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传统节日主题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3:37:20

传统节日主题毕业论文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传统春节对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章摘要】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 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5-1第一 版。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

以节日为话题的议论文写作有共同的特点,在议论文中有不可或缺的三要素。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议论文三要素如下: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传统节日论文融入主题活动

慢慢搜吧。。大家都是过来人~~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构建和谐社会赵金霞(学员) 发布时间: 2010-11-21 10:33:58一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向社会和文化及伦理方面的扩展。在教育领域,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具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外,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对应,教育的内涵也需要丰富和拓展,涵盖环境教育、发展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文化多样性教育等多种领域。这些教育领域将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适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传统节日则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节日与一个民族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对自己的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着该民族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在这个民族也将无法实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它们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这些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然而,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严峻挑战,西方文化逐渐深入,对我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传统节日日益被年轻人冷落,相当多的青少年学生已不知道或者漠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非常紧迫。我们有必要通过教育工作,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蕴涵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使学生通过过节,能够接受传统美德的影响与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之,继承、弘扬、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用中华传统美德影响青少年一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战略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二、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寓传统节日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在中学阶段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的,我们要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挖掘政治、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进行传统节日及传统美德教育。如:利用语文教材中重阳节诗词开展教学,教师通过对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等诗词的背景、内容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象征意义、重阳节的节庆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人们对家庭团圆、社会祥和的向往,又能让学生从这些重阳节诗词中感受到文人墨客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寓中国传统节日教育于主题实践活动之中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如结合“端午节”我们在初中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走一程“端午之旅”,做一个“端午香囊”,演一回“端午传说”,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在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节庆活动的照片,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元宵节开展“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在重阳节开展爱老敬老教育活动及重阳赏菊活动;在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等,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精神。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益处。我们还在原有节庆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往在清明节开展活动时,我们总是采用踏青、祭扫烈士墓等形式,学生对这种过节的形式不太满意。于是我们开展了清明节祭文、墓志铭评比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更珍惜生命,懂得尊敬逝去的人。家长们对于此项活动非常满意,给予了大力支持。3、寓传统节日教育于环境创设之中环境往往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还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浓厚校园氛围。第一、我们在校园中布置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展板,展示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时时感受浓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第二、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进行传统节日的宣传,有效地弘扬了民族文化,调动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积极性,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第三、通过信息技术,扩大宣传的成果。我们指导学生制作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的网站,并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全校学生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必行,也十分可行。在年轻一代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忘之时,我们利用课堂,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

传统节日系列-走近春节活动设计一、活动背景: 中国之大,传统节日之多。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可以这么说,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假日了,这样就更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扩大传统节日的影响。可现在,好多学生只知道是节日,却不知道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甚至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崇尚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感恩节等,为了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延续,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决定开展“走进我国传统节日的主题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我们一起去感受中华民族节日的特点,韵味,情感,去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去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版块为过年,安排三篇与年有关的内容,一首古诗《元日》、二篇课文《他们这样过年》、《年的故事》;三篇课文内容后安排一次综合实践《欢天喜地过大年》学生学完此版块内容后,兴趣浓厚,快放寒假,走近春节。故假期让学生开展走近春节、走近元宵节主题活动是对此版块内容生活化的延续。二、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传春节的由来、传说、风俗以及文化等,了解社会、风土人情,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过程:经过讨论研究,我们决定从春节的由来、春节的传说、春节的习俗、春节的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及活动目标。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和教师一起确定探究的目标。确定为完成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内容及选择活动方式。第二阶段:分小组搜集资料。学生根据兴趣和实际情况,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制定本组的活动计划,完成活动分工,利用综合活动课及休息日进行活动。第三阶段:以小组交流为主进行阶段交流。小组内交流,汇总收集的资料,交流意见,合作总结本组的收获,并选择本组的汇报方式。 第四阶段: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汇报收获,全班交流共享。

针对当今现状,学前教育领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中,让幼儿从小接触、感受、体验并珍惜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做法可参考以下内容:

1、多途径开发传统文化课程资源。

幼儿园可以挖掘和整理适合幼儿的人文资源,并将其以幼儿感兴趣和乐意接受的方式做呈现。还可以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民俗资源,让幼儿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幼儿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2、多形式组织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幼儿园应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提升教育质量。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除了要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外,也要注重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运用体验式教学策略,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区域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剪纸、编织等艺术活动,丢沙包、老鹰抓小鸡等民间游戏,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多方面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应将自己看作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以双主体的角色参与到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师不能盲目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而是应当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进行综合设计,把握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论文

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此外,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等,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重阳遍插茱萸,这些驱恶辟邪的习俗也显露出尚美的意愿。 2。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的庆祝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另外,在节日中,人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如:在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踏青娱乐,端午节划船竞赛,中秋节仰望天空中的明月等等。这些节日活动都可以让人们亲近大自然,感觉到“天人合一”的氛围,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与大自然的和谐。 3。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贵人伦 “伦理本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比如合家团聚是春节和中秋节最显著的特点。另外,贵人伦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思之情。重阳节注重敬老孝亲;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妇女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等。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孝道。 还有不可不提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还具有协调人际、增强成员凝聚力的道德功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各种礼仪、仪式,这些礼仪、仪式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含的道德要求。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实价值 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公休假进行了较大调整。其中的亮点就是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大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同时还将春节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日益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时,国家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重要的现实价值需要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挖掘和开发。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中华民族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铸造“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上,如果能剔除其中的糟粕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有用成分,就能起到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例如,人们利用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加强。传统有时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呈现出来。通过各种习俗活动,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 (二)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毋庸置疑,传统文化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是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情感。 另外,传统节日文化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成为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如清明节与爱国忠臣介子推,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等等。通过这些素材,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普及、延续和发展,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民族心理认同和自豪感。 2。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无声无息的,非教条的,潜移默化的。这样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③。如果我们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把思想信息寓于能给青少年带来快乐体验的活动之中,在节日文化中是渗透思想信念教育,就能有效地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采取空洞的说教而容易引起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局面,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青少年是一个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由于受各种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青少年道德品质退化、理想信念淡化,所以抓住传统节日这一有利时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 3。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亲情伦理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家人的相互交流减少,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以及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存在往往导致情感上的隔阂甚至家庭矛盾的出现。也有很多独生子女由于习惯父母的溺爱而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漠视父母的感情付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情伦理,重视家庭关系,传统节日生活中的人伦传统是其中的核心传统。在传统节日中,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回归家庭的主题。传统节日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周期性团聚和交流情感的的机会,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在节日习俗中得到特别的强调。因此,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资源让青少年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验并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十分必要。 4。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谐融洽的交往氛围有利于青少年提升道德水平,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节日正好提供了各种人际关系显露的平台。以传统节日为依托,通过节日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会关爱他人、了解社会,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可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以我们又可以把传统节日作为青少年构建和谐关系的纽带。 (三)传统节日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节日消费,改善人民生活 现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黄金时间已经形成。其中,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直是节日消费的热点。例如,春节期间,仅北京的地坛庙会就有200多项文化活动,有时每分钟进入庙会旅游参观的人数竟能达到126人,其中不乏外国人。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每年春节就有300万人左右参加庙会活动。东城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民意调查显示,99。5%的人认为,庙会恢复了文化传统,活跃了节日气氛,体现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际关系的友好祥和。这是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经济,促进节日消费的典型例证。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传统节日是民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是民众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除了以上几个功能,娱乐功能又是传统节日的一大亮点。例如,春节贴春联燃放鞭炮,元宵节赏花灯,清明节踏青,中秋节赏月等等,都使很多人乐在其中。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多数人的身心经常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中。然而,为了赢得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休息和放松身心就成了一件“奢侈品”。而定期的传统节日就成了最合情合理的借口和理由。借助这个机会,人们可以使疲劳的身心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调整。而且,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之中能够得到很多的乐趣和心理上的满足,正好可以为节后的工作养精蓄锐。 此外,传统节日也是民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它为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增进亲情、加深友谊提供了机会,为凭吊和怀念逝世的亲人提供了依托。 (五)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 古往今来,传统节日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内涵特别是情感内涵,人们对它格外珍重,因此很少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去蓄意破坏这个难得的社会和谐;有时,节日甚至还能使战争中的人们暂时乃至长期放下武器,实现和解和和平⑤。每逢春节、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海内外华人华侨、中华儿女,无论是国家首脑还是普通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普天同庆。这些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成为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契机。例如,每年的春节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有无数观众守在电视机前欣赏。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都能通过电波感受到节日气氛。此时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无疑能得到最深刻的强化。每当清明来临,台湾、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炎黄子孙、华人华侨纷纷回祖国大陆省亲,祭祖扫墓,无形之中就增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可见,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节日文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结语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从整体上看,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优秀的文化精华部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依然拥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议论文

材料: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困境,这是必然的吗? 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很大危机。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节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时代的商业烙印。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化时代的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来加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 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西方节日的盛行的确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个黄皮肤讲汉语的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况下热衷于过圣诞节的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们大量采访所显示的,对于大多数漠视本土节日而推崇洋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圣诞节也和诸如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LV和NBA等一样,其实只是一件来自西方的时髦的消费品。西方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已经被消费主义的欲望搅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节了。我们知道并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减压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疯狂购物或消费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彻夜狂欢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种用来表明自己时尚态度的符号,当然不用说,节日更是一次商业促销的良机或一个拉动内需的杠杆......所有这些,已经使我们节日的文化气息变得非常稀薄,而节日在强化人的文化认同意识方面的仪式功能正日渐丧失。 所以,如果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 好好过节吧,认真做一回我们自己。 18位意见领袖的节日观 回溯传统,中国人的本土节日意味着纪念活动,或团圆、或庆祝、或祭祀,春节之后的“土节”依次有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等,阳历节日一般是纪念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此外,中国人近年来还热衷过“洋节”,大致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等。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的年轻人过“洋节”是为了“找个快乐的理由”;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享受层面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今日中国,平均每月便有两个节日,人们是怎么对待这些节日的呢?本次调查涉及儒学学者、宗教学教授、私塾先生、前驻德大使、媒体评论员、在华留学机构教授、青年导演、音乐家、外企高管、美女作家、国际名模、杂志主编、在华老外、派对搞手、职业牧师、登山迷、海外华人学者、现代艺术家等。(统筹/董薇) 张杨:“不知道端午节是哪天。” “第六代导演”,当代最真诚的青年电影艺术家之一。他最近面临两件大事,心情极可能处在一种微妙之中:一是去年10月份自己的影片《向日葵》在西班牙获得两个大奖,二是新片在国内上映,票房惨淡。对于有关节日的话题,张杨表现得相当淡然。 “节日往往意味着人们获得一段自由和快乐的时间,而我们搞电影的,时间上较一般人自由。对我来说,节日就是高兴的一天。” 张杨认为真正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元旦、五一、国庆。圣诞更像是年轻朋友聚会的日子,而在春节,很多人都要回家。大年初二、初三,张杨常去云南,在大理等地和朋友们聚一聚。张杨基本不过“情人节”,他认为这是20岁以前的年轻人在意的节日。 张杨认为,节日和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情人节、圣诞节是19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这些“洋节”更有记忆。 张杨知道清明、中秋分别是哪一天,但不知道端午节是哪天。张杨不认为“洋节”是“文化侵略”,“事实上,它只是让中国人找了个可以狂欢的理由,它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机会,并没有改变人的观念。以后也不会出现只过圣诞不过春节的情况,因为人有一个历史传承。”(采访/吴炜) 棉棉:“情人节多假多形式化啊!” 联系到名噪一时的美女作家棉棉的时候她正和朋友吃饭,话筒中传来的喧闹铺陈了一个生动的背景——好像棉棉就应该是这样,身边总有一大群朋友,永远是众人的焦点。这样的派对动物对过节想必是兴趣满满,她的每一个节日,都应该是Colorful Days吧—— 棉棉竟然说平安夜她本打算待在家里,可是号称女版许巍的唱将姜昕约她出去吃饭,于是一起去了“幸福花园”,后来又去向北京音乐台的著名DJ有待Say Hello,出来路过“BABYFACE”的时候棉棉又听从了自己的预感进去找到了很少现身的老板,又开了两瓶香槟......就这样,本打算安安静静在家的棉棉过了一个喧闹的平安夜。她说她对圣诞节没什么感觉,倒是小女儿对圣诞激情澎湃,因为每年的圣诞她都会去国外和爸爸一起过,就像标准的外国小孩儿一样。说到这里提到了情人节礼物,没想到棉棉的回答竟然是“从来没有!”她说如果要取消一个节日,那就是情人节,“有什么意义呢?多假多形式化啊!不觉得无聊么?”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印象最深的节日,棉棉想了半天,认真地说应该是春节吧,“因为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即将到来的春节打算也是“陪陪爸爸妈妈”。至于自己过得最开心的节日,棉棉说一个是两年前自己在长城上面办的世界顶级DJ Party,另一个就是不久前在荷兰的摇滚音乐节。对于大众的节日,棉棉既说不出什么洋节的来历典故,也想不起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传统节日庆典,“我是一个对过节特别没有感觉的人”。 (采访/韩峰)

【 #春节# 导语】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我们国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集中表现,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整理“高二春节议论文作文700字”,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1.高二春节议论文作文700字 这是一个长长的假期,长得让我无所事从。天气是那么的好,阳光暖暖的,轻轻的舔着我的脸……我记得小时侯最惬意的事就是沐浴在阳光里,啃一个大苹果,趴在沙发上,翻一本漫画书。阳光洒在红通通的苹果上,我的脸也是红的吧!也许是苹果的光反照在脸上吧!我想。是不是人越大就越难满足呢?现在身边有阳光,有苹果,有书,有该有的一切,可为何心却象苍老已久。生活中没有了悸动,没有了惊喜,没有了渴望。假期中听说高中的邻班在搞聚会,心中甚是妒忌。于是提起电话,一个一个的问候。电话那头的你是不是也感到了诧异和陌生。“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多的相遇。”我的一个朋友这样说过。那时的我正处高三分班,心中总是积存着深深的痛,当窗外的花瓣飘落时总觉得眼泪似乎也会跟着不争气的落下来。于是疯狂的写同学录,发呆的望着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们说我太多愁善感。也许吧……站在教学大楼的顶层,望着湛蓝的天,和一丝丝的白云,“一年后的天也是如此美丽的吧……”。我眯着眼,自言自语着,心里的感动从未停止过。可原来时间是可以冲淡一切的。喜欢的磁带也已因为年代太久而走音,而今连友谊也走音了。世界上没有东西是永恒的。磁带如此,友谊如此,思念如此,如此如此……高中是有快乐的,童年里也是有快乐的,可年少的快乐就象是绚丽的蝴蝶,美丽而不真实。动用那句歌词:“苹果还是那个苹果,阳光还是那缕阳光,同学还是那个同学,天空还是那片天空。”有些感情就似海边的脚印,有的深,有的浅,有的人走的远,有的人走的近。可当时光的潮汐来时,一切的一切都会逝去。纵然你有不愿,你有无奈。现在,窗外已是万家灯火,有没有人也会想起以前的快乐时光,哪怕是在心灵的最角落。蓦然回首,此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吧!2.高二春节议论文作文700字 中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从落魄到战争,从和平到富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而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春节。春节前夕,大街小巷的店铺都挂满了红灯笼,贴上了闪闪发光的对联,有着一派辞旧迎新的气氛,商店里的墙壁都粉刷一新,玻璃也擦得晶莹透亮。这时候,庞大的人群带着迎春的喜悦涌进大商店购年货,商店里的年货琳琅满目,多得让你眼花缭乱,无法选择。焕然一新的大街上,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高兴地拿着零花钱这里逛逛,那里玩玩,见到好东西就买下来。来来往往的汽车的鸣叫声、小商贩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为这热闹的大街谱上一曲欢快的交响曲。在除夕的晚上就更热闹了!我家的桌子上摆着许多美味佳肴:淌着汁水的红烧羊肉,有香气扑鼻的火锅,还有很多美味水果,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举杯祝福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也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餐桌上大家边吃边聊着这一年来的变化,聊到高兴之处,大家都开怀大笑。吃过年夜饭,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演员们那一身身精湛的舞艺和那迷人的身姿、动听的歌声,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夜晚,狂欢的气息川流不息,人们把一个个烟花点燃。烟花在天上喷出了一个个美丽的花朵,美丽极了。我看见小伙伴都在放,我想:让我的烟花也为这灿烂多彩的夜空画上美丽的一笔吧!于是我把烟花点燃,“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烁出一道道绚丽无比的彩虹。“哇!好漂亮!”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向这里看过来,异口同声地喊道。我哈哈一笑,又点燃了第二个……放完烟花的时候,是我们这群小朋友最快乐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高兴地玩起了“跳山羊”的游戏。春节真开心呀!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啊!3.高二春节议论文作文700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准备做年夜饭。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面带微笑地走向大小商场,有的购物,有的游玩。这样热烈祥和、繁华喜庆的节日气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啊!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一片欢声笑语共享新春之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拜年时,首先要到最亲的长辈家里拜年,然后是平辈间互相拜年。长辈们都给我们小孩子发红包,我们可高兴啦!哦!我差点忘了告诉你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的房子里都要放两三根甘蔗,因为甘蔗代表“节节高”;年夜饭中也总有一道菜是鱼,因为“鱼”和“余”是谐音,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当然,在春节里,千万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被长辈埋怨,说你不懂规矩的。过春节让我了解了春节时各种各样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亲情,也体会到了朋友们之间那种纯洁无瑕的友情。虽然我的口袋里装满了的红包,有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但我早已作好了今后的打算,你们想知道吗?古人曾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在欢乐的节日过后,在20__年的开始,向着新的目标前进,开创我的美好未来!4.高二春节议论文作文700字 过春节喽!早上,我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吵醒,往窗外一看,家家户户贴了福字,大街小巷热热闹闹的,无处不洋溢着春节的气氛。今天是春节,我最喜爱的一个节日。早早起了床,换上了漂亮的新衣裳,吃完了香味四溢的饺子,我就给爸爸妈妈拜了年,与他们一起贴春联,贴福字。经过了一下午的苦苦等待,我终于盼到了晚上。最后一丝灿烂的晚霞还没逝去,就有人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放起烟花来了。砰!砰!两声,引来了许多人观看。我看着五彩缤纷的礼花,心里非常开心,也非常激动。那些在天空绽放的美丽花朵,把天空映照得格外明亮,如白昼一番,加上晚霞的衬托,显得格外美丽。我看着,心里暖洋洋的。到了吃团圆饭的时候了!大家举杯欢庆春节的到来,恭祝家人身体健康,事事如意。瞧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桌边,一起吃饭,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吃饱了喝足了,该发压岁钱啦!我们几个小孩兴奋地在大人面前跳来跳去,脸上洋溢着快乐,大声的给长辈拜年。长辈们被我们这种样子逗笑了,嗔怪了几句,便把压岁钱递了过去。小孩子高兴得不得了,拿了一些糖,就开开心心的与伙伴们玩耍去了。大人们则在一起嗑瓜子,敞开心胸的聊天,微笑也不是在脸上挂着,客厅里不时传出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声,与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化作一只优美的音符,回荡在天外。啪!啪啪!啪!鞭炮声不时的响起,我的注意力从电视上挪到了天空上。大大的礼花中,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开心的笑脸……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哦!人们欢呼着!大声的呼唤着20__年的到来。我也被这快乐的声音感染了,不禁击掌欢呼:过年啦!新年好呀!哦!耶!鞭炮之声绵延不绝,天空也绽放着一朵朵五彩斑斓的大花,好像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到了,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新的一年到了,我们又懂事了许多。春节在热闹中来临,在热闹中离去,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愉快,和深深的眷恋。真希望每一年都能像这样,快快乐乐过春节!5.高二春节议论文作文700字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灯笼,还要一起吃团圆饭,发红包……总之,每家每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今年的春节,我起的最早,因为我想跟表哥一起放鞭炮。我们来的院子里。将一串鞭炮点燃,发出了噼噼啪啪的声音。一阵春风吹来,将节日的气氛带给了千家万户,我捂着耳朵,向南边望去,看见许多的人家都在张贴春联、挂福字。这让我诗兴大发,自言自语地背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在街上,总少不了原来的传统。你看,街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灯笼上有许多谜语,哥哥告诉我,再猜这个谜语时,就叫猜灯谜。其中有一条谜语吸引了我的注意—孔雀东南飞(打字一)这让我想了很久,孔雀又往东,有往南,那是什么字呢?想了半天,我脑袋都要想炸了!只好把我那猜谜表哥叫来,他立马说出了答案,孙。他对我说:把孔字的东面飞去,留子,把雀字的南面飞去,留小,合起来就是‘孙’。我听了,真佩服原来发明谜语的人啊!猜灯谜真有趣!猜完灯谜后,我们来捣乱麻辣摊上,在那里吃的多数是跟我同龄的孩子。我也跟着凑热闹。老板,来两串年糕!好嘞!过了一会,两串香喷喷的年糕上来了,我和哥哥大口大口的吃着,小摊上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春节真是有趣,让我吃饱,看饱",玩饱了。我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让我了解了我们春节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毕业论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春节习俗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扫尘“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贴春联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除夕守岁踩岁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大年初一拜年中国民间大体有四种形式逛庙会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观社火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过春节 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就叫做“年”,体形象狗,每到现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出来作乱。很多人受其侵害,人们一到每年这个时候都非常的害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后来发现年怕爆竹爆炸时的声音,所以每到它要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放爆竹吓它,叫它不敢下山害人。所以,人们就可以平安的度过这段时间了.而且由此就把这段时间叫做“过年”。 春节慢慢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春节的各种习俗文化也一代代传承下来。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新春佳节之际,当你访亲会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着雅兴留意欣赏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新春联,于字斟句酌与领略其意之中确实可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倘若你有心玩味并吟诵其中的妙联佳句,这无异于一种别有雅趣的艺术欣赏。例如: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 丑去寅来千里锦,牛奔虎啸九州春。流传于各地的歌谣也体现了各地的春节习俗,相当有趣。例如: (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的饮食文化也是值得研究的。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各种小食和美味。 送压岁钱是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春节也存在许多禁忌 。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新一代的中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