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杜甫的小论文800字高中题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8 11:46:12

关于杜甫的小论文800字高中题目是什么

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  杜甫,唐朝诗人。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

《我为“诗史”写历史》《诗圣的故事》《一颗忧国忧民心》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关于杜甫的小论文800字高中题目

我心目中的杜甫"甫惜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身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曾胸坏抱负,曾对自己的仕途之路充满憧憬和寄望但,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仁人志士/  杜甫的命途坎坷不已:由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到离开中原漂泊于同谷,锦州,*州,潭州,最后客死湘江孤舟中命运中充满沧桑和波折,生活里充满孤寂和失落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由少年的高傲轻狂,中年的惆怅痛苦,晚年的乡绪绵绵落寞织成的灰色画卷  在仕途中,杜甫难有作为,空怀宏图大志,经韬纬略,甚至远不如一个地方的九品芝麻官生在治世中,长在乱世里杜甫的不逢时不逢世,扼杀了杜甫的雄才韬略在仕上,杜甫毫无作为,一败涂地忠言诤谏不被采纳,精妙建议不被施效,文武之才不被器重任用荒诞的历史埋没拉并掠夺了英才用武之地从政途的高度去观赏杜甫是不现实的,没有意义的  文章憎命达在杜甫身上得到充分的验证,既然丧失宦达之仕途,必然博得显赫之诗名  杜甫出仕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坦白而略带点轻狂的言出了他的宏图大志在拼命追求和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杜甫在崎岖之路上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抒情言志的精彩诗篇,而这些诗篇正是其出类拔萃的典型体现  由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等岳阳楼>>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凭此,杜甫就足以彪炳青史,扬名立万了这是不朽,这是辉煌在仕途辗转四方飘零时,杜甫的诗作有如乘长风破万里浪,腾越千里,笑傲诗坛他们有如惊雷,响彻历史长空;又如闪电,划破时空隔阂,激荡在茫茫宇宙苍穹中在仕途中,扶邦济世,这位天才已派不上用场;在竹园里,屹立诗坛,已成了杜甫的永恒李杜诗篇万古传,后世文人骚客的赞誉;诗圣,后代人们的景仰;似乎总不能将杜甫的才情诗艺淋漓尽致的歌颂一番而今,掀起的杜甫学,似乎还没能将杜甫的平生与诗作考究透彻诗史,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历史造英才"或许说得有些道理,谁又确定"人定胜天"说错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常常感到遗憾,无缘生活在那诗歌鼎盛的唐朝,无缘结识流芳千古的众多名家,我多想与王勃同游腾王阁,共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多想与李白同舟远行,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但我最倾慕的是一生颠沛流漓,不改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 7岁即开始学诗,自幼好学,“熟精《文选》理”,“读书破万卷”,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公元731年,年仅20岁的杜甫为追求济世报国理想而开始第一次漫游,在吴越(现江苏浙江一带),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但当时少年气盛,考场得失并未十分在意。第二年,杜甫又开始第二次漫游,这次的地点在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他在《壮游》诗中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从这几句诗中可见,杜甫在齐赵漫游的时候是多么的风流倜傥,春天在丛台上放歌,冬天在青丘旁打猎。其间他还创作了《望岳》、《登兖州城楼》等作品,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俯视一切、慷慨激昂对人生充满憧憬和信心的名句。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同伴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古寻幽,不一快哉。直至秋天,三人分手,他怀抱着政治理想来到了京都长安。但是迎接他的是冷漠的社会现实,杜甫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到了挫折,生活也落魄起来。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后才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与杜甫的理想比较,简直有点滑稽。但也只得离开长安,来到寄居在奉先(今陕西蒲城)的妻子身边,一路上他看到饿殍遍野,又见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满怀悲愤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完结。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关于杜甫的小论文800字高中生

肩膀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  杜甫,唐朝诗人。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

大爱杜甫 提到诗,我们最先想到的时期一定是鼎盛时期的唐朝,要想到诗人,李白,杜甫之类的伟大诗人一定脱口而出杜甫,我们很快回忆起他,是为什么?一个平民诗人,被称为圣,是为什么?后人对其作品的极高的评价,是为什么?后人争墓,重建草堂,泰山上随口吟出的名句,以及后人对杜甫的追忆行为,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杜甫之所以可以如此伟大,是因为杜甫心中存在的一种爱,一种博爱,一种大爱 杜甫可以称得上唐朝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信奉儒学,倡导以人为本,用自身实践,用生命填写而杜甫的仁爱,不仅仅是对自己及他人,社会,甚至是对其他生物他所倡导的是一种大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杜甫把这种爱推向了人民由家到大家,到整个国家而这一点,也可以从杜甫对国民的情怀中得以体现,杜甫对政府一直抱有幻想,希望有一天自己对国的建议意见可以被采纳,使人民富足,生活安康 真是由于杜甫内心宽广,心中的大爱,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推动着诗圣不断专注于诗,推动着诗圣一步步走向人民,成就了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关于杜甫的小论文800字高中题目怎么写

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  杜甫,唐朝诗人。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常常感到遗憾,无缘生活在那诗歌鼎盛的唐朝,无缘结识流芳千古的众多名家,我多想与王勃同游腾王阁,共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多想与李白同舟远行,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但我最倾慕的是一生颠沛流漓,不改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 7岁即开始学诗,自幼好学,“熟精《文选》理”,“读书破万卷”,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公元731年,年仅20岁的杜甫为追求济世报国理想而开始第一次漫游,在吴越(现江苏浙江一带),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其《壮游》诗曾写道:“东下姑苏台,已俱浮海航。至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但当时少年气盛,考场得失并未十分在意。第二年,杜甫又开始第二次漫游,这次的地点在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他在《壮游》诗中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青云冈。”从这几句诗中可见,杜甫在齐赵漫游的时候是多么的风流倜傥,春天在丛台上放歌,冬天在青丘旁打猎。其间他还创作了《望岳》、《登兖州城楼》等作品,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俯视一切、慷慨激昂对人生充满憧憬和信心的名句。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游。此次漫游的同伴还有诗人高适,三人情趣相投,一起登高怀古,饮酒赋诗,郊游狩猎,访古寻幽,不一快哉。直至秋天,三人分手,他怀抱着政治理想来到了京都长安。但是迎接他的是冷漠的社会现实,杜甫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到了挫折,生活也落魄起来。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困守长安十年后才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正八品下的小官,与杜甫的理想比较,简直有点滑稽。但也只得离开长安,来到寄居在奉先(今陕西蒲城)的妻子身边,一路上他看到饿殍遍野,又见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通宵饮酒作乐,满怀悲愤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完结。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关于杜甫的小论文800字高中作文题目

肩膀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所用话题 肩膀 名师点拨 典型人物再现法、一句诗句引用再评点法、多个诗句加评点法,文章使用这三种素材技法,将杜甫瘦弱的肩膀,扛起民族大任演绎得生动活泼,而又不失深刻。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梦中,不知多少次,那双手,苍老的,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但那双手依然有力,青绿色的血管依稀可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那都是在梦中。 又是一个细雨朦朦的深秋,脚下色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我一阵狂喜,加紧了步伐。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铁枕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喂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受在颤抖着,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 你知道吗?我生活的年代在21世纪,时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我快十八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我知道你的那双手能带给我力量,给我指明一条道路。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亲近你、抚摸它。 怀揣着激动、兴奋、紧张,我跨过门槛,我看见了,那双大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可是顷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文章留后人,草堂著千秋。” 当我再次睁开眼,窗上已结成了密密的一张网,我的脸颊已布满泪水 少陵问天(川剧?胡琴) 2006四川考生 浣花溪畔,暴雨初歇,茅屋又被秋风所破。 (杜甫:正生 邻翁:老丑) (在鼓乐声中,杜甫手拄竹杖,缓步而上) 杜甫:(念白)风雨飘摇夜,山河沦落秋;屋破何所惜,惟愿河海清。想我杜甫,幼习诗书,有匡扶社稷之心救济天下之志。怎奈长安难容,而今白首皓发,穷居尊庐。穹苍啊,你何其不公也! 【二黄导板】(唱)有杜甫气不忿遥问苍天。 【夺子】(唱)问一声皇天爷何等不平。(转唱)【二黄一字】叹杜甫自幼立下夙愿,为社稷,保疆土,国泰民安。因此上在寒窗苦把书念,习孔孟学孙吴,勤学苦练。等待到大比年上开科选,有杜甫上京城赴考求官。原指望三篇文得见龙颜,又怎奈并未成半点官衔。安史乱,长安乱,唐室已乱,有杜甫是漂泊流离沛颠。(转唱)【大过板】(转)【二黄二流】你看那朱门户酒气熏天;你看那深沟壑尸骨填满;你看那罗绮筵花红绿暗;你看那呼儿卖女好不凄然。(转唱)【二黄三板】老天爷呀,你何曾睁开了半只天眼,看人间。 (邻翁在鼓乐声中上场) 邻翁:(唱)【二黄三板】正在后院起阑珊,耳听有人在喊皇天。来在庭前仔细看,却原是杜先生。(念白)我还以为是哪一个,却原是杜先生,想必刚才那阵旋头风,把屋上茅草又刮飞了。你莫喊,我帮你盖起来也就是了。 杜甫:(念白)深谢了!(唱)【西皮导板】老邻翁焉知晓我的志高远。(转唱)【西皮一字】修一屋焉保得社稷江山,满怀激愤问苍天。(转唱)【西皮二流】问苍天,你何日赐我三剑,斩尽胡虏社稷宽。问苍天,你何日借我广厦千万间,大庇那天下的寒士俱欢颜。任凭那飞沙走石,狂风暴雨漫天翻,我风雨不动自然就安如山。问苍天,你可曾睁开眼,看一看那呼天抢地,白头征夫,深闺重怨,青鬓思妇,助他们早遂心愿。(转唱)【西皮三板】也不枉,百姓顶戴,口诵青天。 邻翁:(白)杜先生,房子都修好。 杜甫:(白)深谢了。(转唱)【西皮三板】任它狂风将我茅屋翻千转,我心系黎民志气坚。 (结束) 所用话题 问 名师点拨 熟悉的名人,通过特殊的文学样式表现出来,即能获得创新分数,又能显示作者的文学底蕴。杜甫曾经生活在成都草堂,运用川剧的样式表达少陵也老的思想,不能不说小作者的聪明,无疑能够获得一种亲近感。作文依托于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剧情展开背景,选点精妙。将剧本主题延着诗歌的原有主题而行,通过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为映衬,使得杜甫深广的人道情怀在剧本中再次得到弘扬。

作文一:走进杜甫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杜甫,唐朝诗人。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故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公元770年,巨星陨落,一代“诗圣”杜甫病死湘江走完了他孤独、坎坷的一生……作文二:走进杜甫草堂,远远的向我走来承认,我更喜欢的李白的潇洒豪放,可杜甫也是我非常敬重的诗人.时代造英雄,生活在盛唐到衰唐过渡时期的杜甫,是不会潇洒如李白的.杜甫的诗既有”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又不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如此厚重的诗句.但总的来说,杜甫是伤感的.他忧国忧民,他借古咏今,他奋力入仕想为大唐王朝尽一份薄力……然而,命运是如此的不知眷顾,仕途的不顺利逼迫我们的诗人不得不隐居山野.也许选择隐居,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神仙日子是杜甫最好的归宿.可当我推开柴门,走进草堂遗址的刹那,我知道自己错了.这位忧郁的诗人并没有真正的出世,他无时无刻不在痛心劳苦大众的困苦,吟咏着”三吏三别”;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看到丝丝细雨,竟酣畅地高歌《春夜喜雨》.他心里想着念着的都是许许多多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但是,他忘记了自己.不,有一首是写给他自己的.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风无情地掀翻了唯一可以为我们诗人挡雨的茅草屋顶.大雨肆意地打下,他愤怒了,于是提起笔愤然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不知道这里面仅仅是对自然的一种宣泄,还是包含着对自己生活,甚至对社会的一种控诉.杜甫的晚年是贫苦的.随时都有倒塌可能的茅草屋,破烂的桌椅,不能叫做床的床……这就是他晚年的全部.可是,我们的诗人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的潦倒,自己多么的瘦弱嶙峋,他还是义无返顾的把自己给了诗.他和诗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可是,他又不是为作诗而作诗,他的诗就是他的心,一种最生活的流露.那不是奔放的美,而是实实在在的美---这种美不能让你陶醉,却会叫你去思考.如果说李白是超不现实的,那杜甫就是超现实.这样的美,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尊重?走进草堂,走进杜甫,我感动于他的种种……作文三:走进杜甫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我十分喜爱。现在,就让我们扫开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杜甫,走进他那忧国、伤时、怜民的杜诗中去。杜甫,唐朝诗人。少年时即以诗赋受长者称许。到后来,还被称为唐诗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后期七律,沉郁顿挫、精切而毫无斧凿痕、凝炼却又挥洒自如,被称之为唐诗最高成就。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诗圣”。又因为他的诗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反映了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他三十五岁进京,希望考取功名,造福百姓、光耀门楣。可是事与愿违,十年应举,皆名落孙山。这也就使他逐渐接触社会下层写下了揭露当时天宝弊端的《兵车行》、《丽人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沦陷,十年追求功名之心终告破灭,之后便过着流浪的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叛军攻入长安后的一副社会缩影,包含诗人的切身悲痛。杜诗成为一代诗史由此开始。之后陆续写下:《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石壕吏》“三吏”、“三别”这些诗描绘的一幅幅惨绝人寰的画面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时代的悲剧。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以《秦州诗》为转折后,杜诗不以陈事为主,而是自叹身世。但未因此失去其诗史性质,而是淡化为时隐时现的背景。如:《登楼》、《白帝》、《登高》……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皆是身世自叹、忧国、伤时与悯民。作文四:走进杜甫人生 走进,走进你的精魂.走进你的诗胆豪气,走进你遗留下斑驳的残碑,还有走进你那诗中拓出的崇高爱国精神。那一句句、一行行千吟不衰的诗句,是你不小心放进日子里的吧!你可曾知道你酿成的诗酒又醉倒了多少炎黄子孙?读书与漫游时期,你飘生吴越,闲情四射,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游齐赵,其间初绘泰山,一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以突现出泰山的宏伟与你人生的抱负。继而遇李白、高适同游于梁、宋结下深厚的友谊.正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啊!。困居长安时期,你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由此你感叹而作《兵车行》、《丽人行》等评批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记录下了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凄惨;道旁过者问行人→被驱不异犬与鸡的征夫惨痛申吟;长者虽有问→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怨恨控诉;你这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深入人心。安史之乱时期,潼关失守,你独投肃宗。途中被俘,押至长安。闻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感慨而作《月夜》《春望》《衰江头》《悲陈词》等诗篇。抒发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之后你潜逃到凤翔行在,做了左拾遗。当你忽闻官军胜利的收复蓟北时,涕泪满衣裳。激动与喜悦之情使你挥墨而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直抒胸臆。好景不长再之后又是战乱频,人们颠沛流离的生活着。你提起愤慨之笔,再次镌刻下那催人泪下、心寒不羁的历史的片段。使得“三吏”“三别”成了不朽的传扬,也使你成为了人们所歌颂的“诗史”西南漂泊时期,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以及关辅饥荒。自家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大雨如柱,长夜难眠。你推己及人,联想到的是: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命运。你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如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正是你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与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你远大的抱负未能实现,极度愤慨之时,你正话反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抒发了一生的心事,毅然的选择弃官携家随民而去,于是乎发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人生感悟。一字一泪,感人肺腑。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你卧病于此。用一首《登高》再次概括了人生的苦况,情怀深蕴,顾盼生辉。唤年你独登岳阳楼,虽然已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而你心却依旧怀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博大情弦。在这生命即将燃尽的时刻,你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的安定,真的是令人感慨万千。走进苍茫的浩野,只为寻你。是你将碧绿的溪流溶进了昏迷的旧梦,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书写那深深的“骨”字.走进流光的映影,只为懂你。是你将苍冥的**斟入了岁月的浓桨,独自一人苦咽那口溶泪的酒。走进历史的炊烟,只为悟你。是你将明月的清辉撒满了天空,却把暗淡的黑影留给了自己。当时间湮没了河流,当历史暗淡了天空,在大唐由盛转衰的背景里,永远有你冲天的豪情。你用自己飞天的痕迹,阐释了你的人生。你飞入了史册,注定成其中夺目的一颗星星。。。作文五:走进杜甫“锦城丝管月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当我走进杜甫草堂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首诗。在浓浓文化与乡土气息中,杜甫草堂让人感到古典又淡雅,到杜甫草堂内更让人的心非常静,从南门走进不远你就会看到用青花瓷碎片镶成的“草堂”两个字非常的引人注目。在杜甫草堂还有两个地方让我最为喜欢。杜甫的故居。是由一个四合小院组成,小院外有一个醒目的名字“柴门”,这就是小院的代名词,也非常符合小院的特征。外面种着很多树与竹子,还有一条小溪,院中央还有一组石桌,看到它我们自然就会想起当杜甫坐在石凳旁或独自或与友人饮酒作诗的场景。所大部分游客都会到这里坐一坐,感受一下大诗人的风范。走进屋里,入眼的便是客厅,客厅里的摆设非常简单,慢慢走入寝室,室内只有一张床与一个柜子,杜甫的生活让我看到他对生活的追求和淡薄。还有一个地方是杜甫塑像馆。入眼首先看到的是杜甫悠闲的躺着,又有一股大诗人潇洒的大风范,这座塑像把杜甫刻化得像一朵云一样,它让人琢磨不透,而且还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塑像后面是一幅壁画,壁画主色是大红,雕刻精美且气势磅礴,与所有雕塑显得相得益彰,还有几座塑像,都是我国的大名鼎鼎的诗人或词人。有一座我听别人说摸了它的胡子才有福,原来就是杜甫的塑像,发现塑像的胡子都被摸得发亮发光了,但愿我也能沾沾大诗的光慧。短短的游览,可能我不能尽兴,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走出塑像馆,我就准备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告诉自己:“我走进了杜甫草堂,心也走进去了!下次我还会来的。”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