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介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1 16:57:08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介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对研究区地质背景的了解,尤其是大地构造属性与地层区划及地层系统、岩相古地理轮廓的总体分析与把握,是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必要前提。一、地层区划特征研究区位于湖南、湖北交界地带,属于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具有较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特征(王鸿祯,1978,1981,1982;赖才根等,1980,1982;王鸿祯主编,1985;王鸿祯等,1986,1990;周明魁等,1992;刘宝瑁等,1993)(见图1)。根据沉积类型、生物面貌、沉积厚度及层序结构以及顶底界特征等原则(王鸿祯,1978),自北向南,研究区可分属以下三个地层区类型(湖南区调队,1986;曾庆銮等,1987)。其总体特征如下:(1)大致沿桃源热市—慈利龙潭河—吉首一线以北(北西),岩性及岩相与峡东宜昌一带类似。其奥陶系下部为较纯的碳酸盐岩,夹少量泥页岩;其上部则为泥质较多的碳酸盐岩,并有碳硅质笔石页岩等,最顶部为观音桥层。靠近慈利一带,奥陶系顶部—志留系底部则多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生物群以三叶虫、头足、腕足等为主,间有笔石等。总体厚度300~400m。属于一种基底较稳定的台地相区沉积环境,即扬子区。(2)以桃源九溪—黄石和慈利陈家河一带为代表,基本上沿武陵山南坡呈北东—南西向延伸。该区奥陶系沉积厚度较大(700~1000m)。其下部地层,自两河口期至牯牛潭期,以含泥的碳酸盐岩为主,夹多层碳酸盐角砾岩等碎屑流沉积,向上逐渐过渡为泥质—粉砂质沉积。奥陶系上部,自庙坡期至五峰期,该区则与扬子区相似,为含泥的碳酸盐岩与碳硅质笔石页岩,顶部出现观音桥层。生物群以扬子型为主,夹有江南型,反映了一种沉积基底较活动、沉降较大的台地边缘斜坡沉积环境,属于通常所说的扬子区和江南区之间的过渡区(武陵山小区)。(3)以桃江响涛园—安化毛铺子一带为代表,奥陶系为一套厚度不大(300m±)的硅泥质、碳泥质、粉砂质板状页岩,中上部夹含锰碳酸盐岩及近源型浊积砂砾岩。其顶底分别与寒武系、志留系呈连续沉积,生物群以笔石为主体。与前两区相比,总体上显示出远离碳酸盐台地、相对饥饿的深斜坡-盆地沉积背景。该区即属于扬子区与华南区之间的过渡区,习称江南区(雪峰分区)。二、地层划分与对比上扬子地台东南缘的峡东—湘西北地区,是我国华南地区奥陶系经典研究区之一。地层研究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20、30年代。李四光(1924)、田奇镌等(1933)、王钰(1938)以及孙云铸(1941)等地学前辈,曾在该区内做过许多开创性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有许多学者在此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如杨敬之、穆恩之(1954)、张文堂(1957,1962,1982)、金玉琴等(1959,1964)、刘义仁、傅汉英(1984,1989)、安太庠等(1980,1987)、汪啸风等(1980,1983,1987),等等。另外,湖北省和湖南省地矿局所属单位等,则对该区进行了地质填图及专题研究,如湖北省地矿局三峡地层研究组、原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所、湖北及湖南区调队等。数十年的积累,已使该区的生物地层学及相关研究达到较高的水平。宜昌黄花场剖面等已成为我国奥陶系指定层型剖面(赖才根等,1982;汪啸风等,1987)。本文基本沿用该区现有的地层系统(表1-1)。奥陶系的年代地层特别是阶根据赖才根等(1982)以及汪啸风和陈旭等(1996)的划分综合而成。笔石带、牙形石带则分别参照安太庠(1987)、倪世钊等(1987)、陈旭等(1993)、汪啸风和陈旭等(1996)、张建华(1996)等人的资料综合。寒武—奥陶系暂以Cordylodus lindstromi带的底界为界,奥陶—志留系暂以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底界为界(汪啸风等,1987,1992)。系、阶界线年龄分别采用Harland等(1989)以及王鸿祯、李光岑(1990)和王鸿祯(1996)的数据。岩石地层划分基本根据曾庆銮等(1987)、湖南区调队(1986)及汪啸风和陈旭等(1996),但此次在湘西北划分出了大田坝组、舍人湾组等,并对桃花石组等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进行了重新厘定(参见第八章)。表1-1 上扬子东南缘奥陶系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三、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已有的研究表明,奥陶纪时,扬子地台总体上处于靠近冈瓦纳大陆的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王鸿祯等,1985;汪啸风等,1987;Chen和Rong,1992;刘宝珺等,1993;Wang和Chen,1995),这使得扬子地台奥陶系的地层沉积总体上以碳酸盐岩为主。但是,由于晚期的古纬度要比早期稍稍靠南(王鸿祯,1985;汪啸风等,1987;Chen和Rong,1992;刘宝珺等,1993;Wang和Chen,1995),并因此更多地受到了冈瓦纳大陆冰川及深凉水背景的影响,使得这块地台在奥陶纪晚期,无论沉积类型还是生物群面貌,都呈现出有别于早期温暖浅水的深凉水特征来(戎嘉余,1984;Chen,1984;陈旭等,1986;戎嘉余等,1987;曾庆銮,1991;王志浩等,1996)。而从鄂西到湘中,从碳酸盐台地内部经其边缘向陆棚斜坡和盆地的沉积相区的横向变化,使得该地区沉积环境的在时空上的演替,变得更为复杂多样(湖南区调队,1986;周名魁等,1993;刘宝珺等,1993;汪啸风等,1996)。尽管如此,在总体上,奥陶纪时本研究区及所在的上扬子地台仍可分为两个较大的沉积阶段,即:正常温暖浅水碳酸盐台地阶段该阶段时限为两河口期—红花园期。它们基本上继承着震旦纪末期以来的沉积背景和格局。这一阶段,研究区内又可分为以下三个相区:(1)台地相区:自慈利龙潭河—桃源热市一线以北,包括峡东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2)台缘斜坡相区:以桃源九溪—黄石及慈利陈家河一带为代表,沿武陵山南坡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狭长地带;(3)深水陆棚(斜坡)—盆地相区:以桃江响涛园—安化毛铺了—带为代表,沿雪峰山南麓向东南展布的地区。淹没深凉水碳酸盐台地阶段该阶段自大湾期开始,直到五峰期末。在这一阶段,上述的前两个相区基本合二为一,普遍发育含较深水环境生物组合的瘤状泥灰岩、具收缩纹泥灰岩等,呈现出较典型的广海陆棚沉积环境,但第三相区仍然存在。该阶段又可以牯牛潭期和庙坡期之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次级阶段。前后相比,后者则发育有代表滞流、还原背景的黑色硅质碳质笔石页岩,反映了沉积环境等曾有较大变化。“构造控制盆地,盆地控制沉积”(王鸿祯,1992)。下面,作者将以古斜坡坡度及沉积基底构造沉降速率的测算,来概括性地揭示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变化。Middleton和Hampton(1973)曾经以大量而翔实的实际资料,总结过地层中碎屑流的厚度与古斜坡坡度角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下的经验公式:Tcrit=(K+σntanφ)/ρ1gsinθ其中Tcrit为碎屑流沉积岩的厚度,K为碎屑流静力学强度,σn为正常沉积静力学强度,φ为摩擦角,θ为斜坡角,ρ1为碎屑流润湿密度。对于润湿未固结的沉积岩,由于φ接近于零(Schofild和Worth,1968),因此上述公式可简化为:Tcrit=K/ρ1gsinθ又根据D=8K/g△ρ可求得K。其中D为重力流可搬运的最大球状砾石直径,g为重力加速度,△ρ为碎屑流和基质的密度差,因此sinθ=D·△ρ/8ρ1Tcrit又因为对颗粒支撑的重力流而言,ρ与灰岩密度近等,即等于73g/cm3,△ρ则可近似地视为73g/cm3,所以sinθ=072D/Tcrit θ=arcsin(072D/Tcrit)按照这一公式,根据研究区碎屑流沉积中最大等轴状或近等轴状砾石粒径数据,对古斜坡坡度和碎屑流静力学强度进行了估算,结果如表1-2所示:表1-2 研究区奥陶纪古斜坡坡度及碎屑流静力学强度表注:HJ即九溪剖面,HH为桃源黄石镇剖面,HC为慈利陈家河剖面。O1p即盘家嘴组,O1m即马刀育组这三条剖面均属于武陵山小区。HX则为桃江响涛园(南石冲)剖面,O2n即南石冲组,属于湘中区。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研究区奥陶纪古斜坡坡度为12°~40°。它们包含在现代所观测的可发生碎屑流的斜坡角范围中(1°~5°)(Embley,1976;Jacobi,1976),与李杰测算的川陕及湘黔交境晚寒武世发生碎屑流沉积的古斜坡坡角(28°~49°;07°~35°)相比较,总体上也是一致的。(2)研究区内碎屑流静力学强度值的范围在102~104Pa之间。这与AMJohnson(1970)关于现代地表泥石流的强度(102~104Pa)及刘宝珺(1990)关于湘黔地区寒武纪碎屑流静力学强度(102~104Pa)李杰关于川陕、湘黔交境地区晚寒武世碎屑流静力学强度(103~104Pa)是基本吻合的。(3)如果测量值没有大的偏差的话(不排除因露头面积所限、所能见到的最大等轴粒砾石的直径有可能会偏小等),那么,奥陶纪早期湘北九溪一带的古斜坡坡度角,看起来总体上要比晚期湘中响涛园一带的大一些。同时,根据当前的坡度测算值,并参考台地边缘湘北热市—茅草铺一带当时的古水深(潮间带附近)等,可以估算出湘北九溪一带和湘中响涛园一带古斜坡在理想状态下的“古水深”。其中,前者大多为100~200m,后者则为350~700m左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问题:前者属于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后者则可能已属外陆棚缓坡地带或盆地相区(王鸿祯,1985;湖南区调队,1986;周名魁等,1993;刘宝珺等,1993)。前者大体上或可与现代热带-亚热带海洋的大堡礁及巴哈马台地边缘等相比照,后者则大致可与我国东海及黄海陆架外部等相对应。同时,这也表明,此前有关九溪一带“下奥陶统存在着等深流沉积”的认识(高振中等,1995)是令人怀疑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由此可见,上扬子地台东南缘湘西北—湘中一带的沉积基底,自北西向南东,大致上从坡度稍陡的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逐渐转换为坡度较缓的外陆棚缓坡或盆地相区,基本上继承了震旦、寒武纪以来的面貌(刘宝珺,1991;刘宝珺等,1993)。而由于红花园期之后碳酸盐岩台地的被淹没(刘宝珺等,1993)和沉积充填,坡度稍陡的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已随之转化为坡度较缓的陆棚缓坡的一部分。即自大湾期开始,研究区的沉积基底环境又有了一些改观。Von Bubnoff(1954)最早运用了时间-沉积厚度曲线,即平均沉降速率来表达沉积盆地沉降史。尽管它比现在的“反剥法”所达到的精度稍低,数值稍小,但最终所获得的趋势与后者是基本一致的(刘宝珺等,1993)。因此,在缺乏孔隙度及压实比等参数的情形下,人们仍可以直接用现在的实测地层厚度,参照一些界线年龄来求得这一数值。下图即为作者根据研究区的4条奥陶系基干剖面的实测数据,参照现有的奥陶系各阶年龄(表11),做成的研究区奥陶纪基底沉降曲线(图1-1)。图1-1 研究区奥陶纪基底沉降曲线对比图Ⅰ—桃江响涛园;Ⅱ—宜昌黄花场;Ⅱ—桃源热市-茅草铺;Ⅳ—桃源九溪从图中可以看到以下特点:各区基底沉降速率的差异总体上沉降最大、最快的地区是九溪剖面所代表的武陵山小区,即台缘斜坡区。其次是热市—茅草铺剖面所在的八面山小区,它属于台地相区,但非常接近台地前缘斜坡,大致相当于枢纽带(hinge)附近。再次则是黄花场剖面所在的峡东区,属台地内部相区。沉降最小、最慢的地区是响涛园剖面所在的湘中区,属外陆棚斜坡-盆地相区。这说明相区的形成及地层区的划分,实际上首先是由沉积基底的稳定程度所决定的。各地区普遍存在这样几个基底沉降演化阶段(1)两河口—红花园期:属于强沉降阶段。沉降速率范围为4~25m/Ma,顺序为九溪>热市>黄花场>响涛园。反映研究区所在的上扬子地台及其边缘,总体可能处于一种热沉降拉伸或裂谷状态(Miall,1990;Einsele,1992;刘宝珺等,1993),并有可能最终导致了整个地台区和碳酸岩台地的被淹没(刘宝珺等,1993)。这一时期不仅在斜坡(湘西北九溪一带)及盆地相区(如湘中新化等地)均出现了较典型的类复理石式浊积岩(湖南区调队,1986),而且在台地内部相区的峡东一带,也出现了碳酸盐角砾岩等重力流堆积(雷卞军等,1996),可能就是这种应力背景状态的一个突出表现。(2)大湾—牯牛潭期:属于弱沉降阶段,沉降速率范围降低为9~3m/Ma,总体上远远小于前一阶段的幅度,但顺序有所变化,为九溪>响涛园>黄花场>热市。其中前两者的速率十分接近,不过,响涛园的沉降幅度却超过了前期。而后两者的幅度比前期减少了许多。反映出上扬子地台及其边缘的热沉降拉伸或裂谷状态,比前期减弱了许多,并可能有某种调整。因而在其末期导致了上扬子地台及其边缘整体露出海平面,并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汪啸风等,1996)。(3)庙坡—临湘期:属于极弱沉降阶段。沉降速率均变得非常低,为7~2m/Ma,四个地区很相似,仅九溪剖面稍稍小些。反映出研究区总体上可能处于构造沉降甚小、整体较为稳定的均衡状态,并很可能在早期出现了较快、较大幅度的海平面上升,造成了缺氧事件,从而使其代表性产物-黑色笔石页岩,几乎遍布原来各个相区(湖南区调队,1986;曾庆銮等,1987)。后期虽有改观,但总体仍远离物源区——不管是碎屑岩滨岸,还是碳酸盐台地,属于一种相对稳定、还原的沉积环境,因而有利于较为均一、厚度不大的瘤状泥灰岩、具收缩纹泥灰岩的形成(陈旭等,1986)。并在末期有可能逐渐暴露或接近暴露,因而一些地点出现了白云岩等(刘永耀等,1984)。(4)五峰期:总体属于弱沉降阶段,但各地差异较大。沉降速率范围可从2m/Ma增至12m/Ma。其中,热市一带因后期剥蚀缺失而难以估算,余者的顺序为九溪>响涛园>黄花场。反映该区可能又出现了新的热沉降拉伸,如湘中桃江—安化一带发育了近源浊积岩(徐熊飞,1980)。末期则因出现了挤压状态(刘宝珺等,1993),造成了以热市一带为代表的湘鄂黔交界地区局部隆升成陆,并遭受剥蚀(穆恩之,1954;湖南区调队,1986)。

你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一般的文章,还是参加某个学术比赛……

中国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介怎么写

你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一般的文章,还是参加某个学术比赛……

额,说说这个东西可以应用到哪些场合,然后谈谈这些应用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你实现它的意义在哪里。说完这些就可以了。

对研究区地质背景的了解,尤其是大地构造属性与地层区划及地层系统、岩相古地理轮廓的总体分析与把握,是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必要前提。一、地层区划特征研究区位于湖南、湖北交界地带,属于上扬子地台东南缘,具有较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特征(王鸿祯,1978,1981,1982;赖才根等,1980,1982;王鸿祯主编,1985;王鸿祯等,1986,1990;周明魁等,1992;刘宝瑁等,1993)(见图1)。根据沉积类型、生物面貌、沉积厚度及层序结构以及顶底界特征等原则(王鸿祯,1978),自北向南,研究区可分属以下三个地层区类型(湖南区调队,1986;曾庆銮等,1987)。其总体特征如下:(1)大致沿桃源热市—慈利龙潭河—吉首一线以北(北西),岩性及岩相与峡东宜昌一带类似。其奥陶系下部为较纯的碳酸盐岩,夹少量泥页岩;其上部则为泥质较多的碳酸盐岩,并有碳硅质笔石页岩等,最顶部为观音桥层。靠近慈利一带,奥陶系顶部—志留系底部则多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生物群以三叶虫、头足、腕足等为主,间有笔石等。总体厚度300~400m。属于一种基底较稳定的台地相区沉积环境,即扬子区。(2)以桃源九溪—黄石和慈利陈家河一带为代表,基本上沿武陵山南坡呈北东—南西向延伸。该区奥陶系沉积厚度较大(700~1000m)。其下部地层,自两河口期至牯牛潭期,以含泥的碳酸盐岩为主,夹多层碳酸盐角砾岩等碎屑流沉积,向上逐渐过渡为泥质—粉砂质沉积。奥陶系上部,自庙坡期至五峰期,该区则与扬子区相似,为含泥的碳酸盐岩与碳硅质笔石页岩,顶部出现观音桥层。生物群以扬子型为主,夹有江南型,反映了一种沉积基底较活动、沉降较大的台地边缘斜坡沉积环境,属于通常所说的扬子区和江南区之间的过渡区(武陵山小区)。(3)以桃江响涛园—安化毛铺子一带为代表,奥陶系为一套厚度不大(300m±)的硅泥质、碳泥质、粉砂质板状页岩,中上部夹含锰碳酸盐岩及近源型浊积砂砾岩。其顶底分别与寒武系、志留系呈连续沉积,生物群以笔石为主体。与前两区相比,总体上显示出远离碳酸盐台地、相对饥饿的深斜坡-盆地沉积背景。该区即属于扬子区与华南区之间的过渡区,习称江南区(雪峰分区)。二、地层划分与对比上扬子地台东南缘的峡东—湘西北地区,是我国华南地区奥陶系经典研究区之一。地层研究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20、30年代。李四光(1924)、田奇镌等(1933)、王钰(1938)以及孙云铸(1941)等地学前辈,曾在该区内做过许多开创性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有许多学者在此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如杨敬之、穆恩之(1954)、张文堂(1957,1962,1982)、金玉琴等(1959,1964)、刘义仁、傅汉英(1984,1989)、安太庠等(1980,1987)、汪啸风等(1980,1983,1987),等等。另外,湖北省和湖南省地矿局所属单位等,则对该区进行了地质填图及专题研究,如湖北省地矿局三峡地层研究组、原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所、湖北及湖南区调队等。数十年的积累,已使该区的生物地层学及相关研究达到较高的水平。宜昌黄花场剖面等已成为我国奥陶系指定层型剖面(赖才根等,1982;汪啸风等,1987)。本文基本沿用该区现有的地层系统(表1-1)。奥陶系的年代地层特别是阶根据赖才根等(1982)以及汪啸风和陈旭等(1996)的划分综合而成。笔石带、牙形石带则分别参照安太庠(1987)、倪世钊等(1987)、陈旭等(1993)、汪啸风和陈旭等(1996)、张建华(1996)等人的资料综合。寒武—奥陶系暂以Cordylodus lindstromi带的底界为界,奥陶—志留系暂以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底界为界(汪啸风等,1987,1992)。系、阶界线年龄分别采用Harland等(1989)以及王鸿祯、李光岑(1990)和王鸿祯(1996)的数据。岩石地层划分基本根据曾庆銮等(1987)、湖南区调队(1986)及汪啸风和陈旭等(1996),但此次在湘西北划分出了大田坝组、舍人湾组等,并对桃花石组等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进行了重新厘定(参见第八章)。表1-1 上扬子东南缘奥陶系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三、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演化已有的研究表明,奥陶纪时,扬子地台总体上处于靠近冈瓦纳大陆的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王鸿祯等,1985;汪啸风等,1987;Chen和Rong,1992;刘宝珺等,1993;Wang和Chen,1995),这使得扬子地台奥陶系的地层沉积总体上以碳酸盐岩为主。但是,由于晚期的古纬度要比早期稍稍靠南(王鸿祯,1985;汪啸风等,1987;Chen和Rong,1992;刘宝珺等,1993;Wang和Chen,1995),并因此更多地受到了冈瓦纳大陆冰川及深凉水背景的影响,使得这块地台在奥陶纪晚期,无论沉积类型还是生物群面貌,都呈现出有别于早期温暖浅水的深凉水特征来(戎嘉余,1984;Chen,1984;陈旭等,1986;戎嘉余等,1987;曾庆銮,1991;王志浩等,1996)。而从鄂西到湘中,从碳酸盐台地内部经其边缘向陆棚斜坡和盆地的沉积相区的横向变化,使得该地区沉积环境的在时空上的演替,变得更为复杂多样(湖南区调队,1986;周名魁等,1993;刘宝珺等,1993;汪啸风等,1996)。尽管如此,在总体上,奥陶纪时本研究区及所在的上扬子地台仍可分为两个较大的沉积阶段,即:正常温暖浅水碳酸盐台地阶段该阶段时限为两河口期—红花园期。它们基本上继承着震旦纪末期以来的沉积背景和格局。这一阶段,研究区内又可分为以下三个相区:(1)台地相区:自慈利龙潭河—桃源热市一线以北,包括峡东地区在内的广大区域;(2)台缘斜坡相区:以桃源九溪—黄石及慈利陈家河一带为代表,沿武陵山南坡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狭长地带;(3)深水陆棚(斜坡)—盆地相区:以桃江响涛园—安化毛铺了—带为代表,沿雪峰山南麓向东南展布的地区。淹没深凉水碳酸盐台地阶段该阶段自大湾期开始,直到五峰期末。在这一阶段,上述的前两个相区基本合二为一,普遍发育含较深水环境生物组合的瘤状泥灰岩、具收缩纹泥灰岩等,呈现出较典型的广海陆棚沉积环境,但第三相区仍然存在。该阶段又可以牯牛潭期和庙坡期之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次级阶段。前后相比,后者则发育有代表滞流、还原背景的黑色硅质碳质笔石页岩,反映了沉积环境等曾有较大变化。“构造控制盆地,盆地控制沉积”(王鸿祯,1992)。下面,作者将以古斜坡坡度及沉积基底构造沉降速率的测算,来概括性地揭示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变化。Middleton和Hampton(1973)曾经以大量而翔实的实际资料,总结过地层中碎屑流的厚度与古斜坡坡度角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下的经验公式:Tcrit=(K+σntanφ)/ρ1gsinθ其中Tcrit为碎屑流沉积岩的厚度,K为碎屑流静力学强度,σn为正常沉积静力学强度,φ为摩擦角,θ为斜坡角,ρ1为碎屑流润湿密度。对于润湿未固结的沉积岩,由于φ接近于零(Schofild和Worth,1968),因此上述公式可简化为:Tcrit=K/ρ1gsinθ又根据D=8K/g△ρ可求得K。其中D为重力流可搬运的最大球状砾石直径,g为重力加速度,△ρ为碎屑流和基质的密度差,因此sinθ=D·△ρ/8ρ1Tcrit又因为对颗粒支撑的重力流而言,ρ与灰岩密度近等,即等于73g/cm3,△ρ则可近似地视为73g/cm3,所以sinθ=072D/Tcrit θ=arcsin(072D/Tcrit)按照这一公式,根据研究区碎屑流沉积中最大等轴状或近等轴状砾石粒径数据,对古斜坡坡度和碎屑流静力学强度进行了估算,结果如表1-2所示:表1-2 研究区奥陶纪古斜坡坡度及碎屑流静力学强度表注:HJ即九溪剖面,HH为桃源黄石镇剖面,HC为慈利陈家河剖面。O1p即盘家嘴组,O1m即马刀育组这三条剖面均属于武陵山小区。HX则为桃江响涛园(南石冲)剖面,O2n即南石冲组,属于湘中区。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研究区奥陶纪古斜坡坡度为12°~40°。它们包含在现代所观测的可发生碎屑流的斜坡角范围中(1°~5°)(Embley,1976;Jacobi,1976),与李杰测算的川陕及湘黔交境晚寒武世发生碎屑流沉积的古斜坡坡角(28°~49°;07°~35°)相比较,总体上也是一致的。(2)研究区内碎屑流静力学强度值的范围在102~104Pa之间。这与AMJohnson(1970)关于现代地表泥石流的强度(102~104Pa)及刘宝珺(1990)关于湘黔地区寒武纪碎屑流静力学强度(102~104Pa)李杰关于川陕、湘黔交境地区晚寒武世碎屑流静力学强度(103~104Pa)是基本吻合的。(3)如果测量值没有大的偏差的话(不排除因露头面积所限、所能见到的最大等轴粒砾石的直径有可能会偏小等),那么,奥陶纪早期湘北九溪一带的古斜坡坡度角,看起来总体上要比晚期湘中响涛园一带的大一些。同时,根据当前的坡度测算值,并参考台地边缘湘北热市—茅草铺一带当时的古水深(潮间带附近)等,可以估算出湘北九溪一带和湘中响涛园一带古斜坡在理想状态下的“古水深”。其中,前者大多为100~200m,后者则为350~700m左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问题:前者属于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后者则可能已属外陆棚缓坡地带或盆地相区(王鸿祯,1985;湖南区调队,1986;周名魁等,1993;刘宝珺等,1993)。前者大体上或可与现代热带-亚热带海洋的大堡礁及巴哈马台地边缘等相比照,后者则大致可与我国东海及黄海陆架外部等相对应。同时,这也表明,此前有关九溪一带“下奥陶统存在着等深流沉积”的认识(高振中等,1995)是令人怀疑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由此可见,上扬子地台东南缘湘西北—湘中一带的沉积基底,自北西向南东,大致上从坡度稍陡的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逐渐转换为坡度较缓的外陆棚缓坡或盆地相区,基本上继承了震旦、寒武纪以来的面貌(刘宝珺,1991;刘宝珺等,1993)。而由于红花园期之后碳酸盐岩台地的被淹没(刘宝珺等,1993)和沉积充填,坡度稍陡的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已随之转化为坡度较缓的陆棚缓坡的一部分。即自大湾期开始,研究区的沉积基底环境又有了一些改观。Von Bubnoff(1954)最早运用了时间-沉积厚度曲线,即平均沉降速率来表达沉积盆地沉降史。尽管它比现在的“反剥法”所达到的精度稍低,数值稍小,但最终所获得的趋势与后者是基本一致的(刘宝珺等,1993)。因此,在缺乏孔隙度及压实比等参数的情形下,人们仍可以直接用现在的实测地层厚度,参照一些界线年龄来求得这一数值。下图即为作者根据研究区的4条奥陶系基干剖面的实测数据,参照现有的奥陶系各阶年龄(表11),做成的研究区奥陶纪基底沉降曲线(图1-1)。图1-1 研究区奥陶纪基底沉降曲线对比图Ⅰ—桃江响涛园;Ⅱ—宜昌黄花场;Ⅱ—桃源热市-茅草铺;Ⅳ—桃源九溪从图中可以看到以下特点:各区基底沉降速率的差异总体上沉降最大、最快的地区是九溪剖面所代表的武陵山小区,即台缘斜坡区。其次是热市—茅草铺剖面所在的八面山小区,它属于台地相区,但非常接近台地前缘斜坡,大致相当于枢纽带(hinge)附近。再次则是黄花场剖面所在的峡东区,属台地内部相区。沉降最小、最慢的地区是响涛园剖面所在的湘中区,属外陆棚斜坡-盆地相区。这说明相区的形成及地层区的划分,实际上首先是由沉积基底的稳定程度所决定的。各地区普遍存在这样几个基底沉降演化阶段(1)两河口—红花园期:属于强沉降阶段。沉降速率范围为4~25m/Ma,顺序为九溪>热市>黄花场>响涛园。反映研究区所在的上扬子地台及其边缘,总体可能处于一种热沉降拉伸或裂谷状态(Miall,1990;Einsele,1992;刘宝珺等,1993),并有可能最终导致了整个地台区和碳酸岩台地的被淹没(刘宝珺等,1993)。这一时期不仅在斜坡(湘西北九溪一带)及盆地相区(如湘中新化等地)均出现了较典型的类复理石式浊积岩(湖南区调队,1986),而且在台地内部相区的峡东一带,也出现了碳酸盐角砾岩等重力流堆积(雷卞军等,1996),可能就是这种应力背景状态的一个突出表现。(2)大湾—牯牛潭期:属于弱沉降阶段,沉降速率范围降低为9~3m/Ma,总体上远远小于前一阶段的幅度,但顺序有所变化,为九溪>响涛园>黄花场>热市。其中前两者的速率十分接近,不过,响涛园的沉降幅度却超过了前期。而后两者的幅度比前期减少了许多。反映出上扬子地台及其边缘的热沉降拉伸或裂谷状态,比前期减弱了许多,并可能有某种调整。因而在其末期导致了上扬子地台及其边缘整体露出海平面,并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汪啸风等,1996)。(3)庙坡—临湘期:属于极弱沉降阶段。沉降速率均变得非常低,为7~2m/Ma,四个地区很相似,仅九溪剖面稍稍小些。反映出研究区总体上可能处于构造沉降甚小、整体较为稳定的均衡状态,并很可能在早期出现了较快、较大幅度的海平面上升,造成了缺氧事件,从而使其代表性产物-黑色笔石页岩,几乎遍布原来各个相区(湖南区调队,1986;曾庆銮等,1987)。后期虽有改观,但总体仍远离物源区——不管是碎屑岩滨岸,还是碳酸盐台地,属于一种相对稳定、还原的沉积环境,因而有利于较为均一、厚度不大的瘤状泥灰岩、具收缩纹泥灰岩的形成(陈旭等,1986)。并在末期有可能逐渐暴露或接近暴露,因而一些地点出现了白云岩等(刘永耀等,1984)。(4)五峰期:总体属于弱沉降阶段,但各地差异较大。沉降速率范围可从2m/Ma增至12m/Ma。其中,热市一带因后期剥蚀缺失而难以估算,余者的顺序为九溪>响涛园>黄花场。反映该区可能又出现了新的热沉降拉伸,如湘中桃江—安化一带发育了近源浊积岩(徐熊飞,1980)。末期则因出现了挤压状态(刘宝珺等,1993),造成了以热市一带为代表的湘鄂黔交界地区局部隆升成陆,并遭受剥蚀(穆恩之,1954;湖南区调队,1986)。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水文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介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目的就是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揭示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变化规律。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或工程项目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因为地下水具流动性,水质、水量随时空变化,而且所使用的勘查方法种类较多。其重要性主要是:①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对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对各项生产建设中所提出水文地质问题的解答,都要通过各种水文地质调查来完成,即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一切水文地质生产和科学研究成果质量的高低和结论的正确与否,主要决定于占有资料的多少及其是否正确可靠。②水文地质调查与勘探(勘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如果勘探工程布置不当,或不按规范(程)的技术要求进行,其后果将是既浪费勘查费用,又不能提供工程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如果据其得出错误的结论,将会给工程建设、国家财产、生产环境等诸多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可分为三类:(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是指中小比例尺的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亦称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其调查目的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某项国民经济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有时,这种调查也可能是为某项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任务(如城市供水、矿山排水、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等),提供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如一些大型供水项目,为提出几个可能的水源地比较方案,或为查明水源地的补给范围、补给来源、补给边界位置和性质,皆需进行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概略查明区域性宏观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区域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地下水的水量及水质的形成条件,以及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一般较大,可以是数百、数千平方千米。具体范围视任务需要而定,可以是某个自然单元,一个或数个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也可以是某个行政区域,多是按国际地形图幅进行的,调查图件的比例尺,一般小于1:10万。(2)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水文地质调查是为专门目的或某项生产建设而进行的调查工作。其调查的目的是为其提供所需的资料,有时,为了进行地下水某方面的科学研究(如城市供水、矿山排水、环境水文地质等),也要开展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是:较详细地查明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问题,为工程建设项目或其他专门目的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和依据。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视工程项目的规模或科研的需要而定。例如,供水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要根据需水量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应包括水源地在开采条件下可能的补给范围;矿床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应根据矿井在最大疏干深度条件下可能补给矿坑(井)的补给范围来确定;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的范围,至少应把地下水污染区和污染源包括在内。专门水文地质调查的比例尺,一般要求大于1:5万。(3)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监测。任何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定性或定量评价水文地质条件时,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料,因此,都应进行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地下水动态和均衡要素监测工作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如为区域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地下水动态、均衡资料的监测工作,则可仅在某一段时间内进行,一般只要求1~2年;如果为国民经济建设长远规划和综合目的(包括地下水资源管理及保护)而进行的监测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地下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监测其意义日显重要。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地下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环境地质项目等。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一、自然概况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系统位于山东省南部,由陶枣盆地构成(图4-8、图4-9),该系统面积80km2。系统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大陆型气候,多年(1958~2009年)平均降水量8mm,年内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在空间分布上,一般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递增。多年平均气温为2~2℃,1月平均气温在-1℃以下,其他各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其中7月气温高达27℃。系统河流属淮河流域、微山湖东京杭大运河水系。共有三条河流,均为峄城大沙河支流。峄城大沙河,古称“承河”。其中大沙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区,是区内最大的河流。枣庄市大地构造属于中朝准地台鲁西中台隆鲁西断块,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主要以凹陷、褶皱和断裂为主。系统内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徐州-宿县地层小区。分布有太古宇泰山群、新元古界土门群、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其中寒武系、奥陶系构成本区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总厚度逾千米。二、区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资源要素构成系统内由大气降水、地表水、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侵入岩裂隙水多种水资源要素构成。根据地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类型有:(1)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枣庄盆地腹部,第四系厚度多小于10m,多数地段无砂层分布,受长期大量开采地下裂隙岩溶水及矿坑排水影响,第四系孔隙水基本疏干,单位涌水量小于100m3/(d·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a2+型,总硬度小于450mg/L,溶解性总固体小于500mg/L。(2)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1)长清群朱砂洞组及九龙群张夏组裂隙岩溶水。朱砂洞组分布于北部丘陵区,张夏组在北部和南部丘陵区均有分布。岩石大部分裸露,所处位置较高,地下水赋存于灰岩溶隙中,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小于100m3/(d·m)。2)九龙群三山子组(相对于其他地区上寒武统凤山组和下奥陶统冶里组、亮甲山组)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于枣庄盆地南部边缘地带,大部分隐伏于第四系之下。该组白云岩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良好,是全区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由于分布位置不同,单位涌水量相差较大,其中十里泉、东王庄地段处于地下水排泄区,岩溶裂隙极为发育,单位涌水量大于500m3/(d·m),最大单位涌水量为63m3/(d·m),形成了十里泉和东王庄水源地。3)马家沟组裂隙岩溶水。分布与三山子组相似,多隐伏于盆地腹部,灰岩、白云质灰岩地下裂隙岩溶发育,地形较低,有利于地下水汇集。东黄山段和土峪段以中薄层泥质灰岩为主,富水性差,北庵庄段、五阳山段和阁庄段以中厚层灰岩为主,地下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良好,单位涌水量为100~500m3/(d·m)。以丁庄地段富水性最强,单位涌水量大于1000m3/(d·m)。在枣庄向斜北翼及永安一带属于补给、径流区,单位涌水量均小于100m3/(d·m)。而在向斜南翼的汇集排泄区,断裂、裂隙发育,岩溶作用强烈,富水性良好,单位涌水量在100~1000m3/(d·m)之间,局部地段大于1000m3/(d·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2+型或·-Ca2+型,总硬度一般小于450mg/L,溶解性总固体多小于500mg/L。(3)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1)长清群馒头组、九龙群崮山组、炒米店组裂隙水。分布于北部山前及向斜盆地南翼及边缘地带,岩石大部分裸露,地下水赋存于页岩、薄层灰岩夹层裂隙中,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小于100m3/(d·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2+型为主,总硬度小于450mg/L,溶解性总固体多小于500mg/L。2)石炭-二叠系裂隙水。分布于枣庄向斜轴部,由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及薄层灰岩组成,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3/(d·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2+型为主,总硬度多大于450mg/L,溶解性总固体多大于500mg/L。(4)侵入岩裂隙水分布枣庄断裂以北,曹王墓断裂以南,地下水赋存于侵入岩风化裂隙中,富水性差,且受季节性影响,丰水期常有泉水出露,单位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3/(d·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a2+型为主,总硬度一般小于450mg/L,溶解性总固体多小于500mg/L。岩溶地下水的循环(1)地下水补给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渗漏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区内汇水面积大,四周为地表分水岭,大部分基岩裸露,地表裂隙、岩溶发育,大气降水可通过地表裂隙和第四系松散层入渗补给地下水。区内地表水系发育,多数河床内基岩裸露,地表水长期渗漏补给。大沙河地带第四系有较厚的砂、砾石层,河水与孔隙水水力联系十分密切。从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和测流资料分析,在林桥地段开采条件下,贾庄以上河段,在枯水期及平水期后期,岩溶水位均低于河水位,河水通过孔隙水补给岩溶水。贾庄闸建成蓄水后,对其上游的岩溶水补给十分明显,水位与河水位呈同步变化。由于该地段第四系孔隙水与岩溶水通过灰岩“天窗”水力联系密切,河水通过第四系传导补给岩溶水十分明显。此外,岩溶地下水在岩溶天窗(如贾庄闸上游“天窗”范围内)接受上覆松散层孔隙地下水补给和农田灌溉入渗补给。(2)地下水径流岩溶水径流方向和径流强度受地形、地貌、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控制。根据多年岩溶水等水位线图分析,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棠荫盆地总的趋势是北、西、南三面岩溶水向盆地中部汇集,然后呈近东西向汇集于大沙河地带(图4-8)。枣庄断裂以北地段,多为丘陵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出露地层主要为侵入岩及少量页岩,透水性差,大气降水的绝大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少量入渗补给地下水,并在向南径流途中遇弱透水层阻隔以季节性泉水形式排出地表。还有一部分地下水经枣庄断裂的局部透水地段,继续向盆地腹部运移;在十里泉地段,地下水由西、西南及北部向东南径流,至十里泉村东南地形低洼处成泉或人工开采排泄;在丁庄-东王庄地段地下水由东、北、东南向西南汇集,总体流向沿宋庄-东王庄主径流带由东向西运动,当遇到侵入岩体或弱透水的断层破碎带阻隔后,转向南流向区外;渴口-寺山子地段,地下水由北向南东至渴口-寺山子一带汇集。(3)地下水排泄天然条件下岩溶地下水以十里泉群和东王泉群排泄,现今泉水断流,区内有十里泉、丁庄-东王庄和渴口等三个集中供水水源地人工开采成为岩溶地下水主要排泄途径,现状开采量达到14万m3/d。此外,矿坑排水也是地下水排泄的一种方式。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介

一、Muglad盆地Muglad盆地位于非洲板块中部及苏丹南部(图2-1),面积大约为15×104km2,是苏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它是在稳定的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在中非剪切带的右旋剪切应力场背景下拉张形成的中、新生界裂谷盆地。该盆地在西北方向终止于中非剪切带(CASZ)。盆地总体演化特征既具有张性裂陷盆地的充填特点,又表现出受平移剪切断裂的控制作用。根据基底结构、区域断裂的展布、地层厚度及展布把Muglad盆地划分为4个坳陷带(图2-2)。坳(凹)陷带与隆起相间排列,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同时在坳陷带与隆起内部又可以细分出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两组正断层,一组为NW—SE向,另一组为NNW—SSE向,综合分析认为,NNW向断裂发育较早,为白垩纪形成的,而NW向断裂则为古近纪形成的。Muglad盆地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下白垩统Abu Gabra组、Bentiu组,上白垩统Darfur群、Amal组,古近系Nayil组、Tendi组及新近系和第四系的Adok组、Zeraf组,组成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图2-3)。盆地内最大厚度可达15000m,以白垩系为主,新生界较薄。盆地内存在两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和两个平行不整合:下白垩统AbuGabra组与Bentiu组之间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区域性角度不整合,Bentiu组与Darfur群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及古近系-新近系和上白垩统Amal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包括基底在内的每套地层特征如下:在Muglad盆地东北和西南的露头区主要为前寒武纪片岩、片麻岩,寒武纪花岗岩、结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和橄榄斑晶玄武岩,盆地北部剪切带一侧则主要出露白垩纪砂岩(Tagabo组)和古近纪-新近纪玄武岩火山残丘。盆地内也有多口井钻达基底,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质片麻岩,属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侵入岩及变质岩、片麻岩,基底与上覆地层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以砂泥互层为主,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下部为一套中-粗粒、灰白色的碎屑岩夹红棕色、灰棕色和灰色泥岩,形成于氧化-弱还原环境,代表了湖盆发育初期的沉积特征。中部主要为浅-深灰色、浅-深棕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在盆地较深部位页岩十分发育,是湖盆发育的裂陷期产物,属还原环境,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系。上部岩性变粗,砂岩较发育,为灰白色的砂岩、粉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局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顶部还偶见煤线,属还原-弱氧化环境,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Bentiu组为厚层砂岩夹薄层粉砂岩,以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灰色和褐色泥岩。砂岩粒度变化大,从极粗到极细,局部含砾,为氧化环境下的河流相沉积。图2-1 中非裂谷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示意图图2-2 Muglad盆地构造纲要图图2-3 Muglad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上白垩统Darfur群主要以灰色、灰绿色、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夹细粒砂岩,属弱氧化环境的沉积物。Amal组为厚层块状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主要为粗粒,较纯净,泥质与胶结物含量低,为砾石质粗砂岩,顶底部发育有泥岩段,为氧化环境的沉积。古近系Nayil组为一套以浅灰色为主的块状泥岩,分布较稳定,为滨浅湖盆的沉积产物。Tendi组可以分为两段,下段以含砾粗砂岩为主,泥质含量少;上段以深灰色的块状泥岩为特征,与上覆的灰白色、棕红色Adok组砂岩分开。新近系Adok组与Zeraf组,在盆地内虽然分布较广,但厚度薄,埋藏浅,成岩程度低,胶结差或未胶结。盆地分析表明,Muglad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斜向张裂作用诱导下发育起来的中-新生界陆内裂谷盆地,经历了白垩纪和古近纪两期断陷,其中早白垩世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此时裂谷构造伸展断陷的活动强度和旋回性都非常明显,形成盆地内较大范围的快速断陷沉降与还原条件下的非补偿沉积,有机质富集且易于被快速埋藏保存,总体上十分有利于成盆与生烃,广泛形成断陷型深湖盆和优越的成烃环境,发育含丰富湖生生物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沉积,为一系列富油气凹陷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形成的AbuGabra组生油岩分布面积广,是盆地的主力生油岩,AbuGabra组中段平均有机碳为29%,平均生烃潜量为06mg/g,S2介于64%~19%,显示了较强的生烃潜力;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180~1743)×10-6,平均为5×10-6,可溶总烃(3~7)×10-6,平均为4×10-6。热解氢指数、干酪根元素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AbuGabra组烃源岩以I型为主,II1型次之;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分为主,次为壳质组,少量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古近纪裂谷期形成的Tendi组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但未成熟。勘探实践表明,Muglad盆地主要发育AbuGabra组中、AbuGabra组上、Bentiu组中和Aradeiba组四套泥岩盖层,根据盖层发育情况,目前已发现的从下至上主要成藏组合有:AbuGabra组中段,AbuGabra组上段,Bentiu组中段,Bentiu组上段和Aradeiba组油藏;次要成藏组合有AbuGabra组下段,Zarqa-Ghazal组和Tendi组(Nayil)-Amal组油藏。其中,Bentiu组上段和Aradeiba组油藏是主力油藏。盆地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二、Melut盆地Melut盆地紧邻Muglad盆地东侧,位于中非剪切带东端南侧(图2-1),其形成及演化与非洲板块,特别是中非剪切带和东非大裂谷的演化密切相关。盆地面积近33200km2,断裂非常发育,构造单元以箕状凹陷为主,在平面上呈NW-SE/NNW-SSE向雁行排列,形成多种类型的构造带,圈闭类型以背斜和反向断块为主。图2-4 苏丹Melut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根据基底结构、地层残余厚度、区域大断层展布等,将盆地分为五凹一凸(图2-4):北部凹陷、东部凹陷、中部凹陷、南部凹陷、西部凹陷和西部凸起,这一构造格局在早白垩世形成。凹陷组合关系以“串联”为主、“并联”为辅,凹陷走向从北往南由NW-SE变为NNW-SSE向。井震资料和古生物揭示Melut盆地发育:前寒武系基底、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图2-5)。图2-5 Melut盆地地层综合柱状简图基底主要为前寒武纪片岩、片麻岩,寒武纪花岗岩、结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和含橄榄石斑晶玄武岩。下白垩统下段基本上是砂泥岩薄互层段,中下部为中细砂岩与泥岩薄互层,泥岩在上部和下部为红褐色,中部为浅灰色、灰色,该段与下伏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段是深灰色、黑色、褐灰色、黑褐色泥岩段,偶夹薄层砂岩,是Melut盆地最有利的烃源岩发育段,其顶部与上白垩统地层呈突变接触,为区域性不整合,底界以薄层砂岩为标志,与下伏下白垩统下段地层呈整合接触。上白垩统下段总体上是一套透明、半透明中细砂与杂色泥岩等厚互层;上段上部为砂泥岩中厚层间互或薄互层,砂岩为透明、半透明中粗粒砂岩,泥岩呈深灰色、灰色、褐色,下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中粗粒砂岩呈透明、半透明,泥岩呈浅灰色。古近系Samma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之一,区域分布稳定,以发育大套厚层砂岩为显著特点。上部是大套厚层中粗粒砂岩夹极薄层泥岩,下部是中厚层中粗粒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呈透明-半透明、浅灰色、浅棕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分选好-中等。古近系Yabus组是Melut盆地最主要目的层,区域分布稳定。岩性由下向上逐渐变细,砂岩逐渐变薄,可分为三段:上部为红褐色泥岩夹薄层浅灰色中粗粒或细粉砂岩,中部为乳白色、浅灰色或浅褐色中细粒砂岩与浅灰、灰色泥岩等厚互层,下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顶部与Adar组呈渐变整合接触,底部与Samma组整合接触。Adar组全区稳定分布,是良好区域盖层,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粉砂岩。泥岩主要为红褐色,向上变为深灰、浅灰或者黄绿、绿灰色-紫色等杂色。Lau组主要形成于古近纪末期低洼处,向构造高点逐渐尖灭,下部为浅灰泥岩和中粗粒石英砂岩互层,上部绿灰色泥岩夹石英砂岩。与Adar组整合接触,局部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新近系区域分布比较稳定:Jimidi组以大套砂岩为主,下部为厚层粗粒砂岩夹薄层泥岩段,上部为砂岩厚度变薄与薄层泥岩互层或者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互层段,与Miadol组形成一套正旋回沉积;Miadol组为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和砂岩;Daga组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岩性特征:在北部凹陷东部和中部凹陷以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和泥岩,在北部凹陷北部和南部凹陷以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和砂岩。第四系Agor组区域稳定分布,岩性以松散砂、砂岩为主夹泥岩或黏土。根据Melut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及储盖组合,确定古近系Adar组盖、Yabus+Samma组以储为主力成藏组合,储层为辫状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盖层主要为泛滥平原-河湖沼泽或滨浅湖相的泥岩;次为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成藏组合(图2-6),主要发育于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及其与浅湖相过渡环境之中,其特点是形成局部砂泥互层式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凹陷。Melut盆地经历白垩纪和古近纪两期断陷,其中早白垩世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K21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平面分布广,泥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的亚氧化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应为高等植物+淡水藻和后期的细菌改造,有机质类型为混合型(Ⅱ型),烃源岩已成熟,在凹陷深部达到高成熟或过成熟,主力生油凹陷为北部凹陷的北部和南部凹陷。K12灰色泥岩为局部次要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但生烃潜力较小,主要分布在北部凹陷的南部和东部凹陷,泥质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沉积环境,有机质输入以高等植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烃源岩已成熟,在凹陷深部已达高成熟。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北部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底部在104Ma(晚白垩世早期)开始生烃,生烃高峰为40Ma(Adar组沉积末期)。晚白垩世的热事件之后,下白垩统烃源岩开始生烃,古近纪的热事件使得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现今已处于生气阶段。沉积相分析表明,Melut盆地K11段发育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浊积扇和浅湖相,烃源岩不发育;K21段为盆地热沉降阶段的沉积,水体总体较深,水动力能量弱,发育一套深湖相灰褐色、深灰色、灰黑色的暗色泥岩,为Melut盆地最为有利的一套烃源岩;K12主要为浅灰色、灰色的浅湖相泥岩,仅局部水体较深,发育中等烃源岩;K22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辫状河沉积。K21烃源岩厚度平面变化较大(200~1200m),但基本受同沉积边界断层控制,沉积凹陷既是沉积中心,又是生油中心,烃源岩厚度大,在北部凹陷、中部凹陷和南部凹陷中心可达1000m,烃源岩质量好,生烃潜量指数SPI值高,最高可达35,生烃潜力大;K12烃源岩厚度小,仅在北部凹陷的南部和东部凹陷较为发育,最厚达360m,但SPI值普遍偏低,最高仅达8,生烃潜力有限。图2-6 Melut盆地成藏组合Melut盆地上白垩统地层的砂/地比较高(47%~83%),缺乏区域分布的盖层,深层生成的油气能够通过该套砂岩和深切至此的正断层作垂向和横向运移,为大量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通道,形成了跨时代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另一方面,断层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封闭条件,Adar组在断层下降盘下掉,与上升盘的Yabus和Samma组地层形成断层两侧的砂泥岩对接关系,侧向上封闭运移来的油气,形成断背斜、断鼻和断块型油气藏。因此,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又起到了封闭作用,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场所。根据Melut盆地的构造、沉积及石油地质特征,认为古近系裂谷期层序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层系;背斜构造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类型,其次是反向断块,缓坡是大型三角洲发育的场所,也是油气优势聚集的场所,基底断层和调节断层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陡边界断层一般使得烃源岩楔状体整体向缓坡抬升,生成的油气90%以上运移和聚集到缓坡。构造调节带砂体发育,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场所,古隆起、横向构造依附于凹陷边界断层两侧,横向逐渐潜入凹陷,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圈闭群。它们距生油凹陷最近,圈闭形态好,利于油气聚集保存。尤其是这些古隆起、横断层形成的背斜翼部反向断层对局部油藏的形成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太平洋沿岸带油气资源丰富环太平洋含油气盆地,可分东、西两部分。在西太平洋,最北为堪察加盆地、联接库页岛(萨哈林岛)和堪察加西北海岸在内的鄂霍次克海盆地,向南有日本列岛上的小型盆地、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和台湾的西海岸盆地、菲律宾盆地、印尼的浮格科普盆地、澳大利亚阿拉弗拉海盆地、新喀里多尼盆地以及新西兰盆地,含油岩系都是古近系-新近系。东太平洋沿岸带的含油气盆地,最北部为南阿拉斯加盆地(含库克湾和科帕河两个盆地),目前在库克湾陆地和海上发现了20多个油气田,产层为古近系-新近系;在温哥华附近的海岸地区分布有弗雷塞河盆地和格雷斯·哈保尔盆地;在加利福尼亚地区分布着最重要的几个含油气盆地,如圣朝昆、萨利纳斯-基亚岛、圣马利亚、文土拉和洛杉矶等,其中以圣朝昆和洛杉矶盆地最为重要。近十多年来,在加利福尼亚近海勘探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巴巴拉海峡地区发现20多个油气田,产层全为古近系-新近系;在加勒比海地区,有古巴盆地、海地盆地、马拉开波盆地、托库约河盆地、哥伦比亚盆地,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有瓜阿基尔盆地,在阿根廷有门多萨盆地;在安第斯山以北到南有:委内瑞拉的奥利诺科盆地,秘鲁和巴西的亚马孙河上游盆地,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安第斯山中段山前盆地,阿根廷的内乌肯盆地、巴塔哥尼亚盆地,智利和阿根廷的麦哲伦海峡盆地等等。在太平洋东海岸,仅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就有洛杉矶盆地、文土拉盆地、文秋拉盆地,科罗拉多州有坦维尔油田、大克拉累东油田等,其生油岩都是中新世的Monterey组泥岩,储油层为上古近系沉积物重力流砂岩,已开采50多亿桶石油,这些油田的延伸方向、分布范围、储油物性、产量等,主要受沉积物重力流沉积条件、相位和岩性控制。据统计,洛杉矶盆地的产油量,浅海相占1%、三角洲相占9%、沉积物重力流占99%;文土拉盆地产油量,浅海相占2%,三角洲相占8%、沉积物重力流占83%,又如文秋拉油田,经Heeebouty(1970)估算,原油储量18×108t、天然气已累计产520×108m3,这是个大油气田。油气产层为上古新世Pico砂岩和下古新世Reptto砂岩,这两个单元形成一个含油砂岩、泥质粉砂岩和富含有机质的粉砂质泥岩连续层系,厚度可达3000多米。在这个连续层系里,在埋藏深300~2700m的范围内分成三个产油带:最上部带产天然气和凝析油,渗透率为(60~250)×987×10-3μm2;上部带产轻质油,渗透率为5×987×10-3μm2,下部带产重质油,渗透率仅为1×987×10-3μm2。文秋拉油田渗透率的大幅度降低,不是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环境造成的,而是由于埋藏深,经过褶皱、断裂和成岩后生作用造成的。在太平洋西海岸的我国,已肯定为沉积物重力流油气藏的有辽河、大港、华北、胜利、中原、苏北、泌陷双河的沙三以及长庆油田的延长组(T3y3)等,可能还有东海、南海。这与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海相油气田形成了鲜明对照,一个是陆相油气田分布区,一个是海相油气田分布区。为了寻找新的油气田扩大油气后备储量,首先必须搞清太平洋东西沿岸带不同的大地构造格局。按照板块学说的新地球观,太平洋东沿岸带地层新(N)、距离扩张中心近、地温率高,因此洋壳板块俯冲角<10°,没有岛弧存在,是压扭性盆地;太平洋西海岸带地层老(T-N)、距离扩张中心远、地温率低,或此洋壳板块俯冲角可达30°~40°并发育弧后拉张盆地。无论太平洋东海岸带的海相盆地,还是太平汗西海岸带的湖相盆地,只要有足够的水深、足够的坡角度、等效水退和充沛的物源都可形成沉积物重力流油气藏,在这点上它们是有共性的。海(湖)底扇找油伴随大陆漂移学说的复活和板块学说的诞生,海洋学特别是海洋地质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海洋地质学的新进展,目前主要找油方向是海底扇及其海底扇连接起来的陆隆。英国石油公司1978年出版《石油地质学进展》一书,在介绍浊流沉积与油气勘探关系时,强调浊积岩呈扇状体,砂岩颗粒由内部扇向外部扇依次变小,到深海已无粗粒砂沉积也无找到油气藏的希望;美国石油地质学家Thompson(1976)指出,石油资源巨大新区可能在陆隆区的沉积物中,Moorc(1969,1973,1978)等十分强调大量石油储量来自海底扇,十余年来美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加利福尼亚州岸外Argueno、Monterey和Delgada三个巨大水下扇组成的近20×104km2陆隆区进行研究工作。这个陆隆区在水深3000~4500m以下,沉积物厚达3000m,主要由海底峡谷重力流沉积的陆源碎屑物质组成;其中Monterey扇分布面积达10×104km2,沉积物由粗粒重力流沉积物和半深海软泥组成,外流水道砂体和叠覆扇舌砂体可能成为良好储集层,半深海软泥中的浮游生物经化学实验可衍生转化为石油,这样就使Monterey扇可能成为既生油又储油的油气聚集体。Rupkeep(1978)在总结深海碎屑环境时指出,在北美东西海岸外的深海底有巨大区别,在大西洋模式中深海平原被认为是碎屑沉积作用的主要深海环境,经JOIDES(地球深部取样联合海洋学会)考察证明,深海平原之下的充填物是由浊积岩成因的陆源砂组成的,即浊积砂沿海槽分布;在太平洋模式中,强调的是海底峡谷、水道和海底扇,即浊积砂呈扇状分布。这可能意味着不同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的海(湖)盆地,具有不同的找油方向。英格兰北部的谢尔格里特扇,是典型古海底扇油藏,根据Walker(1978)的研究,谢尔格里特扇属于晚石炭纪地层,陆源碎屑扇体沉积在两个比较老的石灰岩“高地”之间的深水盆地里,物源来自北部或东北部,整个扇层序由新至老(表7-4)。表7-4 谢尔格里特扇岩性及沉积相相解释以谢尔格里特扇地层的发育史不难看出,深水盆地最先接受黑色生油泥页岩相,在海退背景条件下依次沉积外部扇或平原相的末端浊积岩、沉积中部扇分流水道的块状砂岩和卵石砂岩、沉积大陆斜坡的粉砂质泥页岩,最后沉积浅水三角洲复合体的粗粒沉积物。这是一个向上变粗变厚等效水退的典型序列,中部扇的颗粒流沉积的块状砂岩和卵石砂岩成为油气储集的优质层段。图7-64 鄂尔多斯盆地浊积岩沉积模式我国湖底扇油藏极为普遍,根据文应初(1982),陈全红(2007),付强(2008)等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系延长组湖底扇研究(图7-64),赵汉清(1986)大港油田沙三期的研究(图7-65)等等,有工业价值油气产层都是重力流沉积的含砾砂岩和块状砂岩中。因此,不难看出,我国湖底扇沉积模式中具有不同级次的扇状体,在较浅水有近岸水下扇或水下冲积扇,在较深水才是湖底扇,无论近岸水下扇或湖底扇都是重力流沉积物,并在大港油田近岸水下扇中已开采石油,湖底扇油藏屡见不鲜。这一特征,很值得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重视,这是扩大找油领域,增加石油后备储量的方向问题。图7-65 湖底扇沉积背景图(据赵汉清,1986)海(湖)槽找油许靖华教授和壳牌(Shell)公司的地质学家们完全不同意海底扇找油方向,他们批评指出在现代海洋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家眼里,“浊流即海底扇,找油就在海底扇”,熟不知第四纪以来灾变事件少了,发洪水多了,以大陆带来的沉积物只能形成海底扇不能形成与岸线平行的槽状沉积物;在古代沉积物中找油应在浊流盆地轴向方向,那里沉积走向与构造走向一致,粗粒沉积物分布与整个沉积物走向一致。海槽找油,是许靖华教授经过100多个浊流盆地研究得出的宝贵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文土拉油田是许靖华教授(1955~1957年)得出海槽找油最早的实例。文土拉油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大油田之一,盆地范围小、油层厚、产量高,可采储量约为1×108t。油田产在新近纪海盆沉积物里,生油层是中新世上部的Monterey组泥岩,储集层是始新统深海“浊积岩”相,中新统为滨浅海砂砾岩相,这也是个典型海退沉积序列。文土拉盆地的地质研究工作是以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以30年代初期开始钻探到50年代中期已有1500余口钻井,他们当时的勘探程序也是沿长铀、占高点,钻井成功率很低,往往在构造较高部位都是水层。这样的勘探部署是基于当时流行的传统地质学观点,按照这种理论,文土拉地区的沉积模式是,一条北来的河流流入文土拉海盆后,将砾石、砂和黏土分别沉积在滨海、三角洲及其海盆里。由于文土拉油田的一半产量(约5万桶/天)属于壳牌公司,因此该公司对盆地沉积相极为关心,于1955年派许靖华先生到文土拉研究沉积学。许先生根据地面露头和测井资料对比,认为砂岩体形态并不是南北向而是东西向,接着许先生利用介电导向仪测定了1000多个砂岩样品的长颗粒分布,结果也是东西向。在此基础上,许先生推算了海岸线、海底位置,以及不同深度带的古生物和沉积相。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是个极大发现,沉积物重力流最先经过海底峡谷并在内部扇沉积含砾泥岩和岩屑砾岩,遇到海底山脉使流向转为东西向的平坦海槽并沉积颗粒流和浊流砂岩,这套含油砂岩体可延伸10~50km。这是沉积相研究应用于油气勘探、扩大石油储量的第一曲凯歌,它极大震惊了壳牌公司。然而由于资本家技术垄断,致使这项科研成果到1978年才获准发表。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海洋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介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韩杰 王永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战略性资源。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以上,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动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勘查、研究、开发的重要对象之一。海洋地质工作采用地质和地球的物理综合手段,采集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底层的地质构造等地质信息,为海洋地质研究、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灾害研究、近海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加强海洋地质勘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加强海洋地质工作的形势背景分析20世纪后期,工业国家的海洋地质工作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保护型”转变,各个国家更加重视社会的持续、均衡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肩负着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的双重任务。必须高度审视我国新阶段地质工作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切实贯彻由中央制定的“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国策。我国大陆架宽广,海域辽阔,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分布有50多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中国大陆架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陆架海域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已圈定的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我国海岸线长度8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200米等深的大陆架4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5位,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居世界第10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据估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此外,海水中含量丰富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大洋矿产资源也可加以利用。在未开发的海洋矿产资源中,以深海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海底硫化物矿床最引人注目,可望在本世纪20年代后进入商业性开采,以替代日益枯竭的陆地资源。多金属结核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海底,我国已于1999年在太平洋圈定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专属采矿区,初步估算有2亿吨多金属结核,其中含锰11175万吨、铜406万吨、镍514万吨、钴98万吨。海底热液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深海资源,在世界大洋水深数百米至3500米处均有分布,主要出现在2000米水深处的大洋中脊和地层断裂活动带,是一种具有远景意义的海底多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元素为铜、锌、铁、锰等,银、金、钴、镍、铂等也在一些地区达到工业品位。另外,我国沿海蕴藏有丰富的海洋可再生清洁型能源,资源量巨大,总储量达3亿千瓦,其中仅潮汐能就达1亿千瓦。我国海洋环境不容乐观,海洋灾害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检测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比2003年增加7万平方公里,较清洁面积比上年减少约4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洋面积增加约8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面积增加约6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面积增加约7万平方公里。就海岸带而言,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显得格外脆弱,其中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正在严重地影响海岸环境的质量,并引起一系列地质灾害。海岸带是海洋灾害肆虐的地方,海平面稍有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潮、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就会大幅度增加。海陆任何一方的重大改变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物质平衡的破坏,其表现形式就是海岸的异常进积和腐蚀退化。因此,海洋在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包括生物、矿产等资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才能面对未来海平面上升所提出的挑战。海洋地质研究无疑是亟待加强的一个领域。世界各沿海国家现阶段都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国策。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完成本国管辖的区域调查和矿产普查,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解决与邻国海域疆界划分和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我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形势严峻,与众多国家海洋划界不清,除了依据法律进行有理有利的斗争外,还必须获得更加全面、更加精确的海洋勘测资料。同时,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港口建设、油气勘探、海底工程、海防建设、海上航运、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有可靠的和精度较高的海洋区域地质基础资料和图件。随着全国海洋开发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国际的、国家的有关海洋开发、海洋管理的各项法规得到批准和实施,我国的国家海洋管辖范围扩大,国土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海洋开发面临着新问题和新形势。尽早开展新一轮海洋国土资源大调查,启动全国海洋国土开发保护总体规划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海洋工作最现实、紧迫的任务。目前,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是相当肤浅,对海洋国土的家底知之甚微,而且很多数据还源于国外的资料,自主知识产权很少。海洋国土的调查勘探程度远低于陆地国土,环境条件、资源状况等都有待于深入详细调查。海洋开发前期基础工作不足,给海洋资源开发活动造成诸多不便,后劲不足。目前,我国管辖海域的大部分区域缺乏实测的基本图(1:20万~1:50万);海岸线长度,内水、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的面积数据不准;领海的基点、基线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和实测依据;海岸动态变化情况不能及时汇总掌握,并且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河口港湾的数目、面积、功能及动态变化等缺乏科学一致的概念和数据;主要入海河口三角洲的作用范围、面积、变化规律等情况不甚明了。总之,海洋国土的基础数据资料尚处于空白状态,海洋资源环境等国土经济基本要素的基础调查研究和动态监测与开发利用社会实践需要相差较远,造成海洋开发活动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甚至已经造成很多海洋典型生态系、生态区功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和破坏。需要大力发展深海科技,制定深海发展方面的国家计划,以应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二、现阶段我国海洋地质发展状况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对广阔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拥有行使主权的权利和管辖权。旧中国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及战乱不断,海洋经济凋敝不堪。新中国建立后,海洋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80~1990年,中国海洋经济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上世纪90年代后,更以年均22%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1998年已达3270亿元,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的海洋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海洋开发事业的加快,对海洋基础地质信息的需求日趋迫切。1980年我国海洋油气仅为9万吨油气当量,到2000年已超过2000万吨油气当量,年平均递增(以1995年为基础年计算)83%,远高于陆上油气产量的增长(陆上为9%)。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05%提高到2003年的4%;天然气的这一比例则从1995年的1%提高到8%。可见,海洋油气业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逐年提高的,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预计到2015年,海洋原油产量将稳定在5000万吨,占全国的26%;海洋天然气将达到25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5%。今后10年将是天然气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海洋油气产量的增长,我国原油进口程度将会有所缓解。2004年,为全面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率先按照国际分幅标准在南沙永暑礁开展试点。项目执行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5年的工作,提交了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基本查明图幅内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可满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由于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等活动的顺利实施,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研究开发海洋的能力。在技术装备上,不仅具备了多波束测深系统、6000米深海拖曳观测系统,还研制成功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我国自行研制的海上钻探平台成功投入使用。另外,“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数据库”已经建立,不久中国还将发射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下一步,中国计划对富钴结壳等其他大洋矿产资源进行勘查。目前,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我国科技人员还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泥质海岸带地质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并已开始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推广应用。同时,掌握了海岸带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为定量评价和预测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提供了依据。根据海平面上升、海岸带浅表沉积速率、地面沉降、地面保有高程和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特征,对渤海西岸2050年的地质环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基本查明了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划分了地下水系统。通过研究利用滨海短径流河谷建设“地下水库”的可行性,提出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蓄,缓解胶东半岛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通过查明咸水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三、加强海洋地质勘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在未来的海洋地质工作中,我国应以“国家利益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开展新能源和后备矿产资源基地的调查与评价;近海和远洋并举,以近海为主,尽快提高我国海域内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增强海洋意识随着海洋开发的兴起,海洋将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在国家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和维护国家权益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我国的地质工作,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提供科学信息,这对于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矿业在以后的若干年,将成为我国矿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对海洋地质环境的演变研究,将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有机组成。加强综合力量建设,合理布局区域规划,明确产业结构,加大新型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以行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造成各行业部门对海洋资源的多头管理,彼此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约束,以致条块分割,各成体系。所以,只有加强海洋区域管理,明晰分工政策,才能为我国海洋地质工作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努力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投入,改善装备,为海洋地质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海洋地质工作是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一项工作。无论是在查清我国管辖海域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状况,还是在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都需要得到国家、地方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建立一支海洋地质和海洋开发的队伍,由外交、军事、发展计划、海洋渔业(渔政)、交通、科技、教育等部门组成,使之成为一支装备精良、应变灵活、行动敏捷、机制健全的海上地质队伍。海洋地质工作水平的提高,很大一部分需要现代化装备和高新技术的支持,我国海洋勘查设备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有积极加速仪器设备的引进、改造、研制和更新,才能使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学习并借鉴国外沿海国家的先进经验海岸地质工作要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描述海洋和海岸的地质体系,了解该体系的基本过程,建立预测模式,建设翔实的数据库,预测未来发展的变化,为公众利益提供海洋和海岸的信息和综合认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成果。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积极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随着对海洋资源更深层次上的开发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的改变。全球约5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人口的趋海性增强。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人类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支持系统加以保护,“维护海洋健康”将成为21世纪保护人类自己的超级保护活动。包括深入研究海洋与气候、海洋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海洋健康状况监测与保护、海洋环境质量保护和生态修复、海洋环境的灾害性变异研究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保护海洋的科学技术,建立保护海洋的规章制度,形成保护海洋的国际组织体制,以及预报和防范海洋灾害的技术、方法和经济社会措施。海洋地质工作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它不但关系到国家主权,还影响着海洋的生态环境。在加强海洋地质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合理科学地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才可以实现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把加强海洋地质、开发海洋资源作为未来海洋工作的发展方向。海洋地质更应体现其系统性、整体性,积极配合我国经济发展,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地勘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我国地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将海洋的综合治理与内陆开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经济,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寿嘉华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发展战略地质通报,2002(12)[2]陈惠玲摸清蓝色国土家底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3]许东禹浅议我国海洋地质工作中国地质,1999(3)[4]张海启关于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建议中国地质,1996(7)[5]张以诚地位·丰碑·使命——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成就和未来国土资源,2002(6)[6]莫杰,刘守全论地矿部门海洋地质工作发展对策中国地质,1997(11)[7]张登义加强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1)作者简介[1]韩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2]王永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