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江歌案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4 22:55:29

江歌案论文研究

江歌案:陈世峰脱罪的铺垫,三个问题带来的忧虑。#中国女留学生在日本被杀#根据凤凰网的《江歌案第二日上午庭审直录》显示,休庭以后,陈世峰律师问了江歌母亲三个问题。第一,江歌有没有提到刘鑫一起回家的理由?第二,刘鑫具体害怕什么呢?第三,江歌是否不愿意和刘鑫同住了?不知是福尔摩斯还是柯南说过,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由于没有经办过刑事案件,只能从感知过的悬疑推理小说和律政影视作品中提炼自己的想法和解析:【1】问:江歌有没有提到刘鑫一起回家的理由?答:刘鑫用微信告诉江歌,我害怕,在车站等我吧。解析:在开庭以前,检察官和辩护律师肯定都已经熟悉了包含江歌手机在内的所有证据,手机内包含与江母的聊天记录,因而辩方律师在提问之前已经知晓答案,所以他的重点不在于怎样捋顺事实,而在于怎样利用这些事实——为转移焦点作铺垫。【2】问:刘鑫具体害怕什么呢?答:不知道。解析:前一个问题是铺垫,这个问题就已经很直接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能带来的可能性无非三种:第一,害怕陈世峰。陈世峰作为被告,任何一个指向他的证据都有可能成为定罪的关键,相反的,任何一个没有指向他的证据,都有可能指向别人。作为陈的辩护人,不可能将证据引向对自己不利的方向,所以这种没有明确对象的害怕描述,就可以把陈从一张焦点牌打成一张抗推牌,虽然都很被动,但已经多了一种选择。第二,害怕江歌。这也就是刑事案件辩护过程中的B计划(plan B),常见于美国(美剧),委托人已无法通过原辩护方案脱罪的时候,就将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某个可能性很小(不可能)的证人身上,从而有了新的合理怀疑,委托人以此脱罪,由于我国司法体系的特殊性,谁也没亲眼见过这样的操作。在本案中,就是将江歌作为害怕对象来实施B计划,但因为江等刘的事实排除了。第三,害怕第三人。没有具体指明对象,那任何案外人都有可能,将害怕这种事情从陈的身上扩展到案发当时其他人身上,这样也就削弱了陈和刘之间爱恨纠葛,也就削弱了因为分手激情杀人的因果关联,别人的可能性多一些,自己可能性就低一些,那最终定罪的可能性就小一些。通过这三种可能性,陈的律师已经开始转移焦点。【3】问:江歌是否不愿意和刘鑫同住了?答:江歌说,刘鑫在家不买日用品,不做饭,不打扫,连垃圾都是我扔。所以不愿意和她住了。解析:一方面,如果将刘鑫作为B计划的对象,那么江歌母亲的回答正中下怀,双方之间存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导致不愿意住在一起。陈的律师通过问是否知道他们吵架、他们吵架会不会告诉你等问题来勾画出一对经常吵架甚至打架的同学并不难,转移了焦点,陈自然就行讼了。另外一方面,即使不服务于B计划,在刘鑫出庭作证以前,通过这种生活习惯的分歧和比较,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削弱刘鑫本人的说服力和证明力,从而在刘鑫作证时就可以侧面突破,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此外,除去这三个问题,刘鑫和陈世峰是否彻底一刀两断,并不确认,加上前文的假设(一想到刘鑫变化无常,而且还要出庭作证),不禁毛骨悚然,希望庭审不会出现差错。以上为原文,第三日更新,刘鑫果然更改了证言,检方要通过刘鑫给陈定罪,而陈要利用刘脱罪 ——期待检方持续发力。

我觉得女生在外面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也不要轻易的去做。找朋友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个人的品行。懂得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凡是生命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的自自己的父母才是最爱你的。

自私、推卸责任、人性的冷漠。江歌事件中,最引人关注的并不是行凶者陈世峰,而是江歌的闺蜜,陈世峰的前女友刘鑫。整个事件的本身,主角都应该是刘鑫而不是江歌。该从结果上来看江歌似乎替刘鑫承受了这一切。 我们要善良,要懂得报答别人的恩情,要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

从诗歌到歌曲论文研究

诗歌可以被改成歌曲议论文标题,用浅谈古代诗歌来讨论的,因为诗歌和歌曲也有相通的地方,用这种方法来浅谈,也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

这个有困难。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典情怀: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实乃天作之合。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由何占豪作曲,用的是李商隐《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好歌。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三国演义》电视剧将词谱曲,杨洪基演唱,为电视剧增色不少。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歌曲中引用了古诗直接谱曲,在诗的前半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白的《静夜思》做的全新注释。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都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的文学精品,它们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的主题和内容,既给予了流行歌曲一表现空间,广泛的也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找到了一条将歌手推进众人的捷径。”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大众。流行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受众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因此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积雪,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抹灭的关系。 一、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本质趋同 如果把唐诗、宋词称为唐宋时的流行音乐也不为过,更何况词更多的时候是配乐演唱的。说诗词与流行音乐的本质趋同是结合了一定的时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无论诗词还是流行歌曲都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气质文化在诗词与流行歌曲中都有着明确的反映,而且是作为主流文化反映的。古典诗词在那个时代与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流行。诗词流行音乐在抒情言志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是抒情言志的良好的载体。人是需要情感表达的,更需要情感表达的良好方式。当一个人在诗词与流行音乐中读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间的感动足以说明诗词、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对莫大作用。诗词、流行歌曲的本质是趋同,只不过音乐文学(歌词)还没有古典诗词一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并不是说它永远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地位、只是这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时间的积淀。 二、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 1、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现空间,一方面考较着流行歌曲创作人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而作为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唐诗宋词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在这个地方。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洐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多,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会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国的古代文学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行文起势,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规格,往往是字字珠矶,千古传颂。古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似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本身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者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相靠,看是否丝丝入扣,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品质进行评判。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觉得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共同泡制出许多与原诗同样经典的作品。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由台湾声名卓箸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的内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有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的现代版诠释了。 2、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手段和表现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面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扯不断的关联了。后来他又写了 <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是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后来还有一个冯小泉,因为他本身是学后来还有一个冯小民族乐器的出身,所以对民族文化自然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里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还有<秋水长天>等。 3、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一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现在的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他们的作品中即可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唐诗宋词的写作方式,规范来进行创作。首先是黄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歌<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沈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腻了一襟晚照……”,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一首<千愁记旧情>“红日/再不会升/热心渐似冰/彼此星沉天际/剩我低回血泪凝”,(<射>里还有一首<四张机>,手法相当规整“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不过这应算是金庸的作品了)。还有著名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 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另外还有卢国沾也是这类高手,他总是背负着家国情重,作品中很浓的民族情怀与历史评判的味道,这正是诸多唐宋名家为世人所景仰的品质。来看他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少女慈禧>“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质再把持/” 再如许冠杰,也善用诗词典范来描绘世态人生“难分真与假/人面多险诈/”(浪子心声),“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沉默是金),写情“曳摇共对轻舟飘/互传誓约庆春晓/两心相对影相照/愿化海鸥轻唱悦情调/艳阳下与妹相亲/望谐白首永不分/美景醉人心相允/绿柳花间相对缘份/泪残梦了烛影深/月明独照冷鸳枕/醉拥孤衾悲不禁/夜半饮泣空帐独怀恨”(双星情歌) 再看台湾方面,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体,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一个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觉得还是琼瑶,她最擅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如“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时光留不住/春去影无踪/潮来又潮往/聚散苦匆匆/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东/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且拭今宵泪/留与明夜风/风儿携我梦/天涯绕无穷”(几度夕阳红) . 小虫也有几首有名的作品,都表现出古诗词中的一些情怀,但距离唐诗宋词,已经有些距离了,更象元曲什么的。如他写给陈淑桦的<情关>“我本有心/我本有情/奈何没有了天/爱恨在泪中间/才能拥有这个梦”,<红楼梦>“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伤心往事上心头/今晨醒来梦已空/徒留红楼在梦中/红楼,红楼/为何浓浓的红妆遮不住你的轻愁/红楼,红楼/你轻愁只因为人们将你遗漏”,还有给潘越云写的<红娘>“盼你来/盼到桃花谢又开/问天也不能明白/。。。/对望两相爱/心似祝英台/这应是天的安排”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的流行歌曲也是从唐诗宋词身上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向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诗宋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在现代歌词的写作中,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 三、 流行歌曲相对于古典诗词的优势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正如我们都说唐诗与宋词,而并没有泛称为唐宋诗词,就是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同于唐也不迵异于宋,所以它与前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将他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 而流行歌曲更为通俗,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受众,其次留心歌曲的传播方式是古典诗词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传播途径的多元化,流行音乐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流行音乐是当今时代的一个体现,但在文化内涵上仍有许多不足,当“妹妹坐船头”唱遍大江南北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流行音乐在主题、内容方面应该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的流行歌曲逐渐的吸收古典诗词的一些元素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使得流行音乐通俗而不俗,品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然而作为中国瑰宝的古诗词却得不到高中学生的喜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去甚远. 以前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还有的学生喜欢选取诗中的词作为自己的笔名或者是书斋的名字,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词更是深恶痛绝。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第三册的《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死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热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面对这种现象,应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先要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价值.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如今古诗词在现代歌曲中有所应用,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通过流行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歌唱,是传播诗词的功臣. 歌唱则是根据既定的乐谱,把诗词依谱唱出声来。我们要写为诗词而歌唱的乐谱,仍须依赖音乐家。当然最好是懂得诗词的音乐家,像宋代的姜白石,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最理想的办法是让诗人和音乐家密切沟通,培养音乐家们对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好的音乐家,必定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先天上就该会有诗人的气质。因此,能为诗词谱写乐歌的作曲家,就是传播诗词的功臣. 然而,时代在变,今人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和古人自然有很多的不同。比方说,姜白石是了不起的词人兼音乐家;他的词句,傲视古今,但是他写的音乐,若就现代的音乐观点而论,除了「古意」之外,未免失之单调。古意虽好,但是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人的音乐品味。今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是很难造就像「小红低唱我吹箫」那样的环境和情调的。若是要靠他留下的古谱乐曲去推广宋词,恐怕很难被现代人接受。古谱有它们的历史和文献价值,但是却不能为推广传统诗词发挥多大实用。同样的道理,魏氏乐谱和碎金词谱等等古籍译出的乐谱,可以教导现代人学习古意,提示深含传统韵味的旋律,然而在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的「诗教」工作上,起不了多大作用。从欣赏古典诗词上来说,无情的现实,难以配合当时的情调,的确是现代人的悲哀。然而,我们如想挽救中国的传统诗词文化,还须面对现实。这个历史责任,就落在现代有民族文艺思想的音乐家们的身上. 前人留下许多的诗词,多的是美不胜收的歌词资料。这些宝藏里的每首歌词,今人可以全首引用,或者截句接收,也可以利用前人的意境构句或词汇溶入自己的思想,应该可以谱出许多优美的歌曲。很可惜现代的中国音乐家们,能够去发掘这宝藏的人实在少得可怜。当然,作曲家若要利用这些优美的歌词,自己必须先能了解诗词的内涵,才不会写出不合词意的怪谱,白白糟蹋了前人宝贵的智慧结晶。所以,我认为中国的音乐家们,应该多读诗词。音乐院校的作曲系,应该把中国诗词列为必修科,无论学生们以后要作可唱的歌曲,或是写演奏的乐曲,有了诗词的内涵,对表现乐曲中的民族风格和弘扬中国文化,都有很大的益处。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而歌曲是诗词传播的触媒,诗词可以藉音乐的帮助,广为流传。唐宋前人的例子,很值得今人效法。乘着音乐的翅膀,载着优美的中国歌词,飞扬五洲四海,让普天下都唱中国歌曲,传诵千秋,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我衷心地希望现代的音乐家们,今后多多创作能歌唱中国诗词的曲子,不要再轻易错过中华诗词这个无尽的宝藏。先人留下的这些古典诗词是我们现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该用好这些资源。幼年时期依靠音乐帮助所掌握和学到的东西让人难以遗忘、终生受益。衷心希望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愿中华古典诗词唱响神州!

重庆江北城隧道方案研究论文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的详细地址是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隧道,如果去那边旅游找不到景点的具体位置,可以将景点名字记下来,到时询问当地人即可。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周边还有很多景点、酒店、餐厅,比如:

明玉珍皇帝陵陈列馆 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距离

重庆科技馆 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距离

重庆龙的博物馆 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中央公园距离。

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隧道力帆中心西南侧约70米。根据百度地图资料显示聚贤岩隧道在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隧道力帆中心西南侧约70米。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军事隧道。

重庆江北区聚贤岩广场西南。重庆市江北区聚贤岩隧道是江北区重要的交通隧道,它位于重庆江北区聚贤岩广场西南方向。江北区,隶属于重庆市,是重庆主城核心区之一,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之北,自西向东呈长条型带状分布。

驾车路线:全程约公里

起点: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90米,左前方转弯

2.行驶50米,右转

3.行驶20米,右转进入丹凤路

4.沿丹凤路行驶710米,左转进入花灯大道

5.沿花灯大道行驶210米,朝渝湘高速方向,右转进入花灯大道

6.沿花灯大道行驶740米,左转进入花灯大道北段

7.沿花灯大道北段行驶公里,直行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9.沿包茂高速行驶公里,朝界石/G65/G50/内环快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南环立交

10.沿南环立交行驶65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

11.沿兰海高速行驶49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12.沿包茂高速行驶公里,在四公里/南坪/九龙坡/高新区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江南立交

13.沿江南立交行驶公里,直行

14.行驶500米,朝江南大道/南坪/长江大桥/渝中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江南立交桥

15.沿江南立交桥行驶510米,直行进入江南大道

16.沿江南大道行驶公里,朝长江大桥/渝中区/黄花园大桥方向,稍向左转进入重庆长江大桥

17.沿重庆长江大桥行驶170米,直行进入江南大道

18.沿江南大道行驶公里,过石板坡立交约110米后,直行进入石黄隧道

19.沿石黄隧道行驶公里,朝黄花园大桥/五里店/江北区方向,直行进入黄花园立交桥

20.沿黄花园立交桥行驶630米,到达终点

终点:重庆黄花园大桥

江西古村落保护案例研究论文

参考这里古村保护性开发模式古村是一类较为独特的特色村,是遗存的历史时期农村百姓的住宅建筑群落,一般距今有几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能够得以完整保留至今的古村,多处于较偏僻地区。由于古村落传承了历史文化,是沿袭民间习俗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的数量和分布越来越少,与现代民居相比,差异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赋予了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业也随之成为古村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模式。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古村的旅游开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乡村旅游。由于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设施简陋,许多古村落中的建筑,在现代生活以及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拆除、改建等危险。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也将破坏古村落的整体观赏价值,对于古村的价值及其长远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古村所选择的旅游开发模式,无论处于何种开发阶段,古村保护是要放在首位的,这是古村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古村保护开发模式不同于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性之一。同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样,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古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古村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对古村的保护性开发还要依靠村民自身。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使村民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中获益,找到保护古村与村民获益的共鸣点,这样才会提高百姓对村落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古村保护性开发带来的效益,可投入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带来多方面的效益。〔案例1〕“八卦村”的保护与开发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称之为“八卦村”,来源于其独特的布局。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是由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位于八座小山环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个方位,成为外八卦;村内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间房屋成放射状排列,形成内八卦。诸葛村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内建筑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有200多处民居及厅堂保留较为完好,且“九宫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变,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1996年11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诸葛村从湮没到开发,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的过程。1.保护方式的转变诸葛村被世人所熟知,起源于村内一座建筑的修缮。1991年,诸葛村建于元代的诸葛亮纪念堂——大公堂,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大公堂是诸葛村用以纪念先祖活动的纪念堂,是诸葛村十八厅堂中年代最为久远、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于当时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支付几十万元的维修经费,在村民集体的商议下,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会”。理事会由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等20多人组成,理事会成员无报酬进行工作,他们向全国各地工作和侨居海外的诸葛后裔发函募捐,同时也由村委会动员村民自愿捐款。在理事会的努力下,筹集了18万元资金,大公堂于1992年抢修完毕。在诸葛村抢修大公堂的时候,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在考察建德新叶村时,经同事介绍来到诸葛村。看到诸葛村的古村落群体保存还如此完整,存量之大、建筑形制之齐、结构精美而为之惊叹。在诸葛村大公堂理事会等一些老同志的协助下,清华大学二十几位师生在诸葛村调查一个多月,认为诸葛村是中国南方乡土建筑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呼吁市政府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于是引起了兰溪市政府的重视,着手对诸葛村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作。1992年,兰溪市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兰溪市历史文化名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镇、村干部组成的“诸葛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同时,将原粮站用以办酱油厂的丞相祠堂归还诸葛村。1993年,在诸葛村召开了全国诸葛亮学术研讨会,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得到研究专家的论证肯定。诸葛亮的文化挖掘为诸葛村日后旅游开发主打的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1994年,由诸葛村成立“诸葛文物旅游管理处”试行对外旅游开放。管理处由村委会一位委员主持日常旅游管理工作,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与文物旅游管理处是一种隶属关系。1995年,兰溪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12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7年,“诸葛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文保所为市全民行政编制。文保所成立后在村委会的配合下开始对诸葛村的古建筑进行调查、统计、编制档案、制定保护措施。 1997年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诸葛村保护规划》论证通过。诸葛村的整体保护得到了法律的保障。2.旅游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1996年,当地政府认为诸葛村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了进行旅游开发,改变了诸葛村原有的体制,接管了诸葛村原来的“文物旅游管理处”,成立了以当地镇政府为主管的“诸葛旅游公司”,交由镇政府来经营管理。由于旅游公司形同虚设,既没有资产,也没有资金投入,只是依靠收取门票作为资金来源。同时,这些门票收入要返还拥有产权的诸葛村一部分,加上办公等开支费用,旅游公司基本没有利润可言。对诸葛村来讲,由政府经营原本产权属于自己的旅游项目,使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产生了一种无奈和“业不由主”的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村委会和村民保护古建筑和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因为产权关系不纯,政府对诸葛村的古建筑保护也不愿投入。古建筑的维修经费和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所投入的资金大,修一幢旧房子的费用要比买一幢旧房子的费用高几倍,并且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投入成本,很难作为与村集体、村民协调的产权股份被认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经营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利益很难统一。在这双重作用下,诸葛村的古建筑失去了有效的保护体系,在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极大被破坏的风险。经过两年多的多头管理、多方运作,这种经营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促使当地政府转变了观念,认为在诸葛村的保护和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管理体制中,应以诸葛村为主。1998年,政府淡出了旅游公司的直接管理,经营权重新归还给诸葛村。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也已意识到诸葛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旅游开发的价值。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决定把旅游业作为诸葛村的主要产业来发展。对于旅游开发的管理,诸葛村采取了“村委会+旅游公司+文保所”的管理模式:(1)村民委员会与诸葛旅游公司的职能分工为:村两委负责村民建房、审批,村内基础设施投入、环境卫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筑维修及保护、旅游项目投入、行政事务等;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景区内景点管理、景区经营和宣传促销工作;(2)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诸葛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所辖的经营企业,公司资产归属行政村经济合作社所有,村委会同时是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会;(3)旅游公司独立核算,门票收入按比例上缴村集体,村委会(董事会)每年对公司下达一定的经济考核指标;(4)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文物保护领导机构,文保所和诸葛村联合,负责古民居的维修、改造,以及新建房屋的审批,并对村中民宅的自行维修给予技术性指导。这种经济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和责任。对村里而言,产权和经营权的合为一体,让经营管理变得更为有效,村里对村落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拥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资金配置;对村民而言,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因此对村内建筑、环境的保护与维护则更为自觉;政府通过文保所对村内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予以把关,从宏观层面对古建筑进行了有效的保护。3.村内环境的整治如果说古建筑是诸葛村发展旅游业的硬件,那么村内环境则是旅游业发展的软件,同样必不可少。为了提高自身的旅游价值,诸葛村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村内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1)对村落进行综合性整治,清理了村内的池塘,引活水进村,进行了自来水改造,对村内的三线(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污水管道实行了地埋处理,把污水引出村外进行净化。重新修建了村内的厕所。(2)对村中的水泥路进行了改造,利用旧城改造时收集来的废弃旧砖、旧石板和红砂岩条石进行仿古铺砌,恢复了历史原貌。(3)村里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专职消防队,配备了各种灭火设备和消防器材,24小时值班。对于诸葛村的整体发展规划、布局,他们聘请了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大量的工作,村落环境得以改变,整个村落景观也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古建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诸葛村在开发上,有一点非常明确:古建筑及其内在文化是诸葛村价值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源泉,只有保护好诸葛村的所有古建筑,发扬他们的文化内涵,诸葛村的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保护古建筑、古文化,就是要保护这些建筑景观的完整性,同时,也保护他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受到破坏。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诸葛村首先抢修了村里那些因年久失修、极易受到损坏的建筑先后对7座厅堂,50多幢民居进行了维修。在维修的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古建筑则尽量恢复、还原。村里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上塘古商业街,在1958年前后被填平,并在上面盖起了建筑。2001年,村里投资1000多万元对上塘古商业街进行了复原,拆除了地上建筑,重挖了上塘,恢复了古商业街的古旧风貌;村里的节孝坊,在“文革”时期被拆除,部分原构件留存散落于村外或村民家中,通过村里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原构件,在其遗址上经过装拼重新恢复了一座节孝坊,同时恢复了一座穿心亭和修复了一座枯童塔。在维修方式上,诸葛村本着“还原历史,不改变原貌”的原则,采取了“以旧修旧”的方式。在维修中所用材料,尽量采用民间收集来的旧木料、旧木雕、旧木材等旧材料,这样既节省成本,又能“修旧如旧”。长期的古建筑维护,使诸葛村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施工体系。村里有一支土生土长的工匠队伍,这些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经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模仿,在传承、发挥祖传工艺的同时,逐渐掌握了历史时代建筑的结构、风格和修缮方法。在上塘古商业街复原工程和“三荣堂”的整体复原工程中,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建筑专家的认可。这支施工队伍的形成、壮大,对诸葛村的保护修缮起着重要的作用。古文化是诸葛村内的隐形资产,对于通过古建筑而发展起来的旅游来说,文化的发挥会对旅游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对此,诸葛村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村里恢复了每年四月十四和八月廿八的传统祭祖活动,以及元宵节的板凳龙灯会,并以诸葛亮及其家族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廉正文化为载体,对诸葛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宣传。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提高了诸葛村的旅游价值,增加了对游客的吸引力。5.村民与古建筑间矛盾的协调在村里古建筑的维修上,村民与古建筑之间也存着一些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部分年轻人对住老房子已不适应,对于年久陈旧的古宅,村民也不愿意花很大的资金去维修。对于这些矛盾,村委会采取了几种方式进行处理:第一,村委会与户主协商予以收购,房产权归属村集体后,由村集体出钱进行维护。第二,对确实由于经济条件差维修困难的住户,村集体给予部分维修补贴,帮助其对房屋进行维修。第三,对部分几家共有,而在维修经费分摊上又难以统一的住宅,以及濒临倒塌的房子,村委会采取强制抢修。要求户主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抢修前对危房进行估价,抢修费先由村委会垫付,房屋修好后使用权归村委会,5年之内户主交清维修费后,村委会将使用权归还,超过5年,村委会付给户主维修前评估的房价,产权即归村委会。对于居住面积不够或旧房确实不宜居住的村民,村里安排其在新区建房。但在批准宅基地前,必须先与村委会签订原老房子的保护合同,规定其在新房建成外迁前后,仍要承担旧房的维护责任,对于老房子不予保护和维修而造成毁坏的,村里有权强制收归集体保管和使用。在村集体积极采取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同时,也积极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村里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如对村落的古建筑和文物以及村落环境破坏的,村委会将终止其家庭的一切福利待遇;同时,村里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每年春节由村里印制带有《文物法》的有关条款和村规民约的挂历,向村民发放,从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6.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进行适度开发之后。诸葛村也加强了周边环境的改造,通过集体租用了村周围山坡村民的自留地,种植了樟树、松树、桃树、梨树以及银杏、芙蓉等中药材,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量游人涌入以及村民生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诸葛村旅游的附加值,也促使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多元休闲型逐步转变。〔案例2〕“皇城相府”品牌的打造皇城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峡谷之内,是一个仅有700多口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闻名得益于村里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分内外城建筑。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建,外城为陈廷敬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相府集明、清两代建筑精华为一体,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一座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皇城村旅游业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末。在开发旅游业之前,皇城村的产业以煤炭为主,地下资源的开采是村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位于村子边缘的皇城相府,只是作为村民的普通居所。随着地下资源的不断开采,皇城村开始意识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持久性,而受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启发,他们意识到村里的皇城相府正是尚未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为了确认皇城相府的价值,村书记张家胜带着《康熙字典》、《午亭文编》等书籍到北京向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咨询请教。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97年12月,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皇城村,在这里举行了“清代名相陈廷敬学术研讨会”,相关专家学者对这座古建筑群及其主人陈廷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认为他极具开发价值。随后,1998年10月,在洛阳举行的“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皇城相府的价值,也同时拉开了皇城村旅游业发展的序幕。确定了皇城相府的旅游价值之后,村里开始对相府着手旅游开发。开发伊始,困难重重。当时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还处于很保守的状态,尤其是住在相府里的那些村民。对于因为旅游开发而让他们搬到相府之外感到很不情愿,他们不希望习惯了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部分村民对于搞旅游开发很是不解,甚至有些反对。针对这样的情况,皇城村细心地做着村民的工作,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与他们耐心地交流旅游开发的利弊得失。与此同时,村里还组织一些村民前往省内、北京、苏杭等地的文化旅游景点去参观。从山村里走到外面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旅游发展的红火景象,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村里的细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疏通了,认可了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开始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为了转移相府内的村民,村里多方筹集资金,建起了120多套现代化居民住宅,妥善安置了村民的迁居问题。随后,村里开始对相府进行全面的修缮,同时对相府内的文物价值及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在修复工作进行的同时,皇城村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处”“皇城相府旅游公司”等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开始了旅游业的全面启动。由于长久“藏在深巷无人知”,对于皇城村的旅游业起步,外界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但是在2001年,皇城村抓住了一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皇城相府也由此得以闻名于天下,旅游业开始兴旺起来。这个机会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2001年,当村里得知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即将开拍的消息后,村领导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由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得到了启示,对于影视剧中所出现的旅游景点,大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大幅度提高旅游区的社会知名度,对旅游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皇城相府作为康熙老师陈廷敬的故居,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影视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借剧宣传”是一个绝好的对外宣传机会。在村里作出了要参与这部戏的决定之后,他们马上联系到了剧组,说明了皇城村与这部戏的历史渊源,以及皇城村要参与拍摄的愿望。由于当时这部电视剧已进行拍摄,剧组表示如果要按皇城村所提的拍摄和宣传要求,需要以300万元作为剧本修改以及相关的拍摄、宣传费用。对于皇城村来说,300万元不是小数字。对于是否要进行这项投入,村里领导经过反复斟酌,深入权衡资金投入与预期产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了多次的讨论和反复的商议,他们最终认为,电视剧《康熙王朝》是皇城相府对外宣传的有力平台,这300万元的投入,除了将带来旅游业利益的增长外,还将对皇城相府在社会上的影响产生持久作用。最后,他们决定出这300万元钱,参与拍摄。于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陈廷敬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成为这部历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为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期待的那样,《康熙王朝》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之后,深受观众青睐,剧中独具特色的皇城相府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宣传的目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也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来了宣传的回报,到皇城相府旅游的火暴景象持续不断。当年,他们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实现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仅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高峰就达到了8000余人。皇城相府成为晋东南的旅游热点。自此之后,皇城村的游客数量均处于较高状态,《康熙王朝》的影响一直持续着。看到了宣传切实效果的皇城村,继《康熙王朝》之后又几次出招,促使了《我认识的鬼子兵》、《契丹英后》等影视剧先后在皇城相府拍摄。2003年8月,皇城村以重金买断了河南洛阳至山西嘉峰7520/7517次列车的冠名权,将该次列车冠名为“皇城相府号”。这一系列的宣传手段持续不断地扩大着皇城相府的社会影响,皇城相府也越来越被游人所熟知,皇城相府的旅游业也因此得以较快的发展。由皇城村对其旅游品牌打造的经过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传播意识、宣传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是皇城相府得以快速被社会所接纳的一个重要原因。皇城村对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对外呈现,加深了社会对于皇城相府的印象和感知;大力的宣传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灵活的市场营销意识成就了皇城村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启示〕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拥有古村落资源是先决条件。在我国各地分布着风格迥异的古村落:有分布于安徽、江西,自然古朴的徽派古村落群;分布于陕西,风格质朴敦厚西北古村落群;分布于浙江、江苏的水乡古村落群;分布于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筑群;分布于福建、广东的岭南古村落群;分布于四川、重庆的西南古村落群;分布于云南的南诏古村落群;分布于湖南、贵州的湘黔古村落群。这些古村落群都各具特色,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有着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资源条件。从古村开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村在由湮没转变为受世人瞩目,实现其保护开发的模式过程中,有着以下的几个关键点:1.价值认同在诸葛八卦村、皇城村的发展过程中,由藏在深闺无人知到闻名天下,有个相同的转变促因:得到了价值认同。这个认同既包括专家、学者角度的历史、文化等学术价值认同,也包括广大游客对古村景观、品味等旅游价值的认同。古村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只是熟视久居的宅院,是繁衍生息、生活劳作的居所。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而对于外界来讲,那些历经沧桑的椽木瓦石,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宝贵价值。专家学者的鉴定,游人对古村的感知、宣传,古村的主动对外宣传等等,这些都为古村与外界搭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而古村的旅游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2.保护是前提古村实现旅游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古村的保护。古村中的建筑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便永久消失,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古建筑的保护,而绝对不要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3.规划是先导规划对古村的发展有着长远战略性的意义。在开发中首先要制定一套长远的规划体系,明确的规划体系形成相应的保护制度,以约束盲目发展,避免短视行为。通过未来发展规划,来确定村里什么地方可以开发,什么地方不能动,并做到保护、修复、开发相结合。在对古迹开发的规划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当地的自然景观,避免盲目地开发所造成的对古迹的破坏。4.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关键村民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村的开发和发展。由于宗族观念和传统文化,一些观念如自给自足、重农抑商等使得村民对于发展旅游服务业持有排斥态度,这对于古村的开发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在转变村民观念的工作中,要善于疏导而不是强行改变。皇城村在发展旅游业之初相府内还居住着很多人家,对于让他们搬迁到新村,空出老房子发展旅游业,一部分人很是想不通。对此,村里组织部分村民到省内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北京故宫等地去旅游,通过耳闻目睹,这些村民彻底转变了观念,对于相府这一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财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村里发展旅游业所做的工作也开始积极地配合。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来到古村,在欣赏古村浓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旅游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也是游客对古村之行满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基本卫生设施的缺乏,住宿、饮食服务业的不完善,将无法留住游客。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会提高游客对古村游的满意度,有利于古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6.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资金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由政府提供的保护资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往往杯水车薪。在这种状况下,古村通过借助社会资金,用于古村的保护性开发,再利用所得的收益返还于这部分资金,可使古村的保护走上良性的可持续之路。诸葛村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修缮维护古建筑资金的缺乏,曾是一个令他们很困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一方面努力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通过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社会捐款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的资金获取方式,使诸葛村的前期保护及开发获得了资金保证,诸葛村也得以突破资金阻碍,走上持续发展之路。7.古宅保护与村民住房需求间矛盾的化解生活于古宅中的村民,其居住条件大多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加上家庭人口不断增加,对住房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种矛盾,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等需求找到恰当的出路。对于村内古宅民居条件简陋的,在保护法规内可以允许村民对内部适当装修,以改善居住条件。对于居住条件紧张,村内房屋供给承载力不足的,可以考虑建新村,将古村居民适度转移到古村之外的办法来化解村民住宅需求矛盾。在新村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争取政府等部门的支持。8.无形资源也要重视古村落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有形建筑、文物,还在于其内所包含的丰富、无形的乡村文化、人文资源,他们同样拥有着较高价值。在发挥有形实物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无形人文价值,会增加古村的旅游价值,提高他的吸引力。9.市场运作古村内建筑的保护,文化内涵的发掘,是古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市场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古村旅游业的兴旺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推动,市场宣传的到位会对古村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皇城村借助于影视剧对外宣传,使皇城相府声名大振,诸葛八卦村也因为对外宣传其独特的魅力而对游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他们都挖掘了村里最独特的一面,通过市场宣传,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提高了公众的认可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展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古村落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因此,那些拥有古村文化资源的村庄,应当高度重视其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宣言书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观点论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他山石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详见2004年10期《企业经济》中的《安义古村群旅游保护与开发研究》(起止页码:131-133),可以在维普上去看。

中国风歌曲歌词研究论文

菊花台歌词赏析一、菊花台在什么地方菊花台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的干沟乡,与南山西白杨沟相邻。这是一片中山带森林草甸,每年的四月至十月间,这块草甸上开满了野菊花,芳香袭人。这里的密林间经常会有马鹿出没,雨过天晴之后,树下会钻出大片蘑菇任你采摘。喜欢摄影的朋友可趁晨昏之际在这里找到灵感,拍出最美的作品。山下有数家度假村,但在旅游旺季最好提前订房。二、菊花台歌词赏析意境很深,隐喻、伏笔、用典华丽自在!方文山作词真是精彩绝伦!笔触细腻!境界隽永!文心雕龙!歌词分四段:分别描写了一对夫妇在不同时空情境下的心态和感觉!男主角是位从征在外的将军,男主角所处的地方应该偏暖些(等下在歌词当中解释)先看第一段: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 勾出过往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诠释:这一段是表现女主角的心境。第一句话是经过长久的相思,女主角对于丈夫的别离已经产生无奈的忧伤。第二句的意思是明月寄相思和表现当时的情境。第三句一语“霜”关,一方面表现天气的寒冷(这是女主角地处较冷的证据,如果还觉得不确凿,将进一步证明),另一方面表现女主角内心的孤寂与苍凉!第四句所谓独自莫凭栏!缘愁似个长!寂寞高楼之上,没有爱人温暖的怀抱只有“冰冷的绝望”!接下来第二段:雨轻轻淌 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诠释:这一段写的是男主角的心境。第一句很明显的点出了男主角的位置较暖,在下雨(要知道北方的冬天是不下雨的)。所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窗即典出于此。说明男主角也在相思中失眠了。第二句中一生在纸上的“纸”字有两种含义:其一,男主角连年征战,夫妻无法相聚,只能以鸿雁寄书,互通消息。所以他们本应相亲相爱的青春年华都在信纸上流逝了。其二,男主角征战一生功名事业何在?一是皇上圣旨;二是排兵作战地图。也只是纸而已。在这里被风吹乱,也表明男主角的心乱了。第三四句,由香呈形,既表示思念,又表示这思念的对象是无法触手可及的,一切只是随风飘散的幻梦。第五六句,这里实际有两个黄出现,但是方文山只明写了其中一个。而且这两个黄表现四种意思。一,所谓菊花残,即是第一个黄;二,就是明写的黄;第一个菊花黄,表现了两个意思,一是时节,应为秋季(江南秋季为多雨时节)二,寓意为人的老去;第二个黄,明写的黄,第一个意思表现了回忆的模糊如同来往的信件泛黄一般,第二个意思也表现了年华逝去,只余下空空相思。最后一句,既写明了相思之苦,又以“淌”字,双关式地点出了在秋雨之中感情的流逝。接下来第三段北风乱 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生霜诠释:这一段又是女主角的内心独白。第一句,“北风”,这是显而易见的证据表明女主角所在之处较北较冷。“乱”即是风乱,又是心乱!第二句,所谓影子剪不断,有两重含义,可以想象北风狂乱,女主角在烛影之中思念男主角。一方面是以刀剪烛,烛影不断(如同抽刀断水水更流)表现相思之悠悠,正暗合李清照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名句;另一方面,青灯只影,表现女主角的孤单。第三句,再次点明女主角所处是寒冷的,所谓湖面生霜,要知道霜遇水即融,唯有湖面结冰才能出现湖面生霜的效果。同时,可以想象此湖是昔日两人共泛舟之处。可是现在只留下了女主角和女主角在湖中冰面上的影子,对影成双(霜)!此“霜”不同彼“双”!最后最经典的第四段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谁的江山 马蹄声荒乱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诠释:这是最经典的一段,是男女主角千里之间的心灵对话与合唱!第一句将情境重新拉回男主角的情境当中,花的灿烂已过去,正说明美好青春已流逝,恰是“花若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的感叹!第二句说的是男主角感叹既遇乱世,未逢明主,为自己和妻子将来的命运担忧!第三句经典之中的经典!上半句是男主角的想法,现在一个字一个字来分析!“愁”字在这里愁两件事情,一是战局,二是离情。同时还与后半句相呼应;“江”中国古代,江是特指名词,即是长江!(又一个南北相隔的证据!)整个前半句,正是江山载不动万千悲哀,又怎能渡过江呢?下半句“秋”“心”(再次大喊经典!!)秋心合起来正是上半句的愁字,三层意思:一是相思之愁,二,秋是季节,所谓古人之悲秋也,秋即表现了悲伤和肃杀之意!三,在第二含义的基础上,秋是指代男主角(谁悲怅?此情境中正是男主角在悲怅,所有悲怅之人即是秋),心是指代女主角(杜甫诗中有云: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既是指清丽的女子,又是指纯洁的思念)整个下半句,就说明了男女主角心神天涯两分隔!“拆”是现实使之别离,有种无奈无力之感!整句即为一个字:愁!第四句这是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惦念和担心。这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担心战场上男主角难以再回来;二是担心官场内,权力倾轧,恐难有脱身之法。第五六句男主角对自身情况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真正的心声合唱。在此可以看出来是同一夜发生的,两人相隔千里,长夜无眠,思念对方。天明微亮之时,却忽然感觉到,因长久思念,情感多少有些麻木和无助,已经找不到当年热恋之时的感受了!这种千里相隔的痛苦真是消磨人的感情与意志啊!最后只余淡淡叹息与委婉惆怅!林俊杰《醉赤壁》歌词才子方文山所作!本人甚爱之!以历史事件古赤壁为背景!婉约中激荡着深沉的呐喊,飞扬的文采倾吐着作者灵魂深处的情感!林俊杰沙哑磁性的演唱,让你我追忆一段远古的恋情!落叶堆积了好几层到我今生还在等 ,说明过了好多年!哀怨的思妇还在等待挥戈远征的丈夫,一世 就只能有一次的认真 到是你转世而来的魂 鲜血如红唇的勇士牺牲了,而痴情的女子还在等待!过了几世,美人的魂让勇士难忘!确认过眼神 我遇上对的人 ,是呀,有妻如斯,人生何求!策马出征的勇士,马蹄声如泪奔,也思念家中的娇妻!无奈当时的战乱,不能团聚!青石板上的月光照进这山城 ,但愿能共婵娟!千里的相思,让你我为之感动!用情很深!回忆起洛阳城旁的老树根 ,家中的温馨与甜蜜,让勇士历历在目!与血腥的沙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对战乱王朝的控诉!我拿醇酒一坛饮恨,心中有无限的怅惘唐宋元明清歌词词曲:后弦(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 )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二十四桥终别明月浅,藏头的诗不忍吐再见。抖下枕边灰,尾音还留回荡耳边,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棠叶心事重,送行诗无用,远去故人容,明夜雨不懂,轻逝花落空,已隔几朝梦,别泪掩妆浓, 去年剪春风。”文章孤独借纸续断篇,残梦重温拓不回从前,一曲告别。丝竹废很多年,灰尘四五钱,笔锋眷恋我填《西江月》,琴心流连你叹《春去也》。惊醒诗中美,韵脚不倦哪怕遥远,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书中的茉莉花 ,凋谢后,只丢下这淡雅”。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我,此生,不想再错过),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 唐宋元明清终须别,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唐宋元明清》赏析:(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 )此句为念白,“三百首偶尔路人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在其中“偶尔路人念”,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另外将唐朝的唐诗三百首作为歌曲的开头,给人一种回到了那诗歌鼎盛的年代;“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化用了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李白的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已别去的唐宋元明清的回忆以及对“昔人”。“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有一种“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感。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不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是“一卷空白”。“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引用了《兰亭序》的典故同时与周杰伦的《兰亭序》中的“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砚剩泪思念。”表明了两个相爱的人彼此“心有灵犀一点通”及对“昔人”的思念。“二十四桥终别明月浅,藏头的诗不忍吐再见”,化用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抖下枕边灰,尾音还留回荡耳边,朦胧的月与你翻起,唐宋元明清的夜,瞒着谁滴的几册伤,我们轻轻唱,我颂七言你数六弦,唐宋元明情已别。”本句中的“抖”“留”“回荡”“翻”“滴”等动词写出了词人的感情的变化,表达了对往事的思恋与感伤,以“灰”表时间之久,以“月”这个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表达了对往事的不舍与留恋,“瞒着谁滴的几册伤”为最妙之句,一个“瞒”“滴”字道出了作者的伤之痛,“几册伤”表明了作者的伤之重, “回首灯火不见阑珊,只有寂寞在嘹亮”化用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棠叶心事重,送行诗无用,远去故人容,明夜雨不懂,轻逝花落空,已隔几朝梦,别泪掩妆浓,去年剪春风。”为一首藏头诗,即“棠、送、远、明、轻、已、别、去”合“唐宋元明清(情)已别去”切合试题,同时是此歌曲,更富有文学意蕴。同时将此歌曲的主旨蕴藏在此诗中。“文章孤独借纸续断篇,残梦重温拓不回从前,一曲告别。丝竹废很多年,灰尘四五钱,笔锋眷恋我填《西江月》,琴心流连你叹《春去也》。”用“孤独”“残梦”“告别”等词以及“续”“拓”“废”“填”“叹” 等动词,还运用了“丝竹”“灰尘”“琴” 等意象将自己对往事的留恋即对“昔人”的怀念。联合【西江月】伤怀独登楼台,血雨病魂情债。苦酒苦梦苦寻欢,伊人芳丛寻遍。 柔肠百转痴缠,孤烟冷翠弦断。梅残香消泪痕干,徒留相思一片。和【春去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破国失家,后主李煜的《浪淘沙》啊。天上大道流转,人间万事迁行。花树发谢无断,世间兴替不废。曾几何时,钟鸣鼎食,偎红依翠,无尽奢华,无限富贵。看厌了“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千娇百媚,怎过得这楚囚般寂然冷对?江山依旧,朱颜改。花谢了还会开,梦境散漫了还会复来?“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也只有感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水流花谢,余恨绵绵随命绝罢了。表达了自己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书中的茉莉花 ,凋谢后,只丢下这淡雅”。将江苏名歌《茉莉花》运用到歌词当中,表达了对“昔人”的怀念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中国风也分很多种的 词曲都是中国风的才算是经典我听过最纯的中国风是后弦的<昆明湖> 光听伴奏就已经感觉很纯正了他其他的歌也都中国古风为主 有一种戏的感觉 <西厢><小白>《过桥》<逃学书童>==都很经典的胡彦斌的是中国仙侠风 他的这类歌曲都是有故事背景的 所以给人感觉有丝凄美 <诀别诗><潇湘雨><葬英雄><月光>== 任贤齐也唱过不少中国风 以江湖武侠为主题的 表现的多是一种无奈 洒脱 象《花太香》《诛仙恋》《风云决》==

1、音乐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学会享受音乐便是迈出了享受美的第一步。曾经我以为音乐就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是有内涵、有思想、有情感的,由一个个音符排起来的乐谱是有生命的,让人感悟,让人身临其境,让人感同身受,让人欣喜不已。

2、我在这门课里不仅学到了很多知名作曲家的人生经历,还通过这些或喜或悲的故事、或欢快或低沉的乐曲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情绪低落时,具有愉悦向上旋律交响曲、进行曲使我感到心情豁然开朗;在心情烦躁时,温柔平和的轻音乐让我能慢慢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在独自无聊时,听一些浪漫唯美的音乐可以让我感到充实不寂寞。

3、音乐有古典与现代之分,有中国与西方之分。在我国,现代音乐较为流行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是最著名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潘玮柏、胡彦斌、陶喆也是很受欢迎的优质歌曲高产歌手,他们大多从21世纪初出道并活跃至今。周杰伦的音乐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应该说是具有创造性的,他那融合西方说唱及自身演唱特点的经典唱法使很多人打开眼界——原来歌也可以这样唱。

4、我初中的时候很崇拜他,他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正如他所说,就算他以后不再流行了,但只要大家对爱情感到累的时候听到《简单爱》可以感到幸福,他就没白在大家的青春里出现过。

虽然他的特色是吐字不清的说唱,但他也有很多融入古典因素的中国风的歌曲,例如《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发如雪》等,悠扬动听的旋律广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家在潜意识里对古典音乐还是有热爱的。古典音乐的魅力可以影响至今是因为它纯净独特的美。

5、所以我最欣赏的还是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优秀与卓越是毋庸置疑的,有太多优美的旋律让人万分欣赏,赞叹不已。有太多优秀的作曲家让人敬佩崇拜,我最喜欢的是巴赫,他的作品中我最偏爱《G弦上的咏叹调》,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播放此曲,心情总是会渐渐好转,屡试不爽。

其它人的更优秀的作品也是数不清的,拿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说,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但惟独只有贝多芬选择了用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