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石油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4 12:39:20

石油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的深入发展,在“背斜理论”指导下,容易寻找的背斜油气田多已被  发现,用新理论、新技术指导的现代油气勘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油气勘探人员面临的重大挑  战。地壳上油气分布的不均衡性,受地层、岩性因素控制的大量非构造油气藏形成、分布的  隐蔽性,天然气气藏在形成机理上与油藏的差异性,海上及边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  复杂性等等,都迫使我们发展新的石油地质学及油气勘探理论、油气勘探技术,以适应现代  油气勘探形势的需要与发展。  上述世界油气勘探的趋势及特点,决定了石油地质学必须向若干边缘学科方向发展,并  在基本原理方面有所进展,才能满足勘探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近余年来,石油地  质学在如下方面获得了显著进展。  一、边缘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誉为“地质学上的革命”。它给石油地质学也带来了新的活力,  表现在: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繁多。过去的含油气盆地分类多限于陆地和大陆边缘,板块构  造学说诞生后,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如雨后春笋,异常活跃,不再限于陆壳型和过渡壳型的  盆地,而是眼光更为开阔,注意到洋壳型盆地;对盆地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油气勘探的预见性增强,领域更广。  油气无机成因说重新活跃。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以及在巨大转换断层带和环太平  洋俯冲带发现了大量烃类显示,说明其生成与上地幔的物质活动有关。因此,国内外不少学  者重新提倡油气生成的无机来源,在地盾、俯冲带及转换断层带的油气勘探与科学研究显著  加强了。  逆掩推覆体找油引起重视。以往地质家们认为逆掩断层带构造复杂,保存条件差,  很少列为油气勘探对象。由于板块构造学说将烃类生成及显示与上地幔活动联系起来,大型  逆掩断层带正可成为深部油气向上移动的通道,只要遇见良好圈闭便可聚集成油气藏。美国  落基山东麓逆掩推覆体若干重要油气田的发现证实了上述观点,开拓了油气勘探领域。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使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油气成因的研  究从定性向定量发展,提高了油气勘探成功率。有机地球化学的现代技术和先进设备,使有  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研究愈益深入,地球化学指标大量涌现,烃源岩及生气区、生油区  的评价均可达到定量水平。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同位素地球化学近年来发展尤快,甾、萜、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探讨油源对比、母质类型及成熟度;同位素  地球化学研究对解释气源对比、油源对比、有机质成熟度、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地层绝对年龄  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有机地球化学技术正被推广用来探讨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问题,  用来发展地面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探索直接找油气的途径和方法。  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应用——  地震地层学是现代数字地震勘探技术与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相结合衍生的一门  新兴边缘学科,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可将地震地层学明确地划分为区域  地震地层学(含层序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两个范畴。前者主要是利用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少量岩心及测井资料,研究盆地内各层序的沉积环境,分析体系域的类  型、特点及分布,重塑沉积史及构造史,对生、储、盖、圈等条件作出评价,寻找非构造圈  闭,为预探井提供钻探对象;后者是近几年萌芽的一个新研究动向,在一个局部构造或沉积  单元内对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综合测井及岩心资料,定量研究薄砂层或薄石灰岩,确定  薄砂层厚度或薄石灰岩溶蚀带厚度,计算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物性参数与含气饱和  度、含油饱和度、气水界面、油水界面、剩余孔隙流体压力等含烃性参数,甚至探索直接寻  找气藏或油藏的方法,为详探井、生产井、调整井等提供钻探对象。  储层评价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深部油气勘探和天然气勘探中,对储集层的研究和  评价技术愈益显得重要,在盆地、区带及油田的勘探、开发全过程中,如何对储集体、储集  层、储集性质及储集效率逐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日益成为勘探或开发成败的关键,所以  国内外学者正在加强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基本包括区域储层评价技术、单井储层评价  技术、开发储层评价技术、动态储层评价技术和敏感储层评价技术等套技术。这些成套储  层评价技术的研究,必将显著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成功率。  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  数学地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及油气勘探技术发生更加深刻的革  命。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在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中早已得到广泛的应  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应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各种地质图件,建立各种数据库,开展盆地分  析与模拟,进行不同勘探阶段的油气资源评价和储量计算,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各地质学科的  综合专家系统。  综合石油地质学的上述边缘学科的新进展,它们可以为油气勘探工作中的盆地分析、区  带评价、圈闭(油藏)描述提供新技术,显著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促进油气地质勘探及开  发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原理  在上述边缘学科迅速发展的同时,石油地质学原理也获得了重要进展,显著特征在于从  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所谓“成藏动力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表现在下  列诸方面:  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三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流体压力封存箱;  油气系统。  上述三方面是本世纪年代以来在石油地质学原理领域的重要进展,尽管它们尚处于  发展过程中,有待完善,但它们已显示出对指导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作用。

石油地质学很大,没有专业的研究,断层和褶皱对地应力的影响,指导油气田的开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始终与地质学的发展直接相关,同时与油气勘探实践紧密相随。1859 年埃·德雷克先生 ( Edwin Drake)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钻的油井,是近代油气勘探 ( 或工业) 的开始。在其后的最初年代,油气钻探只是选择在天然的油气苗或先期成功井附近,没有油气地质学理论的指导。19 世纪中叶,加拿大的亨特 ( T S Hunt,1861) 、美国的怀特 ( I C White,1885)等先后提出了石油储集的 “背斜学说”,使油气探井选择开始有了地质理论的指导,是近代石油地质学的开始,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20 世纪初,1917 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 AAPG) 的成立和 AAPG 简报的出版,为石油地质学的诞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至今仍是最大、最广泛、最活跃的专业学科的学术团体。埃蒙斯 ( Emmons,1921) 的 《石油地质学》专著,是标志着石油地质学科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里程碑。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几部有重要影响的石油地质学论著相继问世,包括前苏联古勃金 ( И М Губкин,1937) 院士的 《石油论》,布罗德 ( И ОБрол) 的 《石油与天然气矿藏》 以及加拿大地质学家格索 ( W C Gussow,1954) 和前苏联学者拉宾 ( И Либин,1959) 对 “差异聚集”原理的论述。1953 年美国学者莱复生( A I Levorsen) 的 《石油地质学》问世,这是一部总结性的、集石油地质学各领域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走向系统化。20 世纪初 60 年代,欧、美一批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家,从干酪根天然热降解和热模拟实验两个途径获得相同的结果,使有机晚期生油说发展为具有独立证据的石油成因理论,为定量计算生油潜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开展沉积埋藏史、热 ( 成熟) 史、生烃史、流体压力史、排烃史的研究,进而发展为盆地规模的成藏过程的数值模拟———盆地模拟。在这一进程中,蒂索和威尔特 ( B P Tissot & D HWelte,1978,1982) 合著的 《石油形成和分布》、亨特 ( J D Hunt,1979) 著的 《石油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可以说是油气地质由定性向定量化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卓越著作。1980 年出版的 AAPG 地质研究第十号专辑和 1987 年出版的 《沉积盆地中的烃类运移》论文集,标志着 “油气运移”已成为当时油气地质研究的焦点,也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和预测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20 世纪 80 年代晚期以来,沉积盆地数值模拟成为当代油气地质学领域中发展迅速的又一个活跃的前沿热点,它是新地学思维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以某种逼真度定量地再现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全部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成烃、排烃和运聚过程,并模拟这些过程的时间配置关系和瞬态变化,从而把油气地质学从静态的单因素的定性描述,提升到动态的、整体化的定量模拟。它为含油气盆地早期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借助于地震剖面资料,可早期预测生烃时间、生烃门限、生烃潜力,模拟烃类运聚过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钻探过的远景区、地表条件艰难地区或边远地区,可以应用卫星遥感信息或机载雷达进行油藏类型和资源量的先期预测。鉴于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在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国际石油界和跨国公司都竞相将其列入优先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领域。1990 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莱尔歇 ( Ian Lerche) 和他的合作者们率先推出了专著 《用定量方法进行盆地分析》。油气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都与油气运聚的定量化有关。1991 年由马贡和道 ( L B Magoon & W G Dow,1991) 主编的 AAPG62 号专集 “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到圈闭”出版,标志着 “含油气系统”概念形成,它同样也是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孟尔盛著 《石油地质学》; 1959 年梁布兴和潘钟祥主编 《石油地质学原理》; 其后北京石油学院和西北大学也编著和出版了相应教材,为我国培养一大批优秀油气地质专业人才起了重要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是我国石油地质学理论高速发展时期,西北大学石油地质教研室主编的 《石油地质学》1979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万选、张厚福教授及其同事,先后于 1981 年、1989 年和 1999 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三个版本的 《石油地质学》; 1983 年王尚文教授主编的 《中国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潘钟祥教授主编的 《石油地质学》于 1986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荣书主编的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于 1994 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和著作反映了国内外油气地质研究的阶段性进展,适应了我国油气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石油地质学中,一般只是将天然气当作是生油过程中的伴生物,但随着天然气勘探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工业性气藏。天然气的成因具有多样性,既有有机的油型伴生气、石油裂解气、生物成因气和煤成气,还有无机成因气。其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也与油藏有差别。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主张将天然气地质学这一门新学科从石油地质学中独立出来(维索茨基,198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也出版了多部与天然气地质学有关的著作,其中,有陈荣书(1986,1989)、包茨(1988)和戴金星(1989)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无疑对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石油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怎么写

自地壳形成以来,便开始了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导致新的沉积岩不断形成。从全球的观点来看,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是没有停歇、终止的,因而在沉积岩中保存了地壳历史进程完整的记录。通过对沉积岩的研究,可了解地壳的发生和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关系,可作为地层划分和地质剖面对比的基础,研究沉积岩可以解决现代和古代沉积物的成因问题,并能恢复它们堆积时的古地理、古地球化学、物理化学和其他条件。研究沉积岩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经查明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金属、非金属和可燃有机矿产,如铁、锰、铜、铅锌、铝、磷、钾等,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盐类矿产几乎全为沉积类型。据估计由沉积和沉积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矿产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储量的80%。一定的沉积矿产常与一定的沉积岩组合共生,而且在时间上出现于特定的层位,空间上分布于一定的古地理环境。如我国北方宣龙式铁矿、南方的宁乡式铁矿,以及我国的锰、磷、煤、油页岩等矿产都是产于特定的层位和一定的沉积岩组合之中。因此,对沉积岩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的研究,可查明沉积岩与沉积矿产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指导寻找有关的沉积矿产。沉积岩覆盖地球表面范围广大,因此各项工程建设都与沉积岩密切相关。此外,沉积岩与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的深入发展,在“背斜理论”指导下,容易寻找的背斜油气田多已被  发现,用新理论、新技术指导的现代油气勘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油气勘探人员面临的重大挑  战。地壳上油气分布的不均衡性,受地层、岩性因素控制的大量非构造油气藏形成、分布的  隐蔽性,天然气气藏在形成机理上与油藏的差异性,海上及边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  复杂性等等,都迫使我们发展新的石油地质学及油气勘探理论、油气勘探技术,以适应现代  油气勘探形势的需要与发展。  上述世界油气勘探的趋势及特点,决定了石油地质学必须向若干边缘学科方向发展,并  在基本原理方面有所进展,才能满足勘探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近余年来,石油地  质学在如下方面获得了显著进展。  一、边缘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誉为“地质学上的革命”。它给石油地质学也带来了新的活力,  表现在:  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繁多。过去的含油气盆地分类多限于陆地和大陆边缘,板块构  造学说诞生后,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如雨后春笋,异常活跃,不再限于陆壳型和过渡壳型的  盆地,而是眼光更为开阔,注意到洋壳型盆地;对盆地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油气勘探的预见性增强,领域更广。  油气无机成因说重新活跃。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以及在巨大转换断层带和环太平  洋俯冲带发现了大量烃类显示,说明其生成与上地幔的物质活动有关。因此,国内外不少学  者重新提倡油气生成的无机来源,在地盾、俯冲带及转换断层带的油气勘探与科学研究显著  加强了。  逆掩推覆体找油引起重视。以往地质家们认为逆掩断层带构造复杂,保存条件差,  很少列为油气勘探对象。由于板块构造学说将烃类生成及显示与上地幔活动联系起来,大型  逆掩断层带正可成为深部油气向上移动的通道,只要遇见良好圈闭便可聚集成油气藏。美国  落基山东麓逆掩推覆体若干重要油气田的发现证实了上述观点,开拓了油气勘探领域。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使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油气成因的研  究从定性向定量发展,提高了油气勘探成功率。有机地球化学的现代技术和先进设备,使有  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研究愈益深入,地球化学指标大量涌现,烃源岩及生气区、生油区  的评价均可达到定量水平。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同位素地球化学近年来发展尤快,甾、萜、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探讨油源对比、母质类型及成熟度;同位素  地球化学研究对解释气源对比、油源对比、有机质成熟度、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地层绝对年龄  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有机地球化学技术正被推广用来探讨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问题,  用来发展地面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探索直接找油气的途径和方法。  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应用——  地震地层学是现代数字地震勘探技术与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相结合衍生的一门  新兴边缘学科,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可将地震地层学明确地划分为区域  地震地层学(含层序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两个范畴。前者主要是利用地震反射剖面结合少量岩心及测井资料,研究盆地内各层序的沉积环境,分析体系域的类  型、特点及分布,重塑沉积史及构造史,对生、储、盖、圈等条件作出评价,寻找非构造圈  闭,为预探井提供钻探对象;后者是近几年萌芽的一个新研究动向,在一个局部构造或沉积  单元内对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综合测井及岩心资料,定量研究薄砂层或薄石灰岩,确定  薄砂层厚度或薄石灰岩溶蚀带厚度,计算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物性参数与含气饱和  度、含油饱和度、气水界面、油水界面、剩余孔隙流体压力等含烃性参数,甚至探索直接寻  找气藏或油藏的方法,为详探井、生产井、调整井等提供钻探对象。  储层评价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深部油气勘探和天然气勘探中,对储集层的研究和  评价技术愈益显得重要,在盆地、区带及油田的勘探、开发全过程中,如何对储集体、储集  层、储集性质及储集效率逐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日益成为勘探或开发成败的关键,所以  国内外学者正在加强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基本包括区域储层评价技术、单井储层评价  技术、开发储层评价技术、动态储层评价技术和敏感储层评价技术等套技术。这些成套储  层评价技术的研究,必将显著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成功率。  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  数学地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及油气勘探技术发生更加深刻的革  命。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在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中早已得到广泛的应  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应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各种地质图件,建立各种数据库,开展盆地分  析与模拟,进行不同勘探阶段的油气资源评价和储量计算,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各地质学科的  综合专家系统。  综合石油地质学的上述边缘学科的新进展,它们可以为油气勘探工作中的盆地分析、区  带评价、圈闭(油藏)描述提供新技术,显著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促进油气地质勘探及开  发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原理  在上述边缘学科迅速发展的同时,石油地质学原理也获得了重要进展,显著特征在于从  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所谓“成藏动力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表现在下  列诸方面:  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三场)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流体压力封存箱;  油气系统。  上述三方面是本世纪年代以来在石油地质学原理领域的重要进展,尽管它们尚处于  发展过程中,有待完善,但它们已显示出对指导油气勘探开发的巨大作用。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怎么写

毕业论文研究意义怎么写,两个例子帮你提升

我是上海某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我来说说我的建议~理论意义:是说你的论文对你研究的方向的理论做了哪些补充、拓展或者创新~(举个例子:假如你研究的课题是“泰剧的成功原因对国产剧的借鉴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大概是丰富了国产剧的研究方向或者开创了国产剧研究的新方向…)现实意义:是说你研究的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现状有哪些具体的作用,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要落实到实践层面…就不举例子了^_^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四大含油气盆地之一(面积约为13×104km2),也是实现我国石油战略西部大接替的勘探主战场。在原有的石油地质理论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北缘、陆梁隆起及东部隆起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这些油气田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断阶带、隆起区和前陆断褶带,总结出扇控论、梁控论、断控论、源控论等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和油气分布规律。就特定沉积盆地而言,理论上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然而,不同构造单元的演化历史、成藏要素及其空间组合和时间配置、油气勘探程度等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准噶尔盆地中部深层主要处于构造的低洼陷、低隆起、低斜坡部位,按原有成藏理论属于圈闭不落实、勘探不利区域,以至于勘探程度近于空白。随着油气勘探向复杂条件拓展,近年来少量钻井的突破,初步表明盆地腹部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价值,同时其所揭示的成藏模式也对“四控论”所总结的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挑战。目前,准噶尔盆地腹部所揭示的深层、调整改造型的复杂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围绕这些复杂油气藏的成藏机理仍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深部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骨架砂体及隐蔽圈闭的识别,深层油气成藏的能量配置关系,叠合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等众多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所以,全面地认识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不仅是在学术上丰富、完善陆相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理的石油地质理论,同时也为指导我国西部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亦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

回答 您好, 儿童问题行为领域的最新研究范式、理论观点、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辨析,同时根据实践工作者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与干预技术,学理性与操作性互为印证,相得益彰,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当前应用发展科学的学术范式。 实践操作性强。在十章内容中,除了第二章学前问题行为发生的机制之外,其他章节的内容均与实践有关。特别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学前阶段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方法、干预理论、干预原理以及心理与行为干预的具体技术,为儿童父母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生动形象的干预教程或范本。学前阶段儿童几种主要问题行为——说谎、社交退缩、攻击与多动的表现、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方法以及干预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太平洋沿岸带油气资源丰富环太平洋含油气盆地,可分东、西两部分。在西太平洋,最北为堪察加盆地、联接库页岛(萨哈林岛)和堪察加西北海岸在内的鄂霍次克海盆地,向南有日本列岛上的小型盆地、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和台湾的西海岸盆地、菲律宾盆地、印尼的浮格科普盆地、澳大利亚阿拉弗拉海盆地、新喀里多尼盆地以及新西兰盆地,含油岩系都是古近系-新近系。东太平洋沿岸带的含油气盆地,最北部为南阿拉斯加盆地(含库克湾和科帕河两个盆地),目前在库克湾陆地和海上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产层为古近系-新近系;在温哥华附近的海岸地区分布有弗雷塞河盆地和格雷斯·哈保尔盆地;在加利福尼亚地区分布着最重要的几个含油气盆地,如圣朝昆、萨利纳斯-基亚岛、圣马利亚、文土拉和洛杉矶等,其中以圣朝昆和洛杉矶盆地最为重要。近十多年来,在加利福尼亚近海勘探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巴巴拉海峡地区发现20多个油气田,产层全为古近系-新近系;在加勒比海地区,有古巴盆地、海地盆地、马拉开波盆地、托库约河盆地、哥伦比亚盆地,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有瓜阿基尔盆地,在阿根廷有门多萨盆地;在安第斯山以北到南有:委内瑞拉的奥利诺科盆地,秘鲁和巴西的亚马孙河上游盆地,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安第斯山中段山前盆地,阿根廷的内乌肯盆地、巴塔哥尼亚盆地,智利和阿根廷的麦哲伦海峡盆地等等。在太平洋东海岸,仅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就有洛杉矶盆地、文土拉盆地、文秋拉盆地,科罗拉多州有坦维尔油田、大克拉累东油田等,其生油岩都是中新世的Monterey组泥岩,储油层为上古近系沉积物重力流砂岩,已开采50多亿桶石油,这些油田的延伸方向、分布范围、储油物性、产量等,主要受沉积物重力流沉积条件、相位和岩性控制。据统计,洛杉矶盆地的产油量,浅海相占1%、三角洲相占9%、沉积物重力流占99%;文土拉盆地产油量,浅海相占2%,三角洲相占8%、沉积物重力流占83%,又如文秋拉油田,经Heeebouty(1970)估算,原油储量18×108t、天然气已累计产520×108m3,这是个大油气田。油气产层为上古新世Pico砂岩和下古新世Reptto砂岩,这两个单元形成一个含油砂岩、泥质粉砂岩和富含有机质的粉砂质泥岩连续层系,厚度可达3000多米。在这个连续层系里,在埋藏深300~2700m的范围内分成三个产油带:最上部带产天然气和凝析油,渗透率为(60~250)×987×10-3μm2;上部带产轻质油,渗透率为5×987×10-3μm2,下部带产重质油,渗透率仅为1×987×10-3μm2。文秋拉油田渗透率的大幅度降低,不是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环境造成的,而是由于埋藏深,经过褶皱、断裂和成岩后生作用造成的。在太平洋西海岸的我国,已肯定为沉积物重力流油气藏的有辽河、大港、华北、胜利、中原、苏北、泌陷双河的沙三以及长庆油田的延长组(T3y3)等,可能还有东海、南海。这与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海相油气田形成了鲜明对照,一个是陆相油气田分布区,一个是海相油气田分布区。为了寻找新的油气田扩大油气后备储量,首先必须搞清太平洋东西沿岸带不同的大地构造格局。按照板块学说的新地球观,太平洋东沿岸带地层新(N)、距离扩张中心近、地温率高,因此洋壳板块俯冲角<10°,没有岛弧存在,是压扭性盆地;太平洋西海岸带地层老(T-N)、距离扩张中心远、地温率低,或此洋壳板块俯冲角可达30°~40°并发育弧后拉张盆地。无论太平洋东海岸带的海相盆地,还是太平汗西海岸带的湖相盆地,只要有足够的水深、足够的坡角度、等效水退和充沛的物源都可形成沉积物重力流油气藏,在这点上它们是有共性的。海(湖)底扇找油伴随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和板块学说的诞生,海洋学特别是海洋地质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海洋地质学的新进展,目前主要找油方向是海底扇及其海底扇连接起来的陆隆。英国石油公司1978年出版《石油地质学进展》一书,在介绍浊流沉积与油气勘探关系时,强调浊积岩呈扇状体,砂岩颗粒由内部扇向外部扇依次变小,到深海已无粗粒砂沉积也无找到油气藏的希望;美国石油地质学家Thompson(1976)指出,石油资源巨大新区可能在陆隆区的沉积物中,Moorc(1969,1973,1978)等十分强调大量石油储量来自海底扇,十余年来美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州岸外Argueno、Monterey和Delgada三个巨大水下扇组成的近20×104km2陆隆区进行研究工作。这个陆隆区在水深3000~4500m以下,沉积物厚达3000m,主要由海底峡谷重力流沉积的陆源碎屑物质组成;其中Monterey扇分布面积达10×104km2,沉积物由粗粒重力流沉积物和半深海软泥组成,外流水道砂体和叠覆扇舌砂体可能成为良好储集层,半深海软泥中的浮游生物经化学实验可衍生转化为石油,这样就使Monterey扇可能成为既生油又储油的油气聚集体。Rupkeep(1978)在总结深海碎屑环境时指出,在北美东西海岸外的深海底有巨大区别,在大西洋模式中深海平原被认为是碎屑沉积作用的主要深海环境,经JOIDES(地球深部取样联合海洋学会)考察证明,深海平原之下的充填物是由浊积岩成因的陆源砂组成的,即浊积砂沿海槽分布;在太平洋模式中,强调的是海底峡谷、水道和海底扇,即浊积砂呈扇状分布。这可能意味着不同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的海(湖)盆地,具有不同的找油方向。英格兰北部的谢尔格里特扇,是典型古海底扇油藏,根据Walker(1978)的研究,谢尔格里特扇属于晚石炭纪地层,陆源碎屑扇体沉积在两个比较老的石灰岩“高地”之间的深水盆地里,物源来自北部或东北部,整个扇层序由新至老(表7-4)。表7-4 谢尔格里特扇岩性及沉积相相解释以谢尔格里特扇地层的发育史不难看出,深水盆地最先接受黑色生油泥页岩相,在海退背景条件下依次沉积外部扇或平原相的末端浊积岩、沉积中部扇分流水道的块状砂岩和卵石砂岩、沉积大陆斜坡的粉砂质泥页岩,最后沉积浅水三角洲复合体的粗粒沉积物。这是一个向上变粗变厚等效水退的典型序列,中部扇的颗粒流沉积的块状砂岩和卵石砂岩成为油气储集的优质层段。图7-64 鄂尔多斯盆地浊积岩沉积模式我国湖底扇油藏极为普遍,根据文应初(1982),陈全红(2007),付强(2008)等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系延长组湖底扇研究(图7-64),赵汉清(1986)大港油田沙三期的研究(图7-65)等等,有工业价值油气产层都是重力流沉积的含砾砂岩和块状砂岩中。因此,不难看出,我国湖底扇沉积模式中具有不同级次的扇状体,在较浅水有近岸水下扇或水下冲积扇,在较深水才是湖底扇,无论近岸水下扇或湖底扇都是重力流沉积物,并在大港油田近岸水下扇中已开采石油,湖底扇油藏屡见不鲜。这一特征,很值得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重视,这是扩大找油领域,增加石油后备储量的方向问题。图7-65 湖底扇沉积背景图(据赵汉清,1986)海(湖)槽找油许靖华教授和壳牌(Shell)公司的地质学家们完全不同意海底扇找油方向,他们批评指出在现代海洋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家眼里,“浊流即海底扇,找油就在海底扇”,熟不知第四纪以来灾变事件少了,发洪水多了,以大陆带来的沉积物只能形成海底扇不能形成与岸线平行的槽状沉积物;在古代沉积物中找油应在浊流盆地轴向方向,那里沉积走向与构造走向一致,粗粒沉积物分布与整个沉积物走向一致。海槽找油,是许靖华教授经过100多个浊流盆地研究得出的宝贵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文土拉油田是许靖华教授(1955~1957年)得出海槽找油最早的实例。文土拉油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大油田之一,盆地范围小、油层厚、产量高,可采储量约为1×108t。油田产在新近纪海盆沉积物里,生油层是中新世上部的Monterey组泥岩,储集层是始新统深海“浊积岩”相,中新统为滨浅海砂砾岩相,这也是个典型海退沉积序列。文土拉盆地的地质研究工作是以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以30年代初期开始钻探到50年代中期已有1500余口钻井,他们当时的勘探程序也是沿长铀、占高点,钻井成功率很低,往往在构造较高部位都是水层。这样的勘探部署是基于当时流行的传统地质学观点,按照这种理论,文土拉地区的沉积模式是,一条北来的河流流入文土拉海盆后,将砾石、砂和黏土分别沉积在滨海、三角洲及其海盆里。由于文土拉油田的一半产量(约5万桶/天)属于壳牌公司,因此该公司对盆地沉积相极为关心,于1955年派许靖华先生到文土拉研究沉积学。许先生根据地面露头和测井资料对比,认为砂岩体形态并不是南北向而是东西向,接着许先生利用介电导向仪测定了1000多个砂岩样品的长颗粒分布,结果也是东西向。在此基础上,许先生推算了海岸线、海底位置,以及不同深度带的古生物和沉积相。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是个极大发现,沉积物重力流最先经过海底峡谷并在内部扇沉积含砾泥岩和岩屑砾岩,遇到海底山脉使流向转为东西向的平坦海槽并沉积颗粒流和浊流砂岩,这套含油砂岩体可延伸10~50km。这是沉积相研究应用于油气勘探、扩大石油储量的第一曲凯歌,它极大震惊了壳牌公司。然而由于资本家技术垄断,致使这项科研成果到1978年才获准发表。

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

石油地质学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要求

太平洋沿岸带油气资源丰富环太平洋含油气盆地,可分东、西两部分。在西太平洋,最北为堪察加盆地、联接库页岛(萨哈林岛)和堪察加西北海岸在内的鄂霍次克海盆地,向南有日本列岛上的小型盆地、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和台湾的西海岸盆地、菲律宾盆地、印尼的浮格科普盆地、澳大利亚阿拉弗拉海盆地、新喀里多尼盆地以及新西兰盆地,含油岩系都是古近系-新近系。东太平洋沿岸带的含油气盆地,最北部为南阿拉斯加盆地(含库克湾和科帕河两个盆地),目前在库克湾陆地和海上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产层为古近系-新近系;在温哥华附近的海岸地区分布有弗雷塞河盆地和格雷斯·哈保尔盆地;在加利福尼亚地区分布着最重要的几个含油气盆地,如圣朝昆、萨利纳斯-基亚岛、圣马利亚、文土拉和洛杉矶等,其中以圣朝昆和洛杉矶盆地最为重要。近十多年来,在加利福尼亚近海勘探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巴巴拉海峡地区发现20多个油气田,产层全为古近系-新近系;在加勒比海地区,有古巴盆地、海地盆地、马拉开波盆地、托库约河盆地、哥伦比亚盆地,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有瓜阿基尔盆地,在阿根廷有门多萨盆地;在安第斯山以北到南有:委内瑞拉的奥利诺科盆地,秘鲁和巴西的亚马孙河上游盆地,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安第斯山中段山前盆地,阿根廷的内乌肯盆地、巴塔哥尼亚盆地,智利和阿根廷的麦哲伦海峡盆地等等。在太平洋东海岸,仅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就有洛杉矶盆地、文土拉盆地、文秋拉盆地,科罗拉多州有坦维尔油田、大克拉累东油田等,其生油岩都是中新世的Monterey组泥岩,储油层为上古近系沉积物重力流砂岩,已开采50多亿桶石油,这些油田的延伸方向、分布范围、储油物性、产量等,主要受沉积物重力流沉积条件、相位和岩性控制。据统计,洛杉矶盆地的产油量,浅海相占1%、三角洲相占9%、沉积物重力流占99%;文土拉盆地产油量,浅海相占2%,三角洲相占8%、沉积物重力流占83%,又如文秋拉油田,经Heeebouty(1970)估算,原油储量18×108t、天然气已累计产520×108m3,这是个大油气田。油气产层为上古新世Pico砂岩和下古新世Reptto砂岩,这两个单元形成一个含油砂岩、泥质粉砂岩和富含有机质的粉砂质泥岩连续层系,厚度可达3000多米。在这个连续层系里,在埋藏深300~2700m的范围内分成三个产油带:最上部带产天然气和凝析油,渗透率为(60~250)×987×10-3μm2;上部带产轻质油,渗透率为5×987×10-3μm2,下部带产重质油,渗透率仅为1×987×10-3μm2。文秋拉油田渗透率的大幅度降低,不是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环境造成的,而是由于埋藏深,经过褶皱、断裂和成岩后生作用造成的。在太平洋西海岸的我国,已肯定为沉积物重力流油气藏的有辽河、大港、华北、胜利、中原、苏北、泌陷双河的沙三以及长庆油田的延长组(T3y3)等,可能还有东海、南海。这与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海相油气田形成了鲜明对照,一个是陆相油气田分布区,一个是海相油气田分布区。为了寻找新的油气田扩大油气后备储量,首先必须搞清太平洋东西沿岸带不同的大地构造格局。按照板块学说的新地球观,太平洋东沿岸带地层新(N)、距离扩张中心近、地温率高,因此洋壳板块俯冲角<10°,没有岛弧存在,是压扭性盆地;太平洋西海岸带地层老(T-N)、距离扩张中心远、地温率低,或此洋壳板块俯冲角可达30°~40°并发育弧后拉张盆地。无论太平洋东海岸带的海相盆地,还是太平汗西海岸带的湖相盆地,只要有足够的水深、足够的坡角度、等效水退和充沛的物源都可形成沉积物重力流油气藏,在这点上它们是有共性的。海(湖)底扇找油伴随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和板块学说的诞生,海洋学特别是海洋地质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海洋地质学的新进展,目前主要找油方向是海底扇及其海底扇连接起来的陆隆。英国石油公司1978年出版《石油地质学进展》一书,在介绍浊流沉积与油气勘探关系时,强调浊积岩呈扇状体,砂岩颗粒由内部扇向外部扇依次变小,到深海已无粗粒砂沉积也无找到油气藏的希望;美国石油地质学家Thompson(1976)指出,石油资源巨大新区可能在陆隆区的沉积物中,Moorc(1969,1973,1978)等十分强调大量石油储量来自海底扇,十余年来美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州岸外Argueno、Monterey和Delgada三个巨大水下扇组成的近20×104km2陆隆区进行研究工作。这个陆隆区在水深3000~4500m以下,沉积物厚达3000m,主要由海底峡谷重力流沉积的陆源碎屑物质组成;其中Monterey扇分布面积达10×104km2,沉积物由粗粒重力流沉积物和半深海软泥组成,外流水道砂体和叠覆扇舌砂体可能成为良好储集层,半深海软泥中的浮游生物经化学实验可衍生转化为石油,这样就使Monterey扇可能成为既生油又储油的油气聚集体。Rupkeep(1978)在总结深海碎屑环境时指出,在北美东西海岸外的深海底有巨大区别,在大西洋模式中深海平原被认为是碎屑沉积作用的主要深海环境,经JOIDES(地球深部取样联合海洋学会)考察证明,深海平原之下的充填物是由浊积岩成因的陆源砂组成的,即浊积砂沿海槽分布;在太平洋模式中,强调的是海底峡谷、水道和海底扇,即浊积砂呈扇状分布。这可能意味着不同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的海(湖)盆地,具有不同的找油方向。英格兰北部的谢尔格里特扇,是典型古海底扇油藏,根据Walker(1978)的研究,谢尔格里特扇属于晚石炭纪地层,陆源碎屑扇体沉积在两个比较老的石灰岩“高地”之间的深水盆地里,物源来自北部或东北部,整个扇层序由新至老(表7-4)。表7-4 谢尔格里特扇岩性及沉积相相解释以谢尔格里特扇地层的发育史不难看出,深水盆地最先接受黑色生油泥页岩相,在海退背景条件下依次沉积外部扇或平原相的末端浊积岩、沉积中部扇分流水道的块状砂岩和卵石砂岩、沉积大陆斜坡的粉砂质泥页岩,最后沉积浅水三角洲复合体的粗粒沉积物。这是一个向上变粗变厚等效水退的典型序列,中部扇的颗粒流沉积的块状砂岩和卵石砂岩成为油气储集的优质层段。图7-64 鄂尔多斯盆地浊积岩沉积模式我国湖底扇油藏极为普遍,根据文应初(1982),陈全红(2007),付强(2008)等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系延长组湖底扇研究(图7-64),赵汉清(1986)大港油田沙三期的研究(图7-65)等等,有工业价值油气产层都是重力流沉积的含砾砂岩和块状砂岩中。因此,不难看出,我国湖底扇沉积模式中具有不同级次的扇状体,在较浅水有近岸水下扇或水下冲积扇,在较深水才是湖底扇,无论近岸水下扇或湖底扇都是重力流沉积物,并在大港油田近岸水下扇中已开采石油,湖底扇油藏屡见不鲜。这一特征,很值得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重视,这是扩大找油领域,增加石油后备储量的方向问题。图7-65 湖底扇沉积背景图(据赵汉清,1986)海(湖)槽找油许靖华教授和壳牌(Shell)公司的地质学家们完全不同意海底扇找油方向,他们批评指出在现代海洋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家眼里,“浊流即海底扇,找油就在海底扇”,熟不知第四纪以来灾变事件少了,发洪水多了,以大陆带来的沉积物只能形成海底扇不能形成与岸线平行的槽状沉积物;在古代沉积物中找油应在浊流盆地轴向方向,那里沉积走向与构造走向一致,粗粒沉积物分布与整个沉积物走向一致。海槽找油,是许靖华教授经过100多个浊流盆地研究得出的宝贵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文土拉油田是许靖华教授(1955~1957年)得出海槽找油最早的实例。文土拉油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大油田之一,盆地范围小、油层厚、产量高,可采储量约为1×108t。油田产在新近纪海盆沉积物里,生油层是中新世上部的Monterey组泥岩,储集层是始新统深海“浊积岩”相,中新统为滨浅海砂砾岩相,这也是个典型海退沉积序列。文土拉盆地的地质研究工作是以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以30年代初期开始钻探到50年代中期已有1500余口钻井,他们当时的勘探程序也是沿长铀、占高点,钻井成功率很低,往往在构造较高部位都是水层。这样的勘探部署是基于当时流行的传统地质学观点,按照这种理论,文土拉地区的沉积模式是,一条北来的河流流入文土拉海盆后,将砾石、砂和黏土分别沉积在滨海、三角洲及其海盆里。由于文土拉油田的一半产量(约5万桶/天)属于壳牌公司,因此该公司对盆地沉积相极为关心,于1955年派许靖华先生到文土拉研究沉积学。许先生根据地面露头和测井资料对比,认为砂岩体形态并不是南北向而是东西向,接着许先生利用介电导向仪测定了1000多个砂岩样品的长颗粒分布,结果也是东西向。在此基础上,许先生推算了海岸线、海底位置,以及不同深度带的古生物和沉积相。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是个极大发现,沉积物重力流最先经过海底峡谷并在内部扇沉积含砾泥岩和岩屑砾岩,遇到海底山脉使流向转为东西向的平坦海槽并沉积颗粒流和浊流砂岩,这套含油砂岩体可延伸10~50km。这是沉积相研究应用于油气勘探、扩大石油储量的第一曲凯歌,它极大震惊了壳牌公司。然而由于资本家技术垄断,致使这项科研成果到1978年才获准发表。

石油地质学很大,没有专业的研究,断层和褶皱对地应力的影响,指导油气田的开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始终与地质学的发展直接相关,同时与油气勘探实践紧密相随。1859 年埃·德雷克先生 ( Edwin Drake)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钻的油井,是近代油气勘探 ( 或工业) 的开始。在其后的最初年代,油气钻探只是选择在天然的油气苗或先期成功井附近,没有油气地质学理论的指导。19 世纪中叶,加拿大的亨特 ( T S Hunt,1861) 、美国的怀特 ( I C White,1885)等先后提出了石油储集的 “背斜学说”,使油气探井选择开始有了地质理论的指导,是近代石油地质学的开始,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20 世纪初,1917 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 AAPG) 的成立和 AAPG 简报的出版,为石油地质学的诞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至今仍是最大、最广泛、最活跃的专业学科的学术团体。埃蒙斯 ( Emmons,1921) 的 《石油地质学》专著,是标志着石油地质学科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里程碑。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几部有重要影响的石油地质学论著相继问世,包括前苏联古勃金 ( И М Губкин,1937) 院士的 《石油论》,布罗德 ( И ОБрол) 的 《石油与天然气矿藏》 以及加拿大地质学家格索 ( W C Gussow,1954) 和前苏联学者拉宾 ( И Либин,1959) 对 “差异聚集”原理的论述。1953 年美国学者莱复生( A I Levorsen) 的 《石油地质学》问世,这是一部总结性的、集石油地质学各领域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走向系统化。20 世纪初 60 年代,欧、美一批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家,从干酪根天然热降解和热模拟实验两个途径获得相同的结果,使有机晚期生油说发展为具有独立证据的石油成因理论,为定量计算生油潜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开展沉积埋藏史、热 ( 成熟) 史、生烃史、流体压力史、排烃史的研究,进而发展为盆地规模的成藏过程的数值模拟———盆地模拟。在这一进程中,蒂索和威尔特 ( B P Tissot & D HWelte,1978,1982) 合著的 《石油形成和分布》、亨特 ( J D Hunt,1979) 著的 《石油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可以说是油气地质由定性向定量化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卓越著作。1980 年出版的 AAPG 地质研究第十号专辑和 1987 年出版的 《沉积盆地中的烃类运移》论文集,标志着 “油气运移”已成为当时油气地质研究的焦点,也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和预测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20 世纪 80 年代晚期以来,沉积盆地数值模拟成为当代油气地质学领域中发展迅速的又一个活跃的前沿热点,它是新地学思维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以某种逼真度定量地再现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全部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成烃、排烃和运聚过程,并模拟这些过程的时间配置关系和瞬态变化,从而把油气地质学从静态的单因素的定性描述,提升到动态的、整体化的定量模拟。它为含油气盆地早期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借助于地震剖面资料,可早期预测生烃时间、生烃门限、生烃潜力,模拟烃类运聚过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钻探过的远景区、地表条件艰难地区或边远地区,可以应用卫星遥感信息或机载雷达进行油藏类型和资源量的先期预测。鉴于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在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国际石油界和跨国公司都竞相将其列入优先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领域。1990 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莱尔歇 ( Ian Lerche) 和他的合作者们率先推出了专著 《用定量方法进行盆地分析》。油气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都与油气运聚的定量化有关。1991 年由马贡和道 ( L B Magoon & W G Dow,1991) 主编的 AAPG62 号专集 “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到圈闭”出版,标志着 “含油气系统”概念形成,它同样也是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孟尔盛著 《石油地质学》; 1959 年梁布兴和潘钟祥主编 《石油地质学原理》; 其后北京石油学院和西北大学也编著和出版了相应教材,为我国培养一大批优秀油气地质专业人才起了重要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是我国石油地质学理论高速发展时期,西北大学石油地质教研室主编的 《石油地质学》1979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万选、张厚福教授及其同事,先后于 1981 年、1989 年和 1999 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三个版本的 《石油地质学》; 1983 年王尚文教授主编的 《中国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潘钟祥教授主编的 《石油地质学》于 1986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荣书主编的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于 1994 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和著作反映了国内外油气地质研究的阶段性进展,适应了我国油气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石油地质学中,一般只是将天然气当作是生油过程中的伴生物,但随着天然气勘探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工业性气藏。天然气的成因具有多样性,既有有机的油型伴生气、石油裂解气、生物成因气和煤成气,还有无机成因气。其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也与油藏有差别。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主张将天然气地质学这一门新学科从石油地质学中独立出来(维索茨基,198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也出版了多部与天然气地质学有关的著作,其中,有陈荣书(1986,1989)、包茨(1988)和戴金星(1989)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无疑对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