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服装史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4-07-01 18:20:22

中国服装史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近代化的过程。科技的。文化的。就是与世界接轨的过程。论中国式的改革。写些从1868到1949前夕。我国的所有重点改革和变化,近代化的事儿有个大框。缕一缕文章立意一定要放在近代化身上接轨可千万要注意。拜托受害者心态。别把五种历史形态往里攒。然后。就找种种论据来肯定证明自己我是这样想的我不是历史专业的。还望同学多多指教谢。

回答 1、颜色不同 现代的衣服颜色多种多样,而古代的衣服大都以黑白灰为主,只有官宦家庭才可以穿其他颜色的衣服。2、款式不同 现代衣服分为上下两件衣服,古代服装大都为从上到下整体,一般为长衫。3、功能不同 古代时期,不同款式的人只能穿与之相对应的衣服和款式,不能穿错。到了现代人们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衣服来进行穿搭。4、用料不同 古代百姓的衣服大都以棉麻为主,而现在则有各种各样的布料来做衣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写作时间:90 分钟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 浅析洋务运动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浅析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不同阶级的救亡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小组学习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小组中国近代史论文 6页 免费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4页 4下载券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选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内容,选取你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2、近代中国落后原因分析。 3、中国近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论文题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论文题目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题目 1、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最终没能使23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及要求A(236)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A 卷)教学站 学号 开卷 100 分 姓名 手机号 成绩 考试题目: 试论近代中国近现代史课题论文桂林摩崖石刻在我国碑刻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 一斑。清朝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 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这种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20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中国经济进 入全面加速阶段,作为多边体制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在抗战历史中反省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 3、关于好与坏的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2页 免费 中国近代史论文选题 2页 1下载券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 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 史,关于近代史的一个课题论文关于近代史的一个课题论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对近代史一个选择方向进行中国近代史上进行的一场引 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中国服装发展史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中国的服装史是很长久的。这种款式的服装能代表中国的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纵观古代各朝的服饰,可谓各有特色,秦汉服饰古朴庄重,大唐服饰华贵富丽,宋朝服饰娟秀精巧,明朝服饰高雅堂皇,清朝服饰华美雅致……一、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自己的身体,穿戴动物的皮毛用于保暖。石器时代后期,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于是人们开始用麻布做衣服。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养蚕业,丝绸就出现了。二、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指夏、商、周和战国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先秦时期的服饰实质上是统制者的工具。周朝时期出现了冕服,其制度的确立,是周朝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深衣制”,即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形式也出现了,并逐渐普遍地被采用。战国时妇女普遍穿宽边缠绕式的肥大曲裾深衣。衣服的左襟展开时呈三角状,穿时将其环腰部一圈,再用腰带扎好,配上横线与斜线并用的镶边,总体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带静的装饰效果。三、秦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将秦汉服饰推向了世界,它的意义在于: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从此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与扩大。四、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在妇女中间尚有人穿着。与汉代相比,它已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纤髾”是典型的装饰。“纤”是一种近似三角的饰物,层层相叠,固定在下裙摆部位。而“髾”是指缀在身后飘带。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变化为飘带和纤合成一体,纤变得更长。此时宽肥的女子裙衫成为服装的主流。五、隋唐时期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或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它的空前繁荣,突出体现在女装上,其主要特点是服装款式华贵富丽、开放大度;穿着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大胆考究。唐朝出现的女官,其身着青色衣裙,圆领、无束腰、下摆袭地;头戴青帽,两耳正上方各饰有两带。唐代仕女服装的特点是云发后拢成髻,低胸裙腰高束,肩披轻纱,旷达而华贵,流露出优雅与飘渺,恢弘与大气。盛唐以后衣袖变宽,渐流行大袖衫。六、宋元时期宋代妇女开始缠足,长裙之下隐约露出三寸金莲。此时以娇小为美,服饰制作都娟秀而精巧。元代妇女分贵族和平民两种着衣形式。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其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但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拖地,贵夫人行走时必有女仆牵拉。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七、明朝时期明代时棉花的大量种植使棉制品取代了丝、麻的地位,成为人们服装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装上衣拉长,露裙缩短,衣领也从宋代的对襟领变为圆领为主。裙边均有绣边,起装饰的作用。那时裙褶十分盛行,有的褶纹细密,有的宽大,有的还将整个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叫做“百褶裙”。明代女子冠服制度更加完备。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名“霞帔”。它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即使是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也穿戴凤冠霞帔。它所表现的女子形象成为古代妇女的典型,因此它在中国妇女服装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八、清朝时期清朝入关以后,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的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满族女子着旗袍,清朝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整体看来较为保守。但不同时期的旗袍个性特征也是比较鲜明的。现在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性装束,它在服装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的说来,各朝代的服饰是不断发展的,它们的特点鲜明各异,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关系,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国文化如此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徜徉在这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韵和内涵,博大与精深。真可谓是“此衣只应天上有”

中国服饰发展史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可溯源自三皇五帝。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文明、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 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随著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於天子与庶民,至被沿用於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守周之制度。在衣冠制度上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著珠履;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祚仅 15年,却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朝创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在秦始皇时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色袍,平民穿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上朝用的记事工具),耳簪白笔(上朝时用於记事)。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 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窄袖。    秦代灰衣菱纹袍服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魏晋南北朝以来,由於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也带到中土来。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礼服之内的衬衣衫。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隋统一全国,对於服饰制度,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作服色之别,但仍难以摆脱北族服饰的影响。到了唐帝国的建立, 才以其长时期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 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後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和其当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仍,各民族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出现。   唐代妇女大袖衫   宋代北方沦为女真族统治之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 素而发生交互影响。在南宋京都也崇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 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元代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宋朝的建立,出现了一段经济文化稳步发展的时期,尤其都市商业经济更为发达。士人生活行为的规范受理学影响所及,当时的服饰不过分追求华丽,保持洁净自然,崇尚简朴的审美观。   宋代衣冠服饰大多沿袭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官服多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帽,采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区别官员级别;贵族妇女的时髦礼服则是大袖衫。另外,宋代妇女的常装是一种称为「背子」的外衣,其特点是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可见其流行程度。   宋代背子服装图 然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後,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制、等级、穿著礼仪真可谓繁缛。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後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後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 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化,如背心、 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抹胸、腰带、眼镜……。    清代马蹄袖蟒袍1840年以後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著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服饰是平常之物,但同时又包含深刻的文化性。中国不同民族的特性,都在服饰中反映出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审美、宗教以及他们的社会形态等等。一部中国服饰史,可反映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体现出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方面的变迁。随著社会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服装从最初的实用性之上给赋予了更多象徵意义。

近现代服饰(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了。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式的影响,旗袍式样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此时的旗袍,衣长大大缩短,穿着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也更能衬托出女性的曲线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但不久,又兴起低领来,领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无领旗袍的。袖子的变化也是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衣长,一个时期流行长的,长至下摆曳地;以后又流行短的,短过膝盖。从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趋于取消袖子,缩短衣长和减低领高,使旗袍更加轻便、适体。新中国成立之初,妇女穿旗袍的还很普遍。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穿旗袍的就越来越少了。但旗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民族服装,是具有一定特点的。它线条简练而优美,造型质朴而大方,比较适合妇女穿着,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服装设计者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将传统的旗袍式样与现代女装式样揉合起来,使旗袍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政治的过分干预 二十世纪的后半叶,中国政治上的极左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标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识形态问题”的服饰,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华的艳丽的,甚至于性别特征明显的。最后剩下的只有中山装、军装、学生装了,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服饰最单调贫乏的一页。 自民国以后,拥有时装,特别是妇女时装的出现。他是一种时髦的服装。既和与节令,也符合时代潮流,时时变化。有很大的流动性,创造性。近代妇女穿着时装是中国服装史上一大转折。不同于历代那样受严格的封建等级服制的限制,难于有大的变革,而民国以来帝制废弃,封建限制逐渐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衣着,纹样,色彩,加之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时装业的兴勃时装上的推陈处新,争夺斗艳,造成服装史上空前的繁荣景象。 或许现在服装就是那只涅般的凤凰,世纪末的狂风烈火将使她锻铸一新,重现光辉。服饰,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像饮食那样出于维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样出于防身之必需,而是一开始就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创造。 第五章 现代 不可否认,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服装走向衰落与脱变的一个世纪;同时,这个世纪也是民族传统服装孕育新生能量的世纪。 一百年前,在北京宣武门南,达智桥胡同的松筠庵里,一个蓄着长辫,自穿袍的年轻人,用有力的行草写下了中国近代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他就是康有为。他在上疏奏折中称:“……以数千年一统缓之中国衰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可见当时中国服饰的改革与政治改革一样势在必行。辛亥革命首义成功,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法令,将欧式的燕尾服,圆筒帽列为中国大礼服,西服为小礼服,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令确立西式服装在社会礼仪中的地位。从此,中国自上而下地开设接受西式服装与服饰习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蹉跎,负载着旧时代精神的民族传统服饰形式逐渐消失,中国人的衣行为模式逐渐与西方趋同,最终“与国际接轨”。 于今日的国际环境之中,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质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趋势向同一,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譬如都市的玻璃幕墙摩天大楼,家用电器、汉堡可乐、西装、T恤、等。其次,物质生活的间接影响以及传媒通讯的直接影响精神领域的同一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甚至于语言表达都在朝着一个潜在的国际标准靠拢,服饰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时期里,我们更不能忘记祖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开始的树叶兽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绫罗绸缎,服饰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中国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奇迹的神话。 现今,中国加入了WTO,更大的机遇在等着我们争取,更大的挑战也在等着去克服。我们不能一味的看着门外,应该更好的运用已有的财富,创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服装特色。

中外服装史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以 形象思维和实用性强的鲜明特点与其他专业 相区别。在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 用性强的特征时,容易忽视艺术史论课程在 专业中的作用,不少院校艺术类专业对学生 的文化课基础及艺术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尤 其是史论课程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 摆正史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显得十分重 要,它涉及到高校塑造人才的类型和人才培 养目标的方向。艺术教育注重更新精神的培 养,史论教育在创造意识的培养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从 事中外服装史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注 意到学生重视史论课的学习,摆正中外服装 史和服装设计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设计灵感举足轻重。 一、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知识素质与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 80年代初,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这门课 程开始,以后在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轻工 院校、纺织院校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设立。过 去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概念非常模糊:一是 把服装设计神秘化,认为其高深莫测;另外 就是肤浅化,认为会画画就能做服装设计 师,或者能剪裁制作衣服就可以搞服装设 计;三是简单化,以为从画报上这里抄个袖 子那里取个领子,拼贴在一起就是搞服装设 计。其实,这三种观点都不科学。实际上,服 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需要运用数 学、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材 料学、工艺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经济管理、市 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 服装设计对象、服装设计内容和服装设计方 法三个基本知识基础。服装设计对象基本知 识素质是进行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服装设 计的对象是人,是各种不同种族、不同性格、 不同体型的人,满足这些人不断增长的物质 和精神的衣着需求,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的第 一要旨;服装设计内容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 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自身知识、 服装工艺知识和服装美学知识;服装设计方 法的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设计师的必备条 件,主要指服装设计师产生设计灵感,收集、 把握、实现这一灵感的能力,包括立体思维 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意向表达能力,这三 种能力是对前两种基本知识素质的积累和深 化。学习中外服装史在形成和培养这三种基 本知识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人民 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无论是研究中 国服装史还是外国服装史,都应注重了解每 个历史时期服装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背景,分析服装材料的种类,纺织印染技 术水平状态,裁剪缝制装饰手段等,综合体 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折射出当时 服装设计对象和服装设计内容的辩证关系 从而揭示服装艺术的发展规律,发现内在的 合理契机,以融合在新的服饰艺术设计中 通过学习中外服装史,对过去那些在服装发 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 到新的启迪,作为开启未来服装发展趋势的 钥匙,形成立体思维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 意象表达能力。 服装设计思维不同于纯艺术形式的构 思,服装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又 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仅仅运 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不断发 展的历史长河中予以全方位的把握,获取有 关服装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现代 错综复杂稍纵即逝的服装信息,拥有储存处 理和应用信息的知识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会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立体 思维方式,冷静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及时准 确地捕捉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产生新的 设计灵感,达到培养、借鉴前人优秀成果和 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服装的设计形式与学习中外服装史 的关系 在艺术的创作及设计中,形式的意义在 于将一切自然的形态转化为具有独特品位的 审美物象,从而真正取悦于人的感官需求 形式的手段往往存在于寓意借引的主题表达 上。服装的设计形式即服装的设计风格,指 的就是服装由特殊的造型、配色、配套的技 法,来构造一种主题精神气质,是一种总体 的美和综合的视觉效果。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 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 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 子。战国七雄争霸、战火连天时期,才能 出现诸多布甲、皮甲、铁铠铜盔;魏晋南 北朝时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 华空怀报国之志,才会形成南北服饰融合 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 隋唐五代时的盛世,展现出来的服饰是宽 衣博带,线带优美流畅,风格典雅秀丽;它既不像汉代服饰那样偏于凝重、端庄,又 不像六朝服饰那样简淡,也不像宋代服饰 那样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又有节奏,极富 于诗意的美与韵律的美,表现了大国的雍 容华贵和渲染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更有 那用五彩衣裳编织起来的56个民族经纬纵 横的服饰艺术之花,在世界服饰宝库中闪 烁着诱人的光彩。 再浏览西洋服装史的艺术画卷,古希腊 的洒脱浪漫而富有诗人气质的服饰,以最自 然形态的宽服大裙包裹人体,形成无形之形 的服饰,充分表现人体的自然之美,体现了 人的高贵气派和潇洒风度,成为古代服饰艺 术风格中的一派;中世纪在基督教色彩笼罩 下,服饰成为人类包缠肉体,逃避灰色人生 的一种神奇美妙的方式,哥特式的尖状服饰 开了人类服装与建筑遥相呼应的先河;1 6 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服饰的人体 之美和曲线之美,但立体造型的过分夸张, 出现了紧身胸衣和篷裙把人们打入了时尚的 牢笼;17世纪巴洛克服饰,气势雄伟、生机 勃勃,在长发、蕾丝(花边)、皮革的装饰下, 营造了动态及紧张气氛,表现了各种强烈的 感情色彩,把男装推向了装饰过剩的巅峰, 渗透了女性的阴柔之美而失去了男子的阳刚 之气;18世纪罗可可服饰,用尽曲线与粉 色,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自由奔 放、华丽繁复的艳丽及纤弱柔和的女性风 格;这时男装把矫揉造作之美完全让位于女 性,为近代服饰风格奠定了流行基础,形成 古典服饰风格。从此之后,在世界服饰舞台 上,古代的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的装饰之美 轮番登场,逐渐形成富有不同风格内涵的服 饰流派。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步入又 一个飞跃时期,高科技的发展,波普艺术和 欧普艺术的产生,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政治格 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嬉皮士”、“朋克” 服饰风格的出现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文 化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 处于游戏之中,风格的丢失是它的重要特 征。但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能够对所有风格进 行复制、模仿、重复,使风格失去了存在的 基础,成为没有风格的风格,风格在后现代 主义艺术的折衷、包容的模糊中消失。 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 程,凝结了人类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聪明 才智,刻下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 富的服饰风格。后人把它归纳为:传统形式、 古典形式、民族形式、浪漫形式、古朴形式、 豪华形式、无形式之形式等等,这些丰富而 多样的形式,着实为人类提供了某种可以移 情借喻的象征依据,成为启迪当代设计师创 作灵感的源泉,从而推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多姿多彩的衣装款式。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有 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学习中 外服装史的。 三、服装设计师的成功经验与学习中外 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作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物,它不仅 具有物质的属性,更具有精神的属性和社会 的属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美化自 身的艺术品,也是服装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之一。许多在服装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借鉴前人创造的服饰精 华,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20世纪初,巴黎时装界出现了本世纪第 一位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师—波尔·波阿 莱,1906年他推出高腰身的细长型的希腊风 格成衣,把数百年来束缚女体的紧身胸衣从 女装上取掉。这是继拿破仑的帝政样式以 来,女装设计第一次摒弃紧身胸衣,这一革 命性的举动,奠定了20世纪流行的基调,也 强调他设计的支点不是在腰部,而是在肩部, 暗示出新的世纪腰身将不再是女性魅力的唯 一存在。这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且又一次证实了服装史在设计师的创造灵 感中的重要作用。 天才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的不凡成 就,对我们的启示更大。1984年约翰·加 里亚诺以优异成绩从著名的伦敦圣马丁艺 术学校毕业,并获得一级院士勋章。同年7 月,他的作品在毕业生设计发布会上引起 轰动,他的灵感取之于法国大革命及法国 18世纪末年轻人的服装样式,该作品获得 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他的惊人才华和奋 斗精神很快使他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设计师。 加里亚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钻 研大量服饰的历史书籍,并在其中找到灵 感有很大的关系。他研究20世纪30年代巨 匠维奥奈的斜裁技术,对巴仑夏加和波华 亥的作品做过深入思索。1989年英国媒体 报道说,当其他设计师在街头寻找灵感时, 加里亚诺却在史料中进行研究,总能创造 出不俗的效果。可见,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服 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 在其成功的后面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 底蕴。我国有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历史,是中 国服装设计师乃至世界服装设计师灵感的 源泉,是创造未来服装王国的中流砥柱。意 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说道:“在我 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 能够不被中国艺术遗产的永久魅力所牵 动。”因此,作为生活在中国的设计师,更 没有理由不正视自己民族的丰富遗产。 时代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我国的服装 产业跨入了设计时代,由加工型的时尚创新 能力,转向消费个性感知和生产共性中表现 个性品牌的设计能力上。设计的灵魂是创 意,不再是点、线、面的几何组合和单纯 追求表面的效果和图解式的设计创作,而是 深入挖掘品牌所处的民族时代文化背景,表 现品牌自身的物质、精神资本内涵的设计。 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服装业带来了机遇和 挑战,需要一大批有创造潜力的设计师担当 起中国服装业崛起的重任。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 的摇篮,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犹如雕塑人才 的巨匠,传统文明博大精深,是无数的哲人学 者智慧荟萃的精华。而设计是人的思想智慧 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物化过程进 入文化的一种过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导 学生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专业史论课学 习,是设计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专业技 术固然重要,就像设计人才的成长基石,要铸 成设计人才的摩天大厦,没有丰厚的文化底 蕴就不可能开创有张力的行业未来。古人云 :厚德载物,君子不器。学哲学使人聪明,学 文学让人灵秀,学历史使人深邃而富有张力。 总之,有了学术意识才有创造意识,只有在肥 沃的文化土壤里充分滋养,才能成为富有创 新精神的设计人才。

提到考研专业课,不少学生内心是崩溃的,因为同一专业,不同院校考查的重点不一样,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试大纲、考试重点均差异较大,有的学校甚至不提供参考书目,不公布真题,许多考研er真的是无从下手。所以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备考的开始,查找参考书和历年真题是第一要事。除此之外,做到充分备考,还需要找到这些资料:考研专业课本科阶段课件/PPT、笔记及作业题(尤其是难度不高的院校,该项资料十分重要)、期中期末考试试题、导师重要论文汇编(越是好的院校,此项的重要程度越高)等。 而专业的考研辅导班,会为学员配备所有所需专业课学习资料,包括内部复习资料、命题组老师的正规出版书籍等,免去考生寻找资料的苦恼。我是在天道考研报的课一对一54课时的,主要性价比比较高,包含资料,答疑等等。很划算。值得推荐。

创意产业背景下"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  亓延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史论教学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面临着"教"与"学"的双重考验分析"中外服装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创意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需求,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意产业; 服装专业; 服装史论; 中外服装史;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基金资助: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2014159);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J15WF04); 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JNSK18D10); 济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Y10);  DOI:13915/015  专辑:社会科学Ⅱ辑; 工程科技Ⅰ辑  专题:轻工业手工业; 高等教育  分类号:TS941-09;G642  文章目录  一、 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  二、 "中外服装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适当调整授课总学时   根据专业方向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丰富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式  (1) 项目式教学是让学生以参与项目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  (2) 小组式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为一个团队   考核形式多样化  四、 结语  (学术堂内提供完整内容)

中国服装史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

华梅,女,1951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无锡;现为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师大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事部授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天津市劳动模范,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服饰文化学会会员。1977年起在天津美术学院任中国工艺美术史课,1983年起开始中国服装史教学,《中西服装史》课程2007年被评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2009年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1994年创建服饰文化学新学科。至今出版专著41部,主编三部专集和八套丛书,《中国服装史》自1989年出版,至2007年再版印刷22次,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同为这套国家级教材的还有华梅著《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概论》。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为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为天津市社科立项。百万字《人类服饰文化学》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服装书刊展评最佳奖、天津市优秀图书特等奖;四十万字《服饰与中国文化》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古代服饰》和《服饰文化丛书》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其服饰教学1997年获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天津市一等奖。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建设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天津市二等奖。多部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在国外发行。2004年起,应邀为日本奈良国立女子大学、新加坡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法国里昂国立时装设计大学、巴黎法兰西时装学院、新西兰国立理工大学、新西兰服装设计研究院、泰国兰实大学、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等讲授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服饰与中国文化》,天津市教委科研立项,2000年“美术史系列教材”,天津市教委“十五”规划重点教材,2002年《中国近现代服饰史》,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3年《艺术鉴赏》,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立项,2006年“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国家级“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教育部,2006年《中国近现代服装史》,部委级“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教育部,2008年“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2008年《服饰军事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年获得的表彰“服装史论系列教材建设”,天津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彩车服饰设计特别优异奖,天津市政府,2009年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首都国庆60周年北京市筹备委员会群众游行指挥部,2009年主讲与主持的“中西服装史”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称号,国家教育部,2009年“服饰文化学丛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天津市教育系统“十大女杰”(十行百杰,璀璨津门),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妇联,2007年《古代服饰》20世纪文物考古与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服饰与中国文化》,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多出成果,快出人才——服饰文化学研究生教学体验》,天津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1998年《人类服饰文化学》,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服装书刊展评最佳奖,天津市优秀图书特等奖,1997年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1997年《人类服饰文化学》,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11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服装书刊展评最佳奖,天津市优秀图书特等奖,1996-1997年“服饰文化教学成果”,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5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1994年天津市局级优秀教师,天津市高教局,1992年主要研究论文“以现代理念研究服饰”,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12月“论艺术教育的特殊性”,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12月“大学生亟需民间艺术教育”,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论文征集”,2005年5月“21世纪服饰文化研究”,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5月“从‘人造美女’说开去”,中国纺织,2004年4月“西服东渐冲击波”,中国纺织,2004年3月“时尚多层面的形成因素之一——现实阶层划分”,中国纺织,2003年12月“时尚,多方出击”,中国纺织,2003年10月“服饰理论研究亟待引起关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5月“设计需要文化”,时装观察,2002年7月“东服西渐 西服东渐”,服饰文化,2001年8月“中国服饰风格与中国美术”,天津纺织学院学报,2000年10月专业服务社会的成果华梅教授自1983年起,为国内外相关兄弟院校、业务单位以“着装艺术与服饰文化”、“中国服饰的文化性”、“中国唐代服饰的形成因素及影响”等题目做专题讲座达135场,收到很好的以专业服务社会的效果。2008年3月,带队参与了夏季达沃斯国际经济论坛2008新领军者年会服饰设计工作。2009年3月-9月,带领服饰创作团队参与了天津国庆游行彩车上劳模及表演人员服饰设计工作,获得了国庆游行指挥部、天津市政府的表彰围绕教学出版的教材及著作:1989年7月 《中国服装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3月 《中外服饰演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4月《中国服装史》音像版 山西音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人类服饰文化学》(百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新编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中国服装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无言的倾诉——西方服饰欣赏》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10月《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市教委社科立项)2003年4月《西方服装史》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9月《服装美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3月《20世纪服饰考古与研究》 国家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中国服饰》中英文两种版本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9月《服饰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12月《服饰民俗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4月《服饰社会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11月《服饰生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10月《中国服装史》(最新修订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3月 《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5月 《服装美学》(第二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8月 《西方服装史》(第二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0月《服装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工艺美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服装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至2006年,主编兼作者的《美术史系列教材》(四册,属天津市“十五”规划重点教材立项)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服饰文化全览》丛书(上下卷126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市社科立项)2008年3月《中国近现代服装史》(天津市哲学社科立项、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主编《21世纪国际顶级品牌》(12本,包括《休闲装》、《香水》、《彩妆》、《男品》、《运动装》、《礼服》、《内衣》、《箱包》、《男装》、《女装》、《饰品》、《鞋帽》)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主编《人类服饰文化全书》丛书(20本,包括服饰与爱情、服饰与战争、服饰与信仰、服饰与人生、服饰与理想、服饰与阶层、服饰与伦理、服饰与友谊、服饰与演艺、服饰与竞技、服饰与节俗、服饰与异化、服饰与禁忌、服饰与传播、服饰与自然、服饰与风格、服饰与时尚、服饰与个性、服饰与展示、服饰与考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其中《中国服装史》教材1989年第一版至1997年印刷9次,修订本1998年至2007年印刷13次,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连同《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概论》共四册一套,为服装史论教材。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以 形象思维和实用性强的鲜明特点与其他专业 相区别。在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 用性强的特征时,容易忽视艺术史论课程在 专业中的作用,不少院校艺术类专业对学生 的文化课基础及艺术理论教育不够重视,尤 其是史论课程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 摆正史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显得十分重 要,它涉及到高校塑造人才的类型和人才培 养目标的方向。艺术教育注重更新精神的培 养,史论教育在创造意识的培养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笔者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从 事中外服装史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注 意到学生重视史论课的学习,摆正中外服装 史和服装设计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设计灵感举足轻重。 一、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知识素质与学习 中外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 80年代初,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立这门课 程开始,以后在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轻工 院校、纺织院校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设立。过 去人们对服装设计师的概念非常模糊:一是 把服装设计神秘化,认为其高深莫测;另外 就是肤浅化,认为会画画就能做服装设计 师,或者能剪裁制作衣服就可以搞服装设 计;三是简单化,以为从画报上这里抄个袖 子那里取个领子,拼贴在一起就是搞服装设 计。其实,这三种观点都不科学。实际上,服 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需要运用数 学、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材 料学、工艺学、人体工程学以及经济管理、市 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 服装设计对象、服装设计内容和服装设计方 法三个基本知识基础。服装设计对象基本知 识素质是进行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服装设 计的对象是人,是各种不同种族、不同性格、 不同体型的人,满足这些人不断增长的物质 和精神的衣着需求,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的第 一要旨;服装设计内容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 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自身知识、 服装工艺知识和服装美学知识;服装设计方 法的基本知识素质是服装设计师的必备条 件,主要指服装设计师产生设计灵感,收集、 把握、实现这一灵感的能力,包括立体思维 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意向表达能力,这三 种能力是对前两种基本知识素质的积累和深 化。学习中外服装史在形成和培养这三种基 本知识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人民 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无论是研究中 国服装史还是外国服装史,都应注重了解每 个历史时期服装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背景,分析服装材料的种类,纺织印染技 术水平状态,裁剪缝制装饰手段等,综合体 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折射出当时 服装设计对象和服装设计内容的辩证关系 从而揭示服装艺术的发展规律,发现内在的 合理契机,以融合在新的服饰艺术设计中 通过学习中外服装史,对过去那些在服装发 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 到新的启迪,作为开启未来服装发展趋势的 钥匙,形成立体思维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和 意象表达能力。 服装设计思维不同于纯艺术形式的构 思,服装是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又 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仅仅运 用形象思维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不断发 展的历史长河中予以全方位的把握,获取有 关服装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现代 错综复杂稍纵即逝的服装信息,拥有储存处 理和应用信息的知识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会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立体 思维方式,冷静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及时准 确地捕捉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产生新的 设计灵感,达到培养、借鉴前人优秀成果和 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服装的设计形式与学习中外服装史 的关系 在艺术的创作及设计中,形式的意义在 于将一切自然的形态转化为具有独特品位的 审美物象,从而真正取悦于人的感官需求 形式的手段往往存在于寓意借引的主题表达 上。服装的设计形式即服装的设计风格,指 的就是服装由特殊的造型、配色、配套的技 法,来构造一种主题精神气质,是一种总体 的美和综合的视觉效果。 漫步中国服装史的艺术长廊,可以清 楚地看到任何时代服饰的产生,都是当时 文化的表征,是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面镜 子。战国七雄争霸、战火连天时期,才能 出现诸多布甲、皮甲、铁铠铜盔;魏晋南 北朝时战乱频繁,民族错居,文人满腹才 华空怀报国之志,才会形成南北服饰融合 文人雅士褒衣博带以求其超然若仙之感; 隋唐五代时的盛世,展现出来的服饰是宽 衣博带,线带优美流畅,风格典雅秀丽;它既不像汉代服饰那样偏于凝重、端庄,又 不像六朝服饰那样简淡,也不像宋代服饰 那样刻板严谨,而是宽缓又有节奏,极富 于诗意的美与韵律的美,表现了大国的雍 容华贵和渲染了太平盛世的繁荣——更有 那用五彩衣裳编织起来的56个民族经纬纵 横的服饰艺术之花,在世界服饰宝库中闪 烁着诱人的光彩。 再浏览西洋服装史的艺术画卷,古希腊 的洒脱浪漫而富有诗人气质的服饰,以最自 然形态的宽服大裙包裹人体,形成无形之形 的服饰,充分表现人体的自然之美,体现了 人的高贵气派和潇洒风度,成为古代服饰艺 术风格中的一派;中世纪在基督教色彩笼罩 下,服饰成为人类包缠肉体,逃避灰色人生 的一种神奇美妙的方式,哥特式的尖状服饰 开了人类服装与建筑遥相呼应的先河;1 6 世纪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服饰的人体 之美和曲线之美,但立体造型的过分夸张, 出现了紧身胸衣和篷裙把人们打入了时尚的 牢笼;17世纪巴洛克服饰,气势雄伟、生机 勃勃,在长发、蕾丝(花边)、皮革的装饰下, 营造了动态及紧张气氛,表现了各种强烈的 感情色彩,把男装推向了装饰过剩的巅峰, 渗透了女性的阴柔之美而失去了男子的阳刚 之气;18世纪罗可可服饰,用尽曲线与粉 色,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自由奔 放、华丽繁复的艳丽及纤弱柔和的女性风 格;这时男装把矫揉造作之美完全让位于女 性,为近代服饰风格奠定了流行基础,形成 古典服饰风格。从此之后,在世界服饰舞台 上,古代的自然之美与人工雕琢的装饰之美 轮番登场,逐渐形成富有不同风格内涵的服 饰流派。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步入又 一个飞跃时期,高科技的发展,波普艺术和 欧普艺术的产生,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政治格 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嬉皮士”、“朋克” 服饰风格的出现等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文 化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虚无使人们 处于游戏之中,风格的丢失是它的重要特 征。但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能够对所有风格进 行复制、模仿、重复,使风格失去了存在的 基础,成为没有风格的风格,风格在后现代 主义艺术的折衷、包容的模糊中消失。 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 程,凝结了人类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聪明 才智,刻下了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个性鲜明、内容丰 富的服饰风格。后人把它归纳为:传统形式、 古典形式、民族形式、浪漫形式、古朴形式、 豪华形式、无形式之形式等等,这些丰富而 多样的形式,着实为人类提供了某种可以移 情借喻的象征依据,成为启迪当代设计师创 作灵感的源泉,从而推出具有时代风貌的多姿多彩的衣装款式。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有 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学习中 外服装史的。 三、服装设计师的成功经验与学习中外 服装史的关系 服装作为人类社会的劳动产物,它不仅 具有物质的属性,更具有精神的属性和社会 的属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人类美化自 身的艺术品,也是服装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之一。许多在服装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借鉴前人创造的服饰精 华,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20世纪初,巴黎时装界出现了本世纪第 一位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师—波尔·波阿 莱,1906年他推出高腰身的细长型的希腊风 格成衣,把数百年来束缚女体的紧身胸衣从 女装上取掉。这是继拿破仑的帝政样式以 来,女装设计第一次摒弃紧身胸衣,这一革 命性的举动,奠定了20世纪流行的基调,也 强调他设计的支点不是在腰部,而是在肩部, 暗示出新的世纪腰身将不再是女性魅力的唯 一存在。这在服装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并且又一次证实了服装史在设计师的创造灵 感中的重要作用。 天才设计师约翰·加里亚诺的不凡成 就,对我们的启示更大。1984年约翰·加 里亚诺以优异成绩从著名的伦敦圣马丁艺 术学校毕业,并获得一级院士勋章。同年7 月,他的作品在毕业生设计发布会上引起 轰动,他的灵感取之于法国大革命及法国 18世纪末年轻人的服装样式,该作品获得 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他的惊人才华和奋 斗精神很快使他成为英国最重要的设计师。 加里亚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钻 研大量服饰的历史书籍,并在其中找到灵 感有很大的关系。他研究20世纪30年代巨 匠维奥奈的斜裁技术,对巴仑夏加和波华 亥的作品做过深入思索。1989年英国媒体 报道说,当其他设计师在街头寻找灵感时, 加里亚诺却在史料中进行研究,总能创造 出不俗的效果。可见,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服 装设计师是不会忽略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 在其成功的后面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 底蕴。我国有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历史,是中 国服装设计师乃至世界服装设计师灵感的 源泉,是创造未来服装王国的中流砥柱。意 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瓦伦蒂诺说道:“在我 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 能够不被中国艺术遗产的永久魅力所牵 动。”因此,作为生活在中国的设计师,更 没有理由不正视自己民族的丰富遗产。 时代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我国的服装 产业跨入了设计时代,由加工型的时尚创新 能力,转向消费个性感知和生产共性中表现 个性品牌的设计能力上。设计的灵魂是创 意,不再是点、线、面的几何组合和单纯 追求表面的效果和图解式的设计创作,而是 深入挖掘品牌所处的民族时代文化背景,表 现品牌自身的物质、精神资本内涵的设计。 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服装业带来了机遇和 挑战,需要一大批有创造潜力的设计师担当 起中国服装业崛起的重任。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设计人才 的摇篮,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犹如雕塑人才 的巨匠,传统文明博大精深,是无数的哲人学 者智慧荟萃的精华。而设计是人的思想智慧 的体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物化过程进 入文化的一种过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导 学生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注重专业史论课学 习,是设计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专业技 术固然重要,就像设计人才的成长基石,要铸 成设计人才的摩天大厦,没有丰厚的文化底 蕴就不可能开创有张力的行业未来。古人云 :厚德载物,君子不器。学哲学使人聪明,学 文学让人灵秀,学历史使人深邃而富有张力。 总之,有了学术意识才有创造意识,只有在肥 沃的文化土壤里充分滋养,才能成为富有创 新精神的设计人才。

暑假时,我随爸爸到西安旅游,有幸参观了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7月25日上午,我和爸爸坐上了前往兵马俑博物馆的汽车。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以东的临潼县,离西安三十多公里,它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沿途的秀丽风光,不时引起车上人们的赞叹。  汽车开到了博物馆门前。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可真多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国人、外国人,一群群,一队队,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一进大门,迎面一座巨大的拱形建筑物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房子上方正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非常醒目。房子前边的广场上,两边一排排绿树成荫,中间一个巨大的圆形花坛,百花盛开,芳香扑鼻。  我们首先走进了左边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的是秦朝统一中国前后各种珍责的历史资料和文物。  出了第一展室,沿着水泥甬道向前走,便来到巨大的拱形建筑物前,这就是兵马俑展览大厅。我和爸爸随着人流进入大厅,啊!眼前那宏伟壮观的情景使我惊呆了。只见大厅里有一个巨大的土坑,长有两百多米,宽有五十多米,深有五六米,里面全是各种各样出土的陶俑。  我紧跟着爸爸,手扶坑边的栏杆,边看、边问、边听。爸爸说,现在一共发现了三个俑坑,大约有八千多个俑人,已经出土的只有几百个。这些俑人中包括有将军俑、武士俑、军吏俑、车马俑等等。他们的身份不同,装束不同,神态也不同。我仔细观察,那些站在队伍最前面的一定是将军俑,他们一个个头戴金盔,身披铁甲,手握宝剑,威风凛凛。后面那些没有盔甲的,一个个挺胸而立,精神抖擞,一定是武士侦……看着这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侦,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军万马奔腾厮杀的古战场,听到了那号扇齐鸣、战鼓冬冬的喊杀声。我想,这么壮观的巨大工程,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全靠着工匠们的双手建造,这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从大厅出来,我们进入了右边的铜车马展览室。这里陈列着最新出土的铜车马,无论是车马,还是马夫,都做工精细,造型逼真,令人赞叹不已。  下午,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随爸爸乘车离开了兵马甬博物馆。一路上,我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我想,我们中华民族真不愧为一个有着灿烂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

设计学科专业细分及课程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内各类信息的沟通与传达为专业方向,着力培养从事视觉空间设计、品牌设计、平面设计、编辑设计、网络交互设计、广告包装设计及视觉整合设计的高级设计人才。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课:设计概论,观察记录,平面造型,色彩语言,空间形态,综合表达,图形基础,插画,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图表设计,编排基础,角色设计,动态图形,网页设计等;2、专业方向课:印刷材料、工艺与书籍设计;消费心理、行为学与整体包装设计,品牌策略与整体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用户研究与交互设计;另有分别专注于媒介与视觉,交互与视觉,空间与视觉三个方向的专题课程,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视觉传选设计(品牌广告设计)针对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产业状态,和因应中过自主品牌创造的现实需求,品牌设计专业方向重点在培养具有品牌观念和意识方法的设计人才,能从事广告、品牌、包装等具体的专业设计工作,并能以创意创业,成长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助推女量。除一年级由本学院基础部负责设计基础课教学外,从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段开始进入本专业方向教学。主要课课程:1、专业基础课,包括标志字体图形与编排基础、影像基础与数码暗房、品牌视觉系统设计、品牌包装设计、文案撰写、广告创意及表现、情境广告、营销传播、品牌塑造、品牌角色设计、广告影片等;2、专业方向课,包括品牌与空间视觉、品牌新媒体传播、设计管理与幕划、品牌设计各专题(视觉与包装专题、广告专题、商业创新专题)研究等。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培养将信息技术与传播艺术相结合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本专业探索人与物之间一切可能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多种媒介技术,并实现有效信息传选的方法。为传媒、产品设计、互联网等产业培养信息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方向人才。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观察纪录、平面造性、色彩语言、动态设计、声音与影像、编排设计;2专业方向课:信息架构、动态设计、声音与影像、交互设计、网页设计、体验设计、界面设计、视觉文化、创连性编程等。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培养将信息技术与传播艺术相结合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本专业探索人与物之间一切可能的互动关,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多种媒介技术,井实现有救信息传播的方法。为传媒、产品设计、互联网等产业培养信息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方向人才。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观察纪录、平面造性、色彩语言、动态设计、声音与影像、编排设计;2专业方向课:信息架构、动态设计、声音与影像、交互设计、网页设计、体验设计、界面设计、视觉文化、创连性编程等。环境设计(装饰艺术设计(陈设))以美术学院的设计艺术氛围和艺术教学综合资源为依托,以综合材料工艺媒介在特定空月环境栽体中的综合运用为发展方向。培养在艺术设计及相关领域中具备综合材料工艺创作、设计及策划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课:设计概论、形式语言、材料与工艺、功能与体验、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装饰基础(二维)、装饰基础(三维);2、专业理论课:装饰概论、公共艺术概论、陈设艺术设计策划,3专业实验课:手绘创意表达、建筑制图、建筑设计策划、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陈设艺术装饰风格、家具陈设设计、花艺陈设设计、软雕塑陈设设计、漆艺陈设设计、金属工艺陈设设计、玻璃艺术陈设设计、面料创意、陶艺陈设设计、灯饰与照明设计、饰品陈设设计、市艺织品的陈设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产品设计培养基础扎实、动手力强、具有良好的产品创新思雏、专业化的实施能力、前瞻的文化视野,可在企业、设计机构从事产品创新设计、设计研究的职业设计师人才。主要课程:大学一,二年级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史、图形构成、形态解析、色彩表达、空间构筑、设计简报、产品设计基础、工程目学、三雏表达、产品调查与分析、产品结构原理、材料与制造工艺。大学三、四年级分别进入八个专业方向工作室(它们是:1、工业设计工程,2、交通工具设计,3、交互设计,4、家具设计,5、生活设计,6、整合饰品设计,7、公共与娱乐设计,8、照明产品设计),进行专业课教学,根据各专业工作室的要求分别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有:设计理论、人机工程应用学、交互设计、设计策划学、经济法规、审美心理学、家电产品设计、生活设计、通讯产品设计、系统设计、照明设计、家居设计、家具设计、变通工具设计、娱乐设计等专题,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产品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积极利用本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联合工科院校相关专业资源,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培养具有陶瓷艺术创作及设计应用能力,具备陶瓷文化研究与设计实践能力的高端设计人才。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课:设计概论、形式语言、材料与工艺、功能体验、陶瓷艺术史、材料与工艺(泥板成型)、材料与工艺(拉坯成型)、设计辅助、当代艺术语言,2专业实验课:陶瓷器物造型基础、栏具工艺、材料工艺学、陶瓷支化记录与研究(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陶瓷装饰、陶瓷空问应用基础、综合材料、陶瓷产品设计、陶瓷与建筑、公共艺术策划、陶瓷品牌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公共艺术制作与实施、专业考察(下厂)、执业知识与专业实践、工作室专题(公共空间陶瓷设计/产品设计)、毕业教学(论文)、毕业教学(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培养能在服装行业或与服装相关的行业中从事服装设计、服饰配件设计以产品牌经营、设计管理、设计研究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主要课程:大学一、二年级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史、图形构成、形态解析、色彩表达、空间构筑、设计简报、市场调查与分析、服装设计概论、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服装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市场学原理、服装材料学、服装CAD等。大学三、四年级进行专业课教学,主要课程:快题设计、中国服装史、中国风格时装专题设计、男装专题设计、时尚服饰配件设计、服装面料专题设计、西方服装史、西方风格时装专题设计、服装设计与营销综合专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设计)培养掌握当今最前沿数码媒体艺术表现手段,面向未来的跨领域、跨媒体设计人才。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互动硬件设备及数码设计软件,从事数码媒体空问展示、数码影像、声光电综合媒介、网络互动等设计领域的工作,满足在科技与艺术日益融合的发展趋势中,创意产业对数码媒体与空闸设计能力兼备的人才需求。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课:新媒介设计概论、平面连型、色彩语言、综合表达、空间形态、动态造型设计、三维动画基础、数码动态影像设计、摄影专题、音乐节奏影像、影像动画设计、数码媒体与空间形态、空间构成、动态机能造形、光构成。2专业方向课:三、四年级学生可选择互动媒体、数码媒体与空间形态两个方向。主要课程:光媒介材料专题、光电子机能构成、光动空间专题、光媒体展示空间、网页设计、网络电子出版物设计、网络互动设计、Processing互动编程、互动硬件平台设计专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数字媒体艺术(影像特效设计)影像特效设计专业方向培养面向电影、电视、摄影、网络及跨媒体等产业的影像特技设计专业人才,在掌握传统影像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数字影像后期与电脑特技技术及其跨媒体应用为教学重心,通过对摄影、声音和运动影像的综合性开发,掌握从事影视影像拍摄与制作,光媒体影像造型设计,专业摄影,影视后期视觉特效设计与制作,跨媒体影像策划等相关知识、技能。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课:摄影基础、影视色彩学、光构成摄影、影像史论、摄影类型学、导演基础、图像处理软件、影视特技合成软件、影视剪辑软件、VFX电影视觉特效制作、数码绘景等。2专业方向课:商业数字影像、影像与品牌视觉研究、短片导演、电影特技设计、数码影像后期处理与输出、互动影像技术与应用、电子影像杂志设计、跨媒体影像空问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艺术与科技(展示艺术设计)墙齐知识复合型、实践应用型和思维创新型的展示设计专业人才。能够掌握展示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前瞻性的设计视野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在博物馆、会展设计、品牌设计、室内设计、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专亚工作。主要课程:通识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空间基础、创意空间设计、模型基础、人体工学与制图、材料与结构、展示界面设计、媒介技术与设计、展示道具设计、展示照明设计、品牌店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大型会展设计、设计理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艺术与科技(岳展艺术设计)培养具有会展产业所需要的会展创意设计、策划与管理、工程与技术的高级综合型人才。能够掌握会展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传播学、市场学、策划学等学科理论结合会展设计的现实条件富有创意的进行会展设计,具有选择和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的专业能力,能在会展策划、会展设计、品牌设计、教育、研发、技术、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专业工作。主要课程:通识课程、造型基础、设计基础、空间基础、创意空间设计、人体工学与制图、模型基础、材料与结构、媒介技术与设计、展示道具设计、展示照明设计、展示信息设计、品牌店设计、展场设计、专题设计、大型会展策划与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会展经济、会展策划、会展设计实践与会展管理等。动画(影视动画)培养面向数码影视动画艺术创作与数码动画应用设计领域、动漫产业的专业人才,包括从事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品相关的原设(概畚设定、企业动漫形象设计等)、角色动画、场景动画、影视后期特效、动态数码影像设计(应用型动画)、动画广告、栏目包装、Ui(动态界面设计)等创作与研究、具备良好动漫相关艺术设计素养,熟知动画原理、熟悉数码动画艺术设计创作与制作流程的专人才。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课:动画概论、概念设定、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导演基础、角色与场景设计基础、影视后期编辑与特效、影像基础、影像视觉构成、动画形式与风格究等。2专业方向::设计策划、动画衍生产品系统设计、角色动态研究专题、影视后期特技合成专题、动态节奏研究专题、专题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动画(娱乐与衍生设计)娱乐与衍生设计专业(目称数娱)主要培养面向新兴数字娱乐方向相关产业的专业人才,领域覆盖数字游戏(主机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残及其他平游戏)设计制作,商业动画,影像制作,动漫衍生产品,数码类娱乐产品设计,数字玩具设计以及其他相关娱乐产业所涉及的设计与制作行业。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课:数字娱乐设计概论、数字玩具设计基础、角色场景原画设计、泥塑基础、设计表达强化训练、游残交互技术、三维软件造型基础、三维动画设计、声音设计基础等,2专业方向课:游戏心理学、游戏策划、概念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游戏关卡设计、动漫衍生产品系统化设计、用户研究、玩具材料与形态、光电玩具设计、娱乐空间设计、互动艺术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影视摄影与制作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能在电影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广告制作公司、电视音像出版部门、电视研究机构从事纪录摄影、影视剧摄影及其他各类电视文艺节目摄影和后期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且为互联网、数字媒体等迅速发展的领域提供新型的复奋型人才。主要课程:综合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摄影基础、黑白影像、数码摄影、视听语言、照明技术与艺术、影视摄影、影视美术、纪录片创作、数字影像处理、影视剪辑、数字非线性编辑、影视动画、视觉特效、影视编导、视频包装等。工业设计培养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具有工业设计整体策划能力,可从事原创型产品设计、研究,以及企业设计实务统筹的创新设计专业人才。主要课程:大学一、二年级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针对本专业所招收生源是理科生的特点,在一年级会加强素描、色彩等艺术娄基础课程教学。其它主安课程:设计概论、设计史、图形构成、形态解析、色彩表达、空间构筑、设计简报、产品造型基础、工程图学、三维表达、产品调查与分析、产品结构原理、材料与制造工艺。大学三、四年级分别进入八个专业方向工作室(它们是:1、工业设计工程;2、交通工具设计;3、交互设计;4、家具设计;5、生活设计;6、整合饰品设计;7、公共与娱乐设计;8、照明产品设计,进行专业课教学,根据各专业工作室的要求分别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设计理论、人机工程应用学、交互设计、设计策划学、经济法规、审美心理学、家电产品设计、生活设计、通讯产品设计、系统设计、照明设计、家居设计、家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娱乐设计等专题,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建筑学(建筑艺术设计)以美术学院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学科的综合教学资源为依托,培养能在设计机构、科研单位与专业院校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与设计研究,具有人文精神、艺术自觉的创新型建筑设计专业人才。主要课程:1、专业基础课:设计概论、形式语言、材料与工艺、功能与体验、案例分析、制目与2D软件、模型与3D软件、空问与形态,2专业理论课:中国建筑史、外目建筑史、当代建筑与设计、设计策划,3、专业实验课:建筑结构、功能与空间、材料与营造、环境工学、场地与空间、光与空间形象、人文地理景观、乡土与传统、数字建筑、经济与社区、专业考察、建筑评论、理念与空问、表皮与组织、节点与细部、改造与更新、专业考察、执业知识与专业实践、工作室专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风景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融合审美鉴赏和技术思雄能力、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能创新思考的、具有艺术素质的应用人才。在企事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环境总体规划,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设施设计,广场及绿地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主要课程:l、专业基础课:设计概论、形式语言、材料与工艺、功能与体验、案例分析、制目与2D软件、模型与3D软件、空间与形态,2、专业基础课:中国建筑吏、外固建筑史、当代建筑与设计、设计策划,3、专业实验课:植物配置与景观技术、功能与空间、材料与营建、环境工学、观念与介入、交往与空间、人文地理景观、体验与景观营造、节点与细节、营造与更新、专业考察、执业知识与专业实践、工作室专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中国服装史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服饰:中国进入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中国近代服饰文化 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中国近代服饰文化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5、二十年代中晚期:中国近代服饰文化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一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反映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一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一问题作了的讨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 (参考: 《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 对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设计艺术”为好。 这只是从单独层面上划分,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具有严重的妥协态度。忽略了设计艺术基因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虽然常常被当作同义术语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 二 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 艺术为我——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③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持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工艺师等。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艺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时间维和能量态在共同的空间行为下,艺术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尤其在所谓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种意识表现形式。(甚至不乏一些伪艺术打着艺术的旗号所作的一系列的艺术的艺术)既然是意识就需要表现形式的存在,这也就客观的要求受众群体的存在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产生艺术的共鸣。从而进一步的深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它释放出来。说的明确一点,就是这种声音就是感情,释放这种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不管这种思想是中庸的、颓废的、条件的、压抑的、痛苦的还是激进的、进步的、偶然的、兴奋的。都是形成人类感情的一份子。使个性寓于其性之中。没有个性也没有其性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一提到“个性”人们也许就会直观的认为是艺术家应具有的天性,或天赋。没有个性的艺术家只被人称作行家,匠人,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之说,这样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盲目的追求个性,以怪异、有邪,有意识的人为的结果不能寓于共性之中的个性,不能算是艺术行为,这是生理上的问题,是医生要解决的,在艺术上是没有出路的。 记得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画家史国良在一次聚会中其中有位风格怪异的女画家(听说还很有名气)带着她的女儿,她女儿当然长的很漂亮。于是她笑着问史,说:你看我女儿长的漂亮吗?史说:“就像你的画。”当时那画家便一脸不高兴。从这当中不难看出这位女画家所谓的绘画语言是什么了。她是在为别人而自己,是哗众取宠,是顾弄玄虚,其中不无炒作的嫌疑。艺术为我而他,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画面(或场面)效果空洞的追求视觉效果,受众者只是承担了一份凑热闹的角色,我想这种艺术家们的追求的个性也就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必说艺术的共鸣了。 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即无价值的存在物。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和设计二者各自的独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方为万物发展根本。古来中国主张“阴阳互补”方可万物归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设计在我国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出现的名词,以前,称之为“经营、布局、营造”。前面我曾提出了设计是解决问题,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的问题,是为他,--为目标群体。因此要想做出设计就必须了解市场、了解科学、了解目的群体。单凭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设计者的个性思维和设计提炼,即为他而我,合二为一。否则,只为他没有我,那么,我想信市场上、生活中的一切设计只会产生一个模式,缺乏变化性。正因为艺术上的为我而他、设计上的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类精神的丰实。知识结构的多元,生活才尽可能的丰姿多彩。 三 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进化论---西方思辩文化的十字架 循环论---东方中庸文化的太极图 艺术的发展苟合于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和行为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使着东方文化主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这种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图形1中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轮回。这是丛剖面形式上来分析,但我们的古人更为馄沌,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自然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十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历史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在这种历程、过程和活动中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终极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考虑。这样,在一定历史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象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辩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再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四 设计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关系 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看了上面这两句话,你也许还不会感觉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知道,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都是为人的艺术和设计,贡布里希曾说过这样一句极端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艺术的历程》)毋庸置疑,艺术的主体只能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艺术史的规律只能是艺术家参与艺术、干预艺术的规律。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以上是从纵的方向来看,那么从横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在现今的艺术时间维上剖一个截面来研究一下。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基础上着眼的,基因与媒介、观念与形式 、感觉与表现、主体自由化与客体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屈指可数的八大艺术分类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联系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犹如发酵粉一样,伴随引发着艺术动机的草创、成熟、升华。在时间维和能量态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暂且把这种意识形态叫做艺术的血缘关系,或基因关系。它是非物质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如果说的明确一点,这种基因感觉,就是设计因素的关系存在。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就是设计艺术,表现在思维上就是设计理念。 图中独立的圆代表一门艺术门类(为方便识别起见,用三个表示),但是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环环相扣的存在形式暗示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暧昧关系。在认识、伦理、审美三种存在方式所构建的整个文化格式塔中,同样也可以解释这个暧昧关系。我们的认识角度要从组成艺术品的物质材料开始,这是表象的,直观的存在,如绘画中的颜料、纸张;建筑的石材、木材、钢材的结合;影视的声、光、电等等,所以在这一物质材料的角度上是独立存在的,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被视知觉的或听知觉的,但是看到这里,我们依然还不能说明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现在让我们继续望中间看那块最小、也最集中的部位---审美角度 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型的”,④这一论点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观法则和规律去创造这样一种即唯物又辨证的思想。是陌生的这种即熟悉又陌生的体会,恰当的揭示了具有现代因素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对于具有再现因素的优异作品可以产生某种审美经验的感召力,所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者,经常触及再现性以及典型化的艺术所带来的特殊的审美动情力这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经验感知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美的作用力表现。是属于人的自身因素。 这种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心理经验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层次产生不同的经验感知。但是,这个过程同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维系艺术形式成立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谈论的伦理角度。伦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它是一种能量态因素,对不同的艺术分类产生不同的能量,为艺术的再生输送新鲜的血源。它是无形的,但又指导着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体现着一种无形得力量。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这两种作用,起到一个传乘精神与物质的功能。一个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功能。 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