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7 00:52:07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王泽九 陆春榕按通常说法,地质工作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详查、勘探 ( 后统称矿产勘查) 及其相关的科学研究。它是一项实践性、探索性很强和应用性很广的调查研究工作,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的工作对象是几十亿年前形成的庞大而繁杂的地球,只有不断地调查研究和勘查,不断提高和深化对地球表层和深部情况的认识,才能不断寻找发现各类矿产资源,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基于此,加强地质工作和开展地质工作发展规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关地质工作发展规律有了专题研究,在此仅就地质工作中有关矿产勘查规律一些认识进行探讨。一、社会需求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的先行,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各类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利用离不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评价工作。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支柱之一的能源,目前 90% 以上是由矿产 ( 石油、天然气、煤、铀) 提供的; 另一支柱———原材料,基本上都是矿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产品需求旺盛,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各国 (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加强矿产勘查工作,这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矿产勘查是一项工作量最大、投资最多的地勘工作,世界上各个国家为获得接续资源,实现矿业持续发展,各国的矿产勘查公司或矿业公司都在不断地进行勘查,以发现新的矿床或新矿区。地质工作尤其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进步对矿产勘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严峻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形势,资源保证程度下降,后备资源不足,难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大力加强和推动矿产勘查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勘查工作,增加资源储量”。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然推动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在推动和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对外合作交流活动,重视全国和全球矿产资源成矿与分布规律的研究,力争寻找和发现大型超大型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二、科学研究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众所周知,矿产勘查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或谓主体) ,与地质调查工作一样,是一项充满实践性、探索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尤其在寻找深埋隐伏矿床和那些难以辨认的大型矿床中更是如此。根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矿床尤其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过程,可以看出每一次重大发现、突破或进展,都离不开地质科学研究和成矿理论 ( 或模式) 的指导和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国外矿产勘查公司尤其是大型矿业公司很重视对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的地质科学研究,把地质研究作为矿产勘查的基础和前期工作。这是由于矿产资源在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丰度上的悬殊性、数量上的有限性、寻找上的探索性、勘查开发上的风险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此,必须重视矿产勘查中的地质科研工作。正如加拿大 BPH 矿产勘查公司的找矿地质学家所指出的,必须把科学研究贯穿于矿产勘查工作的全过程,认真研究勘查矿产的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不断提高和加深认识,是矿产勘查项目地质学家必须做的工作,是降低风险和发现各类矿产的基础,是提高矿产勘查效益的必要途径,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矿产勘查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工作,其所涉及的领域、工种、学科较多的是应用性科学。在我国,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影响,地勘单位往往重视找矿勘探工作,而忽视找矿勘查过程中的地质科研工作,这必然影响矿产勘查成果的质量,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情况在我们 “多学科学协作推动地质工作发展”和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地质工作发展”中列举了许多事例,在此不再列述。随着我国地勘体制改革的深化,今后地勘单位必须加强和重视矿产勘查过程中的科研工作,降低矿产勘查风险,提高找矿勘查效果。而矿产勘查是通过地质调查与填图、采样、物化探和坑探、钻探等工作,研究解决有没有矿和矿在哪里? 能否找到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问题。其投入大、风险高,但成功后收益可观,回报率很高。为此,地勘单位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情况,研究拟定不同时期的找矿勘查计划,首先是拟定寻找和勘查何种矿产,这是矿产勘查工作要做的第一步。其次是矿种确定后应研究到什么地方去找矿探矿,即战略选区 ( 选择最有远景的地区或靶区) ,这时应认真研究分析已有的地质调查 ( 或勘查) 成果、前人的结论,通过地质调查与填图,以及物化探等工作,深入研究矿产的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剖析勘查的难度和风险,对找矿勘查地区的找矿潜力做出评价。选区正确与否对有效提高找矿成功率至关重要。第三是找矿勘探选区确定后应如何去找,这个阶段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应通过综合研究工作,重点提出可供应用的找矿勘查模式和找矿勘查的指导思想,同时要根据成矿地质背景和相关地质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找矿勘探技术方法。最后一步是通过钻探工作来证实是否有一定品位、一定规模的矿床存在。所有这些都是由于矿产勘查工作性质及其具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由此可以看出,找矿和矿产勘查工作是离不开地质科学研究的。三、科技进步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技术支撑尽管各类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但矿产勘查工作具有探索性强、风险性大的特点,属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行业,特别是对深部隐伏矿产勘查尤其如此。随着矿产勘查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展,矿产勘查难度的不断提高,矿产勘查风险也会随之加大。因此,今后矿产勘查工作将越来越依赖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多学科方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矿产勘查所需的成本必将不断增长。面对这种形势,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工作者除要研究成矿地质背景外,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方法与技术研究,不断总结矿产勘查实践中的经验和启示,扩大找矿视野,提高技术方法的探测水平和精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思路和技术方法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矿产勘查的风险,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收益最佳化。今后矿产勘查的难度必然越来越大,投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推动矿产勘查工作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探矿技术方法,特别是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新类型矿产、深部矿、隐伏矿和难识别矿的新技术、新方法。现代矿产勘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深部探测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已引起矿产勘查手段的巨大变革,将大大提高矿产勘查的工作效率,提高在大陆深部、深水区等寻找矿床的能力。例如,自 20 世纪末以来,全国地勘单位推广计算机制图技术,完成了由手工制图向计算机制图的转变,这是革命性的革新,使得表述地质勘查的地质图件质量和精度更高,更便于使用,更能提高找矿勘查水平。又如我国引进的 V8 多功能电法仪器,使得探测技术由原来的几百米提高到几千米。辽宁地勘局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沈阳地区地热资源勘查,打出了一眼井深 2180 米的地热井,掀起了沈阳地区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热潮。该局在岫岩地区勘查发现一处有望达到大型的隐伏硼矿床,主要是应用了综合信息技术。今后找矿勘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技术和高灵敏度的地球化学技术,而这些技术综合的成功核心是信息获取技术。当然,任何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靠实践来检验,人们对矿产勘查的评价最终要看勘查实效,是否找到矿 ( 尤其是大矿) 。也就是说矿产勘查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的实践,应以找到具有经济价值可以开发利用的矿床为目标。许多事例表明,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交叉与融合是矿产勘查的成功之路,也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四、坚持实践与提高素质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基本保证矿产勘查是实践性最强的地质学科,对其规律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一切理论、模型、准则与技术的应用,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所谓实践包括亲临野外、直接观测、前人数据与成果的分析或数值模拟试验等,但最根本、最主要的实践来自野外现场的调查、研究与观测。应该指出的是,要坚决克服和纠正当前出现的轻视实践、轻视野外调查,单纯依靠前人数据或成果,或单纯依靠某些概念进行矿产勘查工作及其规律研究的不良倾向,积极鼓励从事矿产勘查的地质技术人员尤其是年轻地质科技人员要带着矿产勘查的科学技术问题,深入野外观察、研究的实践,从实践中检验假设和发现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国内外各类矿产勘查工作实践表明,在任何地区找矿勘查,一般都是由面到点,由地表到地下,由粗到细的做法,往往从露头、老硐或铁帽等地表标志入手,先发现浅部矿产,然后再借助物化探和钻探工作成果,以及通过地质、物化探资料对深部成矿地质背景和各种成矿条件的深入细致分析,逐步向深部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地质技术人员,必须亲自到野外去调查研究、肉眼观察、寻找发现矿产。迄今还没有听过或报道过不亲自去野外调查研究或探测就能找到矿产的情况。显而易见,寻找和发现矿产往往属于长期奋战在野外第一线的地质科技人员,要在矿产勘查实践中磨炼培养出地质找矿勘查专家。培养和提高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人员的素质,除要掌握找矿勘查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外,更要提高地质科技人员的找矿能力。这就要求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人员深入野外现场,在找矿勘查的实践过程中,能掌握和辨认出与矿化特别是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有关的各种 (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 信息,认真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出有针对性、有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有把握对矿床做出有效的预测,不断实现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的新发现、新突破。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人员的找矿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经过多年野外实践磨炼和工作积累的过程,是矿产勘查的地质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实践经验的综合表现。矿产勘查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是取得找矿和矿产勘查重要成果的关键因素。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地质科技人才,就不可能有找矿和勘查工作的重大发现和突破、进展。目前我国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最缺的是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地质科技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中央和地方部门、矿山企业、地勘单位等都要重视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既要积极吸引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找矿勘查学家或华人勘查地质人员回国参与矿产勘查工作,更要创造条件 ( 如从机制上、政策上改革及待遇改善上等) 培养中国自己的矿产勘查高级人才。对在职的矿产勘查技术人员要定期轮流培训,更新知识,请有关专家讲授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沿技术、实用技术和野外工作的基础知识和操作程序,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水平。尤其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出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地质科技人才,才能适应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五、保持稳定性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矿产资源的获得,包括勘查和开发两个阶段。勘查在于发现矿产,开发在于利用资源; 勘查的目的在于开采资源,是开采的基础; 勘查是开发的前期工作,没有矿产勘查则矿产开发将是盲目的,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而,矿产勘查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前瞻性、长期性。其基于:一是矿产勘查工作具有基础性。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而矿产勘查工作是提供物质基础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保证矿产勘查的稳定性,如果基础性工作不稳,则必然会影响方方面面的发展,后果将是严重的。20 世纪 “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后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转轨过程中,我国矿产勘查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出现萎缩和混乱情况,教训是惨重的。矿产勘查工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变化而轻易改变其稳定性。因此矿产资源的保证供给,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质工作的主体,必须保持矿产勘查工作的长期稳定,不可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短期波动或变化,而在政策上随之摆动。二是矿产勘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前瞻性。矿产勘查从发现、普查、详查、勘探到提供开采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科学发现过程,探索性强、风险性大。据了解,探明一个大型金属矿床,一般需要经过 5 年以上的时间,有的甚至更长,国内外一概如此。同时,从探明资源储量到投入基建开采,还需要 2 ~ 3 年时间,真正构成一个大型固体能源或矿物原料供应基地,从前期勘查到开发利用需要 5 ~10 年时间,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矿产勘查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不可等到某种矿产资源短缺或矿山出现资源危机了,才去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否则,将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三是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长期性。地质找矿和矿产勘查是一种探索性工作、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许多矿床都是地质科技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全心投入、专心钻研、用心找矿勘查才发现的。矿产勘查投资大、风险高,找矿成功率取决于对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经过较长时间工作探索后积累和总结起来的。有些矿产尤其是大型矿产甚至要经过几上几下,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后才能发现。因此,矿产勘查工作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有稳定和精干的勘查队伍,而且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可能有所发现,作出贡献。矿产勘查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探、化探勘查等基础地质调查,并不断总结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通过运用各种探矿工程手段,边揭露、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提高认识,才能探明地下矿产资源。而且,即使发现了矿化线索,从中真正能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所以矿产勘查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性、稳定性,才能获得找矿效果。无论从地区、专业、人员组织等方面都要有一个长期稳定性,才有可能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 5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矿产勘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但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开始出现了保有矿产资源储量的负增长,多数大宗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已超过了增长量,许多大中型矿山也出现了资源危机的状况。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础性、前瞻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积极推动矿产勘查工作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六、宏观调控管理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机制支撑在矿产勘查开发领域,矿产资源的主管部门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是首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支撑。 适时调控矿产勘查部署和矿产资源供应总量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情况,对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和工作重点适时进行调控。如对国内紧缺或急需矿产资源,要加强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鼓励力度,积极推动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矿产资源,运用资源供应政策调控某些行业 ( 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 的过度投资; 采用有效措施控制和保护我国优势矿产 ( 如钨、锡、稀土等) 资源的勘查开发,为子孙后代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储备资源; 加强矿产勘查开发管理秩序整顿,加快资源整合,重点调整大中小型矿山比例,清理违规小矿山,培育和发展大型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集中度,增强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矿产勘查开发各个环节的调控管理,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首先政府要加大基础地质工作的调查研究与投入,降低矿产勘查风险,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服务并提供可信的基础地质资料,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技术经济水平,促进资源综合勘查和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要立足于地勘单位、矿山企业进行科学的勘查开发,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即以勘查一种矿产为主,对与其共伴生矿产进行全面勘查和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种矿产资源。对资源危机矿山,特别是大中型矿区,要运用现代找矿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加强矿区深边部和外围的综合勘查和评价,扩大资源储量; 对围岩、尾矿也应进行适当评价,探索和评价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我国在矿产勘查开发中,经过多年投入和基础性先行的反复试验研究后,对煤矸石发电、制砖、低品位矿石堆浸等技术已基本成熟,可以满足二次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从废液、烟尘中回收稀散元素的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现在需要将这些带有共性的先进技术努力推广下去,提高我国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加强地质信息服务,推动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信息是当代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地质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公益性地质工作水平,尤其要提高重点成矿区 ( 带) 的区域矿产普查评价与预测水平,为矿产勘查开发提供基本条件和信息保证。加快建立矿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利用信息与情报网络服务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要为领导部门决算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地勘单位、矿山企业服务,向他们提供先进的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不断推动矿产勘查工作持续发展,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水平。与此同时要积极组织科普活动,启动舆论和宣传手段,广泛开展资源国情、矿情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普遍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矿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先进典型和经验。 构建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推动矿产勘查工作有序健康发展加快培育矿产勘查的主体市场,事关民生的行业一般都需要大型或骨干的企事业单位担当 “领军”职能,地勘行业或矿业也是如此。对此建议: 一是必须集资本与技术优势于一体,尽可能实施矿产勘查与开发一体化; 既要明确国有地勘队伍在国有资本运营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鼓励矿山企业与地勘单位联合投资创建新型的企业组织,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与规则进行运作; 同时,国家采取必要的税费政策,限制一次性矿权交易行为,鼓励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新型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与完善公益性与商业性两大地质勘查基金体系,政府运作的公益性基金,不以盈利为目标,对获得成功项目也只进行成本回收;对市场运作的商业性基金,可完全体现盈利的本性,面向社会进行开放式融资。与之相配合,积极探索体制改革转轨阶段,地勘企业事业单位融资与社会投资的现实可行途径。此外,还要建立矿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税费的征交办法,建立地质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参 考 文 献中国地质学会 2000 年中国地质研究会 中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 北京: 地质出版社中国地质学会 21 世纪中国地质研究分会 中国地质改革与发展 北京: 地质出版社中国矿业联合会 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刘益康 神眼之光———商业性矿产勘查 北京: 地质出版社孙枢等 地学与社会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主要侧重于中国早期造山运动研究。从大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一批区域地质矿产志撰成的基础上,对中国南方各省区区域构造、框架及其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特别对中国造山运动有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地质会志》3卷3-4期)本书已有专题论述,这里就不赘述。1927年翁文灏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会志》4卷1期),文中论述了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激烈,造山作用和造山活动强烈,并与欧洲同时代地壳运动相对比,发现中国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的特点,故命名为燕山运动,文中试图以燕山为标准区,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了不整合、火山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在发表《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会志》8卷1期)时,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后为谢家荣所补充,并在1936年、1937年划为五期。1929年丁文江在《地质会志》8卷2期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他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并倾向于施蒂勒造山运动同时性的观点,文中强调把燕山运动划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他在研究广西地质时,也曾提出过广西运动和越南运动的术语和概念。燕山运动虽为中国地质学家普遍应用,但各自都有不同划分原则。1931年李四光发表《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会志》11卷2期),文中对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做了精辟的论述,由于他多年从事造山运动的研究,系统的划分出若干运动系列,并对所划分的运动均给以科学概念和命名,诸如:怀远运动(O1-O2),柳江运动(D3-C1),淮南运动(C-C2),昆明运动(C2-C3),东吴运动(D1-D3),金子运动,淮阳运动(T2-T3),南象运动(T3-T1),宁镇运动(T3-K1)等。1936年谢家荣在《地质会志》15卷1期发表《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后期造山运动》及《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会志》16卷)把中国造山运动划为五幕,即:前门夹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岭台组,前仕它里组,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张文佑1941年划分为三幕,三次地壳运动,1945年在黄汲清的《中国地质构造基本单位》中,划分为5期,等。在笔者引述李四光教授所著《中国东南部古生代后期之造山运动》(《地质力学方法》第119页),文中列有中国东南部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特抄录之以供参考。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丁文江的云南运动)(H?史蒂勒)青龙灰岩三叠系苏皖运动法尔琴运动山西系龙潭系蔡希斯坦(Zechstein)上罗廷根(Oberotliegend)第三幕东昊运动萨尔运动栖霞灰岩中罗廷根(Mitelrotliegend)太原系臭灰岩下罗廷根(Unterotliegend)船山灰岩沃特维尔系(OtwelSeries)中国造山运动与欧洲对比表中国北部中国西南部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间断)第二幕昆明运动阿斯突里运动本溪系黄龙灰岩萨尔布雷克系(SarbrückSeries)瓦尔敦堡系(WaldenburgSeries)(间断)淮南运动苏台德运动和州灰岩维宪第一幕高骊山系建康运动金陵灰岩七里台页岩㊣╭╰乌桐石英岩杜内艾特罗约江南运动布锐东运动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燕山运动具有长期性,多幕性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和改造期。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十分关注燕山运动,还是因为燕山运动不仅是我国地质结构的极为重要的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致对整个东部特提斯带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除上述几位以外,我国许多地质学家一直对整个中国造山运动(包括黄山运动)都做过系统的观测与研究。1927年程裕祺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中国造山运动》,此文是程先生1938年在英国利物浦地质学会会报上发表的短文,文中阐述了中国之造山运动:(1)前震旦纪运动之二幕;(2)古生代前期喀里多运动(广西运动);(3)古生代后期海西运动(天山运动);(4)中生代燕山运动之五幕;(5)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之二幕。文中还指出毛理士(FKMorris)对中国造山运动的错误论点。1932年朱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幕》。1936年章鸿钊在《地质论评》创刊号上发表《中国中生代晚期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初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及《中国中生代初期之地壳与震旦运动之异点》,前一篇论文是综述性的,主要对翁文灏之燕山运动和丁文江造山运动的一些评述,同时探讨了震旦方向与地壳运动方向之关系,火成岩及其震旦运动的关系,最后还论及震旦向及震旦运动的成因、性质等;后一篇论文主要论及到地壳运动中的造山运动,认为运动方向与震旦向之间是直角相交的关系。1937年谢家荣在《地质论评》2卷5期上评述黄汲清等的《江西萍乡煤田中生代造山运动》,同年陈国达发表《广东境内燕山运动的构造的型相》(《论评》2卷1期),同年田奇隽发表《湖南造山运动》(《论评》2卷1期)。1938年边兆祥在《地质论评》3卷6期上发表《安徽南部海西运动之末相》。1942年叶连俊、关士聪在《地质会志》上发表《陇南龙山造山运动之性质》(22卷3-4)。1942年郭文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滇北之造山运动》(7卷1-3)。1944年刘国昌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湘西之造山运动及其地理》(24卷3-4)。1945年米士(西南联大教授)在《地质会志》上发表《云南构造史》中,曾提出澄江运动和晋宁运动(《地质会志》25卷)。1945年喻德渊在《地质会志》上发表《淮阳山脉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会志》25卷),淮阳运动原为李四光于1939年提出创用,指三叠纪末期的褶皱运动,后为马鞍山、安庆的黄马青组与青龙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有人认为与金子运动相当。1947年李四光发表《关于震旦运动及华夏式构造线三个名词》(《评论》12卷5期)。1948年李树勋在《地质会志》(38卷3-4)上发表《祁连山区地层及造山运动之几个问题》。1947年黄汲清在《地质论评》(12卷1-2期)上发表《关于震旦运动》。以上属于中国造山运动研究及其论文列举,显示出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发展历史中一段对中国造山运动理论的探讨与理论成就概括,个别论文虽与上文论述有些论题有重复举例之处,为集中反映中国造山运动系统理论研究之全面,仅此致歉!正是由于中国早期地质基础雄厚,为新中国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以使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在资源保障上,从资源大国过渡到资源强国,在当代地质理论上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其中中国大地构造学现已是中国地质科学理论突破的亮点,这学科共同的特点是学说繁多,学派林立,学术气氛浓厚,可以说是繁花似锦、异彩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喜人的形势。除上述中国造山运动理论性探讨外,其他带有综述性的成果,也有着不同广度和深度的反映:诸如:1924年葛利普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地槽的迁移》(3卷3-4)。1936年高平在《地质论评》1卷4期发表《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文中认为中国东南部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繁多,其分布与东南部之地质构造格局密切相关,认为地壳活动常以地下岩浆之移动而起波动作用,基本论点正符合于曾流行的地壳波动论和地壳均衡理论,认为地壳运动完全与中生代末期之花岗岩侵入是同步同时,并作为其原动力,文中附一幅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图,颇有参考价值。1936年赵金科在《地质论评》1卷4期上发表《震旦纪地层之分布及其古地理意义》,文中首先肯定了德国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并运用葛利普的地极控制论研究震旦纪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及古地理,在《震旦纪大地槽及联合古陆中之位置》一文中论及亚洲东部的古亚洲大地槽,北美西部考得兰瑞大地槽,与南美安底斯大地槽相互衔接、围绕北半球大陆周围的环形状大地槽:其论点即认为当时大地槽均在陆之边缘,而环绕分布与理念不同,而当时之大陆为一体,南北美、欧亚非澳各洲均属相连,即大家所熟悉的联合古陆(Paugoca)。1937年谢家荣继叶良辅等之《北京西山地质志》后,在《地质论评》2卷上发表《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文中认为北京西山地质构造自西北向东南有两个背斜层,其间有清水尖庙安岭之向斜层为最高峰,北岭的向斜层及房山周口店背斜层等,都是这个区域的重要构造,文中也论及到陈凯所发现的逆掩断层。1941年李四光在《地质会志》上发表《广西台地构造之轮廓》(21卷1期)。1944年刘国昌在《会志》上发表《贵州威宁水城之地质构造》,曾繁印在《会志》上发表《瓦山峨嵋山区之地质构造》(1940年)。1944年张寿常在《地质会志》(24卷1-2)上发表《谈小型构造》及《岩石解理之生成及其在地质现象上之应用》(《会志》26卷,1946年)。1944年张文佑发表《X及T式节理初记》(《会志》24卷3-4期),文中论及X型节理的生成,论述了大量模拟试验工作和数据,相继还发表《测量节理应注意的几点》(1948年)以及《劈理节理发育初步探讨》(《地质论评》15卷1-3期),反映出他在李四光老师指导下所取得地质力学方面的成果。1945年黄汲清在《地质专报》第20号上发表名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On Major Teatonic Forms of China)。黄先生在多年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槽—地台单位的内涵,按历史分析和建立起的独道的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几个前寒武纪地块,特别中朝地块等。地块概念系1922年阿尔岗(EArgand)所创用,诸如:印度地块(Serindia)和震旦地块等;在阐述褶皱中论及到加里东褶皱、华力西褶皱、印支褶皱,燕山褶皱和喜马拉雅褶皱及其分布特征,论述中着重强调新中生代的基底褶皱的影响和作用,认为这是形成中国东部独特的多旋回构造,并创造性把亚洲划分为: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式三个主要构造型式,以活动论观点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文中编绘有《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该文后来以专著形式出版,是一部流传广远的中国地质构造名著,是国内外赋有盛名的论著,有英文版和俄文版,俄文版由著名大地构造学家沙茨基院士作“序”,做了高度评价。1944年王超翔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云南东北地质构造及其与云南弧之关系》(9卷1-2)。1948年徐铁良在《论评》上发表《“秦岭弧”构造之我见》(13卷1-2)。1948年孙殿卿、徐煜坚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豫皖边境长山一带东西向构造带与南北向构造线之反接现象》(13卷1-2)。1948年李春昱在《地质论评》上发表《褶皱现象和动力来源的关系问题》(14卷4-6)。1949年梁文郁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祁连山西段之近代运动》(14卷4-6)。1948年李四光发表《新华夏海之起源》(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的论文集,第53-62页,《地质论评》13卷5-6)。1949年李四光发表《中国的造山历史和构造轮廓》(第7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录第2卷,26-44页,新西兰出版)。总之,从以上所述,中国地质学家经过半个世纪以来对造山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倾注过大量精力的研究,取得新的认识。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义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文灏又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分别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丁文江(1929年)把燕山运动分为三幕,其中把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的印支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的第一幕。谢家荣(1936年、1937年)将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分别以前门头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邻台组、前坨里组、前长辛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李四光(1939年)在燕山运动名下分为六个幕,它从中三叠世末,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末。张文佑等(1941年)将燕山运动包括宁镇、兴安、闽浙三次地壳运动。黄汲清(1945年)认为谢家荣的燕山运动第一幕应属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区的燕山运动分为前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三个幕。后来(1960年)黄汲清又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五期,并认为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到中国西部。李春昱(1948—1951年)把燕山运动只作为侏罗纪晚期,或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的一个幕,后来(1964年)他又将其限定是侏罗纪—白垩纪间的地壳运动。赵宗溥(1959年、1963年)先后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划分为三个和六个造山幕,并认为此运动延续到始新世。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我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在不同的构造部位,燕山运动的强度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如就我国东部以至整个西滨太平洋带来说,燕山期的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有着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燕山期的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点,与此相应,燕山期的岩浆喷发与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的特点。燕山期为我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目前看来,燕山运动不仅为我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这一时期地地壳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及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说明】以上主要内容取录自《地质辞典》(一)392页,地质出版社,1983年。根据最近,中国地质学院研究员董树文先生对“燕山运动”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发表《“燕山运动”新定义重塑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史》专题,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重塑了东亚大陆构造演化历史,重新厘定了燕山运动的定义,是我国近年来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对东亚大陆力学过程的新认识。“燕山运动”是翁文灏先生1927年在东京泛太平洋科学大会上最早命名的,作为陆内造山的典型记录,“燕山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地质学家对世界地质科学理论贡献的经典。几十年来,燕山运动的概念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构造运动波及范围、精细过程与定年和动力学起因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在学界也明显存在许多,甚至根本性的分歧。但董树文先生在文中表示: “随着近年华北地块周边和中国东部构造地质研究的重要进展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以及东亚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计划的实施,我们能更加全面审视侏罗纪构造演化及其区域动力学机理,从多层面诠释燕山运动的内涵及其动力学本质。”根据董树文的研究,在65亿年中—晚侏罗世前后,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内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据了解,燕山运动时期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期,伴随着大规模构造运动导致岩浆侵入—火山爆发作用,约80%的大中型金属矿床在这一阶段形成。同时构造作用形成地质环境的巨变导致燕辽生物群的更替,“燕山期”也成为生物进化的激变期。因此“燕山运动”在我国甚至在东亚具有特殊的地质意义,是全球中生代构造演变的重大事件。【致谢】有关上述引文,参考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网站。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在中国矿业大学,矿产普查是地质工程的一个方向,还有一个方向是岩土工程,现在大概理解了两者的区别了吧,后者面更广,就业面也广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高中

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早就全部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20万化探、1:20万航空磁测和1:5万航空磁测。除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地区外,80%的地区已完成1:5万的地质填图,1:5万的化探也已大部分完成。在1:5万比例尺区测和化探基础上开展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也已达到很高的程度。总体来说,以费尔干纳断裂为界,北方的地质工作程度要高于南方(高鹏,2006)。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之后,地质矿产工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地质勘探工作的国家预算拨款大幅度减少,国家地质部门只开展区域性和专题性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工作则依靠私人投资主要是外国投资进行。采矿企业陷入严重困境,销售市场萎缩或完全丧失,产品不能赢利,原料紧缺或完全断绝供应。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煤、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矿产的产量一直下降。在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精心营造下,该国的矿业投资环境在中亚五国中是比较好的。目前有几十家外国勘查和矿业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开展工作。从2004年起,地质勘探工作投资额也开始迅猛增长(ВПЗубков,2007)。吉尔吉斯斯坦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几种矿产至少在中亚地区还值得称道。能源矿产中煤和铀资源较多,金属矿产中有色、稀土和贵金属比较丰富,其中金、汞、锑、稀土金属、钼、锡、钨等都是出口矿产。2008年金的矿山产量为3吨,远低于乌兹别克斯坦(2吨),但与哈萨克斯坦(9吨)接近,在中亚地区位列第三。锑矿山产量2005年时为800吨,位列世界第七。2008年产量降为480吨,而且由于危地马拉、澳大利亚和泰国产量跃升,位次降为第十名(World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2009)。在苏联时期,吉尔吉斯斯坦是苏联某些矿产的重要原料基地,其矿产品占全苏联矿产品产量的百分比为:锑100%,汞64%,稀土金属产品80%,单晶硅25%,铀15%。当时有5家矿山联合企业在运营:马克马尔采金企业、海达尔肯汞矿企业、卡达姆扎伊锑矿企业、卡拉巴尔京铀矿企业和吉尔吉斯采矿冶金联合企业(包括阿克秋兹矿山和生产稀土元素的奥尔洛夫化学冶金厂)。现在,矿产工业仍然是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优先部门。矿业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2005年矿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1%(ВПЗубков,2007)。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局是负责全国地质和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1)负责全国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查工作)的部署和管理; (2)负责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3)负责矿产普查勘探和开采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该局机关共有44名工作人员,下设地质部、生产部和矿管部。下辖7个地质单位:南方地质队、北方地质队、水文地质队、物化探队、综合地质研究所、后勤服务大队和地质设备厂。南方地质队和北方地质队是两个最重要的骨干地质勘探单位,以费尔干纳断裂为界,分别负责南方和北方的基础地质调查和普查工作。两队共有地质技术人员130 ~140人。综合地质研究所是从事全国基础地质科学研究的单位,设有地质图件综合编制组、石油地质组、建材和非金属地质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组、地质资料数字化组、国际合作编图组、同位素年龄测定室、资料室和地质博物馆(高鹏,2006)。

分别不大,也可以说分别很大。主要看工作岗位安排。区调主要做的是基础性的地质工作,比如现在的全国一比五万地质图的填绘,算的为民为国服务,其他地质工作开展提供最基础的资料储备。矿产普查主要是针对某一类矿产开展专项工作。比如国家最近需要大量金属,就会有一些金属矿产项目上马,如国家开始控制稀土,现在全国都在搞稀土普查工作。至于你说的环境地质方向,会偏向于在地质中参杂一些环境方面的东西。当然,这些都是基本的地质工作,搞区调也可以去搞普查。搞普查的也可以搞区调。工作方法都差不多。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初中

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早就全部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20万化探、1:20万航空磁测和1:5万航空磁测。除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界地区外,80%的地区已完成1:5万的地质填图,1:5万的化探也已大部分完成。在1:5万比例尺区测和化探基础上开展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也已达到很高的程度。总体来说,以费尔干纳断裂为界,北方的地质工作程度要高于南方(高鹏,2006)。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之后,地质矿产工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地质勘探工作的国家预算拨款大幅度减少,国家地质部门只开展区域性和专题性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工作则依靠私人投资主要是外国投资进行。采矿企业陷入严重困境,销售市场萎缩或完全丧失,产品不能赢利,原料紧缺或完全断绝供应。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煤、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矿产的产量一直下降。在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精心营造下,该国的矿业投资环境在中亚五国中是比较好的。目前有几十家外国勘查和矿业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开展工作。从2004年起,地质勘探工作投资额也开始迅猛增长(ВПЗубков,2007)。吉尔吉斯斯坦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几种矿产至少在中亚地区还值得称道。能源矿产中煤和铀资源较多,金属矿产中有色、稀土和贵金属比较丰富,其中金、汞、锑、稀土金属、钼、锡、钨等都是出口矿产。2008年金的矿山产量为3吨,远低于乌兹别克斯坦(2吨),但与哈萨克斯坦(9吨)接近,在中亚地区位列第三。锑矿山产量2005年时为800吨,位列世界第七。2008年产量降为480吨,而且由于危地马拉、澳大利亚和泰国产量跃升,位次降为第十名(WorldBureau of Metal Statistics,2009)。在苏联时期,吉尔吉斯斯坦是苏联某些矿产的重要原料基地,其矿产品占全苏联矿产品产量的百分比为:锑100%,汞64%,稀土金属产品80%,单晶硅25%,铀15%。当时有5家矿山联合企业在运营:马克马尔采金企业、海达尔肯汞矿企业、卡达姆扎伊锑矿企业、卡拉巴尔京铀矿企业和吉尔吉斯采矿冶金联合企业(包括阿克秋兹矿山和生产稀土元素的奥尔洛夫化学冶金厂)。现在,矿产工业仍然是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优先部门。矿业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占工业生产总值的4%。2005年矿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1%(ВПЗубков,2007)。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地质矿产资源局是负责全国地质和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1)负责全国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查工作)的部署和管理; (2)负责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3)负责矿产普查勘探和开采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该局机关共有44名工作人员,下设地质部、生产部和矿管部。下辖7个地质单位:南方地质队、北方地质队、水文地质队、物化探队、综合地质研究所、后勤服务大队和地质设备厂。南方地质队和北方地质队是两个最重要的骨干地质勘探单位,以费尔干纳断裂为界,分别负责南方和北方的基础地质调查和普查工作。两队共有地质技术人员130 ~140人。综合地质研究所是从事全国基础地质科学研究的单位,设有地质图件综合编制组、石油地质组、建材和非金属地质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组、地质资料数字化组、国际合作编图组、同位素年龄测定室、资料室和地质博物馆(高鹏,2006)。

地学图件包括地质图、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图像等各类图件。地质图是地质调查机构最主要的产品之一。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质图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地质科学理论不断更新,地质调查技术不断进步,地质图需要及时更新与换代。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利用基础数据资料生成众多类型的专题图件。地学数据库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地质调查产品逐步发展为纸介质产品与数字化产品共存,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例如,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地球化学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全国地质年代数据库等是地学信息服务的重要产品,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国家往往拥有包括多专业、海量数据的各类数据库。矿产资源报告各国地质调查机构都承担国内外矿产资源分析、预测研究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每年都要出版《Minerals Yearbook》、《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等。系列出版物和专题报告发达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一般非常重视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出版各类专题报告、专著、论文。为了宣传地学基础知识,还编写地学科普读物。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采用情况通报(Fact Sheets)、公开文件报告(Open-File Reports)、通告(Circulars)、展板(Posters)、论文(Papers)等形式发布成果;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有公开文件(Open Files)、当前研究(Current Research)、通报(Bulletins)、综合报告(Miscel1aneous Reports)、论文(Papers)、经济地质报告(Economic Geology Reports)和论文集(Memoirs)等平台提供研究成果;英国有《Earthwise》、《Earthworks》等刊物。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及答案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内容和要求与其他区调类型有所不同,除各类相关的总则、规范、技术要求、工作细则外,具体任务中也会有明确体现。1:5万区调成果可以直接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矿产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的研究、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监测、经济开发区建设、大中城市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可见,1:5万区调成果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相连的,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球科学的研究程度。基本工作内容有地质工程、设计编审、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成果编制及验收、成果登记与出版和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终成果主要包括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矿产图、物化探地质图等,文字说明书以及单测图幅或联测图幅、汇编的区调报告、矿产报告等。

根据地质调查的现行文献和规范,并考虑到实习区的地质状况和实习目的要求,仅列出以下常规的地质调查内容。沉积学和地层学要求查明测区内地层时代和各时代地层的岩性(沉积岩石学)、岩相、厚度及其变化特征,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类型;建立区内地层系统,划分地层填图单位进而开展沉积岩区地质填图工作;收集沉积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等地层资料,研究测区内沉积地层的类型,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其形成时的古地理和古构造环境。岩浆岩岩石学要求查明测区内岩浆岩的类型和期次、不同类型的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的规模、产状、空间形态;岩体的流动构造、塑性变形构造和破裂构造;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要求对复式岩体进行区分(单元、超单元的建立与归并)并确定填图单位进而开展岩浆岩区的地质填图工作;研究查明区内各类侵入体的成因机制、形成时代、构造条件及大地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变质岩岩石学要求查明测区内变质岩的类型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变质相带;进行原岩恢复工作;划分不同的变质岩群或不同的变质地质体;确定填图单位并开展变质岩区的地质填图工作;根据同位素年龄、叠加变质作用、变质岩群的产状、接触关系、不同期次的变质-变形等特征,综合研究分析变质作用发生的时代和序次以及变质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地质学要求查明测区不同类型、不同样式、不同尺度、不同层次、不同期次的构造发育特点;利用构造解析的方法并依其叠加、置换、交切及区域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关系,厘定变形序次及变形事件的时代;通过研究构造成因机制分析历次变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综合分析测区沉积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岩浆岩岩石学等方面的特点及与构造作用的相关性,确定测区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厘定内部构造单元,阐明其相互关系及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矿产地质要求对发现的矿点、矿化点进行检查;对已知矿产要收集资料进行研究以查明测区内矿产的种类、规模以及成因类型;研究分析各类矿产与地质作用的成因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各方面资料分析提出进一步的找矿方向。第四纪地质、地貌及新构造应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开展特定片(区)的第四纪区域地质调查。着重查明第四系的空间分布范围,第四系沉(堆)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地形地貌特点(夷平面、阶地与洞穴等),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厚度变化;收集有关古生物、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文化层、古地震等资料,划分不同成因类型。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应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具体构造部位;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对活动性断裂应尽量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金等),查明矿产赋存层位。其他专项调查对区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和科学普及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均应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涉及大、中城市和居民密集区周围的有关生态环境、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内容,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并对城市环境、重要工业、农业区进行综合评价,以增强区域调查成果全方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专题研究视具体情况可针对测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如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或前沿课题进行专项调研;在地质填图项目实施中,如有重大发现(如新发现重要的矿化点、古人类遗迹等),应及时上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经有关专家核实确为重大发现者应及时设立专题,深入开展研究。上述诸项调查和研究内容在设计书和任务书中都有明确要求,在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需作适当调整或变更时,应及时报请主管部门审批。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基础地质与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土壤地质环境、旅游地质、地质灾害等。可根据不同地区突出各自的重点,但自然条件变化剧烈、人为活动频繁、重要经济发展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应作为重点调查内容。1 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既表现为自然环境的特征,又是控制和影响生态环境地质单元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之一。地貌调查内容与要求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部分一致。1 划分地貌类型1∶25万精度的生态地质调查首先从宏观上划分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6种地貌类型,见表1。表1 地貌形态分类参考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化-动力地貌、干旱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湖泊地貌、火山地貌。2 地貌调查的要求查明山川形态与走势,地形坡度、高差、切割起伏,地表汇水面积、分水岭位置和阶地发育特征。调查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分布规律、特征。调查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对土壤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环境等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调查地貌形态、变化特征,各种地形要素与植物生长、性质类型、生态构成及其分布的关系。调查地貌单元在垂直带上受小气候的影响而造成的土壤、植物的分带性。3 不同地貌类型的调查要求(见表2)表2 地质地貌调查主要任务要求2 基础地质调查内容与要求基础地质调查基本上与中国地质调查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001—9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的相关要求一致。基础地质是生态环境地质的基础,但由于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区域都已开展过同等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精度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质的岩石、地层、地质构造、矿产等内容的调查应以资料开发为主。1 岩石地层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四大岩类的分布范围。查明沉积岩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重点查明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的岩层结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对土壤层的影响等;查明火山岩的时代、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对土壤层地球化学的影响、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火山岩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侵入岩的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温压条件或深度、风化物的厚度及其岩性特征;查明变质岩岩石类型,各类岩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矿物共生组成,地球化学特征,风化物的厚度、岩性及其对土壤地球化学的影响。2 地质构造查明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构造形迹的分布、形态、规模和结构面的产状、力学性质、形成时代、序次、级别及其组合关系。查明大地构造对地貌单元、岩石地层分布和生态地质单元的宏观控制作用。对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时期和类型,查明引起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构造部位。对活动性断裂应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为分析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历史上破坏性地震所引起的地震效应,如建筑物变形破坏、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开裂、断层运动、河流堵塞及改道等。3 矿产与能源调查内容与要求矿产与能源调查应通过资料开发加以研究。收集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论述矿产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论述矿产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4 第四纪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查明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相对层序。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构造、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通过第四纪地质的古地理研究,调查海岸、湖泊的变迁。第四纪地质及风化壳是土壤和生物生长的直接载体,是地质体与生物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质内容,因此它是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野外调查的重点观测内容。3 水资源调查可分为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两部分。1 地下水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基本上与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一致,可按平原区、丘陵区、岩溶地区、滨海地区的不同要求开展。平原区:查明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各含水层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丘陵区: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查明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岩溶地区:裸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他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的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补给关系;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的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滨海地区:查明咸淡水的分界面和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查明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研究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和地下淡水富集带。2 地表水资源调查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收集主要河流、水库、湖泊的资源量,水位、水量、水质的动态变化,河流的输沙量和河流、水库、湖泊的灌溉能力等方面的资料。调查河流、水库、湖泊水位与地下潜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关系。调查地表水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来源。4 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可参照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的相关要求,调查30m 深度范围内各地层岩土体的分布和不同地层岩性的岩土工程物理力学性能,评价其稳定性。查明软弱土层或夹层,如淤泥、淤泥质土、炭质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调查岩溶区的岩层及夹层的厚度、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情况、构造破碎程度及其对岩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水动力或矿山开采引起的岩溶塌陷、地裂、岩崩等地质灾害。调查地震活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土壤盐渍化、海岸动力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的分布、发育程度、发生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对天然不良水质区进行划分。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的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和地面沉降进行调查。对水位下降造成的海水入侵开展调查,查明海水入侵的范围、强度和发展趋势。5 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土壤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基本上与《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第一稿)相关要求一致,调查土壤的土类(土类、亚类)和成土母岩的基本岩性、地层、地貌单元,调查、分析土壤的结构类型和分布规律,查明热带地区特征土壤(砖红壤、燥红壤)的区域性、地带性分布,调查土壤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元素背景值和物理、化学特征。1 土壤分类参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即以反映成土条件的母质、地形、水热等因素影响为基础提出的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六级分类系统,以亚类为最小分类级别作为调查依据。2 土壤调查调查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其影响土壤的可耕性、保留性、供给性和通透性。调查土壤的结构(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A层、B层、C层、D层的形成特征。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的描述可参照有关的农业土壤技术规范。调查土壤的养分状况。3 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通过地球化学填图,查明区域土壤环境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分布及与母岩的关系,营养元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及丰缺情况,有害元素(或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调查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与地球化学背景的关系。4 评价土壤环境地质质量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地球化学背景、微量元素、污染元素的分布情况,制定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土壤质量评价。5 土地资源调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面积、分布、耕地肥力、生产力、利用情况、人均量、水利状况。查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并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相关评价。6 生态环境调查调查区域内植被的类型、分布规律、面积、覆盖率、生长状况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调查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构造地貌、地形的关系,植被与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土壤类型的关系,植被生长、退化、衰亡与水环境演化的关系,重点查明其与地下水水位埋深、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的关系。调查丘陵区植被生长、分布与地层岩石类型、岩性、成分及岩石风化程度的关系。调查植物资源的种类、生产力与开发利用情况,重点调查干旱地区、湖泊地区、海湾区生物类型的分布与主要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7 重点地质灾害问题调查1 岩溶地区地面塌陷调查主要调查岩溶塌陷现象及类型,如塌陷点、塌陷群和塌陷的可溶岩类型、岩性结构分类、伴生现象等。调查形成岩溶塌陷的环境地质条件,主要有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第四系隐伏岩溶区(第四系覆盖的岩溶区和非可溶岩覆盖的埋藏型岩溶区,埋深500m以内),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现象等。调查岩溶塌陷的区域分布规律、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如岩溶发育强、中、弱区域差异性,自然与人类活动诱发影响,岩溶塌陷的单体形态与群体组合,岩溶塌陷的强度、规模、时空动态等。2 平原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调查区域内抽取地下液态矿体(如水、石油等)的层位、地质结构、变形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诱发因素,地面沉降和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影响规模、灾害程度、沉降动态、发展演化等。调查城市(及矿区)地下水超量开采产生的地下水降落漏斗(潜水为主)的规模(面积)和程度(沉降中心最大累计降深),统计降深与地面沉降、地裂缝伴生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控制地面沉降的允许降深,划分并圈定不同程度的沉降带。3 水土流失调查结合第四系地质、地貌调查和遥感图像的应用,着重调查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成因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调查研究区域历史演变、水分肥分流失量、泥沙去向,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不同侵蚀类型及成因调查如下。水力侵蚀调查:包括面蚀与沟蚀。面蚀调查包括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沟蚀调查包括沟头前进、沟底下切与沟岸扩张3个方面。应分别了解其年均侵蚀数量。重力侵蚀调查:主要在沟壑内,应包括崩塌、滑塌、泄流等主要形态及其与水力侵蚀相伴产生的泥石流。调查中应分别了解崩滑数量和在沟中被冲走的数量、影响的土地面积。在有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应另作专项调查。风力侵蚀:包括风力将原地的土壤或沙粒刮走和把外地的土壤(或沙粒)吹来埋压土地两个方面。调查中应了解土壤或沙粒刮走和运来的数量。在风沙区应调查沙丘的移动情况。各类土壤侵蚀形态,分别调查其侵蚀模数,并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分别划定其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调查: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调查。了解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中、小流域为单元,全面系统地调查流域内近年来(可从1980年开始)由开矿、修路、陡坡开荒、滥牧、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的地貌和植被、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结合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各流域在大量人为活动破坏以前和以后洪水泥沙的变化情况,加以验证。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影响程度。调查研究成土母质类型(或岩石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和程度。4 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调查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查明荒漠化(沙漠化、岩漠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沙漠化侵蚀类型、侵蚀量(流沙覆盖率)和侵蚀原因,评价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开展生态脆弱地区“地下水生态水位”调查。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人为开采地下水活动、生态平衡保护与地下水的密切关系等因素,采用“地下水生态水位”来衡量和评价荒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荒漠化程度。根据区域生物生产量指标的调查,进行荒漠化分级,分析评价其演变趋势。沙漠化问题一般判别标志如下。(1)沙漠化土地特点:一般沙漠化土地是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沙皆俱。半固定沙丘是介于固定与流动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土壤表面开始活化,尚未稳定,尚处于可逆变化阶段。(2)沙漠化的植物标记:以沙生植物为主、覆盖度较低为标记。(3)风沙化土地形成条件:①土壤条件,一般为干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化学风化程度较低的沙质土和沙壤土。②植被条件,植被低矮稀疏,地面裸露,沙面活化。(4)风吹沙粒运动形式:一般小于05mm粒径的细土粒在空中作悬移运动;05~5mm粒径的土粒以跃移形式移动;5~0mm粒径的土粒以蠕移形式移动。5 土壤盐渍化调查结合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包气带土壤水文地球化学背景与土壤地质调查,调查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的区域历史演变、面积与分布,盐渍化的程度、原因及其对农业、工程基础设施的影响。内容要求:①查明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含盐类型、含盐度、溶蚀洞穴发育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及植物分布生长状况。②查明大气降水的积聚、径流、排泄、洪水淹没范围、冲蚀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质、水位及其变化与盐渍化的关系。③查明有害毛细水上升高度值与盐渍化的关系。对粉土、黏性土宜采用塑限含水量法确定,对沙土宜采用最大分子含水量法确定。④主要跟踪查明土壤可溶性盐如NaCl、Na2 SO4 的含量及聚集规律,pH 值的变化与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土壤的含盐量,对比判断盐渍化程度。经验公式如下:△W=88W546/(1+△)846式中:△W—土壤表层含盐量,以%计;W—地下水矿化度,g/L;△—地下水(夏灌前)埋深,m。一般要求在旱季(春季)土壤反盐严重时期进行盐渍化调查。原生盐渍(岩)土的判别应符合下列要求:岩土中含有石膏、芒硝、岩盐(硫酸盐或氯化物)等易溶盐,其含量大于5%。土壤次生盐渍化一般判断:①研究表明,地下水位或埋深是衡量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的主要指标。判别盐渍化发生区域和盐渍化程度的依据主要是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状况。盐碱化程度与潜水埋深分级见表3。②一般而言,地下水埋深小于lm 为重度盐渍化区,埋深1~2m 为中度盐渍化区,埋深2~3m 为轻度盐渍化可能发生的区域,再结合土壤状况划分潜在的盐渍化区域。表3 盐碱土地区潜水埋深分级表6 海洋动力滨海岸地质灾害调查重点进行海水入侵、滨海岸侵蚀、港口淤积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结合滨海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滨海岸平原海水入侵区及入侵前锋带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土壤变化情况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调查和统计海水入侵引起的荒滩面积、农作物减产成数、机民井废弃及直接经济损失。利用控制性井孔进行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和定期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采样测试,掌握海水入侵范围、程度和速度并研究其影响及其控制因素。调查滨海岸(港口、河流入海口)的地质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查清侵蚀塌岸、港口淤积和河流淤积的成因、主导因素、影响范围和程度,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研究分析滨海岸的地质环境演化规律,对滨海岸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7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在矿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物(化)探手段及环境同位素化学分析、示踪等方法,对矿热害、矿坑突水问题做深入调查。(1)矿山地热害调查:①对热害发生的矿井(田)各开采水平的岩温、地下水温、矿区相关水文地质井孔的水温进行系统性测量及岩样、水样采集测试。②圈定区域地温场、水化学场,研究分析热害类型、规模、影响程度及与热储的关系。③适度进行矿区地热资源勘查,查清地热环境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出热害治理及地热资源利用的意见。(2)矿坑突水地质调查:①查清矿山现开采、拟开采水平,工作面处于地下含水(层)系统的位置及其受顶、底板水威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②调查矿区的构造断裂的展布、产状、性质、规模,分析判断断裂的导水或阻水性。③在矿区含水层富水性分区的基础上,划分矿坑突水易发区带;初步计算预报矿坑突水量大小,分析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8 地下水污染环境地质调查(1)水质受污染的一般指标调查:①物理方面的污染指标——浊度、色度、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放射性等。②化学方面的污染指标— —pH值、砷、氰、酚等化合物,汞、镉等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③生物方面的污染指标——大肠菌数、蛋白质、尿素等有机化合物,磷酸盐、生化需氧量(BO D)、化学需氧量(CO D)、灼烧减重等。④生理方面的污染指标——味、臭、外观等。常用的污水水质指标调查主要有: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溶解氧、pH 值、细菌数、有毒和有害物质等。(2)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①在收集地下水水质动态监测资料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基础上,查明地下水污染成分、污染指标及其污染程度;②以城镇为重点,查清地下水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源分布、污染物及年均排污量;③查明地下水受污染的规模和污染晕状态,并按污染程度进行污染类型分区;④查明水源地周围的潜水、承压水的污染状况。查清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可能接受污染的含水层“天窗”、导水通道及其他污染途径。9 土壤污染环境地质调查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应在土壤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类型、污染途径、污染物质积累及其在土壤本身的自净作用和农作物吸收后土壤中污染组分的存在量与状态。(1)土壤环境污染物类型调查:①无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重金属(汞、镉、铅、铬、铜、锌、镍)、类金属(砷、硒等)、放射性元素(铯137、锶90等)、氟、酸、碱、盐等。其中尤以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危害最为严重。②有机污染物调查种类主要有: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酸类物质、氰化物、石油、稠环芳烃、洗涤剂及有害微生物、高浓度耗氧有机物等。其中尤以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制剂、稠环芳烃等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有机物在土壤环境中易累积,造成污染危害。(2)污染物输入途径调查:①污染灌溉。对污水和灌溉后的土壤进行取样对比,了解土壤中污染元素的含量、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②农药、化肥的使用。取样分析了解土壤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及其对土壤的影响。③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农田及垃圾污染农田,了解废弃物对土壤的影响。淀积层(B层)污染物质积累调查。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调查。深入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降解、残留等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探寻经济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

1)首先大大提高了我国广大地质和矿山工作者对于地质统计学中普遍存在的同时具有规律性、随机性的地质变量认识的理论水平、应用所提供的方法、技术手段对存在地质变量的地质客体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研究,将矿产资源储量的评价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在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上打破了传统储量计算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国家主管矿产储量的审评管理机构正式确定为标准储量计算方法,并在地勘储量报告和矿山生产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以理论的先进性和方法的科学性,使地质矿产储量评估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科学水平。3)对地质统计学的应用,深化了对地质勘探工作若干惯用原则的思考。现以勘探工程网度的确定与验证、储量级别与储量误差等问题为例予以说明。在计算储量时,常利用不同级别储量的工程密度,以稀密法得到相对误差来论证储量的可靠程度,并作为储量精度的标准。这是多年来,我国地质勘探工作中惯用的工作方法。近10年来,这种原则受到质疑。全国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资源委前身)在20世纪80年代末组织“矿产储量分类分级”专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这种方法缺少科学根据,难以作为衡量储量精度的标准。而在储量级别与储量误差问题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许多场合下,没有把储量计算误差与空间大小联系起来,其储量误差只是相对误差,并非是储量精度的概念。这类问题的解决,传统的地质勘探工作理论和方法已经无能为力,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的出现与应用,使解决这类问题进入一个新的境地。4)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已作为我国的一种标准储量计算方法被确认。它的理论基础、方法原则和技术要求均有别于传统的储量计算方法,原有矿产地质勘探规范的内容,已不能适应该计算方法的需要,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地质勘探规范。这种积极的影响,不仅扩展、补充、更新、丰富了我国的地质勘探规范,而且在矿床勘探研究程度要求、勘探类型和勘探工程间距、勘探工作质量要求、储量分类分级、储量计算、矿石工业指标及矿产技术经济评价等若干重要内容方面,起到了重新审议的作用,促进了地质勘探研究工作向更深层发展。5)促进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和矿山生产3个工作阶段的一体化。这3个工作阶段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长期以来它们处于相对独立和脱节的状态,这体现在:①矿产储量的脱节。经过矿产储量审批单位批准的地质勘探工作阶段的储量,按工作程序应是矿山设计和矿山开采的储量基础;但是,实际上在矿山储量设计和矿山开采储量计算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储量认定并没有受到制约。譬如,批准的1000万t勘探储量,设计储量可能为900万t,矿山开采储量可能有800万t。无形中损失的200万t储量没有受到一点约束,后面的工作阶段,并不对前面的工作阶段负责。②矿石品位上的脱节。其情形与上述情况大体一致。③利用有用元素组分上的脱节。这里主要指的是除主要元素组分外同时还具有工业价值的共、伴生矿床。对这类矿床,设计部门和矿山生产单位主要是依据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和主管部门的意见来决定共、伴生有益组分的利用,同样没有严格的制约和约定。往往在矿山生产阶段,改变了原矿山设计中对其伴生矿产的利用要求,这也是常有的事,并没有受到限制。在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和矿山生产3个阶段,出现的这种独立运行操作的状况,除了矿产资源法规不健全、矿产资源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矿石选冶技术落后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种实用的技术方法,把矿业开发过程中3个阶段有机地连为一个整体,有效地服务于矿山生产。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具备的特点,适应了这种需要,根据地质统计学编制的变差图,使矿床变化性的定量描述成为可能,并利用提供的矿床变化信息,制定合理的勘探方案;根据建立起来的不同大小储量块段的品—位吨位曲线图,将使我们有效的论证块段大小、边界品位、矿石利用、开采成本、利润和开发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在计算出全矿床每个最小开采储量的基础上,确定出既经济又合理的开采方案,控制矿石产量和质量,进而进行矿石质量预报。地质统计学技术方法的出现,为矿业开发3个工作阶段的连续运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6)地质统计学在数据信息处理上,显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具有科学的处理手段。已成为物探、化探、遥感等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成矿预测和矿产储量计算上,打破了传统储量计算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国家主管矿产储量的审批管理机构正式确定为标准储量计算方法之一。以其理论的先进性和方法的科学性,使地质矿产的数据处理的科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7)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地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技术随着成熟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在编制勘探储量报告和矿山开发生产上应用,已在矿业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在矿山企业特别是大型矿业集团企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影响的范围已扩展到矿业市场中的中介机构、投资公司及相关的金融机构。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当今数字化矿山建设在矿山建设中已不能缺少,不然就无法实现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更谈不上实现矿山生产的科学化自动化管理。为达此目的,地质统计学提供的矿体动态圈定与储量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纵观世界范围的矿山特别是规模化的矿山无一例外。地质统计学在矿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8)在有关领域产生的影响,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是以不同条件下的区域化变量的空间域及时间—空间域的分布规律为内容的。因此,它的使用范围已不局限于地质矿产领域,已发展成为用来研究自然界具有随机性和规律性双重特性变量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方法,许多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开始自觉地采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中的问题。21世纪后,据很不完全了解,有代表性发表的论文有:《地质统计学方法在昆虫学研究之中的应用》(向昌盛、袁明哲,2009,中国农学通报);《地质统计学软件在害虫管理中的应用》(吕昭智、包安明、陈曦等,2003,生态学杂志);《ArcGIS中的地质统计学克里格插值法及其应用》(王艳妮、谢金梅、郭祥,2008,软件导刊)。这种情势说明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环境科学、农田水利、土壤学、气象、渔业、森林、海洋等领域已开始涉及,其中在环境科学、渔业、农业土壤等领域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方法本身的不断完善,地质统计学将发展成为这些学科领域用来研究自身问题的重要工具。

叶锦华 张阳明 舒斌 任景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同时,我国的地质与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也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要求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必须在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和经济全球化与资源全球配置的背景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这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与焦点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必须大力加强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一些专家强调,要采用市场经济国家惯例,放开商业性矿产勘查,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那么,什么是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如何加强我国的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本文试图通过有关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形势分析(一)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面临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迅速加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重化工业阶段。汽车、高档家用电器、电脑等快步进入家庭,高速公路、铁路、输油气管线等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依靠钢筋混凝土打造的现代建筑业飞速崛起,强烈地拉动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等工业产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煤炭、油气等能源矿产和大宗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近年来,我国主要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消费弹性系数(资源消费年增长率/GDP增长率)大于1,铁、铜、铝等大宗矿产的消费弹性系数甚至超过了2。预计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保持高位增长。资源贸易特别是矿产品进口贸易迅速扩大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7万亿美元,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我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和矿产品贸易逆差也迅速扩大。2004年矿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亿美元,进口超过1500亿美元,逆差达到624亿美元。同时,我国依附于矿产品的外向型加工工业迅速发展。统计表明,2004年我国有赖于矿产原料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初步测算,近年来我国出口电子机械日用电器等加工产品所消耗的有色金属矿产原料,大约占我国全部有色金属资源消耗的1/4左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方面国内矿产资源产量和国内消耗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进口资源和出口资源产品“两头在外”的局面——“世界工业产品的加工厂”的基本格局,且估计在未来10~20年内难以改变。其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对钢铁、铝、铜、铅、锌、镍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出更大的需求。近年来主要矿产资源进出口额同比年增长在10%以上,已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比例。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近年来,我国对能源和重要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和金属矿产如石油、铜、铁、铝、锰、镍、钾盐等对外依存度加大,甚至国内产量大大低于进口量。2004年,我国铁矿石、精炼铜、氧化铝、精炼镍等矿产(品)进口额迅速扩大;几种重要矿产外贸依存度,铁超过55%(含铁量)、石油超过40%、铬铁矿超过90%、精炼铜超过65%、钾盐接近80%、铝超过45%、锰和镍超过40%。甚至一些传统优势矿产,如锌等开始出现净进口。图1 铁原料对外依存度图2 精炼铜对外依存度图3 精炼镍对外依存度世界矿产品市场价格迅速上涨我国对资源的强劲需求已在世界矿产品市场上起到了拉动作用。2002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矿产品价格开始上扬。2003年和2004年出现大幅度上涨,对我国矿产资源的需求提出了严峻挑战。2004年和2005年初,部分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已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以2004年对2003年为例,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矿产品国际价格年同比上涨,铁矿石为5%,铜为5%,氧为5%,锌为5%,铅为66%,镍为51%。2005年年初,由于日本新日铁公司单方面与巴西淡水谷公司(CVRD)达成协议,从2005年4月1日起,铁矿石离岸价增加5%。中国、韩国等铁矿石进口大国被迫接受超幅度上涨的协议价,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达到每吨100美元以上。图4 锌金属出口比图5 国际国内铜价格走势图6 国际国内铝价格走势进口大量矿产资源耗费了我国大量的外汇,导致我国矿产品外贸逆差大幅度攀升。铁矿、锰矿、铝土矿、铜矿、铅锌、镍等大宗矿产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十分重视的战略资源,提高我国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大宗矿产探明资源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油气等能源矿产,铜、铁、铝等重要金属矿产消耗增长速度已大于储量增长和产量增长速度。不少重要矿产的探明资源储量从2000年起开始大幅度下降,造成许多矿产资源“寅吃卯粮”的局面。商业性勘查体制已经起步但任重道远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评价在与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以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油气资源勘查基本步入正轨,固体矿产逐步开始上路。但是,总体来说,地勘队伍属地化以来,我国矿产资源特别是固体矿产商业性勘查有效投入仍然不足,勘查工作总体上相对萎缩。统计表明,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总投入费用占固体矿产开发(矿业)产值的比例远小于1%。2002年和2003年全国固体矿产勘查总有效投入仅8亿元和9亿元,分别仅占当年固体矿产年产值的64%和59%。图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铜铝土铅锌钨镍等年探明资源量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成果但后续工作尚待深化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新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矿产资源,累计发现近500个新矿产地,取得了资源评价重要成果。但是,由于矿产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商业性勘查风险仍然较大,地质大调查资源评价后续勘查缺少应有的投入,出现了政府财政投资从事矿产勘查评价与社会投资从事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脱节的现象。自1999年以来,国家投入开展的重要矿产的调查评价(包括预查找矿工作,其中60%以上投入在西部地区),由于后继接续的商业性勘查工作没有跟上,新增的探明资源储量甚少。重要矿产后备矿山基地缺乏一批老矿山特别是中东部的一批危机矿山产能正在下降或近于消失,石油、煤炭、铜、铝土矿、铁矿、锰、钨、锡、铅锌等后备基建矿山和可规划的矿产开发基地严重不足。(三)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十分迫切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可供程度下降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完成的我国45种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时可供储量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种有:天然气、稀土、菱镁矿、钠盐、膨润土、石墨、滑石、硅灰石等9种;保证程度低于40%的矿产有石油、铁、锰、铬、铅、锌、铝土矿、钴、锡、金、银、铂族金属、锶、萤石、钾、硼、重晶石、金刚石等18种;保证程度在40%≥-70%之间的矿产有煤、铀、镍、锑、耐火粘土、硫、水泥灰岩、高岭土等8种;保证程度在70%≥-100%之间的矿产有钛、钨、钼、磷、玻璃硅质原料、石材、石膏、硅藻土和石棉等9种。到2010年,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宗支柱性矿产,如石油、铁、锰、铜、铝、铅、锌、硫、磷、钾等都不能满足需求。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可再生资源、再生资源和二次资源尚不能大量替代原料矿物资源,保证重要矿产资源的可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分迫切的要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21%和国土面积2%的大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资源发展与合理利用的必然战略选择。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具有潜力根据全国矿产资源区划资料和能源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统计,我国一些重要的大宗与紧缺矿产和优势矿产未查明资源量潜力较大。其中石油928亿吨(到2001年底)、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煤炭(<1000米)24158亿吨、煤层气7万亿立方米、铁矿石>1000亿吨、锰>25亿吨、铜>18000万吨、(铅+锌)51856万吨、镍>2000万吨、钨(WO3)>400万吨、金2万吨、银>25万吨、钾盐(KCl)、硼矿(B2O3)>8000万吨。这些潜力资源为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走立足国内资源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境外矿产勘查评价具有前景世界矿产资源总体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勘查程度不一。我国的一些紧缺矿种,如石油、铜、铁、铝土矿、锰、铬、钾盐等,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南美以及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均具有丰富的资源勘查潜力。加强与我国具有外交和地缘优势的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勘查开发,建立一批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实现资源利用的多元化,对于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紧张局面、提高资源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思考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全部由国家包揽。从基础地质调查、针对找矿的区域物化探工作,到异常查证、矿产调查、矿点检查、矿产普查、详查、勘探等各个阶段和环节的工作及资金,全部由国家安排。矿产勘查成果按计划分配给国有矿山和集体企业使用。在这个时期,矿产勘查只有公益性和战略性,没有商业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矿业权对社会放开,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开始发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分体运行机制。虽然从字面意义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不具备排他性,商业性矿产勘查具有排他性。但直到目前,就与矿产有关的地质工作来说,对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界限仍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除了由国家控制的特殊矿种,以查明资源量和赢利为目的的是商业性地质工作。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皆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但就我国当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来看,商业性矿产勘查虽然开始上路,但很不发育,资源需求迅速增加,资源瓶颈加剧,迫切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力度,开展矿产勘查评价工作。这就引出了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的概念。1999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地质大调查专项,开展新时期包括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在内的基础性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当前我国开展的矿产资源调查和区域评价(以探求33412为主)属于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而矿产勘查评价(以探求333为主要目的)应该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一)战略性矿产资源战略是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那么,战略性就是具有指导或决定全局的前瞻性、特定性和极其重要性。战略性有不同的层次,大到一个世界性组织、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本文中的战略性系指我国国家层次。因此,一般意义上,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防安全等有很大制约作用的重要矿产资源。根据对中国矿产资源现状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应包括重要的紧缺矿产资源(一般对外依存度在1/3以上),如石油、铀矿、铜、富铁矿、优质锰、钾盐、铬铁矿等;在全球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优势矿产资源(一般占国际贸易额50%以上),如稀土、钨、锡、锑、钼;同时还应包括维持我国工业化高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国内保有程度较低的大宗支柱性矿产和重要矿产,如煤炭、天然气、煤层气、铝土矿、铅、锌、镍、银、磷、硼等。因此,战略性矿产资源是在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对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紧缺性、资源优势和可供性而确定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在国际上的可得性,即国内外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国际资源分布的地缘政治和军事等因素。(二)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战略性矿产勘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和可供能力,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对某些战略性矿种开展的勘查评价活动。显然,战略性矿产勘查包括以下两重含义,一是对战略性矿种的勘查评价,二是全部由国家或政府出资或主导的重要的资源勘查评价活动。从勘查阶段来说,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可以包括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各项勘查评价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或它们的组合。从勘查评价地域来说,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可以是在我国国内进行,也可以“走出去”在境外开展。战略性矿产勘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和抗风险能力。其宗旨是通过增加战略性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进行资源储备;同时对一些优势矿产进行政府调控,以达到维系国家经济建设的资源安全,提高应付国际资源突发事件的能力。广义上的战略性矿产勘查包括目前进行的地质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程。狭义的战略性勘查是指旨在求得查明资源量的勘查活动,包括正在进行的大调查对重点矿产地的勘查评价、危机矿山找矿计划、中央和地方资源补偿费等投资来源的对具体矿产地进行的矿产勘查评价等。(三)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公益性、商业性和战略性严格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矿产勘查评价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应不属于公益性而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但是,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具有双重特征。一是其产品(成果)具有商品特性,也就是具有排他性,属于商业性范畴;二是其服务对象直接为国家利益服务,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因此具有有限的公益性特征。除国家特别控制的矿种以外,战略性矿产勘查的目标的最终实现,一般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商业性勘查与开发来实现。因此,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的勘查成果,一般需要通过拍卖、有偿转让等方式转入后续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评价工作。三、我国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建议做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一是要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的跟踪分析,开展战略性矿产勘查规划部署研究;二是要建立一个依靠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体系和机制;三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在现有的大调查和资源补偿费开展的重要矿产勘查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工程。根据我国资源潜力特点,当前除应继续加强大调查对重要成矿区带的区域评价和大中型重要矿产地的评价工作,以及继续开展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计划外,建议着重开展以下工作。加大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评价力度加快完成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的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全面提高工作程度,提供一批有望取得找矿突破的勘查靶区;综合评价一批重要成矿远景区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后备勘查基地,为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提供后备基地,建立一批资源储备基地。加强东部隐伏矿床找矿勘查进一步深化东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勘查工作,加强深部500~1000米范围内隐伏矿床(体)的找矿勘查工作,力争在深部“第二空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新增一批固体能源和重要金属矿产的矿产地和资源储量。开展西部资源接替基地的矿产普查加强西部资源接替基地勘查评价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资源评价的工作程度,开展重要大中型矿产地的普查,提交可供后续勘查的矿产资源量,开展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形成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强找矿前期工作。开展境外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建议国家建立海外矿产资源勘查资金,以我国急缺或紧缺的铜、铬、镍、钴、铂、优质锰、富铁矿、铝土矿、钾盐等战略性固体矿产为主要调查对象,开展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矿产勘查评价的前期工作。通过开展系统的矿产资源战略调查,评价区域成矿潜力,圈定一批可供开展风险勘查的找矿靶区,推进国内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勘查开发降低风险,最终建立稳定的境外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基地。作者简介[1]叶锦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张阳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3]舒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危矿办技术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员。[4]任景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处长,研究员。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