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15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3:24:01

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1500字

这段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解放思想是手段,追赶超越、争当先锋是态度,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最终目的。第一、关于思想的解放,当前思想解放、创新思维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意识人人都有,那如何实现思想解放才是问题,思想解放首先离不开知识的储备、实践经验的积累、勤奋的工作,再高深的思想也源自于日复一日、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例如滴滴打车的发明人创办滴滴之前从事六年的互联网产品一线销售,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客户拜访,积累了扎实的销售能力和经验。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是一样的道理。前面大约试了200多种中药,提取方式加起来380多种。她开始这个部分叫做91号,因为做了191次试验才发现了有效部分。只有对自己的岗位深入了解,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才会产生理性的思考才能迸发出切实的想法。同时创新还需要结合实际,不是盲目的创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想举例精准招商和敲门招商两种方法的对比,在招商培训中,开发区的同志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提到拜访商会、行业协会、拜访政府要员等方式,而对于没有资源没有财力支持的年轻人这种高大上的方式并非人人适合,往往是一次拜访就没了下文,人家还不一定待见你,而敲门招商并非一无是处,对于刚刚接触招商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磨炼自己而偶尔又会给你带来惊喜的好方法,例如一次走访拆迁区域,走进一家企业,在跟老板表明来意后,老板建议我们去当地拆迁办询问,然后就通过拆迁办获得了整个拆迁区域的详细资料名册。第二、争当先锋、追赶超越是态度,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要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将好的想法转变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想法很多人都有,但是大部分人因为害怕失败、想的太多、患得患失而错过了机会,当然除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作为政府部门可以在组织协调、氛围打造等方面做一些工作。例如前期县委县政府推出的1+10人才新政,属于海纳英才,是对各种高层次尖端人才的大力支持。对于我们基层而言,也可以因地制宜,从我们本地的能人中寻找可造之材,一方面是已经有所成就的老板,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应该有所重视,雅周有众多的高学历人才,甚至有的研究方向都是高尖端的,有的人可能已经走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他们大多在外成家立业,家乡感情有些淡化,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类似与企业家协会的组织,利用节假日他们回家机会开展交流活动,向他们传达政策信息,从中挖掘人才,挖掘优质项目,并且坚持将这些活动长久的开展下去。人才库的建设工作应该重视,进一步第三、高质量发展内涵就是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根本在于实现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跨越。而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遵章守纪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让老百姓少走几趟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接受群众监督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自己改进工作,以此树立政府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口碑。在外打拼的能人是雅周镇的另一块宝贵资源,积极宣传报道家乡发展变化,与在外能人保持长久联系加强互动,可以作为一个长久性的工作;第二,在信息的搜集渠道上,寻找适合自身招商方法,对比高新区开发区通过联合行业商会、政府经济发展部门这种高大上的方法,我们没有这样的优质条件,除了迈开两条腿多走访再应用其他容易获得的资源,例如中介厂房招租的企业信息,那儿存在实际需求以此来精准招商,用这种小米加步枪简单实用高效的方法开展工作。

1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减速。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5%,远低于2000年7%的水平,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日本2001年经济的下滑幅度将为9%;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可以认为,2001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其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达到2点,比2000年提高4点;全年实现利润达到或略高于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实现242%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亮点。亮点之一是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没有实现扭亏。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2亿元,同比减亏增盈4亿元。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的迅猛增长是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受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度增长是第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西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运行抹上浓彩的一笔。2001年通过一系列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与监管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变化从整体上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001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之一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贡献度下降   2001年我国实现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上。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前十一个月的增长率为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而且政府通过国债资金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前十一个月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001年我国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而言,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12月份,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挫之后,再次呈现攀升势头,从11月份的9点回升至1点。这说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扑塑迷离,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首先应归功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总体经济的表现,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之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线产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破冰在即,新兴行业引领大势。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年全国14个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尤其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对内需的拉动明显。110月份,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1%。在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经开工604个,到年底将有290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这批项目的建成,预计可实现新增利润158亿元,新增税金88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这些新兴行业包括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讯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10月份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5%,居各行业之首,比全部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结   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民航业和电信业,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内重组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相继推出。 之三资本净流入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0年我国出口出现8%超常增长,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数很高的基础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减速,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的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的下降,不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于就业、税收等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从年中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延缓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预计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是难能可贵。   2001年利用外资的意外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仅有的外部拉动因素。国际资本内流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经营法》的修订,使我国今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扭转了自99年开始出现的增长率减缓的态势,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际外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2经济增长预测 1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强劲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其二是外资增长对200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净流入,我们基本的观点是,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着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继续趋弱。   由于预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平稳增长,估计其增长幅度将在11%-13%之间,略低于2001年。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其投资增幅分别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度相对较低,大约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的因素远远多于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良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将对2002年的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3)为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大优惠政策,并把“西气东输”等重要工程向外资全面开放。预计2002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3-4个百分点(张昌彩),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于国际环境未有改善和国内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呈持续下滑态势。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但这样的强劲增长显然在2001年急剧失速,出口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出口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   2002年的消费预期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一般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0%,略低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会继续下降。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构成中的比例高达3%,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2 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权威的IMF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预期,据其估计,2002年即使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中国今明两年经济仍将强劲成长,预估2001年将达到5%的增长率,2002年预估为1%。IMF预估中国将不会像亚洲其他各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增长7%,最悲观的预测为5%。下面是全球权威机构对中国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7%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6%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2%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1%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GDP增长0%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依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在继续保持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GDP将实现7%的增长;第二种可能性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再持续下滑,GDP将实现5%的增长;第三种可能性是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开始松动,M1增长5%,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是,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能达到7%左右的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较快转入复苏,又能把入世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增长率也可望达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经济增长率则可能略低于2001年。   在综合分析2002年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估计2002年GDP的增长有望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围绕7%的增长率水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估计不会超过5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 3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吸引外资将十分有利。   2)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实。结合国家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特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同时,西部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内外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平稳增长将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内需的基础。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农村费改税和减负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有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提高基本工资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全国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将对2002年的最终消费产生正面影响。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其效应将在2002年显现出来。另外最近几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和住宅消费等,将在2002年继续成为带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4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1%,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因此全球经济的衰退与不稳定将使2002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4%,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4%。全球经济2002年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出现放缓迹象。由于经济衰退程度尚属温和,美国连续11次降低利率也将逐步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年中前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美国消费开支回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反弹。在美国经济遭遇经济衰退的同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下降到7%。今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7%,明年放慢到3%。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4%,明年将再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尽管其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将开始复苏,其中发展(相关,行情)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9%增加至2002年的7%,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将以6%的速度增长,但是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显然缺乏信心,其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1年政府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显著,2001年前三个季度集体投资与个体投资的增幅落后于国有经济,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幅。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个主要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存疑虑。其一是投资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包括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融资机制、税收制度等。其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投资环境不利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从长期看对民间投资形成制约。   3)2002年将可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通货紧缩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缓解之后,自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价格指数走势再次全面走低,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年5、6月份由正变负,预示着200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受到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其他将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分流问题更趋突出;社会风气不良、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5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着下列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可能加快我国的资本净流入。二是入世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符合WTO规则而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调整尚待时日,因此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目前难以判断。三是我国入世后各贸易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都存在,判断那种效应更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四是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场是否完全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资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够市场化尚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1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其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其影响力有减弱的趋势。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开始凸现出来。   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种尝试。实践表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2001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持续保持GDP达到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被长期化,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政策其积极效应开始减弱。据有关人士测算(张昌彩),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5个百分点;1999年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7个百分点。其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税收政策开始对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增长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高于GDP的三倍多。这种财政税收的超常规增长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的减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均难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2002年实现7%以上的GDP增长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主要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续维持较高的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000亿-150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国债的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二,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   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改革银行体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谨慎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等三个方面。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在保持稳健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表现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但是总体表现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对2001年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从16%提高到97%,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9次调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后7次调整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圆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低25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招标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主要参考指标,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信贷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费信贷获得迅猛发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亿元。   有必要对2001年的货币政策的得失进行反思与调整。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超前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导致实际利率过高,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受到限制。从资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特别是M0和MI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长66%,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率为123%,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相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第二,从2001年9、10月份开始,银行放贷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9%;1至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货币的流动性在减弱。由于人民币的低利率政策已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间很小,降息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当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再造,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多存少贷的问题。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和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实施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使证券市场由一个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继实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以及实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到市场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在以监管与规范为主基调的前提下,维护市场的稳定将受到重视,其中,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

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1500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通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参与变革、主动变革、承受变革,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全市发展潜能,才能协力摆脱困境,夺取追赶超越的新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程,有效带动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市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趋乏力、渐成瓶颈。“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才能后发赶超。为此,推进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有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少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时间,从而更好适应新常态。  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出口战略,提高我市产业在出口市场的地位。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院士专家站、博士专家站、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创办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0亿元,年均增长9%,位居自治区前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北部“霍扎”、南部“四点一带”协同发展,促进中部“两区一县”融合发展,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通辽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通辽的品牌所在、优势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关切所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改善,成效总体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群众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改善的呼声还很高。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任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联动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利用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一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北制造业配套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加强与周边盟市合作,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区域发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通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公平性。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共享的同时更要调动各方面共建的积极性,在保障大多数、提升平均数的同时更要关注极少数,确保民生建设能够走在自治区前列。因此,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落实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精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为施策,确保2017年底消除绝对贫困。  二是落实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现在谈金融危机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1500字怎么写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历史的风,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60年,光辉岁月的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的沧桑变化。风风雨雨走过了60年,建国时十岁的孩子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只沉睡的东方巨龙开始觉醒了,中国人民不再被束缚而是重新站起来了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代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富豪了,爸爸说:“过年时,家里才添一件新衣裳。”妈妈说:“那时家里孩子多,老大穿小了的衣裳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在撕成小碎片当补丁。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因此,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30年。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如今,现在的衣服至少一两百元,而且五彩斑斓,做工技巧提高了甚多。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是食物也在跟着变化。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30年前,人们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凭票购买,是“计划经济”!现在凭钞票购买,不再实行“计划经济”了。爷爷说:“我小时候,家里人口多,我在家里的孩子中排行第一,家里没粮食加上日本鬼子扫荡,我就去做苦力。一个月或一个星期给几斤小米,这样就够家里人吃得了。”我听后心头一颤想:“几斤小米还要卖劳力换回来,现在买却轻而易举。真是‘天壤之别’呀。”以前,他们很少吃白米饭,甚至吃不到,甚至不能温饱,而现在我们每餐都要吃。以前的人总是瘦瘦的,是因为他们总是吃不饱。他们的主食只是自家种的一些菜和番薯。以前想找个胖子都难,而现在想找个骨瘦如柴的人都难。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居住条件一天比一天好。 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上世纪末最令人瞩目的事物无疑是对人类生活和信息传递带来巨大变化的互联网。在这十几年里它已深刻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从1991年算起,网络真正在我国发展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然而其发展极为迅速。随着技术进步,高速宽带网络得到了普及,用户通过诸如ADSL、有线电视网、卫星、光缆等多种途径接入,来满足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就如刚刚这位赵大伯所在运用的就是多媒体实时图像传输技术。除此之外像远程虚拟教学,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电子邮件等等,都已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已经能够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娱乐、情感、生产等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更多的人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个人创业,一时间互联网淘金浪潮铺天盖地的全面来袭。如新浪、搜狐、阿里巴巴、淘宝等等门户网站及交易网站已经一定能够程度的改变了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网络购物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模式。 六十年了,我们的新中国已年过花甲;六十年了,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太多不平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第29界奥运会开幕式看着鸟巢,看着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了解了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曾经的破败,如今的繁荣;曾经的苦难,如今的幸福。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

资本主义的先进性不在它的私有化而在它是民主制度下的法制社会,私有化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回避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与保障资本的公平竞争,资本主义主张民主与自由及舆论监督。中国的改革恰恰索取的是资本主义的缺陷而避掉了民主与自由及舆论监督。没有民主的私有化社会是封建社会。现今荒谬的改革不亚于曾经荒谬的文革,他们都是一场政治运动,唯有形式的不同,而人民还是那样的可怜,因此没有民主的改革是欺骗。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和经济中心,则创造了开埠以来辉煌的业绩。然而上海在已走过的20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曲折,在邓小平关于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指引下,以浦东的开发开放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上海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一、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的构想 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有着一系列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他的基本构想是:通过开发开放浦东,来振兴上海;通过抓上海的发展,来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邓小平运筹帷幄,提纲挈领地指出上海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开发浦东。他说:“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可以成为上海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先行区,使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得到调整和改造,使上海能够扩大对外开放度,这就为上海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由此来带动上海的振兴,并把上海推到改革开放的前沿。 振兴上海,加快上海的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的开放开放,也被赋予了同样的意义,即这不单单是关系上海的问题,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邓小平甚至不无遗憾地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这段话固然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谦虚恭谨的胸怀,但也点出了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一盘棋中的重要地位。鉴于上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上海的发展,让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沿长江由东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有利于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的形成,从而带动全国的发展。这是邓小平统筹全局的英明决策。邓小平在明确上海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同时,还为上海指明了加快发展的具体做法。第一,上海要“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第二,上海要发展金融业。因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邓小平对上海金融业寄予厚望,说“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第三,上海要遵守国际惯例。邓小平指出,“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虽然上海起步晚了,但是邓小平却对上海加快发展充满了信心,相信上海完全可以后来居上。他详细分析了上海能够后来居上的有利条件,即:第一,“上海民心比较顺,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同样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而工人阶级是其中的主力军。上海的改革开放得到工人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第二,“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上海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城市,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建设人才,迄今拥有各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近百万人。上海还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较好。这些都是上海加快发展所需的宝贵资源。第三,“上海有特殊的素质、特殊的品格。”这是上海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人文优势。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同时又走向四面八方,他们同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处,经历了兼收并蓄、重炼再铸的过程,使人的反应程度与适应能力随之增加,善于包容和转换各种事物,形成了高度的开放性、敏感性和灵活性,产生了具有鲜明的上海标志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交往准则等,这就使“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第四,90年代是上海发展的一次机遇。从国际来看,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被打破,“和平与发展”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而亚太地区经济又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十多年,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特区开发已获得经验。因此上海遇到了加快发展的国际国内最好的环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992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强调,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你们要大胆地闯一闯。1993年春节,邓小平在上海又着重强调了抓住机遇的问题,他说,“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

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1500

我们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是突飞猛进的,好多的西方国家都追不上我们。真是大快人心。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通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参与变革、主动变革、承受变革,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全市发展潜能,才能协力摆脱困境,夺取追赶超越的新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程,有效带动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市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趋乏力、渐成瓶颈。“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才能后发赶超。为此,推进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有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少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时间,从而更好适应新常态。  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出口战略,提高我市产业在出口市场的地位。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院士专家站、博士专家站、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创办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0亿元,年均增长9%,位居自治区前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北部“霍扎”、南部“四点一带”协同发展,促进中部“两区一县”融合发展,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通辽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通辽的品牌所在、优势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关切所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改善,成效总体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群众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改善的呼声还很高。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任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联动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利用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一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北制造业配套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加强与周边盟市合作,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区域发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通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公平性。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共享的同时更要调动各方面共建的积极性,在保障大多数、提升平均数的同时更要关注极少数,确保民生建设能够走在自治区前列。因此,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落实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精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为施策,确保2017年底消除绝对贫困。  二是落实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现在谈金融危机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论文1500字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通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参与变革、主动变革、承受变革,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全市发展潜能,才能协力摆脱困境,夺取追赶超越的新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程,有效带动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市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趋乏力、渐成瓶颈。“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才能后发赶超。为此,推进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有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少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时间,从而更好适应新常态。  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出口战略,提高我市产业在出口市场的地位。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院士专家站、博士专家站、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创办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0亿元,年均增长9%,位居自治区前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北部“霍扎”、南部“四点一带”协同发展,促进中部“两区一县”融合发展,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通辽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通辽的品牌所在、优势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关切所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改善,成效总体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群众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改善的呼声还很高。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任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联动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利用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一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北制造业配套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加强与周边盟市合作,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区域发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通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公平性。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共享的同时更要调动各方面共建的积极性,在保障大多数、提升平均数的同时更要关注极少数,确保民生建设能够走在自治区前列。因此,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落实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精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为施策,确保2017年底消除绝对贫困。  二是落实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