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4 02:01:28

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研究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长期大比重依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安全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加强协作,改进方法,再接再励,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无论从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的角度看,还是从石油安全战略的角度看,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已经时不我待。尽快落实大型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努力扩大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经贸发展,避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现“空壳化”,还有利于保障双边的能源安全,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须着重遵循以下原则。一、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现代的国际合作普遍强调的一点是“双赢”,即合作的双方必须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同样也须坚持互利原则。中国需要向俄罗斯明确传递这样的信息: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当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俄方对中方的一种“恩赐”。固然,俄方拥有油气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与中国合作的主动权,其可以选择与中国合作,也可以选择与日本或其他国家合作,这一点在中俄原油管道合作上体现得十分清楚。但是倘若俄罗斯背信弃义,最终放弃与中国的合作,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稳定的大市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其在亚太地区的能源战略不能实现,还将严重损害俄罗斯的政治声誉,损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适时地推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到俄方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二、开放合作,维护安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在新的世界能源大格局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面向全球和未来石油市场的能源战略,不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日本、韩国、美国甚至欧洲的国家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尽管封闭性和排他性的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对中国而言更为有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安大线”之所以被搁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方认为该线路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此为鉴,中国应加强同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将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放在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进行。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竞争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着某些相同的意图,即确保石油供应安全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但是这些目标不能通过恶性竞争甚至冲突来实现,而应该靠良性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来达到。因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每个国家能源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军事安全的重要内容,能源的国际合作只有建立在确保合作各方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在各自的能源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注重维护两国的能源安全。中俄双方应充分理解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和担忧,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增加相互沟通和协调,寻求切实可行的、符合双方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最佳合作模式和途径。任何一方如果忽视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都将使合作步入死胡同。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中俄两国政府主动协调沟通,消除各种妨碍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不利因素,强化完善市场机制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采取官民结合、技贸结合、合资合作、多元投资等方式,不断拓宽双方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主要动力从各级政府部门向市场和企业转化。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四、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战略上突出我方的利益诉求,战术上注重策略方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不急于求成。从条件相对较为成熟、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俄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的项目入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投资的联动作用,争取形成规模递增效应。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关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市场,通过项目合作增强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联度,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实现两国共同发展。五、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机制。将对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妥善处理好各类涉及俄罗斯的敏感问题,避免干扰或损害中俄合作的顺利发展。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深化、规范边境贸易,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该互市贸易区是中央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两个互市贸易区之一(广西凭祥、黑龙江东宁)。中俄两国政府于2001年12月共同签署了《关于同心协力对应启动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的协议书》。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在扩大沿边开放,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面对占俄罗斯面积4%,人口最密集的俄远东地区及繁华的两大城市――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距海参崴153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仅53公里,牡丹江途经东宁到乌苏里斯克的国际铁路中方已建成,东宁――俄罗斯东方港出海口正在辟建中,使互市贸易区实现陆海联运,并向俄西伯利亚和俄腹地延伸,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将成为中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点。 该互市贸易区以“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为模式。中俄两国在界河两侧各规划出6平方公里土地,由两座中俄跨界大桥相连接。中方一侧的互市贸易区的规划是“前店后仓、后厂”的模式。(前店:国际商贸中心;后仓、后厂:货运仓储、出口加工,休闲娱乐、商服居住、口岸管理等功能区)。 该互市贸易区的最大优势 进入互市贸易区的中俄两国公民免签证、进出口货物减免关税。 公安部已授权地方公安机关办理两国公民进入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的免签证手续(不需要办护照)。中俄两国公民均可驾、乘交通工具自由进出,在互市贸易区内自由贸易。 有关减免关税事宜,在互贸区内经营的中国商品出关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出口商口可享受国家有关给予互市贸易区特殊关税政策;中国公民进口俄商品价值在3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俄公民携带物品进入互贸区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在区自由交易,货币自由流通。

一是可以加强中俄两国的互信互助关系;二在俄罗斯受到欧美制裁的困难时期,中国支持了俄罗斯,增强了两国的情感,有利于两国之间的长期和平共处,减轻中国的一些外交方面的不利因素(如印度和越南);三是可以解决中国的能源紧长,同时可以增加俄罗斯的国家收入;四是对日本是一个制约(中国占先,使用量大,将来就是再供给日本其量也就会少得多)。

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

申明一下。。。  摘抄的。。。。非原创。。。  按需要修改。  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  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  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  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  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  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  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  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长期大比重依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安全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加强协作,改进方法,再接再励,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无论从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的角度看,还是从石油安全战略的角度看,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已经时不我待。尽快落实大型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努力扩大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经贸发展,避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现“空壳化”,还有利于保障双边的能源安全,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须着重遵循以下原则。一、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现代的国际合作普遍强调的一点是“双赢”,即合作的双方必须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同样也须坚持互利原则。中国需要向俄罗斯明确传递这样的信息: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当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俄方对中方的一种“恩赐”。固然,俄方拥有油气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与中国合作的主动权,其可以选择与中国合作,也可以选择与日本或其他国家合作,这一点在中俄原油管道合作上体现得十分清楚。但是倘若俄罗斯背信弃义,最终放弃与中国的合作,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稳定的大市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其在亚太地区的能源战略不能实现,还将严重损害俄罗斯的政治声誉,损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适时地推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到俄方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二、开放合作,维护安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在新的世界能源大格局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面向全球和未来石油市场的能源战略,不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日本、韩国、美国甚至欧洲的国家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尽管封闭性和排他性的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对中国而言更为有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安大线”之所以被搁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方认为该线路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此为鉴,中国应加强同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将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放在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进行。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竞争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着某些相同的意图,即确保石油供应安全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但是这些目标不能通过恶性竞争甚至冲突来实现,而应该靠良性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来达到。因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每个国家能源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军事安全的重要内容,能源的国际合作只有建立在确保合作各方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在各自的能源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注重维护两国的能源安全。中俄双方应充分理解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和担忧,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增加相互沟通和协调,寻求切实可行的、符合双方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最佳合作模式和途径。任何一方如果忽视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都将使合作步入死胡同。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中俄两国政府主动协调沟通,消除各种妨碍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不利因素,强化完善市场机制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采取官民结合、技贸结合、合资合作、多元投资等方式,不断拓宽双方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主要动力从各级政府部门向市场和企业转化。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四、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战略上突出我方的利益诉求,战术上注重策略方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不急于求成。从条件相对较为成熟、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俄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的项目入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投资的联动作用,争取形成规模递增效应。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关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市场,通过项目合作增强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联度,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实现两国共同发展。五、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机制。将对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妥善处理好各类涉及俄罗斯的敏感问题,避免干扰或损害中俄合作的顺利发展。

1前言 石油和天然气两种处于自然状态的烃类化合物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终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储量丰富的新的能源。氢能就是这种能源,且氢能的研究同时还迎合了工业化国家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各国对氢能的研究变的日益活跃起来。 氢原子序数为1,常温常压呈气态,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1)氢是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存储量大。 2)氢的发热值高,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3)氢燃烧性好,点燃快,3%-97%范围内均可燃。 4)氢循环使用性好,燃烧反应生成的水可用来制备氢,循环使用。 5)氢利用形式多,可以产生热能、可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作结构材料。 美国著名石油专家埃克诺米迪斯博士预测:主宰未来世界的能源将是氢能。 2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1二航天 早在M战期间,氢即用作A-2火箭液体推进剂。1970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使用的起飞火箭也是用液氢作燃料。 目前科学家们正研究一种”固态氢”宇宙飞船。固态氢既作为飞船的结构材料,又作为飞船的动力燃料,在飞行期间,飞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部件都可作为能源消耗掉,飞船就能飞行更长的时间。 2交通 在超声速飞机和远程洲际客机上以氢作动力燃料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进人样机和试飞阶段。据欧洲空客公司预测,到2004年,欧洲生产的飞机将部分采用液氢为燃料。德国戴姆勒一奔驰航空航天公司以及俄罗斯航天公司从1996年开始试验,其进展证实,在配备有双发动机的喷气机中使用液态氢,其安全性有足够保证。 美、德、法等国采用氢化金属贮氢,而日本则采用液氢作燃料组装的燃料电池示范汽车,已进行了上百万公里的道路运行试验,其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均较好。美国和加拿大计划从加拿大西部到东部的大铁路上采用液氢和液氧为燃料的机车。 3:民用 除了在汽车行业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氢能发电、氢介质储能与输送,以及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开发,有的尚在探索中。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开发目前也开发的如火如茶:以PEMFC为能量转换装置的小型电站系统和以SOFC为主的大型电站等均在开发中。 4:其它 以氢能为原料的燃料电池系统除了在汽车、民用发电等方面的应用外,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德国、美国均已开发出了以PEMFC为动力系统的核潜艇,该类型潜艇具有续航能力强,隐蔽性好,无噪声等优点,受到各国的青睐。 3 氢能应用的主要问题 1:氢气制备 氢气能否广泛使用,制氢工艺是基础,目前主要的制氢工艺主要包括: 1)采用矿物燃料、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及潮汐能等方式电解水制备氢气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以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最多也最有前途; 2)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方法是在水反应系统中加人中间物,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且中间物不消耗; 3)光化学制氢是在有光照催化剂作用下,促使水解制得氢气;4)矿物燃料制氢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矿物中的氢元素提取出来的方法,如煤的焦化、煤的气化等; 5)生物质制氢是在将生物体中的氢元素通过裂解或者气化的方法提取出来的方法; 6)各种化工过程副产品氢气的回收,如氯碱工业、冶金工业等。水电解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制氢方法,现已形成规模,其中,低价电解水制氢方法在今后仍将是氢能规模制备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中尚需要降低电耗。 2:氢气一运输 工业实际应用中大致有五种贮氢方法,即: (1)常压贮存,如湿式气柜、地下储仓; (2)高压容器,如钢制压力容器和钢瓶; (3)液氢贮存:采用液氢贮存,就必须先制备液氢,生产液氢一般可采用三种液化循环,其中带膨胀机的循环效率最高,在大型氢液化装置上被广泛采用;节流循环,效率不高,但流程简单,运行可靠,所以在小型氢液化装置中应用较多。氦制冷氢液化循环消除了高压氢的危险,运转安全可靠,但氦制冷系统设备复杂,故在氢液化中应用不多。 (4)金属氢化物:当用贮氢合金制成的容器冷却和压人氢时,氢即被储存;加热这一贮存系统或降低其内部压力,氢就会释放出来。目前金属氢化物合金体系主要有:l)LaNi5系合金;2)MnNi5系合金等;3)TiMn系合金;4)TiMn系合金(ABZ);5)镁系合金;6)纳米碳等。 (5)除管道输送外,高压容器和液氢槽车也是目前工业上常规应用的氢气输送方法。 3金属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 在氢的制备和贮存、输送问题解决后,下一步的研究就是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l固定式贮氢装置 固定式贮氢器其服务场合多种多样,容量则以大中型为主。美国开发的以TiF9M1合金为基体中型固定式贮氢器;日本则用MmN5M5贮氢合金开发了叠式固定装置;德国用TiMn2型多元合金开发的贮罐是由32个独立贮罐并联而成,容量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我国浙江大学分别用(MmCaCu)(NiA1)5增压型贮氢合金、MIN 5 M 5合金分别开发了两种固定式装置。 2移动式贮氢装置 移动式贮氢器除了携带运输氢气外,还可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的存储。作为移动式装置要兼顾贮存与输送,因此要求重量轻、贮氢量大等问题。其中金属氢化物贮氢器不需附加设备(如裂解及净化系统),安全性高,适于车船方面应用;用常温型合金,质量贮能密度与 15 M Pa高压钢瓶基本相同,但体积可小得多。如德国海军的混合推进系统在潜艇,氧以液氧形式贮存,氢则以TIFe合金贮存。 4目前工作的方向 在PEMFC已有技术基础上,除继续加强大功率PEMFC的关键技术研究外,还应注意PEMFC系统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这是PEMFC发电系统走向实用化过程的关键。 在航空领域则要是解决氢能的贮存和生产成本问题,目前的一个研究趋势是开始将传统的机翼设计成为可以容纳更多液态氢的新型构造。 在汽车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障碍:以储氢合金贮氢为动力的汽车连续行驶的路程受限制,而以液氢为动力的主要是由于液氢供应系统费用过高而受到限制。 氢在航天动力方面已广泛应用,例如大容量镍氢电池等,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l)廉价的制氢技术;2)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 4 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氢能应用范围必将不断扩大,氢能将深人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一副大致图画: l)、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封存,留作化工原料; 2)、建立居家小型电站,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通过管道网,送氢气至千家万户。 3)、各种类型空气一氢燃料电池成为普遍采用的发电工具。 4)、取缔内燃机动力,汽车、火车、飞机改用燃料电池,消灭了一切能源污染隐患和内燃机车噪音源。5)、每个城市和家庭有能源供应和回收的完善循环系统。 6)取消火力发电,核电站、水利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潮汐发电完成正常的电力供应后,剩余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作为储备能源。 5 我国发展氢能的对策 氢能的研究和应用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政府目前均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氢能发展战略,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的几点: (1)电解水制氢是获取氢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因耗电量大、电价高导至氢气成本高,推广使用受到限制,开发新型电解水制氢工艺,降低能耗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各种新的制氢方法如从HZS制氢、从生物质制氢及用热化学法水分解制氢以及化工产品中副产品氢气的回收等应予以重视; (3)储氢材料的研究国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目前很少有实用化的报道,因而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型储氢和输氢装置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4)氢能未来应用的主要领域还是在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一定基础,但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燃料电池组件方面,对于系统集成等研究报道不多,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等因素,目前与国外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应加大投资力度,迎头赶上。 (5)氢能开发最有前景的方式是与太阳能结合,因而对于太阳能电池系统及材料的研究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6结语 就环境保护和市场需求而言,洁净和成本是两个关键参数,光有洁净而成本过高就没有市场,因而目前降低氢能的利用成本成为当务之急,各工业化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其中美国政府决定今后五年为开发氢能拨款 17亿美元,力争到 2040年以前使每天的石油消耗量减少 1100万桶。世界上40家重要的汽车厂商中,已有25家决定考虑采用氢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氢能的利用一定能够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题目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长期大比重依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安全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加强协作,改进方法,再接再励,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无论从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的角度看,还是从石油安全战略的角度看,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已经时不我待。尽快落实大型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努力扩大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经贸发展,避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现“空壳化”,还有利于保障双边的能源安全,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须着重遵循以下原则。一、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现代的国际合作普遍强调的一点是“双赢”,即合作的双方必须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同样也须坚持互利原则。中国需要向俄罗斯明确传递这样的信息: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当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俄方对中方的一种“恩赐”。固然,俄方拥有油气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与中国合作的主动权,其可以选择与中国合作,也可以选择与日本或其他国家合作,这一点在中俄原油管道合作上体现得十分清楚。但是倘若俄罗斯背信弃义,最终放弃与中国的合作,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稳定的大市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其在亚太地区的能源战略不能实现,还将严重损害俄罗斯的政治声誉,损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适时地推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到俄方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二、开放合作,维护安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在新的世界能源大格局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面向全球和未来石油市场的能源战略,不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日本、韩国、美国甚至欧洲的国家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尽管封闭性和排他性的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对中国而言更为有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安大线”之所以被搁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方认为该线路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此为鉴,中国应加强同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将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放在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进行。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竞争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着某些相同的意图,即确保石油供应安全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但是这些目标不能通过恶性竞争甚至冲突来实现,而应该靠良性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来达到。因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每个国家能源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军事安全的重要内容,能源的国际合作只有建立在确保合作各方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在各自的能源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注重维护两国的能源安全。中俄双方应充分理解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和担忧,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增加相互沟通和协调,寻求切实可行的、符合双方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最佳合作模式和途径。任何一方如果忽视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都将使合作步入死胡同。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中俄两国政府主动协调沟通,消除各种妨碍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不利因素,强化完善市场机制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采取官民结合、技贸结合、合资合作、多元投资等方式,不断拓宽双方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主要动力从各级政府部门向市场和企业转化。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四、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战略上突出我方的利益诉求,战术上注重策略方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不急于求成。从条件相对较为成熟、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俄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的项目入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投资的联动作用,争取形成规模递增效应。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关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市场,通过项目合作增强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联度,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实现两国共同发展。五、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机制。将对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妥善处理好各类涉及俄罗斯的敏感问题,避免干扰或损害中俄合作的顺利发展。

根据实际写即可,但要注能源。

1前言 石油和天然气两种处于自然状态的烃类化合物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终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储量丰富的新的能源。氢能就是这种能源,且氢能的研究同时还迎合了工业化国家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各国对氢能的研究变的日益活跃起来。 氢原子序数为1,常温常压呈气态,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1)氢是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存储量大。 2)氢的发热值高,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3)氢燃烧性好,点燃快,3%-97%范围内均可燃。 4)氢循环使用性好,燃烧反应生成的水可用来制备氢,循环使用。 5)氢利用形式多,可以产生热能、可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作结构材料。 美国著名石油专家埃克诺米迪斯博士预测:主宰未来世界的能源将是氢能。 2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1二航天 早在M战期间,氢即用作A-2火箭液体推进剂。1970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使用的起飞火箭也是用液氢作燃料。 目前科学家们正研究一种”固态氢”宇宙飞船。固态氢既作为飞船的结构材料,又作为飞船的动力燃料,在飞行期间,飞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部件都可作为能源消耗掉,飞船就能飞行更长的时间。 2交通 在超声速飞机和远程洲际客机上以氢作动力燃料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进人样机和试飞阶段。据欧洲空客公司预测,到2004年,欧洲生产的飞机将部分采用液氢为燃料。德国戴姆勒一奔驰航空航天公司以及俄罗斯航天公司从1996年开始试验,其进展证实,在配备有双发动机的喷气机中使用液态氢,其安全性有足够保证。 美、德、法等国采用氢化金属贮氢,而日本则采用液氢作燃料组装的燃料电池示范汽车,已进行了上百万公里的道路运行试验,其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均较好。美国和加拿大计划从加拿大西部到东部的大铁路上采用液氢和液氧为燃料的机车。 3:民用 除了在汽车行业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氢能发电、氢介质储能与输送,以及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开发,有的尚在探索中。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开发目前也开发的如火如茶:以PEMFC为能量转换装置的小型电站系统和以SOFC为主的大型电站等均在开发中。 4:其它 以氢能为原料的燃料电池系统除了在汽车、民用发电等方面的应用外,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德国、美国均已开发出了以PEMFC为动力系统的核潜艇,该类型潜艇具有续航能力强,隐蔽性好,无噪声等优点,受到各国的青睐。 3 氢能应用的主要问题 1:氢气制备 氢气能否广泛使用,制氢工艺是基础,目前主要的制氢工艺主要包括: 1)采用矿物燃料、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及潮汐能等方式电解水制备氢气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以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最多也最有前途; 2)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方法是在水反应系统中加人中间物,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且中间物不消耗; 3)光化学制氢是在有光照催化剂作用下,促使水解制得氢气;4)矿物燃料制氢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矿物中的氢元素提取出来的方法,如煤的焦化、煤的气化等; 5)生物质制氢是在将生物体中的氢元素通过裂解或者气化的方法提取出来的方法; 6)各种化工过程副产品氢气的回收,如氯碱工业、冶金工业等。水电解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制氢方法,现已形成规模,其中,低价电解水制氢方法在今后仍将是氢能规模制备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中尚需要降低电耗。 2:氢气一运输 工业实际应用中大致有五种贮氢方法,即: (1)常压贮存,如湿式气柜、地下储仓; (2)高压容器,如钢制压力容器和钢瓶; (3)液氢贮存:采用液氢贮存,就必须先制备液氢,生产液氢一般可采用三种液化循环,其中带膨胀机的循环效率最高,在大型氢液化装置上被广泛采用;节流循环,效率不高,但流程简单,运行可靠,所以在小型氢液化装置中应用较多。氦制冷氢液化循环消除了高压氢的危险,运转安全可靠,但氦制冷系统设备复杂,故在氢液化中应用不多。 (4)金属氢化物:当用贮氢合金制成的容器冷却和压人氢时,氢即被储存;加热这一贮存系统或降低其内部压力,氢就会释放出来。目前金属氢化物合金体系主要有:l)LaNi5系合金;2)MnNi5系合金等;3)TiMn系合金;4)TiMn系合金(ABZ);5)镁系合金;6)纳米碳等。 (5)除管道输送外,高压容器和液氢槽车也是目前工业上常规应用的氢气输送方法。 3金属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 在氢的制备和贮存、输送问题解决后,下一步的研究就是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l固定式贮氢装置 固定式贮氢器其服务场合多种多样,容量则以大中型为主。美国开发的以TiF9M1合金为基体中型固定式贮氢器;日本则用MmN5M5贮氢合金开发了叠式固定装置;德国用TiMn2型多元合金开发的贮罐是由32个独立贮罐并联而成,容量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我国浙江大学分别用(MmCaCu)(NiA1)5增压型贮氢合金、MIN 5 M 5合金分别开发了两种固定式装置。 2移动式贮氢装置 移动式贮氢器除了携带运输氢气外,还可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的存储。作为移动式装置要兼顾贮存与输送,因此要求重量轻、贮氢量大等问题。其中金属氢化物贮氢器不需附加设备(如裂解及净化系统),安全性高,适于车船方面应用;用常温型合金,质量贮能密度与 15 M Pa高压钢瓶基本相同,但体积可小得多。如德国海军的混合推进系统在潜艇,氧以液氧形式贮存,氢则以TIFe合金贮存。 4目前工作的方向 在PEMFC已有技术基础上,除继续加强大功率PEMFC的关键技术研究外,还应注意PEMFC系统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这是PEMFC发电系统走向实用化过程的关键。 在航空领域则要是解决氢能的贮存和生产成本问题,目前的一个研究趋势是开始将传统的机翼设计成为可以容纳更多液态氢的新型构造。 在汽车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障碍:以储氢合金贮氢为动力的汽车连续行驶的路程受限制,而以液氢为动力的主要是由于液氢供应系统费用过高而受到限制。 氢在航天动力方面已广泛应用,例如大容量镍氢电池等,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l)廉价的制氢技术;2)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 4 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氢能应用范围必将不断扩大,氢能将深人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一副大致图画: l)、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封存,留作化工原料; 2)、建立居家小型电站,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通过管道网,送氢气至千家万户。 3)、各种类型空气一氢燃料电池成为普遍采用的发电工具。 4)、取缔内燃机动力,汽车、火车、飞机改用燃料电池,消灭了一切能源污染隐患和内燃机车噪音源。5)、每个城市和家庭有能源供应和回收的完善循环系统。 6)取消火力发电,核电站、水利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潮汐发电完成正常的电力供应后,剩余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作为储备能源。 5 我国发展氢能的对策 氢能的研究和应用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政府目前均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氢能发展战略,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的几点: (1)电解水制氢是获取氢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因耗电量大、电价高导至氢气成本高,推广使用受到限制,开发新型电解水制氢工艺,降低能耗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各种新的制氢方法如从HZS制氢、从生物质制氢及用热化学法水分解制氢以及化工产品中副产品氢气的回收等应予以重视; (3)储氢材料的研究国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目前很少有实用化的报道,因而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型储氢和输氢装置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4)氢能未来应用的主要领域还是在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一定基础,但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燃料电池组件方面,对于系统集成等研究报道不多,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等因素,目前与国外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应加大投资力度,迎头赶上。 (5)氢能开发最有前景的方式是与太阳能结合,因而对于太阳能电池系统及材料的研究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6结语 就环境保护和市场需求而言,洁净和成本是两个关键参数,光有洁净而成本过高就没有市场,因而目前降低氢能的利用成本成为当务之急,各工业化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其中美国政府决定今后五年为开发氢能拨款 17亿美元,力争到 2040年以前使每天的石油消耗量减少 1100万桶。世界上40家重要的汽车厂商中,已有25家决定考虑采用氢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氢能的利用一定能够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俄能源合作论文研究背景

在世界资源形势的大背景下,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调整其能源及资源政策,以确保自身能源安全,提升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在俄罗斯领导人看来,能源生产可以让俄罗斯加强与西方的对话,还可以作为俄对美外交的一张王牌。俄罗斯领导人也希望通过调整与西方关系振兴能源工业,以支撑其社会经济转型。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国际能源合作使俄罗斯摆脱危机并走上振兴之路。能源工业是俄罗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国际能源及资源战略格局正酝酿深刻变化,俄罗斯能源政策也经历着重要调整。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形势,中国要正确看待中俄能源合作的现实困难与长远前景,适时调整思路,制定对俄能源合作的总体战略,特别是要综合考虑国际能源价格走势与国内能源价格政策改革之间的平衡。在对俄能源合作的价格谈判中确定根本原则,协调中俄在中亚能源开发与外运中的利益,努力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实现互利共赢。从冷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看,俄罗斯的国际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在欧亚大陆,西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极力向东扩展,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东面,美日联盟不断强化———从纯粹防御性质发展到带有一定程度的向西进攻态势;南面,美、日、欧以中东为基地,逐步向中亚推进,直指俄“心脏”。面对如此强大压力,俄罗斯只有调整能源战略,施展能源外交,才能加强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俄领导人眼里,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石油天然气不仅是出口换汇的商品,同时还是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首先,从政治角度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混乱,经济衰退,无论从政治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因此,重振俄罗斯雄威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俄政府制定了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对外政策,稳住欧洲,在此基础上开展以西方为主,兼顾东方的双头鹰外交政策。石油和天然气是普京施展其富国强兵战略的重要资金来源,石油外交更是普京打造新时代俄罗斯外交空间的王牌。在俄罗斯石油外交的版图上,欧洲是俄罗斯能源的传统出口市场,欧盟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分别有16%和41%来源于俄罗斯。利用石油合作换取欧盟对其国内基础设施、工业生产的投资,密切俄欧关系,是俄罗斯近期的主要目标。这体现在《俄罗斯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中,俄罗斯将欧盟放在优先的油气合作伙伴的位置。普京在2004年也曾明确表示:建立俄欧统一经济空间是“俄在欧洲方向的主要任务”,当前的工作重点也是加速与欧盟的全面合作,尽快实现与欧盟的“大欧洲”计划。所以俄欧之间的油气合作比中俄油气合作更具有优先地位。此外,俄罗斯对中国始终有一种不信任感,担心中国强大后会对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这种担忧在俄罗斯决策层中很有市场。美国外交委员会副主席IlanBerman认为,普京已经意识日渐强大起来的中国终将成为俄罗斯的战略竞争对手,在修建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问题上需要慎重考虑。而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石油管道问题上向俄罗斯联邦政府施压,也是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阻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例如,在2003年5月13日,俄总统驻远东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曾召开联邦区州长联席会议,向普京上书“远东州长联名信”,要求铺设“安纳线”。此外,俄罗斯的媒体经常报导中国对俄罗斯的人口压力以及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中国对俄罗斯的扩张,使得俄罗斯社会民意对中国存在戒心。近年来,俄罗斯国力逐渐恢复,推行“能源外交”,实现国家复兴的战略日渐明确。在政治关系明显改善的背景下,俄积极扩大同美国在石油市场上的合作,为“新战略伙伴关系”充实经济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俄还努力扩大同欧洲的传统能源合作。不可否认,石油生产及出口的增加将扩大俄罗斯的政治回旋余地。能源对于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保障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俄罗斯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还拥有相对发达的基础科学、尖端技术资源,而且仍然保持着雄厚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潜力。如因政治动荡引发石油危机,俄罗斯很可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平息危机。这不仅有助于扩大石油出口,同时还将给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带来深远影响。其次,从经济角度看,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是俄罗斯现阶段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支柱。近几年,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俄罗斯经济快速复苏,并连续5年稳定增长。然而,俄国内东部与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俄东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西部地区。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积极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基于经济的考虑,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必须既能够有效带动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符合俄长期能源战略。俄罗斯当局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迫切的巨额需求的确可以保证俄罗斯开拓亚太市场的能源战略,但是中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可以极大地满足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对于俄远东和西伯利亚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却相当有限。对此,俄媒体也有报道。俄《独立报》在2004年1月20日刊登了一篇名为《为了避免中国扩张,俄罗斯需要变成中国的原料附庸吗?》的文章,该文称:中国正在大量吸纳资源以保持经济增长,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可能成为中国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不论扩张是通过政治、金融、经济还是移民手段,都将使俄罗斯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庸。俄罗斯以石油天然气的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出口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深重。自1997年8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俄罗斯亦未能幸免。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亚洲一些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减少,使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跌,这对于以能源部门作为支柱产业,其出口占俄出口2/3并为俄主要外汇来源的俄罗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随着整个经济的复苏,同时又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等有利因素,近几年俄石油业发展迅速。“9·11”事件后俄美能源关系的迅速发展,伊拉克战争背后的能源因素和石油管道路线之争都表明了能源因素对新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影响。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俄罗斯只有积极调整能源战略,使之适应国际环境,才能获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政治形势发上了重大变化。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均下降50%以上,生产投资逐年减少,外债、内债交织在一起,使俄罗斯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对经济部门的投资减少了80%,其中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减少了70%,俄罗斯经济的物质基础正在受到破坏。对此俄总统普京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俄目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整个90年代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其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长期以来,俄罗斯欧洲部分一直都是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能源的主要输出地。苏联解体后,东部地区经济陷入危机,由于各种原材料的开采量下降以及运费上涨等原因,造成东部资源输出量减少,严重制约了欧洲部分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恢复,欧洲部分资源日益枯竭,其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东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因此,现阶段俄罗斯对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迫切。当前,俄罗斯正处于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出于经济和国家安全上的考虑,大力开发东部地区的能源资源是一项明智之举,也是摆脱经济困境的捷径。能源是俄罗斯的优势资源。俄罗斯拥有世界石油资源的13%,天然气资源的45%。不过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俄罗斯石油工业也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爬升的痛苦过程。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间,石油产量从6亿吨下降到23亿吨,开采能力下降了82亿吨,钻探规模减少了2/3。近几年俄罗斯石油业才重现生机。石油天然气工业是俄罗斯经济主导部门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础。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12%,占俄罗斯联邦收入的40%,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约60%。俄罗斯国家财政和经济状况极易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世界石油价格每变动1美元,俄罗斯的国家预算就会出现大约10亿美元的变化。对俄罗斯来说,石油就是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晴雨表。世界能源价格的上扬,刺激了俄罗斯能源的生产出口,成为俄罗斯经济复苏和国力增强的重要前的因素。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与经济危机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需求密不可分,俄罗斯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而且应服从于经济转轨中的反危机任务。俄罗斯外债负担沉重,正处于还债高峰期,经济现状不堪重负,还谈不上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就俄罗斯近些年的经济状况来看,增进能源生产,扩大能源出口,增加外汇储备,提高还贷能力,已成为其经济复苏的主要出路之一。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比较发达,是最有竞争力的部门,也是其支持产业部门在俄国内需求不足、必须靠出口带动经济走向稳定以至摆脱危机的情况下,俄政府利用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燃料能源工业为结构改造的龙头,通过提高该部门的设备创造水平,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带动作为工业骨干的整个及其制造业获得根本革新和发展的需要。自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就开始制定中长期的能源发展规划与战略,分别经历了1995年、2000年和2003年3次大的修改。自2003年年底以来,特别是2004年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俄罗斯政府对其能源石油天然气法规、政策,以及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思路做了较大的调整。2000年俄罗斯编制了《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基本原则》,2001年又在原部长卡柳日内的主持下编制了《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发展构想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政府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控制权,俄罗斯还通过各种途径将能源企业国有化,并限制国外资本对能源企业的投资。例如,2006年7月初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天然气出口法》就规定,俄天然气出口业务将全部由国有公司承担,这部法律实际上确立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本国天然气出口的垄断地位。根据俄罗斯推出的新世纪国际能源发展战略,俄仍将以能源为杠杆加强其在世界的地位,利用能源因素发展与世界各国能源、经济组织的合作关系,对能源、经济等问题施加影响,提升其在中东、欧洲、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分量,今后俄罗斯燃料和能源部门的主要出口战略将倾向于进入亚太地区市场,即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新石油天然气,拓宽出口渠道,保证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安全。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2020年以前的中期发展战略目标是:保障扩大再生产,满足国内需求,合理开采已探明资源,加强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出口,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存在。为此,俄罗斯的国家政策重点将转向以下几个方向:改善投资环境;在新采油区修建石油管道;支持中小石油公司发展;积极介入世界石油市场;更多地参与其他国家的石油项目。

根据实际写即可,但要注能源。

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刺激下,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并纷纷制订了各自的能源战略,全球能源争夺日趋激烈,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形成。中俄两国分别作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需求国,都致力于重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能源新格局。加强双边的石油天然气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各自的能源安全,还可提升双方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在即将形成的国际能源新格局中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地位。一、全球能源争夺愈演愈烈近些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各大国以及跨国石油公司之间对油气的争夺愈演愈烈。首先,油气管道争夺成为焦点。争夺的焦点主要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中亚-里海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为达到控制里海和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坚持北向方案;美国则为达到争夺该地区油气资源、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抑制中国崛起、防范伊朗的战略目标,力主南向方案。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进而实现遏制中国、争取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出发,与中国激烈争夺俄罗斯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其次,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在中亚、西非、中东,各大跨国公司对油气资源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前,在中亚-里海地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不仅已基本掌控了该地区的资源勘探开发权。还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等,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力阻中国同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而俄罗斯则借助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不断强化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在非洲,美国、欧盟和日本纷纷调整对非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同非洲主要资源国家的控制与合作,争夺油气资源开发的主导权,排挤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军非洲石油市场。第三,市场争夺残酷。俄罗斯-环里海石油圈的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的开发以及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打破了原有油气市场格局,引发欧佩克内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二、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1975年美国与欧佩克达成用美元为石油定价的协议,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在一起,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二是石油价格的制定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主导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三是石油资源的控制权。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2%。作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美国将其能源政策置于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位置,美国的资金几乎涉足全世界所有产油气的地区和国家。目前,美国通过军事打击、经济合作、投资、协商对话等手段实际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地区将近70%的石油资源。伊拉克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06年,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产油国基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和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边石油勘探、开采和贸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交易所,并在石油交易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欧元定价,以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减弱美国的控制与掠夺。2007年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三、欧佩克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中坚力量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试图操纵和替代欧佩克并促使欧佩克内部分化,使欧佩克成员国和其他油气生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从1973年至2006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下降到7%,今后还可能继续下降。现在的欧佩克不仅要面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挑战和冲击,还须面对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恢复后所构成的更大威胁。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国际油价将有可能出现以市场供需为基本面,由美国和欧佩克为主、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参与共同调控油价的新局面。尽管欧佩克影响有所下降,但影响仍非常大。欧佩克(除伊拉克外)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4%,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支中坚力量。四、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逐渐上升如今,俄罗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利用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伊拉克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有利契机,大幅增产,从欧佩克手中夺取了不少市场份额,影响大增。“9·11”后,俄罗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攀升,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产量以年均83%的速度增长,2006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8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3%,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同年其天然气产量为612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3%。作为能源供应大国,却被剥夺定价权,这是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它正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在纽约交易所塑造PEBCO品牌和筹划建立俄罗斯石油交易所来试图打破现有国际石油定价体制。图7-1是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图7-1 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与消费量(资料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五、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石油需求强劲增长,成为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石油消费量逐年快速增长。石油表观消费量(原油表观消费量+成品油净进口量)从1994年的495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498亿吨,年均增长34%,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与此同时,受制于国内石油储量和开采水平的限制,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从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稳量生产。为满足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中国从1988年开始进口少量石油,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981万吨,到2006年进口量已高达91亿吨,对外依存度也从1994年的9%增加到2006年的66%,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国际能源机构(IEA)在《203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如果各国政府坚持目前的政策,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的45%将来自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进口量之和将从2006年的54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1910万桶/日,这比日本和美国当前进口量之和还要多。其中,到201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将增长至710万桶,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与欧盟持平,届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每日1310万桶,对外依存度达到80%。而印度在2025年之前,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到2030年每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将稳步增长到600万桶/日,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90%以上。为确保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国、印度等国也把石油资源安全确定为本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并相继加入到对热点地区的石油资源的争夺之中。中国在着力加强与伊拉克和沙特的关系的同时,大幅增加从伊朗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苏丹、委内瑞拉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力图实现原油供应的多元化。印度不仅每年从沙特进口大量原油,还顶着美国的压力,同伊朗在多个层面展开合作。目前,印度在苏丹、越南、缅甸、利比亚等国获得的油气开采或勘探项目的股份,总投资达30亿美元。印度还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图7-2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图7-3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代依存度。图7-2 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资料来源:①石油生产和消费量数据来自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图 7 -3 1994 ~2006 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 资料来源: ①消费量数据来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 / / cn)

论文影响因素研究

哈哈,楼主,这个题目太多太多了吧,我是企业管理的研究生,我可以推荐几个题目给你,看你自己的研究方向加以选择:(当然也看你的研究水平和档次要求了) 一:工作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 二:领导者情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基于工作嵌入的知识型员工自愿离职研究 四: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国企(中小企业、合资企业等)员工离职影响的实证研究 5: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陆:基于人—组织动态匹配视角的员工离职意愿研究 漆:中小企业人才的流动偏好研究 吧:基于职业兴趣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9:薪酬分层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0:“扁平化”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总之,根据你自己的水平定位和研究方向和档次要求选择合理的、合适的、研究能力范围内的论文题目,这里面有一些是我硕士阶段的论文选题,也有一些是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当然也有是专科的本科的论文选题,选个小的突破口,选个小的题目研究会有帮助,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你是不是想问,什么是学术论文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研究生导师的因素研究生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质量的高低,导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方面对于研究生是否敢于选择具有前沿性、挑战性和开拓性的选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次,导师的“把关”或“甄选”,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质量。如,哪些研究领域是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哪些领域是具有前沿性对硕士研究生来讲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导师就上述方面的问题向研究生提出可能性、务实性和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一是可以避免研究生的选题盲目“求新求异”,误解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内涵所指;二是避免研究生在选题上盲目求“大”,忽视自身的研究能力的局限性。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因素研究生课程设置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目前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本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学科领域中的热点、难点和尚存争议的问题及边缘学科或跨学科性的研究与发展情况很少能够及时地、迅速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其次,研究生选修课程、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等性质的课程,在设置上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总之,由于课程设置上的诸多缺陷,致使研究生在接受教育期间,缺乏必要的研究意识、探究专业前沿性问题的意识,研究的思维视野不够宽广,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立及论文的选题。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即将毕业的小伙伴们在论文写作上有所帮助,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本平台!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