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

发布时间:2024-07-12 01:32:47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

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共产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苏州如何办理少儿医保

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位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标志着我国21世纪的教育,将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从清朝末年兴办新兴学堂开始,我国的国民教育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很长时间以来,音乐课基本上一直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而且被看作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音乐素质教育就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门课程,是一种知识和技能,诸如在中小学校乃至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课,用来普及识谱、视唱、乐器演奏等知识和技能技巧。不能否认,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掌握熟练的音乐技巧等,确实也是音乐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它远不能代表音乐的真正价值,更不能概括音乐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简单地把音乐素质教育等同于一门课程或一种技能的培养,无疑从根本上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音乐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人、开发人的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人的天赋条件能够融进社会的特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最终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早已超越了音乐课程乃至音乐本身,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二、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特点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截然不同。中小学教育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具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拥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必须强调基础性,应当从最起码、浅层次的认知目标入手,以学生音乐感受的发展为框架,通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提出:“最好的教育不止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率,而是使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富于洞察,成为健全完善的人。”我们常说,大学教育要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身体、智力、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使他们超越“工具人”,成为具有通融识见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更要高瞻远瞩,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远景作指引。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决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而应当把它作为开发智慧、提高素质、完善个性和人格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教育主体来说,大学生都是18—23岁的青年人,处于从青年早、中期向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的过渡。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成长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辨证思维形成,价值体系趋于稳定,思想活跃,富于理想,具备有了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等特征。这样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要求我们在音乐素质教育中,必须注重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使他们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地施展。鉴于大学教育及教育主体的特点,以往那种“以技入道”的教育,以单纯传授音乐技能为目的,忽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形势。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以及学校中丰富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文修养。具体说来,要注意几点:一,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注意发挥音乐艺术教学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走出一味灌输专业技能的误区。二,教学内容应当尽量选择古今中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导高尚的审美情趣。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不简单讲解与灌输,而应采取讨论式以及实践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实践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创作作品、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和声、结构、多织体、多线条,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独特魅力。四,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最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侧重综合性,应当将音乐基础知识、乐感训练、音乐表现手段及实际应用融为一体,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奠定基础。音乐选修课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即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多种选择,诸如声乐、合唱、乐器、指挥等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课程;各类音乐作品欣赏课程;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等跨学科课程。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富见地地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念

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如果直接把它放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放在当今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审美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让“美丽”悄悄溜走。如何崇尚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呢? 第一,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提升到“综合”与“完成”的高度。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可见,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 第二,审美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审美,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他说:“在清华大学生物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2001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80寿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为其祝寿的演讲是《数学与美》。与之相呼应,杨振宁在陈省身先生90岁生日前作《物理与美》的报告。他们对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的“美”进行发幽探微,使在场的非数学、非物理学科的学生感到,在奇妙的数字与符号中间同样存在着令人感动的美。可见,深邃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等作为审美媒介,都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强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第三,进一步开阔审美的视野。充分利用资源,把审美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都是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如去年某省高校开展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粤剧演出等,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审美取向,就自然地给学生以美的潜移默化,让他们能够抓住身边无数的“美丽”。否则,世界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因此,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人人都有审美观,但人们的审美观却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庸俗、先进与落后、健康与病态之分。为什么面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时,有人认为美,有人却认为丑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审美观不同。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科学的审美标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抵制腐朽、落后的审美观的侵蚀。一个人的审美素质,是其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复合的集中体现。高尚健全的审美素质,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尚健全的审美素质,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完美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服饰、音乐、网络都存在审美。可能具体到每个人的话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吧。

审美能力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大学生自身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为什么审美,只有把这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弄清楚了,才能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连什么是审美都不知道,那谈何审美能力的提高呢?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还要在平常多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比如说音乐、舞蹈、歌剧等等,不只是光接触些美术和设计有关的知识就足够了,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只有积累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例如构图中常见的对立因素大小、多少、高低、繁简、虚实、方圆、粗细、前后、藏露、轻重、明暗、疏密、冷暖等等。这些对立的因素就要通过平时搜集,在构图上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特别要注意对作品构图中的对立因素的分析。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这样才会达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及主要内容,将其落实到审美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范围和质量。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综合能力,全面素质的提高,而审美能力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应引起广大大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审美能力普遍不高,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迫切性和紧迫性。学生要从意识上重视,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步培养起自己较高的审美能力。 (1)参观画展,打开欣赏艺术宝库的大门,看到东、西方艺术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要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而且还要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继承我国传统艺术的责任感。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走进大自然,激发审美情趣。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自然界所蕴藏的美是无穷的,从植物、花卉、动物、人类以及所有的自然形象中,我们都会发现许多新奇而又极其美丽的形和色的存在。它不仅让我们开阔心灵,陶冶美的情操,还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走进大自然,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知、领会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观察校园里的花卉,观察房屋造型,观察来往车辆、人群等! (3)欣赏美术作品,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印象,激发其心灵深处美的感受,把握作品的意境。由于古今中外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浩如烟海,要在这艺术的海洋中受到美的熏陶,首先要学会美术分类,如:美术可分为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大类。又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块,绘画又分为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两大类,还可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等,在学会这些分类的基础上,掌握各类作品的艺术特征,社会作用及人类文明的关系,其次要学会对作品的比较与评价,把欣赏引向深入。

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共产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正基于此,我认为,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重视音乐欣赏已不单是学科发展的形式所迫,更是大众的呼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审美心理学论文音乐

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位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标志着我国21世纪的教育,将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从清朝末年兴办新兴学堂开始,我国的国民教育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很长时间以来,音乐课基本上一直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而且被看作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音乐素质教育就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门课程,是一种知识和技能,诸如在中小学校乃至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课,用来普及识谱、视唱、乐器演奏等知识和技能技巧。不能否认,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掌握熟练的音乐技巧等,确实也是音乐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它远不能代表音乐的真正价值,更不能概括音乐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简单地把音乐素质教育等同于一门课程或一种技能的培养,无疑从根本上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音乐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人、开发人的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人的天赋条件能够融进社会的特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最终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早已超越了音乐课程乃至音乐本身,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二、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特点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截然不同。中小学教育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具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拥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必须强调基础性,应当从最起码、浅层次的认知目标入手,以学生音乐感受的发展为框架,通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提出:“最好的教育不止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率,而是使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富于洞察,成为健全完善的人。”我们常说,大学教育要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身体、智力、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使他们超越“工具人”,成为具有通融识见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更要高瞻远瞩,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远景作指引。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决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而应当把它作为开发智慧、提高素质、完善个性和人格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教育主体来说,大学生都是18—23岁的青年人,处于从青年早、中期向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的过渡。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成长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辨证思维形成,价值体系趋于稳定,思想活跃,富于理想,具备有了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等特征。这样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要求我们在音乐素质教育中,必须注重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使他们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地施展。鉴于大学教育及教育主体的特点,以往那种“以技入道”的教育,以单纯传授音乐技能为目的,忽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形势。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以及学校中丰富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文修养。具体说来,要注意几点:一,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注意发挥音乐艺术教学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走出一味灌输专业技能的误区。二,教学内容应当尽量选择古今中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导高尚的审美情趣。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不简单讲解与灌输,而应采取讨论式以及实践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实践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创作作品、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和声、结构、多织体、多线条,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独特魅力。四,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最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侧重综合性,应当将音乐基础知识、乐感训练、音乐表现手段及实际应用融为一体,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奠定基础。音乐选修课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即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多种选择,诸如声乐、合唱、乐器、指挥等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课程;各类音乐作品欣赏课程;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等跨学科课程。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富见地地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苏州如何办理少儿医保

审美心理的怎么写的要求是什么任务是什么

音乐审美与音乐美育论文题目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可见,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通过新的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 一、审美感知,体验情感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艺术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是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听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发。当教师走下讲台,穿行于学生之间,并随着歌曲情感的表达,辅之以得体的动作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教师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歌曲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作出准确的心理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实际就是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按乐曲所要求表达的感情和风格特点准确地范唱,力足于以情感人,使学生在学习时对乐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老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当然,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强化还需反复听赏,更需动画结合,利用视听媒体最为直观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对音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体验和参与,用心感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反复听唱、观赏画面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通过画面,配以生动的语言,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中,使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产生美感,情不自禁地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河山,并在这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景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二、审美表现,深化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而审美与情感又是那样地密不可分。歌德说:“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对音乐的处理,就是对音乐情感和演唱(奏)技巧的处理,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各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调式和不同的曲式风格,各类歌曲都蕴含着特有的激情。可见,歌曲的体裁总是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歌曲的结构,大至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歌曲的调式、凋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情绪的影响也就不同;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表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要对作品作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悉心指导,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深化,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不仅如此,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以欲立刻体验为快,产生愉悦情感。要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速度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并与他人沟通进行艺术评价。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因此,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培养这三种能力,就是培养良好的乐感;有了良好的乐感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经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自己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三、审美创造,升华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高尔基也说:“美,是人自己从它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事业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升华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到角色意境中通过自制节奏乐器,探索、发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通过即兴动作表现歌、乐曲,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表现其感情;通过即兴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即兴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最终让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 总之,音乐审美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应在寓教于乐中得到切实体现,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坚持音乐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的情感体验,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抓住重点,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提高学生情感外化的表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试谈国剧京剧的艺术魅力》《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浅谈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音乐教育心理学属心理范畴,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 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功能,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也不例外,现代教育尤其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等多种学科的支持。其中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心理活动,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就需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针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适合一定学科结构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心理原理,根据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结合音乐学科结构的心理特征,将音乐教育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下面,我就谈一下对音乐教学与学生审美心理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 学生美感的产生和发展是审美对象引起的,而且还要受到学生主体心理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有认识过程参与,审美的认识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例如:当我在教唱《月之故乡》时,歌词中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这里的月亮仅仅把它看作一个能围绕地球转的卫星,这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还不是审美过程。当我们把月亮、故乡、亲人联系在一起,产生思念故乡、向往合家团聚的愉快体验时,才能称得上是审美的心理过程。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人对月亮的感知,对歌曲、亲人和家乡的联想,对人生、家庭幸福的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人们特有的审美经验。 音乐通过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感受,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一般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基本形式,音乐作品总是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转化成情绪和情感的音乐作品内容。例如:我教唱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曲《中国进行曲》时,先播放录音,此时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效果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召力,学生不知不觉跟着录音哼唱起来。当多媒体屏幕出现开国大典的画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是啊,中国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是千千万万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祖国伟大而神圣,她的雄浑、她的巍峨在每个人的心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学生在演唱和欣赏的同时,加深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刻认知。在音乐的渗透和感染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升华,从心灵深处产生了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这就是审美感受的理解。器乐曲也同样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显示的是喜悦、欢快明朗的情绪,而《二泉映月》则以哀怨、悲愤的曲调流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描绘了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形象,大提琴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涟漪的湖面,学生们听着这优美轻柔的乐曲,彷佛身临其境,审美对象的节奏性、韵律性、生动形象性与学生相应的心理因素相互交融,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二、把握学生审美过程的心理培养 音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人的音乐行为加以描述、解释。音乐课堂教学是学校美育教学最重要的途径,认真组织音乐课的教学活动是实现学校音乐美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音乐作品,在采用曲调的节奏、音域等方面要有所区别,歌词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要考虑到主题的思想性。其次,在歌唱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我任教的是初中学生,刚好他们处于变声期,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应特别注意,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发生“音变”即由童音转变为成人声音的阶段,所以应避免让他们过多地使用嗓子,在平时教唱时,要防止学生“喊唱”。最后就是要正确对待唱不准音调的学生。在进行唱歌教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音唱不准的学生,他们唱出的声音会影响其他学生的音乐听觉。作为老师不应该抛弃不管,对他们要加以适当的指导,做到语言亲切、不急不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任何烦躁和冷漠都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和自卑感,所以无论表扬和批评都得掌握好火候和尺度。碰到个别学生在音准、节奏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我也经常鼓励他们说“你比过去唱的有进步,相信自己会唱好的”,使其获得一般水平的歌唱能力,而不能歧视他们,让他们对上音乐课信心全无。 三、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象简单的音乐语言、音乐常识,认识一些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它们的音色等。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学一些简单的五线谱知识,把歌曲中的乐句选出来让他们练练耳,训练学生音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看电视、听广播,学一些简单的乐器,如口琴和竖笛。 音乐是情绪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共鸣则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要根据教学要求,围绕对歌曲音乐艺术形象的感受,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 由于歌词在学生心理上具有预示作用,可通过对歌曲音乐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在学唱演唱歌曲的审美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体验,以及对社会意义的领悟,使音乐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另外,教师在范唱教学中,要准确表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色彩,如果教师的范唱充满情绪、富有感染力,那么学生就能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

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质论文题目

科学研究表明,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可见情商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绪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有时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有的学生时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有的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或学习上的压力,居然从高高的楼顶上跳下来。由此可见自身情绪控制尤其重要,实践也证明,一个人的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体现在自身情绪控制的成败上。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控制情绪呢?控制情绪,并不是简单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北京大学心理系孟邵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中指出:情绪情感是认识自我的镜子。她还强调人对自己要有自我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动机、个性习惯等。每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我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正视现实。要求学生接受并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每个人并非时时刻刻是积极乐观的,偶然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即是什么心情或心境,并让学生认识自己产生不良情绪时的一些身体表现(姿势、言语、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方面)。如:悲伤时痛哭流泪,痛恨时咬牙切齿,恐惧时手足无措。训练学生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体平静下来。第二步,找原因,查根源。找到自己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人什么事产生的不良情绪,着重分析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并回忆自己曾有哪些类似的不良情绪及被不良情绪缠绕的体验和危害性。第三步,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不良情绪都是可以控制、转换的,如化悲痛为力量、自卑的超越等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如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转移精力(听音乐、散步等)便情绪得以缓解。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自我批评,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对控制不良情绪,收效良好。二、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但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能打击或经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住挫折考验,面对挫折恐惧而消极悲观、承忧郁,自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重者则导致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特别是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强竞争、快节奏、多变化给人带来更加强烈的情绪冲击,使矛盾、冲突更普遍更尖锐。因此班主任要认真地给学生补上挫折教育这一课。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常教育工作中,经常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在我班上设立心理信箱,在每个假期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让学生给我写一封信,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然后把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认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了挫折教育系列活动,如十六岁的花季、伟人年轻的时候、’二十一世纪的我主题班会,爱我中华、爱我鄂高、爱我班级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同时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挫折教育情景,寓挫折教育于日常教育工作中,定期组织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爬山、义务劳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认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自强、自立;对女生,注重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我班有个学生,家庭条件优裕,从小娇生惯养,各方各能力不及一般同学。后来他父亲不幸因病去逝,他承受不住这个沉重打击,日益消极悲观,不再愿意与同学交往,成绩一落千丈。我针对这相现象,在班上开展了爱心教育系列活动,让他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同时我多次找他谈心,帮他排除心中的烦闷,还让他担任班干部,从各方面鼓励他,帮助他树立信心,使他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渐渐地从父亲去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在班级挫折教育系列活动中表现突出,工作出色,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三、注重乐观教育.营造良好的心境乐观就是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它能很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学教授马丁认为: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培养学生请商,还要注重乐观教育,营造良好的心境。如何使自己乐观起来?美国两位心理学家米勒和戴尔纳通过认真调查研究认为:乐观的人多数是自爱、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强,且性格外向易与他人交往。鉴此,我通过目标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以轻松的心情对待环境压力,以微笑对等生活等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自信积极,乐观向上。以上述三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情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楼楼你好,对于大学生来说较强的心理素质也绝对是一项重要的考核要求,没有强的心理素质,就相当于没有独当一面的勇气,遇到问题就会很快退缩下来。所以说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练就过硬的心理素质呢?首先,提高我们心理素质的方法就是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进入大学后就好比竞选班长,加入学生会,加入社团都可以很好的将你自己的办事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让自己从中得到锻炼。其次就是要自己明白重要的不是事,而是可以从事情里学到什么,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教会你超多超多的道理。找到那些令你感到害怕的事情,面对它,而不是逃避,压抑自己,多面对困难,磨砺内心,多经历那些你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唯有丰富的阅历,才能造就强大的内心。紧张和恐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知。所以尝试着去了解让你恐惧和紧张的事情,你会发现,有的时候是自己庸人自扰,杞人忧天,有些事情其实没有这么难。见天地见众生,丰富自己的阅历,学会试错,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多去尝试。经历过大风大浪以后,很多事情,你也就看淡了。当自己真正的得到了成长可以看开许多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在意太多的事,承受能力提高了,也算是心理素质的提升。最后就是要变得积极一些,不论是遇到什么,大的问题也好小的问题也好,都要向积极的方向去想,是在变好的过程,而不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只会认为他会向不好的方面发展,没等事情发展到多么严重就先自己瞎跨了自己。所以说积极的心境也能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大概也就这么多,希望楼楼可以克服恐惧,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心理健康意识的确立是和很关键的第一步。因为心理健康知识是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并进而达到自我调节的必不可少的武器。而实践也证明,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在自我调适,自我疏导方面普遍表现良好,适应能力较强,反之,那些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意外情况时 ,要么束手无策,要么任其发展,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应该认真地学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可以轻视,同时也要积极地参加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自觉阅读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书籍,上心理健康网站查询或者是收听收看有关的广播影视节目等。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自我调适其实就是调整我们的认知结构,完善自我的意识,学会调节情绪,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丰富人际交往,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而这些,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来进行锻炼和提高。比如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组织或者社团,可以增进我们的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体育锻炼,坚持体育锻炼,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增强我们的体魄。  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采取理智的积极应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学生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

要有正确和谐的自我认知大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良好准确的定位和认知,社会封我们是“天之骄子”,可我们却不能总以此自居,骄傲自大,不虚心学习,过高的估价自己。当然也不能因为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而妄自菲薄,过低地估价自己。而应当把“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自制、自爱”作为自我认知的具体指标,把“真诚、理解、信任、体贴、热情、友善、幽默、开朗”作为自我完善的具体指标,从而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 价自我,积极有效地控制自我和科学的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要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并能够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与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进入大学校门首先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尽快掌握学习要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社会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多方位的人才。大学生活,文化课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应付各种困难、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乃至应该掌握的。因为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时期,因此,只有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