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数学阅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2 22:40:04

数学阅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的学习阶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较为轻松的阶段,因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小学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忽视了对小学教育的关注。下面我给你分享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欢迎阅读。

[摘要] 小学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从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与习惯,为将来成就全能人才做基础,成为当前信息教育的宗旨。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培养的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结束语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为什么要培养小学阅读能力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影响?培养小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什么?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阅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而且有助于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教给学生以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的精神营养剂。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阅读理解能力差,就很难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阅读速度慢,阅读策略不对头,在阅读课外书时就很以做到广采博取,知识量就会受到影响。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改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是每个学生的迫切希望。因此,学会阅读,必须从小学开始培养。

1、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极其落后,知识的传递主要靠口耳相授。口头的传递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且极易消失,因此传递的范围是很窄的。自从有了文字,人们把实践中获取的知识记录下来,变成书面的形式,广为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消除了声音瞬间即逝的烦恼,阅读也就成了人们获取间接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家牛顿曾经很形象地把书比作“巨人的肩膀”,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有希望比巨人还要高出一头。一个人不可能亲自阅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和事情,去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事实上,人们的大多数知识是依靠读书来间接获得的,即“间接经验”。可以说,读书是聪明的选择,是一个人获取无穷知识与经验的捷径。

2、读书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旅行”。读书一方面可以获得知识,洞悉人生存在的道理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阅读能力培养的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 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 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 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前预习指导读: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课上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悬念和疑问去阅读,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阅读。

2、课上研究共同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使他们养成看书的习惯和具有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适时地设置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他们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课本内容,进行议论评判,使他们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课后复习反复读:所谓复读就是在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温故知新。通过再次阅读,把本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概括化,以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地理清关系,加强记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把本单元或章节中出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明确化,书写在章节总结里,以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对本单元或章节中相关的或相似的数学对象进行异同比较,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总之,重视小学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

摘 要:新人教版在每个知识点后面都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课时,而且解决问题第一步骤就是阅读理解,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阅读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会做计算题,但是解决问题就是不会,或经常解决问题写错。但是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次,有些学生就马瑟顿开。问题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行,没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数学阅读不像语文的文字阅读,同时,数学阅读过程也是一个猜测、想像、理解,推理的认知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喜欢看书,那是因为读书,让他身临其境,可以让他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数学阅读也如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久而久之,阅读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概念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中的概念、定义等是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出完整的定义,合理的推理,严密的逻辑,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在数学阅读中学生要仔细阅读,琢磨,经过老师讲解后,理解性阅读,从而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材的定义是这样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理解对边分别平行的意思,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意思。又比如这个单元的《梯形的认识》,教材对梯形的定义是这样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要抓住“只有一组”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还有另外一组对边不平行。如果另外一组对边也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了。这里用到了假设,想象的思想。

三、培训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流畅地富有感情地通篇阅读,而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获得,提炼信息。因此,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带着自己的目标或疑问去阅读,能够经过阅读来提炼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我们在对解决问题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看的问题,再去看题目中的信息。例如:买3kg苹果一共要15元,妈妈买5kg苹果要多少钱?首先,学生可以阅读问题“买5kg苹果要多少钱”,然后在问题中寻找解题的思路,要想求5千克苹果的价格,首先要知道1千克苹果要多少钱,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题目,由题目可以知道“3kg苹果一共要15元”,那么利用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15求出1千克苹果需要5元,那么5千克苹果的价格就是:5×5=25元。因此,在阅读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先阅读问题,然后从问题中找出解题方法,最后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阅读题目,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又能缩短学生解题的时间,合理而不为。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咬文嚼字,重复阅读。数学阅读首先要认真仔细,必须读懂到每一个字、每个词、每个单位。有些较长的题目,要利用语文阅读中缩句的方法,提炼出主要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例题:一条2米长的铁丝,减去,还剩多少米。再减去m,最后还剩下多少米。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次减去它的,这个是指把2米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减去了2米的等于米,还剩下(米)。第二次减去m,这个是有单位的,是指把1米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即小数米,最后剩下(m)。

2、回忆比较阅读。指学生阅读时,对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回顾,对类似问题的比较迁移。如在教学质数时,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要回顾什么是因数而且要和合数的定义对比。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区分合数与质数的联系和区别。阅读解决问题时,鸡34只,比鸭少12只,鸭多少只?这种题目很多学生拿到题目,看到“少”就减,根本没比较鸡鸭哪个多,仔细阅读题目,比较鸡鸭数量,鸡比鸭少12只,说明鸡少鸭多。因此鸭比鸡多12只,34+12=46(只)。

3、动手操作,理解阅读。学生阅读时,要动手算一算,划一划,画一画等去探索、发现数学语言的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仔细思考。例如,在阅读比较长的数学问题时,可以用笔划一划重要的数学信息。在阅读路程问题时,动手画画路线图,使我们能更清楚之间的关系。

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意义重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自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 丽,在小学课堂中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性 [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10期

[2] 李美霞,谈小学生数学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观周刊,2012年第36期

【摘要】本文认为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问题对策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切对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改善教学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有预见性的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深远影响,并应有意识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实践证明,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约束。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了很多改变,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小学数学教师也漠视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将课程讲的尽量详细,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学习,这些都严重抹杀了小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理和主动求知心理。

、小学生思维方式的不成熟。从生理角度讲,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自学和探索求知能力等方面发育尚不完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造成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发育滞后。

2、“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策

、“数学阅读”内容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从情境图中获得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小朋友认识10以内各数的时候,我给他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校园图,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分别找出数量1、2、3、4……的东西,再找出教室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体,说给小朋友听一听。课后又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的哪些东西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我家有一台电脑,2台冰箱,3张床,4只空调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让学生学会会读的习惯

A、“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如,五年级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B、“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C、“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3、师生共读数学好书

数学教师对数学方面信息的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知识,还可向学生推荐数学阅读方面的好杂志、好报纸、好书籍,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百科图典》等,丰富学生的数学阅读世界,激发他们数学阅读的热情,以阅读来促进思维,形成方法,运用数学。

大学高数小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学高数小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以及高等数学的教学特点,给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高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数;自学能力;会学;乐学

同志曾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人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这个道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之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独立学习方法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以及针对石大商学院学生的特点,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是明确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高数的重要性。

刚上大学,有的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没有数学细胞,觉得数学越学越难学,越学越糟糕。其实,同学们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与初高中相比,大学数学内容丰富,推理论证性强,抽象,教学难度大,学习要求明显提高。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感觉高数对自己以后找工作也没用,就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与不学都一样,另外再加上原来是文科的学生来说,更感觉是天书,一遇到学习困难就缴械投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此就不再愿意学习数学。那么这个时候,带课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变的更为重要。带课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前,非常有必要针对这门新课程进行入学教育,结合学生的专业,做些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重要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及课程大致的教学安排。了解这些是为避免学生开始时就不自觉地进入被动的学习,在学之前就知道为何要学、如何去学。这也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是努力让学生对高数爱学,乐学,会学。

教学水平的高低通过学生来检验,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学生一定由爱学到会学。其实也就是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该如何体现呢?

(1)认真开列自学提纲

主要由教师根据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列题纲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体现学生积极主动性学习。同时,为了提出高质量的自学提纲,教师就必须要吃透课本,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在讲《线性代数》的矩阵概念和运算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列出这样的提纲。

1、什么是矩阵?也就是矩阵的概念。

2、矩阵与行列式的区别在哪?从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3、矩阵都有哪些运算?具体的'每一种运算都是如何来进行的?在数k乘矩阵的运算与数k乘行列式的运算的区别在哪?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自学来解决这些疑问。

(2)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自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提高了,也会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由于大多学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听老师讲,思维上养成惰性,被动的接受,从来不去自己主动的学习,老师讲多少就听听多少。这也是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经常有“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原因。只会用公式去套题,或用题去套公式,没有正确的解题思路,不会思考,更不善于思考,也就不能举一反三。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必须学会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数学阅读的指导。把握数学阅读的“四种读法”。“四种读法”是指:

a、“泛读”:要求对本节课的大致内容有初步了解,了解基本内容;

b、“细读”:要求对所读内容有全面的一个了解,弄清定理、公式的性质,明确公式、例题的渐进梯度和知识关联的范围;

c、“精读”:在泛读的基础上,对与重点、难点有关的内容进行阅读,着重掌握数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d、“熟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总结规律,融会贯通,基本内容烂熟于心。

(3)注重练习,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

数学课不同于其它课,最大的窍门在于多练,孰能生巧。只有通过大量的做练习题,才能更好地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才能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才能把失误降到最低点。平时练习太少,计算能力太差,考试的时候一做就错。另外,在做完题后及时的进行总结。就拿行列式的计算来说,只有多多练习,在做完题后,及时针对不同的行列式进行方法总结,你才能掌握求解行列式的技巧,比如定义法,目标行列式法,降阶法,升阶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了方法后,在做题的时候,才能根据行列式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4)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复习,培养自学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和复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习,学生才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对本节的哪个知识点看不懂,带着问题听课,听课的时候有所侧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因为不会,上课才要更好好的听老师讲,使学生“乐学”。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当然课后复习也特别的重要,学生往往不太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以致导致学生课堂上啥都听懂了,下去做题问题就出现了,其实这是学生对概念没吃透,稍微变下题型就不知道从哪下手。复习不是翻开书走马观花,要找到自己不会的地方,增强记忆。因此这一方面,老师一定引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理解相关的内容,在概念,理论以及方法上下功夫。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洗耳恭听的课堂学习环境是不可能吸引学生好奇、自由想象和大胆质疑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的被动,学的压抑,当然不可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摒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活跃氛围,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吸引学生眼球。教师讲课的内容要承前启后,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讲课的语言要规范,准确,力求生动;讲课的声音不仅要洪亮,而且要悦耳;语调要抑扬顿挫,有起伏,有高潮,还可以适当采取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师在讲课时目光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表情,看学生是否听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听懂,切不可背向学生念讲稿。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可以恰当的在课堂中提问,或自问自答,或组织学生当堂讨论,或者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或者是如果课时容许的情况下辅导学生备课主讲某节内容,然后教师讲评,最后教师把学生讲的不到位的地方,再加以补充,效果很好。

在课堂练习中,让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完教师并不要急于评价谁是谁非,而让其他学生自己来评讲,解错了,要分析原因,找出错误的症结,再重新做一遍。这样做,不但使得练中有思,而且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正确的该怎么做;解对了,要想有没有更好的解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大家集思广议,不但把问题解决了,而且还可以拓宽大家的思路,使他们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6)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两方面,一方面是老师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高数内容多且抽象,若能采取多媒体+适当板书的讲授,定能事半功倍。另外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使用动画,图案的效果,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要利用网络优势,学会查找学习资料以及充分利用相关媒体资源。特别要注意网上学习资料的下载和学习,比如本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任课教师一般会在教学平台上传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以及相关的学习课件,练习题。

这是笔者借鉴同行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自学能力,或者说一种兴趣,要培养学生爱学,乐学数学;不要一提起数学,大家都很头疼的。总之,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振华.关注学生差异,提升有效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

[2]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育[J].大学数学,2003(1).

小学阅读能力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小学的学习阶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较为轻松的阶段,因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小学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忽视了对小学教育的关注。下面我给你分享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欢迎阅读。

[摘要] 小学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从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与习惯,为将来成就全能人才做基础,成为当前信息教育的宗旨。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培养的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结束语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为什么要培养小学阅读能力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影响?培养小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什么?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阅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而且有助于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教给学生以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的精神营养剂。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阅读理解能力差,就很难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阅读速度慢,阅读策略不对头,在阅读课外书时就很以做到广采博取,知识量就会受到影响。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改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是每个学生的迫切希望。因此,学会阅读,必须从小学开始培养。

1、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极其落后,知识的传递主要靠口耳相授。口头的传递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且极易消失,因此传递的范围是很窄的。自从有了文字,人们把实践中获取的知识记录下来,变成书面的形式,广为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消除了声音瞬间即逝的烦恼,阅读也就成了人们获取间接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家牛顿曾经很形象地把书比作“巨人的肩膀”,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有希望比巨人还要高出一头。一个人不可能亲自阅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和事情,去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事实上,人们的大多数知识是依靠读书来间接获得的,即“间接经验”。可以说,读书是聪明的选择,是一个人获取无穷知识与经验的捷径。

2、读书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旅行”。读书一方面可以获得知识,洞悉人生存在的道理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阅读能力培养的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 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 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 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前预习指导读:加强课前预习,布置预习提纲,初步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课上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悬念和疑问去阅读,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阅读。

2、课上研究共同读:培养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使他们养成看书的习惯和具有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检查学生的课前阅读情况,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适时地设置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他们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课本内容,进行议论评判,使他们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课后复习反复读:所谓复读就是在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温故知新。通过再次阅读,把本章节或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整理、系统化、概括化,以形成纲要或图表,更好地理清关系,加强记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把本单元或章节中出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明确化,书写在章节总结里,以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对本单元或章节中相关的或相似的数学对象进行异同比较,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总之,重视小学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

摘 要:新人教版在每个知识点后面都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课时,而且解决问题第一步骤就是阅读理解,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阅读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会做计算题,但是解决问题就是不会,或经常解决问题写错。但是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次,有些学生就马瑟顿开。问题就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行,没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数学阅读不像语文的文字阅读,同时,数学阅读过程也是一个猜测、想像、理解,推理的认知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喜欢看书,那是因为读书,让他身临其境,可以让他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数学阅读也如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久而久之,阅读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在概念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数学中的概念、定义等是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出完整的定义,合理的推理,严密的逻辑,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在数学阅读中学生要仔细阅读,琢磨,经过老师讲解后,理解性阅读,从而达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材的定义是这样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理解对边分别平行的意思,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意思。又比如这个单元的《梯形的认识》,教材对梯形的定义是这样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要抓住“只有一组”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还有另外一组对边不平行。如果另外一组对边也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了。这里用到了假设,想象的思想。

三、培训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流畅地富有感情地通篇阅读,而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获得,提炼信息。因此,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带着自己的目标或疑问去阅读,能够经过阅读来提炼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我们在对解决问题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看的问题,再去看题目中的信息。例如:买3kg苹果一共要15元,妈妈买5kg苹果要多少钱?首先,学生可以阅读问题“买5kg苹果要多少钱”,然后在问题中寻找解题的思路,要想求5千克苹果的价格,首先要知道1千克苹果要多少钱,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题目,由题目可以知道“3kg苹果一共要15元”,那么利用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15求出1千克苹果需要5元,那么5千克苹果的价格就是:5×5=25元。因此,在阅读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先阅读问题,然后从问题中找出解题方法,最后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阅读题目,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又能缩短学生解题的时间,合理而不为。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咬文嚼字,重复阅读。数学阅读首先要认真仔细,必须读懂到每一个字、每个词、每个单位。有些较长的题目,要利用语文阅读中缩句的方法,提炼出主要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例题:一条2米长的铁丝,减去,还剩多少米。再减去m,最后还剩下多少米。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次减去它的,这个是指把2米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减去了2米的等于米,还剩下(米)。第二次减去m,这个是有单位的,是指把1米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即小数米,最后剩下(m)。

2、回忆比较阅读。指学生阅读时,对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回顾,对类似问题的比较迁移。如在教学质数时,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要回顾什么是因数而且要和合数的定义对比。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区分合数与质数的联系和区别。阅读解决问题时,鸡34只,比鸭少12只,鸭多少只?这种题目很多学生拿到题目,看到“少”就减,根本没比较鸡鸭哪个多,仔细阅读题目,比较鸡鸭数量,鸡比鸭少12只,说明鸡少鸭多。因此鸭比鸡多12只,34+12=46(只)。

3、动手操作,理解阅读。学生阅读时,要动手算一算,划一划,画一画等去探索、发现数学语言的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仔细思考。例如,在阅读比较长的数学问题时,可以用笔划一划重要的数学信息。在阅读路程问题时,动手画画路线图,使我们能更清楚之间的关系。

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意义重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自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 丽,在小学课堂中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性 [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10期

[2] 李美霞,谈小学生数学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观周刊,2012年第36期

【摘要】本文认为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问题对策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切对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改善教学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有预见性的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深远影响,并应有意识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实践证明,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约束。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了很多改变,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小学数学教师也漠视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因此将课程讲的尽量详细,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学习,这些都严重抹杀了小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理和主动求知心理。

、小学生思维方式的不成熟。从生理角度讲,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自学和探索求知能力等方面发育尚不完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造成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发育滞后。

2、“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策

、“数学阅读”内容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从情境图中获得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小朋友认识10以内各数的时候,我给他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校园图,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分别找出数量1、2、3、4……的东西,再找出教室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体,说给小朋友听一听。课后又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的哪些东西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我家有一台电脑,2台冰箱,3张床,4只空调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让学生学会会读的习惯

A、“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如,五年级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B、“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C、“读”中比较。以“读”比较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3、师生共读数学好书

数学教师对数学方面信息的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知识,还可向学生推荐数学阅读方面的好杂志、好报纸、好书籍,如《数学故事》《趣味数学百科图典》等,丰富学生的数学阅读世界,激发他们数学阅读的热情,以阅读来促进思维,形成方法,运用数学。

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不管做什么都要学会总结有一定的逻辑性

学生阅读能力研究论文

文档介绍: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doc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一、培养阅读能力要先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例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

在语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以表现为本,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旨在优化学生阅读感悟,体悟作者情思,探寻深层意义,借助学生的表达叩问文本,进入文本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文本主旨,激活学生阅读想象,发展学生语言心智,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揣摩词句语段,领悟言语内涵由于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是一个综合而完整的语言艺术品,都蕴含着各种表达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词句、语段进行反复品味、揣摩,探究文本语言意蕴,透过文本语言窥见文本作者蕴含于文本的思想,领悟了文本的精髓,即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又让学生感悟文本词句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文本作者的表达技巧,在对主互动中使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获得培养。如在《泉水》教学时,有一位教师这样实施教学步骤: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看看泉水遇到了谁?教说了哪些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探究交流,要求学生找出泉水说的话,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交流之后再大声朗读,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泉水说的四句话。泉水说:“来吧,来吧!我们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感悟了泉水一路上对人们所说的四句名话,分别写出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同时也体会到它们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每句话都用了两次的叠词,如“来吧,来吧!”“照吧,照吧!”“喝吧,喝吧!”“唱吧,唱吧!”。教师又利用课件出示不用叠词的话与泉水说的这四句话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叠词的作用,它能更大程度地表现了泉水的特点与品质。在学习了第2~5自然段的内容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每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拔:“泉水流到哪儿?碰到了谁?泉水又是怎么说的?”学生在揣摩研读中,感悟了课文在表达上多次运用叠词,结构方式相同,强调了泉水那种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精神。二、立足言语材料,读写有效结合小学的每一篇选文都是文质优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结合文本中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要认真揣摩、品悟,学习这些语言的表达方法,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既可以深刻感悟文本内涵,又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锤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因而,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语言的形式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和仿造,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效地内化、建构。如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有一位教师紧扣文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几个语句,引导学生解读这些语句的内涵以及语言结构方式后,要求学生借助这一段的内容仿写一段话。学生经过一番构思,纷纷动笔写出一段又一段精彩绝伦的语句:“你看,秋天把金黄色给了稻谷,金黄的稻谷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子,闪呀闪呀,送给人们富裕的希望。”“你看,秋天把火红色给了高粱,火红的高粱就像一串串玛瑙,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你看,秋天把淡黄色送给了蜜柚,淡黄色的蜜柚就像一个个孩子的笑脸,笑啊笑啊,笑出农民伯伯的心声。”……学生在仿写过程中能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仿写之中,产生各种情绪体验,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尽情表达出来。又如在教《这片土地是神圣》一文时,有一位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角色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说:“如果你是环保志愿者,你要向人们宣传环保意识,你应该怎样与印第酋长西雅图一样发表演说的呢?你又会怎么说?”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语言,对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演讲稿运用的语言进行精心地选择、组合和改造,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话语情境中去,写出了各种形式不一、言辞丰富、感人肺腑的言语,这些言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深切热爱地球上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花草,以及呼吁人们对土地水源环保的关注。三、巧用文本创生,引导写法迁移教师和学生通过研读、品悟文本内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研究了解文本作者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文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老师要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使学生对文本深化理解,丰富阅读感受,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因而,教师利用文本空白处进行填补,对文本进行补充扩展,或拓展延伸,由说及写,拓展文本,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课文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下面接着从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两个方面具体描绘桂林的美,文章的结尾部分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及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口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会并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迁移这一写法,以《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为题,写一篇赞美家乡山水的习作。

有关阅读能力的文献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作者:毛宝太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学校出生年月:1976年11月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发展思维、感悟生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事在必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语文课上。经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书中的内容感兴趣,让学生在喜欢文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读书,从而扩大阅读面,也就增加了阅读量,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有选择性,要选择对身心健康有益的书籍,并及时作好监督,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见议:一、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习惯在于培养,重复形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主动读书的良好习惯。1、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主观努力是学有成效的根本原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爱上读书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进入情境,才能使学生手不释卷,才能对学习与读书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对未来有个明确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些就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二要为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依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短期目标达到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再鼓励他们再上新台阶。三要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多记笔记,多思考,达到与书中人物心灵相通,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有了收获,达到了初步的心理满足,老师再加以认可和鼓励,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就容易形成了。2、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天文地理,中外历史文化,古今各大文学家与思想家、教育家的著作,还有科普知识,社会实践,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拓宽视野,博览群书,提高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教材,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二、指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有效的阅读方法1、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有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过于盲目与随意,有书读就行,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这样不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有效的读书计划。如:一、每天什么时间读书,每周读多少,以及月计划,学期计划,年计划等。二、先读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吸引人,容易产生兴趣的书,在此基础上读一些励志类、美文类及中外名著等书籍。三、在校期间与假期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等,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教师也要加以指导。2、指导学生学会合理的阅读方法合理的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所读的名著及美文的理解,加深感悟。阅读文章时要做到积累,达到读有所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初中生达到每分钟500字左右,第一遍要精读,理解文章及著作大意,得其要领。第二遍要略读,对文章中部分精美语句再次体味,融会贯通,变为己用,掌握文章所要所达的中心,达到与作者共鸣,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3、做好读书笔记每一篇文章都有精彩之处,如格言警句,优美段落,要求学生将其摘录下来,积累起来。这对理解文章及写作是十分必要的,还要对有教育意义、哲理深刻的文章写读书笔记,概括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悟,有效地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读写随笔及时检查,在同学间交流探讨,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加强监督指导,实行“三位一体”评价1、教师评价好孩子是夸大的,教师要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等评价,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2、学生评价同龄人在一起沟通是最容易的,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把自己的阅读方法及学习心得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彼此借鉴,相互评价。达到共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3、家长评价教师要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对孩子的进步给出及时鼓励与表扬,做的不对的地方更要及时批评指正,做到有效监督评价。总之,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学生运用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加强监督指导,做好“三位一体”评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切实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为延伸语文课堂开拓一条新路。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