪斯被迫解散后,包豪斯的设计家们纷纷流亡法国、瑞士、英国,而大部分去了美国。欧洲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中心转到了美国。如格罗皮乌斯在英国居留三年后又于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此后,布鲁耶投奔格罗皮乌斯并在美国执行建筑业务,米斯·凡·德洛暂居德国,1937年赴美国任教于伊利诺工业技术学院(1llionis lnstitueeof Technology),希尔伯西摩和彼得汉斯等也前往该校任教。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基前往巴黎。巴耶在纽约任一家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1937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在芝加哥筹建了“新包豪斯”,继续弘扬德国时期的包豪斯精神。后来更名为“芝加哥设计学院(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以后又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成为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此,欧洲设计运动便在美国蓬勃开展,形成高潮。包豪斯的建校历史虽仅14年3个月,毕业学生不过520余人,但它却奠定了机械设计文化和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坚实基础。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二十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创造一个具有人类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又如纳吉所说:“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一样,事实上,包豪斯在调和“人”与“人为环境”的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远远超过了十九世纪的科学成就。包豪斯的产生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分析如下:1.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想。2.包豪斯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与技术获得新的统一。3.包豪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的创造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4.包豪斯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5.包豪斯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示出正确方向。包豪斯的设计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随处可见,但当时却被人们指斥为野蛮和傲慢,是对古典文明的叛逆。尽管现在人们已用“包豪斯风格”来表示对包豪斯的尊敬,但格罗皮乌斯本人是坚决反对这种提法的,他指出包豪斯的宗旨在于反对把风格变成僵死的教条。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包豪斯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最早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当然新中国最早的设计教育就是工艺美术教育,比如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博导的张道一教授,最早就是从事图案教学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在1991年版田自秉著《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同样可以清楚的看到包豪斯思想影响的痕迹,尽管当时的理解、认识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我们还以外国近代的工艺思潮为例,作为说明。对这种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的双重属性的认识,表现为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的偏颇。 19世纪,英国工艺家莫里斯倡导工艺运动。由于当时正值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制造的生活用品代替了古老的传统手工生产。莫里斯认为机器产品的粗糙简略,不及手工产品具有艺术性。因而提倡恢复手工艺生产,并亲自设计和制作家具、挂毯、壁纸,装潢等。这种工艺思想,没有注意工艺美术和时代结合,和新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以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的需要,侧重于艺术性,而忽视生产性,脱离了时代的步伐,违背了历史规律。因而,只具有感性的认识,显示其偏颇性。和莫里斯形成对比的,是20世纪初的包豪斯工艺思想体系。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综合造型学校。早期设在魏玛,1925年遭受纳粹的迫害而迁到德绍,1932年关闭,之后,该校的主要成员纷纷流亡美国,1938年在美国芝加哥创立了美国包豪斯。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建筑家格罗皮乌斯,主张艺术与工业结合。认为在工业十分发达的时代,应当利用科学成果,在工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艺美。机器产品虽然单调枯燥,但是机器只是工具,我们应当解决机器生产与艺术表现的矛盾,,使设计、生产、经济得到有机的统一。包豪斯的工艺思想,重视现代材料、现代技术、现代结构的应用,并由现代工业直接创造美学价值,这对工艺美术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结合生活需要,工艺美术新领域的开拓,工艺思维的启迪,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包豪斯工艺思想强调工艺美是体现功能和运用结构的必然结果,并认为传统是阻碍机器产品设计的因素,因而认为功能就是美,并忽视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这种理性的观念,同样也显示其偏颇性。所以,后来又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重视人性的亲近感和强调个性的多样化的新的工艺思潮。”田自秉当时所说的工艺美术正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设计或艺术设计,而包豪斯的影响也一直影响至今,当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过分固守这一过时已久的理念,对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障碍,无法逾越则无法创新发展。格罗彼乌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为尺度““平衡的全面发展“在其教育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作为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创造者约翰·伊顿教授以东方传统的精神文化与西方的科学进步相结合,以克服所谓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危机,他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分为倾向精神表现的、倾向理性结构的、倾向真实再现的三种类型而予以不同的指导,伊顿的这种体系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与东方的“以意为之“的表现体系非常吻合。我国设计专业名称设置也与70多年前的包豪斯类似。以上海东华大学设计专业本科分类为例:艺术设计学院:工业造型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电脑艺术设计 装饰艺术设计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 服装设计工程 服装表演艺术本科课程:以工业造型专业的课程结构为例,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相近。

论文课题研究目何占豪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创作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第二讲 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语言特点第三讲 中国现代音乐结构特色及其与传统音乐结构的联系第四讲 继承传统、抓住机遇与开创未来一、在解放前后,我国与国外音乐交流主要表现为:“以土唬洋,以洋唬土”。中外音乐几乎无法交流,而现代的中国音乐要中西贯通。现代中西音乐合壁的经典之作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本讲座为什么讲的是结构特点而不是曲式特点,就是因为结构(的概念)范围较宽,曲式(的概念)范围较窄,因此我们要建立新的结构分析观。西洋音乐的曲式经多年的发展较为完备;中国音乐讲究“口传心授”,曲式较不完备。西洋音乐在音乐厅里演奏;中国文人音乐讲究个人欣赏,个性化很强。在分析大多数中国音乐时,分析的中心应该在音乐中特点的方面。现代的作曲家们,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大多寻求个性张扬。三、中外音乐的区别在分析中外音乐的区别时,应特别强调细节分析,特征主要表现在微观,如:旋律、音色、曲式、结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音阶都经历过从少到多的过程。例如:中国与日本都有五声音阶,但各具个性和特色。这使人们一听就知道一首五声音阶作品是中国味还是日本味。世界音阶主要分三类:1、蒙汉语系,五声音阶;2、希腊语系,七声音阶;3、波斯(伊斯兰)语系,1/4音,一级音有多音。这三类特点中国音乐都具备,其主导者为五声音阶。勋伯格将12个音都解放了,最初为无调性音乐服务;后来则便于作曲家们更好更多地创作,经常各种转调,中国作曲家们也常用。如:中国作品《涉江采芙蓉》,罗忠蓉为古诗谱写的艺术歌曲。他将12音作品表现出十足的中国韵味,令中外作曲家们倍感钦佩。中国韵味一定要研究音腔。就象一个音如同中国书法的一笔,如:“点”,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中国的一个音具有腔式特点;换句话说,无论什么乐器,只要一个音,若带有腔式,就变成中国韵味。中国音乐重腔式,有腔式就有语音韵味。中国作曲家们重腔,例如很多中国作品,陈其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梁祝》小提琴曲,若不带腔(每个音的腔),就没有中国韵味。腔与中国语言中的四声“—、/、∨、\”有关。同样是五声音阶,但东北和云南的五声音阶作品却各具个性,使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地方的音乐,中国各地音乐即如此。在中国的五声音阶中,找到3就找到宫;若出现4也可以成为宫,这样就出现了双宫调作品。如:《兰花花》,多用4和6就出现双宫调。五声音阶在不同地区就有各自不同的和声音程。我们感觉有些地方的笛子音“不准”,其实这不是“不准”,而是“方言”,确切的说是“方音”。因而不能用12平均律来评判中国的五声调式。因地方语音和方言,使当地的乐曲、歌曲和器乐出现了某些音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如:湖南音乐中的5就偏高。韵律是现代作曲家们探求的目标之一。第一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一、中国音乐的分类1、原声态原声态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民间音乐,这种音乐被民间艺人磨砺得比较细腻,如:《茉莉花》,其细腻的感觉犹如大波浪缠小波浪。其二是民歌,中国各地的地方民歌有很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中国人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民歌,唱的是自己的命运。中国民歌一般用首调演唱,而不用12平均律的固定凋演唱,否则味道不对。2、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同样分为两种。其一是唱颂凋,如:琴歌。其二是器乐曲。文人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同时体现着“园外之叟”的中国文人思想。文人是特殊的社会团体,他们在演唱歌曲或演奏器乐曲的目的是为了自我陶醉,给自己听,用超脱的方式来抒情。文人音乐主要是写给自己听,每一个音都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例如中国的古琴,弹奏者先弹一下,经自己欣赏、自我陶醉之后再来一下……反复几次后,才开始正式演奏乐曲。在西方则认为音是建筑,例如:a+b+a。在现代,世界范围内的音乐都较为成熟,所以中西音乐主要是比技术和比文化。3、宗教音乐(1)主要类型宗教音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颂经音乐;其二是圣赞音乐;其三是宗教器乐音乐。中国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包括藏佛教、汉佛教即大圣教和小圣教共三种。小圣教与东南亚佛教关系更为接近)、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相应的宗教音乐也有一定的发展。(2)主要特点宗教音乐完全为宗教服务。如:藏佛教的寺庙音乐经常用于营造气氛,根据各种仪式其音乐形式也有相应的布局,经常伴随着宗教仪式的程序出现。外来宗教在引入中国的同时带来了外来音乐。这些外来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相结合,创作出来的新作品也不少。例如:A.《芸芸众生》,是女声演唱的汉佛教歌曲,其中的一句歌词为“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观世音菩萨”……B.《金刚经》,引入部分为男低音,主唱部分为男中音。C.《列子》,为四部合唱曲,反映了道家思想。列子说:“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西方人在看到列子的话时大为感慨,他们认为,西方人从古到今都在为生死而苦恼,而东方的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将看透了生死;从而体现出列子思想的先进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D.西川的一些诗也谱上了乐曲。歌词为:“我的精神已登达山顶,我和最高的星辰有一个约会……”这是一首由女高音领唱的合唱。4、宫廷音乐主要类型分为两种:其一是外朝音乐,如朝会音、祭祀乐和仪仗性音乐等。外朝音乐代表的是权威的或礼仪的音乐。其二是内廷音乐,多为娱乐性音乐。如清乐、歌舞乐、宴歌、宴乐等。在内廷音乐中,唐大曲对中国现代音乐曲式影响尤大。5、戏曲音乐(1)主要种类:中国戏曲种类很多,可分为联曲体和板腔体两种类型。(2)主要特点:①中国的戏曲实质上是通过歌舞性综合表演来讲故事。②中国戏曲不采用西方歌剧原创性音乐写作方式,而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同剧种都以原有的“共性音乐材料”为基础加工音乐。③音乐的程式化倾向,即特定曲牌、板式和特定音色都有的特定含义,国人皆知。如“乱锤”,其知名度一点也不亚于“命运动机”。何占豪和陈刚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展开部,“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所反映的戏曲板式。中国古代的唐大曲最主要特点是渐变。第二讲 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语言特点旋律、音响、音色、节奏及其陈述方式,即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语言构成。第二讲主要谈音响、音色、节奏几个问题。中国音乐原本就有的重直觉、重音响重色彩的“和音技术传统”。现代的中国音乐要实现的目的之一就是多声音响观念的继承与超越。1、中国古代的音乐成就很多比西方早而且成熟,更有震撼力,这里主要指的是音响。例如:①内蒙民歌《圣主成吉思汗》;②云南少数民族多声部歌曲;③侗族大歌《嘎高增》。2、举例说明(1)在西式管弦乐队中寻求中国音响特色。如:朱践耳的《纳西一奇》,有四个小标题,《铜盆滴漏》、《蜜蜂过江》、《母女对话》、《狗追马鹿》。(2)音响特点采用了多调性、多节拍叠置和多层次重叠写法。如:周龙的《唐诗四首》,管乐四重奏与乐队。(3)运用的作曲手法使中外音乐家都能接受而且都能演奏。如:谭盾的《西北组曲》。(4)除了多种乐器音色外,还有语言音色。为了获得粗糙的音响以表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作品,采取了微分音音色结构。如:翟小松的《Mong Dong》,为美术片《悍牛与牧童》而作。(5)音色的主导作用与结构作用。如: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位转换引来的音区音色交替。(6)用音色来结构乐曲的做法,如:古曲《梅花三弄》,实音与泛音的交替,表现为阴阳平衡。《淘金令》等吹打乐也有明显的音色结构划分。第三讲 中国现代音乐结构特色及其与传统音乐结构的联系1、学习和继承传统音乐的陈述结构(1)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在旋律、音阶、音色、节奏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存在区别。如:叶小刚的交响乐《春天的故事》,运用了陈述方式来形成某种民族风格。(2)中国传统音乐的陈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中还有一些特定的终止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2、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结构关系文学中有对联,音乐中就有上下句;文学中有“起承转合”四句诗体绝句,音乐中就有类似的四句结构小曲;文学中有八句结构的律诗,音乐中就有与之结构原则极为相似的、并大量存在于器乐曲的“六十八板体”(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内部有扩展,不及律诗规整);文学中有章回体,音乐中有套曲体;文学中有使用成语的习惯,音乐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现成乐思的习惯……;文学中有“枣核诗”等通过数列形态控制的游戏性诗体,音乐中也就有“金橄榄”等结构形态与之对应。《六十八拍》为琵琶曲。(1)参考中国诗词结构音乐。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李白诗)(2)参考古代章回体小说结构音乐。林乐培的《秋诀》3、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和曲式对现代音乐的影响(1)参照古曲来构思音乐。古曲《梅花三弄》(2)唐大曲和戏曲音乐对现代音乐结构的影响。唐大曲的“散—慢—中—快”的渐变原则和后来的戏曲借助于板式速度结构来组织等线性结构思维,是我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西方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是奏鸣曲。唐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是:①音乐是一种多段体结构。②体现着一种从“散起”到“入拍”又经轻歌曼舞而变作“繁音急节”的快速舞蹈(相当于“破”)的部分;收尾时节奏还有“散”(即“曲终长引声”)的渐变速度布局。整个乐曲在开始的时候,每个演奏者就开始调琴,他们预先不调琴,用这种方法将听众的感觉调进来,调进乐曲的感觉中来。③用核心音调(而不是主题或曲牌),即兴展衍变形来发展乐思。④新的声部控制关系。它是西方现代技术,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写法相同。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乐器萧的“冒吹”和重直觉、重音响的现代多声语言等。罗永辉的《千章扫》,符合现代西方音乐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4、中国现代音乐的分析思路由于中国现代音乐作品是个性化的作品,所以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有些表现为西方的作曲思路与中国作曲思路相结合,如:《梁祝》。有些则主要是中国渐变式线性结构或弹性变速结构。基于唐大曲或戏曲板式变速结构的思维。但现代作曲家们在构思各种线性排列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同时参考各种外来结构原则,包括现代音乐结构的原则和理念。如:陈怡的《春夜喜雨》,是运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的思想来构思,酝酿—聚集—爆发—平静。刘源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客家人的中原文化),则采用微观单个音描述宏观结构。(1)内容:寻根(历史)、走向未来(现实),乐章分五个章节。(2)音乐材料分析:①四、五度音程与“号角音调”。第一章即以号角式的四、五度音程作为“基本乐思”首次亮相。②四、五度音程来源于“二声腔”。该号角四、五度音程的音调正好与福建古老的二声腔相通。③从四、五度音程到“过蕃歌”,古老的四度音程二声腔不仅为“号角”的音程关系提供了依据,而且其语态还与二章的民歌独唱“过蕃歌”相近。④四、五度音程进入“风吹竹叶”。第三乐章开始旋律来自福建民歌《风吹竹叶》,它好象是前面古老福建歌腔的进一步加工和变体;它虽然使用了更多音,将原来简单的歌调做过了润饰,但仍保留了四、五度音程在旋律中的骨干地位,从而再次保证了该乐章与前面音乐的风格和结构的统一。⑤“客家之歌”对四、五度音程的最后肯定。在“号角”的回响和召唤中,第五章的“客家之歌”以豪迈的群众齐唱形式最后一次肯定了四、五度音程在该歌曲,也是该套曲中的支架作用,实质是固定旋律变奏。(3)五个乐章的“宏观再现组合”极其结构依据。①三步性,《土楼回响》虽然有五个乐章,和Ⅳ—Ⅴ乐章间采用不断间奏。②对称性。③采用了反璞归真的终结方式。(4)以调进行代替调回归。综上所述,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已从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经典的“共性写作时期”,而倾向于个性化、多样化。第四讲 继承传统、抓住机遇与开创未来一、关于继承传统我国作曲家大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包括老一代人)。而中国现代作曲家的成功点,更是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还折射出作为现代中国人更新的审美视角、文化修养和精神风貌。二、关于抓住机遇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历史机遇。一是唐朝;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三、关于开创未来1、是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国际”?我(李吉提)很怀疑。《梁祝》协奏曲比越剧更容易走向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方面,古人比我们想得开(如唐代),西方人也比我们想得开。我们今天比古人更有优越的条件面向世界,就应当能比古人在发展中国音乐、文化方面,做出更多的新贡献。2、是不是音乐作品的技术越“前卫”,水平就越“高”或越能代表“未来”?我(李吉提)想未必。毕加索说,艺术只有“变化”,而不是“进化”。在20世纪作曲技术花样翻遍后,又回到平淡,回归自然。3、多样化的音乐创作才能创造绚烂的未来。叶小刚的《大地之歌》,为女高音、男中音和乐队而作,是积极向上的。马勒的《大地之歌》是作悲歌写的,非常悲。而叶小刚的作品《大地之歌》却是非常绚烂,比较洒脱,很舒展,且唱且吟。这说明我们的作曲走向成熟。①《悲歌行》李白诗;②《宴陶家亭子》李白诗;③《采莲女》李白诗。4、其他作品。①唐建平的筝曲《自鸣》;②秦文琛的管弦乐作品《五月的圣途》;③何训田的《声音的图案Ⅲ》,散文化的音乐语言强化了短笛、竹笛和电小提琴三件乐器色彩,属于宏复调作品;④陈怡的《中国神话大合唱》;⑤贾达群的《融Ⅰ》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将不同文化融为一体。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论文写作笔会一、选择选择主要决定因素是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自信,才能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好;在研究学问时应注意普及与提高。如:巴托克通过自己的复调小品,教育了孩子们的思想,其方法主要是从音响和音色中去教育。因此,学生最好在选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作,而且是最好的和最能做的,不要赶“火”。1、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基础,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所谓撑杆跳要撑住地。2、最好选一个导师长项的课题来作,使自己能够得到相应提高,能够学到导师的长处。3、自己的生长环境。世界地域各地各有自己的特色,导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发扬其所在地域环境优势和文化修养。学生根据各种有利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来给自己定位。4、一定要有自己的立论,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论证自己看法的合理性;一定要发现了什么,论证自己看法是有的,是有价值的、合理的。5、学风。不能盲目地选大课题,否则有解决不了的可能性。不能“唬人”,一定要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偷来的锣敲不得,否则要串邦的。文献要大胆地看、写,应该占论文篇幅的四分之一。使用文献时要先搞清楚文献,看完文献后发现文献中有什么缺漏,自己可以去研究,来解决。研究应建立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来研究,不能闭门造车。有时也能有自己发现的课题。在研究课题时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大题小做。研究透了一个课题,对硕士来说就是给自己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思维方法。之后才能研究下一个课题。李吉提教授在看完笔者的研究生论文《浅谈“阳春白雪”、“阳阿薤露”、“下里巴人”——文化需求与音乐教育》时指出:社会的变化导致音乐语言的变化;有些作品运用民间音调,但不能直接使用,而是去模仿。作课题应该具有个性,而不应该机械化作业。“小题大做”对于初写论文的人来说较为合适;而“大题小做”则适合于有着多年经验的学者来说较为合适。二、座谈关于对人物研究,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结果。其方法是围绕作品找背景,从办学找结果。研究应从立论开始,决定从哪里开始,最后一定要达到目的。比较音乐学并不是研究人物的唯一途径。学士是要把导师教授的东西学到手;硕士是要能够运用导师的理论来解决几个问题;博士是要为自己的学科提供理论。研究学问要讲逻辑。写演奏方面论文的目的主要是对作者的研究,对技术的研究,对作品内容的研究。音乐剧与大众的关系很密切,早期音乐剧与小歌剧有联系;研究音乐剧的演唱,应通过对某个音乐剧的演唱,来研究表演的演唱方向。“写作能够使人的思想精确”,“站着写,坐着改”。——鲁迅李吉提教授希望:研究学问要古今能打通,不要太学院派了。做一个好老师要尊重学生,教育学生首先要自重,这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研究学问需要老师与同学搞好关系,老师对学生能说一就是一,能说二就是二,不会不能装懂;学生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前发展,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讲座笔记整理完成时间:2007年5月9日

音乐作品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院 系: 商 学 院班 级: 08广告学本科班姓 名: 谭 巧 玉学 号: 081105045指导老师: 肖 春 晓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内容提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庄祝员外之女,在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样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并在随后的共同求学生活中互相倾心。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郁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恸不已,誓以身殉。最终与梁山伯化为双蝶,自由而去。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以音符诠释了作曲者对于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我的鉴赏主要从《梁祝》传说、作曲者的背景资料、以及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变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关键词:音乐鉴赏 梁祝正文:《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来,它飘洋过海,飞往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香港,它连续四次荣获金唱片奖与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乐曲被称作“蝴蝶的爱情”而广泛传颂,受到不同肤色人民的欢迎。乐曲开始是引子。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随后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显得纯朴、甜蜜而深沉,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接下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末尾引出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载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或是脉脉含情。这段音乐再一次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学习生活和逐渐萌生的真挚爱情这两个生活侧面。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爱情主题变化而来的似断似续的音乐,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它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突然,低沉、阴森的锣鼓声,暗示了不祥的预兆。乐队奏出刻板、重复的音调,把我们带到了一场悲剧性的抗争中。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惊惶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誓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形成了矛盾的焦点,最后推展为英台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紧接着这激扬、卓烈的抗争旋律之后,全乐队奏出一个较明朗的音调,这个音调取材于前面结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们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可幻想瞬间消失,刻板的音调再次出现,它预示封建统治重如磐石,善良人们的美好希望难以实现。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调如泣如诉,揪人心肺,与大提琴再次出现对答,描写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沉痛哀怨的情景。板鼓突然闯入,声声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气氛。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咽,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入坟中,全曲达到了最高潮。音乐又重新出现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乐句。这时,小提琴抒情而缓慢地再次奏出爱情主题,更增添了朦胧的仙境色彩。这里,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仿佛严冬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一对彩蝶相依为伴,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翻飞、时而憩息,十分逍遥自在。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比翼双飞。最后,全乐队齐奏爱情主题,它又似汪汪洪流倾泻而出,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梁祝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乐曲表现了梁祝这对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也达到了美的享受。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作品创作背景简析: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介绍版本:俞丽拿/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李坚 指挥/时长:25’4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单乐章奏鸣曲式的小提琴协奏曲 它把民间传奇故事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等7个主要情节。〈引子〉钢琴引出秀丽的长笛声声(0’45) 和弦乐的演奏,展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音画世界。一、“草桥结拜” (1’12)自1’12秒起小提琴奏出优扬、柔情的音乐,(1’53)随着大提琴声的息息相通,(2’38)发展为大、小提琴的一段协奏,好似兄弟情投意合,(3’08)弦乐的齐奏将此情深意笃的情感推向了高潮,(3’59)音乐还续上了一段柔和而又令人陶醉的乐章。 与其是从“草桥结拜”的故事情节中去理解音乐,还不如从爱情主题来理解为好。独奏小提琴那纯朴而又含蓄的爱情主题,确实使人如醉如痴。二、“同窗三载” (4’51)以欢快、跳跃和激情的三分钟时间的音乐分别讲述了三年的同窗学习情景和如胶似漆的友情。三、“长亭惜别” (7’33)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长亭惜别时的依依不舍的乐句,很有情感,令人缠绵悱徊。四、“逼嫁” (10’18)不安的音乐带出铜管乐器那凶暴的主题,显示以祝员外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威逼。 (11’21) 小提琴以散板形式奏出的音调,揭示出祝英台的痛苦心情。 强烈的切分和弦构成的反抗音调,与凶暴的主题交替出现,(12’20)导致英台抗婚的乐曲高潮,隆隆的鼓点以示汹涌澎湃的心潮和愤怒的对抗以结束此乐章。五、“楼台会” (14’07)小提琴与大提琴那对话般的乐章,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在楼台相会时的互诉衷情,难依难舍、委婉动情。六、“投坟” (16’32)急转直下的音乐,从戏曲借鉴来的散板和快板乐章,是英台在山伯坟前向苍天的控诉。 在一片寂静中,(19’33)唯有一个小提琴独奏出悲愤的绝句,(19’46)凄惨和悲壮的钹和锣声令人心碎……。(20’09)随之是管弦齐鸣,讴歌英台反封建精神。七、“化蝶” (20’18)晶莹的竖琴、(20’38)清脆的长笛,将人们引入了秀丽的意境,(21’25)装有弱音器的独奏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色彩的终曲。音乐展现了人们对梁、祝两人化蝶的美好遐想和祝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英台与山伯在碧鲜庵同窗三载,期间曾同往齐鲁谒拜孔圣,又同到东吴游学。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笃,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意。三年后,梁山伯要继续去余杭游学,而祝父因英台年届及笄,不许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时,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临别时,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英台学成回家后,岂料其父母已将英台许配邑西鲸塘马氏。山伯从余杭游学回来,到祝家造访,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前来相见,山伯方知其为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聘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双。”梁祝泪别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桥。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恸哭撞碑,突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飞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堕入其中。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有二只硕大的蝴蝶,蹁跹起舞,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黄者即梁山伯,情侣依依,形影不离,比翼双飞于天地之间。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现在已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陈钢说:尽管迄今为止已有无数中外小提琴家演奏过《梁祝》,但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第一位是俞丽拿。《梁祝》1959年5月在上海艺术剧院首演时,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就是俞丽拿,其时年方十八,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俞丽拿的演奏特点是身心极为投入,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颇具现场感力她演奏的《梁祝》唱片、音带和CD目前已发行了200多万张。第二位是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早在1979年,西崎崇子就灌录了第一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为了让海外听众更好地理解《梁祝》,西崎崇子将《梁祝》改名为《蝴蝶情侣》。西崎崇子采用的是国际化的小提琴演奏语言,音色优美,力度好。她迄今灌录发行的唱片、音带和CD有六个版本,将近1000万张。第三位是旅美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吕思清对中国文化有极高的悟性,加之他的演奏技巧一流,具有时代感,他对《梁祝》的演绎别具一格,颇受新一代的青年观众欢迎.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