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4-07-07 06:48:10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

意大利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Alpi),中部有亚平宁山脉。北部有波河平原,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意、法边境的勃朗峰(MonteBianco,MontBlanc)海拔4810米,是欧洲第二高峰;多火山和地震,亚平宁半岛西侧有著名的维苏威火山,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大的活火山。

喀斯特地貌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目录成因原理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发展阶段假喀斯特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地貌分类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著名景观世界分布成因原理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发展阶段假喀斯特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地貌分类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世界分布展开 编辑本段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3张) 喀 喀斯特地貌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编辑本段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流水作用 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编辑本段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编辑本段假喀斯特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编辑本段研究历史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AGrund),至 喀斯特地貌近期雅库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如1988年怀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编辑本段研究意义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编辑本段地貌分类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编辑本段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 石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地下岩溶 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 溶洞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浮戏山雪花洞(15张)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地下溶岩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著名景观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 喀斯特地貌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石林景观(20张)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编辑本段世界分布 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牙买加和越南北部地区等。

(一)古火山地形地貌昌乐地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地貌上处于泰沂断块山地与沂沭断裂带侵蚀剥蚀丘陵的结合部位,属丘陵-山前平原地区,北与华北平原相接。以胶济线为界,北部为坦荡无垠的昌潍平原,南部为低缓绵延的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本区是渤海盆地南缘,郯庐断裂带中断西侧新近纪火山地貌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昌乐县辖区内蕴含着丰富的古火山遗迹资源,据2013年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调查得出:查明该地区现存古火山地质遗迹84处,有的呈锥状,极具对称性;有的呈球包状,矮小低缓;有的交叉重叠在一起,形成顶部平坦的台地状,气势雄伟;有的受到自然的剥蚀及火山口的塌陷呈低缓的洼地状。其形态不一、大小各异。它们相互独立,但又成片分布。独立山包面积一般在2~5km2,海拔高度在200~360m,最高者为乔山,海拔高度7m。古火山群分为两个集中区:一个在五图街道一带,以方山为中心,近SN向发育有20多处古火山地质遗迹,该区就是著名的昌乐蓝宝石原生矿、砂矿产区;另一个自乔官镇驻地向西延伸临朐县境内,有60多处古火山地质遗迹。相对集中分布在200km2的范围内,形成低山丘陵地貌。(二)古火山颈遗迹昌乐县是山东乃至我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区,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上部暴露地表的火山口部分被剥蚀殆尽,目前遗留的是地壳浅部的火山通道,存在较多典型的古火山颈地质遗迹,虽然特征各异,但又具有极大相似性,即均具典型的柱状节理,典型代表有团山子古火山(图版3-1-1)、郝家沟古火山(图版3-1-2)等。该区岩石柱状节理发育,柱体截面一般为六边形、五边形,少见有四边形,大小不一,直径从几厘米到20几厘米不等。产状多样,呈直立、放射等状产出,局部见有柱体交切。柱体又因所处位置的不同而异,有粗有细,其内含大量的橄榄石包体及透长石巨晶,在方山及乔山的柱状节理的含橄榄岩包体玄武岩内均产有蓝宝石、尖晶石,使昌乐县古火山颈遗迹更具科研及观光价值。

杂志有《国家地理》,书籍有《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下载

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岛屿,如美国的夏威群岛,有火山喷发后在火山口形成的湖泊,如长白山天池;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如日本的富士山;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地貌

喀斯特地貌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目录成因原理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发展阶段假喀斯特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地貌分类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著名景观世界分布成因原理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发展阶段假喀斯特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地貌分类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世界分布展开 编辑本段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3张) 喀 喀斯特地貌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编辑本段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流水作用 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编辑本段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编辑本段假喀斯特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编辑本段研究历史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AGrund),至 喀斯特地貌近期雅库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如1988年怀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编辑本段研究意义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编辑本段地貌分类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编辑本段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 石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地下岩溶 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 溶洞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浮戏山雪花洞(15张)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地下溶岩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著名景观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 喀斯特地貌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石林景观(20张)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编辑本段世界分布 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牙买加和越南北部地区等。

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火山地貌景观是火山活动和火山活动过程留下的地貌遗迹。火山是地壳构造运动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地球历史演化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仍在活动的活火山,还是地质历史上曾经活动过现已死亡的火山。都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遗迹:如火山口、熔岩湖、熔岩河、火山锥、火山颈、熔岩隧道、枕状熔岩、绳状熔岩、喷气锥、喷气碟等;此外,火山岩受外力侵蚀风化作用构成的火山岩岩石地貌景观,如火山岩叠嶂、锐锋、石门、峡谷、天生桥、崩塌洞穴、各种造型石等。火山活动作用构成了以上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的火山地貌景观资源。1、火山锥  在岩浆涌出地面的通道(火山口)附近,在岩浆活动停止后,由于各种火山喷出物冷却凝固和堆积,形成圆锥状山丘,这就是火山锥。像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著名的锥状火山。  2、熔岩台地 岩浆涌出地表后,因为温度下降,岩浆就要冷却凝固 ,覆盖在所流淌的地表上,就是熔岩台地。  3、火口湖  火山喷发过后,火山口积水而成的湖泊。吉林省的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口湖。  4、堰塞湖  火山喷发时,大量的熔岩或其他火山喷出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就是著名的熔岩堰塞湖。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题目叙述太啰嗦,混乱不清。楼上回答在扯马股,说明楼上的回答者也不懂。

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岛屿,如美国的夏威群岛,有火山喷发后在火山口形成的湖泊,如长白山天池;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如日本的富士山;有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地貌

地貌是内外动力地质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同地貌单元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地貌是生态地质环境的基础,同时对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又起到控制和影响的作用。不同地貌控制着不同的地质作用,同时还影响到气候,对作物的生长、人类的生产也起到控制作用,所以地貌也是一种资源。如前述,三江平原分为山前台地与残丘、低平原、河谷平原3种地貌单元。本节仅讨论地貌作用及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破坏作用等。一、地貌的作用(一)地貌与土壤关系随着地形从高向低的变化,土壤按地形呈现明显而有规律的分布。暗棕壤分布在地形部位高的山地上,逐步过渡到山前洪积台地及山冈坡地,分布的土壤是黏底白浆土、黑土;再向下过渡到广阔的河谷平原和低平原,分布着草甸土、潜育白浆土、沼泽土、泥炭土等。(二)地貌与植被的关系森林主要分布于台地残丘区,属红松林被采伐或被火烧之后的次生林,主要以落叶松、蒙古栎、紫椴、黄波萝、水曲柳、木槭、胡桃楸、杨桦等,林下灌木树种繁多。草甸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低平原中,草本植物有小叶樟、野豌豆、小白花、地榆、黄花菜、银道花、齿叶凤毛菊、草莓、姜陵草、蚊子草、紫苑、走马芹等。在地势低洼地表积水地带有水毛莨、驴蹄草、苔草、芦苇、小叶樟、沼柳等,构成沼泽-草甸。沼泽植被广泛分布在各类低洼地和低漫滩古河道上,沼泽植被主要有苔草、小叶樟、大叶樟、芦苇、丛桦、乌拉草等。(三)地貌与沼泽分布的关系三江平原东西两半部在地貌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沼泽的分布。东半部除宽广的滩地和古河道区遍布沼泽外,河间阶地上的各类洼地也常积水成沼,沼泽发育重,分布广,占全区沼泽总面积的2%,西半部沼泽一般分布于潜水位较高的江河滩地和古河道区,沼泽发育较少。平原区最低的一级地形面,即河漫滩和旧河道区,沼泽发育最重、分布最广,这类滩地沼泽约占平原沼泽总面积的60%以上,受不同地貌单元微地形的影响,沼泽的分布又各有特点。挠力河、七星河、别拉洪河、浓江、梧桐河等沼泽性河流,其河漫滩地起伏较小,沼泽多呈集中连片或沿河成条带状分布,黑、松、乌三大江滩地及其古河道区,沼泽多沿岗间连地,牛轭湖废弃汊河呈椭圆形或弓形、带状分布,从滩地到河间阶地,随着地面相对高度的增大,沼泽减少,地面物质组成和微地形的影响愈趋明显,沼泽多呈星罗棋布大小不等的斑块状分布。不同的地貌类型或同一地貌类型的不同部位,水分条件不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沼泽。河漫滩和古河道区因长期有较深积水,水分微有流动,所以从河漫滩的前缘至后缘,依次分布漂筏苔草沼泽、漂筏苔草-毛果苔草沼泽,或毛果苔草沼泽。阶地上的各种沼泽洼地,一般积水较浅,而且停滞,主要分布毛果苔草沼泽,毛果苔草-小叶樟沼泽。在较大的碟形或线形洼地上,从中心向边缘,上述类型依次呈环带状或条带状分布,其中,乌拉苔草和塔头苔草形成独特的沼泽微地貌———草丘(俗称塔头)。草丘是独立分布,一般密度4~7个/m2。平均高度20~50cm,泥类沼泽的分布,受气候影响,一般在温带和寒温带,植被残体的积累大于分解,有利于形成泥炭。但在适宜的气候区内,泥炭沼泽的发育和分布,地貌条件又成为主要因素。三江平原虽属温带湿润气候环境,植物残体分解较快,影响泥炭积累,以致绝大多数沼泽成为没有泥炭的潜育沼泽。仅在原始地面具有陡岸且较深的牛轭湖、废弃汊河等洼地之中,或有潜水补给的古河道区积水较稳定,长期保持嫌气环境,有利于泥炭的积累。(四)地貌与地下水富水性在平原南部周边和西部的山前台地,其分布宽度10~20km。上部分布着砂质粘土裂隙微孔隙水。砂质黏土厚约17~25m,含水空间极差,水量极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渗透系数小于10m/d,仅能满足人畜饮水需要。下部埋藏着基岩裂隙水或古近-新近系裂隙孔隙水,水量较贫乏。向平原腹地,即过渡到三江平原的低平原和河谷平原区,则埋藏着砂、砂砾石孔隙潜水和微承压水,其富水性逐渐增强。在宝清山前台地前缘地带和一些残丘附近,含水层由滨湖相或分选不好的冲洪积相组成,含水层较薄,约30m。所以水量中等,单水出水量100~1 000m3/d。其他地区从山前台地前缘到平原中部则含水层由薄变厚,有的发育浅湖相、滨湖相弱含水层,单井出水量为1 000~3 000m3/d。在广阔的低平原,含水层主要由河床相、边滩相、滨湖相松散沉积物组成,渗透系数12~50m/d,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3 000~5 000m3/d。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等部分河床地带以及一些古河道,埋藏着大厚度结构单一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砾卵石,含水层富水性强,单井涌水量大于5 000m3/d。(五)地貌与农业生产关系低漫滩在农业上可以作为临时牧场,发展芦苇等喜水性经济植物或者开挖鱼池发展渔业。在有防洪堤坝保护的地段,可以发展耕作业,特别是水田。高漫滩是重要的垦殖区,与农业利用上除了用作旱田外,应该利用其水源丰富的特点适当发展引水灌溉水田或井灌水田。利用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适当布置材带、林网,以防风沙;低洼地可以人为适当发展渔业。古河道可以发展渔业,养殖芦苇,保护沼泽,发展旅游业。沼泽洼地可以发展渔业、水田或养殖芦苇等水生植物,也可用来拦蓄部分洪涝或内涝。古江心洲要保护林木,防止风沙和河水冲刷。广大的洪积冲积平原适于发展种植业。山前台地适于旱作和发展牧业,要注意造林和退耕还牧,注意水土保持工作。残丘应发展林业并加以保护,随着开发活动的深入,可逐步开辟为旅游、疗养、文化活动点。总之,三江平原地区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为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条件科学而合理地配置旱田、水田、牧业、林业、渔业、副业,使三江平原不仅能为人民提供粮豆等产品,而且还能提供优质大米、各种鱼类水产品,牛、羊、乳、肉禽蛋以及各山林产品,包括木材及其制品,木耳、蘑菇、山野菜、蜂蜜、糖及参茸等名贵药材及毛皮等。把三江平原地区变成北国江南样的鱼米之乡,成为祖国的又一个“金三角”。(六)地貌与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的关系山前与残丘区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地带小兴安岭、完达山脉的山前和平原中残丘由于地形切割相对较深,地下水径流条件好,循环交替快,为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地带,在以溶滤作用为主的环境中,形成了以HCO3-Ca型水为主的地下水,水中硬度和TDS都很低,钾、钠等离子贫乏,(Ca2++Mg2+)/(K++Na+)比值大于1,表明了补给区地下水的特征,且Na+/Cl-比值远大于1,又反映出含水介质为富碱的火山岩类。山前台地区以氧化为主的水文地球化学地带中部山前台地是丘陵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含水介质为垂直节理发育孔隙裂隙型砂质粘土夹碎石,赋水性差,水中I、Se、HPO4等元素贫乏,属地方病高发区。地下水以溶滤作用为主,离子吸附交换作用为次,形成了HCO3-Ca、Mg、Na或Ca、Na型水,其他离子比丘陵区增高,地下水化学环境是属于以氧化环境为主,伴有弱还原环境的过渡型。平原区氧化-还原的水文地球化学地带平原区含水介质粗,赋存条件好,地势低平,水文径流及循环条件较丘陵及台地区差,为本区的地下水的汇集和排泄区。地下水在溶滤和有交换作用并存的条件下,形成硬度、TDS、Fe2+、K+、Na+、Cl-等成分都相应增加的低矿化,弱碱性地下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Na型水为主,同时出现HCO3-Cl、Cl-HCO3及SO4型水,为氧化还原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平原上都以氧化环境为主,沼泽低洼地带及平原下部以还原环境为主。(七)地貌与地方病的关系从表6-10可以看出,大骨节病在台地上表现较重,平原区阶地和漫滩上病情较轻。表6-10 不同地貌单元大骨节病情统计表 单位:个我们统计了一些地甲病和克汀病村(屯)所处地貌位置(表6-11),不同地貌单元,地甲病与克汀病病情也不同。但在部分地区,地貌又控制地甲病的分布情况。如萝北县有97%重病村(屯)坐落在台地上。平原区的克汀病村(屯)都位于古河道上。佳木斯市和饶河县地甲病发病率,从山区到平原有逐渐减轻趋势(表6-12和表6-13)。表6-11 地甲病与克汀病村(屯)所处地貌统计表 单位:个表6-12 佳木斯市地甲病发病率与地貌关系表表6-13 饶河县地甲病率与地貌关系表(八)地貌与矿产的关系地貌控制着矿产的生成、运移、富集和离散。煤炭资源多分布于山前地带、断陷盆地和构造带中;油气资源分布于汤原和绥滨凹陷里;泥炭资源分布于山前洼地和古河道里;砂金分布于山前沟谷和大江大河江心岛中;芒硝分布于宝清、友谊的大片盐碱土区;大理岩和石林分布于平原中残丘:土料分布于山前台地;砂砾石广布于现代沟谷、河流的河床、漫滩区和平原区下部。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随着人口负荷越来越大,经济活动日益扩展,加之长期以来对遵循生态规律进行开发建设的问题重视不够,人为破坏地貌现象层出不穷。平原内孤山残丘大量采石、江河两岸大量取土挖砂、破坏农业用地、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和建设破坏地表、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规模数量庞大的冲蚀沟、露天采矿破坏地表、占用大面积土地。制砖大量取土破坏耕地、矿区大量煤矸石堆积等,对三江平原的地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诸多环境地质问题。(一)平原区采石对地貌的破坏三江平原内残丘区内分布大小不等的采石场逾千个,破坏程度很大。富锦市乌尔古力山已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属三江平原残丘。目前乌尔古力山拥有大小采石场8个,采掘的块石、碎石来满足富锦市城乡建筑用料需求。规模最大的一处采石场,目前已从原山坡坡脚处向山体内采剥约有80m,采剥长度在300m左右,剥采面已延伸到坡顶。现在该山形成的采石坑根本未采取任何复垦等诸多措施,坡脚砂质粘土与碎石的混合堆积物极易产生小范围的泥石流,并冲淤坡脚农业用地,因此说该山采石已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饶河县喀尔喀岩溶山地处挠力河北岸,也属残丘地貌,其地层由硅质岩、板岩、粗面岩和灰岩组成,经多次构造和强烈剥蚀作用,形成石林景观。但随着人类大量的经济活动用石料需求,该处岩溶区已被辟建为一巨大的采石场,开采规模相当大,若不进行规划治理,昔日壮观景致将不复存在。(二)江河两岸大量挖砂取土破坏农业用地三江平原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挠力河、七星河、汤旺河等河流岸边均存在挖砂取土破坏地貌等诸多现象。黑龙江、松花江沿岸阶地、高低漫滩组成物质为冲积砂质粘土、亚砂土、粉细砂等,该组成物质特别适宜建筑工程用料需求,沿江百姓本着取土、取砂方便,恣意毁坏江河两岸原生植被,大量耕地被毁,而江河堤防建设挖砂取土量无统一规范,也不限量。萝北县自1953年开始筑堤修坝,到1985年共筑堤坝全长3km,保护沿江、内河36×104hm2耕地,其中多数堤防用土均从堤外沼泽湿地、耕地用推土机推高、人工修筑而成。堤防外耕地表层砂质粘土、亚砂土被全部推起,残留下的只是凹凸不平的土坑、砂坑。例如萝北县1958年抢修黑龙江江堤5km,土方量达10×104 m3。新开辟的名山镇东到肇兴乡胜利村的大堤,长5km,土方量为34×104 m3。1973年开始以机械施工为主用4年时间修筑了名山镇下套子到大亮河口堤坝,全长9km,共完成土方量78×104 m3。1984年、1985年两年又对部分江段进行加高加宽修筑,至此黑龙江大堤共完成土方量279×104 m3。取土数量相当大。此外,绥滨县松花江堤防修筑工程自1949~1988年,在松花江一级阶地挖方取土累计高达300×104 m3,开挖阶地区残留大片土坑、砂坑,部分土坑严重积水。三江平原其他市县如同江市、桦川县、富锦市等,修筑江堤取土方量也比较多,取土范围逐年扩大,沿江耕地严重损毁。同时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江市县由于建筑用砂,也大多在江岸肆意取砂,严重破坏堤防稳固性,有使江水冲堤沿挖砂坑改道之险。(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破坏地表三江平原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引水灌渠,排水沟渠的不合理性尤以平原区最甚。20世纪50年代水利工程建设,由于追求形式,不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而盲目上项,结果是经济损失,地表严重破坏。(四)矿区大量煤矸石堆积破坏地貌双鸭山、鹤岗是三江平原典型的煤炭工业区,随着煤炭工业多年的发展,煤炭开采量增加的同时,煤矸石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煤矸石堆积在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严重破坏地貌环境质量,其他废料如炉渣等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双鸭山矿务局下辖东荣一矿、东荣二矿、集贤煤矿、双阳煤矿、新安煤矿5个大矿区,其均位于三江平原内,每个矿区均有规模不等的煤矸石山堆积。据2000年统计,矸石积存量为3 100×104t,每年继续向外排放146×104t,共占地410hm2,有的矸石山常年燃烧,污染大气。目前,两大矿务局煤矸石利用率极低,仅有少量的煤矸石作为建筑材料加以利用,更多的煤矸山依旧堆积。并且煤矸石山有逐年增多趋势,地貌景观进一步恶化。(五)制砖取土、破坏地貌三江平原各市县均建有规模不等的制砖厂,制砖取土,严重破坏地貌环境质量,占用大面积土地,同时采土留下多处土坑、水坑,使土地资源得不到永续利用。全区目前制砖厂家逾百个,年产红砖上亿块,占地面积上千万平方米。桦川县制砖历史比较长,截至2000年,全县共有砖厂13家,年产红砖10 197×104块,主要分布于桦川县城悦来镇、苏家店镇、奋斗、集贤村等地。鹤岗全市制砖企业10个(不包括个体砖厂),年生产红砖7 247×104块,制砖厂占地面积超过80×104 m2。其中生产规模最大的当属鹤岗市第二制砖厂,该砖厂占地面积达7×104 m2,地表严重破坏,开采坑穴残留,大部分土坑严重积水,同时取土面上部植被全无,取土面前缘时有土崩发生并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佳木斯市有砖厂54座,砂石厂21座,占地50km2。总之,三江平原制砖取土大多依地形地貌取土,地势稍高黏性土发育区大多已被改造成平坦低洼区,但开采过的区域并未进行复垦、复殖工作,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图

喀斯特地貌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目录成因原理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影响发展阶段假喀斯特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地貌分类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著名景观世界分布成因原理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岩石透水性 流水作用 气候影响发展阶段假喀斯特研究历史研究意义地貌分类我国分布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岩溶 著名景观世界分布展开 编辑本段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3张) 喀 喀斯特地貌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编辑本段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 可 喀斯特地貌岩石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喀斯特地貌岩石。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流水作用 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编辑本段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编辑本段假喀斯特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编辑本段研究历史 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AGrund),至 喀斯特地貌近期雅库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如1988年怀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编辑本段研究意义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编辑本段地貌分类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编辑本段我国分布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桂林 石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地下岩溶 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 溶洞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溶洞景观——浮戏山雪花洞(15张)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地下溶岩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著名景观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 喀斯特地貌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 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潋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 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无洞不奇”。以岩洞地貌为主的芦迪岩洞景观,景观内有各种奇态异状的溶洞堆积地貌,形成了“碧莲玉笋”的洞天奇观;七星岩石钟乳构成的地下画廊,真是玲琅满目;武鸣伊岭岩,北流沟漏洞,柳州都乐岩,兴平莲花岩,兴安乳洞,永福百寿岩,宜山白龙洞,凌云水源洞,龙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观区。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石林景观(20张)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 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 浙江: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 江苏: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 吉林:通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 这些地方既可以进行旅游观光又可以进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观光的明珠,是科学研究的宝库。编辑本段世界分布 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牙买加和越南北部地区等。

一、火山机构的组成部分的识别火山机构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火山活动产物的总和。火山机构由以下部分组成。(1)火山锥:前已叙及,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发物质堆积在火山口周围或旁侧构成的锥状体(图8-23)。其主要特征是近火山口,火山碎屑粗大,堆积厚度大;远离火山口,火山碎屑细小,堆积厚度变薄。图8-23 火山锥形态(据Rittmann,稍有修改)1—正锥;2—侧锥(2)火山口:是火山物质向外喷发的地面出口。在野外保持完好的火山口在地表易于识别,若遭侵蚀和破坏的火山,则根据火山喷发物的角砾大小、分布及平面形态来推测火山口的位置。火山口一般位于火山机构的中心,寄生的火山口往往偏于火山锥(正锥)的上坡方方向,火山口的形态有等轴状或椭圆状等,保持完好的火山口常形成火山口湖,如长白山天池。破火山口是早期火山喷发以后,由于后期地质构造破坏或崩塌破坏了原有的形状。(3)火山通道:火山通道是地下岩浆房与地表火山口之间的连接通道,也称火山颈、火山管道、火山筒等。它多为熔岩填充,若充填的物质是火山爆发(隐爆)破碎产物,则称爆破(隐爆)角砾岩筒。(4)次火山侵入体:次火山侵入体是指与火山作用同时间(可以有先后,但属于一次火山作用连续过程)、同空间、同岩浆源的超浅成侵入体。它距地表5~3km;次火山岩常呈岩脉、岩床、小岩株。一个完整的火山作用过程应包括次火山侵入体。二、古火山机构恢复的分析查明恢复古火山机构,要充分利用遥感图像的解译和野外实地查明火山机构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恢复出古火山的整体形态。查明分析火山机构恢复其形态从以下方面着手:(1)充分利用高清遥感图像反映的地形地貌特征来确立古火山机构的位置。(2)实地调查分析火山喷发类型、物质成分及各火山岩产物的先后顺序。(3)划分火山岩相:火山岩相是不同火山构造部位的岩石组合,它应能反映其形成方式及产出状态。由于各个火山机构特点不一,因此火山岩相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及相应的名称。一般以形成方式、产出状态以及产出部位,再结合岩石组合类型予以命名。如宁芜地区娘娘山、大山火山机构划分的火山岩相有:近火口爆发碎屑相、近火口喷发沉积相、近火口喷溢熔岩相、火山口-火山颈火山灰流相、火山口-火山颈侵出熔岩相、侵出-溢流熔岩相(包括火山颈侵出熔岩相及近火口喷溢熔岩相)、次火山相、侵入岩筒相等,归纳起来不外火山颈侵出熔岩相(包括火山灰流相)、近火口喷发碎屑相(包括爆发碎屑及喷发沉积物质)、近火口溢流相及次火山相(包括侵入岩筒相)等四种。各岩相名称均反映了所在火山机构的部位,形成方式或产出状态及岩石组合名称。(4)火山岩产状分析:火山岩产状指火山岩层的走向、倾向,还包括火山岩体的产出状态(如喷出、超浅成侵入)。在成层性明显的火山岩中,容易确定其走向、倾向,但要确定岩石性质相近的两个地质体(如次火山岩与喷溢的熔岩)之间的产出状态关系却较困难。在野外常借助原生流动构造确定各个地质体之间的产出状态,如宁芜地区娘娘山古火山机构就是利用熔结角砾岩中的浆屑形成的面状流动构造来恢复近火口岩石向火山口中心倾斜的产状;如图8-24同一地区大山古火山机构则根据粗安岩中的角闪石流线产状,将火山颈的熔岩与近火山口溢出熔岩区别开来,从而找出了侵入前火山口的可能位置。图8-24是该地区大山古火山机构剖面图,图中d、h两点角闪石流线为陡倾斜,系火山颈侵出熔岩所在,g、k两点角闪石流线为缓倾状,应系近火口溢出熔岩所在,图上方虚线示根据原生流动构造勾绘出来的剖面形态。图8-24 宁芜地区大山古火山机构剖面图(转引自冯明,2007)1—角闪粗安(斑)岩;2—火山角砾岩;3—晶屑凝灰岩;4—沉凝灰岩;5—凝灰质粉砂岩;6—陡倾状流线测点;7—缓倾状流线测点(5)原生断裂构造的观察分析:放射状断裂及环状断裂经常是筒状火山喷发的火山机构的伴生构造,而且它们的分布也能间接地或部分地反映火山机构平面形态,因此研究放射状断裂与环状断裂对于恢复古火山机构具有一定的意义。学习指导岩浆岩是组成地壳及岩石圈的三大岩类之一,在自然界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岩浆岩的分布、岩体类型和构造特征都是地壳岩石圈运动的一种反映。因此,岩浆岩区构造研究不仅可以阐述岩浆岩发育区的构造特征、发展历史和地壳深部状态,从而揭示地壳运动性质;而且能够为寻找和勘探内生矿床指明方向。本学习情境重点是掌握岩体的原生构造、次生构造、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产出的相对时代。练习与思考名词解释:协调侵入岩体、不协调侵入岩体、岩基、岩株、岩鞍、岩脉、岩墙、流面、流线、侵入(热)接触、沉积(冷)接触、次火山侵入体。试述侵入岩体中原生流动构造的类型与特点。试述侵入岩体中原生破裂构造的类型与特点。侵入岩体的岩相带如何划分?各有何特征?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锥各有何特点?试述喷出岩可划分出哪些岩相带。叙述侵入岩体与围岩的侵入接触,断层接触和沉积接触的含义及其标志。侵入岩体间的接触关系类型有哪些?有何特征?侵入岩体的次生构造如何形成?有何特点?侵入岩体形成时代如何确定?侵入岩体形成顺序如何确定?简述火山岩的原生流动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的类型与特点。试述枕状构造的发现有何地质意义。何谓火山机构?火山机构由几部分组成?

(1)由东南向西北移动。(1分)遥感技术(1分)GPS技术。(1分)(2)17小时20分钟(2分)(3)(每格1分) (4)旅游资源质量较高;火山地貌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热带海洋景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等。旅游景点集群性好,彼此间距离较近。(1分)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好;旅游资源多样性,自然景观类型丰富,兼有火山,热带海洋和森林的等多样组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风土民情等。(1分) (1)根据夏威夷岛、毛伊岛、瓦胡岛和考埃岛火山的年龄依次为130万年、190万年、370万、510万年,判断该地区地壳运动的方向由东南向西北移动。人类监测海域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情况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是RS和GPS。(2)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火奴鲁鲁为西11区,两地相隔19个时区,时间相差19小时,飞机起飞时的时间为前一日的14:40,到达时时间为8:00,所以飞机飞行了17小时20分钟。(3)旅游资源的划分类型及其区别方法。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种类 地质地貌景观 水域风光 生物景观 天象与气象景观 遗址遗迹 建筑设施 旅游商品 人文活动 举例 路南石林 杭州西湖 黄山迎客松 黄山云海 北京故宫 苏州园林 景德镇瓷器 傣族泼水节 所以火山为地质地貌景观;热带森林为生物景观;草裙舞为人文活动。(4)根据材料分析:该地旅游资源质量较高;火山地貌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热带海洋景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等。旅游景点集群性好,彼此间距离较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好;旅游资源多样性,自然景观类型丰富,兼有火山,热带海洋和森林的等多样组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风土民情等。

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国外火山地质地貌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英文

英文名:Volcanoes of Kamchatka中文名称:勘察加火山 英文名称:Volcanoes of Kamchatka 国家: 俄罗斯 所属洲: 欧洲 编号: 2-011 1996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勘察加火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区之一,它拥有高密度的活火山,而且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五座具有不同特征的火山构成了勘察加半岛的奇异景观。这个半岛在欧洲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所处的位置,也把这里不断发展的火山活动和各具特色的火山种类这些非同寻常的特征展现在世人面前。除了它的地质特征外,勘察加火山还以它的优美景观和众多的野生动物著称于世。 堪察加湖保护区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偏远的地方,堪察加半岛将鄂霍次克海(太平洋西北部边海)与太平洋隔离开来。该保护区由5个独立的保护区共同组成,它们都是俄堪察加州的一部分。为了加强对候鸟的保护,俄与日本于1973年签定协议建立联合自然保护区,南堪察加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便应运而生。它占地面积为3,300,000公顷,海拔高度在海平面及3,621米之间。到堪察加半岛上的主要城市可以乘坐飞机或轮船,进入保护区一般要使用直升飞机。 堪察加湖保护区不仅是堪察加半岛上最原始的地方之一,而且还是火山岩地区的典型代表。堪察加半岛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各种各样的火山现象,如间歇泉、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半岛上有300多座火山(包括破火山口、层火山、外轮火山及混合类型火山),其中有29座近期内活动十分频繁。半岛的中央被两座山脉环绕着,形成了类大陆性的气候,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在海平面高度,1月份平均温度为零下8摄氏度,7月份平均温度为10摄氏度;西海岸因为冰冷的鄂霍次克海的影响,气温明显偏低。堪察加半岛各部分的降水情况迥异:中部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沿西海岸地区为1000毫米左右,而南部地区可达到2000毫米。 由于堪察加半岛几乎四面环海,气候潮湿而凉爽,所以植被繁茂。人类在此开发的力度并不很大,这使得原始森林基本上保留了原貌。白桦、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林主要生长在山谷中;河边的冲击土壤上是成片的白杨、桤木和柳树林;其它植被分布包括泥炭沼、亚高山带灌木丛、高山苔原以及宽达50公里的辽阔的沿海湿地。 堪察加湖保护区向世人展示了一派岛上风情,这里的动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数量却相当可观。熊、雪羊、北方鹿、紫貂和狼獾是该地区的典型动物类型。据纪录,堪察加湖保护区的哺乳动物有几十种,主要包括麝鼠、水貂、加拿大海狸、麋鹿、棕熊和雪羊。目前这里尚未发现爬行动物,只有一种两栖类动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种各样的鸟类应有尽有,数不胜数,其中有一些属世界濒危物种。全球50%的阿留申燕鸥栖息在堪察加半岛上;岛上几乎所有的河流中,尤其是那些未被污染过的,都生活着大马哈鱼,这种鱼是食肉鸟类及哺乳动物食物链上关键的一环。但近年来,海滨附近违法的捕鱼行为屡禁不止,加上现代工业对大马哈鱼的产卵地造成了很大威胁,所以它们目前业已上了俄罗斯濒危物种名单。 1699年,堪察加半岛正式归属俄国,关于它的描述最早出现于1742年。直到18世纪初,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少数地区才有人定居,他们主要以捕鱼为生。但总体上说,除了工作人员以外,长期居住在堪察加湖保护区的人寥寥无几。 1995年间,来堪察加半岛旅游观光的游客突破了15,000人,其中逾4000人是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间歇泉流域建有直升机起飞及降落场,每年来此游玩的人数大约在2,000左右英文名:Jeju Volcanic Island and Lava Tubes入选时间:2007 遴选依据:N (vii)(viii) 地理位置:N33 28 8 E126 43 13 遗产编号:1269 济州岛有着360多个寄生火山(火山丘)的巨大的盾状火山和种类繁多的生物、数十万年前熔岩喷发后形成的形状各异的隧道,还有隧道里的各式各样的钟乳石,以及海底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凝灰岩,无不使人们为之震惊。汉拿山、熔岩隧道及城山日出峰在世界自然遗产的评选标准之一“景观的美丽”方面都十分出色。 就济州岛的地质学价值而言,济州岛呈现了火山活动的重要历史,尤其是拥有多种碳酸盐二次产物的巨文火山丘熔岩洞,这一特点非常明显。而城山日出峰的凝灰岩有助于了解海底火山爆发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济州火山岛和熔岩洞位于大韩民国最南端,由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8846公顷,占济州岛面积的3%。遗产包括:地质遗址,绚丽多彩的碳酸盐洞顶和地面,纯黑色的熔岩洞壁,被视为最完美的熔岩洞窟体系;日出峰,由凝灰岩构成的锥形山峰,如堡垒般矗立在海边,景色令人叹为观止;韩国最高峰——汉拿山,以瀑布、形态各异的岩石和火山口湖泊而闻名。济州火山岛和熔岩洞不仅美丽绝伦,而且见证了地球的发展、特点和进化过程

大神帮你翻译。。。。。

跪求论文啊 邮箱 谢谢

地热资源世界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据测算,地球内部的总热能量,约为全约煤炭储量的7亿倍。每年从地球内部经地表散失的热量,相当于1000亿桶石油燃烧产生的热量。 关于地热的来源,有多种假说。一般认为,地热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放热能,其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以及重力分异、化学反应,岩矿结晶释放的热能等。在地球形成过程中,这些热能的总量超过地球散逸的热能,形成巨大的热储量,使地壳局部熔化形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现已基本测算出,地核的温度达6000°C,地壳底层的温度达900-1000°C,地表常温层(距地面约15米)以下约15公里范围内,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地热平均增温率约为3°C/100米。不同地区地热增温率有差异,接近平均增温率的称正常温区,高于平均增温率的地区称地热异常区。地热异常区是研究、开发地热资源的主要对象。地壳板块边沿,深大断裂及火山分布带等,是明显的地热异常区。 普查勘探地热资源,一般采用地表地热调查、钻探和各种物探方法。近年来红外线遥感技术在勘查中取得显著效果。20世纪末,地热资源的开采对象,主要是埋藏浅、热储量大、有流体(地下水或人工灌水)把热能传引到地表的湿地热田。干热岩地热资源和低温湿地热田的开发利用处在研究试验阶段。 中国的地热资源丰富,有悠久开采历史,以往主要利用温泉洗浴治病。1970年后,在广东丰顺、河北怀来、天津和西藏等地曾进行地热发电、建筑物采暖、农业温室采暖、温水育种、灌溉等多方面试验性开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如此“学术”价值几何?评《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兼评《云南省志第25卷温泉志》作者:愤怒的北大人 据《地热能》杂志报道:《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新闻发布会于2004年12月在北京召开。当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国内优质能源资源不足、能源环境问题突出等严峻挑战,该套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内共计11本。中科院王大中院士在丛书的序中指出:“在我国能源领域中,这套丛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司士荣、刘时彬,2005)。本文所评的《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后简称为《刘书》)就是丛书之11本之一,由刘时彬编著,全书310页,装帧漂亮,图文并茂,售价42元。但就其学术水平而言却只能用3字概括:低水平。它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一、 剽窃之大作 低水平首先表现在:该书作者充分利用了“编著”的“编”字,剪刀加浆糊,拼成了他的大作。当然,现在是处于计算机时代,剪刀与浆糊都不必用了,只要一台计算机就行。总体来说他的剪切是相当大胆的,相当数量的段落是从别的书中一字不拉、一连数页地照搬过来,而且不注明出处。如该书中3.4.1‘什么是地热田’一节从P.102-104,基本是抄自阿姆斯特德1973年所写的《地热能》一书的中译本(1978)第54-56页。该书中2节‘高温地热田形成特征和条件’,基本抄自黄尚瑶等1986年所写《火山温泉地热能》一书的第81页。3‘著名高温地热田’一节从105页至108页基本抄自《地热能》一书的第60-62页。其中美国盖色尔斯地热田和日本大岳地热田图文完全一样。5节‘板内地热活动带的形成和分布’抄自《火山温泉地热能》一书的第89-90页。6节‘世界著名的中低温地热田’中介绍了3个实例,其中匈牙利潘诺宁盆地一段是抄自《地热系统》,而巴黎盆地和西西北利亚盆地抄自《火山温泉地热能》一书的第92-94页。4节‘微地震观测’一节从第173-178页抄自《腾冲地热》第200-208页。5节的‘地球物理勘探应用成果示范’其中‘美国加里福尼亚梅萨地热异常’一小节是照抄克鲁格尔和奥托于1973年合作的《地下热能(资源,生产,人工激发)》的中译本(1978)第70-75页。3节‘腾冲水热活动今昔’一节分数段抄自《腾冲地热》第四章的64-67、69-70、74-79页。仅此节就抄了12页。 除了上面所说的大段大段地抄袭之外,一些章节是从数篇文章组合而成。如4节‘地热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抄自2002年《北京地热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三篇文章,即由宾德智等的《北京地热资源》(抄自《论文集》169-175页)、高建柯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简介》(抄自《论文集》145-146页)和徐光辉的《北京奥运公园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的地球物理论证》(抄自《论文集》180-185页)组合而成。 另外一种抄袭方式则是将几篇文章选择一些段落交替着抄。如7节火山喷发一节是交替抄袭黄尚瑶等所著《火山温泉地热能》和廖志杰所著《中国的火山温泉和地热资源》的有关段落组合而成,其中提及世界火山的分布那一部分,所用插图是采用《火山温泉地热能》的,文字描述是采用《中国的火山温泉和地热资源》的。 仔细看来这本书90%是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抄袭分量之大在近年来是罕见的,特别是现今强调“尊重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依然大胆犯案,是可忍,孰不可忍? 《刘书》的最后也有参考文献,共49件,至于正文中那些段落参考了那些文献,作者是讳莫如深,由读者自己去猜吧! 二、陈旧的资料 低水平还表现在资料的陈旧。现在是21世纪了,本书属于“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的十一本书中之一本,可是所用的资料基本是70年代的。例如,高温地热田所用的三个实例:美国加里福尼亚的盖色尔斯地热田、日本九州的大岳地热田是全文抄袭1973年阿姆斯特德的《地热能》一书的描述;至于对于意大利拉德瑞罗热田的认识在90年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1995年出现的最新认识是有人认为该热田的形成与变质核杂岩有关,而本书作者则丝毫未提及。关于低温地热田本书中介绍了三个实例:匈牙利潘诺宁盆地、法国巴黎盆地和俄罗斯西西佰利亚盆地,潘诺宁盆地的资料摘自1981年出版的《地热系统》一书,而巴黎盆地和西西佰利亚盆地的介绍则完全抄袭自1986年出版的《火山温泉地热能》的第91至95页。在该书中,巴黎盆地的资料是引自1974年的《巴黎地热》,而西西佰利亚盆地的地热资料是引自1971年玛夫林茨基所发表的《苏联褶皱和地台区的热水》一书,因此,其原始资料都是70年代的。 加上前节所述该书第5节地球物理勘探应用成果示范一节中范例之一美国加里福尼亚东南部梅萨地热异常一段连图带文字则照搬自克鲁格尔和奥托在1971年合作的《地下热能(资源,生产,人工激发)》的中译本的第70-75页。三、低劣的知识 作者知识水平的低劣最充分地反映在第5章《如何找地热资源》这一章内,一方面表现在作者不了解当代应用地热学的发展现状;另方面暴露出作者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地热知识。这一章的基本架构雷同于黄尚瑶等所作科普著作《火山温泉地热能》的第四章,同时也参考了《地热系统》一书中由伦贝所写的第三章“地热资源勘探”。现表列如下:_________四、糊涂的概念 前节中提到的将“摩尔”与“毫克当量”等同,就是概念糊涂之一例。在书中绝非仅此一例。在《刘书》的第97页,有这样一段奇文:“高温地热区都集中分布在相对比较狭窄的地壳活动带附近,而低温地区则集中分布在板块内部。不过板块内部区域也偶见一些高温地热区的出露,这是由于板内局部存在有特殊热源—岩浆囊等所致,诸如我国西藏羊八井热田,美国夏威夷群岛等。”请问作者:西藏羊八井是归为板缘还是板内呢?羊八井与夏威夷有着同样的构造背景吗? 在《刘书》的第99页作者探究了“板缘地热活动带的形成和分布”,把全球的板缘地热带划分为4个大带和3个亚带,即:1、环太平洋地热带,包括:东太平洋中脊地热亚带;西太平洋岛弧地热亚带;东南太平洋缝合线地热亚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3、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4、大西洋中脊地热带。 这个划分是抄袭自《火山温泉地热能》的第78页,该书的作者不是学构造地质出身,错误的将东南太平洋的只有大洋壳的纳兹卡板块与具有陆壳的南美洲板块的聚敛带称为缝合线,而《刘书》的作者丝毫不察,照样抄来,也不可原谅。至于所谓红海-亚丁湾-东非裂谷地热带是冈瓦纳古陆上的阿法尔三联接点发育成的三条裂谷,它们并非连接成带,而是排列呈“Y”字形。红海和亚丁湾是将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开的两条裂谷。而东非裂谷则是从三联接点向西南伸的一支,发育在非洲板块之内,怎能说是板缘地热带呢?五、错误千出的专著 这是刘时彬的另一本大著,但不归他一人负责就是了。《刘书》的参考文献第6条为:“吴光范,任湘,刘时彬,梁乃英主编,云南省志•温泉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该书的正确名称应该是:《云南省志•卷25•温泉志》(简称《滇温泉志》)。需要说明的是,该书第一作者吴光范当时是云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后为省人大副主任,无疑是出版该书的财东;任湘是中国能源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当时正主持“八五科技攻关”中的地热研究项目,常到云南工作。因此,能够出版此书应赖于此两人的筹划与拍板。而主要的执行人应该是刘。因为《滇温泉志》全书304页中有242页(即80%)是照抄佟伟等主编的《腾冲地热》和《横断山区温泉志》。为了剽窃的方便,在《滇温泉志》的作者名录中也将佟伟拉入其中。 说《滇温泉志》是一本错误千出的专著,绝对没有贬低之意。现将主要问题列举如下:1、大的硬伤有8处之多。(1)《滇温泉志》第166页第18-23行为重印物。其中第18行至第21行的前半节,已经见于第165页的倒数1-4行,它们是描述石竹坝温泉的,不应该在描述硫磺塘老滚锅段落中再出现。(2)《滇温泉志》第166页第21行后半段至第23行则是第15-17行的重复。不过第15行是以“据《光绪腾越乡土志》云:”开始;而第21行后半段则改为“光绪《腾越乡土志》:”开头。(3)《滇温泉志》第167页第18-21页与第24-27行是完全一样的。讲的是热海第4区的“种磺地面”的一片不毛之地。而第18-21行是放在热海第3区硫磺塘大滚锅的末尾,根本放错地方。(4)《滇温泉志》第167页的第13-17行与第28-30行是重复文字。第13-17行描述的是硫磺塘大滚锅温泉水的化学分析结果。而第28-30行则是描述热海第4区种磺地面的温泉水化学组分。真是乱点鸳鸯谱,种磺地面是一片蒸汽地面,无法取水样,那来的分析结果。就把大滚锅水样的分析结果搬来了。为何第13-17行为5行而第24-27行只有3行呢?因为后者只有元素符号,没有元素名称。(5)《滇温泉志》的腾冲温泉名录中丢失了“玛玉窝澡塘”温泉。须知玛玉窝温泉是腾冲四大名泉之一,在明朝的《景泰云南图经金腾两指挥使司志》和稍后的《天启滇志》就有报道。《滇温泉志》的作者在抄录《腾冲地热》的第三章时将“玛玉窝”抄丢了,而没有发现。(6)。《滇温泉志》第163页瑞滇地热田第三区项目内,将“温泉水化学组分:水样温度、酸碱度、矿化度、钠、钾、钙、镁、锂、铷、铯、铵、碳酸根、重碳酸根、氯、硫酸根、氟”等组分全丢光了,只剩下“溴、碘、二氧化硅、偏硼酸、砷和水型”诸项。(7)《滇温泉志》第270页福贡县罗底热水塘条目,其泉水化学组分项目中,只剩下:水样温度、酸碱度、矿化度、钠、钾、钙、镁。余下(锂以后11项)的都抄丢了,抄袭的东西也丢三拉四。(8)《滇温泉志》的第272页的第8-19行的“红石岩温泉” 条目与第273页第20-31行的“河西澡塘”为同一个温泉。它们除了名字不同外,经纬度、描述、化学组分都是一样的。此外,不同之点还在:第272页“红石岩温泉” 条目末尾两行云:“1994年《横断山区温泉志》把温泉区定名为“河西温泉”,本书据1991年《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名志》载文,将它更名为红石岩温泉。” 第273页的“河西澡塘”条目中没有这两行字,但是,在泉水化学组分栏目中增加了地球化学温标温度,遗憾的是将“TNK(钠钾温标)”写成为“TNK(克氏氮量)”,真是令人难解。2、不该有的错误(1)“硫酸根”变成为“硫酸”;“二氧化硅”变成为“氧化硅”。 前面曾经提及,《滇温泉志》的温泉条目百分之八十是抄自《腾冲地热》和《横断山区温泉志》,但是为了去掉抄袭之嫌,不得不有所变动。变动之处在于:《腾冲地热》和《横断山区温泉志》两书中的温泉水化学组分栏中只有化学元素符号,没有化学元素名称。《滇温泉志》就在每个化学元素符号之后的括号中加入元素名称。这样一加就露馅了。《滇温泉志》全书收录的水化学数据达600多套,其中大约有608套含有SO4和SiO2,它们的元素名称都写成“硫酸”和“氧化硅”,因此,在书中的错处就达1216处。所以,说本书“错误千出”,绝不冤枉。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在书的首页“编纂说明”中谈到水化学分析结果的表示时,其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是完全对应的,是书中唯一没有错误的一处,意味着“编纂说明”是由另一作者起草的,只是正文的作者并不依从。也应当指出“编纂说明”也有毛病:没有说明水化学组分的单位为毫克/升,矿化度单位为克/升;另外,重碳酸根(HCO3)写成NCO3,未予校正,也不应该。(2)书中多处将硫磺气味和硫化氢的分子式写成“HS气”。(见于第20页、39页和302页)。恐怕这是初中的孩子们都不会犯的错误。(3)作者对什么是“游CO2”和“CO3”是分辨不清、搞不明白的。有时将“游CO2”的名称标为“碳酸根”(见于14、40、41页);有时将“游CO2”的名称标为“碳酸”(见于第15页);“CO3”之后大部分未标中文名称(与其他元素的表示方法相背);有时在“CO3”之前加“游”字,变成“游CO3”,(见于64、73、74、82、92、93、212、217、638、642、644页);更为奇特的是,有时“CO3”的中文名称标为金属“钴”,(见于268、578、579、580、583、584、585、586、598页)。将《横断山区温泉志》中的某些泉的“CO3”抄袭时改成“游CO2”(50页)。(4)错字太多,未加校正。有的影响文章的性质。如第168页热海地热田的狮子头的酸性水酸碱度实为3?1,书中则写成“8?1℃”。第244页的小定西沸泉温度为95℃。书中则写成“59℃”。许多地方将河岸写成河岩。不通的句子太多,如:泉水系石灰系灰岩(9页)、泉水之东北向断层系导热断层(33页)、水清澈见底为石灰岩(102页)、泉口喷涌的泉水饱和温度似沸水(132页)、泉水沿安山应为玄武岩缝隙溢出(280页)、地下水的来源为C级Cm1l与D3zg灰岩补给,受西部构造影响而成(289页),上面这些话,你懂吗?不一一列举。(5)地质上非规范化术语比比皆是。如:石炭系灰岩写成石炭纪灰岩(应该写“系或统”的地方写成“纪或世”,数不胜数)、泉水出露于正常(应为长)岩断裂带上(35页)、储热层时代为砂岩(40页)、受N字型地层之阻后溢出(41页)、围岩性质为岩性砂砾岩、基岩粉砂岩(42页)、地热北高南低(45页)、中温断裂型温泉(56页)、砂岩积石奠砂岩(66页)、围岩性质为绢英片岩变质岩(93页)、三叠世石灰岩(120页)、围岩性质为断裂带(299页)等等,不一一列举。此外地质年代的符号乱写;水化学类型有的用汉字,有的用英文,有的干脆不写,体例不统一。这些现象可能意味着作者似乎未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训练。(6)“编纂说明”中云:“任湘教授和刘时彬教授于1993年3月向云南省人民政府提出报告。指出温泉志的编纂必将为云南省的新能源领域提供一份翔实的资产清单…。”“于1996年4月初稿完成,编辑的温泉名录共905条。”“概述”一节中云:“全省温泉区1015处。”可是在《刘书》的附录的“表1 云南省各县市温泉分布和分类统计表”中,总计856处。三个数据中,到底哪个数据对?真把人弄糊涂了。 这样的错误其实都是低级的错误。作者们的责任何在?责任编辑的责任何在?出版社领导的责任何在?到底谁该负责呢?六、一点闲话 呜呼!像这样满目疮痍的学术著作,近年来实属罕见。何况是“志书”,要流芳百世的呢!笔者真不知道作为地方当局父母官的《滇温泉志》第一作者看过该书的草稿否?当他手捧装帧漂亮、图文并茂的成果、细读之后察觉漏洞百出后真不知是怎样的感觉。笔者也敢于相信被列为《滇温泉志》作者之一的佟伟教授是绝对没有看过该书的草稿的,因为这位被公认为治学严谨北大教授绝对不会让这样稀松的烂稿过关。其实该书的操作者真正想要的只是“佟伟”这两个字,而不想要真神来把关。有了这两个字,就可以将《腾冲地热》和《横断山区温泉志》两本书的其他作者撇掉;有了这两个字,就可以将横断山区地热调查的组织者中科院综考会晾到一边。这样就可以将众多人的成果为少数人所占有。笔者倒是不知道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负责人看到他们的产品是怎样的感觉,他们可能会奇怪:“北大的教授怎么是这样的水平?” 《滇温泉志》最终弄成这样。北京大学的刘时彬教授到底要负多大的责任,我们局外人不得而知。从《滇温泉志》的“编撰职名”中撰稿人共10人,其中: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刘时彬、佟伟;中国能源研究会:任湘;云南省地质矿产厅:丁建博;云南省地名委员会:梁乃英等二人;云南师范大学两名;云南省人民政府两名。在主编中作为第三位,在撰稿人中作为首位的刘时彬,难免其咎。据闻:刘时彬中学毕业之后就到北京大学工作,70年代起为北大地质学系地热研究室成员,1976年起参加青藏高原科考队,吃苦耐劳、工作积极、累有著述。90年代起在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先后担当副秘书长和秘书长,在任湘主任的麾下,车前马后,积极努力,敢于负责。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将其职称提为“高级实验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术业有专攻,一个人总是有所长,也会有不足之处。刘时彬的缺点在于研究水平不高,而又不肯下功夫去钻研。科学是来不点半分取巧的,是要经过长期的工作一步步积累的。当然,今天的社会太过浮躁,人们又都过于注重名声。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必然导致缪误百出的编抄。而如此学术专作,又有何价值?只能令人齿冷。望诸位学者同仁,做文做事做人意在专心如一,方不为虚名所累。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