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海洋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1 23:34:21

海洋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怎么写

海洋产业的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这个挺好,我给你,就成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  (1)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选题背景就是写一些关于论文题目的研究情况,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值不值得研究等问题,论文选题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写作点:  交代社会大环境  再交代这个行业的大环境  再交代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选题背景写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  理论意义与价值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实践意义与价值  主要包括:  (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二、 研究综述研究  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一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要写明本选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中的内容加工后完成。在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着,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  综述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论述的资料有一定的数量  研究所论述的内容相对集中  研究的系统而全面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历史性意义  实践意义

海洋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夏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作者简介:夏真(1963年—),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海洋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工作。联系:020-82250771,E-mail:xia-zhen@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资源的短缺,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海洋已成为各国关注争夺的焦点,海洋局势日益紧张。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海岸与海底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等多方面。因此,海洋地质学对海域疆界的划定具有指导意义,其复杂的海底地质地理环境,在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中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可以成为海洋环境武器加以利用。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军事 海洋资源 环境1 概述山川河流、峡谷平原及森林草丛等地理环境在军事战略上意义非凡,历来是战争的客观基础,是关系战争胜败的重要条件。分析战争态势、确定战略战术、行军布阵、运输补给,以及组织指挥作战等均须对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必须对军事行动区进行地形地貌等相关的地理环境勘测,分析研究并改造运用地理条件,达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克敌制胜的效果。《战争论》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鲁士战略学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地理环境同军事行动本身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它不论对战争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即使是现代战争,地理环境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1]。现代战争和军事活动的范围已扩展到了地球四大层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各个方面,甚至延伸到部分外层空间,海、陆、空全方位的战争不仅需要分析陆地的地理环境,还应对海洋环境进行多方面的了解、研究,天文气象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当今人类面临着四大危机人口剧增、资源减少、能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而缓解这些危机的重要途径就是向海洋进军。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大势变迁,国力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于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近代海权论的奠基人、美国海军军官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控制海洋就控制了世界财富,进而统治世界。此理论改变了美国,更改变了世界。历史证明:没有海洋方向上的安全,就不会有国家的安全;局限于大陆战备的国家,必然被动挨打。近代中国的有海无防造成了百余年的国耻族难,当今的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能认识到海洋和海军的重要。目前,世界上已兴起一门边缘学科——军事海洋学,它在海洋科学与军事科学结合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用于研究和利用海洋自然规律,为国防建设、海上军事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海洋保障。其研究范围从海面、水体到海底,包括了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声学、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等诸多学科,对军队作战、训练、武备试验、舰船设计制造和维修保养等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趋利避害,发挥优势,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其中,海洋地质学可以帮助认识海洋地形地貌特征、海底沉积物运移规律、海底构造特点及海底矿产资源等地质因素,为海洋划界、军事部署、战略战术及军事行动提供科学依据[2]。21世纪是海洋新世纪,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有300多万km2的海洋国土,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大中城市占全国的5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70%以上,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可见,海洋国防及海洋战略对中国尤为重要[3]。2 海洋地质学的军事意义1 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4]。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许多学科的领域,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包括海岸与海底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海底矿产资源,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等多方面。海洋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和地质科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是探讨地球发生、发展、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重要领域。海底地形、地貌景观及其空间分布和成因,是海洋地质学的经典内容之一,其基本格架主要受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控制。从大陆和海洋过渡部位的大陆边缘,至以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为主体的大洋盆地,以及位于大洋中部洋壳裂开的大洋中脊,海底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斜坡平原、沟谷深壑、海岭海山等,陆地的地形变化特征同样表现在海洋。海底地形的调查主要依靠海底测深(单波束和多波束)及旁侧声纳技术,结合高精度定位技术,可以查明海底微地形特征。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构造的钥匙,对航海、军事及海底工程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底沉积主要研究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形成作用、时空分布和大洋演化历史。在海底不同部位,影响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不一。濒临陆地,陆源沉积作用居主导地位,受波浪、潮汐、海流的影响,其分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向深部,总的趋势是粒度变细,来自上覆水层的细粒悬浮物和生物骨骸的垂向沉落,即远洋沉积作用居主导地位。但海洋环流和微地貌对沉积物的分布有很大控制作用,浊流和其他偶发事件也有影响。气候和纬度带对沉积作用的影响十分显著。与陆相沉积物相比,海洋沉积物在时间上多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因此保存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及海洋环流演变的较完整的记录。海底构造研究海洋地壳的结构,海底主要构造单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海底岩石圈的演化历史。海底主要构造单位包括大洋板块和板块边缘,洋底构造的研究对解决地壳起源、演化等地质学根本问题关系极大,与海底成矿作用也有密切关系。洋底岩石研究洋底岩石的组成、产状、分布和成因。洋壳岩石主要是地幔岩浆活动的产物,也是许多海底矿产的物源,与成矿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记录了洋壳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海底矿产资源研究各种海底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经济意义。海底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在滨岸带,由陆源有用矿物富集形成的砂矿床,已被广泛利用;在近岸浅水区,砂和卵石作为建筑材料,也已大力开发;大陆架丰富的油气资源已进入大规模工业开发阶段,产量已达全球石油总产量的1/4,大陆坡和大陆隆是潜在的油气资源基地;深海锰结核储量极大,富含锰、铁、铜、镍、钴、铅等多种有用元素,多金属泥及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正在深入。海底矿产资源的用途不仅仅在于国民经济建设,而且对发展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高科技产业也有极大的价值,历来是各国关注的重点。近年来,许多国家从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地貌、地层及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面,采用航磁、海洋重磁、遥感、深潜、深海钻探、深海电视和照相、水声、激光及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开展海洋调查及研究工作。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为港口建设、水下工程设置、国防、航海、渔业以及海底矿产资源调查等,提供了大量资料,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 海洋地质学的军事意义1 海洋划界海洋国家必须明确自己的海洋权益,考虑海洋军事战略布局,亦即要考虑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态势、历史渊源、民族文化、经贸往来及疆界权益等。其中,海洋疆界的划分必须运用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按照国际法规则,依据公平原则确定[5、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1款明确指出: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这说明自然延伸原则是沿海国大陆架主权权利的法律基础,这种权利是从国家主权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国家领土主权的一种表现。1969年2月,国际法院在判决北海大陆架案时,对“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下延伸的自然事实”这一原则又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将其作为整个大陆架法律制度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据此,地理特征对海域疆界的划定具有指导意义,影响划界的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大陆架的自然延伸、海岸形状、海岸线的长度、岛屿的位置与性质、地形变化、地质体的特性、沉积物来源及矿床的统一性等。划界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海洋主权,如海洋国土面积及海事活动范围等海洋空间,这关系到海上运输、海洋装备、海上牧场、海上机场、海上建筑、海底管线及海底公园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涉及到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游览资源等。其中,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大陆架油、气;含钛铁、磁铁、钨、锡、铜、金、锆、铍、石英、金红石等的滨海砂矿;深海海底的锰结核、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金属软泥等。海洋化学资源包括80多种化学元素,可以用来制盐、海水淡化、制造各种化工原料、肥料、耐火材料、建筑材料、提取工业原料和贵重物质。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温差、波浪、海流等发电能源。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各种经济鱼类、经济无脊椎动物、各种海藻等;近年来发现的深海热泉区生物基因有特殊价值,已引起国际高度重视。海洋资源意味着生存和发展,海洋权益之争实际上即是争夺资源和生存空间。可见,确定海洋疆界,需要对上述地理因素进行精密勘测,并深入研究,以寻找最有利的划界依据,争取最大的海洋权益。这些影响因素,均是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因此,在完成海洋地质勘查及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海洋划界原则,开展军事战略部署,以保护合法的海洋权益。2 海洋军事地理海洋地理环境对海上军事行动的影响极大。正确掌握海洋地理诸要素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军事行动,有利于掌握海上军事行动的主动权[7]。海岸线是大陆的天然防线。海洋国家均在海岸地带设立军事基地,防止海上的入侵。因此,正确利用海岸地形条件,是重要的作战要素。如海岸线上的高山峻岭会影响空中作战,复杂的地形可修筑各类防御工事,靠近海岸航行可使舰艇获得一定的依托和掩护。海湾是兵家必争之地。海湾三面环陆,一面向海,既易固守,又易被封锁或突入。因此,如何多兵种,海、陆、空全方位作战,是海洋军事家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二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珍珠港进行了成功偷袭,使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海峡是海上战略要道。由于水道较窄,若在战争中重兵封锁,舰船将无法通行。如此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使海峡战事数不胜数。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海峡的自然环境条件,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重在海峡建造军港,以保护航道安全,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海岛是不沉的航空母舰,其军事作用历来受各国国防战略家的重视。海岛是海洋军事控制的基地,是陆基向海洋纵深的延伸,可扩展海洋控制范围,甚至可以控制整个海域,它不仅是陆地国土,还体现了海洋主权。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控制海洋岛屿,远离大陆的大洋岛屿作为跨洋交通、通信中继站,在战时则成为运送兵力、作战物资的中间站和军事通信要地。同时,以岛设防是保卫海疆的第一道防线,能起到扩大海防纵深,加宽海防战线,增加备战时间,争取海防斗争胜利的巨大作用。岛屿往往拥有优良的港湾资源,非常适于修建港口,甚至建设飞机场。岛屿新价值的形成,归属之争已成为国际政治、军事斗争的热点。因此,围绕岛屿进行、或是在岛屿上展开的战役、战斗不胜枚举。由于资源、战略等方面的意义,海湾、海岛及海峡往往是战争的焦点,它们不仅在战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战争双方争夺的要地,而且也可直接诱发战争。例如苏伊士运河所临的西奈半岛,曾使埃及和以色列发生多次战争。直布罗陀海峡、红海的曼德海峡及马六甲海峡等,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其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地形是军事行动的客观基础。“地无兵不险,兵无地不强”。任何军事行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实施,都要受地形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部队的行军、隐蔽,还是观察、射击,甚至技术兵器的使用等等,都离不开地形条件,地形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重视。利用海底地形同样重要。海底的岩礁、海山、槽沟等地形因素在海战中均有实际意义,现代潜艇、智能鱼雷依靠“地形匹配”这种先进的制导技术,可以利用海底复杂的地形地貌,成功地隐蔽自身、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海底沉积物不仅可用以分析海洋动力环境,不同的沉积物,其锚固力大小也不同。军舰的进港、停泊,需要了解海底沉积物的类型,计算锚固力,以抗风抵流,稳定舰船。另外,潜艇坐底也与海底底质相关。海洋重力场对远程攻击武器的命中精度有很大影响。远程运载火箭的大部分飞行轨道是在海洋上空,尽管运载火箭应用了卫星制导、星光制导等先进的制导技术,但如果忽略了重力异常的影响,命中精度将大打折扣。科学研究指出,1毫伽的垂线偏差,就会给远程打击武器造成1海里的命中误差。在现代海洋战场上,磁力要素的运用更是各海洋强国发展的热门。磁场变化影响舰艇的磁目标特性,星载、机载和舰载的探测、通信设备,都与电磁波在海空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和品质相关,海杂波、云雨杂波影响雷达探测和导弹精确制导。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海军就致力于国家领海的磁力测量,通过精确的科学计算,将准确的磁力分布数据延拓到空中。直升机通过“磁力差分反潜技术”,发现磁力分布异常后,可以测量出潜艇的位置、深度和吨位,经过敌我识别,确定为敌方目标后,反潜直升机即发射反潜导弹。3 海洋环境因素及其军事应用海战在海上展开,作战环境可以是军事活动的障碍和敌人,也可以是威力巨大的推动力。军事家们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海战中巧妙利用战场环境,达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而现代海洋战争中,尖端智能武器的神奇威力,也只有依赖战场环境的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出来[8]。作为战场空间的海洋环境,对于军事行动和装备的适应性,以及技术、后勤保障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海上作战能力受海洋环境,如海洋气温压、风、浪、日光辐射、潮汐、海洋跃层、电导和海洋地质、地貌、磁场等三维、多种类海洋要素或人为现象的影响。由于军事技术的日益综合和交叉,海洋环境因素已经成为提高海上战斗力,并使武器装备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就海上作战而言,掌握海洋环境参数及其变化与掌握敌情态势同等重要,是在作战准备和对抗行动中取得主动权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准确了解战区水面、水下和海空的敌情及环境态势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才能作为制订作战方案的依据,从而部署对空、对海、对港或对岸战斗,对威胁目标迅速跟踪、识别瞄准并提高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海洋气象要素历来受到军事家们的重视。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到盟军登陆诺曼底,历史上许多军事壮举都是靠气象条件的支持而获得成功的。现代战争的主要兵器如飞机、军舰、坦克、导弹,以及军事技术手段如无线通信、电子对抗等,其军事效益都要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在军事对抗中,谁掌握的气象资料更准确、广泛、长久,谁就能获得较大的军事优势。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气象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气象除了人们熟悉的风、温、雨、浪之外,还有诸如临近海面不同高度的风速、风向、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海水皮温和少数离子等新的气象元素,均会对海军作战产生重大影响。如低空风影响炮弹和导弹的弹道;大气品质和云雾对光传输影响很大;形成波导传播的大气层可以使电磁波实现超视距传播,也会引起电磁盲区、导致雷达杂波。海洋水文要素主要包括温度、盐度、深度三大静态要素,以及海流、海浪、潮汐三大动态要素,它们与舰艇关系最密切,对其影响也最大,对水下发射导弹、导弹出水和鱼雷入水的声学因素起重要作用。温度是海水声速的决定因素,会影响声呐的作战效果;盐度密度是潜艇下潜和定深航行的首要参数,海洋跃变层对潜艇活动有重大影响;深度是舰艇航行安全性的重要标志;海浪和海流时刻影响着舰艇的航迹;潮汐的变化决定着登陆和抗登陆的成败,中国明代将领郑成功率兵船利用鹿儿门高潮,顺利登陆台湾岛,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在现代的海洋战争中,海洋水文要素的军事运用不仅停留在宏观效果上,而且发展到更精细、更准确的程度。例如,核潜艇水下隐蔽航行范围大,可以潜航到全球海区,是各大国实施核反击战略的主力。在战时,卫星定位系统可能遭受打击而失效,核潜艇主要依靠自身的惯性导航系统进行定位。这种方法的最大误差源就是海流作用于核潜艇产生的偏差,必须进行精确的海流改正,以便在海洋中远距离隐蔽航行,准确到达作战海域。水声技术是水下一切军事活动的前导,决定着探潜反潜、潜艇隐蔽航行、鱼雷制导、水雷布放、扫雷、水声侦察、水声通讯、水声导航等军事活动的成败。水声匹配场监视技术可使小型作战平台具有合成相当数百米基阵的探测能力,用于侦察监视、远程高精度测向及高分辨声成像。主要的海洋声学作战环境要素有海洋声速分布特性、海洋背景噪声、水声信号传播特性、水声信号海底反射特性和海洋混响等[9]。监测并掌握作战海区的海洋环境要素,就有可能使舰艇的武器系统和探测设备的设计达到最优化。海洋环境要素的测量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浩大工程。例如,美国海军的海战战场环境要素测量的实力最强,由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国防制图局和海军气象海洋指挥中心等单位负责,有多艘新型的高技术综合测量船。尽管如此,仅海洋磁力填图测量一项任务就进行了多年。因此海洋环境要素的测量必须提前部署,未雨绸缪,充分利用和平时期完成战场准备,以免措手不及。3 海洋环境武器海洋环境武器是利用海洋、岛屿和海岸的相互关系,借助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从海洋环境某些不稳定的因素中诱发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人工水文、气象现象,如化学雨、海啸、巨浪、海水幕等,以达到保护自己和使敌方军舰、飞机及岸上军事设施丧失效能的目的。自古以来,海洋灾害令无数人葬身大海,而利用飓风、巨浪、海啸充当战争武器的也不在少数[10、11]。气象武器是用人工手段影响局部天气,以保护己方袭击对方或阻碍对方军事行动的方法,主要使用飞机、火箭向云中喷撒化学催化剂,造成暴雨、水灾,阻扰敌军行动;或消除大气中的水汽,造成干早;或引导台风,影响太阳辐射等,在战争中将获得难以想象的效果[12]。美国的气候实验室已有近50年的历史,能制造风雨雷雹、酷热和严寒,并开始为部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逼真环境。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大西洋上曾经成功进行过三次人工引导飓风实验。随着人工引导技术及人工制造飓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飓风将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威力的新式武器。巨大的海浪常常导致舰毁人亡、军事设施被破坏。可以使用武器诱发海底滑坡,也可利用风能或海洋内部聚合能,使洋面表层与深层产生海浪和潜潮,从而造成敌水面舰船、水下潜艇,以及其他军事设施的倾覆和人员的死亡;巨浪武器还可用于封锁海岸,达到扼制敌军舰出海之目的。海啸力量之大,足以倾覆万吨巨轮。如果人们能够引导甚至制造出海啸,并将其作为武器的话,那么它造成的损害将是难以想象的。1954年夏,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核试验,在距离爆心500m的海域内骤然掀起了一圈60m高的海浪,奔出1500m之后,高度仍在15m以上。由此激发了军事科学家们研究海啸武器的浓厚兴趣,一旦这种武器步入战场,将能冲垮敌海岸设施或使其舰毁人亡。化学雨武器是从早先的气象武器中演变过来的一种新型武器,在海战中的作战效能尤为明显,它主要由碘化银、干冰、食盐等能使云体形成水滴、造成连续降雨、影响人员或使武器装备加速老化的化学物质组成,如酸雨等。吸氧武器是一种能吸收局部氧气,并能造成人员死亡和使一些需要氧气的机器停止转动的武器。用于海洋战场,会使人无声无息的死亡,舰船莫名其妙地停止转动,飞机令人恐怖地坠入深海。这种武器是在普通弹药中掺入大量吸收氧气的化学药物,已开始走出实验室,将很快运用战场。地球物理武器是人们利用大自然中地球物理现象(如雷、雨、风暴、地震、火山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投掷某种武器,迅速地诱发这些现象的再现,人为地造成“自然灾害”,杀伤敌方人员,毁坏敌方设施的武器。地震战是用热核武器爆炸的方式,诱发蓄存在大断裂带中的巨大能量,促使地壳构造板块移动,引发地震,从而假手自然,制造一个灾难。地震不是立刻到来,而是在核爆炸后两天、一周或几周之后发生,难以成为精确的武器。莫斯科地质学家证明,哈萨克斯坦的核试验以及另一地区的类似试验就曾引发了地震。由此看来,海洋环境武器的使用主要包括大气、海水和海底地质三个方面。其中,海洋地质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要。一方面,应调查了解海底的地形特征,熟悉地形,才能利用有利地形,隐蔽自己,打击敌人;另一方面,应查清海底潜在地质灾害因素的分布类型,尤其是滑坡、断裂及地震活动带等可能被用为环境武器的因素,既可用以消灭敌人,又可预防敌方使用。总之,海洋环境武器就是使用现代科技,诱发自然灾害,改变区域环境,以达到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3 结论海洋既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和活动空间,又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海洋军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海洋国土,维护海洋权益,保卫国家和平。海洋环境对海洋军事的影响巨大,认识了解海洋,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在海洋军事活动中占据主动。海洋地质学不仅可为国家海洋划界、维护权益提供科学依据,海底复杂的地质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可以在海洋军事中起到非凡的作用。参考文献[1]段存成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布局国际展望,2001,424(8):52~55[2]俞慕耕浅议军事海洋学海洋测绘,1999,3:55~58[3]尤子平深化海洋强国战略的研究与实践——纪念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舰船科学技术,2005,27(1):5~10[4]左书华现代海洋地质学及其发展海洋地质动态,2004,20(12):14~18[5]崔茂常,朱海军事海洋学浅谈海洋科学,2000,24(9):23~25[6]高健军从国际法角度看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环球法律评论,2006,6:748~754[7]刘旭,陈君海洋地理环境与人类军事行为现代军事,2001,1:54~55[8]李广建海洋测量——搭建未来海战的舞台现代军事,2006,6,16~19[9]张凌海海洋技术为海军“添翼”当代海军,2002,9:41~42[10]刘振中环境战露出狰狞面目大科技,2001,1:32~35[11]曾道红环境武器呼之欲出海洋世界,2002,10:46[12]刘建学海洋环境武器青少年科技博览,2004,9:26~27The Significance of Marine Geology in Military StrategyXia Zhen(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Abstract:Because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lack of resources,and expansion of hum an activity,the ocean has been getting the focus in the The situation on the sea is increasingly Marine geolog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to maritime borders as its research includes coast& submarine topography,sediments,rocks,tectonics,geological history and mineral The geography and marine environment have the effect on navigation,military operation and engineering in practice,and even can be using as marine environmental Key words:Marine Geology,Military,Marine Resources,Environment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洪涛 张海启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它是人类解决当今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海洋世纪”。从世界范围看,国际社会和沿海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洋。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各国把海洋开发与保护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列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生效,标志着一套完整的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1994年,第49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1998年作为国际海洋年。在这种大的国际背景下,世界上主要的沿海国家都把包括海洋地质和矿产调查在内的海洋开发工作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采取具体措施加快向海洋进军的步伐,从而推动世界海洋经济迅速而蓬勃发展。80年代以来,国际海洋地质科学在现代沉积作用、板块与地体构造和古海洋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大洋钻探计划继深海钻探计划之后在全球构造、全球变化和洋壳物质组成研究方面获得了重大成就;世界范围内海底矿产资源不断有新的发现;海洋高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继续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因此,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朝着“领域更广、精度更高、程度更深、效益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按照《公约》规定,可能划归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约300万km2,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是我国神圣的蓝色国土。《公约》明确规定,沿海国家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享有勘探、开发、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以及管理海洋科研、防止海洋污染等一系列特定事项的管辖权。这些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是沿海国家独享和排他性的。此外,还有范围更加广阔的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地区。在如此广袤的领域,海洋地质工作大有可为。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始于50年代末。40年来,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在近海和大陆架油气资源勘查、滨海砂矿调查、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南极南大洋地质调查、基础性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与编图以及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和海洋高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的海洋地质事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就整个地质矿产工作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需要来说,无论是基础性区域地质调查、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管辖海域内含油气盆地和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以及国际海底区域各种矿产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其程度都比较低。就整体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据专家评估,海洋地质工作总体落后发达海洋国家10~15年以上。《公约》生效后,海洋地质工作在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权益,开发利用海洋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减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我国海洋地质工作意义重大但工作却较为落后的现状,应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我国的海洋地质工作。一、海洋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就性质而言,海洋地质工作有公益性、商业性之分。前者属事业行为,由国家投入;后者属企业行为,由经营性单位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涉及海洋地质工作的行业部门较多,政事、政企不分,公益性、商业性工作机制混合运行;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以及统一的部署和规范要求,人才、资金、技术不能集中,资料成果应用受到限制,存在低水平重复工作和投入浪费现象。加上调查研究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比较落后,高技术应用不广泛,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在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应定位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区域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换言之,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应属政府行为的范畴,所需经费主要由国家预算拨款。(一)海洋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现状以及《公约》生效后面临的新形势,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海洋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权益、资源、环境”为中心,近海与远洋并举,以近海为主,尽快提高我国管辖海域的地质调查程度,提高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在维护国家主权权益、提供可供利用矿产资源、保护海洋环境、推动海洋地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目标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建设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现代化、高素质、高水平的海洋地质工作队伍,即以精兵加现代化的海洋地质野战军,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基础性、公益性、区域性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关系国家权益和未来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海洋地质工作,以及相应的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到2010年,海洋地质工作水平总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二、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海洋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以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是各项海洋地质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海域已进行不同比例尺调查的面积约180万km2,仅编制了1:50万6幅和1:100万3幅海陆连幅的小比例尺地质-地球物理图件,我国大部分海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仍是空白区,这无疑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与海洋邻国划界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尽快制订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填图的规划和计划,制订出统一的调查规范和编图规范,形成严格的工作制度、调查程序和质量要求。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按照“面向经济,统一规划,编测结合,重点先行”的原则,在2005年以前完成我国全海域1:100万区调及编图,其中我国划界急需或争议海区的边界图幅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海陆连幅应尽早完成,以满足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开辟新的领域,开展海岸带中比例尺矿产资源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在油气资源和其它矿产资源远景较好的海区以及国防建设需要的海区开展中、大比例尺的调查;为了使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要着手开展1:50万等中、大比例尺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和编图规范的制订工作。(二)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是海洋权益的核心和实质。对我国管辖海域内的矿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是海洋地质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任务。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调查与评价为重点海洋油气业是现代海洋产业的主导产业,而石油和天然气又是我国急需和短缺的矿产资源,要把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调查与评价作为重点。根据海洋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特点,考虑到公益性和商业性油气勘查工作的界限,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以进行到区域油气资源评价阶段为宜,即经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查明盆地分布范围和地质构造特征,对油气资源远景作出评价和预测。积极参与国际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和极地科学考察以多金属结核为代表的深海大洋底矿产资源是一种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要进一步开展我国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开辟矿区的勘探工作;同时要开展国际海底其它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勘探工作,如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磷块岩等。此外,应积极开展极地地质科学考察工作。滨海砂矿的调查与评价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岸线长达8万km,且陆架宽广,第四系发育,成矿远景好,砂矿资源丰富。应主要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等沿海开展砂矿地质调查,重点找金、金刚石、钛铁矿、锆石和独居石等砂矿床。(三)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我国沿岸及陆架海域地质条件复杂,海洋地质环境较脆弱,地质灾害事件时有发生。海底的不稳定性、地震、塌陷、滑坡、海水倒灌、浅层气等,对油气勘探开发平台和输油管道建设,对沿岸农业发展、通讯设备、工程建设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加之我国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速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是开发利用海洋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是海洋开发的前期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查明沿海地质结构、地质环境、潜在地质资源和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研究产生海底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及诱发机制和因素,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为沿海经济持续发展,为工程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四)加强海洋地质科研和高技术应用研究结合我国海洋地质特点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要重点开展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研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环境演化与油气形成研究、大洋多金属矿产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地壳动力学、古海洋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在海洋高技术发展领域,我国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包括组织好国家“863计划”中海底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探测技术的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建立海洋矿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高精度海底地形探测技术、海底沉积物来源与结构构造探测技术和近海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内的高新技术研究等等。正当全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全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了。这是我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首次欢聚一堂,共商海洋地质事业发展大计的盛会。此次会议,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回顾我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和教训,研究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总体规划和部署,必将对今后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海洋地质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可以相信,经过全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世纪之交的中国海洋地质事业,必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为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洋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简介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韩杰 王永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战略性资源。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以上,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动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勘查、研究、开发的重要对象之一。海洋地质工作采用地质和地球的物理综合手段,采集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底层的地质构造等地质信息,为海洋地质研究、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灾害研究、近海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加强海洋地质勘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加强海洋地质工作的形势背景分析20世纪后期,工业国家的海洋地质工作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保护型”转变,各个国家更加重视社会的持续、均衡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肩负着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的双重任务。必须高度审视我国新阶段地质工作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切实贯彻由中央制定的“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国策。我国大陆架宽广,海域辽阔,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分布有50多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中国大陆架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陆架海域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已圈定的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我国海岸线长度8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200米等深的大陆架4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5位,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居世界第10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据估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此外,海水中含量丰富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大洋矿产资源也可加以利用。在未开发的海洋矿产资源中,以深海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海底硫化物矿床最引人注目,可望在本世纪20年代后进入商业性开采,以替代日益枯竭的陆地资源。多金属结核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海底,我国已于1999年在太平洋圈定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专属采矿区,初步估算有2亿吨多金属结核,其中含锰11175万吨、铜406万吨、镍514万吨、钴98万吨。海底热液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深海资源,在世界大洋水深数百米至3500米处均有分布,主要出现在2000米水深处的大洋中脊和地层断裂活动带,是一种具有远景意义的海底多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元素为铜、锌、铁、锰等,银、金、钴、镍、铂等也在一些地区达到工业品位。另外,我国沿海蕴藏有丰富的海洋可再生清洁型能源,资源量巨大,总储量达3亿千瓦,其中仅潮汐能就达1亿千瓦。我国海洋环境不容乐观,海洋灾害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检测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比2003年增加7万平方公里,较清洁面积比上年减少约4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洋面积增加约8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面积增加约6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面积增加约7万平方公里。就海岸带而言,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显得格外脆弱,其中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正在严重地影响海岸环境的质量,并引起一系列地质灾害。海岸带是海洋灾害肆虐的地方,海平面稍有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潮、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就会大幅度增加。海陆任何一方的重大改变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物质平衡的破坏,其表现形式就是海岸的异常进积和腐蚀退化。因此,海洋在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包括生物、矿产等资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才能面对未来海平面上升所提出的挑战。海洋地质研究无疑是亟待加强的一个领域。世界各沿海国家现阶段都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国策。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完成本国管辖的区域调查和矿产普查,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解决与邻国海域疆界划分和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我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形势严峻,与众多国家海洋划界不清,除了依据法律进行有理有利的斗争外,还必须获得更加全面、更加精确的海洋勘测资料。同时,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港口建设、油气勘探、海底工程、海防建设、海上航运、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有可靠的和精度较高的海洋区域地质基础资料和图件。随着全国海洋开发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国际的、国家的有关海洋开发、海洋管理的各项法规得到批准和实施,我国的国家海洋管辖范围扩大,国土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海洋开发面临着新问题和新形势。尽早开展新一轮海洋国土资源大调查,启动全国海洋国土开发保护总体规划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海洋工作最现实、紧迫的任务。目前,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是相当肤浅,对海洋国土的家底知之甚微,而且很多数据还源于国外的资料,自主知识产权很少。海洋国土的调查勘探程度远低于陆地国土,环境条件、资源状况等都有待于深入详细调查。海洋开发前期基础工作不足,给海洋资源开发活动造成诸多不便,后劲不足。目前,我国管辖海域的大部分区域缺乏实测的基本图(1:20万~1:50万);海岸线长度,内水、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的面积数据不准;领海的基点、基线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和实测依据;海岸动态变化情况不能及时汇总掌握,并且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河口港湾的数目、面积、功能及动态变化等缺乏科学一致的概念和数据;主要入海河口三角洲的作用范围、面积、变化规律等情况不甚明了。总之,海洋国土的基础数据资料尚处于空白状态,海洋资源环境等国土经济基本要素的基础调查研究和动态监测与开发利用社会实践需要相差较远,造成海洋开发活动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甚至已经造成很多海洋典型生态系、生态区功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和破坏。需要大力发展深海科技,制定深海发展方面的国家计划,以应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二、现阶段我国海洋地质发展状况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对广阔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拥有行使主权的权利和管辖权。旧中国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及战乱不断,海洋经济凋敝不堪。新中国建立后,海洋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80~1990年,中国海洋经济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上世纪90年代后,更以年均22%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1998年已达3270亿元,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的海洋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海洋开发事业的加快,对海洋基础地质信息的需求日趋迫切。1980年我国海洋油气仅为9万吨油气当量,到2000年已超过2000万吨油气当量,年平均递增(以1995年为基础年计算)83%,远高于陆上油气产量的增长(陆上为9%)。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05%提高到2003年的4%;天然气的这一比例则从1995年的1%提高到8%。可见,海洋油气业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逐年提高的,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预计到2015年,海洋原油产量将稳定在5000万吨,占全国的26%;海洋天然气将达到25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5%。今后10年将是天然气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海洋油气产量的增长,我国原油进口程度将会有所缓解。2004年,为全面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率先按照国际分幅标准在南沙永暑礁开展试点。项目执行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5年的工作,提交了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基本查明图幅内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可满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由于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等活动的顺利实施,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研究开发海洋的能力。在技术装备上,不仅具备了多波束测深系统、6000米深海拖曳观测系统,还研制成功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我国自行研制的海上钻探平台成功投入使用。另外,“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数据库”已经建立,不久中国还将发射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下一步,中国计划对富钴结壳等其他大洋矿产资源进行勘查。目前,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我国科技人员还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泥质海岸带地质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并已开始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推广应用。同时,掌握了海岸带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为定量评价和预测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提供了依据。根据海平面上升、海岸带浅表沉积速率、地面沉降、地面保有高程和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特征,对渤海西岸2050年的地质环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基本查明了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划分了地下水系统。通过研究利用滨海短径流河谷建设“地下水库”的可行性,提出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蓄,缓解胶东半岛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通过查明咸水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三、加强海洋地质勘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在未来的海洋地质工作中,我国应以“国家利益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开展新能源和后备矿产资源基地的调查与评价;近海和远洋并举,以近海为主,尽快提高我国海域内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增强海洋意识随着海洋开发的兴起,海洋将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在国家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和维护国家权益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我国的地质工作,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提供科学信息,这对于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矿业在以后的若干年,将成为我国矿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对海洋地质环境的演变研究,将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有机组成。加强综合力量建设,合理布局区域规划,明确产业结构,加大新型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以行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造成各行业部门对海洋资源的多头管理,彼此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约束,以致条块分割,各成体系。所以,只有加强海洋区域管理,明晰分工政策,才能为我国海洋地质工作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努力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投入,改善装备,为海洋地质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海洋地质工作是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一项工作。无论是在查清我国管辖海域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状况,还是在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都需要得到国家、地方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建立一支海洋地质和海洋开发的队伍,由外交、军事、发展计划、海洋渔业(渔政)、交通、科技、教育等部门组成,使之成为一支装备精良、应变灵活、行动敏捷、机制健全的海上地质队伍。海洋地质工作水平的提高,很大一部分需要现代化装备和高新技术的支持,我国海洋勘查设备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有积极加速仪器设备的引进、改造、研制和更新,才能使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学习并借鉴国外沿海国家的先进经验海岸地质工作要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描述海洋和海岸的地质体系,了解该体系的基本过程,建立预测模式,建设翔实的数据库,预测未来发展的变化,为公众利益提供海洋和海岸的信息和综合认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成果。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积极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随着对海洋资源更深层次上的开发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的改变。全球约5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人口的趋海性增强。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人类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支持系统加以保护,“维护海洋健康”将成为21世纪保护人类自己的超级保护活动。包括深入研究海洋与气候、海洋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海洋健康状况监测与保护、海洋环境质量保护和生态修复、海洋环境的灾害性变异研究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保护海洋的科学技术,建立保护海洋的规章制度,形成保护海洋的国际组织体制,以及预报和防范海洋灾害的技术、方法和经济社会措施。海洋地质工作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它不但关系到国家主权,还影响着海洋的生态环境。在加强海洋地质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合理科学地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才可以实现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把加强海洋地质、开发海洋资源作为未来海洋工作的发展方向。海洋地质更应体现其系统性、整体性,积极配合我国经济发展,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地勘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我国地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将海洋的综合治理与内陆开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经济,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寿嘉华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发展战略地质通报,2002(12)[2]陈惠玲摸清蓝色国土家底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3]许东禹浅议我国海洋地质工作中国地质,1999(3)[4]张海启关于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建议中国地质,1996(7)[5]张以诚地位·丰碑·使命——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成就和未来国土资源,2002(6)[6]莫杰,刘守全论地矿部门海洋地质工作发展对策中国地质,1997(11)[7]张登义加强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1)作者简介[1]韩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2]王永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海洋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初中

海洋沉积物及其土力学性质的研究可为海底电缆和输油管道的铺设、石油钻井平台的设计和施工等海洋开发前期工程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海底沉积物的形成环境的研究,可为石油等海底沉积矿产的生成和储集条件提供重要资料,有关现代三角洲和碳酸盐沉积相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海底沉积物是地质历史的良好记录,运用“将今论古”原则对它加以研究,对认识海洋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时间2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众所周知,深海拖网捕鱼作业对于海洋生态环境能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在科学家们最近公布的卫星照片中,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拖网捕鱼激起的海洋沉积物,其中一条沉积物痕迹长达27公里,由此可见拖网捕鱼产生的严重生态破坏。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最近在波士顿举行年会,夏威夷大学动物学家瓦特林在会上公布了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卫星照片。瓦特林称,海底拖网捕鱼作业指的是拖着装有重型渔具的大网,横扫过海底捕捉深海鱼类,目前在全球各地均有使用。这种捕鱼作业使得大量的近岸鱼类被过度捕捞一光。大量研究显示,底拖网捕鱼作业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灾难性伤害,珊瑚、海绵、鱼类和其它动物都受到捕杀。最新发布的卫星图像表明,大量的海洋沉积物都被海底拖网捕鱼作业激起,同时,一个海底视频也揭示了拖网作业对水下世界的干扰。使用拖网在深海捕鱼的大型船队引擎庞大,能够在海上补充燃料,在船上加工捕获的鱼类并冷藏,同时还有先进的电子导航、海底地质结构及动植物地图及鱼群搜寻技术。这些船上挂着的拖网从海底拖过,不分青红皂白将那里的生物一网打尽。  瓦特林说:“海底拖网捕鱼作业是人类海洋作业中破坏性最大的一种行为。10年前,我就曾与海洋保护生物学研究所的艾略特-诺斯一起计算过,每年,全球底拖网捕鱼作业激起的海域就相当于美国下48个州面积的两倍。由于绝大部分底拖网作业都是在深海区进行的,因而我们无法看见。但是,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卫星观察海底羽状沉积物,清楚地看到底拖网作业对海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于大网要从海底拖曳而过,拖动海底的大石头,因此珊瑚礁就会被碾碎,原本不打算抓捕的鱼类和动物也会被网住。所有这些活动都会激起海底的沉积物,因而捕鱼船后总是会尾随一道道羽状沉积物。瓦特林及其同事表示,从卫星图像上来看,这些羽状沉积物像是“冰山一角”,因为海域中绝大部分拖网作业都非常深,所以沉积物常常会掩藏在水面下。  另外一位参与此项研究的科学家约翰-阿莫斯说:“海底拖网捕鱼作业不断地干扰着海洋中大面积的海底世界。” 科学研究表明,鉴于海底拖网捕鱼作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这一作业方式进行了限制。2005年,地中海渔业总会禁止对1000米深以下海域进行拖网作业。2006年,美国明令在阿拉斯加大范围深海海域,全面禁止这种捕捞作业。同年,许多南太平洋国家也纷纷颁布禁令,禁止海底拖网捕鱼作业,同时,联合国也开始考虑禁止在公海进行这种捕捞方式。尽管如此,在墨西哥湾、拉丁美洲国家沿岸、非洲西岸、中国海域和北海中,仍有成千上万条拖捞船在不断地作业。  科学家们还警告说,深海捕鱼正在破坏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海山,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科学家们表示,海底火山拥有大量的深海珊瑚,同时也是数千种海洋生物的家园。大部分海山都处于无人管控的地区。由于一些国家对鳕鱼等传统鱼类的过度捕捞使得它们的数量骤减,而如今捕鱼船队又将罪恶之手伸向橙连鳍鲑、金眼鲷、长尾鳕鱼等栖息在深海的鱼类,这不仅使这些鱼类的数量减少,还破坏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易受捕鱼影响的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海山。由英国科学家领导的此项研究报告将呈递联合国,联合国正在讨论一项禁止在无人管控地区进行深海海底捕鱼的计划。该项研究还揭示了海山以及在其上面繁衍的生物的许多新发现。全球大型海山的准确数量目前还是个未知数,科学家估计有10万座左右,但仅对其中40座有较为完善的科学信息。  联合国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深海海底进行拖网捕鱼的捕获量每年占全球渔业捕获量的不到5%,但这种捕鱼作业对深海宝贵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却是巨大而不可逆转的。联合国组织科学家们利用对海山的珊瑚记录、有关环境因素的全球数据及电脑模型,描绘出海山及特别容易受到深海捕捞影响地区的多石珊瑚在全世界的潜在分布情况。调查显示,捕鱼船在南印度洋中东部、南大西洋和太平洋中南部一些地区对橙连鳍鲑、金眼鲷的大规模商业捕捞有可能对海山生态系统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调查还显示,11个国家应对全球95%的深海海底拖网捕鱼负责。其中拥有世界上最多捕鱼船的西班牙在深海海底进行拖网捕鱼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葡萄牙、爱沙尼亚、挪威等。

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韩杰 王永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战略性资源。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以上,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动力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勘查、研究、开发的重要对象之一。海洋地质工作采用地质和地球的物理综合手段,采集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底层的地质构造等地质信息,为海洋地质研究、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灾害研究、近海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加强海洋地质勘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加强海洋地质工作的形势背景分析20世纪后期,工业国家的海洋地质工作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保护型”转变,各个国家更加重视社会的持续、均衡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肩负着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的双重任务。必须高度审视我国新阶段地质工作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切实贯彻由中央制定的“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国策。我国大陆架宽广,海域辽阔,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分布有50多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总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中国大陆架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陆架海域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已圈定的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16个;我国海岸线长度8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200米等深的大陆架4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5位,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居世界第10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据估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此外,海水中含量丰富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大洋矿产资源也可加以利用。在未开发的海洋矿产资源中,以深海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海底硫化物矿床最引人注目,可望在本世纪20年代后进入商业性开采,以替代日益枯竭的陆地资源。多金属结核广泛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海底,我国已于1999年在太平洋圈定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专属采矿区,初步估算有2亿吨多金属结核,其中含锰11175万吨、铜406万吨、镍514万吨、钴98万吨。海底热液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深海资源,在世界大洋水深数百米至3500米处均有分布,主要出现在2000米水深处的大洋中脊和地层断裂活动带,是一种具有远景意义的海底多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元素为铜、锌、铁、锰等,银、金、钴、镍、铂等也在一些地区达到工业品位。另外,我国沿海蕴藏有丰富的海洋可再生清洁型能源,资源量巨大,总储量达3亿千瓦,其中仅潮汐能就达1亿千瓦。我国海洋环境不容乐观,海洋灾害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检测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比2003年增加7万平方公里,较清洁面积比上年减少约4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洋面积增加约8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面积增加约6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面积增加约7万平方公里。就海岸带而言,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显得格外脆弱,其中人类活动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正在严重地影响海岸环境的质量,并引起一系列地质灾害。海岸带是海洋灾害肆虐的地方,海平面稍有上升,海岸侵蚀、风暴潮、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就会大幅度增加。海陆任何一方的重大改变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物质平衡的破坏,其表现形式就是海岸的异常进积和腐蚀退化。因此,海洋在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包括生物、矿产等资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才能面对未来海平面上升所提出的挑战。海洋地质研究无疑是亟待加强的一个领域。世界各沿海国家现阶段都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国策。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完成本国管辖的区域调查和矿产普查,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解决与邻国海域疆界划分和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我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形势严峻,与众多国家海洋划界不清,除了依据法律进行有理有利的斗争外,还必须获得更加全面、更加精确的海洋勘测资料。同时,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港口建设、油气勘探、海底工程、海防建设、海上航运、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有可靠的和精度较高的海洋区域地质基础资料和图件。随着全国海洋开发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及国际的、国家的有关海洋开发、海洋管理的各项法规得到批准和实施,我国的国家海洋管辖范围扩大,国土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海洋开发面临着新问题和新形势。尽早开展新一轮海洋国土资源大调查,启动全国海洋国土开发保护总体规划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国海洋工作最现实、紧迫的任务。目前,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是相当肤浅,对海洋国土的家底知之甚微,而且很多数据还源于国外的资料,自主知识产权很少。海洋国土的调查勘探程度远低于陆地国土,环境条件、资源状况等都有待于深入详细调查。海洋开发前期基础工作不足,给海洋资源开发活动造成诸多不便,后劲不足。目前,我国管辖海域的大部分区域缺乏实测的基本图(1:20万~1:50万);海岸线长度,内水、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的面积数据不准;领海的基点、基线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和实测依据;海岸动态变化情况不能及时汇总掌握,并且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河口港湾的数目、面积、功能及动态变化等缺乏科学一致的概念和数据;主要入海河口三角洲的作用范围、面积、变化规律等情况不甚明了。总之,海洋国土的基础数据资料尚处于空白状态,海洋资源环境等国土经济基本要素的基础调查研究和动态监测与开发利用社会实践需要相差较远,造成海洋开发活动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甚至已经造成很多海洋典型生态系、生态区功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和破坏。需要大力发展深海科技,制定深海发展方面的国家计划,以应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二、现阶段我国海洋地质发展状况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对广阔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拥有行使主权的权利和管辖权。旧中国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及战乱不断,海洋经济凋敝不堪。新中国建立后,海洋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80~1990年,中国海洋经济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上世纪90年代后,更以年均22%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1998年已达3270亿元,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未来的海洋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海洋开发事业的加快,对海洋基础地质信息的需求日趋迫切。1980年我国海洋油气仅为9万吨油气当量,到2000年已超过2000万吨油气当量,年平均递增(以1995年为基础年计算)83%,远高于陆上油气产量的增长(陆上为9%)。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产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05%提高到2003年的4%;天然气的这一比例则从1995年的1%提高到8%。可见,海洋油气业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逐年提高的,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预计到2015年,海洋原油产量将稳定在5000万吨,占全国的26%;海洋天然气将达到25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5%。今后10年将是天然气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海洋油气产量的增长,我国原油进口程度将会有所缓解。2004年,为全面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率先按照国际分幅标准在南沙永暑礁开展试点。项目执行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5年的工作,提交了1:100万永暑礁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基本查明图幅内陆架、陆坡和深海盆地的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可满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由于大洋矿产资源勘查等活动的顺利实施,我国初步形成了全面研究开发海洋的能力。在技术装备上,不仅具备了多波束测深系统、6000米深海拖曳观测系统,还研制成功了6000米水下机器人,我国自行研制的海上钻探平台成功投入使用。另外,“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数据库”已经建立,不久中国还将发射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下一步,中国计划对富钴结壳等其他大洋矿产资源进行勘查。目前,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我国科技人员还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泥质海岸带地质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并已开始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推广应用。同时,掌握了海岸带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为定量评价和预测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提供了依据。根据海平面上升、海岸带浅表沉积速率、地面沉降、地面保有高程和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特征,对渤海西岸2050年的地质环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基本查明了区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划分了地下水系统。通过研究利用滨海短径流河谷建设“地下水库”的可行性,提出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蓄,缓解胶东半岛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通过查明咸水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三、加强海洋地质勘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在未来的海洋地质工作中,我国应以“国家利益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开展新能源和后备矿产资源基地的调查与评价;近海和远洋并举,以近海为主,尽快提高我国海域内的地质大调查工作。增强海洋意识随着海洋开发的兴起,海洋将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在国家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和维护国家权益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我国的地质工作,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提供科学信息,这对于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矿业在以后的若干年,将成为我国矿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对海洋地质环境的演变研究,将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有机组成。加强综合力量建设,合理布局区域规划,明确产业结构,加大新型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以行业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造成各行业部门对海洋资源的多头管理,彼此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约束,以致条块分割,各成体系。所以,只有加强海洋区域管理,明晰分工政策,才能为我国海洋地质工作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努力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投入,改善装备,为海洋地质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海洋地质工作是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一项工作。无论是在查清我国管辖海域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状况,还是在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都需要得到国家、地方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建立一支海洋地质和海洋开发的队伍,由外交、军事、发展计划、海洋渔业(渔政)、交通、科技、教育等部门组成,使之成为一支装备精良、应变灵活、行动敏捷、机制健全的海上地质队伍。海洋地质工作水平的提高,很大一部分需要现代化装备和高新技术的支持,我国海洋勘查设备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有积极加速仪器设备的引进、改造、研制和更新,才能使我国海洋地质工作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学习并借鉴国外沿海国家的先进经验海岸地质工作要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描述海洋和海岸的地质体系,了解该体系的基本过程,建立预测模式,建设翔实的数据库,预测未来发展的变化,为公众利益提供海洋和海岸的信息和综合认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成果。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积极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随着对海洋资源更深层次上的开发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的改变。全球约5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人口的趋海性增强。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人类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支持系统加以保护,“维护海洋健康”将成为21世纪保护人类自己的超级保护活动。包括深入研究海洋与气候、海洋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海洋健康状况监测与保护、海洋环境质量保护和生态修复、海洋环境的灾害性变异研究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保护海洋的科学技术,建立保护海洋的规章制度,形成保护海洋的国际组织体制,以及预报和防范海洋灾害的技术、方法和经济社会措施。海洋地质工作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它不但关系到国家主权,还影响着海洋的生态环境。在加强海洋地质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合理科学地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才可以实现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阶段已经把加强海洋地质、开发海洋资源作为未来海洋工作的发展方向。海洋地质更应体现其系统性、整体性,积极配合我国经济发展,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地勘队伍主力军的作用。我国地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将海洋的综合治理与内陆开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经济,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寿嘉华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发展战略地质通报,2002(12)[2]陈惠玲摸清蓝色国土家底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3]许东禹浅议我国海洋地质工作中国地质,1999(3)[4]张海启关于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建议中国地质,1996(7)[5]张以诚地位·丰碑·使命——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成就和未来国土资源,2002(6)[6]莫杰,刘守全论地矿部门海洋地质工作发展对策中国地质,1997(11)[7]张登义加强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1)作者简介[1]韩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2]王永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海洋地质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海洋产业的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这个挺好,我给你,就成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