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发布时间:2024-07-05 16:51:10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一)管理性文件汇编地质任务书汇编、钻井任务书汇编、工程合同汇编、地质工程招标材料汇编、资源勘探开发征地合同或申请用地与政府批复文件汇编等。(二)专题资料汇编区域实测井位坐标汇编,各类地质图件汇编,化验分析报告汇编。三维地震资料目录汇编、井斜数据表汇编等。(三)学术会议文献汇编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议及专题论文汇编。以上三种汇编以原文为主,根据需要可对文件删节,采用节录形式。在汇编正文之前,通常安排编辑说明和目录。编辑说明中简要介绍此汇编的目的、收录文件范围、编排体系等事项。地质资料各类汇编,一般不安排公开发行,多为内部使用。(四)成果资料摘编将成果地质资料摘编又称文摘,将成果文摘分类集中起来加以公布,是成果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其优点在于:①成果资料的文摘言简意赅地提示了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文摘汇编信息量大,利用者可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概要;②文摘具有引导利用之功效。地质工作科技人员可以借助摘编选择自己所需地质资料报告原文,有针对性地查阅利用;③文摘编辑形式丰富多彩,可出版汇集,也可以杂志形式定期出刊,还可针对读者群供内部查阅。文摘与地质报告中的“内容摘要”不同,文摘的编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进行标准化编写,“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记叙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文摘一般分编号、题名、作者、出处、文摘者、正文几个部分。文摘号:是摘编顺序号,如文摘某册文摘,集中汇编了1500个成果地质报告的摘编,这本汇集就有1500个文摘号,有排序作用。文摘题名:概括揭示成果资料内容,一般使用成果报告的原标题。也可根据资料内容进行提炼标题。作者:即成果地质资料的地质报告的编写者。编写者多时,一般取前三名。出处:即地质资料归档后所在资料馆名称(非公开发行)。一般填写资料馆名称不涉及档号,若文章在相关期刊上发表了,可填写相关期刊名称和期号。文摘者:即文摘报告摘编人。此栏之目的是为标明责任人,以示对编摘内容及出处负责。正文:与成果地质资料编写中所提到的正文不同,此处的正文是指文摘的具体内容。是对成果资料中的具体地质报告原文内容的概括摘要,它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忠实于地质资料原文,客观、真实地描述地质报告的主要内容,对专业术语不懂的尽量使用资料原文用语,不要带有摘编者的个人主观意见。(2)文摘语言还需要独立性,使读者不阅读成果报告原文也能从中获得主要内容和相关信息,文摘该是一篇完整的专业短文,可以独立使用。(3)文字简练、表意清晰,尽量使用标准地质及相关专业术语,不倡导用图表,篇幅一般在300字左右。地质资料文摘汇编,主要是地质成果报告文摘汇编,可参考该成果地质资料中的“内容摘要”。专题地质资料文摘汇编,主要是针对企业事业单位需要,组织人员进行地质资料文摘汇编。如某矿产企业由于职能调整,需要从事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可组织人员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果资料文摘汇编》、《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资料文摘汇编》等。(五)地质矿产工作大事记地质工作、矿产企业大事记,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在单位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和矿产资源的重要活动。它如同一个人的个人履历记载,一个单位或一个机关的地质、矿产工作大事记录,可以简明扼要地勾画出地质与矿产工作发展历程。帮助回顾地质工作历史,核查地质事件事实经过,是编史修志的重要参考素材和线索。主要有这几种:地质灾害大事记,地质矿产勘探大事记,地质学家生平大事记等。地质与矿产工作大事记的结构:(1)题名。为大事记的标题,标题中应包括记述标的、内容、名称等要素。其中时间项可以直接写入标题中。(2)编辑说明。对大事记的编写情况的说明:编写的目的和读者群、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间起止区间、地质资料的来源、编排体例与结构、编辑方法及主编人员基本情况等。(3)序言。一般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的单位所写的,内容一般为推介作品,对大事记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编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地质与矿产工作中的人物和重要事情。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以丛书体例写的序,也有排在丛书序之前的情况。(4)目录,也称次目。帮助读者寻找大事条目的线索,一般根据大事记体例编写,如编年体可按历史时期或年代列出大事条目所在页码。如“一轮普查”、“二轮普查”…;“一五攻关”…“八五攻关”。(5)正文。大事记的主体部分。要求将所述大事详细地说清楚。一般先分几个时段,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一五科技攻关…九五课题攻关”,在每个时段里都以时间顺序排列所记录的地质与矿产工作中的大事。(6)按语或注释。按地质工作时段编排的大事记,可在每个时期前加一段按语,介绍这段地质工作期间历史背景和大事要点;地质工作大事记中,有一些生僻的地质用语,专用名词,可以注释并加以说明,方便读者理解。(7)附件。大事记的辅助材料,放在正文之后,以便读者查阅,参考文章篇目、区域地质构造相关图件、相关数据表格等。地质工作大事记的材料收集,应该齐全,并慎重审核。材料收集应通过下面几个渠道重点收集:①地质矿产工作单位的专业工作会议材料,如矿产勘探工作会议、矿产开发工作会议、采矿工作会议、地质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地质学术研讨会议、地质工程专业技术表彰会议、庆功大会和各类专业年会等。②地质工作年报、月报、专报、新闻报道等。③相关会议记录。地质工作大事记的材料审核就是对收集来的各种材料,进行审查核准,认真考订,使大事记录准确无误。审查的方法:将不同工程施工单位对叙述同一件地质矿产事例的记录材料对照,也可寻找当事人,上门寻访等。审查可经过以下程序:对需在“大事记”中记录的每件事,力求多方核准一致,对有怀疑之处,考订清楚再予以收录;完成的初稿,分发给相关工程队伍或参与机关部门、相关当事人征求意见,补充不足材料,修改失误之处。最后,请审核部门领导或主管领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印刷或出版后再发现问题的,应予以勘误或其他方法弥补。地质工作大事记的主要结构有大事时间和大事叙述两个方面组成。大事时间,要求准确的年月日,采用公元时制。特殊地质工作事件,可精确到时分秒。大事叙述,叙述文字运用得当,讲究层次和叙述方法,地质专业术语不别通俗化。大事记,遵循一事一条规则,不必将几件事一起叙述,在同一时间内有几件地质工作事件发生且都需记录时,也应分事件各列条目分别叙述。叙述文字需将所叙地质工作大事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时有顺序,事有始末。这就要求编写人员具备相当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素养。叙述地质工作事件时,着重客观记录,可适当简要评述或者评价。如叙述苏58井钻获油流时,可加上“标志着苏北工业油流的历史性突破”等评价性词句。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分类,是按地质填图比例尺来划分的,即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详细程度的要求,分为:(1)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1 000 000,1:500 000);(2)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250 000,1:200 000,1:100 000);(3)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50 000,1:25 000)。上述分类中常用的比例尺是1:1 000 000,1:200 000和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范围,一般是按国际分幅(经纬度),或按工作任务要求划分。大、中比例尺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选择好调查的地区,选择的地区一般应符合下列原则:(1)国民经济建设或国防建设需要的地区;(2)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并已具备前期地质工作相适应的研究程度;(3)自然经济地理条件较好,或已有中、近期国家建设的发展计划,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地区;(4)确定调查范围时应尽量照顾国际分幅,保持图框的完整性并考虑与邻区图幅的连接。关于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进行,一般在地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比例尺的确定,一般应按照由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的顺序进行,以使得地质研究程度的逐步深入,符合人们对地质环境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根据多年来地质工作的经验总结,这种逐步深入的工作方法,能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在实际的地质调查区内直接进行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论文都有哪几种分类?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包括学士学位论文(batchelor thesis)、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thesis)和博士学位论文(PhD dissertation),是获得相关学位的必要材料。通常要求包含详细的背景与文献调研介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对结果的分析。其中,博士学位论文要求问题重要且有原创性贡献。三种学位论文都要求满足严谨的学术规范和遵循严密的写作逻辑。     选题(开题)报告    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般需要提交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包含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与意义、研究内容目标与思路、已有研究成果、研究计划和参考文献列表等内容。这是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前提,因此其写作质量要求不亚于最终的学位论文。     标准研究论文    这是最常见的原创论文形式,大多数发表在正规期刊上(一般需要经过苛刻的同行评审,但也有主审编辑直接录用的情况),也有的作为内部报告发表(如NACA Reports作为内部报告,具有极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一般情况下,提交的论文是以前没有发表过的原始研究结果,也没有同时提交到其它地方发表(但一部分内容可能出现在会议文集上)。这类论文一般包含假设、背景研究、方法和结果等内容,并且对发现进行解释,对可能的含义进行讨论。     综述文章    综述论文往往由编辑依据他人推荐邀请作者,但也存在自我推荐的情况。一般是特定领域的资深学者撰写的论文,用以介绍某一领域的进展、对所涉及的科学分支给与批判性评价、建设性分析并指出尚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类文章不属于原创工作,因为通常不要求受邀作者提供自己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三种类型: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s)、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s)和荟萃分析(meta-analyses)。一般情况下,综述文章较长,但也有期刊发表短评(short reviews)。     快报    这类文章的要求与期刊有关,有的强调短,有的强调快,但一般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自然》中的Letter是相对简短的科学文章,只包含科学问题的一个特定方面(它本质上是完整研究文章的较小版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少期刊既包含标准研究论文也包含快报,但也有期刊只发表快报类论文。     透视文章    一般情况下,透视是一篇简短的文章,提供处理一个常见问题的独特和新的视角。一般是针对一篇刚发表的论文,由杂志邀请该领域的权威写一篇短文作为透视,介绍该论文的原创性以及如何改变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也可以是对某个领域的基本概念或流行观点的学术评论,这些文章通常提出个人观点,评判与某一领域相关的广泛概念,可以是对一个单一概念或几个相关概念的评论。然而,也有一些期刊,例如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透视则指综述评论文章,由一位受邀的著名专家撰写的对某一特定主题研究状态的批判性分析,通常约为50-70页长,结构合理,这样一个没有专业知识就进入特定领域的人就可以获得并理解关键结果和当前的主要研究问题。     焦点论文    (某个领域或方向)    焦点论文一般是受邀专家针对期刊上刚发表的特别有趣的一篇文章进行评论和讨论,向更广泛的科学读者解释这篇论文的背景、重要性和含义,强调论文的主要发现和突破以及该研究对未来研究的影响。     技术性要点    技术性要点是描述新进展或初步重要结果的短文,往往出现在一些偏应用的期刊上(如美国的航空航天杂志——AIAA Journal)。这种文章不需要摘要,但包含结果的介绍和描述。     观点文章    观点文章一般较短,作者通常基于建设性评判和使用证据支持,对特定研究中使用的解释、分析或方法给出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理论或假设的优缺点。 这样的文章可用于促进对当前科学问题的讨论。     短评    这类短文用于吸引人们对以前发表的文章、书籍或报告的注意或提出评判,解释为什么应对它们感兴趣,以及它们对读者有什么启发。

属于D-理论分析,因为你这个去掉题目定语,就是对某问题的研究,一般针对这种论文,都是属于理论分析,其实这种论文不怎么好写,因为这是需要大量的实际考核数据作为支持,才能写出来,如果不知道怎么写文章,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文章写作教程可以学习。毕业论文关键是要过查重,一般本科只要不超过30%,就能够过。

要看你具体内容,也就是研究思路、方法。如果你是以调查研究为研究切入点,是F如果你是以基本点品牌理论、商标理论为研究基础解决发现的一些问题,是G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扩展资料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如何操作仪器等方法。撰写毕业论文是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它不仅有教师的指导与传授,可以减少摸索中的一些失误,少走弯路,而且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各环节,是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实践机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撰写论文是结合科研课题,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

(1)地质勘查设计有: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设计,总体设计及其单项专业技术设计、单项工程技术设计。一个地区或矿区(矿点)的地质勘查工作一般为一个地质工作项目,应按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设计编制阶段设计。若矿区分矿段(或井田)进行不同阶段的普查、详查和勘探工作时,可编制总体设计。编制阶段设计时,如有必要可另编单项专业技术设计或单项工程技术设计,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化探、航空地质、测绘、矿石加工技术取样、重要的探矿工程等的单项设计。阶段设计的任务,如许多年完成者,每年可根据新认识补充修改,不另编设计,只编年度工作安排或施工计划,以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依据。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的划分及其主要目的任务及要求1)预查目的任务: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的工程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矿产资源远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并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参考资料。要求:全面收集调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并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对有希望的地区,应选择几条路线,进行比例尺为1∶50000或1∶25000的路线地质踏勘,辅以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异常进行Ⅱ—Ⅲ级查证,圈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对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引起的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从基本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工程进行追索、验证,采集测试样品。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应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当有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以估算预测的资源量。2)普查的任务是通过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工作和取样工程,以及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对已知矿化区作出初步评价,对有详查价值地段圈出详查区范围,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基础资料。要求:通过1∶25000~1∶5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对区内地质特征的查明程度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矿地质条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通过1∶10000~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特征,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都要有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工程网度;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Ⅰ—Ⅱ级验证。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区域和测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对开采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依据与同类型矿山开采条件的对比,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作出评价;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度等。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矿石物质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小、有害组分及影响选治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对比,并就矿石加工选冶的性能作出概略评述。对无可类比的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对饰面石材还应做出“试采”检查。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资料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值得转入详查,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3)详查目的任务是对详查区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的工作和取样,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勘探提供依据,并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资料。要求通过:1∶10000~1∶2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描述矿床的地质模型。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了主矿体的矿体特征、空间分布,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对矿床开采可能影响的地区(矿山疏排水水位下降区、地面变形破坏区、矿山废弃物堆放场及其可能污染区)开展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及矿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水文地质参数、矿体围岩岩体质量及主要不良层位,估算矿坑涌水量,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作出评价。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易选的矿石可与同类矿石进行类比,一般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石还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饰面石材还应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直接提供开发时利用,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设计的要求。在详查区内,依据系统工程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以及实测的各种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料量,或经预可行性研究,分别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体设计、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供依据。4)勘探目的任务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区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通过应用各种勘查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密各种采样工程以及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在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矿山总体布置、矿山建设设计等方面提供依据。要求通过:1∶10000~1∶2000(必要时可用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及相应的工作,详细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规律,建立矿床的地质模型。详细控制主要矿体的特征、空间分布;详细查明矿石物质组成、赋存状态、矿石类型、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对破坏矿体或划分井田等有较大影响的断层、破碎带,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距;煤炭第一水平范围内的古河流冲刷、古隆起、较大陷落柱应有工程控制;对首采地段主矿体上、下盘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应一并勘探,以便同时开采;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共生矿产的勘查程度应视该矿种的特征而定。异体共生的应单独圈定矿体,同体共生的需要分采分选时也应分别圈定矿体或矿石类型。对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要详细查明。通过试验,获取计算参数,结合矿山工程计算首采区、第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的涌水量;预测不良工程地质和问题;对矿山排水、开采区的地面变形破坏、矿山废水排放与矿渣堆放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未开发过的新区,应对原生地质环境作出评价;老矿区则应针对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放射性、有害气体、各种不良自然地质现象的展布及危害性)进行调研,找出产生和形成条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治理措施。在矿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矿石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加工选冶性能试验。可类比的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一般矿石在实验室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实验扩大连续试验,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勘探时未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可依据系统工程及加密工程的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及各种实测的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论证后所确定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为矿山初步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探明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返本付息的需要。(2)编制设计要充分收集和研究工作区与区域的已有资料,深入现场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对各种方案进行认真比较,使设计尽量符合客观实际。(3)设计书的内容,要做到目的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叙述要力求层次清楚,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图件、附表清晰齐全。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基础地质与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土壤地质环境、旅游地质、地质灾害等。可根据不同地区突出各自的重点,但自然条件变化剧烈、人为活动频繁、重要经济发展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应作为重点调查内容。1 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既表现为自然环境的特征,又是控制和影响生态环境地质单元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部分一致。1 划分地貌类型1∶25万精度的生态地质调查首先从宏观上划分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6种地貌类型,见表1。表1 地貌形态分类参考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化-动力地貌、干旱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湖泊地貌、火山地貌。2 地貌调查的要求查明山川形态与走势,地形坡度、高差、切割起伏,地表汇水面积、分水岭位置和阶地发育特征。调查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分布规律、特征。调查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对土壤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等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调查地貌形态、变化特征,各种地形要素与植物生长、性质类型、生态构成及其分布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在垂直带上受小气候的影响而造成的土壤、植物的分带性。3 不同地貌类型的调查要求(见表2)表2 地质地貌调查主要任务要求2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要求基础地质调查基本上与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001—9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的相关要求一致。基础地质是生态环境地质的基础,但由于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区域都已开展过同等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矿产等内容的调查应以资料开发为主。1 岩石地层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四大岩类的分布范围。查明沉积岩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重点查明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的岩层结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对土壤层的影响等;查明火山岩的时代、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对土壤层地球化学的影响、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火山岩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侵入岩的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温压条件或深度、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成,地球化学特征,风化物的厚度、岩性及其对土壤地球化学的影响。2 地质构造查明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构造形迹的分布、形态、规模和结构面的产状、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序次、级别及其组合关系。查明大地构造对地貌单元、岩石地层分布和生态地质单元的宏观控制作用。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查明引起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构造部位。对活动性断裂应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如建筑物变形破坏、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开裂、断层运动、河流堵塞及改道等。3 矿产与能源调查内容与要求矿产与能源调查应通过资料开发加以研究。收集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论述矿产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论述矿产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4 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查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对层序。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通过第四纪地质的古地理研究,调查海岸、湖泊的变迁。第四纪地质及风化壳是土壤和生物生长的直接载体,是地质体与生物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质内容,因此它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野外调查的重点观测内容。3 水资源调查可分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两部分。1 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一致,可按平原区、丘陵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的不同要求开展。平原区:查明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丘陵区: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查明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岩溶地区:裸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他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补给关系;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的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滨海地区:查明咸淡水的分界面和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查明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研究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淡水富集带。2 地表水资源调查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收集主要河流、水库、湖泊的资源量,水位、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河流的输沙量和河流、水库、湖泊的灌溉能力等方面的资料。调查河流、水库、湖泊水位与地下潜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关系。调查地表水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来源。4 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可参照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调查30m 深度范围内各地层岩土体的分布和不同地层岩性的岩土工程物理力学性能,评价其稳定性。查明软弱土层或夹层,如淤泥、淤泥质土、炭质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调查岩溶区的岩层及夹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情况、构造破碎程度及其对岩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水动力或矿山开采引起的岩溶塌陷、地裂、岩崩等地质灾害。调查地震活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土壤盐渍化、海岸动力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的分布、发育程度、发生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对天然不良水质区进行划分。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的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和地面沉降进行调查。对水位下降造成的海水入侵开展调查,查明海水入侵的范围、强度和发展趋势。5 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基本上与《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第一稿)相关要求一致,调查土壤的土类(土类、亚类)和成土母岩的基本岩性、地层、地貌单元,调查、分析土壤的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查明热带地区特征土壤(砖红壤、燥红壤)的区域性、地带性分布,调查土壤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元素背景值和物理、化学特征。1 土壤分类参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即以反映成土条件的母质、地形、水热等因素影响为基础提出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六级分类系统,以亚类为最小分类级别作为调查依据。2 土壤调查调查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其影响土壤的可耕性、保留性、供给性和通透性。调查土壤的结构(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A层、B层、C层、D层的形成特征。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的描述可参照有关的农业土壤技术规范。调查土壤的养分状况。3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通过地球化学填图,查明区域土壤环境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分布及与母岩的关系,营养元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及丰缺情况,有害元素(或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与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4 评价土壤环境地质质量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地球化学背景、微量元素、污染元素的分布情况,制定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土壤质量评价。5 土地资源调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面积、分布、耕地肥力、生产力、利用情况、人均量、水利状况。查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相关评价。6 生态环境调查调查区域内植被的类型、分布规律、面积、覆盖率、生长状况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调查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构造地貌、地形的关系,植被与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土壤类型的关系,植被生长、退化、衰亡与水环境演化的关系,重点查明其与地下水水位埋深、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的关系。调查丘陵区植被生长、分布与地层岩石类型、岩性、成分及岩石风化程度的关系。调查植物资源的种类、生产力与开发利用情况,重点调查干旱地区、湖泊地区、海湾区生物类型的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7 重点地质灾害问题调查1 岩溶地区地面塌陷调查主要调查岩溶塌陷现象及类型,如塌陷点、塌陷群和塌陷的可溶岩类型、岩性结构分类、伴生现象等。调查形成岩溶塌陷的环境地质条件,主要有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第四系隐伏岩溶区(第四系覆盖的岩溶区和非可溶岩覆盖的埋藏型岩溶区,埋深500m以内),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现象等。调查岩溶塌陷的区域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如岩溶发育强、中、弱区域差异性,自然与人类活动诱发影响,岩溶塌陷的单体形态与群体组合,岩溶塌陷的强度、规模、时空动态等。2 平原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调查区域内抽取地下液态矿体(如水、石油等)的层位、地质结构、变形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诱发因素,地面沉降和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影响规模、灾害程度、沉降动态、发展演化等。调查城市(及矿区)地下水超量开采产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潜水为主)的规模(面积)和程度(沉降中心最大累计降深),统计降深与地面沉降、地裂缝伴生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控制地面沉降的允许降深,划分并圈定不同程度的沉降带。3 水土流失调查结合第四系地质、地貌调查和遥感图像的应用,着重调查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成因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调查研究区域历史演变、水分肥分流失量、泥沙去向,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不同侵蚀类型及成因调查如下。水力侵蚀调查:包括面蚀与沟蚀。面蚀调查包括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沟蚀调查包括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3个方面。应分别了解其年均侵蚀数量。重力侵蚀调查:主要在沟壑内,应包括崩塌、滑塌、泄流等主要形态及其与水力侵蚀相伴产生的泥石流。调查中应分别了解崩滑数量和在沟中被冲走的数量、影响的土地面积。在有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应另作专项调查。风力侵蚀:包括风力将原地的土壤或沙粒刮走和把外地的土壤(或沙粒)吹来埋压土地两个方面。调查中应了解土壤或沙粒刮走和运来的数量。在风沙区应调查沙丘的移动情况。各类土壤侵蚀形态,分别调查其侵蚀模数,并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分别划定其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调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调查。了解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中、小流域为单元,全面系统地调查流域内近年来(可从1980年开始)由开矿、修路、陡坡开荒、滥牧、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的地貌和植被、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结合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流域在大量人为活动破坏以前和以后洪水泥沙的变化情况,加以验证。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影响程度。调查研究成土母质类型(或岩石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程度。4 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调查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查明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沙漠化侵蚀类型、侵蚀量(流沙覆盖率)和侵蚀原因,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脆弱地区“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查。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开采地下水活动、生态平衡保护与地下水的密切关系等因素,采用“地下水生态水位”来衡量和评价荒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荒漠化程度。根据区域生物生产量指标的调查,进行荒漠化分级,分析评价其演变趋势。沙漠化问题一般判别标志如下。(1)沙漠化土地特点:一般沙漠化土地是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沙皆俱。半固定沙丘是介于固定与流动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土壤表面开始活化,尚未稳定,尚处于可逆变化阶段。(2)沙漠化的植物标记:以沙生植物为主、覆盖度较低为标记。(3)风沙化土地形成条件:①土壤条件,一般为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化学风化程度较低的沙质土和沙壤土。②植被条件,植被低矮稀疏,地面裸露,沙面活化。(4)风吹沙粒运动形式:一般小于05mm粒径的细土粒在空中作悬移运动;05~5mm粒径的土粒以跃移形式移动;5~0mm粒径的土粒以蠕移形式移动。5 土壤盐渍化调查结合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气带土壤水文地球化学背景与土壤地质调查,调查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盐渍化的程度、原因及其对农业、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内容要求:①查明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含盐类型、含盐度、溶蚀洞穴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及植物分布生长状况。②查明大气降水的积聚、径流、排泄、洪水淹没范围、冲蚀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质、水位及其变化与盐渍化的关系。③查明有害毛细水上升高度值与盐渍化的关系。对粉土、黏性土宜采用塑限含水量法确定,对沙土宜采用最大分子含水量法确定。④主要跟踪查明土壤可溶性盐如NaCl、Na2 SO4 的含量及聚集规律,pH 值的变化与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土壤的含盐量,对比判断盐渍化程度。经验公式如下:△W=88W546/(1+△)846式中:△W—土壤表层含盐量,以%计;W—地下水矿化度,g/L;△—地下水(夏灌前)埋深,m。一般要求在旱季(春季)土壤反盐严重时期进行盐渍化调查。原生盐渍(岩)土的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岩土中含有石膏、芒硝、岩盐(硫酸盐或氯化物)等易溶盐,其含量大于5%。土壤次生盐渍化一般判断:①研究表明,地下水位或埋深是衡量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的主要指标。判别盐渍化发生区域和盐渍化程度的依据主要是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状况。盐碱化程度与潜水埋深分级见表3。②一般而言,地下水埋深小于lm 为重度盐渍化区,埋深1~2m 为中度盐渍化区,埋深2~3m 为轻度盐渍化可能发生的区域,再结合土壤状况划分潜在的盐渍化区域。表3 盐碱土地区潜水埋深分级表6 海洋动力滨海岸地质灾害调查重点进行海水入侵、滨海岸侵蚀、港口淤积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结合滨海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滨海岸平原海水入侵区及入侵前锋带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土壤变化情况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调查和统计海水入侵引起的荒滩面积、农作物减产成数、机民井废弃及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控制性井孔进行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和定期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采样测试,掌握海水入侵范围、程度和速度并研究其影响及其控制因素。调查滨海岸(港口、河流入海口)的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查清侵蚀塌岸、港口淤积和河流淤积的成因、主导因素、影响范围和程度,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研究分析滨海岸的地质环境演化规律,对滨海岸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7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在矿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物(化)探手段及环境同位素化学分析、示踪等方法,对矿热害、矿坑突水问题做深入调查。(1)矿山地热害调查:①对热害发生的矿井(田)各开采水平的岩温、地下水温、矿区相关水文地质井孔的水温进行系统性测量及岩样、水样采集测试。②圈定区域地温场、水化学场,研究分析热害类型、规模、影响程度及与热储的关系。③适度进行矿区地热资源勘查,查清地热环境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热害治理及地热资源利用的意见。(2)矿坑突水地质调查:①查清矿山现开采、拟开采水平,工作面处于地下含水(层)系统的位置及其受顶、底板水威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②调查矿区的构造断裂的展布、产状、性质、规模,分析判断断裂的导水或阻水性。③在矿区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的基础上,划分矿坑突水易发区带;初步计算预报矿坑突水量大小,分析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8 地下水污染环境地质调查(1)水质受污染的一般指标调查:①物理方面的污染指标——浊度、色度、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放射性等。②化学方面的污染指标— —pH值、砷、氰、酚等化合物,汞、镉等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③生物方面的污染指标——大肠菌数、蛋白质、尿素等有机化合物,磷酸盐、生化需氧量(BO D)、化学需氧量(CO D)、灼烧减重等。④生理方面的污染指标——味、臭、外观等。常用的污水水质指标调查主要有: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溶解氧、pH 值、细菌数、有毒和有害物质等。(2)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①在收集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资料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基础上,查明地下水污染成分、污染指标及其污染程度;②以城镇为重点,查清地下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物及年均排污量;③查明地下水受污染的规模和污染晕状态,并按污染程度进行污染类型分区;④查明水源地周围的潜水、承压水的污染状况。查清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可能接受污染的含水层“天窗”、导水通道及其他污染途径。9 土壤污染环境地质调查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应在土壤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类型、污染途径、污染物质积累及其在土壤本身的自净作用和农作物吸收后土壤中污染组分的存在量与状态。(1)土壤环境污染物类型调查:①无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镍)、类金属(砷、硒等)、放射性元素(铯137、锶90等)、氟、酸、碱、盐等。其中尤以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危害最为严重。②有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酸类物质、氰化物、石油、稠环芳烃、洗涤剂及有害微生物、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其中尤以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制剂、稠环芳烃等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有机物在土壤环境中易累积,造成污染危害。(2)污染物输入途径调查:①污染灌溉。对污水和灌溉后的土壤进行取样对比,了解土壤中污染元素的含量、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②农药、化肥的使用。取样分析了解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及其对土壤的影响。③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染农田,了解废弃物对土壤的影响。淀积层(B层)污染物质积累调查。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调查。深入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降解、残留等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寻经济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因你的叙述的材料背景少,所以本人跟你几点参考,愿对你有帮助。题目的话你根据你做的重点来定题,作为金属矿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分析:矿床(矿产)的等值线构造图的描绘和分析成因;矿脉走向和成矿量的规模;该区层出现过的矿产有哪些;伴生矿物可以作为找矿成藏的依据之一;断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该区在古地史时期的一些构造变化情况,矿物沉积情况;及你通过你所携带设备实地踏勘以后得出的数据情况来分析成矿构造和规模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作为你分析该区是否有规模矿产出现的分析报告的素材。

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周家寰在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座谈会的专题报告 一、1999—2003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回顾  (一)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部署  1999-2002年,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指导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加强西部、确保重点、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强重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的区域评价,加大国家战略性矿种的普查评价力度,加强新类型矿床的研究与评价,同时兼顾矿产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总体工作部署思路是:  1、优先安排西部工作程度极低地区矿产资源区域评价。重点部署在新疆南部、西藏“一江两河”、藏东地区等,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程度,初步查明区域成矿环境、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主攻矿种和类型,圈定一批成矿远景区,并提出下一步评价工作的部署建议。  2、加强重要成矿区带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如雅鲁藏布江成矿区、西南三江、南岭地区、天山地区等,通过加强异常查证、矿点检查,面中求点,力争“十五”末,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一批具大型前景的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3、加大对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大型—特大型矿床的战略性勘查投入,如骑田岭锡矿、豫西南铅锌矿、西藏拉诺玛铅锌矿、吐哈盆地可地浸砂岩铀矿等,集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交一批重要矿种的新增资源量,为经济建设布局提供依据。  4、开展东部接替资源勘查。适度开展大型矿山(田)外围及深部的矿产勘查工作,为大中型国有矿山企业提供后备接替资源。  5、加强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主要围绕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和全球资源配置,开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和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对比研究;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远景区划和综合研究,开发和建设矿产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等。  2002年,健全完善后的中国地调局对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内涵、工作重点和总体部署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对战略性矿产勘查的矿种、地区、项目适当集中,进一步突出了国家需求这一战略性特点,突出了为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服务这一首要目标,突出了“摸清资源家底”和实现战略性矿产勘查新突破的近期主攻方向。具体部署将在2003-2005年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逐步落实。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成果显著  1999-2002年底,累计新发现矿产地421处,累积探获资源量(333+3341资源量,下同):铜1200万吨、铅锌3000万吨、铝土矿5600万吨、优质锰矿石8900万吨、铁锰矿石15亿吨、锡100万吨、金1000吨、银20000吨、钾盐29亿吨、磷矿石7500万吨,提高了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铜、铀、钾盐等短缺资源勘查走出了“山穷水尽”的艰难困境,展现出“柳暗花明”的美好前景。继东天山铜矿实现突破之后,西南三江地区、雅鲁藏布江成矿区、青海南部地区等铜矿勘查取得重大进展,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有望形成2-3处国家级铜矿勘查开发基地。铀矿勘查实现了从南方硬岩型到主攻北方可地浸砂岩型战略转移,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有效缓解了我国铀资源紧缺局面。新疆罗布泊钾盐勘查不仅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而且是继柴达木盆地之后我国钾盐找矿的又一重大突破,探求氯化钾资源量29亿吨,随着该矿床的开发将缓解我国钾盐产品供应紧缺局面。此外,钨、锡等我国传统优势矿产勘查形势喜人,探获锡资源量近百万吨,新发现一批重要找矿远景区。  东部工作程度较高地区的勘查工作仍不断取得新突破,展示出较大找矿潜力。南岭地区锡矿、豫西南铅锌银矿、闽中铅锌银矿等勘查不断获得新突破;辽宁青城子铅矿外围金银矿、江西德兴铜矿外围金矿、湖南柿竹园矿田的金船塘锡铋矿、水口山铅锌矿外围的仙人岩金矿、香花岭外围锡矿等接替资源勘查取得显著找矿成果。这些重大找矿成果对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缓解大中型国有矿山的资源危机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这个专业是新专业,好像是10年才添加的新专业,隶属地科系,专业全称是资源勘查,你说的地质勘查工程貌似学校没有,沾边的是地质学,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另外建议你打电话问问学校招生办,是否在你的省市此专业招生。如果不招生你可以在报志愿时选择同意专业调剂或者录取之后在报名时转专业。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王泽九 陆春榕按通常说法,地质工作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详查、勘探 ( 后统称矿产勘查) 及其相关的科学研究。它是一项实践性、探索性很强和应用性很广的调查研究工作,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的工作对象是几十亿年前形成的庞大而繁杂的地球,只有不断地调查研究和勘查,不断提高和深化对地球表层和深部情况的认识,才能不断寻找发现各类矿产资源,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基于此,加强地质工作和开展地质工作发展规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关地质工作发展规律有了专题研究,在此仅就地质工作中有关矿产勘查规律一些认识进行探讨。一、社会需求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的先行,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各类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利用离不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评价工作。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支柱之一的能源,目前 90% 以上是由矿产 ( 石油、天然气、煤、铀) 提供的; 另一支柱———原材料,基本上都是矿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产品需求旺盛,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各国 (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加强矿产勘查工作,这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矿产勘查是一项工作量最大、投资最多的地勘工作,世界上各个国家为获得接续资源,实现矿业持续发展,各国的矿产勘查公司或矿业公司都在不断地进行勘查,以发现新的矿床或新矿区。地质工作尤其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进步对矿产勘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严峻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形势,资源保证程度下降,后备资源不足,难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大力加强和推动矿产勘查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勘查工作,增加资源储量”。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然推动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在推动和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对外合作交流活动,重视全国和全球矿产资源成矿与分布规律的研究,力争寻找和发现大型超大型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二、科学研究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众所周知,矿产勘查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或谓主体) ,与地质调查工作一样,是一项充满实践性、探索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尤其在寻找深埋隐伏矿床和那些难以辨认的大型矿床中更是如此。根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矿床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过程,可以看出每一次重大发现、突破或进展,都离不开地质科学研究和成矿理论 ( 或模式) 的指导和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国外矿产勘查公司尤其是大型矿业公司很重视对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的地质科学研究,把地质研究作为矿产勘查的基础和前期工作。这是由于矿产资源在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丰度上的悬殊性、数量上的有限性、寻找上的探索性、勘查开发上的风险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此,必须重视矿产勘查中的地质科研工作。正如加拿大 BPH 矿产勘查公司的找矿地质学家所指出的,必须把科学研究贯穿于矿产勘查工作的全过程,认真研究勘查矿产的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不断提高和加深认识,是矿产勘查项目地质学家必须做的工作,是降低风险和发现各类矿产的基础,是提高矿产勘查效益的必要途径,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矿产勘查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工作,其所涉及的领域、工种、学科较多的是应用性科学。在我国,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地勘单位往往重视找矿勘探工作,而忽视找矿勘查过程中的地质科研工作,这必然影响矿产勘查成果的质量,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情况在我们 “多学科学协作推动地质工作发展”和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地质工作发展”中列举了许多事例,在此不再列述。随着我国地勘体制改革的深化,今后地勘单位必须加强和重视矿产勘查过程中的科研工作,降低矿产勘查风险,提高找矿勘查效果。而矿产勘查是通过地质调查与填图、采样、物化探和坑探、钻探等工作,研究解决有没有矿和矿在哪里? 能否找到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问题。其投入大、风险高,但成功后收益可观,回报率很高。为此,地勘单位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情况,研究拟定不同时期的找矿勘查计划,首先是拟定寻找和勘查何种矿产,这是矿产勘查工作要做的第一步。其次是矿种确定后应研究到什么地方去找矿探矿,即战略选区 ( 选择最有远景的地区或靶区) ,这时应认真研究分析已有的地质调查 ( 或勘查) 成果、前人的结论,通过地质调查与填图,以及物化探等工作,深入研究矿产的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剖析勘查的难度和风险,对找矿勘查地区的找矿潜力做出评价。选区正确与否对有效提高找矿成功率至关重要。第三是找矿勘探选区确定后应如何去找,这个阶段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应通过综合研究工作,重点提出可供应用的找矿勘查模式和找矿勘查的指导思想,同时要根据成矿地质背景和相关地质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找矿勘探技术方法。最后一步是通过钻探工作来证实是否有一定品位、一定规模的矿床存在。所有这些都是由于矿产勘查工作性质及其具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由此可以看出,找矿和矿产勘查工作是离不开地质科学研究的。三、科技进步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技术支撑尽管各类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但矿产勘查工作具有探索性强、风险性大的特点,属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行业,特别是对深部隐伏矿产勘查尤其如此。随着矿产勘查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展,矿产勘查难度的不断提高,矿产勘查风险也会随之加大。因此,今后矿产勘查工作将越来越依赖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多学科方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矿产勘查所需的成本必将不断增长。面对这种形势,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工作者除要研究成矿地质背景外,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方法与技术研究,不断总结矿产勘查实践中的经验和启示,扩大找矿视野,提高技术方法的探测水平和精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矿产勘查的风险,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收益最佳化。今后矿产勘查的难度必然越来越大,投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推动矿产勘查工作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探矿技术方法,特别是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新类型矿产、深部矿、隐伏矿和难识别矿的新技术、新方法。现代矿产勘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深部探测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已引起矿产勘查手段的巨大变革,将大大提高矿产勘查的工作效率,提高在大陆深部、深水区等寻找矿床的能力。例如,自 20 世纪末以来,全国地勘单位推广计算机制图技术,完成了由手工制图向计算机制图的转变,这是革命性的革新,使得表述地质勘查的地质图件质量和精度更高,更便于使用,更能提高找矿勘查水平。又如我国引进的 V8 多功能电法仪器,使得探测技术由原来的几百米提高到几千米。辽宁地勘局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沈阳地区地热资源勘查,打出了一眼井深 2180 米的地热井,掀起了沈阳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热潮。该局在岫岩地区勘查发现一处有望达到大型的隐伏硼矿床,主要是应用了综合信息技术。今后找矿勘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技术和高灵敏度的地球化学技术,而这些技术综合的成功核心是信息获取技术。当然,任何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靠实践来检验,人们对矿产勘查的评价最终要看勘查实效,是否找到矿 ( 尤其是大矿) 。也就是说矿产勘查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的实践,应以找到具有经济价值可以开发利用的矿床为目标。许多事例表明,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交叉与融合是矿产勘查的成功之路,也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四、坚持实践与提高素质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基本保证矿产勘查是实践性最强的地质学科,对其规律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一切理论、模型、准则与技术的应用,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所谓实践包括亲临野外、直接观测、前人数据与成果的分析或数值模拟试验等,但最根本、最主要的实践来自野外现场的调查、研究与观测。应该指出的是,要坚决克服和纠正当前出现的轻视实践、轻视野外调查,单纯依靠前人数据或成果,或单纯依靠某些概念进行矿产勘查工作及其规律研究的不良倾向,积极鼓励从事矿产勘查的地质技术人员尤其是年轻地质科技人员要带着矿产勘查的科学技术问题,深入野外观察、研究的实践,从实践中检验假设和发现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国内外各类矿产勘查工作实践表明,在任何地区找矿勘查,一般都是由面到点,由地表到地下,由粗到细的做法,往往从露头、老硐或铁帽等地表标志入手,先发现浅部矿产,然后再借助物化探和钻探工作成果,以及通过地质、物化探资料对深部成矿地质背景和各种成矿条件的深入细致分析,逐步向深部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地质技术人员,必须亲自到野外去调查研究、肉眼观察、寻找发现矿产。迄今还没有听过或报道过不亲自去野外调查研究或探测就能找到矿产的情况。显而易见,寻找和发现矿产往往属于长期奋战在野外第一线的地质科技人员,要在矿产勘查实践中磨炼培养出地质找矿勘查专家。培养和提高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人员的素质,除要掌握找矿勘查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外,更要提高地质科技人员的找矿能力。这就要求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人员深入野外现场,在找矿勘查的实践过程中,能掌握和辨认出与矿化特别是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有关的各种 (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 信息,认真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出有针对性、有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有把握对矿床做出有效的预测,不断实现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的新发现、新突破。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人员的找矿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经过多年野外实践磨炼和工作积累的过程,是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实践经验的综合表现。矿产勘查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是取得找矿和矿产勘查重要成果的关键因素。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地质科技人才,就不可能有找矿和勘查工作的重大发现和突破、进展。目前我国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最缺的是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地质科技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中央和地方部门、矿山企业、地勘单位等都要重视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既要积极吸引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找矿勘查学家或华人勘查地质人员回国参与矿产勘查工作,更要创造条件 ( 如从机制上、政策上改革及待遇改善上等) 培养中国自己的矿产勘查高级人才。对在职的矿产勘查技术人员要定期轮流培训,更新知识,请有关专家讲授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沿技术、实用技术和野外工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程序,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水平。尤其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地质科技人才,才能适应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五、保持稳定性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矿产资源的获得,包括勘查和开发两个阶段。勘查在于发现矿产,开发在于利用资源; 勘查的目的在于开采资源,是开采的基础; 勘查是开发的前期工作,没有矿产勘查则矿产开发将是盲目的,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而,矿产勘查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前瞻性、长期性。其基于:一是矿产勘查工作具有基础性。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而矿产勘查工作是提供物质基础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保证矿产勘查的稳定性,如果基础性工作不稳,则必然会影响方方面面的发展,后果将是严重的。20 世纪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后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转轨过程中,我国矿产勘查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出现萎缩和混乱情况,教训是惨重的。矿产勘查工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变化而轻易改变其稳定性。因此矿产资源的保证供给,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质工作的主体,必须保持矿产勘查工作的长期稳定,不可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短期波动或变化,而在政策上随之摆动。二是矿产勘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前瞻性。矿产勘查从发现、普查、详查、勘探到提供开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科学发现过程,探索性强、风险性大。据了解,探明一个大型金属矿床,一般需要经过 5 年以上的时间,有的甚至更长,国内外一概如此。同时,从探明资源储量到投入基建开采,还需要 2 ~ 3 年时间,真正构成一个大型固体能源或矿物原料供应基地,从前期勘查到开发利用需要 5 ~10 年时间,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矿产勘查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不可等到某种矿产资源短缺或矿山出现资源危机了,才去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否则,将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是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长期性。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是一种探索性工作、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许多矿床都是地质科技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全心投入、专心钻研、用心找矿勘查才发现的。矿产勘查投资大、风险高,找矿成功率取决于对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经过较长时间工作探索后积累和总结起来的。有些矿产尤其是大型矿产甚至要经过几上几下,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后才能发现。因此,矿产勘查工作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有稳定和精干的勘查队伍,而且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可能有所发现,作出贡献。矿产勘查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化探勘查等基础地质调查,并不断总结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通过运用各种探矿工程手段,边揭露、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提高认识,才能探明地下矿产资源。而且,即使发现了矿化线索,从中真正能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所以矿产勘查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性、稳定性,才能获得找矿效果。无论从地区、专业、人员组织等方面都要有一个长期稳定性,才有可能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 5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矿产勘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开始出现了保有矿产资源储量的负增长,多数大宗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已超过了增长量,许多大中型矿山也出现了资源危机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础性、前瞻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积极推动矿产勘查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六、宏观调控管理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机制支撑在矿产勘查开发领域,矿产资源的主管部门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是首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支撑。 适时调控矿产勘查部署和矿产资源供应总量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情况,对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和工作重点适时进行调控。如对国内紧缺或急需矿产资源,要加强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鼓励力度,积极推动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矿产资源,运用资源供应政策调控某些行业 ( 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 的过度投资; 采用有效措施控制和保护我国优势矿产 ( 如钨、锡、稀土等) 资源的勘查开发,为子孙后代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储备资源; 加强矿产勘查开发管理秩序整顿,加快资源整合,重点调整大中小型矿山比例,清理违规小矿山,培育和发展大型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集中度,增强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矿产勘查开发各个环节的调控管理,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首先政府要加大基础地质工作的调查研究与投入,降低矿产勘查风险,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服务并提供可信的基础地质资料,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技术经济水平,促进资源综合勘查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要立足于地勘单位、矿山企业进行科学的勘查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即以勘查一种矿产为主,对与其共伴生矿产进行全面勘查和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对资源危机矿山,特别是大中型矿区,要运用现代找矿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加强矿区深边部和外围的综合勘查和评价,扩大资源储量; 对围岩、尾矿也应进行适当评价,探索和评价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我国在矿产勘查开发中,经过多年投入和基础性先行的反复试验研究后,对煤矸石发电、制砖、低品位矿石堆浸等技术已基本成熟,可以满足二次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从废液、烟尘中回收稀散元素的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现在需要将这些带有共性的先进技术努力推广下去,提高我国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加强地质信息服务,推动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信息是当代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地质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公益性地质工作水平,尤其要提高重点成矿区 ( 带) 的区域矿产普查评价与预测水平,为矿产勘查开发提供基本条件和信息保证。加快建立矿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利用信息与情报网络服务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要为领导部门决算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地勘单位、矿山企业服务,向他们提供先进的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不断推动矿产勘查工作持续发展,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水平。与此同时要积极组织科普活动,启动舆论和宣传手段,广泛开展资源国情、矿情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普遍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矿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先进典型和经验。 构建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推动矿产勘查工作有序健康发展加快培育矿产勘查的主体市场,事关民生的行业一般都需要大型或骨干的企事业单位担当 “领军”职能,地勘行业或矿业也是如此。对此建议: 一是必须集资本与技术优势于一体,尽可能实施矿产勘查与开发一体化; 既要明确国有地勘队伍在国有资本运营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鼓励矿山企业与地勘单位联合投资创建新型的企业组织,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与规则进行运作; 同时,国家采取必要的税费政策,限制一次性矿权交易行为,鼓励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新型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与完善公益性与商业性两大地质勘查基金体系,政府运作的公益性基金,不以盈利为目标,对获得成功项目也只进行成本回收;对市场运作的商业性基金,可完全体现盈利的本性,面向社会进行开放式融资。与之相配合,积极探索体制改革转轨阶段,地勘企业事业单位融资与社会投资的现实可行途径。此外,还要建立矿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的征交办法,建立地质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参 考 文 献中国地质学会 2000 年中国地质研究会 中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 北京: 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学会 21 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 中国地质改革与发展 北京: 地质出版社中国矿业联合会 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刘益康 神眼之光———商业性矿产勘查 北京: 地质出版社孙枢等 地学与社会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主要侧重于中国早期造山运动研究。从大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一批区域地质矿产志撰成的基础上,对中国南方各省区区域构造、框架及其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特别对中国造山运动有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地质会志》3卷3-4期)本书已有专题论述,这里就不赘述。1927年翁文灏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会志》4卷1期),文中论述了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激烈,造山作用和造山活动强烈,并与欧洲同时代地壳运动相对比,发现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特点,故命名为燕山运动,文中试图以燕山为标准区,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了不整合、火山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在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会志》8卷1期)时,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后为谢家荣所补充,并在1936年、1937年划为五期。1929年丁文江在《地质会志》8卷2期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他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并倾向于施蒂勒造山运动同时性的观点,文中强调把燕山运动划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他在研究广西地质时,也曾提出过广西运动和越南运动的术语和概念。燕山运动虽为中国地质学家普遍应用,但各自都有不同划分原则。1931年李四光发表《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会志》11卷2期),文中对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做了精辟的论述,由于他多年从事造山运动的研究,系统的划分出若干运动系列,并对所划分的运动均给以科学概念和命名,诸如:怀远运动(O1-O2),柳江运动(D3-C1),淮南运动(C-C2),昆明运动(C2-C3),东吴运动(D1-D3),金子运动,淮阳运动(T2-T3),南象运动(T3-T1),宁镇运动(T3-K1)等。1936年谢家荣在《地质会志》15卷1期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后期造山运动》及《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会志》16卷)把中国造山运动划为五幕,即:前门夹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岭台组,前仕它里组,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张文佑1941年划分为三幕,三次地壳运动,1945年在黄汲清的《中国地质构造基本单位》中,划分为5期,等。在笔者引述李四光教授所著《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地质力学方法》第119页),文中列有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特抄录之以供参考。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丁文江的云南运动)(H?史蒂勒)青龙灰岩三叠系苏皖运动法尔琴运动山西系龙潭系蔡希斯坦(Zechstein)上罗廷根(Oberotliegend)第三幕东昊运动萨尔运动栖霞灰岩中罗廷根(Mitelrotliegend)太原系臭灰岩下罗廷根(Unterotliegend)船山灰岩沃特维尔系(OtwelSeries)中国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间断)第二幕昆明运动阿斯突里运动本溪系黄龙灰岩萨尔布雷克系(SarbrückSeries)瓦尔敦堡系(WaldenburgSeries)(间断)淮南运动苏台德运动和州灰岩维宪第一幕高骊山系建康运动金陵灰岩七里台页岩㊣╭╰乌桐石英岩杜内艾特罗约江南运动布锐东运动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燕山运动具有长期性,多幕性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和改造期。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十分关注燕山运动,还是因为燕山运动不仅是我国地质结构的极为重要的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致对整个东部特提斯带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除上述几位以外,我国许多地质学家一直对整个中国造山运动(包括黄山运动)都做过系统的观测与研究。1927年程裕祺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此文是程先生1938年在英国利物浦地质学会会报上发表的短文,文中阐述了中国之造山运动:(1)前震旦纪运动之二幕;(2)古生代前期喀里多运动(广西运动);(3)古生代后期海西运动(天山运动);(4)中生代燕山运动之五幕;(5)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之二幕。文中还指出毛理士(FKMorris)对中国造山运动的错误论点。1932年朱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幕》。1936年章鸿钊在《地质论评》创刊号上发表《中国中生代晚期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初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及《中国中生代初期之地壳与震旦运动之异点》,前一篇论文是综述性的,主要对翁文灏之燕山运动和丁文江造山运动的一些评述,同时探讨了震旦方向与地壳运动方向之关系,火成岩及其震旦运动的关系,最后还论及震旦向及震旦运动的成因、性质等;后一篇论文主要论及到地壳运动中的造山运动,认为运动方向与震旦向之间是直角相交的关系。1937年谢家荣在《地质论评》2卷5期上评述黄汲清等的《江西萍乡煤田中生代造山运动》,同年陈国达发表《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的型相》(《论评》2卷1期),同年田奇隽发表《湖南造山运动》(《论评》2卷1期)。1938年边兆祥在《地质论评》3卷6期上发表《安徽南部海西运动之末相》。1942年叶连俊、关士聪在《地质会志》上发表《陇南龙山造山运动之性质》(22卷3-4)。1942年郭文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滇北之造山运动》(7卷1-3)。1944年刘国昌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湘西之造山运动及其地理》(24卷3-4)。1945年米士(西南联大教授)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云南构造史》中,曾提出澄江运动和晋宁运动(《地质会志》25卷)。1945年喻德渊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淮阳山脉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会志》25卷),淮阳运动原为李四光于1939年提出创用,指三叠纪末期的褶皱运动,后为马鞍山、安庆的黄马青组与青龙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有人认为与金子运动相当。1947年李四光发表《关于震旦运动及华夏式构造线三个名词》(《评论》12卷5期)。1948年李树勋在《地质会志》(38卷3-4)上发表《祁连山区地层及造山运动之几个问题》。1947年黄汲清在《地质论评》(12卷1-2期)上发表《关于震旦运动》。以上属于中国造山运动研究及其论文列举,显示出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发展历史中一段对中国造山运动理论的探讨与理论成就概括,个别论文虽与上文论述有些论题有重复举例之处,为集中反映中国造山运动系统理论研究之全面,仅此致歉!正是由于中国早期地质基础雄厚,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以使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在资源保障上,从资源大国过渡到资源强国,在当代地质理论上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其中中国大地构造学现已是中国地质科学理论突破的亮点,这学科共同的特点是学说繁多,学派林立,学术气氛浓厚,可以说是繁花似锦、异彩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喜人的形势。除上述中国造山运动理论性探讨外,其他带有综述性的成果,也有着不同广度和深度的反映:诸如:1924年葛利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地槽的迁移》(3卷3-4)。1936年高平在《地质论评》1卷4期发表《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文中认为中国东南部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繁多,其分布与东南部之地质构造格局密切相关,认为地壳活动常以地下岩浆之移动而起波动作用,基本论点正符合于曾流行的地壳波动论和地壳均衡理论,认为地壳运动完全与中生代末期之花岗岩侵入是同步同时,并作为其原动力,文中附一幅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图,颇有参考价值。1936年赵金科在《地质论评》1卷4期上发表《震旦纪地层之分布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首先肯定了德国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并运用葛利普的地极控制论研究震旦纪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及古地理,在《震旦纪大地槽及联合古陆中之位置》一文中论及亚洲东部的古亚洲大地槽,北美西部考得兰瑞大地槽,与南美安底斯大地槽相互衔接、围绕北半球大陆周围的环形状大地槽:其论点即认为当时大地槽均在陆之边缘,而环绕分布与理念不同,而当时之大陆为一体,南北美、欧亚非澳各洲均属相连,即大家所熟悉的联合古陆(Paugoca)。1937年谢家荣继叶良辅等之《北京西山地质志》后,在《地质论评》2卷上发表《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文中认为北京西山地质构造自西北向东南有两个背斜层,其间有清水尖庙安岭之向斜层为最高峰,北岭的向斜层及房山周口店背斜层等,都是这个区域的重要构造,文中也论及到陈凯所发现的逆掩断层。1941年李四光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廓》(21卷1期)。1944年刘国昌在《会志》上发表《贵州威宁水城之地质构造》,曾繁印在《会志》上发表《瓦山峨嵋山区之地质构造》(1940年)。1944年张寿常在《地质会志》(24卷1-2)上发表《谈小型构造》及《岩石解理之生成及其在地质现象上之应用》(《会志》26卷,1946年)。1944年张文佑发表《X及T式节理初记》(《会志》24卷3-4期),文中论及X型节理的生成,论述了大量模拟试验工作和数据,相继还发表《测量节理应注意的几点》(1948年)以及《劈理节理发育初步探讨》(《地质论评》15卷1-3期),反映出他在李四光老师指导下所取得地质力学方面的成果。1945年黄汲清在《地质专报》第20号上发表名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On Major Teatonic Forms of China)。黄先生在多年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槽—地台单位的内涵,按历史分析和建立起的独道的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几个前寒武纪地块,特别中朝地块等。地块概念系1922年阿尔岗(EArgand)所创用,诸如:印度地块(Serindia)和震旦地块等;在阐述褶皱中论及到加里东褶皱、华力西褶皱、印支褶皱,燕山褶皱和喜马拉雅褶皱及其分布特征,论述中着重强调新中生代的基底褶皱的影响和作用,认为这是形成中国东部独特的多旋回构造,并创造性把亚洲划分为: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三个主要构造型式,以活动论观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编绘有《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该文后来以专著形式出版,是一部流传广远的中国地质构造名著,是国内外赋有盛名的论著,有英文版和俄文版,俄文版由著名大地构造学家沙茨基院士作“序”,做了高度评价。1944年王超翔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云南东北地质构造及其与云南弧之关系》(9卷1-2)。1948年徐铁良在《论评》上发表《“秦岭弧”构造之我见》(13卷1-2)。1948年孙殿卿、徐煜坚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豫皖边境长山一带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向构造线之反接现象》(13卷1-2)。1948年李春昱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褶皱现象和动力来源的关系问题》(14卷4-6)。1949年梁文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祁连山西段之近代运动》(14卷4-6)。1948年李四光发表《新华夏海之起源》(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的论文集,第53-62页,《地质论评》13卷5-6)。1949年李四光发表《中国的造山历史和构造轮廓》(第7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录第2卷,26-44页,新西兰出版)。总之,从以上所述,中国地质学家经过半个世纪以来对造山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倾注过大量精力的研究,取得新的认识。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义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文灏又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分别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丁文江(1929年)把燕山运动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谢家荣(1936年、1937年)将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分别以前门头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邻台组、前坨里组、前长辛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李四光(1939年)在燕山运动名下分为六个幕,它从中三叠世末,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张文佑等(1941年)将燕山运动包括宁镇、兴安、闽浙三次地壳运动。黄汲清(1945年)认为谢家荣的燕山运动第一幕应属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区的燕山运动分为前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三个幕。后来(1960年)黄汲清又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并认为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到中国西部。李春昱(1948—1951年)把燕山运动只作为侏罗纪晚期,或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的一个幕,后来(1964年)他又将其限定是侏罗纪—白垩纪间的地壳运动。赵宗溥(1959年、1963年)先后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划分为三个和六个造山幕,并认为此运动延续到始新世。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在不同的构造部位,燕山运动的强度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如就我国东部以至整个西滨太平洋带来说,燕山期的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有着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燕山期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点,与此相应,燕山期的岩浆喷发与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的特点。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目前看来,燕山运动不仅为我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这一时期地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及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说明】以上主要内容取录自《地质辞典》(一)392页,地质出版社,1983年。根据最近,中国地质学院研究员董树文先生对“燕山运动”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发表《“燕山运动”新定义重塑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史》专题,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重塑了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历史,重新厘定了燕山运动的定义,是我国近年来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对东亚大陆力学过程的新认识。“燕山运动”是翁文灏先生1927年在东京泛太平洋科学大会上最早命名的,作为陆内造山的典型记录,“燕山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家对世界地质科学理论贡献的经典。几十年来,燕山运动的概念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精细过程与定年和动力学起因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在学界也明显存在许多,甚至根本性的分歧。但董树文先生在文中表示: “随着近年华北地块周边和中国东部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以及东亚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计划的实施,我们能更加全面审视侏罗纪构造演化及其区域动力学机理,从多层面诠释燕山运动的内涵及其动力学本质。”根据董树文的研究,在65亿年中—晚侏罗世前后,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内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据了解,燕山运动时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期,伴随着大规模构造运动导致岩浆侵入—火山爆发作用,约80%的大中型金属矿床在这一阶段形成。同时构造作用形成地质环境的巨变导致燕辽生物群的更替,“燕山期”也成为生物进化的激变期。因此“燕山运动”在我国甚至在东亚具有特殊的地质意义,是全球中生代构造演变的重大事件。【致谢】有关上述引文,参考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网站。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在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是地质工程的一个方向,还有一个方向是岩土工程,现在大概理解了两者的区别了吧,后者面更广,就业面也广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