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际金融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发布时间:2024-07-07 05:51:54

国际金融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先写标题,后写作者,再写摘要,还有关键词。然后是前言,说说为什么要探讨这个课题,再写论据,最后是结论。结尾是参考文献。

同是嘉庚国际经贸系的飘过~

额,同学,我们估计是一个老师交的,资源共享啊

一、 专业介绍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本专业主要培养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进出口谈判和撰写各种函电、缮制进出口业务单据的能力;跟单、报检、报关、货代业务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和运用互联网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与实践环节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外贸英语、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金融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贸地理、外贸业务模拟、外贸制单和外贸业务综合实习等。  2、行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后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 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7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56万亿美元,中国成为进出口贸易大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3、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数量上严重缺乏外贸人才的实际,而且在仅有的外贸人才中能够从事基础外贸实务的人才是少之又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势必加剧。外贸实务型人才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趋势来讲可以说是一个断层,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需求,势必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这样,对于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外贸实务人才的需求将是巨大的和长远的。  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在中、小工商业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 就业范围(方向)  本专业培养出的大专学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集中在国际贸易基础工作上, 亦可拓展到进出口企业和具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具有较宽的就业面。  四、 就业岗位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商检、监装、货运代理、承运货物等外贸服务工作;  (5)从事对外贸易业务保险、 外汇银行、结算等岗位工作;  (6) 从事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7)从事国际贸易口岸(港口、空港)相关工作;  (8)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策划及国际贸易纠纷调解的辅助性工作。  五、 能力结构  知识结构  (1)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管理、法律和人文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知识;  (3)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  (4)掌握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能力结构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正确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3)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备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和运用互联网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能力;  (5)运用英语参与进出口谈判和各种函电、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等工作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6)具备独立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制单、跟单、报检、报关和核销等工作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技能结构  (1)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2)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电子商务技能;  (3)运用英语从事进出口商务谈判技能;  (4)运用英语进行各种外贸函电的写作技能;  (5)具有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对应的其他技能。  素质结构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社会公德,守法、诚信、明礼;  (2)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务实创新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六、学习规划    (这个自己规划吧)

国际金融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

身边的金融知识文章的吗?

第一部分: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汇率的稳定对一国的经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很高,投机风险加重,处理不当经济极易出现震荡。人民币汇率制度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中国年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的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四次创出新高,由6.3477涨到6.3165,而11月3日和4日连续创新高。从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已超过30%,而今年升值已达到4.85%。在最近一周之内,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四次创出新高,由6.3477涨到6.3165。从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已超过30%,而今年升值已达到4.85%。国际投行瑞银近日表示,人民币快速升值“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 ”瑞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约为5%至6%,年底将达到6.2左右,2012年将再升值3%至4%。人民币升值最大的弊端是可能影响出口企业的生存,进而给就业形势带来威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有此担心不无道理。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利:首先,从大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利于偿还外债,我们原来要偿还的对外债务,人民币升值后,可能要少还了。其次,从个人理财方面来看,人民币更加值钱引出的结论是境外物品价格会更便宜。一旦价格传导到位,很多人会将先前处于等待消费状态的预期消费行为变为现实。弊: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外国人原来较少的钱能买到中国商品,人民币升值后,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外国人就要多付出钱才买得到了。人民币升值进口就会大幅度增长,最终会使国内企业竞争力大大受损。对于我们老百姓自己来说,一旦升值,老百姓必定会对外汇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有更高的期望,可能会在现有预期收益率基础上增加。第二部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有经济学家预言,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至今顺风顺水,然而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进入转折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尤其依赖于资金财富。因此,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仔细分析其中的利弊。 正面影响:1、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2、 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3、 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4、 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

那请问,~~怎么发给你?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先写标题,后写作者,再写摘要,还有关键词。然后是前言,说说为什么要探讨这个课题,再写论据,最后是结论。结尾是参考文献。

金融学的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我在汉斯出版社的官网上通过关键词检索到了这些文章,你可以看看“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中的货币锚效应增强了吗?”、“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央行干预有效性与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研究“、“基于BEER方法的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测算”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金融学知识论我知道的更多,我来安排的确

建议你去找文献参考参考学习下吧~多看下(金融),这是OA期刊~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的~你可以不限次数的反复查阅~当然你㛑可以看下其他的金融期刊~多看看总能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的

国际金融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有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先写标题,后写作者,再写摘要,还有关键词。然后是前言,说说为什么要探讨这个课题,再写论据,最后是结论。结尾是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初探【摘 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传递与传递源、被传递对象、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传递过程、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等相互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成反比。拯救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法对迅速中止危机的传递起着关键的作用。【关键词】国际金融 金融危机 传递机制 研究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对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传递可分为正常传递与非正常传递两种类型。正常传递指在维持各国汇率稳定和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影响,非正常传递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本文所讨论的国际金融机制,主要指后一种类型。 一、传递源与被传递对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同样的危机很快出现在其临近或周围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称为“被传递对象”。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源”多发生在区域经济链条较为薄弱的环节上。那些被传递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与传递源国家在经济类型、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以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东盟五国较为全面地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阶段是在1976年2月五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区时算起。当时东盟各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纷纷实行50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当时美、日、欧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使得东盟各国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东盟决定采取扩大区内贸易的政策,政策的实施使得东盟五国的内部贸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各国经济命运由此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对东盟的这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对外部波动极为敏感,加上各国在产业和进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竞争性,那么一旦某国货币受到投机者冲击而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和下跌时,自然也会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外汇市场,从而造成货币危机的传递。 (二)国家之间存在某种货币一体化安排。1992年欧洲外汇市场波动的背景正是国际投机势力看准了欧盟货币体系中,成员国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5%的界限,这种货币一体化安排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当时东西德统一不久,德国政府对赤字融资的需要要执意维持马克较高的利率,最终以英镑为首的其它低利率货币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整个西欧经济也陷入衰退。在这种一体化的货币安排下,任何一种薄弱的货币受到攻击都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市场动荡。 二、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与传递过程 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中,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即汇率和利率等竞争性变量。区域金融危机发生,汇率和利率成为国际金融传递的主要媒介。特别是汇率变动直接对国际和一国经济发生作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为传递源的国家都因过去的刻板的盯住汇率政策不能应付国家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都改变了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而发生金融危机。既然国际金融的传递媒介是利率和汇率,那么样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传递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可概括如下(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头,而投机性的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递。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等,投资者也害怕当地会发生金融危机,于是干脆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 三、现代国际投资组合理论———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一种理论解释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投资组合行为的基础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分散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证券的种类构成转向证券的地区构成上来了。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来度量,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中各资产的风险大小、各类资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分散投资时,在既定收益下必须尽量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从而降低总体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往来和一体化发展,其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变得很大,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组合已经无法很好地削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投资组合必然会把部分投资换成回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资板块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国的货币风险上升,国际投资组合即对自身做出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就是把属于该地区板块的证券和货币抛出,从而引起该板块对应的整个地区的货币动荡。 四、传递力度与传递中止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被传染的程度越大。同时,传递力度与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程度以及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效性成反比,被金融危机传染的国家,这些指标往往不佳,相反,则传染的程度相对要轻一些。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中止,与区域内有无中流砥柱,即经济强国的实力及其解救他国金融危机的态度,并与国际社会援助的方法和及时性有着很大关系。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如果区内强国对泰国的问题能给予重视并及时资助,危机不至于会扩散到后来那么大。

浅析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而不断的产业结构优化乃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产业升级与外贸模式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先是分析了当前外贸模式的利弊,给出对外贸易模式转变的几个方向,然后以模式转变为引导,展开产业结构优化的进一步讨论。关键词: 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 产业升级 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为国际市场带来真正的和平,而是成为了发达国家追逐利润的场所,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直是发达国家的“大后方”,他们进行贸易的资本几乎只有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中国一直是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相对密集的国家,也没有逃过这种命运。追溯一下中国对外贸易历史,发现中国外贸体制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统制贸易,中央以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少数的专业性贸易公司进行进出口;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建立全面市场经济体系的开端,这一时期逐步实行市场经济,部分贸易开放;第三阶段是1992至2001年,这时中国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加之国际资金和技术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制造”在国外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国家开始进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第四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接轨,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大,与发达国家互补性明显的特征,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增大。 但中国在发挥比较优势和收入总量上升的同时,在有些方面还是事与愿违。首先,中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比较优势利益,而是以外资和高技术为先导,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迈入高端,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但是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各地都比较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表现在利用外资方面就是大量的外资投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用我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另外,外资企业还与我国国内企业争夺国内市场。这与我国想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的本意南辕北辙。其次,国内企业和产业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较差。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只有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才能赢得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随之增加,如果不培育竞争意识,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增强其竞争力,那么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降低甚至变为竞争劣势,原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不一定会成为出口产业。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世界贸易利益的分配中,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中国获得的出口利润的份额是很小的。国内出口产业由于缺少利润无法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这又对国内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阻力。如果长期靠出口大量低需求弹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家很容易陷入一种出口与贫困化同步增长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出口不断增长,但出口企业却举步维艰。为了能够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分得公平的一杯羹,应当在当前体系下改进与完善现阶段的对外贸易模式。归其原因,我国现有的较为落后的贸易模式,与缺乏积极有效的宏观引导有很大关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能等待生产力的自然成长来实现贸易模式的转变,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已经不容我们等待。我们应当主动地来启动和加速贸易模式的转变,以维持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模式转变:第一,逐步建立效益型进出口贸易模式。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对外贸易中做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改善国民福利并重。出口贸易要摆脱单纯考虑外汇收入的倾向,把重心放在对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上,通过出口来增加国民价值总量,让国民享受到更多的物质福利。同样,进口贸易也要克服重生产、轻消费的传统习惯,逐步做到生产和消费并重。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进出口贸易只是流通的一个环节,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国民福利的改善本质上是二位一体的。只有把国民福利当作对外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才能充分发挥出贸易对经济成长的带动作用,并为外贸本身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只有把改善国民福利作为贸易的基本出发点时,才能形成较合理的商品比价关系和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促使经营外贸的企业真正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第二,以综合型的国际竞争模式为目标。贸易和投资趋向一体化是当代国际经济生活的一大特征。中国商品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海外投资是一个关键性的立足点,现在是将我国的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了,应当争取在今后十年左右出现重大的突破。这一点需要尽早获得各个方面的共识,同心协力构造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从市场营销的策略来看,要尽快实现竞争优势多元化和市场的分散化。在继续利用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模式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培养壮大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在重视物质商品出口的同时,要大力推动劳务和技术的出口;在充分发挥物质生产要素作用的同时,要竭力形成和利用我们中国的无形资产。对外贸易要真正实现全方位开放,增强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最后是实行中立型的宏观调控模式。贸易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制度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消除实际中仍然存在的对出口的歧视。人民币汇率已经并轨和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对出口产生有力的刺激作用,要使这种新的制度及早进入良性运转状态,同时深化其他方面的改革。从长远看,我国宜采用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的方针。本文一开始就提到过,作为一个大国,片面倡导出口导向恐不合适,外部条件也难以得到满足。对外贸易实际上的功能相当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我们对贸易的发展应当采用产业性倾斜政策。除了个别关系到国防等等的场合,应当取消部门或地区在经营外贸业务上的特权或优惠,放开经营、平等竞争,实行按出口实绩进行鼓励的措旅。市场经济的活力来源于竞争,这同样适用于贸易的发展和转型。贸易模式转变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我们应当看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息息相关,我们应当注重这两者的关系以达到国际贸易市场与国内市场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目的。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套。宏、微观经济环境、宽松的创新环境、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保障。美国之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和克林顿政府良好的产业政策。例如美国的第一项技术政策是直接写入美国宪法的关于保障发明人权益的促进科学技术的条款。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贸易对象国特别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接近的日本、欧盟各国开放市场,扩大对美国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为了鼓励美国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美国政府还为出口企业设立低息贷款基金,减免部分税赋,实行出口补贴。第二,遵循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主导产业是关键。主导产业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国民经济的“龙头”,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从近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产业发展史上出现了五个主导产业,依次为:棉纺工业,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工业,汽车、石油、钢铁、耐用消费品工业,信息工业。世界各国的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升级过程大多遵循了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日本和“四小龙”的成功在于它们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发挥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形成相应的主导产业,而不是脱离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赶超;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提高,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结构调整不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对不同地区树立不同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具有多层次性、综合性和序列更替性的特点。具体到我国来说,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基础好,资本积累率也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过去的产业重点多放在轻工、电子、纺织、制衣等行业,经过一定的积累后,现在东部各省也把发展的眼光放在技术密集程度、知识、资本集中的高附加值产品上,如生物制药、网络通讯和金融等服务产业。由于东部汇集了大量的尖端科技人才,所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产业,以保持全国经济增长活力的任务也应由东部首先完成。而西部由于自然条件同东部不同,地广人稀,所以,不适于东部推广的大规模的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石油化工、化学等行业这些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应放在我国西部地区进行。目前我国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措施,也即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西部,以东部的产业发展带动西部的产业发展。第三,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一点日本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其完备的教育制度和大批受过教育的科技人才和劳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各国之间的竞争最主要地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美国之所以树立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的地位是因为美国搜集了全世界优秀人才为它服务。人才争夺是产业竞争的焦点。多年来美国之所以能在发展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独占鳌头,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能充分利用其他国家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智慧和技能为其所用。而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可以说天下无敌,但在质上甚至不能同香港、新加坡等地相比。人口多、人才少,这种因素可以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科技因素最终要被消化吸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作用。从日本的经济发展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基础研究领域理论的发展。所以教育是一国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原动力,教育是百年大计,是经济腾飞的翅膀,只有教育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第四,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加大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科研人员、科技投入和科技活动方面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技术进步产要依靠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严重地制约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步伐。有关研究显示,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都是集中在发达国家,他们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而且,分布很不均衡,多集中于少数发达地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而且也大大缩短了工业化进程。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代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根据资源优势和内外部资源信配置条件,确立各地区重点开发和扶植的产业升级与外贸发展战略关系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参考文献:[1]杨建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趋势和政策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03[2]何维达,何昌WTO与中国产业升级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3]李昭华我国外贸战略新理论述评经济师,2003

出口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思考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导致我国出口的外部需求相对下降,出口增幅逐步回落。要对当前出口企业的困境作深入分析,从战略高度认真研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路与对策。[关键词]出口企业 金融危机 战略思考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乃至崩溃,表现为所有的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恶化,各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陷入严重困难并大量破产,从而对实质经济的运行产生极不利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成为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我国的出口而言,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并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国内出口企业如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后果,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一、目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自去年夏天以来,美国等发达金融市场爆出的次级抵押贷款流动性风波,升级为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而且呈现出向全球市场扩散、向实体经济渗透之势。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趋紧,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加快升值。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飙升,美国次贷危机拖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减缓,导致我国出口的外部需求相对下降,出口增幅逐步回落,出口企业承受的压力明显加大,亏损和经营困难企业增多。外部需求减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重挫了美国经济,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影响也在迅速蔓延,并对实体经济开始产生破坏作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产生的投资和消费下降将显著削弱这些国家的进口需求。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减少,出口增速回落。如据调查烟台威海的机电产品进出口企业以来料加工方式的企业占比为86%以上,一般贸易的仅占2%。以汽车为例,通用、福特、日产、宝马等汽车巨头已先后宣布减产和裁员,两市大多数企业从事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贸易,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出口增速将明显回落。2008年下半年以来,汽车线束出口增幅已经连续三月下滑,单月出口增速由7月份的2%,下降到8月份的19%,再下滑到9月份2%,出口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已近20%,使出口利润率较低的机电零部件产品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很难预测到位,观望、等待的企业增多,给企业签订出口订单带来了很大困难,主要表现是对客户提价困难,不敢跟客户签订长期订单,导致企业效益大幅度减少。如受人民币升值影响,据调查烟台50户机电企业都程度不同地缩减利润空间和产品订单。其中:年内影响出口效益500万以上企业10户,400~500万企业5户,300~400万企业3户,200~300万企业9户,100万~200万企业12户,50~100万企业6户,50万以下企业10户;减少产品订单500万以上企业9户,400~500万企业4户,300~400万企业1户,200~300万企业3户,100~200万企业18户,100万以下企业14户。原材料价格上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较高,近期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加深,部分原材料的价格出现了回落,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涨幅较大。据统计,2008年9月份山东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8%,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4%,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57%,化工原料类上涨69%。而9月份山东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8%,上涨幅度明显低于购进价格的上涨,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影响非常明显。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据调查烟台50户出口企业目前主要能源的材料已上涨50%以上的有5户,20%~40%有9户,10%~20%有13户,5%~10%有9户,5%以下有13户;年内预计上涨50%以上有4户,40%~50%有4户,30%~40%4户,20%~30%有8户,10%~20%有8户,5%~10%有11户,5%以下有11户,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效益500万以上企业有10户,300~500万有9户,100~200万有9户,50~100万有12户,50万以下有9户。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企业处于亏损边缘。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利润增速放缓。由于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企业贷款和用地规模受到限制,融资和用地成本提高了约10%~30%。国家为防止热钱流入,加强了外汇管制,延长了出口企业收汇后核销的时间,影响企业资金周转。能源交通方面,煤电油运偏紧的局面也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企业的能源和运输成本。劳动用工方面,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的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据调查测算,由于劳动力资源紧张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使工人工资平均上涨约10%。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劳动用工制度变化、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出口企业的发展。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影响的企业占调查企业的66%,影响效益在100万以上的企业有22户,占44%,其中影响效益500万以上的企业有4户。劳动用工制度变化影响面达到94%,直接增加成本在10%以上的企业有24户,占48%。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企业有31户,占调查企业的62%,影响效益在100万以上的企业有10户,占20%。综合各方面情况,企业产品出口增幅将会有一定程度回落,二、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思考政府政策创新。政府应进行政策创新,推动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积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当前最急需的是在三大方面给予支持:第一、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各级出口管理部门要加强与企业在出口政策、形势预测、市场分析等方面信息的沟通、共享和互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为企业出口提供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第二、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多渠道融资。要指导中小型出口企业选好项目和产品,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贷款和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和激励各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贷款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背景下,协调和推动有关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更多的避险工具帮助企业减少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从资金支持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以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经费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品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对创新失败的企业给予扶持和帮助,鼓励其东山再起。把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列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之中,加大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经费投入的比例;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动用国家资源给企业提供市场机会,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货制度等。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在当前经贸环境趋紧的内外夹攻下,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企业应当通过自主创新和战略转型渡难关,以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来开辟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1)抓好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由原来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实现竞争优势的转换和发展战略的转型;要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实现产品和产业的升级换代。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自有品牌建设,扩大研发投入,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加快从“两头”在外的贴牌加工向品牌制造的转变,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要优先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抓好技术创新项目。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外援,借助于科研机构和当地政府力量,培育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借金融危机之机将“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变成“中国创造”,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加快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生产线的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要通过加强节能管理,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线的节能降耗水平,努力节约挖潜、降低出口产品成本。出口企业要积极获取国际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并争取融入国际标准制定体系,重视和完善出口品牌、商标和专利在国外的申请和注册,以更好地应对和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要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当前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企业应切实加强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同时,要缩短物流链,降低物流环节费用,要注重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全员劳动生产力。(3)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可以获取范围经济,分散经营风险,降低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其基本目标是在保持原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努力改变我进出口贸易过于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局面。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日本次之,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影响不大。我们应有意识开拓新兴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争取对非洲、拉美、原苏东国家和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及周边邻国的贸易比重明显提高,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4)采取灵活的外汇结算方式规避人民币升值影响。人民币持续升值,加大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和贸易风险。特别是2008年以来,升值速度过快超出了企业预期范围,很难在签订合同中通过价格调整规避风险。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货币篮子中相对升值速度较慢的欧元、加元、日元等进行出口商品计价与结算,规避本币升值风险;在与外商签订合同时,采取付款交单或即期信用证方式尽早提前收汇结汇;通过“福费廷”方式和保理业务规避风险;充分利用外汇期权交易降低由于汇率上升造成的损失。(5)做强品牌扩大内销。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企业普遍面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银行贷款利率上涨、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困扰。出口产品提价的力度赶不上成本上涨的幅度,出现了企业不敢接出口订单的现象,中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也是一条可行的策略。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6)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最积极有效措施。企业走出国门到进口国投资,利用进口国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生产,就地销售,可以绕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升高等问题。国家为解决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已修订了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强制结汇规定,简化了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进一步支持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有条件的企业可加大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开展跨国收购,并购国外优质资产、知名品牌及营销网络,增强出口企业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的能力。一些国外知名企业拥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如果我国出口企业能够选择美国欧洲同行成功地并购,整合优质资源为我们所用,会极大地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企业要抓住机遇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已具备的先进技术、设备、成熟的贸易队伍和国外的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到国外投资建厂,降低生产成本,更加顺利地获得市场准入,有效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参考文献:[1]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2]钱 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J]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10月第43期

国际金融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有哪些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初探【摘 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机制,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危机传递与传递源、被传递对象、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传递过程、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等相互关联。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等成反比。拯救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法对迅速中止危机的传递起着关键的作用。【关键词】国际金融 金融危机 传递机制 研究国际金融传递机制,对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建立有效防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传递可分为正常传递与非正常传递两种类型。正常传递指在维持各国汇率稳定和金融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和影响,非正常传递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本文所讨论的国际金融机制,主要指后一种类型。 一、传递源与被传递对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国际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地区)称为“传递源”。受传递源影响,同样的危机很快出现在其临近或周围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称为“被传递对象”。一般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源”多发生在区域经济链条较为薄弱的环节上。那些被传递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与传递源国家在经济类型、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经济一体化区域内高度相关的投资贸易关系。以这次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东盟五国较为全面地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阶段是在1976年2月五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区内实行特惠关税区时算起。当时东盟各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纷纷实行50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由于当时美、日、欧占东盟进出口总额的60%,使得东盟各国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为此,东盟决定采取扩大区内贸易的政策,政策的实施使得东盟五国的内部贸易、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各国经济命运由此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对东盟的这些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的国家来说,对外部波动极为敏感,加上各国在产业和进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竞争性,那么一旦某国货币受到投机者冲击而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和下跌时,自然也会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的外汇市场,从而造成货币危机的传递。 (二)国家之间存在某种货币一体化安排。1992年欧洲外汇市场波动的背景正是国际投机势力看准了欧盟货币体系中,成员国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5%的界限,这种货币一体化安排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当时东西德统一不久,德国政府对赤字融资的需要要执意维持马克较高的利率,最终以英镑为首的其它低利率货币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整个西欧经济也陷入衰退。在这种一体化的货币安排下,任何一种薄弱的货币受到攻击都可能引起整个区域的市场动荡。 二、传递媒介、传递途径与传递过程 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中,货币政策传递机制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即汇率和利率等竞争性变量。区域金融危机发生,汇率和利率成为国际金融传递的主要媒介。特别是汇率变动直接对国际和一国经济发生作用。在上述两个例子中,作为传递源的国家都因过去的刻板的盯住汇率政策不能应付国家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并都改变了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引起货币大幅贬值而发生金融危机。既然国际金融的传递媒介是利率和汇率,那么样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就自然成为主要的传递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可概括如下(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例):由于泰国周边国家的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当泰铢贬值后,泰国的出口竞争力便得到加强。与泰国出口结构相似的周边国家为了维持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会竞相使本国货币贬值。正是基于这种预期,国际投机者必然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做空头,而投机性的抛售就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产生巨大的贬值压力。另外,心理因素也会加速金融危机的传递。由于经济类型的接近,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与泰国类似的经济问题,如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良债权、经常项目逆差等,投资者也害怕当地会发生金融危机,于是干脆把资本从新兴市场撤走,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金融危机实际发生。 三、现代国际投资组合理论———金融危机传递机制的一种理论解释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投资组合行为的基础理论。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分散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由证券的种类构成转向证券的地区构成上来了。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来度量,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组合中各资产的风险大小、各类资产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分散投资时,在既定收益下必须尽量减少资产之间的相关度,从而降低总体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经济往来和一体化发展,其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已经变得很大,仅限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组合已经无法很好地削减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投资组合必然会把部分投资换成回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投资板块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国的货币风险上升,国际投资组合即对自身做出修正,这种修正行为就是把属于该地区板块的证券和货币抛出,从而引起该板块对应的整个地区的货币动荡。 四、传递力度与传递中止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力度一般与传递源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被传染的程度越大。同时,传递力度与各国的经济实力、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金融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程度以及汇率制度的灵活性、有效性成反比,被金融危机传染的国家,这些指标往往不佳,相反,则传染的程度相对要轻一些。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中止,与区域内有无中流砥柱,即经济强国的实力及其解救他国金融危机的态度,并与国际社会援助的方法和及时性有着很大关系。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如果区内强国对泰国的问题能给予重视并及时资助,危机不至于会扩散到后来那么大。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