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1000字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2024-07-12 10:44:17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1000字高清图片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在欧洲工作生活了26年,现在是中国驻德国大使的卢秋田老师说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又问德国人,你死前有什么愿望?他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作一次报告。这就是德国人,喜欢作报告。我想这也许就是思维的不同,这还只是在西方内部,要说到东西方的差异,我想就更大了对于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思维的广泛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国人的来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二,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以后,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中国人原来最好的问候就是:“您吃了吗?”知道为什么吗?是因为咱们过去温饱没有解决。以后咱们再见面就说:“撑着了吗?打嗝了吗?”,我觉得咱中国人应该向英国人学学,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都是“Hello!”Hello完了之后就问天气怎么样?“你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我觉得今天天气不错啊!这真是难得一个晴天。”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肯定很多外国人要来。来了之后咱得知道人家外国人是怎么想的,跟咱们是不是一样。你对他好,他不一定领情。比方说尊老爱幼,尊老,要按咱们来讲,你要看见马路上一个老奶奶,颤颤悠悠地拿八十多个包袱在那儿正过马路呢,你不过去帮帮忙的话,你还是人吗?所以你一定要过去帮忙,过去后说:“老大娘,您要过马路吗?来,把包给我,我替您扛过去。”给老大娘搀过去以后,老大娘一定非常高兴:“谢谢你小伙子,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不要问我的名字了,如果您想知道我的名字,我叫雷锋。”一般都这样。可要是外国人就不是这样了,你看到一个外国老太太过马路,你过去了说:“Hello,天气不错,我替你搬。”那不行,老太太一定不高兴,倒不是因为她担心你抢她东西,关键是她不服老,如果你这样做就等于说她给人感觉她是一个老人。我记得我在加拿大住的时候有一邻居91岁了,走路直晃悠。那天刮四级大风,他拿了两包,我心说我一定得帮帮忙去,咱也让加拿大人知道,除了白求恩红遍我们中国之外,我们雷锋也能红遍加拿大。我就去了,说:“Heloo”他说:“NO,不用帮,不用帮。”我说这老大爷怎么这样啊?不让帮忙。其实,他们外国人就是这个习惯。再如救死扶伤。如果我们看见有人掉到河里了,“噗通”一下,你得赶紧下去救人,可是在外国这样就不行。西方人就是这样,你甭救我,你千万别来救我,你救我还是给我添麻烦?你说这人怎么想的呀?他的思维是什么逻辑?他这种思维逻辑就是:你是想来救我,可你受过专业训练吗?你会游泳吗?你不会游泳你来救我,最后你也搭进去了赖谁呀?必须得要专业人士,你要想救我打110啊,打119啊。我这么一想,可能也对,过去我看有个报纸说,有个人根本不会游泳就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最后两个人同时牺牲了。其实这样也真是有点冤得慌,你倒是找个会游泳的下去啊。咱们中国人和西方人喝水也不一样 。我喝什么水呀?冰水,一饮而尽!可是以前咱们中国人对客人最热情的举动就是给滚烫的热水,过去斯诺到中国来采访,他在日记中说:当我踏上延安土地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们和东方人是多么的不同。为什么呀?他见着毛主席的时候,记录员说:“您喝口水吧”,他正想喝口水呢,结果给端上来一杯滚烫的热水。斯诺说,这水要在我们家能烫死一头猪啊。但是他还得捧着,就是喝不了啊,最后只好问有井水没有。咱们和西方人使用的生活工具也不一样。咱们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老外就觉得中国人奇怪,拿两根树枝就能吃饭了,而且是能切、能剁、能叉、能碾、能搅、什么都能做。他不理解,他觉得中国人真聪明,手特别灵活。所以老外到中国吃饭一般最怕的就是用筷子,每次吃完饭手都抽筋,因为手实在是太累了。不过咱们要吃日本饭就惨了,日本人吃饭得跪着,满桌饭菜多香啊,可是每次我都吃不饱。为什么?我得跪着吃,没吃两道菜呢,我觉得我下身已经麻木了,要再吃下去非死那儿不可。你有没有发现日本人的筷子头是尖的。知道为什么吗?这是日本武士发明的,过去吃饭的时候不能带武器,他们就把筷子给削尖了,然后在谈判时候用,先吃着谈,谈不投机了拿筷子扎你。这就是当初的武器!那么西方就更直接了,直接把刀叉带进餐厅了。先拿着,你别看正在那儿吃饭,不行的话直接就扔过去,拿刀“咔嚓”就砍了你。我们早已经把食物进化了,而西方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他们还在吃生肉,还在吃生菜。像咱们做的菜,比方说葱爆羊肉、糖拌西红柿、鱼香肉丝、素炒芥兰啊……多好吃 。可西方人不行,把菜也就洗吧洗吧,放一块儿,然后再搁点汁,告诉你这叫蔬菜沙拉。咱们主食是馒头,人家主食是土豆,西方人把土豆煮熟了之后剥了皮,蘸着盐,就算是大餐了。如果哪天我那威请您吃西餐大餐,主菜是土豆蘸咸盐,您一定把我骂死。咱们中国人就不是这样了,咱们把土豆改良了,比如说做个青椒土豆丝、酸辣土豆丝、土豆炖蘑菇、土豆炖牛肉……总之能够把一种食品的作法发挥到极致。为什么咱们和西方差距这么大?首先我们长的就不一样,我们是黄皮肤,他们是白皮肤,咱们眼睛是黑色的,他们是什么色都有——黑的、蓝的、白的、花的。我想这是最明显的一个区别,但是究其根本,我认为还是因为磁场造成的。据科学家研究,水池子蓄满水时把塞子拔掉,你就会发现水在我们这半球它是顺时针方向消失,要到了南半球它就逆时针方向消失。没发现吧?自己蓄一池子水试试吧!这方向就是磁场在起作用,同样也造成大脑磁场的不同,所以咱们看待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咱们做饭搁盐说搁盐少许,大家都知道搁多少,手大抓半斤,手小抓一两。老外就不懂,少许是多少?他得量,所以很多外国人的厨房,就是一个实验室,锅、碗、瓢、盆不是很多,各种天平、计量工具倒是一大堆,所以他们学理工科的人比较多一点。他们认为做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到今天他们还在吃油炸食品,他们永远吃不到松鼠鱼。如果他们要做松鼠鱼的话,4天未必能做出来,他得且研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观念上的问题。再说约会。咱们中国人一般表示友谊、表示对你的尊重都要提前来,有的时候说:“我在这已经等了你3天了,我终于今天见到你了,哎哟等了我三天呐”。可是在国外都是这样,咱俩9点约会,往往那大钟刚敲到9点,老外噌就出来了:“Hello,我准时到了 。”一看表,一秒都不差。你要跟一个德国人约会,你说提前3天就到了,他一定觉得你神经病!再说咱们熟悉的喝酒 。比如说老外要喝酒,都是拿瓶XO给自己倒,然后祝你健康!祝你幸福!祝你怎么怎么样!然后自己把自己没一会儿就给撂到了,一般喝酒时老外都属于自虐,没事儿就把自己给办到地上去。中国人不是这样,他是为了办别人。每次喝酒都说:“来,再干一杯!”一下喝三杯,深水炸弹什么的,一般都是头三尾四,或者说这鱼头可冲着你呢,你得喝,不喝可不够哥们!至于合同这事儿咱们再单说,来干!咣咣咣咣!最后把这个人给办倒了,如果他自己也晕了,也是在办别人的过程当中不小心被另外一个人给办了。而老外一般很少有互相劝酒的,都是劝自己喝酒,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咱们再说这玩儿。你看一群老外抢一个球,那一定是欧洲人——踢足球。看俩人在那儿较劲,你一拳、我一拳一定要把对方给干到地下,那是美国人——拳击。两个人不吱声皱着眉头在那儿玩儿桥牌,动智商的,这个一般也不符合我们亚洲人的习惯。那我们喜欢玩儿什么呀?玩儿麻将啊!麻将才符合我们的精神,才符合我们的智慧。咱们玩儿麻将时一般都是这样,四个人在一起玩儿麻将,一般都是盯着上家、看着下家、防着对家,我胡不了,你们谁也甭想胡,我就是死活不点炮。所以这个就是玩儿的不同。有一个电影叫做《刮痧》看过吧?其实刮痧是我们中国非常好的一个治病的办法,刮刮皮肤,什么病都好了,只不过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斑斑点点的血印子。美国人就想不明白,觉得是虐待孩子,这看着让人生气。王姬演那个《北京人在纽约》看了吧?中草药,他老公愣说是树根子,喝着苦,废话!中药能不苦吗?良药苦口利于病!你UNDERSTAND吗?可是老外就是不明白呀,所以要取消你的抚养权,因为你给孩子喝巫术的东西。什么叫巫术?其实是对我们中医不了解。还有香水,咱们中国人也想掸香水,其实错了。千万别跟外国人学,因为外国人身上有严重的体臭,所以他必须掩饰体臭才掸香水。我们中国人起码是正常的,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掸香水,这点您一定要记住了。如果您要是看见两个俄罗斯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喝多了;如果你看见两个印度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姓氏不同;如果你看见两个以色列人打架,多半是因为他们政治信仰的不同;如果你看见两个东方人在打架,80%是争着结帐:今天的费用我来结帐,我看谁敢和我抢……。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去百度搜索一下看看,我记得有的

到我的百度空间看下吧。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1000字高清图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_YBYkcY0BPZvayw4v-4gNB64R3n1a4I2T6_Etu25iLt_sR90nwfIqZuxdAgnNTV5i4lxnNrJE6fq这个地方有,你删减一下吧希望能帮到你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3000字高清图片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中国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 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宗教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宗教的变化。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 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由内向外。中西方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yi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定看不得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_YBYkcY0BPZvayw4v-4gNB64R3n1a4I2T6_Etu25iLt_sR90nwfIqZuxdAgnNTV5i4lxnNrJE6fq这个地方有,你删减一下吧希望能帮到你

到我的百度空间看下吧。

中西历史文化概要论文1000字高清图片

思路:1、标题:学习《中西传统文化十二讲》的心得体会2、是文章的开头,起到引起正文的作用。3、介绍你的学习办法4、最后就是总结性的话语了,我们可以把正文中讲述的学习方法在进行概括总结一下作为结尾,同时也可以对某个学科的学习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亦或者是一些鼓励性的话语,例如只要掌握了方法都能学好之类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感受、体会颇深。一是认知的改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汉学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的知识,还有一些封建思想,认为学习这些没有多大用处,和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关系。然而,通过这段学习时期,在理解上有了一个新的转变。我相信,汉学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安居乐业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续五千年而不间断的国家,正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汉学文化作为支柱,它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汉学是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面对。它的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将前人的经验、经验、方法和感受综合在其中,供后人一一阅读,领悟其中的奥秘。他们留给我们这些经典,自然是希望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以陶冶情操、规范家庭、治理国家、平天下,真正把学来的东西用起来。第二,学习很重要。学习是人生的开始,孔子说:“学习不就是学习和实践吗?”孔子一开始就提出以学为乐的思想,体现了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孜孜不倦的教学、注重修养、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未知,但知识可以增加人才,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觉得热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快乐,求知是一种快乐。学习新知识和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素质,增强我们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三是认真落实。孔子在《论语》中,教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行为准则。这些原则似乎非常普遍,有时在原则中有一些灵活性。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去思考,去感受,我们就会明白许多道理。我们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会有一个人的标准,在生活、工作中,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言行。每句话都在信仰之前;欺诈和愚蠢,怎能习得?少胜于多,但不要拍马屁。你所说的应该诚心诚意地去做。你不应该欺骗别人或胡言乱语。你应该说得比你说的多。特别是,我们的校长应该对他对他的老师,尤其是女性老师说的话负责。这就是“男人的话是不可回忆的”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的话和他说的话一样好。外溢的话如水,不可收回,也不可收回。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勇于承担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就是以身作则、实践。对员工要求什么,我们首先要做;学生不被要求做的事,他们一定不要去做。为学生树立榜样,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氛围,只有工作人员心平静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实现和谐共处,更好地工作。扩展资料:写心得的注意事项:避免同总结混淆: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而心得强调的是工作或者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两者的重点不一样,因此书写心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实事求是:心得体会贵在真实,在书写心得时候时候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把自己在学习或者工作中的真实感受反映出来即可,我们不需要故作谦虚,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捏造事实。语言简洁:书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尽量使用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议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描写、抒情及各种修辞手法,用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当然简单的修饰即可,不要本末倒置。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_YBYkcY0BPZvayw4v-4gNB64R3n1a4I2T6_Etu25iLt_sR90nwfIqZuxdAgnNTV5i4lxnNrJE6fq这个地方有,你删减一下吧希望能帮到你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1000字高清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引发了一场新的文化研究热潮。在这场文化研究大潮中,西方文化史及其研究成为重要领域和阵地。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西方文化史的著述层出不穷,但编著和介绍性的较多而论著则少见。究竟什么是西方文化史?究竟怎样研究西方文化史?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史?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也还模糊不清,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和解读,以利于对西方文化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西方文化史的学科概念      1、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   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文化史自有其产牛、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人们对文化史的认识也随着这个过程而变化。自18世纪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产生以来,“照录史实”的实证主义史学至今影响巨大;19世纪以来,“思辨的”历史哲学更是把政治史推到了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当时,文化史在史学中的地位并不高。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史学”往往自称是文化史或文明史。“新史学”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之和,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因此,“新史学”研究包括了人类发展各方面的历史。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在他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一书中讨论了历史学的这一新范围。“在斯宾塞的历史范畴中,政治、阶级、宗教、风俗、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几乎是包罗万象。”虽然斯宾塞并未使用文化史这一概念,但是西方学者却通常把他的这一讨论作为对文化史理论的精辟论述。德国文化史家威廉·黎尔认为,文化史是真正的历史哲学,它是“各国全部文明的历史,它既表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也显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被称为“最卓越的文化史家”的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一次演讲中更为明确地给出了文化史的定义:“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史即是从总体上来考察的世界史,而历史则意味着事件的发展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标准包含:是什么推动世界、什么具有贯穿始终的影响。”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兴起的“新文化史”被认为是“当代西方史学主流的研究趋势”。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相较于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文化史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也就是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从以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社会等方面转移到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它提出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新文化史在方法上借助了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新文化史将原先诸如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人类学史学等名目都统一在其旗下。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1989)对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作了理论总结,标志着新文化史理论的初步建构,文化史研究的领域也迅速扩展到物质文化史、身体史、表象史、记忆社会史、政治文化史、语言社会史等诸多方面。   2、西方文化史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例如科学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潮等等。它们是抽象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同时,也包括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即通过物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而它们是具体和外在的反映。文化史也就是对上述方面的一种历史描述和总结。”由此看来,文化史作为历史学的门类之一,从学科意义上讲,它应该仅仅是关于狭义文化的历史,其中包括思想理论、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文化史研究扩大到其他领域,甚至囊括了人类所有的历史现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军事等等,西方文化史也不例外。   在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庄锡昌主编的《西方文化史》、沈之兴和张幼香主编的《西方文化史》、高福进的《西方文化史论》、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沈福煦的《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都属于狭义西方文化史,没有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书基本上是作为教材和通俗读物面世,编得多而论得少,所以并不能被称为研究著作。   国内具有一定研究性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有北京大学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该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显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姜守明等撰写的《西方文化史》虽然基本上也是一本狭义文化著作,但该书在对西方自古至今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介绍、对西方文化精粹的细致梳理、对西方文化的起源进行追溯的同时,还探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与汇合,因此可以说是研究性著作。   从内容角度说,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的一个最大缺憾是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大众文化的内容,特别是西方的风俗习惯、下层群众文化等等。   3、西方文化史的时间跨度   从时间角度看,目前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分为两类:文化史通史和断代史。通史在内容上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西方社会从古代两希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19世纪自由主义和20世纪现代主义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它是对文化史实的客观叙述,国内多数西方文化史著作也基本都是这样写的。   断代史的研究者主要针对某个时段的文化来阐述他们个人的真知灼见,其成果多为思辨性的。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殊不知西方文化史也不狭小简单。要在一本书中就把西方文化史的全部内容解释清楚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徐新将西方文化史分成两本书来写,可以算是国内少见的西方文化断代史的著作了。法国文化史学家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也是西方文化史中断代史研究的佳作。在该书中他高度赞扬了那个时代,认为“欧洲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精神的产生都应归功于路易十四的宫廷”。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布罗代尔在1949年发表的巨著《地中海和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也属同一类。   4、西方文化史的空间界定   从不断变化的“西方”这个概念上讲,西方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扩张的文化。“18世纪以前的西方还仅限于西欧国家。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20世纪以后,广义上的西方不仅包括古代整个欧洲,还包括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包括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东亚的日本;狭义上的西方指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从我国现有的西方文化史著作看,人们基本上认同欧美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这种空间概念使西方文化史基本上成 为欧美文化史。   西方基督教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发达的经济社会使西方学者视自己的文化为最优秀的文化,因此,以往的西方文化史研究充斥着浓重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法国著名史学家基佐和英国史学家巴克尔便专注于欧洲文明史的研究,在他们的思想中存在明显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认为欧洲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而异族文化通常要么被描写成他者文化;要么被妖魔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束缚,认识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的独特与优秀。荷兰历史学家彼得·李伯庚的《欧洲文化史》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框架,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 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视角问题      1、历史哲学视角   在西方学术界,历史哲学研究一般分为两类:“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主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征、意义或规律;后者则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或作用。何兆武和陈放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一书,把文化形态史观视为当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当代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便体现了文化史研究的历史哲学特征。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斯宾格勒认为在人类文化中曾出现过八种文化系统,并相信西方文化同其他七种已处于僵死的文化一样,也将走向它的归宿,走向没落。作为“新斯宾格勒派”,汤因比的毕生之作《历史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理论,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探索研究。他从斯宾格勒的八个文明发展到三十七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成为20世纪末继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之后的又一个从文明和文化视角解释历史、认识现实和预测未来的学者,因此有人说亨廷顿是又一个从历史哲学角度看西方文化的人。   2、新史学研究视角   新史学脱胎于传统史学。传统史学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对人类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的研究,因此其根本缺陷是只注重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活动。于是,早在18世纪中期,传统史学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便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被称为“文化史之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突破传统史学上作了大胆的尝试。1860年,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文化史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亨利·贝尔可以说是新史学的先驱。他主张以史学为中心统一人类知识,提倡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1900年,贝尔创办了具有跨学科特色的《历史综合杂志》。鲁滨逊是美国新史学的倡导人,他反对传统史学的封闭性,强调史学家要利用关于人类的新科学知识,寻找包括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在内的“新同盟军”。   3、新文化史研究视角   前文已经说明,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新文化史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新视角。由于该流派主要是一些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者组成,他们的研究因此而带有社会史、政治史、语言史等色彩,这就扩大了以往西方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观念,对文化史走向跨学科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4、跨学科研究视角   新史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较为凸显的特征。它促使许多新兴学科呈现在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中,如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学和宗教文化学等等。在这些学科中,鉴于文化在各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上所处的不同位置,大致可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文化史,如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国内文化人类学学者们在此方面的成果有林惠祥撰写的《文化人类学》和马广海撰写的《文化人类学》等。文化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有司马云杰的《文化社会学》(2001)等。第二类是文化与其他学科相互作用。文化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杨善民等撰写的《文化哲学》(2002)从文化、生活实践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哲学的特征。第三类是把文化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或氛围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如宗教文化学。张志刚的《宗教文化学导论》下篇的内容就是放眼于现代文化背景来讨论世界宗教关系。   5、比较文化研究视角   通常,西方文化史研究基本是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内来写作,即便有比较,也是在西方文化范围内进行的。但在中国人写西方文化史的时候,由于从东方人的视角看问题,自然会联想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所以有学者在著作中增加了东、西文化比较的内容。例如,姜守明等著的《西方文化史》就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6、大众文化研究视角   大众文化研究虽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但问题却早就存在。如同中国一样,长时间以来,历史写作主要集中在“才子佳人”的上层领域,而少涉及下层人民大众的文化。这个问题从国内西方文化史的著作中可见一斑。在我们见到的同类著作中,只有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中有大众文化的章节。但是在西方,专门写大众文化的文化史著作近年来不断出现,有些已经翻译成中文,例如,英国著名学者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就很具有代表性。三、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问题      认识西方文化及其历史是研究西方文化史的关键所在。从现有的论著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其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还存在不少差异,西方文化史的写作自然各有不同。或许一些写作西方文化史的作者并没有从认识和评价西方文化角度来思考问题,但不思考是难以研究西方文化的。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有四点需作更深入探讨。   1、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对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不是很注重,庄锡昌、沈之兴主编的《西方文化史》中虽然有关于基督教的内容,但十分简要,不足以说明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第四章的标题就是《基督教文化》和《新约全书》,姜守明等著的《西方文化史》第三章的标题为《神秘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这些著作虽然对西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专门描述,但基本上局限在古代。殊不知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何将这种基督教文化的继承性及其发展传达给读者,成为我国西方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2、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或者叫多元化,人们早已了解。但是,在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如何把这种多元化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和《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至20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彩性进行了描述,可谓是对西方文化的多元化问题涉及较多的著作。然而,西方文化的多元化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却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例如,西方文化中多宗教、多种族、多语言、多民族、多风俗习惯等等,都应该对其特点和差别予以分辨。   3、西方文化是具有自己特征的文化   关于西方文化的特点,许多论文都有分析,所分析的特点也各自不同,诸如海洋商业文化、扩张文化、动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开拓性文化、斗争文化等等。要写一本成功的西方文化史就应该将这些特点渗透在著作中。但从目前国内学界看,这类著作并不多。   4、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跨文化对话与合作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文化史多样性和统一性已成为其研究的时代特征。《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一书提出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的观点,认为世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应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一种文化。文化交流一方面丰富和加强了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接触和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和不安定的全球性社会中,文化上的差异又成为了国家间和种族间冲突的根源。因此,只有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共处、共享的原则达到某种统一。这里的“统一”并不是“一致”,不是损害和抹杀了各文化独特性的一致。一切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何兆武先生在《文化漫谈》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文化的统一性就寓于其多样性之中。它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它在解决世界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文化史经历了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的发展历程,在研究上虽然还存在如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视角等模糊不清和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文化史家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通过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化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的研究、概括与总结,定会为解决世界争端,维护人民的幸福家园找到一把和平的金钥匙。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是:维护专制,压抑人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点是,注重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解放人性。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实际、轻视思辩。不喜欢探究与实际无关的抽象概念,而把对人际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果之一,就是使中国人变得虚伪自私,圆滑世故。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也重视精神的价值。尤其重视哲学和宗教,把对美好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伦理和人道主义价值观。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适应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是人的修行。然而离开美好社会,去适应一个专制社会,结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畸形人格的个人伦理。西方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适应人,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社会的改造,让社会符合人性。所以,既改造了社会,又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西方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公平社会的社会伦理。今天,中国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大厦。靠几片破旧的秦砖汉瓦,决然不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两种文化的优劣,以西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普世价值)为主,同时吸取中华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崛起。

呵呵,你想不劳而获啊

相关百科