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写郭沫若的论文的作文素材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8 13:06:34

关于写郭沫若的论文的作文素材高中

郭沫若先生: 你好,《郭沫若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们对诗,对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弯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是诗的本体,只要把他写了。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翁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这种诗的波澜,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写诗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硬如歌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说到此处,我想诗这样东西倒可以用个方式来表示他了: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照这样看来,诗的内涵便生出人的问题与艺底问题来。Ihalt便是人的问题,Frm便是艺的问题。归根结底我还是佩服你教我两句话。你教我:“一方面多与自然和哲理接近,以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诗中的自然音节,自然形式,以完满”诗的构造。“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 我想说,郭真天才也!

郭沫若世尊“郭老”,其书法亦有“郭体”的时誉,此概因他在文学、历史、古文字、戏剧、翻译、社会活动、书法等领域建树卓越。新中国建立以后,“郭体”一度仅次于“毛体”的出镜率。一些报纸、刊物、大学、出版社、文博机构等,都相继采用并长期沿用“郭体”作为重要的形象识别,这些字有的出自于他的亲笔,有的则是他书作里的集字。这不是简单的个体事件,这些事件的趋同说明着“郭体”在社会上已被广泛且深入认同。  郭沫若出生时脚先下地,这是他一生成为反逆者的第一步。在学堂生涯中,他对封建教育专制的反逆使他三度遭遇“斥退”。再后,为反逆封建的包办婚姻,郭沫若婚后五天便走出夔门报考天津陆军军医学校。这种反逆终使他接触了外面的世界,为他的宏远的人生图卷奠好了第一基。  郭沫若并没有在医学上拓展人生的疆域,学医途中,由于两耳重听,没有可能把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学好,加之无法割舍的文学情结,郭沫若便弃医从文了。无论是留学日本,还是投身抗战,甚而作为新中国的“文化尖兵”,他的文化观照由早期的浪漫主义倾向日渐转向了对现实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关注,但书法一直是他的文化活动中的重心和核心所在。他的人生历劫和宏远的文化视野,使他的书法在气格上有大河奔涌之势。字里行间的恣肆、狂放、浪漫、自由与他的诗性才情有关,他的书法逆入平出,回锋从容,转向自如。平中寓奇,奇正相生。疏密有致,俯仰有姿。他的书法的个体风貌是异常显明的,这种鲜明确立,已经说明他的书法语言是个人的言说,写出了自我,世称“郭体”并非因人而名,故非虚誉。  郭沫若说:“有笔在手,有话在口。以手写口,龙蛇乱走。心无汉唐,目无钟王,老当益壮,兴到如狂。”他的字豪放明快、不拘绳墨的浪漫风格,自是他此语的注解。他在取法上必然显见出这种反逆传统的个人倾向。他虽然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化,甚至与书法关联最紧的文字学亦达致相当高的造诣,但在他的书法里多显露诗人性情,而缺乏温润清和的理性一面,细节处也无法用精到来深究。他研究过孙过庭的《书谱》、包世臣的《广艺舟双楫》等等书学理论,且自己亦有许多关乎书法的理性剖白,但在他的创作中并未有适度自律。在他的书法中,用笔起落翻飞,洒脱飘逸,但却时时有飘浮之感,处处有荒率之笔,线条质量良莠不一。郭沫若的字是才子的性情书写,作为法书自是有许多缺憾。今人曾有学“郭体”者,皆会落入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境地。学书不溯源古法,与古为徒,终是下策。  郭沫若诞生于大渡河与岷江汇合处的一个叫做沙湾镇的地方,而在他逝后,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落在大寨。魂归河山,对于诗才郭沫若来说,是最富诗性的篇章。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素材高中生作文

"近读余英时所著《钱穆与中国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才知道郭老治学上的实用态度还可上溯到四十年代,余书中收入一篇五十年代所写的《〈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文章逐段比较了钱穆三十年代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和郭沫若四十年代所著《十批判书》之有关部分,说明'《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秦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的严重,但抄袭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性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余英时认为,'本来《十批判书》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批判》的用意在解释思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先秦诸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动。《系年》则以建立年代学为主,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订。因此《十批判书》作者本可以坦坦荡荡明引《系年》,承认自己的解释是部分地根据钱先生的考证。这样做完全无损于《批判》的价值--如果真有价值的话。但他不此之图,竟出之于攘窃,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了。'郭沫若与钱穆的历史观不同,郭对钱的研究成果,或肯定,或否定,或反其意而用之,均无不可。问题在于,一边袭用对方的成果而不宣,一边又蔑称对方'实在是薄弱得可笑',这就有悖于起码的学术道德了。近年中国学界强调重建学术规范,要点之一就是先说明所论专题的人有什么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发现。这些规则对郭老来说,本属ABC,小儿科,是无须讨论的常识。但不知是政治需要先于学术规范,还是浪漫性格使然,郭老连这点规矩都不讲究了。这种失误,在鲁迅先生身上是绝对找不到的。" 我当时看了,颇感惊讶,因为《批判》和《系年》二书,我都看过,却从来没有"抄袭"的印象。这两本书都是研究先秦的名著,通读过它们的人想必不少,却也从未听说过有谁--包括那些与郭分处不同政治阵营的人--揭发抄袭。郭沫若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主要收集在两本文集中:《批判》是侧重于评论的,《青铜时代》是侧重于考据的,而《系年》则不出考据(更确切地说是"考订")的范围。要指控郭在研究诸子时抄袭了钱,拿同属考据的《青铜时代》和《系年》互校更近情理。余氏明知《批判》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却偏偏以之互校,就未免不按常理出牌了。《批判》既然是侧重评论而不重考据,在评论时就难免要综述诸子的生平,综述则又难免要大体根据定论或前人的说法,那么要从中找出与《系年》的相同之处,也并不困难。余氏如此作为,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否也有所谓的"实用态度"了。再考虑到以下几点,我的疑心更炽:余氏文章写于五十年代,当时国共对抗正激烈,郭固然是共产党这方的学术权威,钱、余却也是国民党阵营中的红人,其中有多少政治宣传的成分在?余氏是钱的门生,郭、钱当时都号称是史学大家且针锋相对,其中又有多少门派的意气之争的成分在?而且,笔者在海外多年,看过许多余氏辩论、议论文章,觉得他政治偏见很深(笔者幸好身处海外,否则余氏大概也要像封那些与之辩论的国内学人一样,封我为"大陆官方宣传人员"),论证又蛮横无理,对他的文风实在不敢恭维,也可以说,是"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的。 所以,当时与人谈起此事时,我的意见是:"《批判》或许在具体的资料上有借用《系年》之处,但若说有全面的、根本的抄袭,则我无法相信。"但毕竟没有看过余氏是如何论证的,只好存疑。最近有机会借到了余英时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996年4月第2次印刷。以下凡摘引余文均出自此书),跳过那些歌功颂德的文字,直接看《〈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和两篇跋语,看完的感想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郭沫若先生: 你好,《郭沫若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们对诗,对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弯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是诗的本体,只要把他写了。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翁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这种诗的波澜,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写诗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硬如歌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说到此处,我想诗这样东西倒可以用个方式来表示他了: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照这样看来,诗的内涵便生出人的问题与艺底问题来。Ihalt便是人的问题,Frm便是艺的问题。归根结底我还是佩服你教我两句话。你教我:“一方面多与自然和哲理接近,以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诗中的自然音节,自然形式,以完满”诗的构造。“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 我想说,郭真天才也!

"近读余英时所著《钱穆与中国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才知道郭老治学上的实用态度还可上溯到四十年代,余书中收入一篇五十年代所写的《〈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文章逐段比较了钱穆三十年代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和郭沫若四十年代所著《十批判书》之有关部分,说明'《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秦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的严重,但抄袭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性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余英时认为,'本来《十批判书》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批判》的用意在解释思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先秦诸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动。《系年》则以建立年代学为主,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订。因此《十批判书》作者本可以坦坦荡荡明引《系年》,承认自己的解释是部分地根据钱先生的考证。这样做完全无损于《批判》的价值--如果真有价值的话。但他不此之图,竟出之于攘窃,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了。'郭沫若与钱穆的历史观不同,郭对钱的研究成果,或肯定,或否定,或反其意而用之,均无不可。问题在于,一边袭用对方的成果而不宣,一边又蔑称对方'实在是薄弱得可笑',这就有悖于起码的学术道德了。近年中国学界强调重建学术规范,要点之一就是先说明所论专题的人有什么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发现。这些规则对郭老来说,本属ABC,小儿科,是无须讨论的常识。但不知是政治需要先于学术规范,还是浪漫性格使然,郭老连这点规矩都不讲究了。这种失误,在鲁迅先生身上是绝对找不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素材高中生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当中创作了很多知名的作品,比如说《女神》《长春集》《骆驼集》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原本这样一个文豪,还是会被很多人尊重的,不过现在人们提到他却并不是尊重,反而是骂他的多。但是这个男人在抗日的时候跑到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拯救同伴。有的说他是个虚伪的文人,在解放后在经常写一个拍马屁的话,一面的讨厌当时的社会,还去当官。但是郭沫若在抗战胜利后和国民党的冲突中坚守自己,在被国民党的特务折磨,命悬一线的时候都没有背叛祖国。郭沫若阅女无数,他不仅经常嫖妓,还被感染过花柳。曾经还有过三个老婆。在他年少的时候听从家人的安排结了婚,但是却在结婚五天之后,逃之夭夭,只留这个女人在老家泪流满面。后来他去了日本,遇见了一个喜欢的女孩,那个女孩为了他抛弃了家人,与父母断绝了关系。但是郭沫若却在享受完她的青春年华后就转身回国了,把这个为她放弃一切的女人抛弃了。他一生可以说一直背叛。在那个时期很多文人都是要遭到唾弃的,就像当前的鲁迅也受过威胁,像郭沫若这种是只不过为了自保而说些阿谀奉承的话而受到很多人的唾弃。其实所有人都是灰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的优点,私生活紊乱的他却是个就战士的文人,只能说人无完人。

"近读余英时所著《钱穆与中国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才知道郭老治学上的实用态度还可上溯到四十年代,余书中收入一篇五十年代所写的《〈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文章逐段比较了钱穆三十年代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和郭沫若四十年代所著《十批判书》之有关部分,说明'《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秦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的严重,但抄袭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性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余英时认为,'本来《十批判书》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批判》的用意在解释思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先秦诸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动。《系年》则以建立年代学为主,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订。因此《十批判书》作者本可以坦坦荡荡明引《系年》,承认自己的解释是部分地根据钱先生的考证。这样做完全无损于《批判》的价值--如果真有价值的话。但他不此之图,竟出之于攘窃,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了。'郭沫若与钱穆的历史观不同,郭对钱的研究成果,或肯定,或否定,或反其意而用之,均无不可。问题在于,一边袭用对方的成果而不宣,一边又蔑称对方'实在是薄弱得可笑',这就有悖于起码的学术道德了。近年中国学界强调重建学术规范,要点之一就是先说明所论专题的人有什么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发现。这些规则对郭老来说,本属ABC,小儿科,是无须讨论的常识。但不知是政治需要先于学术规范,还是浪漫性格使然,郭老连这点规矩都不讲究了。这种失误,在鲁迅先生身上是绝对找不到的。" 我当时看了,颇感惊讶,因为《批判》和《系年》二书,我都看过,却从来没有"抄袭"的印象。这两本书都是研究先秦的名著,通读过它们的人想必不少,却也从未听说过有谁--包括那些与郭分处不同政治阵营的人--揭发抄袭。郭沫若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主要收集在两本文集中:《批判》是侧重于评论的,《青铜时代》是侧重于考据的,而《系年》则不出考据(更确切地说是"考订")的范围。要指控郭在研究诸子时抄袭了钱,拿同属考据的《青铜时代》和《系年》互校更近情理。余氏明知《批判》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却偏偏以之互校,就未免不按常理出牌了。《批判》既然是侧重评论而不重考据,在评论时就难免要综述诸子的生平,综述则又难免要大体根据定论或前人的说法,那么要从中找出与《系年》的相同之处,也并不困难。余氏如此作为,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否也有所谓的"实用态度"了。再考虑到以下几点,我的疑心更炽:余氏文章写于五十年代,当时国共对抗正激烈,郭固然是共产党这方的学术权威,钱、余却也是国民党阵营中的红人,其中有多少政治宣传的成分在?余氏是钱的门生,郭、钱当时都号称是史学大家且针锋相对,其中又有多少门派的意气之争的成分在?而且,笔者在海外多年,看过许多余氏辩论、议论文章,觉得他政治偏见很深(笔者幸好身处海外,否则余氏大概也要像封那些与之辩论的国内学人一样,封我为"大陆官方宣传人员"),论证又蛮横无理,对他的文风实在不敢恭维,也可以说,是"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的。 所以,当时与人谈起此事时,我的意见是:"《批判》或许在具体的资料上有借用《系年》之处,但若说有全面的、根本的抄袭,则我无法相信。"但毕竟没有看过余氏是如何论证的,只好存疑。最近有机会借到了余英时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996年4月第2次印刷。以下凡摘引余文均出自此书),跳过那些歌功颂德的文字,直接看《〈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和两篇跋语,看完的感想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你是问哪个省的高考题?或者说你是在问哪一套高考试卷。 任何人都不能确定一定是考传记类。

郭沫若是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人物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著作书目:《女神》(诗集)1921,泰东《三叶集》(散文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星空》(诗集)1923,泰东《聂莹》(剧本)1925,光华《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瓶》(诗集)1927,创造社《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现代《沫若书信集》1933,泰东《豕谛》(历史小说)1936,不二书店《北伐途次》(散文)lQ37,潮锋出版社《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虎符》(剧本)1942,群益《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波》(散文集)1945,群益《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译书目:《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翻译书目:《菌梦湖》(小说)德国 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 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 雪莱著, 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 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 辛克莱著, 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 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参考百度百科:郭沫若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素材高中语文作文

"近读余英时所著《钱穆与中国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才知道郭老治学上的实用态度还可上溯到四十年代,余书中收入一篇五十年代所写的《〈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文章逐段比较了钱穆三十年代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和郭沫若四十年代所著《十批判书》之有关部分,说明'《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秦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的严重,但抄袭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性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余英时认为,'本来《十批判书》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批判》的用意在解释思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先秦诸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动。《系年》则以建立年代学为主,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订。因此《十批判书》作者本可以坦坦荡荡明引《系年》,承认自己的解释是部分地根据钱先生的考证。这样做完全无损于《批判》的价值--如果真有价值的话。但他不此之图,竟出之于攘窃,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了。'郭沫若与钱穆的历史观不同,郭对钱的研究成果,或肯定,或否定,或反其意而用之,均无不可。问题在于,一边袭用对方的成果而不宣,一边又蔑称对方'实在是薄弱得可笑',这就有悖于起码的学术道德了。近年中国学界强调重建学术规范,要点之一就是先说明所论专题的人有什么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发现。这些规则对郭老来说,本属ABC,小儿科,是无须讨论的常识。但不知是政治需要先于学术规范,还是浪漫性格使然,郭老连这点规矩都不讲究了。这种失误,在鲁迅先生身上是绝对找不

1914年,22岁的他到日本留学,初赴异邦,有感于祖国多难、人地生疏,再加上家庭包婚姻带来的人生创伤,他一度埋头书堆,拼命读书,结果患上了“极度的神经衰弱症”,他忽而想自杀,忽而想出家当和尚,精神濒于崩溃。就是在那时,一位女护士的身影适时出现了,拯救了他那濒临枯涸的心灵。他写信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在医院大门口第一眼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玛丽亚那样的心情,您的脸放出佛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像樱桃一样。您到现在一定救助过无数的病人,我爱上了您。我忘不了同您的那次谈话……”。读着他的信,21岁的她的心里有一种未曾体验过的异样的感觉,白嫩的脸颊渐渐地潮红了。之后,他们身隔两地,一个在东京,一个在冈山,万水千山,割不断一个情字,最多的时候一周竟通了五次信。她给他寄去了自己做的“羽知”(和服袍子):“你能领受我的心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是怎样地幸福哟!”爱就像一坛发酵中的美酒,薰薰然,让人迷恋和陶醉。1916年年底,这个妙龄日本女子,终于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她要和这个在中国有妻子有家庭的华人男子同居。可以想象的是,她这一决定遭到家人激烈的反对,她遭受了家族最为严厉的处罚:破门处分。她被永远地逐出了家门,走出家门那一刻,她依然高抬着头,为所爱的那个男人绽放笑容。有你的爱,纵然被这个世界抛弃,那又如何?他用自己的姓为她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郭安娜。她接受了这个名字,并激动地说:“我的心、我的灵魂已经入了中国籍!”自此,她一直沿用这个名字,终生未改。从1917年起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她和他相濡以沫,从日本到中国,从中国再到日本,他们一起颠沛流离,度过了艰难的20年,并育有5个子女。在日本,她遭到了日本政府和军方的不公正待遇。她忍辱负重,独自挑起生活重担,种稻种菜、打短工、做小生意、替人洗衣服、在襁糊工场做工……把儿女培育成人、成才。1948年,在经历了长达11年的分离后,她历经艰难万苦,来到中国寻找自己的爱人,但此时竟已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再次结婚,和另一位女人。她不言语,流着泪,选择了默默离开。人都说爱是自私的,但她选择了宽恕,不会抱怨,不去仇恨:“爱过就好了。”1994年,101岁的她在上海病逝,安详淡定,满脸皱纹的脸上依旧开出一朵芬芳的樱花。爱到陌路心有君,她的枕边,是一扎整整齐齐的信,80年前的信。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他的名字叫郭沫若,她的名字叫佐藤富子。记得采纳我的答案哦,祝你学习进步

你是问哪个省的高考题?或者说你是在问哪一套高考试卷。 任何人都不能确定一定是考传记类。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素材高中英语作文

孔子一辈子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后人尊称他为圣人。其实他本人还是很诚实,很谦虚的。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 屈原遭放逐愤而赋离骚 司马迁受宫刑愤而成史记

百度上有好多,自己去找

甲去买烟,烟29元,但他没火柴,跟店员说:“顺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员没给。   乙去买烟,烟29元,他也没火柴,跟店员说:“便宜一毛吧。”最后,他用这一毛买一盒火柴。   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边际效应。第一种:店主认为自己在一个商品上赚钱了,另外一个没赚钱。赚钱感觉指数为1。第二种:店主认为两个商品都赚钱了,赚钱指数为 2。当然心理倾向第二种了。同样,这种心理还表现在买一送一的花招上,顾客认为有一样东西不用付钱,就赚了,其实都是心理边际效应在作怪。   启示:变换一种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常很多事情换一种做法结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

有苏洵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贾谊的《六国论》都是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值得借鉴学习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