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6:08:49

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

申明一下。。。  摘抄的。。。。非原创。。。  按需要修改。  中俄合作只因国防需要 中俄关系并不牢靠  据俄新社2011年4月14日报道,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改善的政治经济关系影响了一系列国际安全问题的决策。中俄也扩大了经济安全合作。除此之外,他们对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所奉行的特有政策也具有很大相似性。但中俄对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方式在很大程度却仍不协调,时有冲突。并且中俄经贸合作与同其他友好国家相比所占比重也很低,就更不用提和同盟国相比了。  尽管中俄加强合作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较大威胁(例如中俄对中亚的掌控),但仍有几个因素使得中俄不太可能形成这样的同盟。  中俄政府关系或许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将彼此看作是发展中的战略伙伴,进行了大量的高层交流,发布了许多相互支持的声明,还做了许多可以证明中俄合作的事情。但中俄现在的良好局面不是由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决定的,事实上,中俄现在的友好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国家安全上的考量。中俄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地缘政治的回潮,但中俄国防问题没有指向对方,而是聚焦在某些特殊地区和问题上,例如最明显的维持中亚的稳定、限制朝鲜核武发展等。  大部分的中国决策者都很担忧国内外的分裂活动、西部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和就台湾和东南海领海争议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俄国分析师则忙着应对其背部高加索山地区的恐怖分子,维持其在欧洲影响力和管理同美国间的国防关系。美国也对俄罗斯国防安全带来了挑战。中俄的军事专家都不认为两国在短期会对彼此产生军事威胁。俄罗斯政府甚至还为中国军队提供经验丰富的海军、空军和防空平台。俄罗斯确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只会用这些系统来应对其他国家。除此之外,中俄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边境领土纠纷,并在中亚、朝鲜半岛和其他地区牵制了他们的对手。中俄领导承诺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拒绝公开谴责对方的外交内政。他们还公布了联合声明呼吁建立没有任何国家统治的多级世界。  但尽管中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仍没有形成互信的国防联盟,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奉行着相似但不同的政策。和同欧洲和北美的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中俄民间和经济交流不多。  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国政府也不愿将先进的陆战武器或战术空军支援战斗机出售给中国,因为这些在中俄陆战中会使解放军如虎添翼。相反,俄国已经将主要的先进海战和防空武器出售给了中国。俄罗斯在武器出售上的克制意味着仅靠从俄罗斯那采购的武器,中国很难对抗武器比其更先进的台湾、日本或美国。现在随着中国本土兵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已经不愿采购俄罗斯低质的苏联时期武器,解放军只对先进的俄国武器感兴趣。但俄罗斯政府却不愿将这些武器出售给中国。除了出于国防安全的考量外,他们还害怕中国会抄袭他们的技术来制造武器接着以低价来卖给俄国潜在的客户上。  中俄军贸的改变意味着双边的军工合作已经背离了他们冷战后的合作基础成为了主要的刺激因素。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中国对俄罗斯无法确保在俄工作的中国人的安全,不尊重他们全力进行了谴责。俄罗斯则抱怨中国的污染涌入了俄国领土,担心大量的中国移民涌入远东地区会导致俄国东部的狭长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  多年来错误的期待和令人沮丧的贸易令中俄长久期待的能源合作发展缓慢。考虑到中俄地域的接近,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俄似乎很快就能形成统一战线。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比波斯湾和非洲更方便中国采购,并且也不必冒着海盗和外国海军出现的危险。但中俄能源合作却很有限。技术障碍、价格冲突、运输设施的部长和相互的不信任导致中国只在相当低的程度上购买俄罗斯能源。在评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关系时,区分实质合同和宣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尽管中俄于2008年达成边境协议。但中俄边境的紧张局面也不时出现。而双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中俄关系紧张的另一个因素。尽管中俄都对美国的战略野心表示担忧,但双方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而在东亚和中亚,中俄两国奉行的政策虽然基本相同,但却各怀心思。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长期大比重依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安全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加强协作,改进方法,再接再励,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无论从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的角度看,还是从石油安全战略的角度看,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已经时不我待。尽快落实大型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努力扩大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经贸发展,避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现“空壳化”,还有利于保障双边的能源安全,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须着重遵循以下原则。一、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现代的国际合作普遍强调的一点是“双赢”,即合作的双方必须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同样也须坚持互利原则。中国需要向俄罗斯明确传递这样的信息: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当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俄方对中方的一种“恩赐”。固然,俄方拥有油气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与中国合作的主动权,其可以选择与中国合作,也可以选择与日本或其他国家合作,这一点在中俄原油管道合作上体现得十分清楚。但是倘若俄罗斯背信弃义,最终放弃与中国的合作,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稳定的大市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其在亚太地区的能源战略不能实现,还将严重损害俄罗斯的政治声誉,损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适时地推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到俄方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二、开放合作,维护安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在新的世界能源大格局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面向全球和未来石油市场的能源战略,不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日本、韩国、美国甚至欧洲的国家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尽管封闭性和排他性的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对中国而言更为有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安大线”之所以被搁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方认为该线路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此为鉴,中国应加强同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将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放在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进行。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竞争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着某些相同的意图,即确保石油供应安全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但是这些目标不能通过恶性竞争甚至冲突来实现,而应该靠良性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来达到。因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每个国家能源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军事安全的重要内容,能源的国际合作只有建立在确保合作各方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在各自的能源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注重维护两国的能源安全。中俄双方应充分理解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和担忧,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增加相互沟通和协调,寻求切实可行的、符合双方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最佳合作模式和途径。任何一方如果忽视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都将使合作步入死胡同。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中俄两国政府主动协调沟通,消除各种妨碍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不利因素,强化完善市场机制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采取官民结合、技贸结合、合资合作、多元投资等方式,不断拓宽双方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主要动力从各级政府部门向市场和企业转化。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四、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战略上突出我方的利益诉求,战术上注重策略方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不急于求成。从条件相对较为成熟、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俄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的项目入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投资的联动作用,争取形成规模递增效应。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关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市场,通过项目合作增强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联度,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实现两国共同发展。五、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机制。将对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妥善处理好各类涉及俄罗斯的敏感问题,避免干扰或损害中俄合作的顺利发展。

1前言 石油和天然气两种处于自然状态的烃类化合物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终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储量丰富的新的能源。氢能就是这种能源,且氢能的研究同时还迎合了工业化国家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各国对氢能的研究变的日益活跃起来。 氢原子序数为1,常温常压呈气态,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1)氢是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存储量大。 2)氢的发热值高,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3)氢燃烧性好,点燃快,3%-97%范围内均可燃。 4)氢循环使用性好,燃烧反应生成的水可用来制备氢,循环使用。 5)氢利用形式多,可以产生热能、可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作结构材料。 美国著名石油专家埃克诺米迪斯博士预测:主宰未来世界的能源将是氢能。 2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1二航天 早在M战期间,氢即用作A-2火箭液体推进剂。1970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使用的起飞火箭也是用液氢作燃料。 目前科学家们正研究一种”固态氢”宇宙飞船。固态氢既作为飞船的结构材料,又作为飞船的动力燃料,在飞行期间,飞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部件都可作为能源消耗掉,飞船就能飞行更长的时间。 2交通 在超声速飞机和远程洲际客机上以氢作动力燃料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进人样机和试飞阶段。据欧洲空客公司预测,到2004年,欧洲生产的飞机将部分采用液氢为燃料。德国戴姆勒一奔驰航空航天公司以及俄罗斯航天公司从1996年开始试验,其进展证实,在配备有双发动机的喷气机中使用液态氢,其安全性有足够保证。 美、德、法等国采用氢化金属贮氢,而日本则采用液氢作燃料组装的燃料电池示范汽车,已进行了上百万公里的道路运行试验,其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均较好。美国和加拿大计划从加拿大西部到东部的大铁路上采用液氢和液氧为燃料的机车。 3:民用 除了在汽车行业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氢能发电、氢介质储能与输送,以及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开发,有的尚在探索中。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开发目前也开发的如火如茶:以PEMFC为能量转换装置的小型电站系统和以SOFC为主的大型电站等均在开发中。 4:其它 以氢能为原料的燃料电池系统除了在汽车、民用发电等方面的应用外,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德国、美国均已开发出了以PEMFC为动力系统的核潜艇,该类型潜艇具有续航能力强,隐蔽性好,无噪声等优点,受到各国的青睐。 3 氢能应用的主要问题 1:氢气制备 氢气能否广泛使用,制氢工艺是基础,目前主要的制氢工艺主要包括: 1)采用矿物燃料、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及潮汐能等方式电解水制备氢气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以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最多也最有前途; 2)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方法是在水反应系统中加人中间物,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且中间物不消耗; 3)光化学制氢是在有光照催化剂作用下,促使水解制得氢气;4)矿物燃料制氢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矿物中的氢元素提取出来的方法,如煤的焦化、煤的气化等; 5)生物质制氢是在将生物体中的氢元素通过裂解或者气化的方法提取出来的方法; 6)各种化工过程副产品氢气的回收,如氯碱工业、冶金工业等。水电解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制氢方法,现已形成规模,其中,低价电解水制氢方法在今后仍将是氢能规模制备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中尚需要降低电耗。 2:氢气一运输 工业实际应用中大致有五种贮氢方法,即: (1)常压贮存,如湿式气柜、地下储仓; (2)高压容器,如钢制压力容器和钢瓶; (3)液氢贮存:采用液氢贮存,就必须先制备液氢,生产液氢一般可采用三种液化循环,其中带膨胀机的循环效率最高,在大型氢液化装置上被广泛采用;节流循环,效率不高,但流程简单,运行可靠,所以在小型氢液化装置中应用较多。氦制冷氢液化循环消除了高压氢的危险,运转安全可靠,但氦制冷系统设备复杂,故在氢液化中应用不多。 (4)金属氢化物:当用贮氢合金制成的容器冷却和压人氢时,氢即被储存;加热这一贮存系统或降低其内部压力,氢就会释放出来。目前金属氢化物合金体系主要有:l)LaNi5系合金;2)MnNi5系合金等;3)TiMn系合金;4)TiMn系合金(ABZ);5)镁系合金;6)纳米碳等。 (5)除管道输送外,高压容器和液氢槽车也是目前工业上常规应用的氢气输送方法。 3金属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 在氢的制备和贮存、输送问题解决后,下一步的研究就是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l固定式贮氢装置 固定式贮氢器其服务场合多种多样,容量则以大中型为主。美国开发的以TiF9M1合金为基体中型固定式贮氢器;日本则用MmN5M5贮氢合金开发了叠式固定装置;德国用TiMn2型多元合金开发的贮罐是由32个独立贮罐并联而成,容量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我国浙江大学分别用(MmCaCu)(NiA1)5增压型贮氢合金、MIN 5 M 5合金分别开发了两种固定式装置。 2移动式贮氢装置 移动式贮氢器除了携带运输氢气外,还可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的存储。作为移动式装置要兼顾贮存与输送,因此要求重量轻、贮氢量大等问题。其中金属氢化物贮氢器不需附加设备(如裂解及净化系统),安全性高,适于车船方面应用;用常温型合金,质量贮能密度与 15 M Pa高压钢瓶基本相同,但体积可小得多。如德国海军的混合推进系统在潜艇,氧以液氧形式贮存,氢则以TIFe合金贮存。 4目前工作的方向 在PEMFC已有技术基础上,除继续加强大功率PEMFC的关键技术研究外,还应注意PEMFC系统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这是PEMFC发电系统走向实用化过程的关键。 在航空领域则要是解决氢能的贮存和生产成本问题,目前的一个研究趋势是开始将传统的机翼设计成为可以容纳更多液态氢的新型构造。 在汽车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障碍:以储氢合金贮氢为动力的汽车连续行驶的路程受限制,而以液氢为动力的主要是由于液氢供应系统费用过高而受到限制。 氢在航天动力方面已广泛应用,例如大容量镍氢电池等,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l)廉价的制氢技术;2)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 4 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氢能应用范围必将不断扩大,氢能将深人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一副大致图画: l)、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封存,留作化工原料; 2)、建立居家小型电站,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通过管道网,送氢气至千家万户。 3)、各种类型空气一氢燃料电池成为普遍采用的发电工具。 4)、取缔内燃机动力,汽车、火车、飞机改用燃料电池,消灭了一切能源污染隐患和内燃机车噪音源。5)、每个城市和家庭有能源供应和回收的完善循环系统。 6)取消火力发电,核电站、水利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潮汐发电完成正常的电力供应后,剩余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作为储备能源。 5 我国发展氢能的对策 氢能的研究和应用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政府目前均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氢能发展战略,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的几点: (1)电解水制氢是获取氢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因耗电量大、电价高导至氢气成本高,推广使用受到限制,开发新型电解水制氢工艺,降低能耗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各种新的制氢方法如从HZS制氢、从生物质制氢及用热化学法水分解制氢以及化工产品中副产品氢气的回收等应予以重视; (3)储氢材料的研究国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目前很少有实用化的报道,因而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型储氢和输氢装置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4)氢能未来应用的主要领域还是在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一定基础,但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燃料电池组件方面,对于系统集成等研究报道不多,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等因素,目前与国外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应加大投资力度,迎头赶上。 (5)氢能开发最有前景的方式是与太阳能结合,因而对于太阳能电池系统及材料的研究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6结语 就环境保护和市场需求而言,洁净和成本是两个关键参数,光有洁净而成本过高就没有市场,因而目前降低氢能的利用成本成为当务之急,各工业化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其中美国政府决定今后五年为开发氢能拨款 17亿美元,力争到 2040年以前使每天的石油消耗量减少 1100万桶。世界上40家重要的汽车厂商中,已有25家决定考虑采用氢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氢能的利用一定能够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研究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长期大比重依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安全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加强协作,改进方法,再接再励,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无论从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的角度看,还是从石油安全战略的角度看,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已经时不我待。尽快落实大型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努力扩大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经贸发展,避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现“空壳化”,还有利于保障双边的能源安全,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须着重遵循以下原则。一、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现代的国际合作普遍强调的一点是“双赢”,即合作的双方必须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同样也须坚持互利原则。中国需要向俄罗斯明确传递这样的信息: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当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俄方对中方的一种“恩赐”。固然,俄方拥有油气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与中国合作的主动权,其可以选择与中国合作,也可以选择与日本或其他国家合作,这一点在中俄原油管道合作上体现得十分清楚。但是倘若俄罗斯背信弃义,最终放弃与中国的合作,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稳定的大市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其在亚太地区的能源战略不能实现,还将严重损害俄罗斯的政治声誉,损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适时地推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到俄方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二、开放合作,维护安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在新的世界能源大格局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面向全球和未来石油市场的能源战略,不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日本、韩国、美国甚至欧洲的国家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尽管封闭性和排他性的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对中国而言更为有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安大线”之所以被搁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方认为该线路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此为鉴,中国应加强同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将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放在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进行。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竞争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着某些相同的意图,即确保石油供应安全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但是这些目标不能通过恶性竞争甚至冲突来实现,而应该靠良性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来达到。因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每个国家能源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军事安全的重要内容,能源的国际合作只有建立在确保合作各方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在各自的能源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注重维护两国的能源安全。中俄双方应充分理解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和担忧,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增加相互沟通和协调,寻求切实可行的、符合双方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最佳合作模式和途径。任何一方如果忽视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都将使合作步入死胡同。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中俄两国政府主动协调沟通,消除各种妨碍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不利因素,强化完善市场机制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采取官民结合、技贸结合、合资合作、多元投资等方式,不断拓宽双方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主要动力从各级政府部门向市场和企业转化。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四、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战略上突出我方的利益诉求,战术上注重策略方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不急于求成。从条件相对较为成熟、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俄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的项目入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投资的联动作用,争取形成规模递增效应。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关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市场,通过项目合作增强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联度,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实现两国共同发展。五、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机制。将对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妥善处理好各类涉及俄罗斯的敏感问题,避免干扰或损害中俄合作的顺利发展。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深化、规范边境贸易,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该互市贸易区是中央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两个互市贸易区之一(广西凭祥、黑龙江东宁)。中俄两国政府于2001年12月共同签署了《关于同心协力对应启动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的协议书》。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在扩大沿边开放,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面对占俄罗斯面积4%,人口最密集的俄远东地区及繁华的两大城市――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距海参崴153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仅53公里,牡丹江途经东宁到乌苏里斯克的国际铁路中方已建成,东宁――俄罗斯东方港出海口正在辟建中,使互市贸易区实现陆海联运,并向俄西伯利亚和俄腹地延伸,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将成为中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交汇点。 该互市贸易区以“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为模式。中俄两国在界河两侧各规划出6平方公里土地,由两座中俄跨界大桥相连接。中方一侧的互市贸易区的规划是“前店后仓、后厂”的模式。(前店:国际商贸中心;后仓、后厂:货运仓储、出口加工,休闲娱乐、商服居住、口岸管理等功能区)。 该互市贸易区的最大优势 进入互市贸易区的中俄两国公民免签证、进出口货物减免关税。 公安部已授权地方公安机关办理两国公民进入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的免签证手续(不需要办护照)。中俄两国公民均可驾、乘交通工具自由进出,在互市贸易区内自由贸易。 有关减免关税事宜,在互贸区内经营的中国商品出关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出口商口可享受国家有关给予互市贸易区特殊关税政策;中国公民进口俄商品价值在3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俄公民携带物品进入互贸区不受数量、品种和金额限制,在区自由交易,货币自由流通。

一是可以加强中俄两国的互信互助关系;二在俄罗斯受到欧美制裁的困难时期,中国支持了俄罗斯,增强了两国的情感,有利于两国之间的长期和平共处,减轻中国的一些外交方面的不利因素(如印度和越南);三是可以解决中国的能源紧长,同时可以增加俄罗斯的国家收入;四是对日本是一个制约(中国占先,使用量大,将来就是再供给日本其量也就会少得多)。

中俄能源合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论文题目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长期大比重依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市场已是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安全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加强协作,改进方法,再接再励,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无论从提升中俄经贸合作水平的角度看,还是从石油安全战略的角度看,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已经时不我待。尽快落实大型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努力扩大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经贸发展,避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出现“空壳化”,还有利于保障双边的能源安全,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须着重遵循以下原则。一、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现代的国际合作普遍强调的一点是“双赢”,即合作的双方必须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之上。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同样也须坚持互利原则。中国需要向俄罗斯明确传递这样的信息: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当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俄方对中方的一种“恩赐”。固然,俄方拥有油气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与中国合作的主动权,其可以选择与中国合作,也可以选择与日本或其他国家合作,这一点在中俄原油管道合作上体现得十分清楚。但是倘若俄罗斯背信弃义,最终放弃与中国的合作,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稳定的大市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使其在亚太地区的能源战略不能实现,还将严重损害俄罗斯的政治声誉,损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适时地推进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到俄方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二、开放合作,维护安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是在新的世界能源大格局逐渐形成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面向全球和未来石油市场的能源战略,不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日本、韩国、美国甚至欧洲的国家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尽管封闭性和排他性的中俄石油天然气经贸合作对中国而言更为有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安大线”之所以被搁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俄方认为该线路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此为鉴,中国应加强同日本、韩国的能源合作,将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放在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进行。对于中、日、韩三国来说,竞争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着某些相同的意图,即确保石油供应安全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但是这些目标不能通过恶性竞争甚至冲突来实现,而应该靠良性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来达到。因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每个国家能源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军事安全的重要内容,能源的国际合作只有建立在确保合作各方的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应在各自的能源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注重维护两国的能源安全。中俄双方应充分理解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和担忧,在坚持平等、互利合作理念的基础上,增加相互沟通和协调,寻求切实可行的、符合双方国家利益和能源安全的最佳合作模式和途径。任何一方如果忽视对方对能源安全的关注,都将使合作步入死胡同。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中俄两国政府主动协调沟通,消除各种妨碍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不利因素,强化完善市场机制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采取官民结合、技贸结合、合资合作、多元投资等方式,不断拓宽双方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使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主要动力从各级政府部门向市场和企业转化。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安全。四、以我为主,循序渐进战略上突出我方的利益诉求,战术上注重策略方法,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不急于求成。从条件相对较为成熟、前期准备工作较为充分、俄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的项目入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投资的联动作用,争取形成规模递增效应。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关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市场,通过项目合作增强与俄罗斯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联度,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强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实现两国共同发展。五、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积极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机制。将对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妥善处理好各类涉及俄罗斯的敏感问题,避免干扰或损害中俄合作的顺利发展。

根据实际写即可,但要注能源。

1前言 石油和天然气两种处于自然状态的烃类化合物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终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储量丰富的新的能源。氢能就是这种能源,且氢能的研究同时还迎合了工业化国家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各国对氢能的研究变的日益活跃起来。 氢原子序数为1,常温常压呈气态,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1)氢是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存储量大。 2)氢的发热值高,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3)氢燃烧性好,点燃快,3%-97%范围内均可燃。 4)氢循环使用性好,燃烧反应生成的水可用来制备氢,循环使用。 5)氢利用形式多,可以产生热能、可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作结构材料。 美国著名石油专家埃克诺米迪斯博士预测:主宰未来世界的能源将是氢能。 2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1二航天 早在M战期间,氢即用作A-2火箭液体推进剂。1970年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使用的起飞火箭也是用液氢作燃料。 目前科学家们正研究一种”固态氢”宇宙飞船。固态氢既作为飞船的结构材料,又作为飞船的动力燃料,在飞行期间,飞船上所有的非重要零部件都可作为能源消耗掉,飞船就能飞行更长的时间。 2交通 在超声速飞机和远程洲际客机上以氢作动力燃料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进人样机和试飞阶段。据欧洲空客公司预测,到2004年,欧洲生产的飞机将部分采用液氢为燃料。德国戴姆勒一奔驰航空航天公司以及俄罗斯航天公司从1996年开始试验,其进展证实,在配备有双发动机的喷气机中使用液态氢,其安全性有足够保证。 美、德、法等国采用氢化金属贮氢,而日本则采用液氢作燃料组装的燃料电池示范汽车,已进行了上百万公里的道路运行试验,其经济性、适应性和安全性均较好。美国和加拿大计划从加拿大西部到东部的大铁路上采用液氢和液氧为燃料的机车。 3:民用 除了在汽车行业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很广泛。氢能发电、氢介质储能与输送,以及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开发,有的尚在探索中。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开发目前也开发的如火如茶:以PEMFC为能量转换装置的小型电站系统和以SOFC为主的大型电站等均在开发中。 4:其它 以氢能为原料的燃料电池系统除了在汽车、民用发电等方面的应用外,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德国、美国均已开发出了以PEMFC为动力系统的核潜艇,该类型潜艇具有续航能力强,隐蔽性好,无噪声等优点,受到各国的青睐。 3 氢能应用的主要问题 1:氢气制备 氢气能否广泛使用,制氢工艺是基础,目前主要的制氢工艺主要包括: 1)采用矿物燃料、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及潮汐能等方式电解水制备氢气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以利用太阳能制氢的研究最多也最有前途; 2)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方法是在水反应系统中加人中间物,经历不同的反应阶段,最终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且中间物不消耗; 3)光化学制氢是在有光照催化剂作用下,促使水解制得氢气;4)矿物燃料制氢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矿物中的氢元素提取出来的方法,如煤的焦化、煤的气化等; 5)生物质制氢是在将生物体中的氢元素通过裂解或者气化的方法提取出来的方法; 6)各种化工过程副产品氢气的回收,如氯碱工业、冶金工业等。水电解制氢、生物质制氢等制氢方法,现已形成规模,其中,低价电解水制氢方法在今后仍将是氢能规模制备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中尚需要降低电耗。 2:氢气一运输 工业实际应用中大致有五种贮氢方法,即: (1)常压贮存,如湿式气柜、地下储仓; (2)高压容器,如钢制压力容器和钢瓶; (3)液氢贮存:采用液氢贮存,就必须先制备液氢,生产液氢一般可采用三种液化循环,其中带膨胀机的循环效率最高,在大型氢液化装置上被广泛采用;节流循环,效率不高,但流程简单,运行可靠,所以在小型氢液化装置中应用较多。氦制冷氢液化循环消除了高压氢的危险,运转安全可靠,但氦制冷系统设备复杂,故在氢液化中应用不多。 (4)金属氢化物:当用贮氢合金制成的容器冷却和压人氢时,氢即被储存;加热这一贮存系统或降低其内部压力,氢就会释放出来。目前金属氢化物合金体系主要有:l)LaNi5系合金;2)MnNi5系合金等;3)TiMn系合金;4)TiMn系合金(ABZ);5)镁系合金;6)纳米碳等。 (5)除管道输送外,高压容器和液氢槽车也是目前工业上常规应用的氢气输送方法。 3金属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 在氢的制备和贮存、输送问题解决后,下一步的研究就是氢化物贮氢装置的开发,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l固定式贮氢装置 固定式贮氢器其服务场合多种多样,容量则以大中型为主。美国开发的以TiF9M1合金为基体中型固定式贮氢器;日本则用MmN5M5贮氢合金开发了叠式固定装置;德国用TiMn2型多元合金开发的贮罐是由32个独立贮罐并联而成,容量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我国浙江大学分别用(MmCaCu)(NiA1)5增压型贮氢合金、MIN 5 M 5合金分别开发了两种固定式装置。 2移动式贮氢装置 移动式贮氢器除了携带运输氢气外,还可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的存储。作为移动式装置要兼顾贮存与输送,因此要求重量轻、贮氢量大等问题。其中金属氢化物贮氢器不需附加设备(如裂解及净化系统),安全性高,适于车船方面应用;用常温型合金,质量贮能密度与 15 M Pa高压钢瓶基本相同,但体积可小得多。如德国海军的混合推进系统在潜艇,氧以液氧形式贮存,氢则以TIFe合金贮存。 4目前工作的方向 在PEMFC已有技术基础上,除继续加强大功率PEMFC的关键技术研究外,还应注意PEMFC系统工程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这是PEMFC发电系统走向实用化过程的关键。 在航空领域则要是解决氢能的贮存和生产成本问题,目前的一个研究趋势是开始将传统的机翼设计成为可以容纳更多液态氢的新型构造。 在汽车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贮氢密度小和成本高两大障碍:以储氢合金贮氢为动力的汽车连续行驶的路程受限制,而以液氢为动力的主要是由于液氢供应系统费用过高而受到限制。 氢在航天动力方面已广泛应用,例如大容量镍氢电池等,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l)廉价的制氢技术;2)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 4 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氢能系统技术的全面进展,氢能应用范围必将不断扩大,氢能将深人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而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氢能经济社会的一副大致图画: l)、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封存,留作化工原料; 2)、建立居家小型电站,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通过管道网,送氢气至千家万户。 3)、各种类型空气一氢燃料电池成为普遍采用的发电工具。 4)、取缔内燃机动力,汽车、火车、飞机改用燃料电池,消灭了一切能源污染隐患和内燃机车噪音源。5)、每个城市和家庭有能源供应和回收的完善循环系统。 6)取消火力发电,核电站、水利发电站、风力发电站、潮汐发电完成正常的电力供应后,剩余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作为储备能源。 5 我国发展氢能的对策 氢能的研究和应用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各国政府目前均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氢能发展战略,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的几点: (1)电解水制氢是获取氢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因耗电量大、电价高导至氢气成本高,推广使用受到限制,开发新型电解水制氢工艺,降低能耗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2)各种新的制氢方法如从HZS制氢、从生物质制氢及用热化学法水分解制氢以及化工产品中副产品氢气的回收等应予以重视; (3)储氢材料的研究国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目前很少有实用化的报道,因而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型储氢和输氢装置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4)氢能未来应用的主要领域还是在燃料电池方面,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一定基础,但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燃料电池组件方面,对于系统集成等研究报道不多,同时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等因素,目前与国外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应加大投资力度,迎头赶上。 (5)氢能开发最有前景的方式是与太阳能结合,因而对于太阳能电池系统及材料的研究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6结语 就环境保护和市场需求而言,洁净和成本是两个关键参数,光有洁净而成本过高就没有市场,因而目前降低氢能的利用成本成为当务之急,各工业化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都十分重视,其中美国政府决定今后五年为开发氢能拨款 17亿美元,力争到 2040年以前使每天的石油消耗量减少 1100万桶。世界上40家重要的汽车厂商中,已有25家决定考虑采用氢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因而虽然目前困难重重,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预见氢能的利用一定能够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决策的影响因素论文

决策的影响因素有:一、环境因素。1、环境的稳定性。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组织过去针对同类问胚所做的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为过去决策时所面临的环境与现时差不多。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进行。2、市场结构。如果组织面对的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决策重点通常在于如何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而在竞争性的领域,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③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市场的需求情况,市场或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二、组织自身的因素。1、组织文化。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决策者会在决策之前预见到带来变化的行动方案将遇到很大阻力。旨在维持现状的行动方案被最终选出并付诸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保守性。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决策者选定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2、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组织决策者通常掌握着较先进的决策手段。3、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对一个组织而言,对环境的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方式趋于稳定,形成组织对环境特有的应变模式。三、决策问题的性质。1、问题的紧迫性。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问敏感型决策。对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因为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2、问题的重要性。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决策可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决策的基本原则:1、系统原则:应用系统理论进行决策,是现代科学决策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2、信息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3、可行性原则:决策能否成功,取决于主客观等方面的成熟,科学决策不仅要考虑市场的组织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到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各方面是否有决策实施的可行性。4、满意原则:由于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很充分的信息和做出十分准确的预测,对未来的情况也不能完全肯定的,因此,决策者不可能作出“最优化”的决策。

影响决策的因素是:一、环境因素 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构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二、组织自身因素 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应变模式 三、决策问题的性质 问题的紧迫性问题的重要性 四、决策主体的因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群体关系融洽程度

1、信息是否全面。2、征求意见是否广泛。3、是否有多项可选方案。4、是否有科学的分析、决策模型。

能源消费影响因素计量论文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然而过度依赖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因此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解耦关系(即能源消费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加)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这篇文章使用Tapio解耦指数和广义LMDI分解法,分析了1995-2012年间辽宁省经济增长是否实现了与能源消费的解耦,并探讨了影响解耦关系的各种因素。Tapio解耦指数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增量的正负关系及二者之间的弹性大小,将解耦关系分为弱解耦、强解耦、衰退解耦、衰退耦合等8种情况,是对解耦关系更加细致的分析;广义LMDI分解法则把解耦关系的出现分解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经济结构、投资效应、劳动力效应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先给几个看看合适不:1。讲Energy price risk的一本书The Latest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ly Trading and Managing Risk in Today's Volatile Energy Marke_HaXn8C&printsec=frontcover#PPR3,MEnergy and power risk management :+price+risk&ots=fTpyZa_bnz&sig=dpJMVVUb6ZKb39K0TtgU4tUQ-fY#PPP1,MStochastic Models of Energy Commodity Prices andTheir Applications: Mean-reversion with Jumps andSpikes (UC berkeley的) commodity price risk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rice+risk&ots=GLekyZO6tN&sig=ygEh4UNO69ZzHJN6WEMm_TXTpvY#PPP1,MPEAKING OF WORLD OIL PRODUCTION:IMPACTS, MITIGATION, & RISK MANAGEMENT_Lisbon_Hpdf

我国的能源结构问题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第一,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过大是我国能源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故优化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第二,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也带来了相关问题,如环境恶化与能源供给的安全性问题前者主要由CO2、SO2过度排放所引起,后者主要由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所致第三,能源结构是与能源消费总量密切相关的,过去二十多年里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是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未来数十年里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无疑为我国能源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增加了难度总的来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证能源供给安全等构成了我国能源结构改善的种种制约因素本论文以能源结构为中心,首先在三要素生产函数的框架下研究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因素接着探讨了能源价格对能源结构的影响机制其次分析了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然后以上海为例从城市这一层面分析了一次能源结构的演变趋势最后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对于改善能源结构的作用,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的实施障碍及国外绿色证书市场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本论文得到了以下结论 关于能源与资本、劳动之间的要素替代关系1 所有要素的自价格弹性均为负,而能源的自价格弹性最小,表明能源需求量受能源自身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小2要素间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表明资本、劳动与能源任何两种要素皆为替代品就替代程度而言,能源可被资本与劳动替代的程度较小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工业化有关二是与我国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有关,意味着我国的能源价格相对偏低,以致诱发了对能源的过度需求关于能源价格对能源结构的影响价格是影响能源结构的重要变量之一运用超对数成本份额函数,本论文我国制造业的能源间替代特性作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 1电力的自价格弹性为负石油和煤炭的自价格弹性为正2从交叉价格弹性来看,电力与石油是替代品,煤炭与石油则是互补品从弹性大小来看,电力和煤炭、电力和石油之间的替代性是很弱的,即相互之间的价格效应是极小的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前述论点,即我国能源价格扭曲,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具有刚性关于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能源价格的相对上升对于降低能源强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1从自价格弹性来看,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降低了制造业的总能源强度另外,油价上升降低了石油强度,电价上升降低了电力强度2一次能源的结构变化对于能源强度的下降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煤炭比例下降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的总能源强度,同时也显著降低了电力强度石油比例上升则显著降低了石油强度3此外,FDl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改革等因素对于我国制造业能源强度的下降也有积极的贡献 关于上海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2006-2010年间,上海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仍为煤炭,但煤炭消费比重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约为6个百分点石油在全市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保持稳定天然气在全市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有较大的提高市外来电及其它能源如风能等在全市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能源供给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避免环境恶化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面临许多障碍,其中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是关键制约因素,同时也需要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国外的绿色证书交易市场对于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综上所述,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有赖于多种手段并举,包括提高能源相对价格、调整能源间比价、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深化能源价格改革不仅是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重要举措运用经济手段提高能源的相对价格有多种手段可供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能源及能源密集型产品征税、对能耗少的替代性工艺和产品进行补贴,以及针对能源消费大户的有限量排污权许可交易当然,价格改革作为一种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应当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同步推进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实证研究了要素间替代关系与能源间替代关系无论是要素间替代关系还是能源间替代关系,基于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在国内未有发现国外关于此类定量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是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建立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西方工业国家,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且处于经济转型期,其市场的完善程度、能源技术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本论文运用计量方法研究了我国制造业要素间替代关系与能源间替代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是显著的运用时间序列数据揭示了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之间的相关性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证问题,但实证研究甚少尽管国内诸多文献呼吁提高能源价格以改善能源效率,但都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并没有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Birol和Keppler2000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阐明,通过经济手段提高能源价格能够改善能源效率,并降低能源强度,但他没有提高实证依据Coenillie和Fankhatlser2004对中东欧和前苏联一些转型经济国家的比较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但主要是基于经验判断有启发性的是Fisher-Vanden2004等人所做的实证研究,采用我国2500多家能源密集型大中型工业1997-1999年的面板数据发现,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是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但面板数据所反映的是短期价格效应而相关研究表明,价格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因而长期价格效应与短期价格效应是有差异的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我国能源消费的长期价格效应 将数学模型预测法与情境分析法相结合预测上海市的能源结构变化趋势能源需求预测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类比法、外推法和因果分析法等在实际应用中有弹性系数法、趋势外推法、经济部门法、经济计量模型法和能源投入产出分析法等不同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同时各种方法均有其应用局限性其中,数学模型预测法是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把握其变化规律,进而预测未来的需求总量,该类方法在各种影响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预测结果能较为准确而情境分析法则是从分析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入手,对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作出假设,进而推断多种假设条件下的能源需求量,该方法逻辑比较清晰无论采用何种预测方法,现实环境中的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料因素会影响假设条件的成立,从而降低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论文将数学模型预测法与情境分析法结合使用,对预测结果作分析比较,有利于提高预测结果的精度

对建筑节能的几点看法 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中国建筑能耗基本情况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54×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27×109t标准煤的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3×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1]。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化石类燃料燃烧时排放到大气的污染物中,99%的氮氧化物、99%的CO、91%的SO2、78%的CO2、60%的粉尘和43%的碳化氢是化石类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其中煤燃烧产生的占大多数。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中SO2占87%、氮氧化物占67%,CO2占71%,烟尘占60%[2]。由于我国是主要以煤而不是以油、气等优质能源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国家,每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地球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因此,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5~5倍,外窗为5~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3~4倍[4]。如果听任高耗能建筑大行其道,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这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另外,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几千万栋建筑要消耗掉几十亿吨林木、砖石和矿物材料,造成森林的过度砍伐,材料资源的大量开采,带来土地的破坏,植被的退化,物种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几种节能途径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以外墙为例,JGJ26-1995标准规定,在建筑物形体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小于3时,北京地区传热系数不超过16W/(m2·K),而目前常用的内抹灰砖墙,传热系数都大于上述节能标准数值。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门窗节能  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其中传热损失为1/3,冷风渗透为1/3,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其节能措施有:  (1)控制住宅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JGJ26-19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2)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3)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户门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窗户最好采用钢塑复合窗和塑料窗,这样可避免金属窗产生的冷桥,可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  (4)设置“温度阻尼区”。所谓温度阻尼区就是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有一中间层次,这一中间层次象热闸一样可阻止室外冷风的直接渗透,减少外墙、外窗的热耗损。在住宅中,将北阳台的外门、窗全部用密封阳台封闭起来,外门设防风门斗,防止冷风倒灌,楼梯间设计成封闭式的,对屋顶上人孔进行封闭处理等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屋面节能  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屋面,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就克服了常规作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其主要技术指标,表观密度为110~150kg/m3;导热系数为04~06W/m·K;蓄热系数为90~11m2·K。抗压强度大于2MPa;吸水率小于01%;蒸汽渗透系数为18×10-7g/Pa[5]。这些指标充分体现了膨胀珍珠岩密度较小,导热系数较低,而且吸水率和蒸汽渗透系数也都很低。这是保温性能好的材料所必须具备的。2001年已经在西宁污水处理厂的数百平方米屋面工程中使用,收到了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利用太阳能  地球拦截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目前全球电力消费量的1500倍。而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只占理论资源量的很小一部分。据美国能源部评估,1990年美国太阳能经济可开发资源量约为22Mtce/年,仅为技术可开发量的6%。所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是建筑上很具有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方式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太阳能供热水、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与空调、以及太阳能发电等等。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陆地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4×1012tec,2/3国土面积的太阳能总辐射量超过6MJ/m2[6]。如果将太阳能源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可能节省大量常规能源,而且有可能在某些区域完全利用太阳能采暖。夜间通风  夜间通风方法的原理是在夜间引入室外的冷空气,通过冷空气与作为蓄热材料的建筑维护结构接触换热,冷却建筑材料,达到蓄冷目的。在夏季,为了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则需要空调供冷系统。而此时,因为夜间的室外空气温度比白天低得多,所以夜间室外冷空气则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自然冷源加以利用。严格地说,只要室外空气温度低于室内空气温度,此时的室外冷空气就可视为可利用的自然冷源。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